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禪修之方便行與調(diào)身之宜
止觀禪修之方便行與調(diào)身之宜
夫初欲入禪調(diào)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diào)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麁獷,則氣息隨麁;以氣麁故,則心散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wěn),久久無妨。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髀齊,右腳指與左髀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并諸支節(jié),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麁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diào)和,但一亦足。
次當閉口,唇齒纔相拄著,舌向上腭。次當閉眼,纔令斷外光而已。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是為初入禪定調(diào)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diào)相。
「逆作方便」其實就是「預作方便」,禪坐之前,必須先調(diào)和身心,使令順乎于禪。千萬不要還沒上座就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些障道因緣,平時就要練習正知而住,時時保持這一念心清靜,若老是放縱自己,隨欲隨境而轉(zhuǎn),有如狂象無鉤,靜坐時自然攝不住心,有時用功加行都未必能如愿攝心,更何況經(jīng)常多話、攀緣、放逸、掉戲。因此,靜坐前一個小時,要避免身體上粗重活動,也不要與人談話,更重要的是,絕對要避免情緒上的浮動。所有身口意三業(yè),都要盡量地正知而住,輕緩祥和,以免心散難錄。由動至靜的最佳方法,則是攝心的慢步經(jīng)行。打坐不能立刻就盤腿坐,要在寂靜的地方,或者空氣好的地方慢步經(jīng)行一會兒!洞般若經(jīng).四念處品》文中有那種慢步經(jīng)行的味道,我也曾試驗過,感覺不斷的注意腳的起進落,上座心容易定,對坐禪有很大的幫助。(以后補述)
人知語言足以彰吾德,不知慎言語乃所以養(yǎng)吾德!有德者必有言,何不先養(yǎng)德以待時?少言養(yǎng)得德深、養(yǎng)得氣完,而夢寐亦安!必使一言不忘妄發(fā),則庶乎寡過矣!
說話太多勞神,傷氣,浪費時間,說錯了話還有煩惱,一多說話,打你自己閑岔也又打別人閑岔,「話為散亂因」,靜坐的時候就會心力軟弱,妄想紛飛,很可能把之前說的話又重說一遍。三摩呬多地:「或多言論,或久尋思,令身疲勞,心不得定。如是多言,與定為難」多言論,多尋思會消耗你的體力、精神,以致身體疲勞。這時候也不能修止了,也不能入定,是定的一個障礙。所以少說話好、不要說話更好!不要說話,對靜坐是有幫助的,所以應該默。不要講話,不會有人說你是啞巴的!散亂、煩惱、麻煩從何而來?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一切迷惑,由于多言,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平時也要遠離這些經(jīng)常談論世俗、話多、經(jīng)常說是非、批評他人、煩惱重、情緒化、不穩(wěn)定的人。若常常靜坐,靜下來去反省觀察自己,將自己所說的話作一個記錄;就會知道自己的修行、智慧、煩惱、身口意三業(yè)是怎么回事情。
后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先安坐處,每令安穩(wěn),久久無妨。
使用適當?shù)母叨鹊淖鴫|,容易保持脊椎挺直,有助于呼吸自如、氣血流暢,及進入、保持在放松、專注的覺醒狀態(tài);如此安穩(wěn),方能久久無妨。
禪坐的姿態(tài)
依據(jù)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舒適的禪坐姿勢十分重要,因為這對于精神狀態(tài)有著深刻的影響;即使像下巴的角度這類細小差別,都會影響行者的意識活動和感覺。
禪坐姿勢的重要原則:身體端坐,保持自然,全身放松,感覺舒適,保持警覺和清醒,而又能持久。
可以選用自己喜歡、自然的坐姿,不要讓特定的坐姿使自己不舒服。如果感覺不舒服,不能放松,則無法無法拋棄那些造成身體壓力的潛在情緒沖突而體驗禪坐的樂趣。
所以,如果自己不具備所需的柔軟度,盤腿(不管是單盤、雙盤)有困難的話,就不一定要用盤腿;勉強硬來,那簡直是受苦!別跟自己過不去,要選適合自己的姿勢?梢詫赏炔⑴牌椒,不必將一腿壓在另一腿上(南傳有用此姿勢),甚至端坐于椅子上都可以。我們主要是修心而不是練身,當然能夠盤腿,慢慢地進步,能夠雙盤是最好。因為有時單跏趺坐心力好像提不起來,而一雙跏趺坐的時候,精神立刻就來了,可是人的生理不一樣,膝蓋那個地方的伸縮性大的人,雙跏趺坐比較容易,勉強不來。慢慢耐心地練習,久了也應該可以。
正觀如下五種因緣。應當結(jié)加趺坐:
一由身攝斂速發(fā)輕安。如是威儀順生輕安最為勝故。
二由此宴坐能經(jīng)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
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
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
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圣同稱贊故。
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穿寬松一點的衣服,褲腰帶要解開,寬松一點感覺會舒服一點,但是有個「周正」的限度,外表還是要很整齊,「不得令坐時脫落」。
禪坐從調(diào)整姿勢及開始放松:
上座后請先調(diào)整坐墊高度,以便使背部相對挺直,同時保持放松狀態(tài):雙肩放松(比對提心吊膽),使肩部能向后轉(zhuǎn)動,開闊胸部,調(diào)整頭部角度,使脖子放松、舒展,下頷略內(nèi)收閉雙目。手置臍下四指處,結(jié)定印(右掌放在左掌上、堅兩大指相觸。),舌抵上腭,呼吸任其自然。
然后開始感覺自己的身體,并放松。以意念掃過全身,從腳到頭,感覺每一塊肌肉,并盡量使其放松。完成從腳到頭的全身掃描后,再從整體上感覺全身,同時繼續(xù)保持身姿開放、挺直,繼續(xù)放松。再來是放松,從頭到腳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全身,不要讓身體有繃緊的現(xiàn)象。如果感覺任一部位有緊繃,就借著放松與保持自然來將它舒緩。假如沒有讓身體感受充分的放松,這樣在坐久之后,緊繃的部位會造成疼痛或不適;因此,在每一次開始靜坐時,務必要先將全身放松。
「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麁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diào)和,但一亦足。」或者以上述調(diào)氣的方法來放松。
次當閉口,唇齒纔相拄著,舌向上腭。次當閉眼,纔令斷外光而已。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是為初入禪定調(diào)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diào)相!干嗟稚想瘛,練氣功的人是說連通任督二脈,但是我們佛教靜坐的方法不練氣,但這對身體的健康是有幫助的。
最后慢慢把注意力,引向呼吸帶來的感覺上,那是感受的核心。讓感覺融入呼吸,同時讓呼吸融入感覺。不斷把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上,并讓放松的呼吸節(jié)奏帶給自己平靜的心情。
若策舉身令其端直,是名端身;由是其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
在調(diào)整好禪坐姿勢,盡可能地放松自己的身體之后,才開始專注于所緣。
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
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
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
師雖有德,然于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lǐng)受過失。
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闇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lǐng)受過失。
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yǎng)恭敬過失。
多分憂愁,難養(yǎng)難滿,不知喜足過失。
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
雖無此失然有懈怠懶惰故。棄舍加行過失。
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
雖無此失然有于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
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lǐng)受教誨過失。
雖無此失然有于教顛倒思惟過失。
雖無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過失。
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
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過失。
雖無此失然于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
雖無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無所堪能過失。
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xiàn)行過失。
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內(nèi)心寂止遠離
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毘缽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毘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
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
云何名方便行?所謂行于五法,五法者:一欲、二精進、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
二者、精進。堅持禁戒,棄于五蓋,初夜后夜專精不廢,譬如鉆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
三者、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fā)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念。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shè)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后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jīng)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義在此也。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禪波羅蜜卷第十七
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枝,成就初禪。
欲,名欲于欲界中出,欲得初禪。
精進,名離家持戒,初夜后夜,專精不懈,節(jié)食攝心,不令馳散。
念,名念初禪樂,知欲界不凈,狂惑可賤,初禪為尊重可貴。
巧慧,名觀察籌量欲界樂、初禪樂,輕重得失。
一心,名常系心緣中,不令分散。
復次,專求初禪,放舍欲樂;譬如患怨,常欲滅除,則不為怨之所害也。如佛為著欲婆羅門說:我本觀欲:欲為怖畏﹑憂苦因緣;欲為少樂多苦;欲為魔網(wǎng),纏綿難出;欲為燒熱,干竭諸樂,譬如樹林四邊火起;欲為如臨火坑,甚可怖畏;如逼毒蛇;如怨賊拔刀;如惡羅剎;如惡毒入口;如吞烊銅;如三流狂象;如臨大深坑;如師子斷道;如摩竭魚開口。諸欲亦如是,甚可怖畏!若著諸欲,令人惱苦。著欲之人,亦如獄囚,如鹿在圍,如鳥入網(wǎng),如魚吞鉤,如豹搏狗,如烏在鴟群,如蛇值野豬,如鼠在貓中,如群盲臨坑,如蠅著熱油,如儜人在陣,如躄人遭火,如入沸咸河,如舐蜜涂刀,如四衢臠肉,如薄覆刀林,如華覆不凈,如蜜涂毒甕,如毒蛇篋,如夢虛誑,如假借當歸,如幻誑小兒,如焰無實,如沒大水,如船入摩竭魚口,如雹害榖,如霹靂臨人。諸欲亦如是,虛誑無實,無牢無強,樂少苦多。欲為魔軍,破善功德,常為劫害眾生故出,如是等種種諸喻。
主七和尚法語
略說發(fā)心學禪之行者,應須注意五法:
一、聞,二、厭,三、愿,四、覺,五、勤。
一、聞者。愿樂聞法,以自照心,引生正念,令心清凈。
二、厭者。由多聞正法故,覺慧明凈﹙思慧﹚,于世間盛事能見過患,不生愿樂。﹙七筆勾 積聚皆銷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要當離 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 器界成復毀 世間諸可樂 無事可依怙﹚
三、愿者。欣慕圣道,涅槃為最安隱,具勝功德,樂欲證得。﹙能熟解脫慧之成熟﹚
四、覺者。應自警覺:若人未能得證圣道,現(xiàn)行種種不凈思惟、惡不善業(yè),恒為惡趣苦所隨逐,若能斷諸煩惱,究竟涅槃,是名無怖畏處。﹙正知正念 念住﹚
五、勤者。于清凈證得及雜染斷滅中,遮止懶惰懈怠;精勤修習奢摩他、毗婆舍那,令心明靜、不散亂、不顛倒,隨順趣向悟入第一義諦。﹙正勤﹚
云何能熟解脫慧之成熟?
謂毘缽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所以者何?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凈轉(zhuǎn)故。
又毘缽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奢摩他支,尸羅圓滿之所攝受。
又依善友之所攝受,于所知境真實性中,有覺了欲。
依尸羅圓滿之所攝受,于增上尸羅毀犯凈戒現(xiàn)行非法壞軌范中,若諸有智同梵行者,由見聞疑或舉其罪、或令憶念、或令隨學;于爾所時,堪忍譏論。
又依所知真實覺了欲故,愛樂聽聞;依樂聞故便發(fā)請問;依請問故,聞昔未聞甚深法義。
數(shù)數(shù)聽聞無間斷故,于彼法義轉(zhuǎn)得明凈;又能除遣先所生疑。
如是覺慧轉(zhuǎn)明凈故,于諸世間所有盛事,能見過患,深心厭離。
如是厭心善作意故,于彼一切世間盛事,不生愿樂。
彼由如是于諸世間增上生道無愿心故,為欲斷除諸惡趣法,心生正愿。
又為修集能對治彼所有善法,修習一切煩惱對治所有善法,為欲證得彼對治果,亦為自心得清凈故,心生正愿。
如是十種能熟解脫慧成熟法,如先所說,漸次能令解脫圓滿。
調(diào)息:初入禪調(diào)息法者。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diào)相,后一為調(diào)相。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jié)滯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jié)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云何息相?不聲不結(jié)不麁,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守風則散,守喘則結(jié),守氣則勞,守息即定。
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diào);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diào)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diào)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diào)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調(diào)息相也。
調(diào)心:初入定時調(diào)心者有三義:一入、二住、三出。初入有二義:一者調(diào)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
何等為沉相?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沉相。爾時當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沉。何等為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系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即定住,則心易安靜。舉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調(diào)相。
其定心亦有寬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攝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寬病相者:覺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時闇晦。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為治。心有澀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為初入定調(diào)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從麁入細,是以身既為麁,息居其中,心最為細靜。調(diào)麁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時調(diào)二事也。
下座:
出時調(diào)三事者:行人若坐禪將竟,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正知準備要下座﹚,開口放氣﹙正知﹚,想從百脈隨意而散,然后微微動身。次動肩、膊及手、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次以手遍摩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揜兩眼,﹙正知﹚然后開之。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入。
若不爾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頓促,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jié)強,猶如風勞,于后坐中煩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須在意。此為出定調(diào)身、息、心方法,以從細出麁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說:進止有次第,麁細不相違;譬如善調(diào)馬,欲住而欲去。
《法華經(jīng)》云:此大眾諸菩薩等,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三種經(jīng)行方法 轉(zhuǎn)彎時停一下
下座后繼續(xù)攝心,回家路上,
平時用功。入睡起床,由動至靜,由靜至動,慢慢地
在家靜坐前半小時不可有粗重之活動 說話 情緒起伏 不如不坐
紀錄表小參
坐禪的調(diào)身、調(diào)息及調(diào)心,不是知識,不是學問,而是功夫
正念正知的重要
初開始來到佛法里面來,只是有一個向于圣道的愿望而已,究竟怎么修行啊!實在吃飯的時候也是修行,睡眠的時候也是修行,若往若還的時候都是修行,時時地要使令內(nèi)心清凈。其中,若有空閑之時,也要安住﹙憶念﹚正念或自己止觀的所緣境,一則攝心,一則令自己熟悉所緣境;不是等到靜坐時才安住、憶念,平時就要讓正念時時現(xiàn)起,如理作意。初學者散亂的時間總是比靜坐多,一有空,就要練習。
念念相續(xù),念念在茲!假若行著在每個念頭上能專住于所緣(呼吸),那么不善念和煩腦的就不會出現(xiàn),禪師說:就好像熬熱的鍋子,蟑螂螞蟻等蟲類都不敢靠近.這就是修習正念的重要.
縱使有些候妄念來了,也會很快地被察覺到,就如蜘蛛隨時護著它的網(wǎng)一樣,一有小東西飛過來,它就會馬上把它抓住,這又顯示正知的重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