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驪珠集 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清涼澄觀

  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清涼澄觀

  清涼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

  華嚴(yán)宗第四祖

  唐代州五臺山清涼寺澄觀禪師,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甫十一,依寶林寺(應(yīng)天山)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jīng)》。十四遇恩得度,便隸此寺。

  觀,俊朗高逸,弗可以細(xì)務(wù)拘。遂遍尋名山,旁求秘藏。梯航既具,壺奧必臻。

  乾元中(西元七五八─七五九年),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xué)相部律。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guān)河三論;三論之盛于江表,觀之力也。

  大歷中(西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於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卻復(fù)天竺詵法師門,溫習(xí)《華嚴(yán)大經(jīng)》。七年,往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xí)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解從上智,性自天然。所學(xué)之文,如昨拋舍。鮑靜記井,蔡邕後身,信可知矣。

  又謁牛頭山(慧)忠?guī)?徑山(道)欽師,洛陽無名師,咨決南宗禪法。

  復(fù)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

  觀,自謂己卅︰「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於後得智中,起世俗念,學(xué)世間技藝。況吾學(xué)地,能忘是心?」遂翻習(xí)經(jīng)、傳、子、史、小學(xué)、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zhí)、四圍、五明、秘咒、儀軌,至于篇頌、筆語、書蹤,一皆博綜。多能之性,自天縱之。

  大歷十一年(西元七七六年),誓游五臺,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陟高,備觀圣像。卻還五臺,居大華嚴(yán)寺,專行方等懺法。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jīng),并演諸論,因慨《華嚴(yán)》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圣合為毘盧遮那,萬行兼通,即是《華嚴(yán)》之義也。吾既游普賢之境界,泊妙吉之鄉(xiāng)原,不疏毘盧,有辜二圣矣!

  觀將撰疏,俄於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dāng)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中略)以元和年(西元八○六─八二○年)卒,春秋七十余,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余堪講者千數(shù)。(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五,《大正藏》五○.七三七頁上─下)

  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師受具戒於曇一大師門下,行南山止作事,遂為眾德,講演律藏。

  又禮常照禪師,授菩薩戒,原始要終,十誓自勵︰1.體不損沙門之表,2.心不違如來之制,3.坐不背法界之經(jīng),4.性不染情愛之境,5.足不履尼寺之塵,6.脅不觸居士之榻,7.目不視非儀之彩,8.舌不味過午之肴,9.手不釋圓明之珠,10.宿不離衣鉢之側(cè)。

  從牛頭忠、徑山欽,問西來宗旨;又謁洛陽無禪師,印可融寂,自在受用。即卅︰「明以照幽,法以達(dá)迷,然交暎千門,融冶萬有,廣大悉備,盡法界之述,唯大《華嚴(yán)》!

  復(fù)參東京大詵和尚,聽受玄旨,利根頓悟,再周能演。詵卅︰「法界宗乘,全在汝矣!(中略)

  開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三月六日,召上足三教首座寶印大師海岸等,囑卅︰「吾聞偶運無功,先圣悼嘆。復(fù)質(zhì)無行,古人恥之。無昭穆動靜,無綸緒往復(fù)。勿穿鑿異端,勿順非辨?zhèn)?勿迷陷邪心,勿固牢斗諍。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當(dāng)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真界玄微,非言說所顯,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xiàn)前,對境無心,逢緣不動。則不孤我矣。」言訖,趺坐而逝。

  師生歷九朝,為七帝師,俗壽一百二,僧臘八十三。言論清雅,動止作則。學(xué)贍九流,才供二筆。盡形一食,不蓄余長。

  (以上節(jié)錄自《法界宗五祖略記》,《卍續(xù)藏》一三四.五四九頁下─五五二頁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