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等秘法具六緣第一
第一具六緣者
(一法緣。二善知識。三前方便。四辦衣。五行法。六供養(yǎng))
一法緣者。依經(jīng)有總有別?偡ㄕ。如第一卷末。七眾通行。七日要心行法。誦三篇咒。經(jīng)云。爾時上首告恒伽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愿欲聞者。汝當夢中住其人前。當現(xiàn)汝身。是人若見汝身。當教行如是實法。若欲行時。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著凈潔衣。坐佛形像作五色蓋。用月八日十五日。行此法時。若眾生犯五逆罪。身有白癩。若不除差。無有是處。若菩薩二十四戒。沙彌十戒。式叉摩那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如是諸戒。若犯一一諸戒。當一心懺悔。若不還生。無有是處。除不至心。是名總相法也。言別相法者。如第四卷初。七眾行法階節(jié)各別。誦咒亦別。如經(jīng)若有比丘。毀四重禁。至心憶念此陀羅尼咒。請一比丘為懺悔主。如經(jīng)誦咒一千四百遍已。乃一懺悔。經(jīng)八十七日。懺悔已。是諸戒根。若不還生。無有是處。若見比丘尼毀八重禁者。若欲滅八重禁罪。請一比丘為懺悔主。修行九十七日。誦咒四十九遍。乃一懺悔。隨師修行。是諸惡業(yè)若不除滅。無有是處。若有菩薩受八重禁然后毀德者。誦咒六百遍。乃一懺悔。當懺悔時應請一比丘。在前立口自陳罪。經(jīng)六十七日。于其夢想如上所說。若下劣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亦請一比丘。誦咒四百遍。乃一懺悔。如是次第四十七日已。如上所說。夢中得見二事者。當知是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住清凈戒。是名別相行法。問第一卷末。上首七日要心通于七眾。十惡五逆并得消除。何故第四卷初。乃各別行法。日有延促。誦咒亦別。答文殊大悲重請世尊。佛去世后。若有比丘犯于四重。比丘尼犯八重乃至菩薩戒。又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犯重禁者。如是等罪當云何滅。佛言。因汝問故我今當說。汝若不問我終不說。今既明懺法各異。日數(shù)不同。故知上首七日要心。不可令犯重過者。修行此實法也。何以故,F(xiàn)生所犯業(yè)障尤重。若不加其功行。滅罪無由。是以世尊哀愍。文殊致問。濁惡世時救于七眾地獄衰惱。故立別相懺悔
八十七日懺悔法者(此法唯大比丘應行)
咒曰
離婆離婆帝 仇呵仇呵帝 陀羅離帝 尼呵羅帝 毗摩離帝 莎訶(懺四重禁誦。一千四百遍已乃一懺悔)
九十七日懺悔法(此唯大比丘尼應行懺八禁)
咒曰
阿隸離婆其羅帝 羅帝婆摩羅帝 阿摩羅帝 莎訶(如上懺八重禁誦咒四十九遍乃一懺悔)
六十七日懺悔法(此唯受菩薩戒者應修行之)
咒曰
婆羅隸 仇那羅隸 其那羅隸 伽那隸阿隸那隸 阿帝那帝 阿帝那隸 莎訶(懺八重禁誦咒六百遍。已乃一懺悔)
四十七日懺法(此唯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行。式又經(jīng)雖不說。義亦應行)
咒曰
律伽羅帝 慕伽羅帝 阿帝摩羅帝 郁伽羅帝 婆羅帝婆座羅蝎帝 座羅蝎帝豆羅奢蝎帝 毗奢蝎帝 離婆蝎帝 婆羅隸阿隸 其羅隸阿隸持羅隸阿隸提蘭隸阿隸 毗羅阿隸莎訶(如上懺犯重禁誦咒四百遍乃一懺悔)
如上懺悔。并請一比丘解內(nèi)外律儀者(謂大小乘律。及男女二部為懺悔。主也)應自陳罪。向形像前令彼了聞。所求境界如經(jīng)文說。道場之法。衣服道具。護凈洗浴。一依七日行法不求夢王相。不限人數(shù)多少。入道場亦無定曰。力辦即作。若有行者。自檢經(jīng)文。此略不載(如上所犯。各別行已。然始得行上首懺)
七日要心上首悔懺法(亦名總相懺法)
咒曰
南無啒啒[口*姪]寫 嚏提易勤 那伽栘彌莎訶 哆[口*姪]咃 蒱耆廩婆 郁婆多毗耶 蒱耆廩婆 劣破羅 阿[少/兔]那多[口*姪]咃 復得究追 蒱廩耆婆莎訶
南無摩呵浮陀婢 南無摩呵離波浮陀呵 南無華聚陀羅尼 毗舍阇窒收 郁伽林 袒吒林 窮伽林 怛伽噤 阿隸 那隸那羅隸莎訶(此咒不得用治病患。及為所求)
二者善知識緣。有其三種。一者外護善知識。所謂能荷負眾事供給所須。將護行人加以善事。猶如慈母養(yǎng)護嬰兒。勿令行人心有所念。二者同行善知識。謂是舊行道人。同行一道。互相勸發(fā)離彼我人。若見同行者有情念過生。即應當起悲愍之心如法教導。如人被火燒頭燒衣。救令速滅火。若未滅心不得安。亦如自身為毒所害。更無余念。但為利益安樂行人。資長法身策勤修進。善和諍訟如水乳合。如同一船得失共之。行者亦爾。勸發(fā)未聞同得甘露。乘方便船至薩婆若海。三教授善知識者。謂行道日久親行分明。勝人所印。解內(nèi)外律相。識遮障知通塞。奉請為道場主。迎來送去日三時禮拜。百味飲食而供養(yǎng)之。當于此人如醫(yī)王想。于自己身作癰瘡想。當于此人作天人想。于自己身如三惡道想。當于此人如橋梁想。于自己身如墮溺想。當于此人如正路想。于自己身如迷路想。當于此人生安樂國想。于自己身如牢獄人想。以生重心故。令一切障道罪滅。若無如上之人。但使戒根清凈。浮囊所護。雖不能言詞辯了廣明法相。亦得為次善知識也
三前方便緣者。七日行道。誦咒令利。至誠禮懺。請十二夢王。求乞見其形相。若感一一相者。方可得行如是懺法。經(jīng)云。
若有男女。于其夢中修通能飛。懸繒幡蓋從此人后。如是見者。即名祖茶羅
若有男女于其夢中若見形像舍利塔廟大眾僧聚。如是見者。即是筋持羅
若有男女。于其夢中見國王大臣。著凈潔衣單乘白馬。如是見者。即是茂持羅
若有男女。于其夢中若見乘象渡于大江。如是見者。即是乾基羅
若有男女。于其夢中乘于骼駝上于高山。如是見者。即是多林羅(此上五相。是家人相)
若有比丘。求于此法。于其夢中上于高座轉(zhuǎn)于般若。如是見者。即是波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到一樹下。上于戒壇授具足戒。如是見者。即是檀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坐佛形像。請召眾僧施設供具。如是見者。即是禪多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見有一樹華果茂盛。于其樹下入禪三昧。如是見者。即是窮伽林羅(此上四相。即是出家比丘相)
若有大王。于其夢中帶持刀劍游行四方。見如是者。即是迦林羅(此是國王相)
若有大臣。于其夢中見有諸人。持諸水瓶洗浴其身。坌種種香著凈潔衣。見如是者。即是窮伽林羅(此是大臣相)
若有夫人。于其夢中乘于白羊入于深水。于其水中有諸毒蛇。見如是者。即是波林羅(此一國王大臣夫人之相也。問曰。經(jīng)中但言是夫人相。據(jù)何得知是王大臣夫人之相。答曰。上初五相。但言男子女人。即攝一切俗人盡。然經(jīng)中更別說。國王大臣之相。故知非前男子攝。今經(jīng)既別言夫人。非前女人所攝理是國王大臣夫人也。又夫既別舉妻。亦應爾也。又此祖茶羅等十二夢。即魔王發(fā)心。護助受持大方等陀羅尼者。是大菩薩也)
如是見者乃可為說七日行法
四辦衣緣者。出家在家皆須具備三種衣服。悉須新凈。若無新者。浣故令凈。以香湯渡之。亦得以布衣為上服。若三衣不具足者。應請一知法比丘。作舍墮懺悔。如法受持三衣六物。乃至突吉羅罪。皆須發(fā)露。則行成就。如上三種凈衣。一最上凈者。擬入道場中著。一衣次凈。擬從浴處趣道場時著。一衣擬常坐起時著。問在家人三衣。為是俗衣。為是出家衣耶。答經(jīng)云。一是出家衣(但單縫者為異)此衣擬入道場時著。作三世諸佛法式。雖著出家衣服。然不應剃發(fā)。亦須具楊枝澡豆水瓶食器坐具。如比丘法。將至道場。余二是俗衣。用同前法。又須辦革屣兩量軟細者。又要須新作大小兩廁。與舊令別
五行法緣者。月八日十五日可入道場。行人極多數(shù)可至十人已還。不應過數(shù)。則違教法。行者若多即須別作道場。應作圓壇?v廣一丈六尺。以香泥涂地。高座置上。請二十四像并座。各高一尺。繒旛二十四口。古鏡一面以鎮(zhèn)道場。作五色圓蓋懸于壇上。行人可作五寸下腳床。面向佛坐。氈褥薦席皆須新凈。盡世珍妙嚴飾道場。燒香散華如法供養(yǎng)。日日掃灑。以種種香熏陸棧沈涂末海渚岸香。及以香湯常置一盆。于其板上洗穢入凈。脫故衣及革屣遠置于外。必以新凈之衣入于內(nèi)凈。無令凈觸混雜
六供養(yǎng)緣者。隨力所辦。種種飲食一切器物皆以香湯凈之。若如山間不可得處故。須初日一供養(yǎng)。后七日滿一供養(yǎng)。解道場日。請眾僧不限多少。隨力堪能并無妨也。若能廣設悲敬二田最為勝益。若有施主每日供養(yǎng)。故須別設隨有充供。
- 上一篇:第二識遮障有四調(diào)適
- 下一篇:方等三昧行法 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