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心經 >

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的大智慧(四十三)

  “觀自在”的這個“自在”,可分成兩個部分:“用”的自在,和“體”的自在。

“用”的自在

  用的“自在”可分成三個方面:第一個是“觀境自在”;第二個是“觀照自在”;第三個是“作用自在”。

  第一個,觀境自在:是指菩薩用般若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圓融無礙。觀照的內容是我們的真如之境。我們的真如之境是圓融無礙的,因為它是盡虛空遍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而且是無形無相,是萬法之本。實際上,真如就是我們的自性,就是我們的佛性。凡夫都是隨境而轉,菩薩修行是回光返照,返照一切萬法的本性。

  我們的真如就像鏡子一樣,萬法就像鏡子上映現的種種色相,所以真如能夠圓融萬法。像鏡子里面有種種色相,雖然它有千差萬別的相,但是這個鏡子是圓融無礙的,一切差別的境界在這個鏡子里面都可以顯現,且沒有任何障礙。所以這個“觀境自在”,是指觀自在菩薩用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實際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佛性、我們心性里面本來具足的大智慧——回光返照一切萬事萬物、萬法的真如本性。觀境自在,這是從所觀照的內容來說。

  第二個,觀照自在:就是菩薩修般若觀照的時候,能當下不待尋思,直接照見五蘊皆空、沒有障礙,而且能夠明明了了、親證實相。菩薩修般若觀照時候的這種“般若”之智,其實我們每個人本性里也都同樣具足。這種大智慧不是我們平時講的世智聰辨,而是每個人自性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往外找的,能夠當下不需要思索、分別,就可以直接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而且這種智慧是沒有障礙、明明了了的。這種明明了了、能夠親證實相的智慧,跟我們的分別念沒有關系。

  那我們怎么樣體會自己本自具足的這種大智慧呢?我們要好好的去體會。這種智慧是不需要我們去思維分別的。比如,一個“口”字里面加兩橫,你認不認識?——對,是“目”字。你認識這個字,也認識很多字,有些字不認識,這就叫世智辯聰。就是我們把自己的心投向在對象里,產生的這種認識、不認識的差別就是世智辯聰。如果我“知道”——我認識這個字,我“知道”——我不認識這個字,這就完全不同了,我不受外境所轉了。你如果只是說——“這個我認識”,“那個我不認識”,就變成隨境而轉了。

  但無論自己認不認識這個字,我都知道,都清楚明白,這就是我們本性的智慧。比如這個字你認識嗎?這個字認識你也是知道,不認識你也是知道。但是,一般的凡夫就容易隨著境界轉了,這個“知道”,那個就“不知道”,這就隔開來了。我不管你這個字怎么寫,我都是認識,你看這個這么寫、那個那么寫,我都“認識”、都“知道”。對不對?所以,這個是我們不需要尋思!這個需要說讓“我想想,看認不認識”嗎?不需要的,本心本性就具足了。是不是?這個是從我們的心來講。

  再舉個例子,從我們的“聞性”來講,也是一樣的,這也是我們平常生活里最親切的。(法師用手敲擊桌子,發(fā)出“咚咚咚”的聲音),你們聽到聲音沒有?(眾答:聽到。)(法師停止敲擊桌子)現在聽到沒有?(眾答:沒有。)所以,我們習慣把聲音分為“聽到”和“沒聽到”。對不對?這就是凡夫的習氣。有聲的時候,你有聽沒有?(有。)沒有聲音了,你還在聽嗎?當然還在聽,不是沒有聽到,而是你聽到的是沒聲音!無聲也是在聽!是不是?我們凡夫習慣執(zhí)著在聲塵里面,習慣隨著聲塵的起滅而起滅。實際這個聲塵是緣起之法。

  什么叫緣起之法?手敲下去碰撞這個桌子,發(fā)出聲音,你就聽到了;如果不敲,就沒有聲音。所以這個聲音,它是因緣生滅之法,對不對?那么,我們的聞性呢?它是非因緣生滅之法。(法師邊敲桌子邊說)有緣是聽;(停止敲桌子說)沒有緣、沒發(fā)出聲音我們也是在聽。對不對?你還要不要去思惟、想象:“我是聽了還是沒有聽?”不需要的。我們的聞性永遠都是在聽。有聲音、沒聲音都是在聽。聲音有生有滅,敲的時候因緣聚合,手指和桌子碰撞發(fā)出聲音,加上聲音的傳播,沒有這些因緣聲塵發(fā)不出來,所以聲塵是因緣生滅之法。但是,我們的聞性不管有緣還是無緣,不管你敲不敲桌子,他都是在聽,不待尋思,直接照了。

  如果我們的心落在因緣生滅之法,就叫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就是分別。如果我們能夠照了自己不生不滅的聞性,這就是般若智慧。般若觀照,不隨境轉。心隨境轉就是妨礙。心不隨境轉,境隨心轉,就是往圣的方向走了。所以,凡、圣的差別就在這里。所以,我們想做圣人還是凡夫,從這條道就分出來了。這完全是方向不同的。

  我們的心往外隨著境界流轉,這就是凡;我們的心不隨境界流轉,回光返照我們不生不滅的聞性,這是完全不同的,方向不同。就像我們從乳源這里出發(fā),往北京走和往廣州走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同樣一件事情、同樣一個東西,同樣一個心,往這邊走就凡,往那邊走就圣。實際上,沒有凡也沒有圣。凡是每天在作用,圣也是每天這樣作用。因為這個心一直在那兒作用著。但凡夫是痛苦之用、顛倒之用。圣人是隨著這個本性而起妙用。所以,凡夫是冤枉做了凡夫。

  大家要知道這種觀照、這種智慧是不需要尋思的,不需要問知道還是不知道。知道也是“知道”,不知道也是“知道”,要這樣才行。如果說這個知道、那個不知道,又落入斷滅的生滅之相。所以,如果不能夠找到自己修行的關鍵,那么我們永遠都隨境而轉、落在的生滅境界里面,在生滅里我們就是生死流轉。

  因為它是無常的,生滅、生滅……你就接著流轉、流轉……如果能夠回光返照不生不滅的這個本性,在生死里面沒有生死,所有的生滅境界都離不開我們不生不滅的心性之顯現。那么,這就往解脫的方向在努力了。不同點就在這里,這就是觀照自在。我們時時刻刻要好好地回光返照,回光返照不是隨著境界去轉,而是去明了自己本自具足的這個不生不滅的大智慧,不隨境界轉的、非因緣所生的“那個東西”。“那個東西”沒有形、沒有相,你抓不住它,但它確確實實在作用。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的大智慧(四十三)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