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佛事相 始終如一

  生佛事相 始終如一

  常常在說,兩件事是擋不住的,時間、無常,無常就是不斷流逝,不斷向前這樣一直追逐,時間是流逝過去,無常是一直接近來。 所以佛陀世間苦,苦在壽命不久長,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知道我們要好好地把握人生,聽聞佛法要用心。

  《法華經(jīng)》里面也這么說,現(xiàn)在可以在這個道場里面,來聽聞《法華經(jīng)》,這都是過去無始劫以前,所結(jié)緣的,因?yàn)槊恳蛔鸱饋淼饺碎g,最后還是同樣要講《法華經(jīng)》,到了釋迦佛,他后半段的人生,一大說教即將結(jié)束之前,他還是一樣講《法華經(jīng)》,這叫做佛佛道同。

  不管是在過去無央數(shù)劫,同樣在靈山會聽聞《法華經(jīng)》,那些結(jié)緣眾,怎樣叫做結(jié)緣眾?將《法華經(jīng)》能夠用于,入心、聞法、解悟,這就是有緣。

  又有另外一種是結(jié)緣,結(jié)緣就是也是來聽,聽了,不錯、了解了,不過不是很清楚,但是不很認(rèn)真,不過有結(jié)了這個緣,這種的人是比聞法解悟,那種一聞千悟,比這種的人多很多,只是結(jié)緣、聽到、隨喜,沒有很透徹的解悟,這叫做結(jié)緣眾。

  哪怕是結(jié)緣眾,隨喜也有功德,這樣他生生聞佛法,同樣會遇到,《法華經(jīng)》的道場里面,但是,是不是,從這個道場開始,過去的結(jié)緣、隨喜,是不是在這個時候,會更加透徹了悟呢?

  所以佛陀當(dāng)初在講《法華經(jīng)》,看到他們已經(jīng)都來了,已種善根,希望他們在這一次能夠更成熟,希望他們能夠發(fā)大心、立大愿。

  另外一種,佛陀也在等待,等待還沒有種善根,還沒有接觸過《法華經(jīng)》,過去不曾聽過,現(xiàn)在更不知道,這種還未種善根的人,希望他能夠來種善根。

  未種善根者

  令種善根

  已種善根者

  令其成熟

  已經(jīng)成熟者

  令得解脫

  《妙法蓮華經(jīng)綸貫》

  意思就是說,在佛陀當(dāng)時在說法時,就有這三類人,有的人已經(jīng)與法華的因緣很深,現(xiàn)在只是在等待,完全解悟、解脫,有的已經(jīng)種了,開始在成熟了,那種隨喜結(jié)緣,希望他已種,希望他能夠成熟,所以佛陀在講經(jīng),講一講,忽然間他會停下來、等待,在那里發(fā)光。

  大家在那里看,大家都到齊了,為什么佛陀還在定中呢?當(dāng)然《法華經(jīng)》中也有說,佛陀在定中就是「離言法華」,也是同樣在說法;「離言」,沒有講話,「離言法華」,那就是入「無量義三昧」,在那當(dāng)中,還是雖然定下來,但是凡夫多數(shù)未種善根,或者是已種善根。

  尤其是未種善根的人,大家在那里交頭接耳,到底佛陀為什么停這么久?在那當(dāng)中,大家的心有疑問,有的人也會覺得有需要嗎?所以有的人就會退席,這種完全不了解,沒有耐心,所以有一段時間,那就是五千人退席,也有啊!佛陀在等待因緣。

  其實(shí)佛陀成佛以來,已經(jīng)無央數(shù)劫,累世累世都是為這一大因緣,每一世都在開示,但是眾生悟入的又有多少人呢?若是眾生全都可以悟入了,則人人就已經(jīng)回歸本性了,人人本性即是佛,還需要聽嗎?就不需要了。

  但是放眼來看,還不是一樣,迷茫的眾生還這么多,未成熟的眾生也那么多,未種善根的眾生還是那么多,已種善根,還是同樣在六道中輪轉(zhuǎn),一樣在起心動念。

  所以佛陀一直在等待,等待眾生悟入,因?yàn)槲覀儽娚未悟,還是在正與邪中間,互相在牽扯、拔河,正(見)若弱一點(diǎn),邪(見)就又增長起來,這是佛陀悲啊!悲憫眾生,就是佛陀慈悲,生生世世在人間,佛陀所要度化的眾生,眾生還是在迷茫中,所以他就要用耐心等待,他已經(jīng)開示了就是施教,不斷地施教。

  雖然我們認(rèn)為佛陀,已經(jīng)在二千多年前就圓寂了,還在嗎?在;他是不斷倒駕慈航,到了彼岸,還是要再回歸,回歸來,同樣是在這個教室,還沒有下課,他還要來,來為大家復(fù)課,所以愈來感覺起來愈困難。

  佛陀時代的人口,佛陀時代人心的單純,那種的生態(tài),一直到二千多年后的現(xiàn)在,世間已經(jīng)是紛紛擾擾,眾生是心愈來愈雜,煩惱是成倍復(fù)制再復(fù)制,厚厚的煩惱那種不受教育,不能聽佛陀真心說法的教育,我們好好用誠意接受,已經(jīng)愈來愈少了;所以佛陀也是嘆無奈、悲眾生。

  所以我們前面說,佛,講《無量義經(jīng)》,同樣繼續(xù)在那里坐,就是在那里發(fā)光、放光。

  說《無量義經(jīng)》后

  不起法座

  即便入定放光

  光就是佛的德,也就是證明他將《無量義經(jīng)》,完全攝受在內(nèi)心的世界,內(nèi)心世界,這個無量義是法華的精髓,他把這法華的精髓,要散布給蕓蕓眾生,篤定了法華的精髓,心很歡喜;《無量義經(jīng)》已經(jīng)成就了,是法華的精髓,佛陀的喜悅就放光。

  光是表達(dá)悲智,智慧可以啟發(fā)人人心地的黑暗,能夠在黑暗中現(xiàn)光明,這是智慧,佛陀他就是不舍眾生,要讓大家了解,時間不能等,人生是無常,哪怕我是已成佛了,同樣有老、病、死,這是現(xiàn)相、示寂,但是這只是一個事相;真正的理,他是不斷來人間,這是不生不滅永恒的道理,所以叫做倒駕慈航,這就是表示佛的慈悲。

  今見如昔

  即使往昔亦如今見

  生佛事相始終一如

  以是之故

  當(dāng)知今佛現(xiàn)光

  亦欲說大法也

  在這個法華會上,今見如昔,即使往昔亦如今,現(xiàn)在在法華會里,人一直來很多很多,佛陀在那里定坐,在那里默然,「離言法華」還是在定中,現(xiàn)在是這樣,過去也是這樣,這個境界,道場的盛況,境界就是一樣,現(xiàn)在跟過去完全一樣。

  所以生佛事相始終一如,眾生就是迷茫,佛陀是覺悟,其實(shí)佛與眾生都是一樣,不過迷茫的人,需要覺悟的人再來引導(dǎo),覺悟的人要來教化,他有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現(xiàn)在、過去都一樣,所以事相始終如一。

  在法華會要開始了,在六成就里,眾成就,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所以:

  以是之故

  當(dāng)知今佛現(xiàn)光

  亦欲說大法

  因?yàn)榉鹜釉谀抢铿F(xiàn)光,都是為了要講大法:

  世間

  非唯凡夫世間

  兼具圣人世間

  言謂 聲聞、緣覺、菩薩

  之三乘圣人也

  凡夫

  固不易信此大法

  佛陀來世間說法,「世間、非唯凡夫世間」,這個世間,我們現(xiàn)在所生活的,這個天地之間,里面有圣人、凡夫,很多不同根機(jī)的人,所以叫做五趣雜居。

  五趣:

  天、人、地獄、

  餓鬼、畜生

  四圣:佛、菩薩、

  聲聞、緣覺

  在這天地之間,佛、菩薩、聲聞、緣覺等等,像這樣已經(jīng)入于圣道,這種世間兼具圣人,在這個五趣雜居地里面,就是有圣人,圣人就是已經(jīng)接觸了佛法,有聲聞、緣覺,聲聞就是聽佛的聲音、佛的教法,憑著那聲音、教法,他可以信受奉行,這是聲聞。

  緣覺就是緣著這個境界,他看到春、夏、秋、冬,理解人生無常,他這樣可以覺悟。 菩薩呢?菩薩就是已經(jīng)登圣人之地了,他可以聽聞佛法,不管是佛所說法,或者是境界,天地境界的變遷,還有更超然的,那就是體會人生苦難,這就是菩薩;菩薩叫做覺有情者,已經(jīng)覺悟了,還是對蕓蕓眾生有情,所以佛所說的法,他可以信受,他可以了解。

  但是還有更多的,在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一類的就比較難了,所以凡夫(固)不易信此大法,不容易,除了聲聞、緣覺、菩薩以外,一般的凡夫,要叫他很徹底的相信,實(shí)在是不容易。

  因?yàn)椤斗ㄈA經(jīng)》乃是大乘,要有大覺悟、大根器的人才能夠接受,一般的人真的是難,因?yàn)樵凇斗ㄈA經(jīng)》里面,他所要說的就是唯一佛法,過去的方便法都舍掉了,要讓大家知道大家都可以成佛,大家都與佛平等,這對一般的凡夫,其實(shí)是難以接受,所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唯有佛與佛,能夠究竟了解這個法。

  所以就告訴大家,佛陀是宇宙的大覺者,我們凡夫只是在一個乾坤,乾坤跟宇宙不同,宇宙是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宇宙,但是乾坤是在大太陽系,我們只是在千世界里面的,一個星球、地球,我們只不過是在地球的中間,腳所踏的大地,頭頂?shù)奶?這樣叫做乾坤。

  總之佛陀所覺悟的,與我們所知道的,天地間之物是不同的,天地間,人、事、物、理,要能夠很透徹,又不很簡單,所以:

  而唯一佛法

  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唯有佛與佛才能,了解大宇宙的真理

  聲聞、緣覺

  以聞佛教

  得證涅槃

  自謂已證無生

  故不信

  更有無上菩提之道

  聲聞與緣覺聽到佛法,心只是知道如何去除煩惱,無明煩惱就是夢幻,知道了,但是心能夠?qū)庫o下來,這樣他自謂已證無生,故不信更有無上菩提之道。

  這些聲聞與緣覺,以為佛陀過去所說的,我都知道了,我的煩惱都已去除了,我懂的事情很多,佛不必再說了,我都已經(jīng)知道了,我已經(jīng)證得了,這種貢高憍慢,「未得謂得是大妄語」,假如再接下去了解經(jīng)文之后,我們就知道我們的人生多錯誤,有多少了?所以我們?nèi)巳藨?yīng)該要縮小,何況說面對著宇宙大覺者,浩瀚無涯的佛法,我們有那么快就能得到嗎?

  我們一定要用寬闊的心,我們要縮小自己的微細(xì),我們要虛心求教,將我們所得來的教法,我們要好好思考、細(xì)細(xì)思惟,不懂的我們還要再求教,我們還要再用心體會,所以請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