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法門
隋天臺智者大師著
六妙門者.蓋是內(nèi)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徑.故步自封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示跡若斯三乘正士。豈不同游此路。所言嵌六者。即是數(shù)法。約數(shù)明禪。故言六也。如佛或為一數(shù)辯禪。所謂一行三昧;蚣s二數(shù)。謂一止二觀;蚣s三數(shù)。謂三三昧;蚣s四數(shù)。所謂四禪;蚣s五數(shù)。五門禪;蚣s六數(shù)。謂六妙門。或約七數(shù)。謂七依定。或約八數(shù)。謂八背舍;蚣s九數(shù)。謂九次第定;蚣s十數(shù)。謂十支禪。如是等。乃至百千萬億阿僧[]不可說諸三昧門。悉是約數(shù)說諸禪也。雖數(shù)有多少。窮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攝。以眾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之數(shù)。分別六物。今言六者。即是約數(shù)法而標章也。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諦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為門。門雖有六。會妙不殊。故經(jīng)言。泥恒(心旁換水)正法寶。眾生從種種門入。此則通釋六妙之大意也。六妙大意有十。
第一歷別對諸禪六妙門。第二第相生六妙門。
第三隨便宜六妙門。第四隨對治六妙門。
第五相攝六妙門。第六通別六妙門。
第七旋轉(zhuǎn)六妙門。第八觀心六妙門。
第九圓觀六妙門。第十 證相六妙門。
釋第一歷別對諸禪定明六妙門。即為六意。一數(shù)為妙門。行者依息數(shù)故。即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若于最后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得三乘之道。何以故。此定。陰界入和合故有。虛誑不實。雖無粗煩惱。而亦成就十種煩惱。知己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三乘涅槃故。此義如須跋陀羅。佛教斷非非想處惑。即便獲得阿羅漢果。數(shù)為妙門。意在于此也。二者隨為妙門者。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云何觀棄舍。此觀破非想處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時。觀有常處如癰如瘡。觀無想處如癡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舍棄有想無想。名曰有想非無想。故知非想即是兩舍之義。今佛弟子觀行破折。義如前說。是故深觀棄舍。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隨為妙門。意在此此也。三者止為妙門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fā)五輪禪。一者地輪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三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fā)也。三者虛空輪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jié)使。永盡無余,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直止為妙門。意在此也。四者觀為妙門者。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迅奮三昧。超越三昧。煉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觀為妙門。意在此也。五者 還為妙門者。行者若用慧行。巧善破折。返還本源。是時即便生出空無想無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還為妙門。意在此也。六者凈為妙門者。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凈。即便獲得自性禪也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凈禪。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shù)。凈為妙門。意在此也。
次釋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者。次第相生。 入道之階梯也。若于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凈心成就。即發(fā)三乘無漏。況復具足諸禪三昧。此即與前有異。所以者何。如數(shù)有二種。一者修數(shù)。二者證數(shù)。修數(shù)者。行者調(diào)和氣息。不澀不滑。安祥徐數(shù)。從一至十。攝心在數(shù)。不令馳散。是名修數(shù)。證數(shù)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紨(shù)為粗。意不欲數(shù)。爾時行者應當放數(shù)修隨。隨亦有二。一者修隨。二者證隨。修隨者。舍前數(shù)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出入。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證隨者。心即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入出。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為出。心厭欲舍。如人疲極欲眠。不樂眾務。爾時行者應當舍隨修止。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證止。覺身心泯然不定。不見內(nèi)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 行者是時即作是念。今此三昧,崗蜔o為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復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誑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須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觀分別。觀亦有二。一者修觀。二這證觀。修觀者。于定性中。以慧分別。觀于細微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證觀者。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三十六物。及諸蟲戶。內(nèi)外不凈。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處念。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即發(fā)。心緣觀境。分別破折。念覺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舍觀修還。還亦有二。一者修還。二這證還。修還者。即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管心者。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即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數(shù)隨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觀故。若從不觀心生。不觀心為滅生。不為沒生。若不沒生。即二心并。若沒法生。滅法已謝。不能生觀。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展薀o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證還相者。心慧開發(fā)不。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返本還源。是名證還。行者 當知。若離鏡智。欲歸無鏡智。不離鏡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時當舍還門。安心凈道。凈亦有二。一者修凈。二者證凈。修凈者。知色凈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是名凈修。亦不能修所修及凈不凈。是名修凈。證凈者。如是修時;砣恍幕巯鄳。無礙方便。任運開發(fā)。三昧正受。心無依恃。證凈有二。一者相似證。五方便無漏道慧發(fā)。二者真實證?喾ㄈ棠酥恋诰艧o礙道等真無漏慧發(fā)也。三界垢凈。故名證凈。復次觀眾生空故名為觀。觀實法空故名為還。觀平等空故名為凈。復次空三昧相應故名為觀。無相三昧相應故名為還。無作三昧相應故名為凈。復次一切外觀名為觀。一切內(nèi)觀名為還。一切非內(nèi)非外觀名為凈。故先尼梵志言。非內(nèi)觀故得是智慧。非外觀故得是智慧。非內(nèi)外觀故得是智慧。亦不無觀得是智慧也。
次第三隨便宜六妙門。夫行者欲得深禪定智慧。乃至實相涅槃。初學安心。必須善巧。云何善巧。當于六妙門法。悉知悉覺。調(diào)服其心。隨心所便?梢猿S。所以者何。若心不便。修治即無益。是故初坐時。當識調(diào)心學數(shù)。次當學隨。復大概學止管還等。各各經(jīng)數(shù)日。學已。復更從數(shù)隨。乃至還凈。安心修習。復各經(jīng)數(shù)日。如是數(shù)返。行者應自知心所便宜。若心遍數(shù)。當以數(shù)法安心。乃至凈亦如是。隨便而有。不簡次第。如是安心時。若覺身安息調(diào)。心靜開明。始終安固。當專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坊生心散暗塞。當更隨便轉(zhuǎn)用余門。安即為善。可以長軌。是則略明初學善巧安心六妙門。是知便宜用心大意。復次行者心若安隱。必有所證。云何為證。所謂得持身。及粗住細住。欲界未到地。初禪等種種諸禪定。得諸定已。若心住不進。當隨定深淺。修六妙門開發(fā)。云何名淺定不進。修六妙令進。如行者初得持身法。及粗細諸法。經(jīng)于日月而后不增進。爾時應當細修數(shù)。數(shù)若不進。復當修隨。隨若不進。當細凝心修止。止若不進。當定中觀陰入界法。觀若不進。當還更反檢心源。還若不進。當寂然體凈。用此六法。若遍于一法增進時。當即善修之。即漸進入深禪定。便過數(shù)境。數(shù)相即謝。進發(fā)隨禪。于此定中。若不境進。當善修隨止觀還凈等五法。定進漸深。隨境已度。若發(fā)止禪。禪若不進。當善修止及觀還凈等四法。止定進漸深。觀心開發(fā)。雖有止法。知從緣生無有自性。止相已謝。若觀禪不進。當更善巧修觀及還凈等三法。觀禪既進。進已若謝。轉(zhuǎn)入深定;劢忾_發(fā)。唯覺自心所有法相。知觀虛誑不實。亦在妄情。如夢中所見。知己不受。還返照心源。還禪經(jīng)久。又不進。當復更善返觀心源。及體凈當寂。還禪當進。進已若謝。便發(fā)凈禪。此禪念相觀已除。言語法皆滅。無量眾罪除。清凈心常一。是名凈禪。凈若不進。當善卻垢心。體真寂虛。心如虛空。無所依倚。爾時凈禪漸深寂;砣幻骼。發(fā)真無漏。證三乘道。此則略說六妙門隨便便宜而用。增長諸禪功德智慧。乃至入涅槃也。復次行者于其中間。若有內(nèi)外障起。欲除卻者。亦當于六門中隨取一法。一一試用卻之。若得差者。即為藥也。治禪障及禪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門悉得差也。上來所說。其意難見,行者若用此法門。當善思惟取意。勿妄行也。
次釋第四對治六妙門。三乘行者。修道會真。悉是差障顯理。無所造作。所以者何。二乘之人。四住惑除。名得圣果。更無別法。菩薩大士。破沙塵無明障盡故。菩提理顯。亦不異修。此而推之。若能巧用六門對治。破內(nèi)外障即是修道。即是得道。更無別道。云何功用六門對治。行者應當知病識藥。云何知病。所謂三障。一者報障。即是今世不善粗動散亂障界入也。二者煩惱障。即三毒十使等諸煩也。三者業(yè)障。即是過去現(xiàn)在所起障道惡業(yè)。于未受報中間能障圣道也。行者于坐禪中此三障法。當善識其相。用此法門對治除滅。云何坐中知報障起相。云何對治等。分別覺觀心散動攀緣諸境無暫停住故。名報障起。浮動明利。攀緣諸境。心散縱橫。如猿猴得不償失樹。難可制錄。爾時行者應用數(shù)門調(diào)心數(shù)息。當知即真對治也。故佛言。覺觀多者。教令數(shù)息。二者于坐禪中;驎r其心亦昏亦散;杓礋o記心。暗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而時行當用隨門。善調(diào)心隨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緣。無分散意。照息出入。治無記昏睡。心依于息。治覺觀攀緣。三者于坐禪中。若覺身心急氣粗。心三流動。爾時行者當用止門。寬身放息。制心凝寂。止諸憶慮。此為止也。復次云何。復次云何。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觀心門中。九想。初背舍。二勝處。諸不凈門。為對治也。二者于坐禪中。瞋恙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觀心門中。慈悲喜舍等。為對治也。三者 于坐禪中。愚癡邪見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還門。返照十二因緣。三空道品。被折心愿。還歸本性。此為治也。復次云何對治障道業(yè)起。業(yè)即三種。治法亦三。一者于坐禪中。忽然垢心昏暗。迷失境界。當知黑暗業(yè)障起。爾時行者。當用凈門中。念方便凈應身三十二想清凈光明。為對治也。二者于坐禪中。忽然惡念。思惟貪欲。無所不造。當亦是過去惡業(yè)之所作也。爾時行者當用凈門中。念佛一切種智圓凈常樂功德。為對治也。三者于坐禪中。若有種種諸惡境界相現(xiàn)。乃至逼迫身心。當知悉是過去今世所造惡業(yè)障發(fā)也。爾時行者當用凈門中。念法身本凈不生不滅本性清凈。為對治也。此則略說六門對治斷除三障之相。廣說不異十五種障也。復次行者于坐禪中。若發(fā)諸余禪深定智慧解脫。有種種障起。當于六門中善巧用對治法也。粗細障法既除。真如實相自顯。三明六通自發(fā)。十力四無所畏。一切諸佛菩薩功德行愿。自然現(xiàn)前。不由造作。故經(jīng)云。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
次釋第五相攝六妙門。夫六妙門相攝。近論則有二種。遠尋則有多途。何等為二。一者六門自體相攝。二者巧修六門出生勝進相攝。云何名為自體相攝。行者修六門時。于一數(shù)息中。任運自攝隨止觀還凈等五法。所以者何。如行者善調(diào)心數(shù)息之時。即體是數(shù)門。心依隨息而數(shù)故。即攝隨門。息諸攀緣制心在數(shù)故。即攝止門。分別知心數(shù)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攝觀門。若心動散。攀緣五欲。悉是虛誑。心不受著。錄心還歸數(shù)息故。即攝還門。攝數(shù)息故。無有五蓋及諸粗煩惱垢。身心寂然。即攝凈門。當知數(shù)息中即有六門。隨止觀還凈等。一一皆攝六門。此則六六三十六妙門。上來雖復種種運用不同。悉有今意。若不分別。行人不知。此則略說六妙門自體相攝。一中具六相也。復次云何名巧修六妙門。出生勝進相攝相。行者于初調(diào)心數(shù)息。從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數(shù)門。當數(shù)息時。靜心善巧。既知息出入。中間經(jīng)游至處。乃至入已還出。亦如是。心悉覺知。依隨不亂。亦成就數(shù)法從一至十。是則數(shù)中成就隨門。復次行者當數(shù)息時。細心善巧。制心緣數(shù)法及息。不令細微覺觀得起。剎那異念分別不生。是則于數(shù)中成就止門。復次行者當數(shù)息時。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靜鑒之心。照息生滅。兼知身分剎那思想。陰入界法。如云如影?諢o自性。不得人法。是時于數(shù)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觀門。復次行者當數(shù)息時。非但成就觀智。識前法虛假。亦復善巧覺了觀照之心。無有自性。虛誑不實。離知覺想。是則于數(shù)息中成就還門。復次行者當數(shù)息時。非但不得所觀能觀。以慧方便。亦不得無能觀所觀。以本凈法性。如虛空不可分別故。爾時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動。是則于數(shù)息中成就凈門。以五門莊嚴數(shù)息。隨止觀還凈。皆亦如是。今不別說。此則六六三十六。亦名三十六妙門。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習六妙門者。當知必得種種諸深禪定智慧。入三乘涅槃也。
次釋第六通別六妙門。所以言通別六門者。凡夫。外道。二乘。菩薩。通觀數(shù)息一法。而智慧不同。是故證涅槃殊別。隨止觀還凈。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凡夫鈍根行者。當數(shù)息時。唯知從一至十。令心安定。欲望此入禪。受諸快樂。是故于數(shù)息中而起魔業(yè)。以貪生死故。復次如諸利根外道。見心威猛。見因緣故。當數(shù)息時。非但調(diào)心數(shù)息。從一至十。欲求禪定。亦能分別現(xiàn)在有息無息。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過去息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來息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F(xiàn)在息有常耶無常耶。亦常亦無常耶。非常非無常耶。及心亦爾。隨心所見。計以為實。謂他所說悉為妄語。是人不了息相。隨妄見生分別。即是數(shù)息戲論。四邊火燒。生煩惱處。長夜貪著邪見。造諸邪行。斷滅善根。不會無生。心行理外。故名外道。如是二人。鈍利雖殊。三界生死輪回無別。復次云何名為聲聞數(shù)息相。行者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故。修數(shù)息以調(diào)其心。爾時于數(shù)息中不離四諦正觀。云何于數(shù)息中觀四真諦。行者知息依身。身依心。三事和合。名陰界入。陰界入者。即是苦也。若人貪著陰界入法。乃至隨逐見心。分別陰界入法。即名為集。若能達息真性。即能知苦無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即鈍使利使。諸煩惱結(jié)。寂然不起。故名為滅。知苦正慧。能通理無壅。故名為道。若能知是數(shù)息。通達四諦。當知是人必定得聲聞道。畢故不造新。復次云何于數(shù)息中入緣覺道。行者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當數(shù)息時。即知數(shù)息之念即是有支。有緣取。取緣愛。愛緣受。受緣觸。觸緣六入。六入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緣行。行緣無明。復官觀此息念之有。名善有為業(yè)。有善因緣。必定能感未來世人天受。受因緣故。必有老死憂悲苦惱。三世因緣。生死無際。輪轉(zhuǎn)不息。本無有生。亦無有死。不善思維心行所造。若知無名體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生。無所有故。假名無明。無名尚爾。亦不可得。當知行等諸因緣法。皆無根本。即無行等因緣。豈有今之數(shù)息之實。爾時行者深知數(shù)息屬因緣?諢o自性。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別。心如虛空。寂然不動;砣粺o漏心生。成緣覺道。復次云何名為菩薩數(shù)息相。行者為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故修數(shù)息。欲因此法門入一切種智。所以者何。如經(jīng)中說。阿那般那。三世諸佛入道之初門。是故新發(fā)心菩薩。欲求佛道。應先調(diào)心數(shù)息。當數(shù)息時。知息非息猶如幻化。是故息非是生死。亦非是涅槃。爾時于數(shù)息中。不得生死可斷。不得涅槃可入。是故不住生死。即無二十五有系縛.不證涅槃.則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平等大慧.即無取舍心。入息中道。名見佛性。得無生忍。住大涅槃常樂我凈。故經(jīng)云。譬如大水能突蕩一切。唯除楊柳。以其軟故。生死大水亦復如是。能漂沒一切凡夫之人。唯除菩薩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心柔軟故。是名大乘行者于數(shù)息中入菩薩位。此則略說數(shù)息妙門。凡圣大小乘通別之相。數(shù)息雖通。須解殊別之相。當知數(shù)息雖同共修。隨其果報差降。余隨止管還凈一一妙門。凡圣大小乘通別。亦復如是。
次釋第七旋轉(zhuǎn)六妙門。上來所說六妙門。悉是同行。與凡夫二乘共故。今此旋轉(zhuǎn)六妙門者。唯獨菩薩所行。不與聲聞緣覺共。況諸凡夫。所以者何。前第六通別妙門觀中說。名從假入空觀。得慧眼一切智;垩垡磺兄恰J嵌似兴_共法。今明從空出假旋轉(zhuǎn)六妙門。即是法眼道種智。法眼道種智。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云何菩薩于數(shù)息道中。修從空出假觀。起旋轉(zhuǎn)出。一切諸行功德相。所謂菩薩行者當數(shù)息時。當發(fā)大誓愿。憐憫眾生。雖知眾生畢竟空。而欲成就眾生。凈佛國土。盡未來際。作是愿已。即當了所數(shù)息。不生不滅。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滅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占词窍ⅰkx空無息。離息無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間非出世間。求息不得息與非息。而亦成就息念。其所成就息念。如夢如幻。如響如化。雖無實事可得。而亦分別幻化所作事。菩薩了息。亦復如是。雖無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從一至十。了了分明。深心分別如幻息相。以有無性如幻息故。即有無性世間出世間法。所以者何。無明顛倒。不知息性空故。妄計有息。即生人。法執(zhí)著愛見諸行。故名世間。因有息故。即有陰界人等世間苦樂之果。當知息相雖空。亦不能成辦一切世間善惡因果二十五有諸生死事。復次息相空中。雖無出世間相。而非不因息分別出世間法。所以者何。不知息相空故。即無明不了造世間業(yè)。知息空無所有故。即無無明妄執(zhí)。一切諸結(jié)煩惱無所從生。是名出世間因。因滅故。的離后世世間二十五有等果。名出世間果。能出世間顛倒法故。是名出世間法。于出世間真正法中。亦有因果。因者。知息空正智慧。為出世間因。妄計息中人我無明顛倒及苦果滅故。名為出世間果。故知菩薩觀息非息雖不得世間出世間。亦能分別世間出世間。復次菩薩觀息性空時。不得四諦。而亦通達四諦。所以者何。如上所說世間果者。即是苦諦。世間因者。即是集諦。出世間者。即是滅諦。出世間因者。即是道諦。故觀于息想。不見四諦。而能了了分別四諦。為聲聞眾生廣演分別。復次菩薩了息空中。不見十二因緣。而亦通達十二因緣。所以者何。過去息性空無所有。妄見有息而生種種顛倒分別。起諸煩惱。故名無明。無明因緣。則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等。輪轉(zhuǎn)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虛空無所有故。若知息空寂。即破無明。無明滅故。則十二因緣皆滅。菩薩如是了息非息。雖不得十二因緣。亦能了了通達十二因緣。為求緣覺乘人廣演分別。復次菩薩了息無性。爾時尚不見有息。何況于息道中見有六蔽及六度法。而亦了了通達六弊六度。所以者何。行者當數(shù)息時。即自了知若于非息之中而見息者。是必定成就(豎心加堅)貪蔽法。(豎心加堅)有四種一著(心)堅惜財物。見息中有我。為我生(心)堅故。二者(心)堅身。于息中起身見故。三者(心)堅命于息中不了。計有命故。四者(心)堅法。于息中不了。即起執(zhí)法生故。行者為破壞如是(心)堅蔽惡法故。修四種檀波羅密。一者 知息空非我。離息亦無我。即不得我。聚諸財物。何所資給。而時(心)堅裁之心即便自息。舍諸珍寶。如棄涕唾。當知了達息性。即是財施檀波羅密。復次菩薩知無身性。息等諸法不名為身。離息等法亦無別身。爾時知身非身。即破(心)堅身之執(zhí)。即不(心)堅于己于身。即能以身為奴仆給使。如法施與前人。當知了知息非息。即能具足成就舍身檀波羅密。復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不見即息是命。離息有命。即不得命。破(心)堅命心。爾時即能舍命。給施眾生。心無驚畏。當知了達息空。即能具足舍命檀波羅密。復次行者若達息空。即不見陰入界等諸法。亦不見世間出世間種種法相。為破眾生種種橫計。迷執(zhí)諸*輪回六趣。故有所說。而實無說無示。以聽者無聞無得故。是時雖行法施。不執(zhí)法施。無恩于彼。而利一切。譬如大地板虛空日月利益世間。而無心于物。不求恩報。菩薩達息性空。行平等法施檀波羅密利益眾生。亦復如是。當知菩薩知息性空。不得(心)堅度。而能了了分別(心)堅度。以不可得故。知息性空。具足尸羅[]提。毗黎耶。禪那。般若波羅密。亦復辟如是。是中應一一廣旋轉(zhuǎn)諸波羅密相。為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開示分別。是即略說。于數(shù)息門中。修旋轉(zhuǎn)旋轉(zhuǎn)陀羅尼菩薩所行無礙方便。菩薩若入是門。直說數(shù)息調(diào)心。窮劫不盡。況復于隨止觀還凈等。種種諸禪。智慧神通。四辯。力無所畏。諸地行愿。一切種智。無盡一切功德。旋轉(zhuǎn)分別。而可盡乎。
次釋第八觀心六妙門。觀心六妙門者。此為大根性行人。善識法惡。不由次第。懸照諸法之源。何等為諸法之源。所謂眾生心也。一切萬法由心而起。若能返觀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萬法皆無根本。約此觀心說六妙門。非如前也。所以者何。若行者初學觀心時。知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數(shù)量法。皆悉從心出。離心之外。更無一法。是則數(shù)一切法。皆悉約心故數(shù)。當知心者。即是數(shù)門。復次行者當觀心時。知一切數(shù)量之法。悉隨心王。若無心王。即無心數(shù)。心王動故。心數(shù)亦動。譬如百官臣民。悉皆隨順大王。一切諸數(shù)量法依隨心王。亦復如是。如是觀時。即知心是隨門。復次行者當觀心時。知心性常寂。即諸法亦寂。寂故不念。不念故即不動。不動故名止也。當知心者。即是止門。復次行者當觀心時。覺了心性猶如虛空。無名無相。一切語言道斷。開無明藏。見真實性。于一切著法得無著慧。當知心者。即是觀門。復次行者當觀心時。即不得所觀之心。亦不得能觀之智。爾時心如虛空。無所依倚。以無著妙慧。雖不見諸法。而還通達一切諸法。分別顯示。入諸法界無所缺減。普現(xiàn)色身。垂形九道。入變通藏。集諸善根。回向菩提。莊嚴佛道。當知心者。即是還門。復次行者當觀心時。雖不得心及諸法。而能了了分別一切諸法。雖分別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以自性清凈。從本以來。不為無明惑倒之所染故。故經(jīng)云。心不染煩惱。煩惱不染心。行者通達自性清凈心故。入于無垢法。不為垢法所染。故名為凈。當知心者。即是凈門。如是六門。不由次第。直觀心性。即便具足也。
次釋第九圓觀六妙門。夫圓觀者。豈得如上所說。但觀心源。具足六妙門。觀余諸法不得爾乎。今行者觀一心。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法及一切心。觀菩提。見一切煩惱生死。觀煩惱生死。見一切菩提涅槃。觀一佛。見一切眾生及諸佛。觀一眾生。見一切佛及一切眾生。一切皆如影現(xiàn)。非內(nèi)非外。不一不異。十方不可思議。本性自爾。無能作者。非但于一心中。分別一切十方法界凡圣色心諸法數(shù)量。亦能于一微塵中。通達一切十方世界諸佛凡圣色心數(shù)量法門。是即略說圓觀數(shù)門。隨止觀還凈等。一一皆亦如是。是數(shù)微妙不可思議。非口所宣。非心所測。尚非諸小菩薩及二乘境界。況諸凡夫。若有利根大士聞如是妙法。能信解受持。正念思惟。專精修習。當知是人。行佛行處。住佛住處。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即于此身。必定當?shù)昧鍍簟i_佛知見。普現(xiàn)色身。成等正覺。故華嚴經(jīng)云。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次釋第十證相六妙門。前九種六妙門。皆修因之相。義兼證果。說不具足。今當更分別六妙門證相。六門有四種。一者次第證。二者互證。三者旋轉(zhuǎn)證。四者圓頓證。云何次第證。如上第一歷別對諸禪門。及次第相生六妙門中。已略說次第證相。細尋自說。今不別說。第二互證。此約第三隨便宜。第四對治。第五相攝。第六通觀。四種妙門中論證相。所以者何。此四種妙門。修行方便。無定次第。故證亦復回互不定。如行者當數(shù)息時。發(fā)十六觸等諸暗證。隱沒無記有垢等法。此禪即是數(shù)息證明之體。而今不定。或有行者 于數(shù)息中。見身毛孔虛疏。徹見三十六物。當知于數(shù)息中證于隨門。復有行者于數(shù)息中。證空靜定。以覺身心寂然。無所緣念。入此定時。雖復淺深有殊。而皆是空寂之相。當知于數(shù)息中證止門禪定也。復次行者當數(shù)息時。內(nèi)外死尸不凈膨脹爛壞。及白骨光明等。定心安隱。當知于數(shù)息中證觀門禪也。復次行者當數(shù)息時。發(fā)空無相智慧。三十七品。品諦。十二因緣等。巧慧方便。思覺心起。破折諸法。返本還源。當知于數(shù)息中證還門禪也。復次行者當于數(shù)息中。身心寂然。不得諸法。妄垢不生。分別不起。心想寂然。明識法相。無所依倚。當知于數(shù)息中證凈門禪也。此則略說于數(shù)息中;グl(fā)六門禪相。前后不定。未必悉如今說。余隨止觀還凈。一一互證諸禪相。亦如是。所以有此互證諸禪者。意有二者。一者修諸禪時互修故。發(fā)亦隨互。意如前四種修六妙門相。二者 宿世業(yè)緣善根發(fā)。是故互發(fā)不定。義如坐禪內(nèi)方便驗善惡根性中廣說。第三云何名證旋轉(zhuǎn)六妙門相。行者于數(shù)息中。巧慧旋轉(zhuǎn)修習故。爾時或證深禪定;蜃C淺定。于此等定中;砣恍幕坶_發(fā)。旋轉(zhuǎn)覺識。解真無礙。不由心念。任連旋轉(zhuǎn)覺識法門。旋轉(zhuǎn)有二種。一者總相旋轉(zhuǎn)解。二者別相。總相復有二種。一者解真總相。二者解俗總相。別相復有二種。一者解真別相。二者解俗別相。于一切總相法中。旋轉(zhuǎn)解一切法。別相亦爾。云何名為證旋轉(zhuǎn)行相。行者如所解。心不違言。心口相應。法門現(xiàn)前。心行堅固。任運增長。不由念力。諸善功德自生。諸惡自息。總相別相。皆如上說。但有相應之異。入諸法門境界。顯現(xiàn)之殊故。今則略出證旋轉(zhuǎn)行。如一數(shù)門。具二種證旋轉(zhuǎn)故。余隨止觀還凈亦如是。略說不具足者。自善思惟。取意廣對諸法門也。證旋轉(zhuǎn)六妙門者。即是旋轉(zhuǎn)陀羅尼門也。是名無礙辯才巧慧方便。遮諸惡念不得起。持諸功德令不漏失。任是法門必定不久入菩薩位。成就阿[]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第四云何名為圓證六妙門。行者因第八觀心。第九圓觀。二種六妙門為方便。是觀成時。即便發(fā)圓證也13
證有二種。一者解證。無礙巧慧。不由心念。自然圓證。識法界。故名解證。二者會證。妙慧朗然開發(fā)。明照法界。通達無礙也。證相有二種。一者相似證相。如法華經(jīng)中明六根清凈相。二者真實證相。如華嚴中明初心圓滿功德智慧相也。云何名相似圓證為六妙門。如法華經(jīng)說眼根清凈中。能一時數(shù)十方凡圣色心等法數(shù)量。故名數(shù)門。一切數(shù)法隨順于眼根。眼不違色法。共相隨順。故名隨門。如是見者。眼根寂然不動。故名止門。不以二相見諸佛國。通達無礙。善巧分別。照了法性。故名觀門。還于眼根境界中。通達耳鼻舌身意等。諸根境界。悉明了無礙。不一不異相故。故名還門。復次見已眼根境界。還于十方凡圣眼界中現(xiàn)。故亦名為還門。雖了了通達見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別。知本性常凈。無可染法。不住不著。不起法愛。故名凈門。此則略說于眼根清凈中。證相似六妙門相。余五根亦如是。廣說如法華經(jīng)明也。云何明真實圓證六妙門。有二種。一者別對。一者通對。別對者。十住為數(shù)門。十行為隨門。十回向為止門。十地為觀門。等覺為還門。妙覺為凈門。二通對者。有三種證。一者初證。二者中證。三者究竟證。初證有菩薩入阿字門。亦名初發(fā)心住。得真無生法忍慧。爾時能于一念中。數(shù)不可說微塵世界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心行。及數(shù)無量法門。故名數(shù)門。能一念中隨順法界所有事業(yè)。故名隨門。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虛妄及習具止息故。名為止門。能一念心中。覺一切法相。具足種種觀智慧。故名觀門。能一念心中通達諸法了了分明。神通轉(zhuǎn)變調(diào)伏眾生。返本還源。故名還門。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說事。而心無染著。不為諸法所染污故。亦能凈佛國土。令眾生入三乘凈道。故名凈門。初心菩薩入是法門。如經(jīng)所說。亦名為佛也。已得般若正慧。聞如來藏。顯真法身。首具楞嚴。明見佛性。住大涅槃。入法華三昧不思議一實境界也。廣說如華嚴經(jīng)中所明。是為初住證不可思議真實六妙門也。中證者。余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地。皆名中證不可思議真實六妙門也。云何名究竟圓證六妙門。后心菩薩入茶字門。得一念相應慧。妙覺現(xiàn)前。窮照法界。于六種法門究竟通達。功用普備無所缺減。即是究竟圓滿六妙門也。分別數(shù)隨止觀還凈諸法門證相。意不異前。但有圓極之殊。故瓔珞經(jīng)云。三賢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法華經(jīng)中言。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此約修行教道。作如是說以理而為論。法界圓通。諸佛菩薩所證法門。始終不二。故大品經(jīng)云。初阿后茶。其意無別。涅槃經(jīng)言。發(fā)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華嚴經(jīng)言。從初地悉具一切諸地功德。法華經(jīng)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 上一篇:天臺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 下一篇:觀心論(并序)(亦名煎乳論)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界詮法師: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凈界法師:修習觀音菩薩法門會產(chǎn)生什么效果功德?
- 明生法師:法門無高低之分,只有是否契機合適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宏海法師:修學法門都要有慚愧精進的心
- 凈界法師:什么是觀心法門?
- 凈界法師:什么是“心地法門”?
- 印光大師:四種念佛法門中,持名念佛是契合眾生的根機
- 印光大師:十念法門怎么修?
- 仁禪法師:智者大師臨終時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 凈界法師:智慧水平提升了,法門也會配合的
- 本源法師:為什么說念佛法門是總持一切的妙法?
- 大安法師:女人修什么法門好?如何對待剛?cè)敕痖T的蓮友?
- 本源法師:什么叫雜修與一門深入?在家人如何選擇法門?
- 凈界法師:佛菩薩廣開方便法門,找到適合的修學
- 大安法師:修念佛法門不要自卑
- 正如法師:龍樹菩薩講的“難行法門”和“易行法門”
- 夢參法師: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
- 圣旭法師:念佛法門最微妙之處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