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偈誦釋義
三十七道品偈誦釋義
證嚴法師 著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行品
第二行品
第三行品
第四、五行品
第六行品
第七行品
結語
序言
依教奉行
信仰要正信,行道要正行。我們信仰佛法,走入佛法心中,行正菩薩道上,就是要一心一意實行佛陀的教法。佛法中最基礎,也是學佛者不可或缺的即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又稱三十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是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行方法。循此三十七而修,即可次第趨于菩提,故稱為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可分為七秋:
第一科:四念處,又作四念住,即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第二科:四正勤,又作四正斷——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第三科: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欲如意足、念足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第四科: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分為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第五科: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包含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第六科:七覺支,又作七覺分、七覺意——擇法覺支、精進 覺支、喜覺支、經(jīng)安覺支、舍覺支、定覺支、念覺支。
第七科:八下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諦——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維摩詰經(jīng)》中提到「三十七道品」是趨向菩薩凈土的法門路徑,對于學佛者,無論是自修或利他,都不能離開三十七道品的教育。三十七道品是在家、出家修行者切實能行的大道,不只是用在口頭上,更能實踐于行動中,身體力行,達致世界凈化的終極目標。
所謂「助」,就是幫助我們認識佛法,進而將佛法的精髓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三十七種通往真理的道路,引領著學佛者深刻體認佛陀的精神指引,進一步發(fā)心立愿「以佛心為自己心」,開發(fā)自我的智慧。
佛法生活化的運用,歸結來說即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短短的八個字,文淺而言深。凡夫在人間,日常的起心動念難保沒有偏邪,思想觀念上的一念偏差,言語動作就造作出諸般惡業(yè),惡業(yè)惡因輪轉不息,惡緣惡果便永無寧日。
有了三十七助道法以為指路明燈,廣大有學佛修行者,就能時時生起警惕,觀四念處、行四正勤以統(tǒng)攝雜難亂心,以七覺支、八正道的智慧動破無明闇鈍,圓滿大圓鏡智,乘般若舟安渡生死之河,達至涅槃彼岸。
感恩王端正居士及郭孟雍教授的用心,不畏煩勞數(shù)次讀覽拙著《三十七道品講義》,然后擷取其中要自以為歌詞,配上優(yōu)美而振動人心的樂曲,成為一曲「三十七助道品」偈誦。曲調(diào)悠揚,意味可淺可深,端視聽者的用心。以歌曲來唱,況味不落凡塵且余音繚繞;以「佛典偈誦」視之,廣袤之意境,深刻動人又切實能行,因此不失為方便接引眾善男子、善子人,唯吩凈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難。人間的凈土在人心,人心清凈有愛,身心苦難的眾生就有希望,就能得救。
慈濟人用愛鋪著路走過來,這條道路即是承自二千多年前佛教示之道——三十七道法。佛陀的教法大家應該時時共修,這首三十七助道品的歌曲,則能幫助大家熟悉其中之精髓,時時唱念,刻刻不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志求佛道者依教奉行,庶乎不空過此生。
四念處
【觀身不凈】
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斤斤來計較;
九孔常流不凈物,色身猶為載道器;
身懷寶藏不相識,轉污染為清凈身。
【觀受是苦】
人生嘆苦苦何在,親身入苦去感受;
用心來觀受是苦,才能了解何謂苦;
浮生如夢可成真,苦樂憂欣總是幻;
情與無情同有受,無不在于感受中。
【觀心無!
心念所生稱為生,心念執(zhí)著就是住;
反恩為仇稱為異,善念滅除就是滅;
觀心無常有四相,專一心思來觀察;
了解人性入經(jīng)藏,生住異滅在其中。
【觀法無我】
有色無色皆是法,眾生皆為法所困;
六根六塵蔽真心,莫使無明驢亂意;
磨磚焉能做明鏡,自家寶藏善珍攝;
逶徹宇宙萬物理,觀法無我唯心造。
四正勤
恒持剎那四正勤,勤須不偏道乃行;
一勤已生善令生,二勤未生惡不生;
三勤未生善令生,四勤已生善令增;
正能破邪力萬鈞,勤可助道展鵬程;
害人之心不能有,知罪肯懺可重生;
行善之念不可無,從來善道在助人;
無緣大慈來等愛,同體大悲智慧心;
紅塵自古苦偏多,四勤拂拭莫染塵。
五根五力
【信根(力)】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
正確信仰根必在,稍有偏差誤前程;
無相之相是實相,無所求心是道心;
信解行證不偏離,成佛之道方可期。
【精進根(力)】
我修行是我所得,你用心是你所得;
行茲在茲一念心,把握時間正道行;
凡夫地到佛境界,努力精進不停歇;
有信更要求精進,用心用心再用心。
【念根(力)】
一切舉動一念心,治心守意于未萌;
度人先從救心起,培養(yǎng)一分仁德心;
一念含融三千界,守住最初一念心;
萬法皆出于一念,我向正道念力行。
【定根(力)】
專一心思求正道,心不散亂就是定;
念茲行茲戒定慧,堅固一念初發(fā)心;
挑柴運水無非道,行住坐臥皆是禪;
若將佛法生活化,歷歷昭然心目間。
【慧根(力)】
智為分明知解心,世間色法分得清;
慧光遍徹天與地,平等大愛眾生心;
人人與佛緣平等,佛在自心不遠求;
智慧根源四念處,處處當念;修。
七支覺
【擇法覺支】
觀察諸法用智慧,選擇教法來修行;
大乘三法善抉擇,上求佛道化眾生;
學佛要求于內(nèi)心,分辯是真或是偽;
學習佛陀大悲心,修得七覺正道行。
【精進覺支】
心若專一無雜念,力行正道不間歇;
名利地位都虛幻,善能覺了修道法;
有情眾生煩惱多,情難斷而愛難舍;
四無量心無間斷,分分秒秒精進中。
【喜覺支】
有理有道是真法,心得善法生歡喜;
為佛都有而眾生,終此生而志不忘;
慈濟精神古來有,復古佛陀再世時;
親身力行佛真理,體悟真法得歡喜。
【輕安覺支】
有形無形都煩惱,起心動念也煩惱;
患得患失來罣礙,千頭萬緒總煩惱;
心專意解除煩惱,心若能定則輕字;
斷除諸見煩惱時,上乘佛界沒煩惱。
【舍覺支】
日常生活執(zhí)著心,舍離所見念著境;
心病還需心藥解,把握現(xiàn)在是道心;
人生猶如走繩索,甘愿來做歡喜受;
看得開來相得遠,專心一意向前行。
【定覺支】
心住一境不散亂,歡喜自在心能定;
諸禪不生煩惱念,禪在生活日用間;
慈濟世界感恩心,愛為天下眾生生;
全力奉獻無所求,堅定心意道中行。
【念覺支】
一念之心動三千,起心動念剎那間;
相入于心想生思,慈濟世界為眾生;
但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但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把握因緣種福田,修成正果在眼前。
八正道
【正見】
心正行正修行人,修行要修無漏道;
心境佛境合為一,真空妙有無上道;
一勤天下無難事,貢高我慢煩惱生;
苦集滅道四諦法,真正寧靜是涅槃。
【正思惟】
四諦十二因緣法,三無漏學戒定慧;
用心力行聞思修,累積福緣與慧類;
如是因緣如是果,日常生活正思惟。
【正語】
最易造業(yè)因是口,開口動舌都是業(yè);
遠離虛妄不實語,缺角杯子視為圓;
心存道念智慧生,最終目標是修行;
一句戲言種因果,無漏智慧攝口業(yè)。
【正業(yè)】
修身養(yǎng)性來學佛,培養(yǎng)耐心與耐性;
心正念正見解正,無漏智慧修攝身;
道業(yè)常在正道中,斷除一切邪妄行;
同復清凈的本性,娑婆世界好修行。
【正命】
修學佛法在正命,守本分抱歡喜心;
有緣感觸求真理,回歸本性見十相;
學佛要去妄回真,一理通則萬理徹;
出自內(nèi)心本分事,正命慧命自然現(xiàn)。
【正精進】
戒中修定定成慧,專心一意在成佛;
道心不可來間斷,發(fā)心力行有恒心;
禪在日常生活中,走入眾生群中去;
一勤下天無難事,守志奉道正精進。
【正念】
多散眾生數(shù)息觀,多貪眾生不凈觀;
多瞋眾生慈悲觀,愚疾眾生因緣觀;
多障眾生念佛觀,基礎在于戒定慧;
請轉逆緣為善緣,行茲在茲有正念。
【正定】
攝諸心念正定法,心不移動能靜定;
心靜定則道能通,正信才能夠正定;
萬法本來無所住,正住真空道理中;
動靜皆寂為賢相,正確修行菩薩道;
慈濟世界感恩心,愛為天下眾生生;
但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大愛包容地球村,大愛包容地球村。
前言
要創(chuàng)造幸福的人生,唯有從人心起,人人的心念凈化,能夠做到日日向善,這就是人間的凈土。所以人間的凈土,一定要人人共同來創(chuàng)造。
智慧是人人與生所具,只因一分雜念,靈覺的本性為愚疾無明所遮蔽,清凈光明的智慧便如明珠蒙塵。煩惱垢惡著心,渾渾噩噩是虛度一生,到最后如何是個了局?誰有當下皈投正法,堅持至誠的一念初發(fā)心,一路精進不退轉,有朝一日必得垢去明存,塵盡光生。
過去,總有太多的妄想,生活中許多的期望,幫本亦是人生前進的動力,但是隨著人間欲念橫肆,妄想執(zhí)著紛飛,人心單純的希望早已染上許多色彩。妄想太多,就有所求不得的通苦,但是疾昧的凡心,明知欲望難求,心念即是不斷往外貪取。到頭來,浮生若夢一場空,一直到來往生世,生生世世。
除即煩惱牽纏的首務之要,是轉變我們的妄想心,使其回歸靈明的覺性,明明覺覺,沒有虛妄的追求。佛陀一再殷殷叮嚀:「守住本心,老實修行!谷裟苋巳藙忧谑乇痉,老實修行,就不會有這么多妄想貪著,雜念散心。
學佛,本來就是要清凈我們的心性。有的人所追求的修行,是找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獨修,以為這樣就是無所求的清凈,事實上,佛陀的教法反指旨引我們,更重要的是「行入娑婆,廣度眾生」。娑婆世界紅塵滾滾,對志求佛道者來說真正是修行的大道場,能深心抱持出世的精神,顧守好自我清凈的慧命,舍去貪染愚疾的心態(tài),就能破繭重生,行化人間自度而度人。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但愿諸上善人皆得以此出世脫俗之心,投入紅塵萬相之中,于眾生群中做提燈照路人,締造慈悲濟世之光明世界,共植;蹆敉。
第一行品
四念處
【觀身不凈】
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斤斤來計較;
了解自我入經(jīng)藏,天堂地獄在瞬間;
九孔常流不凈物,色身猶為載道器;
身懷寶藏不相識,轉污染為清凈身。
很多人認為,學佛是很深奧的法門,那么深,路又那么長,到底要從哪一條路入門呢?其實,佛法是最平易近人的,佛法也是為眾生所施設的,佛法最親近人生。只是,我們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我們的心與佛法相契?
我常說,佛法要生活化,真正地做到在生活中不離佛法,即能契合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機。眾生有八萬四千不同的根機,思想理念皆不盡相同,所以佛陀運用智慧,開啟種種方便法門,能適合各人不同的需求,使佛法與我們的生命用生活同行,這叫做佛法生活化。
「三十七道品」的內(nèi)涵能契合眾生不同的根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上根利器之人,無非是教導我們?nèi)绾伟l(fā)心,如何解開人生迷惑,遠離顛倒夢想,就能一步踏實地趨向究竟的佛道。
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即是「四念處」,指的是集中心念于一處,防止雜念妄想生起,藉以求得真理的四種方法。
人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業(yè)則從哪里造成的?就是我們的身體。人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所以有貪、瞋、癡、慢、疑等等執(zhí)著,因而造業(yè)為斷,受苦不盡。我們在解脫這個苦境,首先要從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種自我觀察做起。
我們要時時遇境觀心,碰到什么境界,要好好以智慧往內(nèi)自觀。觀,就是觀想,也就是細心觀察的意思,對外在境界的是是非非,我們要清楚明辨,在心中好好咀嚼后才得出結論,這是對境觀境,細心地觀察一切宇宙人生的道理。
佛陀是覺悟的圣者,心與道完全契合,不只是透徹大地宇宙的真理,同時也突破個人的生理,我們?nèi)绻杏眯娜ネ笍、體會這個身體,就會看清這個臭皮囊是世間最骯臟,最不清凈之物,而且也是不常住的。
顛倒人生樂此身
「生命在呼吸間」,人的身體無非只是一層皮膚覆蓋著,隨著呼吸而存在,健康的時候,我們好好地照顧它,還算掩蓋得住這個臭皮囊,但也只是暫時掩蓋著。一朝呼吸一出不再進來時,整個身軀就會很快地敗壞、腐爛、臟臭不堪。就算活著的時候,亦是「九孔常流不凈物」,這些污穢惡臭的東西,無不是從身體產(chǎn)生。到底身體什么可愛之處?其實沒什么可愛,但是偏偏有數(shù)不盡的顛倒人生,都是為了這個臭皮囊而計較,為了此身而造業(yè)。實在是不值得!
從出來以來,我們就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生起種種執(zhí)著?纯葱雰哼蛇蓧嫷貢r,緊跟著放聲大哭,因為離開母親的胞胎接觸空氣,陡然間,如寒風刺膚、鉆髓裂骨之痛,所以他會大聲哭嚎。
等到適應了自己呼吸空氣,污穢的身體也洗好了,就開始哭著要索求乳汁。食欲,是小嬰兒來到人間的第一種欲望,以此為起點,接著又有衣、住、行等等各形各類的欲望,一直到老死,欲望都不會停止。
欲念是人生的一大苦難,而人就是因為有了身體,連帶跟著種種欲念糾纏不休。所以學佛,先得時時警覺我們的心念。四念處之「念」就是能觀之智慧——常常思考身心的苦難,提起心念來探討人生,這樣才能開啟我們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即能探究世間萬相,解脫人生的苦源。
「處」是所觀之處境。要時時反觀自己,我們天天對著外境,身心雙方都有許多感受,是苦是樂,是歡喜抑或悲哀,這些感受、周圍的境界都來自于這個身軀,所以老子曾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這個身體帶給我們多少苦惱與障礙啊!因此四處的第一種觀法即「觀身不凈」。
隨著寒暑氣候的轉變,我們身體也要接受變動中的各種不適。身體的苦,天氣熱時汗流浹背,一天不洗澡就忍受不了那種黏膩汗臭;天冷時,身上的熱氣容易流失,稍不注意,就不免感冒咳嗽,鼻涕多痰,嘔吐不凈之物。
人身一不調(diào)和,什么臟東西都有會從身上產(chǎn)生出來,實在讓人覺得很通苦。尤其我們看到意外事故中,皮破骨斷的,傷口散發(fā)出惡臭,原本看似健康美麗的外表,也可能變形丑陋。臉色變黃、身體水腫、肚腹腫大、手腳變形,這些疾病的形態(tài)只要看到醫(yī)院里走一圈,就能切實感受到那分痛楚無奈。
所以「觀身不凈」,到了人生一切苦,不脫離身體的造作,即不再一味貪戀世間的種種欲念,就能好好把握有用之身,付出自己的良能。
苦障消除心自在——黑牛報恩
付出的同時,苦惱與障礙出消除了,我們的心靈就能得到自由。以智慧之眼,用超越的精神來看待這個身體,便不會有那么多計較的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永遠都是和樂安詳。
在佛陀的本生經(jīng)里,就有一段溫馨故事。
從前,在一個山邊的小鄉(xiāng)村里,來了一位流浪人,他身無分文,唯一的財產(chǎn)就是一頭剛出生的小牛。山村里住了位老婆婆,看到這位疲憊的流浪人,覺得他很可憐,就對他說:「我的房子可以給你住,你付出多少錢都沒有關系,歡迎你在這里安定下來。」這位流浪人很感激,就留了下來。
過了一段時間,他的生計還是沒有著落,根本無法付房租,盡管老婆婆并不計較,他自己卻覺得不好意思,就將小牛留下來,趁著夜里離開了。老婆婆發(fā)現(xiàn)流浪人已經(jīng)離開,留下了小牛,她起了憐憫心,就很細心地照顧這頭小牛。小牛在老婆婆如母親般的照料下,一天天地長大了,成為毛色美麗、體力又強壯的牛。
有一天,一群商人帶著五百輛車的貨物經(jīng)過這個小鄉(xiāng)村,因為山路坎坷,拖車的牛都很疲倦,走到這里又在渡河,這些牛都已經(jīng)沒力氣了。商隊中專門照顧牛只的人,看看情況不對,就想:這個地方應該也有群牛,我應該去找些強壯的牛來替換。結果在鄉(xiāng)村的牛群中,發(fā)現(xiàn)一頭毛色漂亮,體格又特別強壯的牛,他就問牧牛的孩童這頭牛的主人是誰?牧童說:「主人不在這里,你需要就牽去用吧!」
商人們聽了就過來拉牛,卻拉也拉不動,這位照顧牛只的人好像解牛的想法,就對牛說:「你來幫忙拖車,我給你酬勞!咕烷_始喊價,一直開價到一千塊錢,這頭牛才往前移動。他們將牛軛放在牛肩上,牛就將一輛輛的車拖過河,短短的時間內(nèi),五百輛車都拖好了。商人們很歡喜,就用一條繩子串了五百塊錢,掛在牛的脖子上,然后準備繼續(xù)上路。
當商隊再度啟程,這頭牛就奔到隊伍前擋住去路,而且怎么拖都拖不動。相互拉扯了半天,后來還是管理牛只的人出面調(diào)解:「各位,人不能欺騙畜生。我們既然認應給它一千塊錢,就要依言履行,還是趕快再補上五百塊錢吧!」商人們莫可奈何,只得再補上五百塊錢掛在它脖子上,說也奇怪,這頭牛就乖乖地讓開了,商隊也順利地出發(fā)。
牛兒得到一千塊錢酬勞,一副快樂的模樣快速奔跑回老婆婆的住處,牧童們也好奇地跟著它跑回家;氐郊,老婆波看到它脖子上掛著這么多錢,瞪大眼睛望著它,想不出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牛兒當然是無法回答,但是身旁的牧童早已七嘴八舌、比手畫腳地,將經(jīng)過告訴老婆婆。
老婆婆聽了,馬上摟住牛兒說:「『媽媽』知道你的意思,你看我老了,想要賺錢分擔我的工作是嗎?我的好孩子,下次別再這樣了,生活過得去就好。你今天工作得這么辛苦,媽媽好心疼啊!」
佛陀說了這則故事,提醒我們知足最大富,感恩的人最美麗?纯瓷屏嫉睦掀牌,她的悲憫心普及陌生人與動物,而萬物有情,連牛兒都懂得回報。所以說「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斤斤計較」,什么事都能看到透徹,知道此身不清凈,還有什么好計較的?不如善加利用這個不清凈的身體,來超越凡夫的限制,在到圣人的境界,「了解自我入經(jīng)藏,天堂地獄在瞬間」由凡轉圣就在一個心念的轉變之間。
環(huán);厥兆龅缊
「身懷寶藏不相識,轉污染為清凈身」,我們現(xiàn)在推致力環(huán);厥,都會說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將這個理念運用到我們身上,何不就把不清凈的身體廢物再利用,轉污染為清凈的道身——清凈載道之身。
中國的儒教注重修身,但是佛教的教育則是指導我們要修心,心不好好自省,好好自我觀察,卻要從身外去了解,等于是緣木求魚,了不可及。所以,三十七助道的第一項,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好好地省察人身的不清凈。
水能載舟,亦能復舟,身體受限于欲念,曾引發(fā)很多惡業(yè);若能透徹身體的限制,去掉私欲,將身心奉獻于廣大的眾生,此身則是修行的載道器。「九孔常流不凈物,色身猶為載道器」,身內(nèi)的污穢就如同我們造作的惡業(yè),做惡造善取決于迷悟之間,一旦清凈本心,去垢存明,這個色身仍是我成道的利器。
藉形體行菩薩道,藉形體為人間付出。在付出中,使我們心無掛礙,身心輕字,這就是造福修慧,用我們的身體來創(chuàng)造凈土,植福人間。
【觀受是苦】
人生嘆苦苦何在,親身入苦去感受;
用心來觀受是苦,才能了解何謂苦;
浮生如夢可成真,苦樂憂欣總是幻;
情與無情同有受,無不在于感受中。
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在冷熱或晴、雨的氣候轉變中,不時給我各種「感受」。春來時,氣候宜人恬適,不冷不熱,大地草木都很繁榮,放眼所及一片青翠,大地一片綠油油,百花盛開,給我溫和又適宜的感受。
夏日時,烈日當空,氣候炙熱難耐,走在外面禁不起日灑就汗流浹背,全身灼熱欲焚,好不容易回到家里,非得趕緊大開冷氣,以人工的的方式得到清涼。但是忽冷忽熱之下,難免身體調(diào)和不過來,又病狀叢生,真是苦不堪言。
到了秋天,樹葉枯黃飄零,大地一片蕭瑟,這也是一種感受,讓人感覺一切希望逐漸消失。過了秋天,就是冬季的來臨,冬雨苦寒,令人恨不得也學著動物冬眠,藉以度過寒冬?傊,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帶給人不同的感受,而這些感受中,總也是苦多樂少。
放下感受——寒夜敲板聲
在精舍的修行道場里,每天早上三點多、四點不到,便要早起上殿課誦,念佛發(fā)愿,堅固這一日為眾生付出的心志。在寒冷的天候中,聽到「叩!叩!」敲板的聲音,心中不免立即生出一種感受:外成這么冷,被窩這么溫暖,還這么早,想要掀開棉被,也會有一點掙扎。其實這種感受雖是如此,不過,對心念堅定的人來說,要離開安逸的享受一點為難,但是對重視感受的人而言,要他放下貪著溫暖的意圖離開被窩,那就很難了,這就是感受對人所設的陷阱。
四念處的第二種方法——觀受是苦!父惺堋沟拇_是一件很奧妙的事,佛陀的教育,也是教我們平時要如何調(diào)伏這些起伏不定的感受。我們的感受不離「樂受、苦受」,樂受中有「喜受」,苦受中有「憂受」,另外有不喜不樂之受,這都屬于感受的范圍,稱為「五受」。
看看世間的女子,她們?yōu)榱松眢w的感受,時時要逛委托行,精心挑選美麗的服飾,不惜金錢買下各種五顏六色的衣衫,心中想著穿上這些名流服飾時,就像彩蝶飛舞般地令人羨慕,愈想就愈是快樂。
這些人總喜歡花下大筆金錢購買最昂貴的服飾,認定最昂貴就是最好的,而且是最風光的。記得幾年前,我們有一位委員家里就是開委托行,她常常進出國門,到外地買回各種名牌服飾。她說這些買回來的衣服掛了出來,價錢都標得很高,一伯件衣服就要幾萬元,掛上去之后,馬上就有了人買走了。
曾有一件衣服,她標價七百元,結果放了半年,有的人看到七百元就拿起來又放回去,有的人根本連看都不看一眼,放了很久的時間都買不出去。她覺得委很奇怪,這件衣服是打過折扣和,為什么大家看了之后都再放回去呢?
虛榮心態(tài)——最美的服飾
后來有一位也是開委托行的同業(yè),就告訴她:「你錯了!相盡可能把衣服很快地買出去,不是把價錢降底,而且是把價錢提高,很快就會買出去了!
她覺得這怎么可能呢!同業(yè)就說:「不相信,那你標了價錢看看!乖瓉順藘r七百的衣服,換成五千元的標簽。不料,早上標上去,下午就被人買走了。那一年,我們正籌建花蓮慈濟醫(yī)院,在一、二十年前,五千元已經(jīng)是很大的數(shù)目,但是一改標價錢,下午就買掉了。
隔天早上,這位委員送來四千五百元。她說:「師父,我有一件認衣服本來就標七百,半年了都買不出去,后來改標五千很快就成交了。我的心里覺得很不安,所以把四千五百元帶來給師父蓋醫(yī)院!
所以,七百或五千,其實都有是同一件衣服,但是用不的價錢去買,穿的人感受就不同,價錢高似乎也提高了自己的身分,連看的人感受也不會一樣,羨慕與嫉妒的心理油然而生。
知道了其中的機巧,才發(fā)現(xiàn)這樣的心理真是可笑,可是我們不都是常常自墜陷阱,心理的感受時時不得自由,你想,這樣苦不苦啊?為了一點虛榮,花費這么多也只是一時的滿足,到底值不值呢?
世間上有多少人為了滿足所謂的感受,而迷失了自己,愛與恨亦都是在感受中,人生啊!人生的業(yè)力都離不開愛與恨,愛一個人的時候,這種感受是不是好過呢?常常看到因為求不得而由愛生恨的例子,那也是苦啊!
所以我常對慈濟人說:「我們要發(fā)揮大愛啊!」愛人的人要愛得輕安自在,被愛的人沒有煩惱掛礙,這樣的愛才是真正清凈的大愛。假如都是如那種自私占有的愛,實在是很苦,在社會上,多少兇殺、情兇、仇兇的案件,多少慘案都是這種感受中造成的。
溫馨之情——捐血捐髓
不過,我們可以感受到慈濟的人愛。像我們每日早晨的志工會中,常?梢月牭街竟兎窒頊剀暗膫案,那種感受真好啊!也有志工上臺報告,某一天急診室突然接到一位病患,他因為欠債而被追殺,流了很多血,送來急診需要緊急大量輸血。
醫(yī)院發(fā)出廣播,呼吁B型的人趕緊發(fā)揮愛心,這位志工聽到了,剛好自己是B型,就立刻趕往檢驗室。到了那里,看到話多醫(yī)師、護士和行政人員,已經(jīng)有一大堆大人排長龍等著要捐血。這位志工說,想到要救人,那種感受真好!
慈濟推動「骨髓資料庫」的建立,幫助血癌病患增加一分生機,捐、受雙方經(jīng)過一年的時間后,可以在我們所舉辦的「骨髓相見觀」活動上見面。每年和骨髓相見歡,總是涌現(xiàn)許許多多生命交會的淚光,幾十萬人之中,才可能找到這么一個可以配對成功的人。
我常常說,全世界只有他可能救他,大愛、大仁就有大勇,這些捐髓者很勇敢地把自己身上的髓奉獻出來?吹皆狙傺僖幌⒌拿痪攘嘶貋,重回健康活潑的生活,現(xiàn)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他高興與祝福。就算沒有救回來,受髓者的家人也一樣來到與、現(xiàn)場,感恩捐髓的善心人士,因為他曾經(jīng)帶給他們無助的心一線希望,這已經(jīng)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有一個小小的男孩子在接受捐髓后,頭發(fā)變成和捐髓者相同的漂亮卷發(fā),血型也變得的捐髓者一樣。你想,這不就是再造父母嗎?當他們上臺時,擁抱得緊緊的,在場的人無不感動拭淚,這種感覺真的很動人。相信捐髓人的心中,當別人有苦難的時候,能夠及時去幫助他,一定也覺得救人的感受,真好!
所以感受的苦與樂,其實要看我們是以什么心態(tài)、什么行動來面對。世上的人常以自私的心去看待人事,而不是用愛與付出相互對待,難怪說「觀受是苦」,因為自私背后總是所求不得,當然也就痛苦不斷了。
苦樂憂喜——跟著感覺走
苦受是「五受」中最常見的感受,人生總是帶業(yè)而來,受到層層苦難的障礙,這都叫做苦受。有一種感受則是「憂受」,內(nèi)心常常存在莫名的擔憂,獲得也苦,失去也苦,時時擔心憂愁,這就是憂受。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位媽媽說:「其實我也很苦,很苦!為什么苦呢?我的苦,不是為了丈夫,不是為了環(huán)境,我有好丈夫,也有好環(huán)境,我的苦就苦在我的兒子很挑食,都不肯吃飯,兩個兒子都瘦巴巴的!
聽到這個個案,我就想,環(huán)境太好的孩子常常都會這樣,應該帶他們到非洲衣索匹亞等地去住住看,肯定不用多久,回來后他絕對不敢說不吃飯?傊,這叫做憂受。時時有很多煩惱,走在路上,怕天會塌下來;走在山路,又擔心山崩,這種很憂郁的感受,真的也不好過,F(xiàn)代有很多憂郁癥的病患,這種人就是不樂觀的人,很容易憂愁煩惱,這都屬于憂受,是比苦受更深一層的感受。
「樂受」就是快樂的感受,比如好朋友許久不見,大家碰了面很快樂,可以大聲叫,可以互相擁抱,這叫做快樂!赶彩堋箘t比樂受要更深一層,離開了快樂的境界之后,內(nèi)心還是保持著那分歡喜,有的人快樂到睡覺都會笑,那就是喜。
那種喜悅,盡管離開了當時的境界,事后只要一想到就會起歡喜心,我們常說「法喜充滿」,獲得法益的喜悅,成為永生難忘的歡喜,因為歡喜的心態(tài)又能生出更大的力量,更加法喜無邊。這就是喜受。
另一種是「不苦不樂受」,明明其它人都很歡喜,你問他快樂嗎?他會說,沒什么感覺;別人明明受盡了苦難,你間他會不會覺得心疼?會不會替對方感到痛苦?他會說,我也沒有感覺。這種不覺喜也不覺苦的感覺,就是不苦不樂受。
不苦不樂受,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存在。沒什么好快樂,也沒有什么苦難的,只是很平淡的人生,不苦不樂。這種不苦不樂的人,有的時候他的人生就像一杯白開水,沒有什么值得回憶。
這些都是「受」,其實大家可以隨時隨地于人事物中去感受?偯嫜灾,大部分的人生喜樂較少,苦、憂就比較多,所以才說「觀受是苦」,能觀受是苦,才能進一步突破感受對我們內(nèi)心的箝制。
提到樂受,人的一生是不是能永久快樂呢?答案似乎是相反的。常常聽到不同的人抱怨不同的苦難,有的人雖然一時快樂,卻也常出現(xiàn)「樂極生悲」的情況,看看新聞中常見的例子,有的人興沖沖地出門旅游,卻在途中發(fā)生意外,就此天人永隔,在生的家屬悲痛欲絕,但是再也喚不回逝去的親人。
慈濟人每每在這樣的情況中,迅速趕往安撫,因為「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也都是一種感受。雖然傷在他的身上,他的感受是痛
苦,其實受傷的人是肉體的痛,而看到的人則是出于悲憫之情而心痛。又像慈濟人在日常中深入小區(qū)關懷,遇到需要幫助的個案,莫不是感同身受,對方受了很多苦難,雖然事情發(fā)生在他的身上、他的環(huán)境,但是我們的心替他悲苦,所以能化感受為實際行動,想盡辦法減輕他的苦痛。
所以我們學道修法,要能跳脫是非。以極微細的智慧去觀察,就不會動不動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因而造成心靈的折磨。遇到人事問題時,不要將它當作是非,如果真的有是非時,也要當成教育,我們要懂得跳脫,懂得解脫。
感受,確實帶給人生很多的困擾啊!社會上流行一句話——「跟著感覺走」,這句話看似率性自在,其實可能隱藏許多危機。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事,理智上也明知不可行,卻因為感受的不斷誘引,最后還是跟著感覺走,卻不知走上了何種歧途。
透徹虛幻——公主的珠鏈
佛陀曾經(jīng)舉出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人心隨著感受流轉,之間所可能產(chǎn)生的荒誕結果——有一位國王,他有一個心愛的小公主,這位小公主生得伶俐、漂亮,年齡才六、七歲。
有一天,宮女陪著她到花園玩耍。來到水邊時,小公主看到泉水從高處往下流瀉,在水面上產(chǎn)生許多可愛的水沫,一個個水泡被黃昏的太陽一照,現(xiàn)出了七彩顏色,一閃一閃的,真是十分美麗!
小公主看了滿心歡喜,對這些美麗的水泡愛戀不已,就命令隨侍的宮女說:「我要水中的泡泡,你們把水泡拿來給我!沟撬菀趺茨媚?手一碰就破了!可是小公主一直吵著要這個東西。宮女不知怎么處理,只好趕緊向國王報告。國王一聽,親自來到水池邊對小公主說:「我的小公主啊,這些水泡沒辦法拿得起來呀!父王給你別的禮物,你要什么都可以!
但是無論如何,小公主只是哭鬧著要求拿到水泡,一連哭了好幾天了,哭得國王方寸大亂,十分心疼,真是無法可想,最后只得盼望會不會有奇跡出現(xiàn)。國王于是貼出告示:有誰能拿出水中之泡,串成珠鏈者,可以要求任何的賞賜。
剛開始利字當頭,許多人都前去嘗試,但是誰也沒有辦法達成任務,將水泡取出串成珠煉。任務失敗的結果,國王下令一一懲處,而且隨著小公主的吵鬧愈來愈兇,國王的處罰也愈來愈重,在國王的命令下前往取水泡的工匠,幾乎全被關入牢獄,全國上下惶惶不安。
后來,有一位老人自告奮勇,他來到國王的面前說:「我有辦法把公主喜愛的水泡串成一條珠鏈!箛趼犃耸謿g喜,終于把緊鎖的眉頭稍稍舒展。但是這位老人對國王開出一個條件,他說:「要把水泡串成珠煉很容易,只不過我無法選出公主所喜愛的水泡,能不能請求國王,讓公主親自來挑選,這樣我就可以串出公主最滿意的珠鏈!
國王覺得有理,答應了老人的請求,小公主聽說有人可以串成水泡珠鏈,也歡歡喜喜地來到池邊。老人手上拿了一條細致的彩線,又把一個精美的小匙遞給小公主:「公主啊,我已經(jīng)準備好了,現(xiàn)在看看公主喜歡哪一顆水泡,用這個小匙撈起來,我就可以為你串成美麗的珠鏈了!
小公主很用心地挑選,一會兒就看到一顆又大又圓,晶瑩剔透的水泡,于是伸手去撈,「啵!」小匙一碰,水泡就破了。這個不成,小公主耐心地再試另一個,結果破了一個、破了二個,大半天的時間中,所有的水泡都被小公主碰破了。最后小公主累得把小匙丟在一邊,停止了撈水泡。
這時老人當著國王的面問小公主:「公主啊!過了大半天了,你怎么沒有選出水泡來讓我?guī)湍愦?」小公主也抬頭看看國王,就對國王說:「父王,水泡根本就撈不起來嘛!怎么可能串成鏈子呢?我不要水泡珠鏈了!孤犃斯鞯幕卮,國王終于松了一口氣。
這位智能的老人接著觀機逗教:「公主啊!哪怕美麗的水泡真能串成珠鏈,那也不是世間最美的東西。世間最美的就是『知足』,就是『感恩』,內(nèi)心的美才是世間真正的美,這是永遠不會抹滅掉的!剐」饕埠苈斆,了解了求取不可得的東西是痛苦的。
佛陀說完這個小故事,就對所有的弟子說:「大家要知道觀受是苦,世間的物質沒有一樣是永久的,但是眾生愚癡,常常執(zhí)著那是我所愛的,所以使我們苦不堪言!
人生無常,人的感受亦若是,有時候無常一來,非但沒有樂的感受,反而是悲哀的事。佛陀在此,殷殷教導我們心安的道理,把心安住下來,則一草一木皆是如來境界;任何時候,心的感受都會恬適自在,寂靜悠閑。所以佛陀不斷教導弟子,要好好將我們的心安住在寂靜的境界中。
【觀心無!
心念所生稱為生,心念執(zhí)著就是住;
反恩為仇稱為異,善念滅除就是滅;
觀心無常有四相,專一心思來觀察;
了解人性入經(jīng)藏,生住異滅在其中。
佛陀解釋人類心理的變化,時時都在生、住、異、滅四相中輪回不息,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即生即滅,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永遠沒有暫停的時候。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心猿意馬,一刻都安定不下來,才生起一念精進的心,跟著又是一念懈怠,所以說「凡夫凡夫,反反復覆」,往往是發(fā)心容易恒心難,難怪與解脫之境漸行漸遠。
總之,心念無常,有時會聽到人家說:「我好感動,好感動!我很想要參與慈濟!古赃吘陀腥苏f:「師父,他都是隨便說一說!刮揖蜁f:「他現(xiàn)在不是隨便說,他是認真說,只是過了之后就忘記了而已,做不出來。」所以說不是無心,而是有心,只是做不到「把握當下,恒持剎那」,這也就是心念無常。
要調(diào)伏住紛飛的心念,就從四念處的第三個方法——「觀心無常」來入門。凡夫在六道三界中浮浮沉沉,有一句話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這種人生的欲愛,好像千尺的浪潮滾滾而來,稍一不慎,就會被卷入黑暗的海底,被名利、地位等等所纏縛困擾。
浪濤拍擊,滅頂之患
有時我們有了一點好因緣,獲得善知識的引導,體會人生是苦,應該追求一個恒常的道理來安住我們的心,解開無明的心結。這些佳語善言我們聽得進去,了解之后開始發(fā)心,跟著身體力行,做得歡喜又感恩。但是不是能一路向前無退轉,步步精進不停滯呢?
能夠一路永不退轉的人,就像在大海中搭上了安穩(wěn)的船只,隨著燈塔的指引,加緊全速地往目的地駛去,就算是逆流而上,也終能到達彼岸。而禁不起浪濤的拍擊,欲進還退猶豫不決的人,就在反復之中沈淪,難免滅頂?shù)奈C。
所以我們的心很重要,要時時自我觀察警惕,不要受到別人一點聲音,一點形色,就影響我們的道心。凡夫,總是在千尺浪潮中浮沈,茫茫不知方向,以致離岸邊愈來愈遠,「觀心無!,這是大家要很警惕的。
觀心無常,不是只叫別人去觀,而是要自己常常自我警惕,我們的心是不是能恒持剎那?凡夫之心無常,我們能超越凡夫,就是建構在志愿堅定的基礎上。學佛最重要的是清凈本心,將心中的煩惱清除,把善念培養(yǎng)起來,就能慢慢去惡從善,顯露內(nèi)心的大光明。
佛典中有許多對堅定心念的探討。這里就有一段佛陀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某一次,佛陀講說布施的意義,弟子們聽了之后不是很明瞭,私底下就三三兩兩地討論起來。
佛陀看到大家議論紛紛,就告訴他們:「如果有不明了的地方,你們可以提出來!褂谑堑茏又杏腥颂岢鰡栴}:「佛啊!您提到布施,要我們無所求地布施,要我們排開自我去付出,但是,我們又覺得:修行不是要斷眾生緣才能解脫嗎?不斷地布施,豈不是一直和眾生攀緣不斷,這樣攀緣,還能了脫生死嗎?」
了脫生死,地獄天堂
佛陀露出了慈靄的面容,解答大家的疑問:「所謂的了脫生死,就是做到三輪體空無所求,付出之后輕安自在,沒有布施的量、沒有受布施者、也沒有布施的人,不會把布施這件事放在心里成為煩惱。如果能做到?jīng)]有得失煩惱,你就能解脫了!挂晃坏茏雍芸炖斫夥鹜釉捴械暮,就說:「我懂了!記得佛陀也曾經(jīng)說過一個布施的故事,能夠證明布施并非攀緣,而是三輪體空的自在!狗鹜狱c頭微笑:「來,將你記得的這個故事,再說出來跟大家分享。」
這位弟子就說:「我曾經(jīng)聽佛陀說——累劫以前,有一位小國家的國王,他有兩個孩子,一個非常善良,懂得禮讓,又有大布施心能施與一切眾生,凡事皆以利他為上,不執(zhí)著自己的益處。另一個孩子則是貪得無厭,時時嫉妒哥哥受到人民的擁戴!
這位貪心的弟弟擔心哥哥的聲望太大,將來王位肯定是哥哥所有,那么自己的勢力不就受到威脅了嗎?于是想盡辦法陷害哥哥,后來哥哥知道弟弟不安心,就主動向國王提出要離開這個國家,到其它地方去參學!估蠂跞f分不舍,但是太子一再請求,國王了解他的心意,自己也不愿意兩個孩子為了王位起干戈,只好默許太子的決定,讓他離開。
太子帶著太子妃即將啟程,誰知弟弟還不罷休,竟然阻止哥哥攜帶家產(chǎn)離開。他對哥哥說:「要出國游學是你自己的事,應該帶著簡單的行李就可以,這才是真正成就自己!箚渭兊奶右稽c都不介意,反而認為:身無一物,就是身心自在輕安,這樣確實不錯!于是只帶著家眷就離開了。
走出國門,他們先來到一處人煙稀少的山間安頓下來,男耕女織,過著知足而簡單的生活,雖然刻苦,心中卻很安然。經(jīng)過一段時間,太子妃心想:雖然這種生活很安定,終究不是永久之計!太子則是想:我一直待在山上,少與人群接觸,這要如何利益人群呢?我應該走入人群,才有機會幫助別人。這對善良的夫妻經(jīng)過討論之后,又決定離開山上,移居到聚落之處。
兩個人辛動地做著苦工,然而看到貧窮的人,他們同樣竭盡所能布施。有一天,看到一個人昏倒路邊,夫妻倆就把他帶回家,照顧他的生活,為他延醫(yī)治病,很快地,他們手頭的錢都用完了。到了這步田地,夫妻倆還是無怨無悔,太子妃自愿賣身為奴,換取金錢去拯救這位病人。
當時,天神見到夫妻倆布施的大愿如此堅定,覺得十分震驚而感動,決定要成就太子,對他做一個最后的試煉。天神化身為一個普通人,來到太子面前對他說:「像你過著這般刻苦的生活,犧牲自己來幫助別人,何苦呢?你可知道,我有一位朋友,就像你這樣喜好布施為善,但是最后的結果又是如何呢?他墮入了地獄啊!我勸你還是顧好自己就好了,別再去做幫助別人的傻事!
太子聽了就問他:「你這位朋友救人之后墮入地獄,那么,請問
那些被救的人后來怎么樣了呢?」化身的天神回答:「被救的人啊!反而是得救了,后來都生到天堂了!固勇犃,臉上露出安心的笑容,他說:「只要被救的人能得救,皆得上生天堂,我一個人下地獄又有什么關系,這實在很值得啊!」
一時大地震動,化身的天神五體投地,頂禮贊嘆說:「您不愧是一位大菩薩、大覺者,處在五欲熾盛的環(huán)境中,心不受污染,道心堅定不動搖。能舍人所不能舍,發(fā)好愿救苦眾生,『只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的確是難行能行,很慚愧我還來試探你的道心,請接受我虔敬的賀喜與祝福,將來的你必定成佛。」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佛的弟子重述這段故事后,又請教佛陀:「佛啊!這段故事的含
意,是否就是您平常時時教導我們的——『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佛陀微笑點頭:「沒有錯,一切的佛法旨要,都離不開這八個字。
眾生的顛倒,惡緣惡果就是由一念惡念所產(chǎn)生,這分惡念非常可怕,隨著惡念而來的惡業(yè),就是未來墮落地獄的根源。所以,比丘啊!定要時時顧好這念心,不生惡念,更要時時精進,眾善奉行,將復雜污濁的心念洗滌盡凈,世間眾生多苦難,你們要去為一切眾生解除苦難。造一切善事,一切善業(yè)推動,就是真如本心的*輪轉動,心善、*輪轉,內(nèi)心污染的惡念自然就消除了。
能日日消除心中的惡念,人與人之間的是非煩惱自然斷滅。這就是我長久以來所殷切叮嚀的,任何一種法門,都不離開要人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就是我日常的教法!惯@是佛陀對眾生最真切的教育。
在以上這段對話中能夠了解,心的確是最無常的,變動都只在剎那間,所以我常常說慈濟人做慈濟事,三十多年如一日,這實在也是不簡單。每個人不只是把握當下,最難得的是大家恒持剎那,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所以「觀心無!,每個人應該放下無謂的愛著,擇善固執(zhí)于初發(fā)之念,把握恒常立心行愿。
我們要好好地照顧好這一念心。
【觀法無我】
有色無色皆是法,眾生皆為法所困;
六根六塵蔽真心,莫使無明驢亂意;
磨磚焉能做明鏡,自家寶藏善珍攝;
透徹宇宙萬物理,觀法無我唯心造。
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以及觀法無我。
世間有哪一件事物是永久的呢?名,是不是永久的呢?不是。財產(chǎn)、地位是不是永久的呢?也不是。一座房子蓋得再富麗堂皇、堅固持久,住在里面的人是不是能永遠存在?也不能?傊,人世間生滅無常,絕對沒有什么是恒常不滅的,當然也就沒有一個東西是我們永遠擁有的,就連這個所謂的「我」亦非常住不變。
光說我自己,回首三十幾年前剛開始推展慈濟志業(yè)時,我還很年輕,一眨眼,已經(jīng)進入老年了,當時陪著我走過草創(chuàng)時期的慈濟委員,有的人已經(jīng)是八、九十歲的高齡,有的人則已不在人世。
想當年,這些老委員的年紀,還不及我現(xiàn)在的年齡,一眨眼,他們已八、九十歲了,是不是換成我已經(jīng)走到他們當初的年齡!所以說來,真正的「我」在哪里呢?我是年輕的,還是老的?其實我還沒老化之前,也是年輕的。到底年輕時的那個是我,還是老來的這個是我?事實上,以后還有更加老化的我。
總之,人生絕對沒有「有我」之法,凡夫之所以錯認有我,都是心念的執(zhí)著使然。凡夫執(zhí)著有我,所以,時時都有「我沒空!」「我責任負擔很重!」「我非常辛苦!」「我比他能干,我比他……」很多的比較,心念時時處在此滅彼生的比較中,確實是很辛苦。
乞丐王子扮一回
佛陀的教育,指引世人修學佛法,去除我相,掃除人我是非的煩惱。人生就像一個舞臺,站上了舞臺,有時的扮相是乞丐,再換過戲服,又變成王子;有時扮英雄,有時扮書生。總之,一切的扮相不同,舞臺上的動作、形態(tài)就不同,到底乞丐是我呢?或是王子才算真正的我呢?其實,萬法唯心了不可得,根本沒有一個真實的實我。
就像觀賞魔術表演,看魔術師雙手空空的,蓋上一條手巾,一會兒就有小鳥飛出來?吹娜讼氩煌笧槭裁窜涇浀氖纸碇心茱w出小鳥,不過變魔術的人可是心知肚明,其中不過是些障眼的手法而已。
記得在很久以前看到一則故事,地點是大陸鄉(xiāng)下的一個地方,那時剛好碰上過年,田莊上的人正是農(nóng)閑之時,大家就會利用過年期間從事一些娛樂。在年初時,他們有一個民俗,全村的人都要來到衙門外,向官員們祝福,道恭喜。
那一天,大家集中在衙門外,時間一到衙門開了,縣老爺以及隨從們都跟著出來?h老爺在預先設置的典禮場地中間落座,兩邊則坐著各級官員扈從,大家坐定之后,民眾們就開始圍近過來,向縣老爺?shù)热诉殿^恭喜。之后,緊接著是余興節(jié)目,讓村民們也來同樂一番。
節(jié)目進行中,有一對像是父子的人,身上穿著寬大的衣袍,他們擠過人群,來到縣老爺面前,年紀老一點的這位就說:「我們父子倆是走江湖討生活的。剛好在過年之時來到這里,不如就在這邊變變戲法,看看你們有什么要求,我都能辦得到!
縣老爺想:難得過新年,這么多人在這里熱熱鬧鬧的,大家同來娛樂一下也不妨。所以就對變戲法的人說:「你到底能變些什么?」變戲法的父親回答:「看看縣太爺您要我變什么,我就變什么。總是討個生活嘛!」縣老爺再說:「你最拿手的是什么?」他就瞇起了眼睛:「我可以顛倒四季的運行!箍h老爺?shù)挂埠闷?就說:「這樣吧!目前剛開春,到處還有雪花漫飛,但是我現(xiàn)在想要吃顆桃子!
上天倫桃變戲法
變戲法的人露出為難的臉色說:「縣太爺想吃桃子,現(xiàn)在卻不是生長桃子的時節(jié),看看四處白雪茫茫,這個時候要上哪里找桃子呢?」這時,在場的人紛紛發(fā)出噓聲:「你剛才不是說能四季顛倒嗎?原來是騙人的啊!」這位父親臉上一陣紅、一陣白,拗不過眾人的嘲笑,就對兒子說:「兒子啊!我們就是以此為生討個生活,今天既然縣老爺出了題目想吃桃子,實在沒有辦法。不過,父親說出的話要做得到,只是現(xiàn)在要到哪里去找桃子呢?」
兒子就說:「父親,這個時候在人間根本找不到桃子,只有天上的王母娘娘那里,才可能拿到桃子呀!」這位父親臉上露出驚駭又無可奈何的表情,拍拍兒子的肩頭:「好吧!哪怕是上天下地,我們也要去偷出桃子來獻給縣老爺!箖鹤狱c點頭:「可是天上太高了,要怎么上去呢?」變戲法的人就從箱子里找出一捆繩子,接著往空中一扔,這條繩子好像是活的一樣,往上一拋,繩子就一直往上伸去,最后只剩下一小截留在地面上。
大家看了都開始歡呼:「哎呀!了不起啊!」父親又開口對兒子說:「兒子啊!本來應該是我上去,但是現(xiàn)在父親老了,手腳都不靈活,只好讓你上去了!箖鹤油床坏奖M頭的繩子,心里似乎有些害怕:「上面這么高,繩子這么細,萬一我掉下來怎么辦呢?」
父親也是一副可憐相,說:「你是我最疼愛的獨子,但是,父親的信用更重要啊!而且在縣老爺面前怎么能說謊呢?為了父親的信用,就算舍命也要上去啊!」兒子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就攀著那條繩子一直往上爬去,一會兒,他的身影消失在空中,又過了許久都沒有任伺動靜。
忽然間,繩子斷了一截掉下來,現(xiàn)場的人一片驚呼,變戲法的人就哭著說:「繩子斷了,我的兒子下不來了。」這時,天空中掉下一顆桃子,這位父親拿起桃子趕緊獻給縣老爺。當大家驚訝地看著這顆
桃子時,陡然間,天上又掉下一顆頭顱。
變戲法的人失去控制地大呼小叫:「這是我兒子的頭啊!我兒子因為偷摘桃子,受到天上的刑罰被砍頭了!」又一會兒,腳掉下來了,手掉下來了,變戲法的人邊哭邊把孩子的頭顱四肢收進箱子里,F(xiàn)場的人早已經(jīng)亂成一團。
終于,最后一截繩子也掉了下來,這時候,變戲法的人就把身上的寬大衣袍脫下來,蓋在箱子上,大家定下神來,這位變戲法的人露出了微笑,對箱子拍一拍:「孩子啊!我們的任務達成了,來!你可以起來了!瓜渥哟蜷_,兒子好端端地站了起來。現(xiàn)場的人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個故事中,變戲法的人到底使用什么手法,一時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障眼法,都是虛幻的把戲。我們的人生還不是如此,沒有一件事是切實存在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觀法無我」,世間法中哪一個是我?我的身體是我嗎?頭是我嗎?腳是我嗎?頭有頭的名稱,腳有腳的名稱,到底我又是什么呢?身體的哪一部分才是我?
四大分敵此命休
其實,這個我也只不過是一個代名詞,沒有一個實我。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結合而成,也是四大假合在某段時空中的聚集,地、水、火、風四大一不調(diào)和,身體就產(chǎn)生病癥,病的終點就是四大分散,也就是死亡。
生老病死,沒有永遠的實相在。嬰兒呱呱墜地,當時稱作嬰兒,而嬰兒的相是我嗎?非也。三歲、五歲時很可愛,那是不是我呢?那個時候的幼兒已經(jīng)不是現(xiàn)在的我了。青少年時,滿懷希望、意氣風發(fā),那個俊秀的美少年,有一天還是會消失。所以說,過去不可得,未來多渺茫,人生真的是虛幻啊!
再看看我們體內(nèi)的細胞,時時刻刻都在生滅中,每一分秒不斷新陳代謝,這種細微的變化,連我們自己都不知不覺。于是,在不知覺中,有時人的體內(nèi)隱藏了惡毒的病菌,因緣和合之下就會發(fā)病。
根據(jù)醫(yī)學上的研究,現(xiàn)代人聞之色變,卻是出現(xiàn)頻仍的「癌癥」,其實,癌細胞并非只出現(xiàn)于發(fā)病者體內(nèi),每個人體內(nèi)都存在癌細胞。這就像是社會、國家一樣,如果彼此之間能和平相處,就能和樂共存,相安無事;可是健康細胞的運作一旦產(chǎn)生問題,癌癥細胞便會擴散蔓延,形成威脅生命的重大病癥。
很多病癥或許都不是外來的因素造成,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世界、一個小乾坤,里面存在著無數(shù)眾生。這些眾生細微得讓我們看不到,多得超乎我們的想象,何時會出來作怪,總是無法多做預想,一旦產(chǎn)生又是令人所料未及。
記得花蓮慈濟醫(yī)院啟業(yè)初期,就曾有一個極特殊的案例。這位患者曾經(jīng)發(fā)生車禍,之后就常常頭暈,四肢無力,以致原本在山林邊的工作也受到影響。幾年來每況愈下,看遍臺灣南北各大醫(yī)院,折騰了許多年,情況還是未能改善。后來,南部地區(qū)的一位醫(yī)師建議這位患者:「你住在東部,花蓮有一家慈濟醫(yī)院,也有腦神經(jīng)科醫(yī)師,你何必舍近求遠,不如就近去看看?」
殺生食肉之為患
這位患者反正也無法可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tài),就來到我們醫(yī)院。來了之后,在門診的問診中,我們的醫(yī)師就問他:「你是否吃過生肉,譬如生魚片,或是其它沒有煮過的肉類?」他想了一想,就回答:「生魚片我沒有吃,倒是因為住在山林邊,所以也會去打獵,我吃過生的山豬肉。我們是整頭豬殺了之后,就用鹽巴腌制,想吃的時候,就切下一塊來吃,味道很好呀!」
醫(yī)師一聽就做下診斷:「你的癥狀并非車禍的后遺癥,而是腦子里長蟲,這是病從口入啊!」于是安排他做了檢查,真的在腦部里有一窩蟲。找出了真正的病因,接著安排患者接受手術,幫他開腦將蟲子一條條夾出來。
我聽到這個消息,也到病房去看看他,這位先生就說:「慈濟醫(yī)院的醫(yī)師很好,你們救了我!刮覇査:「現(xiàn)在你的手腳有力氣了嗎?」又把手伸給他握握看,他用力一握,我說:「會痛啊,果然恢復得很有力氣了!箤ΠY施救,他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這個個案之后不到一年,又有一位病人,他的肚子脹得很大,后來醫(yī)師診斷是肚子里長蟲,醫(yī)師為他取出,拉開來竟有一米多長,真的也是聳人聽聞。想想,我們的身體真的是一個小乾坤,里面包含了多少東西,我們都未必能掌握。
因此,「我」只不過是一個假借的名詞,人的生命屬于大自然的共同體,實在不必太執(zhí)著于我。大家同樣生長在地球的這片土地上,這不就是一個共同體嗎?我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所以說「息息相關」,大家應該把小我看淡,不需要為了名利、地位而生計較,人我是非、明爭暗斗其實一點都不需要。
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是視普天下人人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人人的危機,就是我的危機;人人的苦難,就是我的苦難。如果能這樣,就是打破小我,融會大我,在大自然中學習最寶貴的生存動力。
觀法無我因緣生
觀法無我的「法」,是道理,也是方法。「有色無色皆是法」,我們應該心心念念將佛陀的教理放在心中,還要分享給大家聽,讓大家都能了解萬物無常的道理,我們所看得到的一切東西,都是因緣生滅之法的組合。
看看眼前的桌子,它的原料是木材,木材的起源是種子,種子與大地會合,接觸空氣、雨露、太陽,種種的因緣法組合起來,這顆種子就會成長。一樣是因緣法組合成大樹,時機一到就被砍伐下來,經(jīng)過木匠的制作,最后變成一張桌子。
同樣的木料,除了變成桌子,也可以有許多其它的用途,不同的因緣就有不同的造就,可以制成器具,也能雕成莊嚴的佛像供人膜拜,也可以是蓋房屋的建材。這也是法,但卻非不變的法。
生生滅滅,五蘊中粗細顯微的轉變,常常只是自己粗心不得察覺。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一個「覺」,因為我們還是不覺,才會執(zhí)著一切為我所有,以致被自己所埋下的煩惱困擾不休。學佛,就是學習跳脫這種苦惱,既然這個身體中并沒有一個真實的我,為何還要冒著風險,為這個身體造業(yè)不斷呢?
覺悟的人,領受智慧的甘醇;迷而不覺的人,則是苦不堪言。我們要照顧好這一念心,不要常常只是嘴巴上掛著「愛心!愛心!」,我一再說,愛心是愛顧好自己的心,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去照顧、影響他人,這叫做愛心。不是說送東西給人就是愛心。
不要讓自己的心常處在動亂之中,既然選擇了修行之路、慈濟的菩薩大道,我們要恒持剎那。世間上,既然什么都是不定法,都是因緣組合而成,切莫再要深陷自我的樊籠。
《金剛經(jīng)》中提到「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虛幻人生還有什么可執(zhí)著的?佛陀教導我們以智慧探討人生,真正能做到「觀法無我」,就沒有什么好計較與多較。來到世間,上了人生舞臺,如何扮演好最佳的角色,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行動,把行動照顧好,方向不要錯誤,這個人生的角色就成功了。
第二行品
四正勤
恒持剎那四正勤,勤須不偏道乃行;
一勤已生善令生,二勤未生惡不生;
三勤未生善令生,四勤已生善令增;
正能破邪力萬鈞,勤可助道展鵬程;
害人之心不能有,知罪肯懺可重生;
行善之念不可無,從來善道在<
- 證嚴法師: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證嚴法師: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證嚴法師: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證嚴法師: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證嚴法師: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下的一念心
- 證嚴法師: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證嚴法師: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證嚴法師: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證嚴法師: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證嚴法師:大魚舍身
- 證嚴法師:乞兒成富
- 證嚴法師:水中金像故事
-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50條
- 證嚴法師: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法師:證嚴法師:談一談缺失
- 證嚴法師:要能轉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證嚴法師: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防五種心魔
- 證嚴法師: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證嚴法師: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證嚴法師: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