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金剛經 >

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第25課丨為何想見佛但往往見到的是魔?

第25課丨為何想見佛但往往見到的是魔?

金剛經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梢匀嘤^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圣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金剛經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金剛經》的第二十五講,關于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品。這一品當中我們講三個問題。第一,什么是邪道,什么是正道。第二,空性當中所謂的“八不”的問題。第三,關于如來。

一、正道vs邪道

  記得我95年讀佛學院的時候,棲霞寺那堂水陸法會,我在大殿里面拜懺,我看到菩薩,拜著拜著,就跟很多人一樣,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很多人流眼淚是因為壓抑性的,但我這人從不壓抑,我流淚是為什么呢?我就是想,菩薩你給我看一眼嘛,我才會決定往條路繼續(xù)走下去,我不知道你在哪里,菩薩你怎么也不跟我講一句話?你給我托個夢也好……

  說這個人有業(yè)障,真是有道理的,我從來夢中沒見過菩薩。我夢到過爺爺、夢到過奶奶,就沒見過菩薩。因此心里空落落的,而且菩薩他又不講話。后來讀到《金剛經》當中說:“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唉呀,我這個心放下了,我不管做什么,不要想菩薩在哪里,菩薩都知道的。他很忙,沒時間來看你,但他在、他知道也行的。如來悉知悉見,也就是說,你不要去找菩薩來跟你講話,你只要努力付出,努力行動,菩薩都是知道的。

  一個信仰者跟被信仰者之間的聯系,到底是什么?一般的人是要通過表象來完成。那天有個人,他說:“師父,我告訴你哦,我們家供的蘋果少了一個!”師父如果不解風情的話,說:“你們家老鼠太多了吧?”他肯定很失望。但我也不能說:“菩薩來過了,把蘋果吃掉了。”他很想我說這個話,但我不能這么說,這話不像和尚說的話,不是正法。但他很想我說這樣的話,來告訴他,他們家有菩薩在。后來我想,和尚我要講個法,我說:“說明你這段時間拜佛還是很用功的。”“哎,我是很用功,我是很用功!”得到一些獎勵,又沒有說破格的話,算是交了份作業(yè)。

  他的意思是,他們家有菩薩來過了,把他蘋果吃掉了。其實就算不是老鼠吃的,說不定是他孫子給他吃掉了。但蘋果少了,他就以為是菩薩吃過了。實際上,他是想驗證菩薩是在的、是有的,他是一個沒有信心的人。初學者大多是沒有信心的,沒有一個人不想見菩薩,都想,但都見不到,見到的人,對不起,“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金剛經》里說的,不是我說的,因為見到的是幻相。

  有些人實在可憐,學佛見佛見不到,他認為見鬼了就是見佛。為什么?六道輪回當中我們沒看過鬼,他看到鬼了,認為有鬼了,知道佛教說的就是真的,也就是有佛。但是一見鬼了以后,鬼從此趕不走了,招回來容易,請出去難,引狼入室,這一天到晚就心里有鬼了。很多人過的的這樣的日子,真的很苦的。眾生學佛如果沒有正知正見,真的很難。

  我們這里有一個阿姨,兩個月就要我們捉一次鬼,要師父們一次比一次去得多。她們家門上有好幾把鎖,我也不知道她怎么開門的。這話說起來好像是個笑話,實際上是凄慘的人生路啊。

  她想見佛,實際上佛老早說了,“見法者則見佛”,不是見佛身則見佛。即便見了佛,也是按照佛的話去做,所以見法者則見佛。佛之所以成為佛,不是因為釋迦牟尼這個人,而是因為釋迦牟尼這個人覺悟了法,具有這個慧眼,具有這個法眼,你得這個佛眼就成佛。甚至你不需要見佛,你就是佛,禪宗里面是這樣說的。

  那你有沒有這個擔當,有沒有這個認知?還是沒有信心,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幫助的時候,怎么樣最好地見法,或者怎么樣更好地見佛?就是經常聽講座,去道場里禮佛。所以,任何一個想從表相上見佛的人,請記住,這是條危險之路。因為你見的佛,可能是你幻想出來、臆想出來的。臆想是人格分裂的最重要的心理。你認為有一個東西在跟你講話,實際上是你自我對話,就是主觀客觀化之后的,你認為事實存在的那個東西,這個是很要命的。

  所以很多學佛的人感覺到有某種眾生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不是有眾生存在,他是有一定程度的人格分裂。是不是人格分裂癥,那是依情況程度不一樣而定,但是使人極容易行邪道,最終不能見如來。這里不能見如來的如來,是成佛二字。

  這很要緊,我們都要成為正知正見學佛的人,自己的心一定要定下來才行,自己心不定下來,不在法上用功,在表相上用功都是不行的。比如說和尚,你就追求帥的和尚,可能也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你追求法相莊嚴,不如追究法義的如實更重要。

  這是整個《金剛經》對已經有信心、已經能入道、即將入道的人提出來的很重要的提醒。如果沒有這個真知灼見的話,修行的路會很坎坷。很多人說的會著魔,著什么魔?你貪心,會經常碰到騙子。不是騙子有多狡猾,而是你有貪心。有時候人自己會騙自己的,真的。這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世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段話的意思。

二、空性

  另外,“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fā)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就是這里的空性,空無自性,不是什么都沒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人生在貪心的前提之下,追求的人生都是虛妄的,但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你還有解脫成佛這件事情要追尋下去。所有的放下它都有個前提,拿起來。沒有拿起來的放下,你的放下是假的。所以,說諸法斷滅相,就跟剛才我說有人提問,既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極樂世界有沒有?他問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心不可得,極樂世界就沒有了。因為三心不可得嘛,未來也不可得,那我去極樂世界去哪里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沒有了解佛的義趣,他是依文解義,三世諸佛都喊冤枉。這是直觀思維。

  三心不可得,它說的是,在虛妄的貪心和憎恨心引導的前提之下,發(fā)生的我們的心理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特征,表現出來的生活方式都是虛妄的,都終將煙消云散,都是需要放下的,它是講這個。它并沒有講成佛也是不可得的,成佛也是虛妄的。哪個經典里面講成佛是虛妄的?只講釋迦牟尼佛于燃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佛了不執(zhí)著,阿羅漢那一品說的,若我說有法可得,世尊則不名我得阿羅漢,我無法可得,世尊說我是名阿羅漢。是吧?就是你得法不是得的法,而是為眾生服務,發(fā)菩提心,成就道場這顆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人問,既然應無所住了,我的心怎么生起來?不用貪心生起來,一切為眾生著想,不著相,不自我膨脹那顆心,就是應無所住之心,是這顆心。如果說,你說空性都是斷滅的,都是沒有的,不要修了算了——和尚都說了,全是空的,回家該干嘛干嘛,該殺人殺人,該喝酒喝酒,那你這是斷滅見,這是很可怕的。

  還有很多年紀大的人念佛,他一心去往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菩提心,而是他要求死這顆心,這是斷滅相,不可取。

三、如來

  最后,什么叫如來?《金剛經》里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里的如來是說什么呢?這里的去和來是生和死,解脫和煩惱自在與煩惱之間的出路。菩薩出入于生死,不沾輪回之苦,這里的來去是指這個。它就跟我們凈土法門當中所說的,叫乘愿再來一樣。誰不知道極樂世界好,誰不知道娑婆世界苦啊,但是菩薩、修行者為一份道心,為了眾生娑婆世界眾生之苦,他愿意發(fā)愿再來娑婆世界受苦。但他這里受苦,他受的不是苦,他發(fā)的是菩提心,修的是菩薩行。

  也就是說,我常常問大家,地藏菩薩在地獄里苦不苦?答案很簡單,如果苦的話,他不是菩薩,只有不苦才能解脫。如果他不苦的話,為什么如此不堪的環(huán)境,他在地獄里面竟然不苦?說明他心自在,身解脫。

  所以眾生是選擇環(huán)境,良禽擇木而棲,而佛菩薩是改造環(huán)境,是有這個心力、有這個能力的,所以來去是生死自如的意思,我們就不是。包括不常不斷、不去不來,還有不一不異,等等。具體可以去了解一下“八不中道”。

  二十五品當中還在討論一個見佛的問題,還在討論佛的境界是怎么樣,但它里面提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對空性的學習和了解,不能落于斷滅空當中,不能認為什么都沒有。什么都有是錯的,什么都沒有更錯,所以祖師們說,“寧可執(zhí)有如須彌山,不可執(zhí)空如介子許。”

  有跟空是相對的,出入無礙至解脫才是我們要去達到的境界。這是第二十五講。

原標題:《金剛經的秘密》第25課丨想見佛?但往往見到的是魔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