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三要

\

一、信愿·慈悲·智慧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廣大!太深了,太廣了,一般人摸不清門徑,真不知道從哪里學起。然而,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自有他一以貫之的、秩然不亂的宗要。古來圣者說:一切法門——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無非為了引導我們?nèi)と敕鸪恕;蚴腔匦跋蛘?五乘法),或是回縛向脫的(三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諸佛出世,無非為了此“大事因緣”,隨順眾生的根機而淺說深說,橫說豎說。所以從學佛的立場說,一切法門,都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歷程,成佛菩提正道。由于不同的時節(jié)因緣(時代性),不同的根性習尚,適應眾生的修學方法,不免有千差萬別。然如從不同的方法而進求他的實質(zhì),即會明白:佛法決非萬別千差,而是可以三句義來統(tǒng)攝的,統(tǒng)攝而會歸于一道的。不但一大乘如此,五乘與三乘也如此。所以今稱之為“學佛三要”,即學佛的三大心要,或統(tǒng)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

  什么是三要?如《大般若經(jīng)》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大般若經(jīng)》著重于廣明菩薩的學行。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而一切法門(不外乎修福修慧),都要依此三句義來修學。一切依此而學;一切修學,也是為了圓滿成就此三德。所以,這實在是菩薩學行的肝心!古人說得好:“失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游,得之則十二部經(jīng)如對白日。”

  1、一切智智或名無上菩提,是以正覺為本的究竟圓滿的佛德。學者的心心念念,與無上菩提相應。信得諸佛確實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確實有殊勝德相、無邊德用。信得無上菩提,而生起對于無上菩提的“愿樂”,發(fā)心求證無上菩提。這一切智智的相應作意,即菩提(信)愿——愿為菩提心的別名。2、大悲,簡要說為悲,中說為慈悲,廣說為慈悲喜舍。見眾生的苦痛而想度脫他,是悲;見眾生沒有福樂而想成就他,是慈。菩薩的種種修學,從慈悲心出發(fā),以慈悲心為前提。“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沒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薩行。所以,大(慈)悲心,實在是菩薩行的心中之心!3、無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勝義)空見。孕育于悲愿中而成長的空慧,不是沉空滯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果。所以,這三句是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為菩薩道的真實內(nèi)容,菩薩所以成為菩薩的真實功德!

  從菩薩學行的特勝說,大菩提愿、大慈悲心、大般若慧,是超過一切人天二乘的。然從含攝一切善法說,那么人天行中,是“希圣希天”,對于“真美善”的思慕;二乘行中,是向涅槃(菩提)的正法欲——出離心;菩薩行即大菩提愿。又,人天行中,是“眾生緣慈”;二乘行中,是“法緣慈”;菩薩行即“無所緣慈”。又,人天行中,是世俗智慧;二乘行中,是偏真智慧。菩薩行即無分別智(無分別根本智,無分別后得智)。從對境所起的心行來說,非常不同;如從心行的性質(zhì)來說,這不外乎信愿、慈悲、智慧。所以菩薩行的三大宗要,超勝一切,又含容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會歸于一菩薩行。

  我們發(fā)心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要從菩薩心行去修學,學菩薩才能成佛。菩薩行的真實功德,是所說的三大心要。我們應反省自問:我修習了沒有?我向這三方面去修學沒有?如沒有也算修學大乘的菩薩嗎?我們要自己警策自己,向菩薩看齊!

二、儒·耶·佛

  菩薩學行的宗要,是大乘的信愿、慈悲、智慧。這本是依人心的本能而凈化深化,所以世間也有多少類似的。然每每執(zhí)一概全,或得此失彼,不能完美的具足,這可以從儒、耶等教來比觀。

  代表中國固有文化主流的儒宗,稱智、仁、勇為三達德,為人類行道(修齊治平)的共通德性。大概的說:智近于智慧,仁近于慈悲,勇近于信愿。佛法中說:“信為欲依,欲為勤(精進)依。”依止真切的信心,會引起真誠的愿欲,有真誠的愿欲,自然會起勇猛精進的實行。由信而愿,由愿而勇進,為從信仰而生力量的一貫發(fā)展。精進勇猛,雖是遍于一切善行的,但要從信愿的引發(fā)而來。儒家過分著重庸常的人行,缺乏豐富的想像,信愿難得真切,勇德也就不能充分的發(fā)揮。由于“希賢”、“希圣”,由于“天理”、“良心”,由于“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從此信愿而來的“知恥近乎勇”,難于普及到一般平民,也遠不及“希天”、“愿成佛道”的來得強而有力。在儒文——理學復興陶冶下的中國民族,日趨于萎靡衰弱;不能從信愿中策發(fā)勇德,缺乏堅韌的、強毅的、生死以之的熱忱。無論從人性的發(fā)揚,中國民族的復興來說,對于策發(fā)真切的信愿而重視勇德,為儒者值得首先注意的要著。

  代表西方近代精神的耶教(天主,基督)也有三要:信,望,愛。耶教是神本的,信仰神,因信神而有希望,因神愛人而自己也要愛人。一切以神為出發(fā),當然與佛法相差很遠。然大體的說,信與望,等于信愿;愛近于慈悲。耶教所缺少的,是智慧。雖然現(xiàn)在也有標榜合理的信仰、理性的信仰,而耶教的本質(zhì),在宗教中,是不重智慧的。亞當夏娃的偷食禁果,眼目明亮,代表著人類的自覺、知識的開展。這在神教看來,是罪惡,是死亡的根源。耶教與西方的正統(tǒng)文明,由于知識進展,科學的輝煌成就,開始大動搖?茖W與神教脫節(jié),產(chǎn)生充滿了宗教情緒——信愿,而進行徹底反宗教的政治暴行。從人類的德性說,從中國與世界的前途說,耶教德性的偏頗,非徹底改造,難于長存于進步社會的人心。

  佛教中,如來方便教化的聲聞行,慈悲心未免薄弱。有重信的信行人,重智的法行人,而沒有重悲的悲行人。這與耶教恰好相反,耶教重信愛而缺智慧,聲聞行重信智而慈悲不足,都是偏而不圓備的。代表圓滿而究竟的大乘菩薩行,以三義為菩薩學行的宗本,為不容疑的定論;儒家雖不夠深廣,而三達德的精神,與菩薩行最為相近。中國大乘佛教凈土宗(多少淵源于印度,而實完成于中國),也有三要:信、愿、行。信、愿、行的序列,實為依信起愿,依愿而勤行的過程。行是勤行,沒有含攝慈悲與智慧。一分的凈土行者,專以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為行,不修智慧;慈悲行,也要等到很遠的再來人間(娑婆)。從大乘的宗要去看,這是由于獨到的偏頗發(fā)揮,忽略了大乘正道的完整性。凈土宗傳到日本,日本是典型的神教國家。凈土宗適應他而蛻化為真宗,主張但憑信愿往生,連持名也認為不重要。這與因信得救的耶教,最為相近。然而,我們要知道,菩薩行的宗要,是信愿、慈悲、智慧的總和,完整的協(xié)調(diào)。

三、入門·登堂·入室

  菩薩學行的三要,是不可顧此失彼的。然初學時,不妨從一門(或二門)而來。有的好為哲學、心理學、論理學等學理的探討,接觸到佛法,認識了佛法的正確深奧,因而發(fā)心學佛,這是從智慧門入。有的多為社會福利事業(yè),樂于為善,與佛教的人事相接近,贊仰佛法的慈悲,因而發(fā)心學佛,這是從慈悲門入。有的崇仰三寶功德的不可思議,或由于佛菩薩的感應,因而發(fā)心學佛,這是從信愿門入。初學的從不同方面而來,是由于眾生的根性不同。大概的說:貪行人是從慈悲門入,瞋行人從智慧門入,癡行人從信愿門入。

  然而,進入佛門,修學佛法,不能永遠滯留于這樣的階段。如久學佛法,十年,廿年,老是這樣,這會發(fā)生不良的后果。如聲聞法中,有重信的信行人,重智的法行人,也不過由于根性的偏重不同,決非有信無智,或有智無信的!洞涅槃經(jīng)》與《大毗婆沙論》,都一致說到:“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長邪見。”如但憑信仰而不求甚解,不修智慧,對于所信的三寶,所學的法門,莫名其妙,這不能得學佛的真實利益。這樣的修學,在他們的心目中,信佛與鬼神崇拜,并無多大差別,不過是愚癡的信仰——迷信,F(xiàn)代中國的佛教界,也盡多這一流。如有智而無信,危險更大!龍樹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邪見說空,撥無因果,都由于自作聰明,于三寶清凈功德不能生凈信而來。迷信的過失還小,邪見會令人墮地獄。這可見信與智一定要雙修,不能偏失的。又如大乘中有智增上菩薩、悲增上菩薩,也只是增上(著重)而已。如有智無悲,有悲無智,根本不成菩薩行。就是悲智雙修,如悲愿的功德力不足,而急急的求智證、求解脫,一定要墮落小乘。如慈悲心切而智慧不足,在菩薩的修學過程中,要成為“敗壞菩薩”,退墮凡外。因為離了無所得為方便,菩薩行是不會成就的。所以,初入佛門,雖可從一門而來;但想升階登堂,學菩薩正行,必須三事齊修。這三者,能互相助成,互相推進,逐漸的引導行人,進入更高的階段。

  等到深入佛法的究竟奧室,三者是無二無別的一味圓滿,無所偏,也無所缺少。這或者名為大菩提,或者名為大涅槃,即是究竟成佛。或者以為:佛法不妨一門深入,哪里一定要三事齊修?這是誤會了!如真能一門深入,必然了解一切功德的相關(guān)性、相助相成的完整性。一門深入,只是從一門出發(fā),以此一門為中心而統(tǒng)攝一切,決非舍其他的功德而不修。我們學菩薩行,求成佛果,難道佛與菩薩,是有信無智、有智無悲的嗎?佛是一切功德圓滿的尊稱,我們學佛,也應以佛德的崇高圓滿為理想而向前修學!

四、發(fā)心·修行·證得

  真發(fā)菩提心,真修菩薩行,對于大乘要道的信愿、慈悲、智慧,即使有些偏重,也必然是具足的。因為離了大乘的信愿,會近于儒者的“仁”、“智”。離了大乘的慈悲,會同于聲聞的“信”、“智”。離了大乘的智慧,大體會同于耶教的“信”、“愛”。真能表達佛教的真諦,成為人間的無上法門,惟有大乘菩薩行——信愿、慈悲、智慧的總和,從相助相成而到達圓修圓證。

  三事是不可偏缺的,然在修學過程中,有著一定的進修次第;從重此而進向重彼,次第進修到完成的學程。從凡夫的心境而開始修學,一定要知道先后次第。如夸談圓融,一切一切,只是口頭爽快,事實會證明什么也不成就的。菩薩道的歷程,經(jīng)論說得很多,大體可分為二道——般若道、方便道。凡夫初學菩薩行,首先要發(fā)菩提心。發(fā)菩提心,才進入菩薩的學程,這是重于信愿的。發(fā)心以后,進入修行階段。菩薩行,以利他為主,修集一切福德智慧,決不是但為自己,這是重于慈悲的。等到福智資糧具足,悲慧平等,這才能智證平等法性,那是重在般若(無生法忍)了。上來是菩薩般若道的進修過程——發(fā)心,修行,證得。般若的證入空性,在菩薩道的進修中,即是方便道的發(fā)心。這是勝義菩提心,信智合一,名為“證凈”。此后,菩薩著重于度脫眾生、莊嚴國土,著重于不離智慧的慈悲大行。到圓滿時,究竟證得無上菩提——一切智智,也可說是智的證得。這是方便道的進修歷程——發(fā)心、修行、智證。合此二道,一共有五位。這是菩薩進修的必然程序,值得我們學菩薩行的深切記取!

  這二道五位,也可總合為三:初一是發(fā)心,中三是修行(從悲行到智行,又從智行到悲行),后一是證果。然完備的說,這是從凡夫而到達佛果的過程,是三德的不斷深化、凈化,到達圓滿。凡夫本是(愚妄的,有漏雜染的)意欲本位的。從凡夫地起信愿,經(jīng)慈悲而入圣智。圣智也就是圣者的信愿(凈勝意樂),這是經(jīng)悲行的熏修,智行的凈化,達到信智合一,為菩薩的信愿。依此菩薩的信愿(清凈而還沒有純),再經(jīng)慈悲廣行的熏修,智慧的融冶,圓證得一切智智,也就是究竟的純凈的信愿。這才到達了智慧、慈悲、信愿的究竟圓滿。從凡夫地,發(fā)心學菩薩行,無限深廣,而實以此三為道的宗要。

五、念佛·吃素·誦經(jīng)

  信愿、慈悲、智慧,為菩薩行的宗要。無量法門的種種修習,即等于三要的進修。這是非常深廣的,現(xiàn)在且說初學者的初方便。念佛、吃素、誦經(jīng),幾乎是中國佛教徒的主要行持,而實是菩薩行的初方便之一。

  念佛的意義與力用,當然不止一端,然主要在策發(fā)信愿。菩薩信愿,是發(fā)菩提心,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于無上菩提起信愿,并不容易。無上菩提是佛所圓證的,佛是無上菩提——一切智智的實證者。佛有無邊相好,無邊威力;有一切智慧,無比的慈悲。從修菩薩行以來,有種種不能說盡的自利利他的功德。這樣的崇仰佛,念念以佛(因佛說法,因佛法有僧,即攝盡三寶)為皈敬處,以佛為我們的理想模范。尊仰他的功德,感激他的慈悲;從此策發(fā)信愿而學佛,極為有力。大乘經(jīng)廣說念佛,贊嘆發(fā)菩提心,都是著重于此。念佛,是念佛功德(智德,斷德,恩德),念佛相好,念佛實相,念佛的清凈世界。擴而充之,如禮佛,贊佛,供養(yǎng)佛,于佛前懺悔,隨喜佛的功德,勸請佛說法及住世,這都是廣義的念佛法門。《智度論》說:有菩薩以信(愿)精進入佛法,樂集佛功德。這是大乘中的信增上菩薩,為此別開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道(智、悲)的方便,所以《十住毗婆沙論》說:初學者,修念佛、懺悔、勸請等法,心得清凈,信心增長,從此能修智慧、慈悲等深法!镀鹦耪摗氛f:“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因此教他“專意念佛”,可以“攝護信心”,不致退失。念佛的第一義,在乎策發(fā)信愿,未生的令生,已生的不失、增長。念佛為心念——緣佛的功德而專念不舍,是策發(fā)信愿的妙方便。像一般的口頭念佛,那是方便的方便了。

  吃素,應正名為不食肉,這是中國佛教的傳統(tǒng)美德。學佛,本不一定是不食肉的。如錫蘭等南方佛教徒,西藏、日本佛教徒,都是肉食的。中國的一分佛教徒,以為吃素是小乘,大乘是不在乎的,這是根本錯誤!不食肉,為大乘佛教──《楞伽經(jīng)》、《涅槃經(jīng)》、《央掘摩羅經(jīng)》等所特別主張的。不食肉的意義與力用,當然也有種種,但主要為長養(yǎng)慈悲。如說:“食肉斷大悲種。”菩薩應利濟一切眾生,救一切眾生苦,而現(xiàn)在竟忍心去殺害他、吞食他,試問慈悲心何在?菩薩行以慈悲為本,所以大乘法中,不食肉為當然的結(jié)論。消極的不食肉,積極的放生——救護眾生命,實為長養(yǎng)悲心的方便行。

  誦經(jīng),不求甚解的誦經(jīng),驀直地誦下去,也是修行方便。這雖有別種功用,主要是引生智慧的前方便。智慧的修學(真般若是現(xiàn)證),有聞、思、修三慧,這又開為十正法行:書寫,(經(jīng)典的)供養(yǎng),流傳,聽受,轉(zhuǎn)讀,教他,習誦,解說,思擇,修習。前八行,都是聞慧與聞慧的方便。如從前的私塾,起初熟讀熟背,其后才為他講解,明了義理。不求甚解的誦經(jīng),如初學的熟讀熟背,也可為進求義解的——聞慧的方便。

  中國佛教徒所修的一般法門,念佛、吃素(放生)、誦經(jīng),確為菩薩行的初方便。這是初方便,為了增長大乘的信愿、慈悲、智慧而修學。而修學者,每以誦經(jīng)為功德,反輕視義理的研究,這就失去了慧學方便的作用。素食放生的,盡管吃素放生,于現(xiàn)實人間的種種苦迫,少有能本著慈悲而起來救護。著重了愛護眾生,忽略了愛護人類,本末顛倒,實由于不知意義,沒有能長養(yǎng)慈悲。比較的說,念佛還多少能培養(yǎng)信心,但一般的流于迷信,少數(shù)的急求自了,真能由此而策發(fā)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信愿,引出自利利他、為法為人的大愿精進,也就太難得了!念佛、吃素、誦經(jīng),是菩薩行的勝方便,但由于不求智慧,慈悲薄弱,偏于信仰,弄得善巧的方便法門,都不曾能盡到方便的功用。這真是中國佛教的悲哀,衰落的根源!這是不成菩薩行(難得入門)的,不能實現(xiàn)佛法大用的。還不夠救自己,更說不上救世了。學佛學菩薩行,必須從這些妙方便中認清目的。我們不是為念佛而念佛,為吃素而吃素,為誦經(jīng)而誦經(jīng),我們是為了策發(fā)信愿而念佛,長養(yǎng)慈悲而吃素,為了引生智慧而誦經(jīng)。這是方法,目的在信愿、慈悲、智慧的進修。所以真心學佛、學修菩薩行的,要從念佛中策發(f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愿精進。從吃素放生中,長養(yǎng)慈悲,去做種種有益人世的福利事業(yè)。從誦經(jīng)中,進一步的研求義理,引發(fā)智慧。這樣,才盡到了初方便的力用,奠定了菩薩學的初基。這還不過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開步走,無邊的深廣法門,應從此邁步而向前直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