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四十八)

  上節(jié)課我們講了總持分的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是講能夠(如此)觀照的人叫觀自在菩薩。

  這節(jié)課我們要講總持分的第二句話——“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修行的人我們已經(jīng)很清楚了,就是觀自在菩薩。那么,怎么樣修行?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講的——“明所修行”。什么叫“明所修行”?我們要明白我們修的什么?怎么樣修?這幾個字“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講觀自在菩薩所修行的內(nèi)容,其實也是我們要修行的內(nèi)容。

首先我們看“行”字

  “行”,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怎么個修行法,是“觀行”或“用功去行持”的意思;或是用觀照來修行,或是我們用功行持深般若波羅蜜多。

  “深”,是從修行的層次、境界來說。修行的境界有深有淺,剛開始肯定是非常淺的,到后面修行的功夫上去了以后,達到怎么樣的程度謂之“深”,從這個角度來講。表達什么呢?表示功行,就是用功修行的超越性。特別是“深”,是超越,不是一般的般若,是深般若。

何謂“深般若”?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深般若”。

  從因上講,什么為“深般若”?可分為三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從修學(xué)的內(nèi)容來說,般若有“人空般若”和“法空般若”(“法空般若”為深般若)。

  “人空般若”是什么樣的人修的?是二乘人所修。所謂二乘,就是聲聞和緣覺,雖然他們也是要修行了生死,但還沒有發(fā)起廣大的菩提心。二乘人所修“人空般若”(能)達到什么境界?他的修行主要是對治自己五蘊身心(的執(zhí)著),主要是要了生死、破煩惱障。但破我執(zhí),沒有破法執(zhí)。

  他的境界是但見空,未見不空。什么意思?他確確實實打破了我執(zhí),在二乘人的心里,對我執(zhí)已“空”,但是不見“不空”,他們只是破“我執(zhí)”,沒有達到破“法執(zhí)”的境界。他的功用只見“空”,不能起廣大的“妙用”去化導(dǎo)利益眾生。他們所證的般若功行不深。所以,這里講的“深般若”,不僅是講“人空般若”,而且主要是叫“法空般若”。

  “法空般若”是大乘菩薩所修。什么是大乘菩薩?發(fā)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什么叫發(fā)菩提心?不僅自己要覺悟,而且要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成佛。所以他們有“為利有情愿成佛”的廣大心,這是菩提心的特點。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幫助他們成佛,所以我們也要成佛。菩薩成佛的目的干什么?是為利有情,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他們和二乘的境界完全不同。二乘人只管自己了生死,大乘菩薩不僅自己要解脫,而且要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成佛,其心量不同,所修行的境界也不同。

  大乘菩薩不僅僅是破我執(zhí),而且破法執(zhí)。什么意思?我們的身心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的,“人空般若”只是破掉在五蘊身心里面并沒有一個真實的“我”,“法空般若”不僅是破掉“我執(zhí)”,而且破到“色也不可得、受也不可得、想也不可得、行也不可得、識也不可得”這樣的境界。不僅見“空”,而且見“不空”,并證入“中道”的實相。破了法執(zhí),他們的障礙(就)很小了,從“空”里面能起種種的“妙用”,“有”(即“妙用”、“妙有”)和“空”是相融在一起的。所以,真空可以起妙用,見了“空”的同時,還可以見“不空”,可以起種種的妙用,證入“中道”實相,不是偏的。

  小乘行人還有點偏,他們偏于自我的解脫,還沒發(fā)起廣大的菩提心,沒有想要廣度眾生。但是大乘菩薩不僅破了我執(zhí),而且破掉法執(zhí),他們的發(fā)心雖然也要自己了生死,但在生死之中不畏懼生死,在生死里面不斷地度脫眾生、成就無量的功德,最后圓滿成佛。

  所以,我們講這個“深”,從修學(xué)的內(nèi)容來說是指法空般若,不是指人空般若,這是第一點。法空般若是證入中道實相的。

  第二,我們從修“觀”的角度來看,什么謂之“深”。修觀有很多種,有析空觀、體空觀、次第三觀、一心三觀(圓修“一心三觀”為深般若)。

  析空觀是小乘人所修的。體空觀是屬于初入門大乘菩薩所修。只有一心三觀是高位菩薩所修。次第三觀是:先修空觀,由空入假,由假進入中觀。

  一心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它們是一體的,這是從修觀角度來解說。我們所要講的深般若是一心三觀,它可以照了“一境三諦”。所謂“一境三諦”就是真諦、俗諦、中諦,實際上跟空、假、中三觀是相應(yīng)的。

  所謂“諦”就是真實道理的意思,F(xiàn)在講這些名詞,有些同學(xué)可能不一定很清楚,等到后面講“空”的時候,會繼續(xù)把什么叫空觀,什么叫析空觀,什么叫體空觀,什么叫一心三觀,給大家講得再詳細一點,這里就不深入具體講了。只是告訴大家,從修觀的角度來說什么謂之“深般若”——“一心三觀”。

  第三,是從三類般若來看,般若分成“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三種(實相般若為深般若)。

  什么謂之“文字般若”?大乘經(jīng)典都屬于文字般若,特別是《般若經(jīng)》,能夠把“般若”這個法表達出來。我們通過學(xué)習(xí)大乘經(jīng)典能夠通達什么是般若之文字,然后再起觀照。這是個入門(方法)。

  實相般若就是通過觀照,我們契合了實相,生起了般若智慧。所以,只有親證實相般若才是深的般若。文字般若是屬于淺的,通過文字我們明白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我們的自心本性。通過依照佛指導(dǎo)的方法去“觀照”,就是“行”了。

  舉個比喻,比如我們想去北京,文字般若相當于我們要去北京的一個地圖;觀照般若就相當于我們選擇了去北京的道路,開始去走;實相般若就相當于我們經(jīng)過一路走來已經(jīng)到北京了,親眼看到北京是什么樣子,證實了北京是怎么樣的情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北京的狀況。實相般若才是深般若。文字般若比喻成地圖;觀照般若比喻成從這個起步點到這個目的地在行走;實相般若就等于我們親自到了目的地,看得一清二楚了、非常清晰了,這不是假的了。地圖畢竟不是真正的東西。所以,從三種般若來講,只有親證到實相般若才謂之深般若。

  以上這是從因上來講深般若。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四十八)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