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四冊 八、苦痛與知識

  八、苦痛與知識

  ──二十八年在漢院佛學座談會──

  厭苦求樂,是生物的特征,是文明進展的動力。人類不斷地發(fā)出解除苦痛的要求,就不斷推動知識的前進。不過,世間的現(xiàn)象太矛盾了,推進知識來解除痛苦,結果因知識的發(fā)達而加深了苦痛。拿戰(zhàn)事來說:半開化的時代,不過是,「血流漂杵」,「滅此朝食」,F(xiàn)在的戰(zhàn)事,卻走上了全體性的戰(zhàn)爭,動員一切的人力物力,用之于苦痛的戰(zhàn)爭。知識愈發(fā)達,苦痛愈增加,文明的世界與苦痛的人間攜手合作。

  有人主張發(fā)展知識,組織群眾來解除苦痛。物質的苦痛,或許獲得部分的解除,內心的隱痛,試問如何解放!有人走上了極端,主張絕圣棄智。不但違反了現(xiàn)實,即使做到塊然無知的狀態(tài),也不過麻醉自己的心靈,好讓他忍受苦痛的襲 [P268] 擊。

  佛教的見解:苦痛的根源在無知(無明),在對宇宙人生缺少根本的認識,在不理解相依共存的緣起法則而固執(zhí)個體獨立的存在。雖然世間的知識,也有部分類似的思想,但既不懂得徹底的無性(沒有真實不變的自體),自然在緣起變化的背后,潛藏著自我的活動。在個體獨立的倒見控制之下,產生了仇恨敵對的思想,利用一切的知識文化,成為制造苦痛的工具。知識的發(fā)達,苦痛的增加,形成了正比例。

  佛法的特色,從悟解緣起無性(人我、法我)下手。獲得體悟真理的知識,就是般若。假如通達緣起,就知道假我以一切的存在為根據(jù),就能解除因自我妄執(zhí)而生起不必要的苦痛,實現(xiàn)苦樂不入于胸次的自在。同時,在真空智的領導下,發(fā)動一切的知識和文化,促成慈悲共利大樂的實現(xiàn)。

  佛是一切智者!也就是常樂的具體表現(xiàn)者!(靈芳‧演培記) [P269]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