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佛教的道德觀》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們:

  我們昨天講過佛教財富觀,僅有財富還不算是一個很富有的人。今天跟各位講道德觀,有了財富,再有道德才是真正富有的人。一個人偉大不偉大,不在于錢財?shù)亩嗌?主要在于人格和道德的有無。古代像紂王、幽王、夏桀等等,雖貴為一國之王,如果今天拿他們來與您相比,說您像紂王、幽王一樣,您一定很不高興。在商周時代,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假如今天拿他們來與您相比,說您像伯夷、叔齊一樣,您一定非常喜歡。這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紂王和幽王沒有人格和道德。沒有人格道德,雖貴為人君,誰也不喜歡與他相比;伯夷、叔齊雖是一個餓夫,但他有人格和道德,拿他與您比,您就會非常高興。

  一、究竟不究竟的一般道德

  我們今天講道德觀,第一點先講:‘究竟不究竟的一般道德’道德有究竟道德,不究竟道德,有真的道德,也有假的道德。在這一段里,我分四個問題向各位報告。

  一、偽裝的道德

  說起道德,它跟學問知識不一樣,學問能力,四兩就是四兩,半斤就是半斤,道德是可偽裝的。四兩的道德可裝成半斤道德。有一些大奸巨惡的人,裝成偽善的面孔,行假仁假義,那是偽裝的道德。我記得年輕的時候,我頸上這個念珠不是掛在頸上,我是拿在手上念佛的。有一次搭火車,忽然來了一個人,朝我身邊一坐,匆匆忙忙從我手上搶過念珠說:‘借我用一用。’說后便開始眼觀鼻,鼻觀心的念念有詞,隨后有幾個警察跟著而來,朝他看看,其中一個警察說:‘不會是他吧?他是念佛的人。’等警察走過之后,他就把念珠還我,一句話不說就走了,我才知道他原來是個小偷,警察在追他,他就趕快拿住念珠,蒙騙了警察。所以,偽裝的道德,可以騙人。這世間上不是很多人偽裝著道德在騙人嗎?

  二、對待的道德

  在中國的道德,都是在上位的人要求在下位的人的道德。就以一般所謂君臣的關系來說,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假如君待臣無義,沒有人怪君,臣待君不忠,是大逆不道。我們父子之間,父待子以慈,子待父以孝,假如父待子不慈,例如那些賣女為娼的父母,少有人怪罪,子待父不孝這就要受人責備。夫妻間的關系,丈夫待妻子以愛,妻子待丈夫以貞節(jié),假如丈夫待妻子不太愛護,在我們社會里,虐待妻子的例子很多,三妻四妾重婚的也很多,社會認為這些都很平常,妻子待丈夫沒有貞節(jié),就是罪大惡極。在主仆之間,主待仆應好好用他,仆人對主人要講忠義。假如主人對仆傭不好好用他,沒有人會怪罪,仆人若對主人不義,這社會就會怪他。所以中國社會的道德,是上對下的道德,這是不公平的,《智度論》說:‘世間如車輛,時間如轉(zhuǎn)輪,人間如車輪或上又或下。’所以對待的道德,是不尊重人格,不拿現(xiàn)代人權(quán)至上的原則,也是不究竟的道德。

  三、不凈的道德

  我們社會上,還有一種不凈的道德,像現(xiàn)在有所謂試管嬰兒。要生小孩先在試管里受胎成孕。這樣的嬰兒,難道將來對他的父母究竟是誰,不會懷疑嗎?這樣破壞人倫道德的完整,所以說他是非凈的道德。

  像有一種人贊美弱小,說:‘那個人很好,您罵他,他不還口;你打他,他也不還手,他甘心情愿被人欺侮。’您認為這就是道德嗎?像咒咀富有,就說:‘哼!他什么東西,這么有錢,我就是看不起他。’他以為別人有錢,就該咒咀,這樣有道德嗎?

  像歌頌貧窮,像摒棄歡樂,甚至呵斥正當?shù)?a href="/remen/jiat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家庭倫理和感情,還有的放棄人間的責任,不發(fā)心服務社會大眾,以自我個人逃避眾生為清高,像這樣就是有道德嗎?

  本來應該吃的東西不吃,應當穿的衣服不穿,故意吃得很壞,穿得很破爛,難道一定要表示貧窮、下賤、可憐,才是道德嗎?

  這以上一切,仔細想想,像是道德,其實并不合乎真正道德的標準,這就是非凈的道德。

  四、問號的道德

  在我們?nèi)碎g,有很多大好大壞的問號道德,比方我們?yōu)榱巳祟惖男腋?用很多動物來試驗,讓他們傷生害命,我們求得將來健康長壽,這算做道德呢?還是非道德呢?還有,蟑螂要消滅,老鼠要打死,在人類本位來講是不錯的,但是在整個生命來講,一定要把他們消滅,讓我們生存,這不就是問號的道德嗎?

  另外,還有一些人,為了逃避責任,感情的糾紛,金錢的負債,他自殺了,他以為一死可以了之,這自殺算是道德嗎?你說自殺不道德,還有許多圣賢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為國家,為人類的利益,而自我犧牲,您說這不算偉大的道德嗎?

  如果把一個人害死,是很不道德,法官判人死罪,這究竟合乎道德不合乎道德?法官判處罪犯死刑,他也很痛苦難過,他為了社會、秩序、道德,逼得要這樣作。雖判決死刑殺人,您說這不道德嗎?

  甚至現(xiàn)在有人提倡安樂死,在人病重的時候,與其讓他痛苦的活著,不如幫忙他打一針,來結(jié)束生命。這安樂死,站在不忍其痛苦,要希望解除其痛苦,您說這是不道德嗎?

  我們現(xiàn)在戰(zhàn)爭就要殺人,佛教是不殺生的,殺敵是犯戒的,戰(zhàn)爭殺敵,合乎道德嗎?如果用嗔恨心去殺人,這是不道德的;如果用慈悲心去殺人救人,這是大乘菩薩的道德。像現(xiàn)在醫(yī)生,為了醫(yī)學實驗,解剖人體,有時候把這人器官移植到他人身體,像這樣是基于慈悲,是合乎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

  現(xiàn)代文明的國家,凡是重婚都被認為不道德的,但天主教有一位主教在非洲傳教時,娶了八百多位妻子,因為當?shù)胤?女人必須結(jié)婚方得出境,這位慈悲的老主教,為了想把當?shù)厝缗`般的婦女,帶到他處過幸福美滿的日子,不得不今日跟這個女人結(jié)婚,明日又跟那個女人結(jié)婚,以婚姻關系的名義把人帶走,使他們脫離苦境,這是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日本佛教真言宗的親鸞上人,他是一位出家人,娶了三百多位妻子,親鸞上人不是一位好色之徒,他是可憐那些階層的女人,為了提高他們的地位,這是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平常的盜亦有道,甚至郭愧埋兒,還有那大義滅親,這是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所以道德不道德的標準,是從您的心里出發(fā)點開始,于人有益的是道德,于人無益有害的是不道德。問號的道德,可以說是大好大壞的道德。

  我在這里為道德下個注解,就是出發(fā)點是慈悲的便是究竟的道德,相反地出發(fā)點不是基于慈悲的,雖是好事,仍然算是不究竟的道德。道德的標準要完全從內(nèi)心出發(fā)點而決定是道德和不是道德。

  二、世出世間的佛教道德

  佛教有世間和出世間兩種道德,佛教道德有共世間道德,有不共世間的道德,為節(jié)省時間起見,有需要的地方,我會加以說明,不需要的我就簡略帶過。

  一、眷屬之間的人倫道德

  講到道德,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人與人之間最親的就是自己的親屬,所以現(xiàn)在講到眷屬和諧互敬之道,現(xiàn)在先講親子關系的道德。子女對父母的行為怎樣才合乎道德的標準呢?父母對待子女的態(tài)度怎樣才合乎道德標準呢?下面我舉出佛經(jīng)的記載向大家報告:

  (一)子女對父母的五種道德

  1.維護家業(yè):不肖的子孫,容易把祖?zhèn)鳟a(chǎn)業(yè),一夜之間傾家蕩產(chǎn);維護祖?zhèn)鞯漠a(chǎn)業(yè)是應有的道德。

  2.祭祀祖先:子女對父母祖先要有祭祀,要有溯宗思源的觀念。

  3.光宗耀祖:所行所為要能光宗耀祖。

  4.傳宗接代:作子女的要能為父母傳祖接代。

  5.四事奉養(yǎng):對年老父母,不管在任何情況下,要無任何條件決定奉養(yǎng),供養(yǎng)飲食、衣服、用物、湯藥。

  (二)父母對子女的五種道德

  1.養(yǎng)育成長:對子女要有養(yǎng)育成長的責任。

  2.教導學業(yè):要使子女接受最完善的教育。

  3.完成婚姻:給予美滿婚姻。

  4.導歸善路:引導子女走上正路。

  5.傳承家業(yè):要有美好的家聲傳統(tǒng),讓子女來傳承。

  (三)丈夫?qū)ζ拮拥乃姆N道德

  1.潔身自愛:丈夫不可藉交際應酬而在外面尋花問柳,而應潔身自愛。

  2.委治家權(quán):要把管理家庭的主權(quán)交給太太。

  3.衣具莊嚴:做丈夫的應給妻子穿著美好的衣服,過安樂的生活

  4.敬愛有禮:太太不是下女,更不是奴隸,應如自己一體的尊重,要以禮貌相待。(大師講至此處,掌聲響起)大師說:‘我知道這是女性觀眾的掌聲。(全場哄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男士們認為對不對?’(男士以掌聲表示贊同,而后每段掌聲不斷)

  (四)妻子對丈夫的四種道德

  1.侍奉丈夫:妻子要以恭敬、微笑、親切、誠意侍奉丈夫。有的太太怪先生在外有外遇。因何有外遇,可否想到什么原因?先生辛苦從外面回來,就擺起冷冰冰的面孔,又不弄好吃的東西給先生吃,嘴巴又不停的嘀咕:‘你沒有用啦!’‘又不會賺錢!’‘你看人家的丈夫,那么會賺錢,生活如何如何好!’(全場哄笑)太太這樣對待丈夫。先生回到家里,好像進入地獄一樣,如果這時有另外一個女人見了他就親切微笑,溫柔體貼,英雄難過美人關,我想你的先生不規(guī)矩,有外遇不能全怪他的錯,太太要負一半責任。

  2.做事有序:把家里整理清潔,讓丈夫回家好比進入觀光飯店一樣,當然他就想回家。

  3.守護家財:好好掌理財產(chǎn),不要貪圖便宜的東西,放高利貨、標會,吃虧上當都是由貪念生起的原故。錢財如何處理,應經(jīng)常與丈夫研討。

  4.嚴守貞節(jié):作妻子的,從結(jié)了婚那一刻開始,就要有一個認定,世間所有的男人都沒有自己的丈夫好。

  除了父子之間的道德、夫妻之間的道德,經(jīng)里還說到主從之間的道德。

  (五)主人對仆從的五種道德

  1.隨力作業(yè):既是仆從,他有他有限的能力,對仆從不可超過能力以外的要求,依他的能力,給予他的作務。

  2.給予衣食:仆從為主人工作,主人對仆從解決他的生活所需,尤其衣食問題,不可令他匱乏。

  3.病給醫(yī)藥:除了衣食之外,醫(yī)藥保健也非常重要,雖是仆從,生命和健康對任何人都同樣重要。

  4.慰勞獎勵:不要只是注重仆從的物質(zhì)生活,他們也需要精神的生活,尤其各種的慰勞,各種的獎勵,要讓他們稱心如意的工作。

  5.休閑活動:不可對仆從要求過度的工作,他們的休閑生活,康樂活動,也要負責為其解決。

  (六)仆從對主人的五種道德

  1.早晨先起:知道主人的生活習慣,在主人早晨還未起床之前,應該先起身灑掃,整潔內(nèi)外。

  2.晚上后眠:晚上,仆從應該在主人睡后才眠,關鎖門窗,照顧火燭。

  3.勤勞作事:仆從對工作要有勤勞作務的態(tài)度,要有責任感,要把工作看成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4.稱揚主人:仆從不可在背后批評議論主人,應該稱揚主人種種功德。

  5.忠于職守:仆從要得到主人的欣賞,莫如忠心耿耿了。自古以來,忠義是吾人傳統(tǒng)的美德。

  在佛法里,和我國儒家一樣,非常重視人倫道德,尤其眷屬之間的和諧相處,人際之間的互相尊敬,在以人為本的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

  二、知足感恩的經(jīng)濟道德

  說到每個人的家庭經(jīng)濟,有的富有,有的貧窮。富有的家庭,生活不一定幸福;貧窮的家庭,反而生活和諧快樂。在這個世間上,有的人能共富貴,不能共貧窮;有的人能共貧窮,不能共富貴。其實,不管貧富,在經(jīng)濟生活上能有感恩的美德,就是促進美滿幸福的生活。所以一個美滿的家庭,不是建立在物質(zhì)上的富有,精神上的道德,是一切快樂的泉源。

  所謂感恩的經(jīng)濟生活,是每個人對生活上的一粥一飯,要有當思來處不易的感恩。一條絲,一塊布都不是簡單的事,今天的社會,知足感恩的心情,很少人培養(yǎng)。所以我們的經(jīng)濟就算如何豐富成長,許多人仍然不會感到幸福,就是這個原因。

  佛教對現(xiàn)法安樂的法門提出四點意見:

  1.方便具足:方便即是智慧,比方提倡把家庭的客廳變成工廠,提倡家庭副業(yè),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求財?shù)姆椒ê芏?只要是善法,是利眾生的,甚至《阿含經(jīng)》說:‘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這六種資生事業(yè),已經(jīng)明白指示在家信徒,都可以合理合法的賺取應得的利益。不過,如果用其他不正當?shù)姆椒?如淫業(yè)、殺業(yè)、酤酒、卜卦、算命、大稱小斗等的方法取得金錢,那就不應該了。

  2.守護具足:若要經(jīng)濟生活合理,要以道德做基礎,正當?shù)难孕泻褪聵I(yè),才能守護自己的財富,勤勞和守法,才是生財之道的泉源。

  3.善友具足:如果沒有善友來往,結(jié)交一些吃喝玩樂的朋友,也容易散失財富,佛法說散失財富的原因有六種:‘酗酒、賭博、放蕩、非時行、伎樂、惡友’,所謂善友具足:‘友直、友諒、友多聞’,現(xiàn)法安樂的財富,自然安全。

  4.正命具足:正命是要有正當職業(yè),正當?shù)慕?jīng)濟生活,是量入為出,合法合理。

  生活上的富有,不完全以金錢作為標準,主要的知足感恩。諺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亦為天堂,不知足之人雖在天堂亦為地獄。’多少人家財萬貫,但仍然感到不足;多少人家無隔宿之糧,他仍然不改其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弘一大師堿菜有堿菜的味道,大迦葉在冢間修行,顏回居住在陋巷,他們所以不以為苦,主要是因為有知足的修養(yǎng)。有了知足,進一步對社會要有感恩的心。我們要想到我們穿衣,是因為有工人為我們織布;我們吃飯,是因為有農(nóng)人為我們種田;沒有演藝人員,我們每天就沒有電視可看;沒有公共汽車司機,我們每天出門就沒有車子可乘。我們所以能夠生存于人間,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仰賴社會大眾給予我們的需要;沒有社會大眾,我們就無法生活。所以我們要把經(jīng)濟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的上面。

  三、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

  佛教講到社會道德,也就是社會大眾人際間的關系,主要的是要能做到誠實無欺,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佛法提出四攝法的法門,這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1.布施:昨天已講過布施是發(fā)財?shù)姆椒?布施不限金錢布施,還有勞力、歡喜、智慧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不管用語言、力量、精神、物質(zhì)來布施,主要的是布施結(jié)緣,是人際間最好的善意表現(xiàn)。

  2.愛語:愛語,是世間上最美好的聲音,每一個人都喜歡別人的贊助,別人的愛護,所不幸的是人世間常發(fā)生吵架和誤會,乃是不懂愛語所致,若能善用愛護人的話,不但與人結(jié)緣,還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利行:俗語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有時候說一句話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

  4.同事:你要有隨緣隨眾的性格,如果對方是軍人,那你就應該講軍人的話,對方是教育工作者,就講教育方面的話,對商人講商人的話,對青年講青年的話,如能這樣,人際之間便容易相契。慈愛的母親,喂自己的小孩,本來是要把放置湯匙內(nèi)的食物喂至小孩的口中,不由得自己的嘴巴也跟著張開來,這是由內(nèi)心的慈悲,引發(fā)出來同事的現(xiàn)象。多站在別人立場設想,如果好事好話,就說你如何如何,假如欲要講訓誡的話,就說我們以后如何如何。

  社會道德,主要就是把人際間關系處理好,說到人際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現(xiàn)在約略舉出下列數(shù)點說明:

  1.親友的關系:人間有親屬的關系,親屬固然彼此增加了許多互助,但人間越親的關系,制造的是非煩惱越多。最好父母、子女、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之間,要以道相交,以舍往還,不可只有金錢的往來。親友的關系應該做到‘互相安慰鼓勵,嘉勉惜福守財,幫助人格尊榮,彼此隱惡揚善、督促前往善道’。

  2.君臣的關系:長官和部下,領袖和干部,要彼此互信,彼此相依。做部下的人,要有‘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的智慧和情操;天上的鳳凰,一飛沖天,如果沒有梧桐樹,它是不會停下來棲息的,忠心耿耿的大臣,若不遇明君,連官都不要做。若是做領袖的人,要能知人善用,量材運用。所謂‘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當然,人人不會全是千里馬,但我們應該知人識人,這是一個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3.信仰的關系:人不能沒有信仰,有了信仰,就會有人神的關系,師徒的關系,道友的關系。我現(xiàn)在告訴各位信徒們,你們做一個佛教的信徒,護持佛法是最重要的責任,我希望你們第一、護人更要護法,第二、護神更要護佛,第三、護師更要護眾,第四、護寺更要護教,第五、護老更要護幼,第六、護富更要護道。

  4.職業(yè)的關系:立身社會做人處世,不能沒有生活,既然要謀求生活,就要和各種職業(yè)建立關系。受教育的時候要和老師來往,要衣要食的時候,要和農(nóng)工來往。不管什么職業(yè)上的來往,誠實無欺是最重要的道德。

  除這些以外,還有師生關系,鄉(xiāng)儻關系,同學關系等等,任何社會人際關系的道德,一定要奉行五戒中的不妄語戒,才能誠實無欺,今日社會,一再叫著「狼來了!狼來了’的情況,是騙不了多次的。

  社會的道德就像這君臣、親友、夫妻、主仆關系,把人世間關系都調(diào)和了。在社會上立身處世有二句話說:‘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侍’。天上的鳳凰若無梧桐是不會停下來棲宿的,忠臣不遇明君,連官都不作,所以我們對社會的關系,不管是對長官、老師、朋友、我們要注意要像鳳凰般擇株而居。親友則守望相助、尊重推崇。夫妻之間彼此潔身自愛而敬愛有禮,主對仆慰勞獎勵,仆對主忠于職守,主要有培養(yǎng)仆人獨立經(jīng)營,自己獨當一面之善心,仆有盡力發(fā)揚主人事業(yè)之忠心。如此,才能造成一個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風氣。

  ......

  五、歸敬三寶宗教道德

  ?吹揭恍┤,在這個廟求得不靈,就到別的廟,或者信了這個教,又改信了那個教,像這樣是沒有宗教道德的。為了自己幸福而殺生拜拜,這也不合乎宗教道德,有病求神明給我健康,沒有錢了求神明給我發(fā)財,讓神明這樣忙,這也是不合乎宗教道德。作事情能不能合乎道德,能作不能作,自行決定就好,偏偏要在神明面前占卜問卦,一旦出了問題,便說這是您教我做的,把責任推給神明。

  對于信仰的對象,為什么會有朝秦暮楚的做法,或?qū)λN種的要求,除了是欠缺了宗教道德觀念,也有認識上的錯誤。佛陀對于宗教信仰曾經(jīng)有很開明的指示,他說:不要因為大家這么說就信仰,必須要經(jīng)過自己理智的抉擇,才信仰它。這樣的信仰才不會后悔。

  佛教的三皈五戒才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信仰,皈依教主佛陀,皈依佛法真理,皈依僧寶師父,這種三皈依的真正意義,除了是確定我們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不再改變信仰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奉行佛法,皈依三寶的人,雖然不一定要吃素,但是他必須遵守佛陀開示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一共有五條:(一)不隨便殺害生命。(二)未經(jīng)許可,不得擅自取用別人的財物。(三)不得破壞別人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別人的貞節(jié)情操。(四)不得說謊詐騙及毀謗別人的名譽與信用。(五)不得吸食任何會妨害身體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飲料或藥物等。

  佛陀制定的這五條戒法,是社會上的基本道德,如果人人都能奉行,那么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不怕生命會受到殺害,財物會被偷竊,夫妻情感會被搶奪,名譽信用會被傷害,身體智慧會受到損傷,這是形成安和樂利的社會的基本條件,從這里證明三皈五戒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他不是信仰了佛陀,就一直要求佛陀,祈禱佛陀能給予什么,而是一心一意的奉行佛陀的教誡,從而獲得了身心的健康與家庭的幸福。

  雖然對信仰的對象不作要求,但對于自己未來的種種增上,如財富的增加,身體的健康,眷屬的和諧,壽命的延長等,是有所要求的,而這種要求也是應從對自己的行為做起的。未來的幸福,包括到來生,未來及來生要比現(xiàn)在種種豐富美好,就必須要能再出生為人或上升天上,佛陀對于出生做人或上升天上,也開示了三個法門,即布施、持戒與禪定,稱之為人天三福行。

  從布施與持戒(五戒)來說,都是克制自己,利益別人,犧牲自己,福利人群的做法,與一般向神明要求的信仰一比較,更說明了皈依三寶才是真正的宗教道德。布施持戒可以出生為人,若想升天則必須兼修禪定。而這里所說的持戒,除了五戒之外,在心意上要要求自己不貪欲,不嗔怒,不愚癡邪見;在言語上要求自己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

  宗教的信仰,什么是迷信?什么才是正信?就以上所述皈依三寶,奉行五戒十善的說明,應該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判斷,信仰的目的是奉行教義,克制自己來升華人格的;發(fā)財富貴是從布施奉獻做起的,而不是凡事求神問卦或殺生拜拜可得的,所以,能夠皈依三寶,奉行五戒十善,不再改變這一信仰,這就合乎宗教的道德。

  六、大乘行愿菩薩道德(佛化的不共道德)

  世間的一般善行,總比世間惡行來得好,而佛教所講的道德,又超過世間的一般善行,那就是大乘行愿的菩薩道德,這是不共世間的最高德行。佛教所講的慈悲是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學佛的最高行門,沒有具備慈悲心,修行任何法門,都不能與菩提心相應的。我們對人行慈悲,都要講我對您有沒有緣,我高興不高興,或者想到您將來要如何回報我,但佛教菩薩的道德不講這個,不管有沒有緣,不管你是否會回報我,都愿意行慈悲,我們現(xiàn)在行慈悲,看您可憐就救濟您、幫助您。是站在能救濟、能幫忙,而您是被救濟者被幫忙者,這就是不平等,佛教的慈悲是你的苦就是我的苦,你我是沒有差別的。我并沒有優(yōu)越感,這種慈悲跟愛、博愛就不同。

  大乘行愿的菩薩道德,是要行忍辱的。您傷害我、打擊我,沒有關系,我忍耐起來,這雖然也稱為忍耐,但總是做得很勉強,而且碰上因緣,可能還會想辦法報復,這是一般人的忍耐。菩薩的忍耐還有一種尊敬對方的忍耐,菩薩忍耐不僅在臉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是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用力量的忍耐,因為它能深觀緣起性空之理,任何順逆之境,都是無自性的,從忍耐事相的當體,就能得到解脫,成就了最高忍辱波羅密的修行。平常人的忍耐是忍耐昨天、今天,到現(xiàn)在實在不能忍耐了。我忍耐一次、二次、我現(xiàn)在實在不能忍耐了,這就是一般凡夫的忍耐,而菩薩忍耐是要經(jīng)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圓滿忍耐的功德,可以說是永遠的忍耐。

  我在高雄開創(chuàng)佛光山,沒多久山下就有叫佛光飲食店的小商店開張了。有人跟我說:‘師父!為什么我們佛光山的名,他們也拿去當招牌使用,應該阻止,不允許他用。’我就說:‘沒有關系,諸佛菩薩連身體、骨髓都要布施,何況佛光山這個名,又不是我們的專用品,他喜歡就讓他去用好了!’不久,佛光新村出來了,佛光砂石場、佛光旅行社、山下佛光大旅社也出來了,我還是說不要緊,發(fā)菩薩心要能為眾生擔當,人家用了這個名字,我都不能擔當嗎?這十年來不管有多少‘佛光’砂石場、旅行社,我都不辯白。(掌聲齊響)

  菩薩的忍耐,是要有高的智慧,大的力量,才能做到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所以佛陀曾贊嘆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能及,能忍辱是有力的大人。

  中國道家的無為是小乘境界,以了脫生死的自利為重,是不究竟的菩薩境界。甚至整個佛教界為社會所提出的服務,利濟眾生的事業(yè),我都嫌之冷淡,這雖然不是不道德,總是不完善、不究竟,所以站在大乘菩薩道德上,我覺得尚有缺陷。

  修學菩薩道德先要有道德意志,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意志上建立社會道德意志。發(fā)恒常心,行菩薩道,運三輪體空相應的般若空性慧,行無緣大慈悲心,堅固永不退轉(zhuǎn)的愿力,然后再建立道德勇氣。

  1.道德勇氣:所謂道德勇氣,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道德的勇氣。

  大乘菩薩的道德勇氣,是可敬佩的,是可贊嘆的,因為菩薩觀眾生迷著種種欲樂,沉淪于生死苦海中,而引生無量慈悲,發(fā)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進而廣求無量善巧的空性方便慧,勇往向前,不斷的去做利益社會人群的事等?招曰凼‘理’智的、方便的;慈悲心是情感的,‘仁’慈的;菩提心是意志的,‘勇’敢的,是與儒家的智仁勇三達德相似的,以人天乘而勇敢的行五戒十善業(yè),是與儒家相同的,而依人乘而直入佛道的大乘菩薩,他的行愿是究竟無上的志愿──菩提心,是最偉大的道德勇氣。

  2.道德責任:有了道德的勇氣,然后要有道德的責任,道德不是逃避的,是要負責任的。皈依三寶要發(fā)誓,這是對信仰負責任,機關主管或上至總統(tǒng)就職時宣誓,就是對自己的職務負責任。

  從菩薩修學佛道的過程中,當他們發(fā)了愿心以后,除非眾生度盡,否則他絕不輕易放下眾生的生死不管,而自求解脫的。地藏菩薩的愿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臺北汐止的慈航菩薩說:‘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都是對自己的言行道德負責的明證。成了佛的阿彌陀佛,所發(fā)的四十八愿,每一愿無非都是為自己的道德志愿負責,例如第十八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每發(fā)一愿,最后必附帶一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種便是道德責任的話。菩薩的道德責任,是值得那些‘斬雞頭、發(fā)惡咒、錢買票’的人所反省與學習的。

  3.道德榮譽: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對自己說的話,除了是對自己要有責任感之外,對大眾更要有榮譽感,古代不知有多少先圣先賢,為了忠孝節(jié)義,堅守節(jié)操而萬古流芳,因為這就是道德榮譽的作用。

  菩薩的道德榮譽,為自己來說,常常生起慚愧心,所謂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凈,恥有所不能。總是覺得能力有所欠缺,度化眾生無法用盡全力,如果愿力無法達成,是一件不名譽的事,所以更加勇猛精進,勤求無量方便法門。猶如各種競技,球類比賽,如果輸了總覺得不光榮,沒有面子,因此更加勤奮磨練。

  圣賢是不會自己來欣賞他身上散發(fā)出來的光圈的,菩薩的道德榮譽,到了最后是以無我而度眾,以無相而布施,如《金剛經(jīng)》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度化眾生的目標,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以世俗來說就是不矜己功,以佛教來說,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菩薩的道德榮譽,是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平等境界。

  4.道德價值:‘偉大’,是多少辛苦,多少努力換來的贊美詞句,世間往往有好人難做,善事難為的現(xiàn)象,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我們必須站穩(wěn)腳根,堅定信念,正義必然勝過邪惡,黑暗一過,光明必定到來。以此推想,共匪的暴政邪惡,終必為我仁政力量所破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道德價值的定律,有這樣一首極為通俗的詩:

  善似青松惡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見青松不見花。

  唯有善的道德,才能像永遠不枯萎的青松,所以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我們必須肯定道德價值的見地,為了自己,進步再進步;為了真理,奉獻再奉獻;為了世間,服務再服務。道德是善的,不道德是惡的;善的畢竟是芬芳的,惡的終歸是臭穢的,這是道德的價值論,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我認為佛教道德,比方慈悲、布施、忍辱、持戒、精進、慚愧都是道德,我不盡所言,希望各位多研究佛學,自然增進道德。明天講佛教的未來觀,我會很用心用力,把未來介紹給大家,祝福大家.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