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看”中回歸生命的源頭——虛云和尚“看話頭”禪法體系及其現代意義管窺(魏建中)

  如何從“看”中回歸生命的源頭

  ——虛云和尚“看話頭”禪法體系及其現代意義管窺

  魏建中

  內容提要:虛云和尚是中國近現代禪門宗師,他在繼承南宋大慧宗杲以來的看話禪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根機,非常詳細地的闡釋了話頭是什么、如何看話頭及如何起疑情等多方面的問題,形成了一種適合現代人修禪的禪法體系,對現代人學會如何從“看”中回歸生命的源頭從而達成生命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虛云和尚;看話頭;疑情;回歸

  虛云和尚(1840——1959)是近現代的禪門宗師。在中國佛教史上,他是一位戒律精嚴、融會諸宗、承先啟后的高僧,被認為是重新接續(xù)了五宗法脈,使衰微已達三百年之久的禪宗重新得到復興。他的禪法融會貫通,結合傳統與現代,契理契機。他根據現代人的基礎,對傳統的禪法進行整合與發(fā)展,將“看話禪”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說明,對現代人學會如何從“看”中回歸生命的源頭[[1]]從而達成生命的自由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根據現有的資料,以現代生活為大背景,結合現代的哲學思想,探討虛云和尚的“看話頭”禪法體系,以期彰顯虛云和尚禪法的精微及其現實意義。

  一、“即心是佛”、“無心是道”的理論基礎

  虛云和尚“看話頭”的禪法源自宋代大慧宗杲的“看話禪”。他在宗杲以及歷代祖師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心得及現代眾生的基礎,對“看話頭”的禪法進行了非常詳細的闡述。就其理論基礎而言,是由六祖慧能開始,經洪州禪、臨濟禪進一步弘揚的“即心是佛、無心是道”[[2]]的一貫主旨。我們來看虛云和尚是如何闡述這一主旨的。

  虛云和尚認為,“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薄靶艦榈涝功德母,無論做什么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3]]那么這個堅固信心是什么呢?“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眾生皆可成佛!盵[4]]也就是對佛說的話要堅信,堅信眾生都可以成佛,自已是佛,不要到外面去求佛。虛云和尚強調,“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盵[5]] “此清凈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盵[6]]虛云和尚在這里反復強調“即心是佛”,要人們樹立信心,堅信這個無形無相、顯現一切對象又超越一切對象的心,本來就是佛,一切的視聽言動都是它的作用,只要人們不粘滯于所視所聽所言所動的對象物,這個能看能聽能言能動的心本來就在解脫之中。虛云和尚認為,眾生與佛是平等的,沒有差別,“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空寂而了無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證!盵[7]]這是從本質上來說的,從現象上來看,佛與眾生差異很大,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你我現前一念心,向外馳求,妄想執(zhí)著,不能脫離,自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無明煩惱,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當,作不得主,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總在妄想執(zhí)著中過日子。”[[8]]在這里,虛云和尚詳細分析了眾生的迷失的原因,指出眾生在妄想執(zhí)著中過日子,所以不能解脫。

  那么怎樣才能轉迷為悟呢?虛云和尚認為,“修道不難,但能放下萬緣,人法雙絕,四相皆空,平平實實做去即得!盵[9]]這就是說要做“無心”的功夫,以般若無執(zhí)的精神破除一切執(zhí)著,破除一切造作心、攀緣心、執(zhí)著心、分別心,放下萬緣,頓悟本性。虛云和尚說:“只在一切處無心,即真保養(yǎng)也!盵[10]]“于四威儀中,心若冰霜,單提一念話頭,不管此世他生,悟與不悟,掃滅這些雜念,獨顧疑情現前,綿綿無間,寂照分明,無墮沉浮,及空頑無記,密密打成一片!盵[11]]由此可見,虛云和尚所指的“無心”,并非如土木頑石一樣無意識,而是指在主體心靈澄明的前提下,了知萬法,如夢如幻,從而對內外境相無馳求、不動心的心理狀態(tài)。

  二、強調辦道參禪的先決條件

  禪不是一種思想,而是一種悟道的體驗,是本地風光的呈現。禪師的目的并不是向學人傳達一種對禪的理解,而是“以心傳心”,讓學人直接覺醒到與禪師無別的本性。但是對一般的眾生來說,禪師“以心傳心”的做法是難以接受的,因此禪師不得不借助一切方便法門,橫說縱說,苦口婆心,幫助學人開悟,所以歷史上禪師留下了很多說法資料。佛教禪宗到了近代,法久弊生,學人理路不清,盲修瞎煉,宗門不振,虛云和尚見此,特別強調辦道參禪的先決條件,糾正學人的錯誤見地。

  虛云和尚從四個方面談辦道的先決條件,即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堅固信心、決定行門。他說:“無論什么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為,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途少他不了!盵[12]]因果律是一條顛撲不破的規(guī)律,對于用功辦道的人來說,尤為重要,因此,虛云和尚語重心長,特別強調這一點。對于戒律,虛云和尚說:“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可以生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盵[13]]虛云和尚本人就是一位戒律精嚴的僧人,非常重視持戒。虛云和尚還談到,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無論做什么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一旦信心既具,便要擇定一個法門來修持,不可朝秦暮楚,不論念佛、持咒、參禪,選定一個法門,持之以恒,終會有成就。虛云和尚從這四個方面來談辦道的先決條件,表明他非常重視參禪悟道的資糧準備,對現代學禪的人來說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

  上面虛云和尚是從宏觀層面談辦道的先決條件,在微觀層面,說到參禪的先決條件,他指出:“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zhí)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14]]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對于這個先決條件,虛云和尚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解釋。他說: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啰嗦)。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凈,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癡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兇、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遠放下,叫做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zhí)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15]]

  在這里,虛云和尚指出對大多數參禪者來說,要以理除事,知道自性本來清凈,煩惱菩提都如夢幻泡影一樣,了不可得,這樣才能真正放下萬緣,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在此基礎上,再用功真參實究,才會明心見性。

  三、“看話頭”的參禪方法

  所謂看話頭,簡單地說,是從古代禪師典型的機緣語句(古則公案)中抽出一些詞語如“無”、“麻三斤”等,專心致志地參究,由此掃蕩一切情塵意想,達到“無心”妙悟的目的,至此,參禪者領悟了自己的本性,回歸到生命的源頭。

  看話頭的方法由來已久,到了明清及近代,禪門主要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方法雖然簡單,但出現的問題不少。虛云和尚指出:“為什么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個是由于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16]]因此虛云和尚非常詳細、非常系統地講解看話頭的方法,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看話頭的內容和方法。

  (一)下手功夫——認識賓主

  參禪看話頭,首先應該理解下手功夫——認識賓主,領悟到看者永遠不會是被看者,觀察者與客體是不同的,看者是主,永遠不動,被看者是賓,來來去去,永不停歇。虛云和尚借《楞嚴經》上憍陳那尊者說的“客塵”二字來說明這個問題,他指出:“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盵[17]]學人理解了“主”和“客”,自然會記得自己的本性是主人,不隨妄想遷流,這樣在用功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資格。這一點對于看話頭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禪的精髓,就在于讓學者覺知到真實的自己,回歸到生命的源頭,這真實的自己就是主人,而所有來來去去的妄想塵埃,苦樂感受都只是匆匆過客,明白了一點,就不用害怕妄想了,不用刻意去壓制妄想。

  虛云和尚說:“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zhí)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xù),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自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凈法身佛,即此現前!盵[18]]由此可見,認得妄想這個客人是參禪看話頭的下手功夫,而一旦認得了妄想,那么那個能認的主人公就會顯現,因為只要有客體,那么肯定會有主體,妄想是客,認得妄想的就是主人,其實短時間的認得妄想不難,難的就是能否持續(xù)不斷地認得妄想,因為人們基本上認同了妄想,或者說是把妄想當成了主人,而真正的主人不在家,人與自己生命的源頭被切斷了,因此要想讓妄想讓出主人的位置,回復到自己客人的身份,把真正的主人請出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要持之以恒地做參禪看話頭的功夫。

  (二)話頭與看話頭

  禪宗的特異之處在于它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超越一切文字和理論,直接在現量上體現空性的覺悟,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慧能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這個方法。到了后來的祖師,發(fā)現人心不古,偷心重,不能死心塌地,持之以恒,因此提出看話頭這個參禪方法,歷代祖師都有所完善,到了近代,人們看話頭的理路不清,效果不佳,出不了人才。虛云和尚因此重新解釋話頭是什么,如何看話頭。他說:

  什么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就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作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19]]

  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之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凈覺相”,清凈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凈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20]]

  虛云和尚指出話頭就是說話之前的本心,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的本心就是看話頭,看話頭就是反觀自心,也就是說在念頭不攀緣的前后際斷的當下一段空靈,去體悟無生。意念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有一個空間作為背景,一個意念到另一個意念之間始終存在著一個小小的間隙,普通人往往只注意到一個又一個的意念,忽略了它們之間的空隙。一旦按照這種“看話頭”的方法觀心,看到間隙,不間斷地看去,最終會明見心性,回歸到生命的源頭。虛云和尚還借助唯識思想詮釋看話頭的禪法,他說:

  所以我們今天要借這句話頭(金剛王寶劍),把那些劫賊殺掉,使八識轉過來成為大圓鏡智,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但是最要緊的就是把第六識和第七識先轉過來,因為它有領導作用。它的力量,就是善能分別計量,F在你們作詩作偈,見空見光,就是這兩種識在起作用。我們今天要借這句話頭,使分別識成妙觀察智,計量人我之心為平等性智,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凡成圣。[[21]]

  這里表明通過看話頭,來轉化第六識和第七識,使第六分別識轉化成妙觀察智,第七未那識轉化成平等性智,從而轉凡成圣。可以說,話頭(念頭)就是我們的未那識,看話頭直到看破話頭,就是要打破主宰我們父母所生身體的六根的未那識的根本無明,最終明心見性。看話頭禪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虛云和尚指出:“至于話頭、話尾,若真用功人,有何先后頭尾,本自如此。若初心用功,不得不從話尾追究耳。大蓋未法眾生,障深慧淺,不從參話尾入手,難達話頭;不從有心處用功,難證無心。故黃梅五祖雖極許六祖之‘本來無一物\’偈,仍盛稱秀祖之‘時時勤拂拭\’偈者,六祖之偈雖佳,然只合上上利根人,此種人曠劫難遇!盵[22]]虛云和尚在這里強調初心用功的方法,需綿綿密密鍥而不舍,由有心證無心。

  (三)如何起疑情

  看話頭禪法中起疑情是幫助參禪者向內參究、超越心意識的拐杖,非常重要,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說法。針對學人起不了疑情的問題,虛云和尚說:

  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么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么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fā)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一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23]]

  虛云和尚詮釋的起疑情方法,是運用人五毒之一的疑,來以毒攻毒,用“誰”字話頭聚集了參禪者的注意力,收攝住心猿意馬,放下對過去未來的牽掛,全然地活在當下,向上參究中道佛性。一旦豁然貫通,前后際斷,疑情煥然冰釋,頓悟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從此離苦得樂,逍遙自在。虛云和尚的這種起疑情看話頭的方法,是禪宗所謂的金剛王寶劍,能夠殺掉妄想,救活法身。

  虛云和尚也非常詳細地解釋了“起疑情的過程”。他說: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余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最容易發(fā)疑念。不待反復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24]]

  初心人所發(fā)出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xù),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有點把的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么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起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哪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25]]

  從上面可以看出,起疑情是一個過程,從生不起疑情到不疑而自疑,中間需要反復訓練。只要如貓捕鼠般注意能念的主體,專注內省觀照念佛的源頭,帶著疑情參究“念佛是誰”,一直往里面看那個不生不滅者,回光返照,就會大徹大悟。我們注意到,虛云和尚的“看話頭”禪法并不是像古人一樣參究一個什么公案話頭,而是看著話頭,也就是看著意念的間隙,讓意念自然離黏去縛,回歸寧靜,這種對意念間隙的聚焦觀照,最終能讓參禪者體悟到妄想無性,五蘊皆空的道理,從而回歸到生命的源頭。

  (四)“看話頭”的四個階段及對治方法

  參禪看話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間會產生一些曲折和艱難。所以在看話頭過程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項,虛云和尚比較詳細地開示看話頭過程中的四個階段及對治方法,他說:

  以上四種境界都是病。我今天與你們以對治之藥。第一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第二關于執(zhí)著“念佛是誰”,在話尾上用心,以生滅法為是的人,也可以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第三關于觀無念已得寂靜輕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自然無事,不落群邪。第四,關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應如古人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由一向至極處邁進,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以上所說,都是對末法時期的頓根人說的法,其實宗門上上一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之旨,教外別傳,歷代祖師,惟傳一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落階級,不假修證,一句半言,即了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當下即是,不起妄緣,即如如佛,哪里有許多閑話呢。[[26]]

  虛云和尚對“看話頭”禪法的四個階段和對治的法門說得很清楚。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對初修禪的人來說的,此時話頭未看上,昏沉散亂,那么就應該持之以恒地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直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看一念起處;第二個階段念念不忘“念佛是誰”,雖然心念集中,但是已經落入生滅的話尾,此時就不要再起念了,而是應該看這一念起處本來就是是無生,也就是回到心的源頭;第三階段是觀念頭本是無生 (不區(qū)分為主客) ,已得種種寂靜輕安與法喜,遇到一些奇特境界的人,此時應該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不落群邪;第四個階段是對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來說的,此時應該如古人一樣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照破根本無明,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縱橫自在。

  四、虛云和尚“看話頭”禪法的現代意義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一日千里,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人們的生活是越來越方便。在生活的內容方面,受到科技文明的影響非常大,但是我們也看到,今天的社會雖然物質文明越來越發(fā)展,科技文明越來越進步,而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人們的精神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寄托,真正的安頓。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文明的發(fā)展和宗教文明的發(fā)展沒有協調好,沒有兩手抓,沒有兩手都要硬,一手硬一手軟。人們關注的東西,過多的局限于外在的世界、外在的客體,物質的東西,而忽略了我們內心的家園,忽略我們真正生命源頭的回歸,而宗教文明所提供的最核心部分就是尋找精神的家園,尋找生命的解脫,回歸生命的源頭。

  尤其現代社會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人們每天接觸大量來自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信息,頭腦在飛速地運轉,人們簡直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已經遺忘了自己的身體,身心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分離!思想試圖操縱一切,思想成了生命王國里唯一的主人,但身體不甘于遺忘,它會起來反抗,它以種種疾病的方式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現代人的生活中,邏輯思維占了主流地位,每天面對很多信息,思考很多的問題,頭腦總是喋喋不休,這種散亂分別耗盡了現代人生命的能量,制造了無窮的煩惱,使人們無法領略生命的快樂與輕松。人越是思慮過多,他就越少與自己的身體有聯結。因此,放下心靈的造作,讓身心和諧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要,當心靈返觀自身,身心合為一體,身體就會奇跡般地充滿能量與活力。禪宗文化強調的就是心靈回歸,返觀內照自身,不要迷失在概念思考中。

  大量的哲學經典在談論本體,談論人的本質,談論生命的意義,這些思想雖然有助于人們了解人的“本質”狀況,但無法將人們的心靈帶到“本質”所在的地方,無法讓人們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無法讓人們回歸到生命的源頭,生命的本質總是在彼岸與人們遙遙相望,F代人越是文明,越是遠離了自己的生命源頭,心靈流浪在外在的功名利祿中,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可以說,現代人的精神苦悶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而回歸生命的源頭、明悟自己的本質則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們從虛云和尚的“看話頭”禪法中發(fā)現了一種古老而又根本的回歸方法,那就是直觀心靈、直觀生命的方法,這種直觀不是概念或經驗的,而是體驗自身,是人在自身之中的回轉而回到自身的清白狀態(tài)。虛云和尚反復強調參禪“看話頭”,就是觀心,就是看心,這種“觀看”的方法讓人回歸其自性,為此人們來到自己的生命源頭。虛云和尚非常詳細地詮釋了走向生命源頭的方法,能幫助人們破除迷障,不要執(zhí)著或預設什么,不要畫地為牢、作繭自縛、因循守舊,要用清澈的眼睛去“看”。當無限耐心,呈現最明澈的“看”時,價值判斷和形而上學都停滯下來,生命的純粹面目出現了,它連帶出一個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清凈世界,這是生命的“本質”坦露狀態(tài)。這是一種“看”的哲學,能夠幫助人回歸生命本身。而一般哲學的反思不能透過世俗的幃幕,只有純粹的“看”才能找到新的進路,引領我們到達本真之域,清凈之地,生命之源。[[27]]

  在理性的作用中,常常被稱為“自我”的那個意識在蠢蠢欲動。這個自我喜歡以自己為中心來思考和盤算,以我為中心去分析,執(zhí)著于我和我的東西,辨明是非,分清歸屬?偸菐е晕疫@個有色眼鏡觀察并與對方進行比較。這樣一來,就看不到事物的真實和全部,只能看到部分和皮毛而把它當作全部和真理,并且大言不慚地說這就是真正的自我。而在那一瞬間,人們已經從事物的本質里滑落而去。所以用人的理性和語言是看不到人自身的本來面目的,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的。人們只會離自己的生命源頭越來越遠,乃至成為他鄉(xiāng)異子,忘記回家的路。

  只有把思路和話路斷開,人們才能看到真正的自我,顯現真正的源頭。只有那個時候,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主人公才會呈現,他是使人們行動、思索的那個主體。不是自我在思維,而是使人們行動的那個主人公在思維才對,應該能感受到他的移動,應該和他一起動,和他一起愛,和他一起創(chuàng)作、學習、工作、歌唱,那么在那里就會沒有任何的障礙,只有自由和無拘無束。

  看話頭是說將話頭掛于心頭,“我”全部的身心集中于話頭。能這樣與話頭一體,所有的分別作用和雜念就會消失,當下開悟,直接確認自己的本來面目。那時五蘊皆空,萬物一體,與虛空合一。而且,在日常生活里也可以看話頭,不斷地將注意力朝向話頭,那么主人公就位于禪者的中心,因而直面任何情形都不會動搖。在心里,只有一個話頭明顯的在動,就不會為感情動搖,不受妄想作用的支配,也不去分辨不去比較,不因對方的傷害而傷心或者發(fā)火。這樣一來日常生活就變得平和而幸福。當然終極是要把話頭看破,看破話頭的話就能知道真正的自我,回歸到生命的源頭,生活的目標也就變得明顯。不管在哪里,因為是主動地立于這一瞬間,因而不會為前途而擔憂,全然地活在當下,可以獨立于宇宙之中,從此禪意地棲居在這個世界上又不屬于這個世界,終日吃飯未嘗吃一粒米,終日行路未嘗走一步路。

  [作者簡介] 魏建中(1978—),男,湖南邵陽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07級博士研究生,郵編:

  [1] 生命的源頭,是指生命的本體存在,或者說是人人本具的佛性、菩提智慧,也可以說是本來面目、先天境界。

  [2] “即心是佛”由馬祖道一提出,另外他提出的“非心非佛”到黃檗那里明確地表述為“無心是道”。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完整的禪法,一直為后世所重視!凹葱氖欠稹,直指本心即佛,是在存有層上的肯定之“有”;“無心是道”,在頓悟本心的境界里無一法可得,是作用層上的否定之“無”。前者是佛性有,后者是般若空,這就將大乘佛學的佛性與般若兩大主題完美地結合起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