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攝生三愿
彌陀攝生三愿
信愿法師主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無上甚深本愿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彌陀真實意。
佛因師,諸位蓮友、居士大德,大家阿彌陀佛﹗
今天,師父要向各位報告,阿彌陀佛要救盡十方每一位眾生的悲心愿力,就是攝生三愿。攝,就是救度的意思;生,就是眾生。
阿彌陀佛所超發(fā)的四十八條大愿,其中有三條愿是要救度十方眾生回歸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做彌陀攝生三愿。攝生三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以及第二十愿。
四十八大愿中,為何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要發(fā)這三條救度眾生的心愿?
因為十方眾生的根性雖然千差萬別,但是離不開自力修行、二力修行、他力修行這三類。
所以阿彌陀佛為了救度他力的眾生,而發(fā)了第十八愿;為了救度自力的眾生,發(fā)了第十九愿;為了要救度二力的眾生,發(fā)了第二十愿。
我們在因地安心修行,所修的因,到底是相應(yīng)第十八愿、或第十九愿、或第二十愿,我們必須要知道。因為佛法講兩個字“因果”,修因感果。
我們所修的因,相應(yīng)第十八愿,所得到的果,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實報土;所修的因,相應(yīng)第十九愿、二十愿,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化土。所以在因地修行,必然要先了解我們?nèi)胧制鹦?到底是修什么樣的因,會得到什么樣的果報。因果要清楚明了,這樣信仰佛法才是智信,不是迷信。
我們一起來看第十八愿、第十九愿、與第二十愿的因愿文。
第十八愿因愿文︰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愿因愿文︰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不取正覺。
第二十愿因愿文︰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乃至四十八條大愿的每一愿,古來我們中國和日本的祖師大德對因愿文的立名,都各有不同。這里的攝生三愿,師父各列出了兩種比較常用的因愿文的愿名。
第十八有取“念佛往生愿”,也有取“十念必生愿”。第十九愿有取“修諸功德愿”,也有取“臨終接引愿”。第二十愿有取“系念定生愿”,也有取“至心回向愿”。阿彌陀佛發(fā)這三條大愿,是要救盡十方每一位眾生,所以我們在這三愿當(dāng)中都看到有“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這兩句話,說明他發(fā)愿成佛,就是要救度眾生。
在阿彌陀佛因地法藏古佛的慈悲心懷中,為要救盡眾生,發(fā)了第十八愿與第十九、二十愿,這三愿必然有不同的地方。
佛在因地發(fā)愿,是以真實心、慈悲心、平等心來發(fā)愿要救度眾生,必然是希望十方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果報,被救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圓滿成佛。
佛是果地上圓滿的人,業(yè)盡情空,;圓滿,智能究竟無上。如果一愿能夠救度盡十方每一位眾生,就不需要發(fā)兩愿、三愿。所以阿彌陀佛因地法藏古佛發(fā)了三條愿,是因為眾生有自力修行、他力修行、二力修行三種不等的根性。所以發(fā)這三愿要將十方每一位眾生無一遺漏救到西方極樂世界。
雖然十八、十九、二十愿都有“十方眾生”這一句,但是機類不同。
第十八愿的“十方眾生”是指他力念佛的眾生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第十九愿的“十方眾生”是以自力修行的眾生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第二十愿的“十方眾生”是以二力修行的眾生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
好比一個宴會,有主客、有陪賓。比如說,有居士要供養(yǎng)師父,請師父吃飯,總是會邀請其它居士蓮友作陪。宴請師父是主客,蓮友一起用餐就是陪賓。南無阿彌陀佛發(fā)了第十八愿要救度的主要對象是誰呢?當(dāng)然是十方每一位眾生,十方眾生中,與十八愿相應(yīng)的,就是他力念佛的眾生。所以他力念佛的眾生就是十八愿的主要機類。
第十九愿,雖然阿彌陀佛同樣要救盡十方每一位眾生,但是哪一類十方眾生會與第十九愿相應(yīng)而被阿彌陀佛救度呢?自力修諸萬行的眾生。
第二十愿,雖然阿彌陀佛同樣要救盡十方每一位眾生,但是哪一類十方眾生會與第二十愿相應(yīng)而被阿彌陀佛救度呢?二力念佛的眾生。
所以在因地修行,必需了解自己的起行到底是相應(yīng)哪一愿,會得到什么樣的果報,這是非常重要的。明了之后,修行之路,自然就清楚明白,不會迷迷糊糊。
十八愿因愿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及十九愿“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二十愿的“至心回向,欲生我國”,同樣的兩句話八個字,其中卻各有二字之差,是哪兩個字呢?
是十八愿的“信樂”,十九愿的“發(fā)愿”,二十愿的“回向”。其它六個字都一樣,只有這兩個字不一樣,對不對?所以這兩句話特別用粗黑體字標(biāo)明,讓大家更清楚。
十八愿的至心『信樂』與十九愿的至心『發(fā)愿』,及二十愿的至心『回向』,有什么相似與相異之處呢?
“至心信樂”的“信”,是信什么呢?是信后面“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愿力絕對救度。所以信有信的內(nèi)容、意義、對象。一般念佛修學(xué)凈土法門的人,每一天早課、晚課、或平課,都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雖是同念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但大家對往生大事有信心、有把握嗎?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發(fā)愿修行,而成就這句果地上的德號,要救度因地的凡夫,如果我們稱念這句佛號,不信受果號的因愿,就不是信佛了。
所以在這里所講的信,后面有一個“樂”字。樂就是高興。信佛會產(chǎn)生內(nèi)心的歡喜。歡喜什么?歡喜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畢竟成佛,是不是?諸位!我們來學(xué)佛修行,目的是為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是不是?是﹗我們學(xué)佛如果是為了作佛,我們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乃至十念的稱念,能夠蒙阿彌陀佛慈悲愿力救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知道了,明了了,內(nèi)心當(dāng)然會法喜充滿,會產(chǎn)生歡喜的相狀。
所以“信樂”就是信心歡喜。諸位在“至心信樂”旁邊寫一個“信”字,下面那一句“欲生我國”寫個“愿”字,“乃至十念”寫個“行”字。
如果以第十八愿的三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信和行,用信愿行三資糧來配合,“信樂”就是信,“欲生我國”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澳酥潦睢本褪情L在一生,短在一聲十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叫做行,這是“乃至十念”這句話的意思。
信、愿、行三資糧,站在阿彌陀佛發(fā)愿要救度眾生的本位來看,阿彌陀佛發(fā)愿說︰“欲生我國”。站在我們眾生要求往生西方的立場而論,就是“愿生彼國”。阿彌陀佛發(fā)“欲生我國”之愿,就是在召喚我們回歸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實報土的眾生,要怎幺樣修行呢?──就是下面行“乃至十念”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信受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回歸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愿,信佛本愿,要起什么樣的行呢?一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乃至十念”的行,有信、有愿、有行。信行一體,得到什么樣的果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么?“依佛本愿故”,依后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言絕對救度。法藏菩薩誓言︰如果我沒有辦法救度乃至十念的眾生,回歸我西方佛國,我就不成佛道。
法藏菩薩的成佛,必然是十方眾生“乃至十念”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被他救度完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愿望,這樣法藏菩薩才有成佛的可能。法藏菩薩已經(jīng)成佛了,《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里面都講到法藏菩薩成佛已經(jīng)十劫。法藏菩薩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十劫是非常長久的時間。
十劫之前,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佛道的法藏菩薩,成佛的名號就叫“南無阿彌陀佛”。十方每一位眾生,無論在家出家,無論上圣下凡,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善人惡人,無論上智下愚,都是十方眾生之一,都是法藏菩薩慈悲憐憫要救度的眾生。法藏菩薩成佛的同時,成就了十方每一位眾生,“乃至十念”就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往生與法藏菩薩的成佛是一體兩面,同時成就。
十方眾生,如果信受本愿,“乃至十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而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藏菩薩的四十八條大愿包括第十八愿,就不能成就。
法藏菩薩四十八條大愿的任何一愿無法成就,法藏菩薩就不能成佛。不成佛,當(dāng)然就無法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就沒有果地上的德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
我們非常清楚肯定,我們就是第十八愿因愿文中的“十方眾生”之一,是不是?世尊在《無量壽經(jīng)》下卷,對法藏菩薩所超發(fā)的十八愿做解釋,就是十八愿成就文,世尊開示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世尊對法藏菩薩第十八愿“十方眾生”這一句的解釋是“諸有眾生”。
“諸有”這兩個字,是指三界二十五有的凡夫眾生。
諸位!我們是三界凡夫眾生,原來三界二十五有的凡夫眾生,才是阿彌陀佛第十八愿主要憐憫要救度的對象,就是師父剛才所比喻的宴會中的主客,不是陪客。既然阿彌陀佛主要憐憫要救度的對象是凡夫眾生,而凡夫眾生有貪、嗔、癡的三毒煩惱否?有﹗我們有執(zhí)著、妄想、業(yè)障否?有﹗這些在阿彌陀佛因地法藏古佛的究竟圓滿智能中,都將我們眾生的心性、因果、煩惱、妄想、執(zhí)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的智能,觀所有一切眾生,如看手掌中的庵摩羅果,非常清楚明白。所以凡夫就是有煩惱、妄想、執(zhí)著,阿彌陀佛才發(fā)了第十八愿,要救度我們這樣的眾生。他主動用他果地的本愿名號,要救度我們、成就我們。他會要求眾生念到?jīng)]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執(zhí)著,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才救度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嗎?會這樣要求我們嗎?不會的﹗如果會的話,因愿文絕對不會用“乃至十念”的“乃至”這兩個字?墒,因愿文是法藏古佛所發(fā),“乃至”這兩個字隱藏了無盡的大慈、無限的大悲。
“乃至十念”諸位!我們?nèi)艨瓷茖?dǎo)大師《觀經(jīng)四帖疏》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善導(dǎo)大師解釋說︰“乃至十念”是長在一生、短在一聲十聲的念佛。
長在一生的念佛,如果平常虔誠、勇猛、精進念佛,或許可以斷煩惱、去無明也說不定。
但,如果只有短在一聲十聲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有辦法斷煩惱嗎?有辦法伏諸煩惱嗎?有辦法斷除無明嗎?沒有辦法﹗
諸位!我們看《觀經(jīng)》第十六觀,下品下生的機類,就是一生作盡五逆十惡,到了臨命終才遇到善知識,方便善巧,安慰開示,教他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這位平生作了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才遇到殊勝的法緣,受善知識的開示,依教奉行,稱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在稱念這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于念念中,滅除了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我們看《觀經(jīng)》的這段經(jīng)文,原來在彰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愿力大悲不棄的救度。諸位!平生做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才念了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若說念佛的功夫,他念十聲的佛號,哪有什么念佛的功夫可言?可是他念了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竟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依照因果律來論,平生造了五逆十惡的人,必然是要墮入惡道長劫受苦?墒鞘沟帽貕櫲緪旱赖娜瞬粔櫲,是他自己修行的功夫嗎?不是﹗是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滅罪威神功德力,使得必墮惡道之人,因念佛故,乘佛愿力,必定往生。五逆十惡者,一生做盡了惡業(yè),必墮地獄,卻于臨命終短短念了十聲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只不過是幾秒鐘的時間,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以平生的罪業(yè)而論,一生造惡已非常的深重,一生造凈業(yè)只有念十聲的阿彌陀佛而已,非常的輕微。可是竟然一生造盡逆惡之罪,不墮地獄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何緣故?因為稱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為何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所超發(fā)的誓言,第十八愿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不是?是啊!
諸位!要知道原來往生的道理,是依靠佛的愿力,不是逆惡之人修行的功夫。使必墮地獄的逆惡之人不墮地獄,就是因為這句佛號的滅罪威神功德力。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任何一項逆罪都是要墮無間地獄,何況造盡了五逆罪、十惡罪。所以我們看第十八愿,確確實實是法藏古佛慈悲憐憫一切眾生,誓言要以果地上的名號,攝盡十方每一位眾生。所以這一愿是阿彌陀佛的真實愿,是我們眾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因愿。
所以我們知道第十八愿的愿心、愿意,知道第十八愿注重在“信”,信后面的“行”,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乃至十念”的稱念。
“乃至十念”,──乃至平生的稱念,乃至臨終的稱念,連造五逆十惡罪的逆惡眾生,臨終十念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平常沒有造五逆十惡,而且平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怎么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啊﹗所以“乃至十念”,──不論平生,不論臨終;不論生前,不論死后;不論善人,不論惡人;不論上智,不論下凡;不論圣人,不論凡夫;都是十方眾生,“乃至十念”決定可以往生的對象。
因此,當(dāng)我們了解并領(lǐng)納信受第十八愿的精髓--「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而后一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報佛救度之深恩,當(dāng)娑婆緣盡,自然而然往生西方--回歸彌陀本有的家鄉(xiāng);只因【深信】阿彌陀佛慈悲的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無條件的絕對救度。而疑心念佛者,與佛愿不相應(yīng),故生彼化土。因此以第十八愿而言,如果沒有【信心】念佛,就不構(gòu)成往生報土的條件。
十八愿的往生果報是報土,十九愿與二十愿的往生果報是化土。請看十九愿“修諸功德愿”: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旁邊寫個“行”字),至心發(fā)愿(寫個“信”字),欲生我國(寫個“愿”字)。
我們將十八、十九愿來做個比較︰十八愿的信、愿、行與十九愿的信、愿、行,其次第不一樣。十八愿,“至心信樂”在前,“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在后!靶拧痹谇,“愿”、“行”在后。十九愿就不一樣,“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要先“行”諸功德,這個“諸功德”就是修戒定慧六度萬行。戒定慧是圣道門修學(xué)的三大綱領(lǐng),要守戒,守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才能開發(fā)如來智能。所以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是修六度萬行的必要條件。六度萬行,不論參禪、修密,不論天臺、華嚴(yán)、三論,都是屬于“諸功德”的范圍。所以不論修學(xué)哪一宗、哪一派、哪一法、哪一門無非都是要“發(fā)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修凈土念佛的人,同樣也是有這份菩提心。念佛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提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開示說,發(fā)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fā)菩提心。所以第十九愿注重在“愿”。如果“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而不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構(gòu)成被南無阿彌陀佛以第十九愿救度的條件。所以要發(fā)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欲生我國”。所以“行”在前面,“信”與“愿”在后面。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不取正覺!痹谶@里有兩個字很關(guān)鍵:“假令”!凹倭睢边@兩個字是不定之詞,意思是如果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發(fā)愿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構(gòu)成臨命終時,被阿彌陀佛與諸大眾(這個大眾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凈大海眾菩薩)圍繞在這個修十九愿行者的面前,“現(xiàn)其人前”,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十九愿一般我們所知道的都是講“臨終接引愿”。
我們修行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現(xiàn)前。為何修學(xué)凈土,我們常聽說是當(dāng)生成就法門?我們也可以從十九愿看出這個含義,因為十九愿這句“臨壽終時”,“臨壽終”是已經(jīng)斷氣了或是還沒有斷氣?還沒斷氣。是死了或是還沒死?還沒有死。還沒死才叫做“臨壽終時”,還沒死就是當(dāng)生。如果斷氣了,死了,在中陰身,或是已經(jīng)投生去六道了,就叫來生、次生了。所以我們將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在這一口氣還在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現(xiàn)前。
十九愿是自力“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的機類,阿彌陀佛尚且在他臨命終時來接引,何況我們修學(xué)十八愿的行者,平生就信仰阿彌陀佛的愿力,一向?qū)7Q阿彌陀佛佛名,與阿彌陀佛的愿力相應(yīng)的機類,當(dāng)然不用等到死后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平常聽到法師開示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現(xiàn)前當(dāng)下的事情。是不是?可是,如果我們不從十八愿或十九愿因愿文深入了解,我們就不知道這句話的道理。所以往生不是死后才往生,不是失去了這個色身肉體后才往生,是現(xiàn)前當(dāng)下就能往生。
所以不用千念萬念一直求臨命終那一念的正念,才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求臨命終的正念,倒不如求現(xiàn)前平生業(yè)成。臨命終大多數(shù)人,都是痛苦而亡,意外死亡還是比較少,天災(zāi)、人禍、地變,突然間的意外,譬如九二一大地震,譬如飛機爆炸,這類意外總是較少。以臨終痛苦之時和平時身體健康比較,哪一種情形之下你比較有辦法正念?當(dāng)然是平時身體健康的時候。所以佛要救度眾生,哪有說眾生平時一切順?biāo)?正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這個不算;臨命終病苦,起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正念,這樣才算,才要救度你?有這樣的佛嗎?沒有。
《觀經(jīng)》中說的下品下生逆惡之人,臨終十念往生,是因為他一生得遇佛號的因緣,是在臨終要死的時候才遇到,所以那個時候才臨終而往生。那我們是不是臨終才得遇這句佛號的眾生?不是﹗我們是現(xiàn)前平生就得遇,所以平生就能往生了,不是一定要千念萬念,臨命終那一念的正念,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平生的正念,平生往生;臨終的正念,臨終往生,只是得遇這句本愿名號的因緣時節(jié)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十九愿的眾生,在臨終的時候,如果平生所修的“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而“至心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到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xiàn)前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十九愿如以信愿行三資糧來配合,注重在“愿”。
好,看第二十愿︰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寫個“行”字),至心回向(寫個“信”字),欲生我國(寫個“愿”字)。
二十愿與十八愿再來較量。二十愿,“行”在前面,“信”與“愿”在后面;十八愿,“信”在前面,“愿”與“行”在后面。
所以我們看十八愿與十九愿、二十愿,是不是“信”與“行”有前后之別。對不對?
所以我們看十八愿因愿文,無造作,信前行后,毫無疑心。十九愿與二十愿,就有造作,行前信后,還有疑心。為什么這幺說?因為十八愿的信是“十方眾生,至心信樂”,“信”的前面就是“十方眾生”,無條件。十九愿的“至心發(fā)愿”,前面的“十方眾生”中間還有“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的行,對不對?
所以十九愿的眾生,他信佛的“信”是建立在哪里?建立在他自已的修行“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之上。如果他的菩提心退失,如果他“修諸功德”的行有所懈怠,內(nèi)心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安心。
所以我們看圣道門的行者,往往都能看到︰如果認(rèn)真虔誠誦經(jīng)、拜懺、持咒、守戒,總是離不開六度萬行,不論哪一宗、哪一派、哪一行都是如此。如果精進用功,就覺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希望;如果懈怠了,沒有做早課、晚課,就覺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渺茫,對不對?
那個心是怎樣的相狀?起起伏伏、忐忑不安。他對佛的信心,是建立在他“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的行上面。
二十愿的行者同樣是這種心,“植諸德本”就是行,“植諸德本”這個諸德之本,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功德之本。因為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是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在不可思議兆載永劫,修諸六度萬行圓滿所成就的,是諸善萬行的總功德之本,所以才叫做“諸德本”。
“植”就是種植,種植這句佛號的諸德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念佛,行念佛行。我們?yōu)槭裁纯隙ㄖ仓T德本,就是念佛的修行呢?因為愿文前面有“聞我名號”這一句。有沒有?聽聞了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系念我國”,在阿彌陀佛的心中說“系念我國”,在我們凡夫的立場,就是向往西方極樂世界,“愿生彼國”。
《阿彌陀經(jīng)》中,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為什么世尊要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的莊嚴(yán)呢?就是要讓我們向往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快樂,我們才會想要求生。
如果西方極樂世界像我們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有天災(zāi)人禍,有煩惱痛苦,有種種的無明煩惱。諸位!你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當(dāng)然不想。如果西方極樂世界像娑婆世界這幺痛苦,你會想去嗎?你一定不會想去。所以《阿彌陀經(jīng)》中世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沒有世間的任何痛苦,只有究竟圓滿的快樂,所以才叫做極樂世界。
所以苦樂相較之下,眾生自然會有所取舍,對痛苦的事情厭離,不要痛苦;對快樂的事情,會去追求。所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如果沒有苦樂相較,凡夫就沒有取舍之心。這是世尊大慈大悲要誘引眾生欣求西方,才在經(jīng)教之中跟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眾生聽聞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向往西方極樂世界,而植諸德本的念佛。
二十愿的念佛與十八愿的念佛一樣嗎?不一樣。如果一樣,法藏菩薩發(fā)一個愿就好了,不用發(fā)兩個愿。佛的智能究竟圓滿,會發(fā)虛愿、贅愿嗎?不會。注意,第十八愿的念佛“乃至十念”,“行”是建立在哪里?建立在前面的“至心信樂”,對不對?“行”建立在“信”的基礎(chǔ)上。但二十愿的“行”是建立在“信”之上嗎?不是。因為在二十愿“植諸德本”的行與“十方眾生”中間,還有“聞我名號,系念我國”這兩句話。是聽聞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向往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念佛之后生起信愿之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念佛,是要將所念的名號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莊嚴(yán)自己的凈土,所以回向偈說:“愿以此功德,莊嚴(yán)佛凈土!倍傅幕叵,就是這樣,將念佛的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莊嚴(yán)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是法藏菩薩不可思議兆載永劫,修諸六度萬行所莊嚴(yán)而成,已經(jīng)究竟圓滿了,需要我們眾生再去回向莊嚴(yán)嗎?不需要。所以我們回向莊嚴(yán)的,是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化土。所以二十愿注重回向。如果二十愿“植諸德本”的念佛沒有回向,就不構(gòu)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要件。因此二十愿念佛回向與十八愿的念佛信心,有信心念佛與疑心念佛的差別。
綜合十八、十九、二十愿,我們知道十八愿是信前行后,念佛時沒有疑心。念佛沒有疑心和有疑心,因不一樣,將來臨終之緣就不一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也不一樣。因不一樣,緣不一樣,果當(dāng)然不一樣,這是佛法的因果定律。
所以我們念佛,是相應(yīng)十八愿的念佛,或十九愿的念佛,或二十愿的念佛?我們要問自己。這三個愿,若以念佛來作個結(jié)論:
十八愿的念佛就是他力念佛,十九愿的念佛就是自力念佛,二十愿的念佛就是二力念佛。
十八愿是真實愿,十九愿、二十愿是方便愿。為什么這幺說?我們看這攝生三愿當(dāng)中,哪一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愿力?十八愿,對不對?這攝生三愿,唯有十八愿誓言“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法藏菩薩如果不能救度你,往生我西方極樂世界,我就不成佛。
所以十八愿才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才是阿彌陀佛萬無漏一、大悲不棄、絕對救度的心愿。因為十九愿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建立在“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之上。十方眾生之中,精進的少,懈怠的多;發(fā)菩提心的少,退菩提心的多。為什么修行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因為退失了道心。
二十愿也一樣,如果早晚虔誠念佛用功,乃至平時佛珠拿著“南無阿彌陀佛……”這樣虔誠念佛、精進用功的人,就覺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較有把握;反之,則忐忑不安。這是因為將信心建立在自己的念佛修行之上,以自己之「行」為往生樞紐,如果精進,就覺得較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懈怠,就覺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希望渺茫,完全忽略了佛要救度眾生的大慈悲心。因此這種人對南無阿彌陀佛的愿力救度,還存有懷疑心,這就是世尊在《無量壽經(jīng)》正宗分的后面說到疑惑佛智的情形。疑惑佛智的人,就往生到胎宮疑城。
十八愿是真實愿,除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言,能夠證實為真實愿外,在善導(dǎo)大師的著作《觀經(jīng)四帖疏》玄義分,善導(dǎo)大師也這樣開示:
“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fā)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愿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善導(dǎo)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這段開示,說法藏菩薩發(fā)了四十八愿,一一愿都說第十八愿。為什么說四十八大愿都說第十八愿?
因為沒有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絕對救度,其它四十七愿就沒有意義。比如說,第一國無惡道愿,法藏菩薩誓言,他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如果十方眾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凈、殊勝、微妙、快樂,沒有三惡道,對我們來說有利益嗎?沒有利益,對不對。其它四十幾愿同樣是如此。我們念佛往生,依靠十八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愿力的絕對救度,而使得其它四十七愿的每一愿和我們都有絕對密切的關(guān)系。
比如說,第五愿至第十愿是六神通愿。我們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有了六神通愿,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神通廣大、智能究竟。阿彌陀佛的每一大愿,都與我們有很密切的關(guān)系。如果沒有第十八愿,念佛一定往生的愿,請問阿彌陀佛的六神通和我們有關(guān)系嗎?沒有關(guān)系。我們沒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請問我們有六神通嗎?沒有。
我們是煩惱濁中的凡夫眾生,隨業(yè)流轉(zhuǎn)。所以對眾生來說,最主要是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決定十方眾生能往生、大悲不棄的救度,就是第十八愿。為什么我們要強調(diào)十八愿?為什么我們要弘揚十八愿?因為希望大家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法藏菩薩所發(fā)的十八、十九、二十愿同樣念佛,但法藏菩薩的悲心,無非不論是自力、二力、他力念佛的眾生,同樣都能被救度。法藏菩薩的智能,對眾生心性的了解,一清二楚。所以發(fā)十八真實愿來救度他力念佛的眾生,發(fā)十九方便愿救度自力念佛的眾生,發(fā)二十方便愿救度二力念佛的眾生。
所以我們要了解真實與方便。雖然我們凡夫眾生因地安心起行,有真實與方便,但在法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心懷當(dāng)中,真實與方便都是要救度眾生,只要我們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決定能夠成就佛道。
所以在《阿彌陀經(jīng)》中,世尊跟我們開示︰“眾生生者,皆是阿碑跋致”。阿碑跋致就是三不退轉(zhuǎn)的大菩薩,決定成就佛道。只是修因感果,他力因與自力因所得到的果報(報土與化土)有所差別,成佛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
十八愿是真實弘愿門,是凈土門的真門。十九愿是方便要門,是圣道門。二十愿是方便真門,凈土門的假門。
我們要了解,十八愿的弘愿門,十九愿的要門,二十愿的真門,是根據(jù)善導(dǎo)大師的《觀經(jīng)四帖疏》所科判。
十八愿的弘愿門,是什么意思呢?弘就是很廣大。很廣大的愿力,要救度盡十方每一位眾生,所以叫做弘愿門,凈土門中的真門。真門就是佛真心要攝盡眾生的悲愿,所以叫做真。
十九愿,因為是“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的修行,所以屬于圣道門,是方便要門。要門是什么意思呢?圣道門修諸三無漏學(xué)︰戒、定、慧,或者六度萬行,都離不開《觀經(jīng)》世尊所講的十六觀。十六觀,前面十三觀是定觀,修定善;后面三觀是散觀,修散善,離不開這定善與散善。定善與散善自力諸行的往生,是轉(zhuǎn)入弘愿門的重要門戶,所以叫做要門。
二十愿是凈土門的假門。假與真,是相對的話。假,就是以自力修行的心念南無阿彌陀佛,站在眾生虛假之心的立場,懷疑佛智的念佛,叫做假。
比較而言,第十八愿的真,站在眾生立場來說,信受佛愿就是真心;沒有信受佛愿,懷疑佛智,就是假心。所以凈土門的假門就是這個意思。
二十愿的機類,同樣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所念的這句名號都是真實,但因機的造作之心不同,而存有疑心。剛才說過,二十愿的眾生,是聞到名號之后,念佛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敢完完全全投入阿彌陀佛的慈悲愿海之中,所以對往生大事仍究忐忑不安。
我們通?醋粤、二力念佛的人,都是一半靠自己,一半靠佛力。一邊念佛靠自己用功念佛的功夫,一邊靠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
這種心仍然存有疑心,這種心不同于第十八愿的修行,他力念佛的心。
以三愿配三經(jīng),十八愿是《無量壽經(jīng)》所開說,十九愿是《觀無量壽經(jīng)》所開說,二十愿是《阿彌陀經(jīng)》所開說。
當(dāng)然這凈土三經(jīng),就《觀經(jīng)》與《阿彌陀經(jīng)》來說,古德判有顯義與隱義。就顯義來看,《無量壽經(jīng)》在三經(jīng)當(dāng)中,他的份量較多,有兩卷,所以稱作《大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雖然性質(zhì)與《無量壽經(jīng)》相同,但是他的份量較少,對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的介紹比較簡要,只有一卷,所以稱作《小經(jīng)》。我們常稱作《大經(jīng)》、《小經(jīng)》,《大本》、《小本》。
《無量壽經(jīng)》兩卷,上卷介紹法藏菩薩發(fā)愿修行、成佛的因果;下卷介紹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菩薩、成就佛道的果報。所以上卷說阿彌陀佛成佛的因果,下卷說眾生念佛成佛的因果。
以《無量壽經(jīng)》來講,是法的真實,在彰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當(dāng)中,我們知道十八愿是真實愿。所以十八愿是《無量壽經(jīng)》所開說的。
《觀經(jīng)》是因為韋提希夫人受到逆子阿阇世太子忤逆,將她關(guān)在皇宮內(nèi)院。所以非常地憂愁苦悶,邀請世尊降臨皇宮內(nèi)院,為她開說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莊嚴(yán)。世尊在眉間放光,使十方每一個凈土世界在光明之中影現(xiàn)。韋提希夫人看到十方凈土世界雖然清凈、微妙、快樂,但她選擇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今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庇谑钦垎柺雷鹜。世尊才為她開說這十六觀!队^經(jīng)》開說因緣就是這樣。韋提希夫人在善導(dǎo)大師的《觀經(jīng)四帖疏》是判為凡夫眾生,所以《觀經(jīng)》是在開顯機類的真實。
機類的真實是什么樣的眾生呢?就是煩惱厚重的眾生。煩惱厚重的眾生修諸定善與散善,無法成就,所以《觀經(jīng)》到了最后,世尊將《觀經(jīng)》這部教法咐囑阿難流通的正行,不是修諸觀行,是修什么行呢?念南無阿彌陀佛。《觀經(jīng)》世尊雖然說了定善十三觀、散善三觀,但善導(dǎo)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里判︰世尊是為了要流通念南無阿彌陀佛而說《觀經(jīng)》。善導(dǎo)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說︰“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qū)7Q彌陀佛名!北緛硎雷痖_說《觀經(jīng)》的本意,是希望眾生能念佛。雖然希望眾生念佛,但十六觀的定觀,三觀的散觀,是包括一切圣道門的修行教法。所以十九愿的“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是《觀經(jīng)》所開說的。
第二十愿︰“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念佛修行,是《阿彌陀經(jīng)》所開說的!栋浲咏(jīng)》中世尊說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生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阿彌陀經(jīng)》的經(jīng)文,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二十愿的念佛,聽聞名號,乃至若一日、若七日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往生。這是因為阿彌陀佛二十愿的愿力“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的誓言救度故。如果十方的眾生稱念我的名號,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能使他滿足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愿果報,我就不成佛!安还煺摺本褪沁@個意思。
如果二十愿念佛的眾生沒有回向,或不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能。同樣的道理,十九愿如果沒有“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阿彌陀佛與大眾會現(xiàn)其人前,迎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會。同樣的道理,十八愿如果沒有信受阿彌陀佛的愿力,而“乃至十念”的念佛,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會。
所以了解因與果,我們在修因就不會迷糊,得果也很明白。
第十八愿的機類是正定聚之機,十九愿是邪定聚之機,二十愿是不定聚之機。什么叫做正定聚?聚就是機類,決定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機類,叫做正定聚。以信受佛愿、乃至十念的念佛眾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機類叫做正定聚之機。所以十八愿“至心信樂”的念佛行者,念佛的心是歡喜心、感恩的心,圖報佛恩佛德的心,不是求救、忐忑不安的心。
但是十九愿、二十愿就還有求救的心,因為還有疑心。因為懷疑佛智,不同于十八愿的明信佛智。所以念佛的行,一樣念南無阿彌陀佛,外在的相狀一樣,但內(nèi)心對信佛的心會一樣嗎?絕對不一樣。歡喜感恩念佛、往生決定的人,生死自在,對將來臨命終不會懷疑;疑心念佛求救的人,如果念佛念得比較少,早晚課如果常缺課,內(nèi)心就會擔(dān)心害怕,會怕將來臨命終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師父經(jīng)常講,很多念佛的老菩薩,不曾聽經(jīng)聞法,不知道本愿的道理,不知道阿彌陀佛的悲心,不知道佛號絕對救度、決定往生的緣由。所以雖然虔誠念佛,佛號一天念好幾萬聲,但是對往生還是沒有信心。往往師父一問︰
“老菩薩,你在念什么?”
“在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做什么?”
“人家說,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dāng)然是要去西方。”
“那你一天念多少?”
“念很多,有空就念!
“那這樣將來臨命終,阿彌陀佛會來迎接你嗎?”
“我是想要去,可是不知道阿彌陀佛會不會來迎接我?”
這就是什么呢?疑心。雖行念佛,但內(nèi)心對佛充滿懷疑不安。雖然懷疑不安,照樣阿彌陀佛會來接引。所以有信本愿、沒信本愿,只是你念佛的心,安與不安而已。要怎幺修因,就看自已如何抉擇了。
第十九愿,邪定聚之機。這個邪,不是邪惡,請不要誤解。這個邪,是與阿彌陀佛的本愿名號不相應(yīng),所以叫邪。因為執(zhí)自力“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所以邪定聚之機是什么呢?修諸定善散善,自力諸行,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機類。有這種眾生嗎?有﹗很多。不想修凈土念佛法門的人很多。師父就曾遇到這種人。這是真實的,親自講給師父聽。我鼓勵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修凈土法門易行道,較穩(wěn)當(dāng)、較殊勝、較方便,契合末法時代工商社會,繁忙的在家居士修學(xué)。他怎幺跟師父回答呢?“我才不那幺沒志氣,念南無阿彌陀佛,修行自己修就好了,哪需要靠南無阿彌陀佛的愿力救度?”確實有這種眾生。
自力修行這種眾生,十方之中也很多,但是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對這一機類的眾生仍然沒有放棄,發(fā)十九愿要救這種執(zhí)自力修諸六度萬行的眾生。佛的心實在是很慈悲啊﹗
將十八愿與十九愿做個比較,師父認(rèn)為,反而第十九愿的佛心更加慈悲。第十八愿是信受法藏菩薩以佛號要救盡眾生的眾生,與佛心相應(yīng)。但十九愿就要救不相信這句名號絕對救度的眾生。法藏菩薩成佛的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從因地修諸六度萬行而成就的,但眾生不信果地上的名號,要以自力修諸六度萬行,與名號不相應(yīng),這樣的機類,法藏菩薩仍然要救度他。這個悲心實在是真的大慈大悲。
所以我們念贊佛偈,贊佛偈一念完,念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果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的佛心佛愿,是徹底的悲心,十方眾生萬無漏一的絕對救度,那我們念“南無大慈大悲”有何意義?知道這句名號是佛決定會救度我們的悲心愿力,我們念“南無大慈大悲”就心有所契、心有所依,凡夫的心與佛心,佛心與凡心就會相契相應(yīng)。
第二十愿是不定聚之機,為什么說不定?因為二十愿的機類雖念南無阿彌陀佛,但以自力心、以疑惑心稱念。所以站在機的立場是虛假之心,而所念的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實。但以虛假之心,念這句果地上所成就的真實德號,往生的信心,會回隨著自己修行的勤懈而起浮,這樣叫做不定。
將他力名號作自力用,而積功累德的稱念,因為是以自力心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做不定。此心不像十八愿他力心的機類,完完全全與名號相契相應(yīng)。所以要了解十八愿正定聚之機,十九愿邪定聚之機,與二十愿不定聚之機。明白之后,諸位!你們起行是相應(yīng)哪一機類,要清楚,要明白。
第十八愿叫做福智藏,十九愿叫做福德藏,二十愿叫功德藏。為什么十八愿是福智藏?因為聞信名號含藏福德智能故!稛o量壽經(jīng)》的經(jīng)文中,世尊跟我們說,明信佛智,就是有智能的人;疑惑佛智,就是沒有智能的人。佛智是什么呢?就是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
因為《無量壽經(jīng)》在介紹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如何發(fā)愿與修行而成佛,并成就了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南無阿彌陀佛”回施眾生、惠以真實之力。這六個字,以佛的智能來說,是因地法藏古佛的心,是慈悲心、平等心、智能心,法藏菩薩安心起行,發(fā)愿修行,不同于我們凡夫眾生的修行。佛的真心修行,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與我們凡夫夾帶有貪、嗔、癡三毒煩惱修行,是天壤之別。所以我們凡夫的修行,在善導(dǎo)大師的《觀經(jīng)四帖疏》中說,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攙雜三毒煩惱貪嗔癡在修行,修行是好事,所以叫做善。假就不是用真心,是用意識心。所以修行的行儀雖然有,但心是意識心,所以叫做虛假之行。佛的心與行都是真心,所以名號六度萬行的點點滴滴功德,都是真實,因此名號叫做萬德洪名。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所修諸六度萬行,圓滿成就,就是為十方每一位眾生而修的。所以名號就含藏了福德與智能。;垭p修,我們經(jīng)常可以聽到這句話。佛在因地修福修慧所成就的德號,含藏了;。
十九愿為何叫做福德藏?因為是自力修行,諸行含藏福德。為何自力修諸六度萬行沒有智能呢?因為凡夫的修行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所以沒有功德,不是禪宗所說的從真心流露的功德。而凡夫是從哪里流露呢?從意識心、煩惱心所流露。正因如此,所以不稱為功德,稱為福德。
我們布施時會夾帶煩惱心布施。師父講經(jīng)時,經(jīng)常講一個實例,這是真實的,因為當(dāng)時師父在場。有一位居士很發(fā)心,拿十萬元要給某寺院住持修建寺院。此寺院老舊,必須整修。這位居士很發(fā)心,他為了要拋磚引玉,所以首先站起來說︰“我要發(fā)心十萬元,給師父整修道場。”道場整修了,會更莊嚴(yán),讓大家學(xué)佛修行起歡喜心,拜佛念佛起莊嚴(yán)心。所以他就率先起來說︰“我不要用我的名字,我要用無名氏,三寶弟子無名氏,捐獻十萬元給師父建寺。”所以大家都知道出十萬元的“無名氏”就是他。
用“無名氏”也好,用他的名字也好,是不是還貪這個名?有沒有煩惱心在其中?有﹗再來舉第二個例子,也很平常。我們?nèi)舫Hニ略旱缊?就可看到許多椅子后面,都有名字“三寶弟子某某人” 捐獻。有沒有?有﹗
再來這個例子也是事實。有一位居士,拿一筆善款給師父,請師父印經(jīng)書。本愿山多年來流通經(jīng)論到世界各國,乃至臺灣,都是免費結(jié)緣流通。這位居士想發(fā)心,但是有一個條件︰師父我這筆善款給你印經(jīng)書,你一定要在經(jīng)書后面印上我的名字“三寶弟子某某人”,出善款多少錢印這部經(jīng)。這種布施有沒有夾帶煩惱無明?有﹗
這種布施是功德,還是福德?諸位!由這些例子我們就知道是福德。所以十九愿“修諸功德”,其實是福德。因為功德是從真如本性流露而出的。
二十愿功德藏,因為自力所念的名號含藏功德故,雖然疑惑佛智以虛假之心念佛,但所念的這句名號含藏了真實功德,所以二十愿叫做功德藏。
第十八愿叫做純他力,十九愿叫做純自力,二十愿是自力兼他力。
第十八愿的念佛是他力的念佛,信心是他力的信心。因為十八愿的信心,是建立在后面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約上,這是難信之法。“乃至十念”長在一生、短在一聲的念佛。長在一生的念佛,或許你較容易相信。一生念佛,四五十年,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容易相信。但是逆惡之人,一生如果念十聲的佛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很難相信。所以凈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諸位!我們看周遭念佛的人,對念佛有信心比較多,還是沒有信心的比較多?沒有信心的較多。都在念佛,但是怕佛號念得不夠,功夫不夠,業(yè)障太重,怕臨終沒有正念,怕自身的罪業(yè)沒有懺除,怕臨終沒有人助念,怕臨終家屬不能如理如法安排后事……,內(nèi)心有太多的疑惑,都因不了解這一句佛號的本愿心。
了解之后,信受了,自然就去除了疑,自然就能建立他力的信心。
十九愿的行者因為執(zhí)自力修行,“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因為信心是建立在自己的修行上,所以叫自力信心。二十愿的行者,自力兼靠佛力的救度,所以念佛是二力念佛,信心是二力的信心。
第十八愿是他作我受,十九愿是自作自受,二十愿同樣是自作自受。
他作我受就是他因自果,比較不容易相信。所以《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的經(jīng)末都說,凈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因為他作我受這個“他”是阿彌陀佛,“我”是我們眾生。阿彌陀佛的造作修因,使我們眾生得到果報,他因自果。他力自攝的因果理念,一般圣道門的行者,較不容易起信。所以在這里師父打個比方,在座的,尤其諸位女眾,當(dāng)母親的人,應(yīng)該特別能體會師父現(xiàn)在的比喻:
比如嬰兒一生下來,他沒有謀生的能力,甚至肚子餓了,自己要喝牛奶都沒能力。天氣冷想要穿衣服,也不會。天氣熱,想要脫衣服,也不會。那幺嬰兒生下來之后,他肚子餓,或太冷太熱,他連話都不會講,只會“哇”一聲,當(dāng)媽媽的就知道孩子在哭了,趕緊看看,原來肚子餓了,趕緊幫他泡牛奶。這個嬰兒連媽媽對他呵護照顧的愛心也無法體會,也不知道。當(dāng)媽媽的,心疼孩子,知道他肚子餓,趕緊幫他泡牛奶。奶粉錢是誰賺的,難道是嬰兒生下來就帶一千萬來給你,有嗎?沒有呀﹗是你辛辛苦苦打拼上班,工作賺來的。所以一切的付出,都是父母愛心的付出,無怨無悔。牛奶泡好之后,不知道牛奶會不會太冷或太熱,所以滴在手上試試溫度。太熱怕喝了會燙到,太冷怕他喝了拉肚子,所以泡溫溫的。將這個哭鬧的嬰兒抱在懷中,牛奶一喂,這個孩子一喝到牛奶,不餓了,就不會吵鬧哭泣。這個嬰兒什么都不會,也不知道媽媽的愛心,也沒有能力賺錢買奶粉,甚至連自己泡牛奶的能力都沒有,只要他發(fā)出餓的信號,“哇”一聲,所有一切造作、施設(shè),都是當(dāng)媽媽的心甘情愿來做,照顧得無微不至。這豈不是他作我受的理念嗎?一切造作都是媽媽的造作,誰在享受果報?嬰兒在享受這個果報。
師父用這個凡情人倫世俗的道理比喻,就是要讓你體會︰世間的母子之愛,不過是私愛而已,就有這種他作我受的道理,為何阿彌陀佛大慈悲父為我們眾生所設(shè)施造作的一切,你不敢去承受,不敢接納?
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愛,叫做慈悲。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我們最徹底的痛苦是生死大苦。所以彌陀慈父用名號來拔除我們的生死大苦。最究竟圓滿的快樂,就是往生西方涅槃成佛的妙樂。以佛號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以名號來為我們拔苦予樂,這是徹底的大慈大悲。
十八愿的精神,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不能接受。用母嬰的關(guān)系來作比喻,佛的大愛相較于母親的私愛,超過百千萬億倍。母親的私愛,你敢接受,南無阿彌陀佛的大愛,為何你不敢接受?《無量壽經(jīng)》中世尊開示說︰“我哀愍汝等諸天民眾,甚于父母念子。”佛說我哀愍三界凡夫眾生,是比父母思念兒女更多、更超越、更深廣。
所以我們以凡情來思惟佛的法情,我們就能夠知道這句佛號,實在是阿彌陀佛對凡夫眾生至極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的大慈大悲在哪里?就在這句佛號能夠救我往生成佛,離苦得樂。不然,稱念大慈大悲,哪有什么意思?
十九愿自作自受,就是自因自果。自己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所以叫做自力自攝。二十愿也是同樣,二十愿自因當(dāng)中夾帶靠佛力,不同于十九愿,所以自因當(dāng)中有自力與佛力,所得到的果報就不同于十九愿,雖然是同樣的自力自攝。
十八愿是從果向因之教,十九愿、二十愿是從因向果之教。
從果向因之教,是以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德號,做為凡夫因地起修之因。有兩句話,我們常常聽到︰“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我們在因地修行,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果。我們在因地念佛,這句佛號就包含了阿彌陀佛修行圓滿六度萬行,果地上德號萬善萬行的總功德。所以用這句萬德洪名佛號,做為凡夫因地起修之因,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在因地上以這句名號,他力心來修因感果,所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是真實報土。
十九愿、二十愿是從因向果之教,在因地以自力心、二力心修因感果,所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是方便化土。
所以他作我受,以果地上的德號,作因地的修因,與自作自受的因地,自力心修因感果,有這樣的差別。
剛才,我們比喻十八愿是他作我受,像母親對嬰兒的愛。那幺自作自受呢?自作自受,就比如已經(jīng)成年了,有辦法自己上班賺錢,有了收入,生活一切日常所需也有辦法自己料理,這就是自因自果。從因向果之教,自因自果就是這樣。二十愿則是靠自己也兼靠阿彌陀佛,就如同還在青少年時期,青少年時期沒有謀生的能力。讀書還靠父母辛苦賺錢,雖不像嬰兒吃飯全靠父母,但讀書還要父母費心,這就是二力的道理。
第十八愿是信心回向,十九愿是修諸功德回向,二十愿是念佛功德回向。
回向,是我們修凈土法門的行者,很重要的一環(huán)。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五門當(dāng)中有“回向門”。我們每一天用功念佛修行,要回向。十九愿的回向,二十愿的回向,與十八愿的回向有什么異同,這也要清楚明白。
回向的問題,多年來師父講經(jīng)說法,是最多人提問的。十八愿的回向,是信心的回向,古德稱十八愿法門為“不回向法門”,所謂的“不回向法門”,千萬不要誤解!安换叵蚍ㄩT”不是沒有回向,而是站在凡夫眾生的立場,不以凡夫自力所修行的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是以佛所成就的諸善萬行的名號總功德,作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因,這個回向就叫做“信心回向”。因為信心是建立在“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基礎(chǔ)之上,所以善導(dǎo)大師立十八愿的愿名是“念佛往生愿”。
念佛就能往生。念多就以多念往生,念少就以少念往生;善人念,善人往生,惡人念,惡人往生;精進的念佛,精進往生,懈怠的念佛,懈怠往生;禪定的念佛,禪定往生,散亂的念佛,散亂往生;上智的人念佛,上智往生,下愚的人念佛,下愚往生;平生念佛,平生往生,臨終念佛,臨終往生;生前念佛,生前往生,中陰身死后念佛,中陰身死后念佛往生。就是這樣才叫做“乃至十念”。
佛的慈悲真正是大慈大悲。因此這樣念佛的回向,是對南無阿彌陀佛完完全全的靠倒,完完全全的信受,完完全全的仰賴,領(lǐng)納佛以名號回施眾生作為我們往生功德的大慈悲心,這種回向叫“信心回向”!靶判幕叵颉苯(jīng)典出處在哪里?在《無量壽經(jīng)》世尊所講的,明信佛智的人,就是領(lǐng)受信心回向的人。諸位看《無量壽經(jīng)》便可以了解。
十九愿的回向,因為是修諸功德,參禪就以參禪的功德回向,持咒就以持咒的功德回向,誦經(jīng)就以誦經(jīng)的功德回向,守戒就以守戒的功德回向。所以叫做修諸功德回向。
二十愿的回向,就是將自己所念名號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聽的積功累德。修諸信、愿、行三資糧,積功累德的回向,這是相應(yīng)二十愿念佛功德回向。
第十八愿是平生業(yè)成,不期來迎,彌陀心光常攝受故。十九愿臨終正念,期待來迎,彌陀心光不攝受故。二十愿同樣臨終正念,期待來迎,彌陀心光不常攝故。為何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受到阿彌陀佛心光照耀不同呢?為何十八愿阿彌陀佛的心光經(jīng)常攝受?因為與佛心佛愿相契,受阿彌陀佛的不斷光明攝取,叫做不斷光明攝取不舍。在《觀經(jīng)》世尊講,阿彌陀佛光明攝取眾生,對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阿彌陀佛的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攝取不舍。念佛的眾生,就與阿彌陀佛要以本愿名號救度眾生的愿心相應(yīng)故,而被不斷光明攝取不舍。
十九愿自力修行,與本愿名號不相應(yīng)故,二十愿雖然也是念佛的機類,所稱念這句名號真實,但自力心、虛假心、疑惑佛智的心與佛心不相應(yīng)故,所以不為阿彌陀佛的不斷光明經(jīng)常攝取。
師父必須引用善導(dǎo)大師的著作來說明。善導(dǎo)大師在《般舟贊》開示︰“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為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卑浲臃鸬南嗪霉饷,一一要普照十方的眾生。什么樣的眾生被阿彌陀佛不斷光明照攝呢?“唯覓念佛往生人”,覓,就是尋尋覓覓的“覓”。阿彌陀佛的光明找什么樣的眾生來攝取不舍呢?念佛往生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的本愿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所以阿彌陀佛光明普攝這種眾生,攝取不舍。《觀經(jīng)四帖疏》定善義,善導(dǎo)大師也說:“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眾生。所以修諸雜行的行者,疑惑佛智的行者,不被不斷光明攝護故,平生雖然在修行,但是擔(dān)心害怕臨終阿彌陀佛不來接引,怕自己的業(yè)障深重,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期待臨終正念。這十九愿與二十愿的行者充滿了疑惑佛智的心,所以一生恐懼不安。
我們聽聞阿彌陀佛的本愿道理,徹底將我們的心仰靠在六字洪名的本愿力,必然消除這個疑惑,就相應(yīng)于第十八愿。
同樣在念佛,十八愿靠佛力接引,報佛來迎,而且常來迎。十九愿與二十愿靠佛力接引,但是化佛來迎。第十八愿報佛來迎,是因為相信阿彌陀佛“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愿力絕對救度,與佛心佛愿相應(yīng)。相應(yīng)佛愿佛心故,當(dāng)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以他受用報身佛來迎接。不相應(yīng)阿彌陀佛心佛愿,臨命終阿彌陀佛就以化佛化菩薩來迎。
諸位!看《觀經(jīng)》三輩往生經(jīng)文,世尊講得很詳細(xì),自然能明白。阿彌陀佛迎接我們十八愿信心念佛的行者,常來迎。古德有一首偈語說得很明白:
極樂教主彌陀尊,隨順念佛諸眾生,每日千遍來住處,歡喜踴躍無可比。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隨順眾生,什么樣子的眾生?念佛的眾生。念佛的眾生,阿彌陀佛每日來他的住處千遍。一天二十四小時,阿彌陀佛看到你在念佛,去你家一千遍。你想想看是什么道理?就是你念佛,阿彌陀佛時時都在你身邊。對不對?當(dāng)然你就歡喜踴躍。不要說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大圣人,以師父是一個凡夫,有時候師父到居士的家,居士看到師父來,非常高興:師父請坐﹗請坐﹗什么好東西都趕緊拿出來,泡最好的凍頂烏龍茶供養(yǎng)師父。阿彌陀佛每天去你們家一千遍,諸位高興嗎?必然是非常高興。既然阿彌陀佛每天去你家一千遍,那還期待臨命終阿彌陀佛來迎接你嗎?不用了。那種不期待的心,就叫做“不期來迎”!捌缴鷺I(yè)成”,平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造作已經(jīng)圓滿成就了,哪里還要期待?這個心是安穩(wěn)的心、歡喜的心、踴躍的心、安定的心,所以叫做“平生業(yè)成,不期來迎”。
修十八愿是靠佛力接引,修十九、二十愿當(dāng)然也是靠佛力接引。修十八愿是靠十八愿的愿力接引,修十九愿是靠十九愿的愿力接引,修二十愿是靠二十愿的愿力接引。所以無論自力、二力、他力修行的眾生,都是靠佛力的接引。
無論是圣道門、凈土門,我們看超度的牌位,只要是往生的蓮位,都一定寫“佛力超度某某往生蓮位”,對不對?你有看過牌位寫“自力超度某某往生蓮位”的嗎?沒有對不對?十多年來師父也沒有看過有這樣寫的。
一個已經(jīng)失去色身肉體的人,需要靠佛力的超度。那幺,我們現(xiàn)在還有色身肉體,雖能修行,但同樣要靠佛力的救度,是不是?怎幺能不靠佛力呢?
十八愿念佛的心,是安心,全然仰仗阿彌陀佛的愿力救度,沒有絲毫自力的計度造作。十九愿修諸行的心不安,因仰仗自力修行功德故。二十愿二力念佛的心也不安,亦因仰仗自力念佛的工夫故。
十八愿念佛的心,很安心,完全依靠阿彌陀佛愿力救度,歡喜踴躍,所以因愿文有“至心信樂”!靶艠贰本褪切判臍g喜,成就文世尊說︰“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這“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得到什么樣的果報呢?“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往生是信心歡喜,一念念佛,當(dāng)下就得到,叫“即得”。所以往生不是臨命終死后的事情,是現(xiàn)前當(dāng)下的事情。
十九愿修行的心為什么不安?因為十九愿的行者靠自己修行的功德。如果懈怠不用功,不精進拜佛、讀經(jīng)、持咒,不精嚴(yán)守戒,那他的心就很不安。
“慘了﹗慘了﹗我不小心吃到一塊豬肉,不知道可不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人真的這樣問師父。不小心吃到豬肉,怕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力心在修行確實就是這樣。二力的人雖然也在念佛,但是怕念佛的功夫不夠。太多人問師父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在問︰
“師父,我在念佛時會打妄想!
“這件事情你很煩惱嗎?”
“是啊﹗我怕念佛打妄想,不能伏斷煩惱,不知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放心,師父跟你一樣,我在念佛時也會打妄想!
在座諸位,不論在家出家,念佛不會打妄想的請舉手﹗念佛不會打妄想的,只有坐在佛桌上的佛菩薩才有此能耐。凡夫就是會打妄想,有煩惱、有執(zhí)著、有見思二惑,才叫凡夫。
世尊十八愿的成就文說:“諸有眾生”,而不是“不會打妄想的眾生”。三界二十五有的凡夫眾生,會不會打妄想?會啊﹗這種會打妄想的眾生,才是阿彌陀佛慈悲憐憫,優(yōu)先救度的對象。
《觀經(jīng)四帖疏》里善導(dǎo)大師說︰“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憫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凈土。譬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常沒的眾生,就是三途六道的眾生,常常沉淪在三途六道之中,凡夫眾生就是會打妄想起煩惱,所以阿彌陀佛才發(fā)愿要以名號救度。所以不用怕,靠阿彌陀佛的愿力安心念佛。
十八愿是全靠佛號的功德成就往生,十九愿是全靠自行的功德成就往生,二十愿是自行兼靠佛號功德成就往生。十八愿的行者臨終不需要助緣,很穩(wěn)當(dāng)。因為平生就業(yè)成了,往生在平生就成就了。所以臨命終有助緣也好,沒有助緣也無妨,都無礙往生。就是佛這種無論如何都要救度我們的大慈悲心,才能讓我們徹底安心、信心念佛,不是嗎?
十九愿跟二十愿,臨命終就需要助緣比較穩(wěn)當(dāng),比如平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但有可能因臨終病苦就退失了道心。有可能嗎?有。
臺中有一位女居士,信佛、念佛七年,先生事業(yè)失敗,她認(rèn)為阿彌陀佛沒有保佑,學(xué)佛念佛拜佛沒什么用,所以退失了道心︰“阿彌陀佛都沒有保佑,我虔誠的念佛,也行布施。為什么先生事業(yè)會失敗?”這就是沒有正知正見。所以自力念佛、二力念佛行者,很容易退失道心。臨命終退失了道心,這個時候,若有善知識在旁邊助念開示,會比較穩(wěn)當(dāng)。所以我們中國凈土第二代祖師,善導(dǎo)大師他提倡臨終的助念。
確實,助念在我們現(xiàn)在末法時代是很重要的行儀。大家能發(fā)心為人助念,勸這些疑心、自力、二力的眾生,信靠阿彌陀佛的愿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在功德無量。
印光大師開示說︰“幫助一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是成就一個人成佛,功德何可思議!”希望大家能夠多發(fā)心,但不是以此功德,作為自己積功累德往生的資糧,而是盡自己微薄之力,以報佛救度的深恩。
第十八愿的行者,因信靠佛力,所以不怕任何死緣,正不正念,都往生故。十九愿的行者,深怕惡緣障難,失正念,不能往生故。
第十八愿的行者,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往生真實報土。十九愿的行者,往生方便化土,一般講的九品蓮花,胎宮疑城。
依《無量壽經(jīng)》世尊的開示,西方極樂世界有兩土,就是報土與化土。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yán)土、常寂光土”,一切國土分成四土,是根據(jù)天臺宗的開山祖師智者大師批注《維摩詰經(jīng)》︰“唯其心凈,則佛土凈”這段經(jīng)文所科判。但我們依《無量壽經(jīng)》世尊的開示,西方凈土有真實報土與方便化土。既然果報有這兩土,當(dāng)然投生的方法就有化生與胎生。
十八愿的行者是化生,不在蓮花苞里面。十九愿、二十愿的行者是胎生,在蓮花苞內(nèi)。好比我們?nèi)耸辣娚?在媽媽的肚子里十個月,才誕生下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蓮花苞里還沒有花開見佛,就像嬰兒在母胎里面,還沒有誕生一樣。世尊是在人間說法,以我們?nèi)说辣娚恼Q生來做比喻。所以疑惑佛智的自力十九愿行者、二力二十愿行者,往生的方法叫做胎生。十八愿的行者,往生方法叫做化生。十八愿的行者,因為明信佛智故,所以往生是化生;十九愿、二十愿的行者,因為疑惑佛智故,所以往生是胎生,這是《無量壽經(jīng)》世尊所開示的。
十八愿的行者,因為明信佛智,所以往生即成佛,與彌陀同體故。十九愿、二十愿的行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九品蓮花之中,熏修成佛,因為疑惑佛智,與阿彌陀佛不同體故。
最后,十八愿的行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跟十九愿的行者、二十愿的行者有什么不一樣呢?
念佛的目的無非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信心念佛的行者,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什么果報呢?《無量壽經(jīng)》這段的開示,很值得大家深深的思惟研究:
于七寶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能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十九愿與二十愿的行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化土,他的果報是:
于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jīng)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yǎng)于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xí)功德。
十八愿明信佛智的人,依靠佛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眾生,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花中自然就化生,不在蓮花苞中,而且是須臾之頃,一剎那間,彈指頃之間,身相光明,智能功德就像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具足成就!熬咦愠删汀本褪欠鹌兴_有三十二大人相,你不會只有三十一相;佛菩薩有八萬四千光明,你不會只有八萬三千光明,完完全全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凈大海眾菩薩的身相光明、智能、功德通通一樣。
諸位!這么殊勝的果報,是因為這個行者在因地做了什么呢?只有明信佛智,依佛本愿,乃至十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已!我們才知道念這句佛號,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啊!
也就是因為這樣,世尊在《觀經(jīng)》經(jīng)末贊嘆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dāng)坐道場,生諸佛家!
而疑惑佛智自力修行的十九愿眾生,疑惑佛智二力念佛的二十愿眾生,是怎幺樣果報呢?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五百年中,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見圣賢僧,不能見聞三寶。不能到他方世界供養(yǎng)諸佛如來,叫做無由供養(yǎng)于佛。不知菩薩法式,不知道菩薩修行的方法儀式,叫做不知菩薩模式。不得修習(xí)功德,不能像十八愿的行者可以隨時不離西方本國,一念不動,化身千百億到他方世界去行普賢十大愿行。依靠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二愿,行普賢十大愿行。真正的修行,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后,到他方世界去示現(xiàn)八相成道的修行。依十九愿、二十愿往生的眾生卻不能修習(xí)功德,你看疑惑佛智,一念之差,損失這幺多、這幺大!所以同樣稱念這句佛號,當(dāng)然我們要破迷開悟、破疑生信,以信受阿彌陀佛的本愿力,以明信佛智來修因感果,感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佛道,這幺殊勝利益的法門──第十八愿。在此師父提供大家修學(xué)上的參考,如果你不要靠佛力,要執(zhí)自力,那幺第十九愿是你很好的選擇;如果你要靠自力又兼佛力的救度,二十愿是與你相應(yīng)的修行。不過,疑心念佛與信心念佛的果報截然不同,但看各位智能的抉擇了。
這三條大愿向諸位簡要地做一個報告,讓大家知道阿彌陀佛以攝生三愿,要救度十方眾生的慈悲心懷。我們體會了解,知道修因感果,希望大家在因地修行,能好好了解因緣果報,了解佛心佛愿,一生稱念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此師父祝福大家:
現(xiàn)前六時吉祥,;墼鲩L;
當(dāng)來往生西方,畢竟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妄設(shè)高限,障礙彌陀大悲普救
- 下一篇: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目錄 編注者序
- 信愿法師:若為生前是眼瞎耳聾的亡者助念開示,能見聞覺知嗎?
- 信愿法師:助念超度亡靈,世人每以誦經(jīng)為勝念佛為劣是否正確?
- 信愿法師:耶律楚材佐政止殺感召子孫做大官
- 信愿法師:齋戒念佛預(yù)知時至坐化往生的明朝孫母善女人
- 信愿法師:助念開示的殊勝利益,第五章助念的因果
- 信愿法師:信心堅固乘佛本愿決定往生
- 信愿法師:念佛之人如何臨終不顛倒
- 信愿法師:念佛往生之要件為何
- 信愿法師:每天念佛一萬聲預(yù)知時至自在往生的清朝張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助念的殊勝利益
- 信愿法師:彌陀本愿,誓度娑婆,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 信愿法師:為亡者助念與自己平時念佛,功德是否一樣?
- 信愿法師:念佛行者放下自力虛假心,以六字名號作真實因
- 信愿法師:長跪念佛安然往生的周婆善女人
- 信愿法師:彌陀愿力不思議,廣度眾生大無邊
- 信愿法師:臨終見佛含笑往生的清朝朱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預(yù)知時至端坐往生的清朝許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大聲唱念佛名自在往生的清朝費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臨終持咒安然往生的清朝宋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師:何顧十方諸佛同贊同勸眾生念佛往生西方?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