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禁法者
第三禁法者(一者七日要心及誦咒。二者請師受戒及發(fā)露。三者見善惡業(yè)相。及法王子。不得向他人說也)
一者七日要心及誦咒遍奉請三尊在。道場內。則有七日要期。無作戒法生起。更不得余事。中途有廢一。則違前要心。作禁法不成。則令善心有間不得相續(xù)。二則行法不成。于后若更行道。還有障閡事起。行者必當慎之。行道法者有其三種。謂上中下。良為行人強羸不等行有遲速。上品行者二十一周。中品行者十六周。下品行者十二周。一周有一百二十匝。誦咒一百二十遍為一周。取角為志。若始此角還終此角。行道及誦咒。齊始齊終。不得剩一步少一字。不得欠一步剩一字。常須行與咒俱以為數(shù)定。若唯數(shù)行道法亦不成。若唯數(shù)咒為遍。法亦不成。壞于禁法。若同行道人俱行俱誦。是則齊好。其中若遲駛不等禁法不成。若人人捉珠。各自數(shù)遍復不齊好?深A調習令熟遲駛齊等。從容共行一百二十遍。不高不下不緩不急。誦咒令自耳聽分明不得錯謬。但令用心為正。則作法成就。必不得生雜念間斷。遲亦無妨。但取二十一周為上(次十六。下十二)
二奉請懺悔主受戒發(fā)露者。請一比丘解內外律者。為懺悔主。若受戒時師將至。大眾于佛像前。為受二十四重戒。行者起殷重心。如渴思飲。如饑遇食。如死得脫。若生此心。必能發(fā)方等凈戒。無作戒法任運增長。自要其心七日行法。受此戒時隨心遠志。乃至菩提受持此戒。皆須發(fā)究竟不退轉心。若欲行此法者。須識真?zhèn)慰赏。不必是道伴。應當三呼共行此法。發(fā)大精進。勇猛不怯。能建大志。有大忍力。乃可共行。從今發(fā)心至妙菩提。修學此法。如不能發(fā)弘誓心。但為隨時小善。終不能以此實法相應。若于道場三尊前。不得委臥勒拄著地。不得語言調戲及睡。并作法不成。唯除道場主說法誠勸也。發(fā)露者可人各就師盡所憶者。急皆發(fā)露可條疏。依此判相。知罪滅盡不盡。故經(jīng)云。懺悔有二種。一者真實懺悔。所謂發(fā)露向人。二者虛妄懺悔。謂不發(fā)露覆藏眾罪。罪轉益深禁法不成。如欲染衣不卻垢膩。雖加水色外增其垢。如欲治癰不令決破。終身抱疾如人掘樹。更以糞壞壅根。終年茂盛。如是懺悔罪終不滅
三者見善惡業(yè)相。及十法王子等。不得向人說。唯得向師一人說決疑。行者過去今生。雖造種種眾行。不出總別二業(yè)。一總相業(yè)現(xiàn)。二別相業(yè)現(xiàn)?傁鄻I(yè)者。不出善惡兩業(yè)。若從來不行道。覺觀覆蔽心目。善惡業(yè)皆不現(xiàn)。經(jīng)云。一切眾生如大富盲人。雖有種種法寶而不得見。行者不可以過去習因難知。若行道功成。行者罪垢除滅。心路清凈善惡皆現(xiàn)。喻如水鏡澄明眾像皆現(xiàn)。若善惡業(yè)現(xiàn)者。不出四恩。所謂過去今生。經(jīng)負貸師僧父母國王。信施財物相現(xiàn)。或五逆相現(xiàn)。所謂殺父母。殺和尚阿阇梨。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轉法輪僧。現(xiàn)身白癩。若能至心懺悔業(yè)轉病除相現(xiàn);蚩汕址三寶及經(jīng)知事;ビ萌龑毼锵喱F(xiàn);蚩勺魅龑毺锊贿稅直;蛴萌龑殐羧思芭\嚵Α;蛲当I三寶園果等。如是等相現(xiàn)時。師自當別不可文載。問曰。用三寶物。花聚所不攝。云何現(xiàn)耶。答曰。經(jīng)雖不說。因行道心凈故現(xiàn)。行人若見相知負三寶物?苫匦南蛉龑。懺悔求乞倍償。若許多少相不復現(xiàn)者。即知罪滅。若雖少猶相現(xiàn)者。將知行者過去今生負貸三寶過多不可備償。故救疾經(jīng)云。佛物出手十倍。法物七倍。僧物五倍。若年淹積不可憶知。行者今生復無依報。廣更求乞則妨行道。復惱檀越。行人爾時須知。轉心從今生盡菩提際。當乞三寶申寬。誓當不負愿勿障道。乃至成就法身。一時報償也。復次若能為三寶種得一千株果樹。滅一切罪。若直為三寶種此心則狹。后人取食即得大罪。若種時普愿。一切眾生食者皆發(fā)菩提心。后人食者大得功德。復次若能教化。得一千人發(fā)菩提心。一切罪皆悉消滅。若不得化一百邪見人。亦得罪滅。若不得但教化。得一一闡提。發(fā)菩提心一切罪消滅二善相現(xiàn)者。善有二種。一者散善。二者定善。若散善者。多是行人過去今生習報兩業(yè)。若行人于行道及坐中。見解釋戒律篇聚輕重。即是過去習報業(yè)現(xiàn)。若定中念念欲清凈。護持禁戒思惟罪過。怖畏心生自識輕重。改往修來發(fā)露懺悔。即是習業(yè)現(xiàn);蛞娊裆刑词聢髽I(yè)現(xiàn)。欲心中念念欲行檀行布施。此是習業(yè)現(xiàn)。或見供養(yǎng)三寶父母師僧。營齋設會造塔造寺。并是習業(yè)相現(xiàn)。或見講說大小二乘聽學讀誦。此是習業(yè)現(xiàn)。或意欲聽習大小二乘。思義難問答無窮盡。此是過去今生聽學聞思修慧業(yè)現(xiàn)也。若定善相現(xiàn)者;蚴切姓哌^去今造坐禪懺悔。或修阿那般那。欲界散心得發(fā)欲界未到地。根本初禪定。善業(yè)相現(xiàn);蚋緝舳U特勝通明。過去定習定善業(yè)相現(xiàn)。或意欲修阿那般那。自然息道調適。身心輕微調和柔軟。此是今生習定善業(yè)相現(xiàn)。或見死尸狼藉;蛞姽侨俗陨砑巴馊恕=韵な枪侨。節(jié)節(jié)相拄。唯見不凈蟲膿。無有我人厭惡世間。此是過去習定善業(yè)相現(xiàn);蛐闹心钅钣敌男蘧畔喟吮成岬扔^。能破貪欲念念相續(xù)。厭惡世間一切皆舍。安心修道更無余念此是今生習定善業(yè)相現(xiàn)。此二甘露門。能破下地眾生利使。覺觀心。病鈍使貪欲心病既除。三昧現(xiàn)前慧解開發(fā)。此是三藏中世間出世間定善。習報兩業(yè)相現(xiàn)。若行者過去今生曾學菩薩藏。今因懺悔故。世間出世間。定慧善業(yè)皆現(xiàn);驅χ斡X觀故。隨止分攝歸;蛞饽钅钭杂剐囊痪。因此過去今生習定。功德善業(yè)開發(fā)相現(xiàn);驅χ紊驉腹。隨觀分察起闇心;蛞饽钅钭杂S觀。觀心明白。過去今生習慧功德善業(yè)現(xiàn);颥F(xiàn)在對治愛見兩惑。止觀俱隨。或意念念自欲修止觀。故名俱分。問曰。何故前止無觀次觀無止。俱分故止觀變明。答曰。為治見愛偏病。今為治見愛兩病故雙明。二分同類者。止觀調適互為方便;蛉缬抻^。先以止為方便。息外粗心方便修觀。是則止為觀方便。如欲修止先以觀破惛闇心。了達心性明白。方便安心心性。是則觀為止方便。故名二分同類。此是菩薩藏世間定善。習報兩業(yè)相現(xiàn)。若行者因此調心。定力既強煩惱輕薄。能發(fā)一切禪一切禪有三種。一者現(xiàn)法樂住禪。二者出生三昧禪。三者利益眾生禪。此三種攝一切菩薩藏究竟無余。何以故。如現(xiàn)法樂住禪。即攝中道第一義諦三昧。如利益眾生禪。即攝□諦三昧。出生三昧禪。即攝真諦三昧。得此三諦三昧。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具二十五三昧。亦名首楞嚴三昧。具足百八三昧。能見佛性住大涅槃。此是菩薩出世間定善業(yè)開發(fā)也。三者若于七日道場內。若見七日道場主。及見十法王子。隨見一王子等。并不得向他人說。即得障道罪青盲愚癡等病。從是上來法相并不得說。壞于禁法。唯除師一人決疑。問曰。何故有相可識。有不可識耶。答曰。相有二種。一者標相。二者現(xiàn)相。若是過去隔生忘卻。多是標相現(xiàn)。才令覺知則不可識。若是現(xiàn)在相。多是現(xiàn)相則事近。行人亦見即識。如若不識師為判之。若著者懺悔即謝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