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二筆
般若咒
般若心經(jīng)曰。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蓋指般若為咒。非指揭諦揭諦四句也。今人但知咒屬密部。而般若心經(jīng)顯部也。是顯部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又阿彌陀佛四字。悉皆梵語。使前人不加注釋。與大明。準(zhǔn)提密部何別。今人但知大明。準(zhǔn)提為咒。而彌陀佛名也。是佛名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
儒童菩薩
相傳孔子號儒童菩薩;蛟。吾夫子萬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師。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號比丘。丘。夫子諱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與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師。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純一無偽之稱也。文殊為七佛師。而曰文殊師利童子。善財一生得無上菩提。而曰善財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賢圣。有童真住。皆嘆德之極。非幼小之謂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語也。梵語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惡。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謂。丘非丘陵之謂。蓋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語南無。此云歸命。南不取南北之南。無不取有無之無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國。必演揚佛法以度眾生。使釋迦而現(xiàn)魯邦。必闡明儒道以教萬世。蓋易地則皆然。大圣人所作為。凡情固不識也。為儒者不可毀佛。為佛者獨可毀儒乎哉。
臨濟
先德有言。臨濟若不出家。必作渠魁。如孫權(quán)曹操之屬。曷為乎以臨濟擬孫曹也。蓋擬智。非擬德也。袁紹謂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而孔明亦言。曹操用兵。仿佛孫吳。智可知矣。使其不以此智外役。而以此智內(nèi)旋。舉平生神機妙算。盡抵在般若上。則于道何有。又古云。悉達若不出家。必作轉(zhuǎn)輪圣王。此兼智兼德之論也。大小殊而其意一也。
雁蕩山
臺雁號兩浙名山。而雁蕩尤奇。有輕千里裹糧而往游者。予昔應(yīng)太平之請。去雁蕩僅一由旬。期滿。院主白予為雁蕩游。予欲往。而忻然從游者百余眾。因計彼山久無接待。徘徊歷覽。往返不下半月。費粟數(shù)石。院貧不能支。遂堅執(zhí)已之。眾怏怏。乃慰之曰。雁蕩之勝。在震旦中尚有過之者。即震旦最勝處。不及天宮。天宮展轉(zhuǎn)最勝處。不及西方極樂世界。公等不慕極樂。而沾沾雁蕩是慕。何也。竟不去。
悔不為僧
唐宰相杜黃裳。臨終自悔不得為僧。命剃染以殮。又宋名執(zhí)政某。遺命亦然。此非宿世堅持正因。焉能居大位而醒然不昧。風(fēng)火散時。具如是耿耿操略。然有二說;蛞荒钪。至死反本;蚬蕿槭粳F(xiàn)。警悟同流。是未可知也。
佛法作人情
妙喜自言。昔時為無眼長老胡亂印證。后見圓悟老人始得大徹。乃立誓自要。定不以佛法作人情。妙喜可謂大慈大悲。真萬世人天眼目也。惜予生晚。不獲親承爐韝。為可恨耳。然妙喜謂無眼長老以東瓜印子印學(xué)人。今學(xué)人多以東瓜印子印自己。妙喜見之。又當(dāng)何如。
黃梅衣缽
古德示眾云。黃梅衣缽。非但時時勤拂拭者不合得。直饒何處惹塵埃亦不合得。且道畢竟作么生。合得衣缽。一僧下九十九轉(zhuǎn)語。不契。最后云。定要他衣缽作甚。古德乃忻然肯之。噫。師可謂殺人須見血。弟子可謂直窮到底者矣。
耳根圓通
楞嚴擇選圓通。獨取耳根。然世尊為一期化導(dǎo)之主。而以見明星悟。飲光為萬代傳燈之祖。而以見拈花悟。皆屬眼根者。何也。此有二義。一者隨眾生義。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故。二者遣著義。眾生處處著。聞圓通獨向耳根。便謂余根不能入道故。是故豪杰之士。根根圓通。如大福德人。執(zhí)石成寶。善讀楞嚴者詳之。
極樂世界
或疑。華嚴謂極樂僅勝娑婆。而大本彌陀經(jīng)言勝十方。何也。一說。勝十方者。止是相近娑婆之十方。非華藏世界之十方也。其說亦是。而猶未盡。良由僅勝之說。蓋以晝夜相較。故云娑婆一劫。為極樂一晝夜。極樂一劫。為袈裟幢一晝夜。展轉(zhuǎn)歷恒沙世界。以至勝蓮華。乃專取時分短長之一節(jié)。非全體較勝劣也。不然。人間千萬年。為地獄一晝夜。將地獄勝人間耶。又例之。若定執(zhí)身量之長短較優(yōu)劣。則盧舍那佛僅高千丈。而修羅高八萬四千由旬。將修羅勝舍那耶。是故謂極樂勝十方。即廣遠言之。亦自不礙。
一轉(zhuǎn)語
先德開示學(xué)人。謂我今亦不論你禪定智慧。神通辯才。只要你下一轉(zhuǎn)語諦當(dāng)。學(xué)人聞此。便晝夜學(xué)轉(zhuǎn)語。錯了也。既一轉(zhuǎn)語如是尊貴。如是奇特。則知定不是情識卜度見解依通所可襲取。蓋從真實大徹大悟中自然流出者也。如其向經(jīng)教中。向古人問答機緣中。以聰明小智模仿穿鑿。取辯于口。非不語句尖新。其實隔靴抓癢。直饒一剎那下恒河沙數(shù)轉(zhuǎn)語。與自己有何交涉。今莫管轉(zhuǎn)語諦當(dāng)不諦當(dāng)。且拋向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之外。只牢守本參。密密用心。時時不舍。但得悟徹時。豈愁無語。吾雖鈍根。不敢不勉。
法華要解(一)
法華一經(jīng)。天臺之為玄義文句也。大而詳。溫陵之為要解也。精而約。天臺尚矣。溫陵亦不可輕也;蛟弧O乳喴。后參之玄義文句。其勝劣相去遠甚。而云溫陵不可輕者。何謂也。夫溫陵生天臺后。玄義文句等書皆所歷覽。其銖銖而分?|縷而辯。非不知之。第其解以要名。正取直捷簡徑。而復(fù)繁詮曲釋。窮遠極深。則博而非要矣。況列科多用天臺舊文。其不用者亦自有意。中間解文豎義;虻没蚴АW(xué)者宜虛心平氣而玩之可也。
法華要解(二)
前云中有得失。試舉其失。經(jīng)云五眾之生滅。要解謂是五趣。然五眾者。五蘊之別名。智論反覆明之。而曰五趣者。失于考也。試舉其得。如藥王焚身。要解謂妙覺圓照。離于身見。得蘊空故。乃能如是。若不達法行。空慕其跡。徒增業(yè)苦。蓋發(fā)天臺之所未發(fā)。而深有益于后學(xué)者也。
朱學(xué)諭
嘉禾朱懋正。言其曾大父學(xué)諭公。既歸田。以所得俸金。構(gòu)小屋于郊外。讀書其中。扃戶謝客。雖子侄姻戚。以至邑令長。罕得睹其面。獨一老友。每晡時來。共弈數(shù)局。飲數(shù)行。浩歌數(shù)章。則入暮矣。乃就寢。率以為常。與世隔絕。如在窮谷深山中。年八十九。月夜登橋失足。微疾。二子迎歸。將終。援筆諄諄誨以道義。不及瑣細家務(wù)。書畢。暝目逝。俄開目云。尚欲囑嘉定。(嘉定者。公之孫。初成進士。宰嘉定。)于是復(fù)為書。教以始終清介。毋宦成渝其晚節(jié)。因擲筆長往。噫。公未聞佛法。而臨行磊落瀟灑。有久修所不及者。何故。良由心無系累。佛法已思過半。彼終日喃喃誦經(jīng)說法而心不凈。末后慞惶揮霍。反俗士之不若。亦何怪其然乎。吾于是有感。向使公得聞佛法。以彼幽潛孤絕之力。盡心于般若。奚患大事之不明乎。吾于是重有感。
本身盧舍那
僧問古德。如何是本身盧舍那。答云。與我過拂子來。俄而曰。置舊處。僧理前問。曰。古佛過去久矣。又云。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后人由此以舉手動足開口作聲便為真佛。是則誠是。而實不是。所謂認賊為子者也。遂將柏樹子。麻三斤。翠竹黃花。鳥銜猿抱等一概認去。豈不誤哉。俱胝遇問。即豎一指。魯祖見僧。回身面壁。昔人道。我若看見。拗折指頭。予亦云。待渠回身。攔胸踏倒。
衣帛食肉
晦庵先生辟佛?展攘檗q駁矣。雖然。晦庵亦有助佛揚化處。不可不知也。其解孟子曰。五十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七十非肉不飽。未七十者不得食也。夫獸毛蠶口害物傷慈。佛制也。必五十乃衣帛。則衣帛者鮮矣。食肉者斷大慈悲種子。佛制也。必七十乃食肉。則食肉者鮮矣。今孩提之童。固已重裘純纊衛(wèi)其形。烹肥割鮮飫其口。曾不待壯。而況老乎。使晦庵之說行。寧不為佛法少助。咎晦庵者不之察。吾故為闡之。
執(zhí)著
人恒病執(zhí)著。然亦不可概論。良由學(xué)以好成。好之極名著。羿著射。遼著丸。連著琴。與夫著弈者至屏帳垣牖皆森然黑白成勢。著書者至山中木石盡黑。學(xué)畫馬者至馬現(xiàn)于床榻間。夫然后以其藝鳴天下而聲后世。何獨于學(xué)道而疑之。是故參禪人。至于茶不知茶。飯不知飯。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發(fā)篋而忘扃。出廁而忘衣。念佛人。至于開目閉目而觀在前。攝心散心而念恒一。不舉自舉。不疑自疑。皆著也。良由情極志專。功深力到。不覺不知。忽入三昧。亦猶鉆鐩者。鉆之不已而發(fā)焰。煉鐵者。煉之不已而成鋼也。所惡于著者。謂其不知萬法皆幻。而希果之心急。不知一切唯識。而取相之意深。是則為所障耳。概慮其著。而悠悠蕩蕩。如水浸石。窮歷年劫。何益之有。是故執(zhí)滯之著不可有。執(zhí)持之著不可無。
好古(一)
數(shù)輩好古者。群居一堂。各出其古以相角。有出元宋五季時物者。眾相與目笑之。已而唐。而晉。而漢。而秦。而三代。恨不得高辛之鐺。燧人之鉆。神農(nóng)之琴。太昊之瑟。女媧氏所煉五色石之余也。一人曰。諸君所畜誠古矣。非太古也。非太古之太古也。眾曰。然則日月乎。曰。未古也。有天地然后有日月。然則天地乎。曰。未古也。有虛空然后有天地。然則虛空乎。曰。未古也。吾所畜。日月未生。天地未立?战僖郧爸镆。諸君不吝千金以博一爐一瓶一書一畫。而不知寶其最古。亦惑矣。眾相視無語。
好古(二)
俄而曰。子之古。人所同也。非子所獨也。奚貴焉。曰。同有之。同迷之。迷則不異于無。雖謂吾所獨。非過也。曰。吾輩之古。歷歷可觀。子之古安在。其人展兩手示之。眾復(fù)相視無語。
立義難
昔劉歆初定古文春秋左氏。及毛詩尚書等。時儒嫉之。議論蜂起;掴肿麇ハ珮O圖解。書一出而眾喙交集。乃至南岳創(chuàng)般若之旨。初祖開直指之禪。義學(xué)不然其言。加以毒害。況今人乎。議禮之家。名為聚訟。甚哉。立義之難。不可不慎也。
不作佛事
或言父母之喪。不作佛事。此晦庵家禮也。嗟乎。世遂有生子。登樞要。饒財寶。而不得其為己禮一佛。誦一四句偈。飯一沙門。復(fù)于七七日中。宰牲牢致胙于宗族交游。以為崇正道。辟邪說。不知只以增親之業(yè)。助其沉淪。死者有知。當(dāng)撫膺痛哭于泉下矣。反不及貧人之子。得報其親也。豈不重可哀哉。顏氏家訓(xùn)。古今人所贊嘆。而其間獨曰必作佛事。顏朱皆賢者也。試合而觀之。
鮑勔
真誥云。鮑勔未知道。但朝暮扣齒不息。鬼使不能取。蓋扣齒集身中之神。神不離。故鬼不得近。向使以扣齒之力修真。何真之不成。予謂豈獨修真。以扣齒之力。念念扣己而參。何佛之不成乎。夫身中之神。只是一精魂耳。力尚伏鬼。況經(jīng)云受持一佛名者。有百千大力天神為之擁護。又云念佛之人。佛住其頂。今也勤為扣齒之細故。而甘舍念佛之大道。惜哉。
門庭高峻
古所稱門庭高峻者。如凈名示疾。諸阿羅漢俱云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文殊亦云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是也。嗣后宗門諸大老;虬艋蚝取;蜇Q指;驈埞;虼挂粍t語。如木札羹不可味。如太阿劍不可觸。如水中月不可執(zhí)捉。非久參上士。莫敢登其門者。是之謂門庭高峻也。豈駕尊示威。厲聲作色之謂哉。
魔著
魔大約有二。一曰天魔。二曰心魔。天魔易知。且置勿論。心魔者。不必發(fā)風(fēng)發(fā)癲。至于褻尊慢上。無復(fù)顧忌。囚首褫衣。不避譏嫌。而后為魔也。一有所著。如耽財?shù)⑸。耽詩耽酒。耽書耽畫等。亦魔也。豈唯此哉。妄意欲功蓋一時。名垂百世。亦魔也。豈唯此哉。即修種種諸善法門。妄意希望成佛。亦魔也。豈惟是哉。即如上所說諸魔。普悉無之。而曰我今獨免于魔。亦魔也。微矣哉。魔事之難察也。
參方須具眼
為僧于正法之世。惟恐其分別人。為僧于末法之世。惟恐其不分別人也。何也。末世澆漓。薰蕕雜處。茍藻鑒不審。決擇失真。以是為非。認邪作正。宜親而反疏之。宜遠而反近之。陶染匪人。久而與之俱化。劫劫生生。常為魔侶。參方可弗具眼乎哉。
人身難得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fù)。此語誰不知之。知之而漫不加意。與不知同。昔須達為佛營室。佛視地上螻蟻。而謂達言。此蟻毗婆尸佛以來。經(jīng)今七佛。尚在蟻身。夫一佛出世。歷年甚久。矧曰七乎。釋迦而后。過五百余萬歲而慈氏下生。名第八佛。未知此蟻脫故身否。縱脫蟻身。未知何日當(dāng)?shù)萌松硪。今徒見舉目世人。比肩相摩。而不知得之之難如是。既得人身。漠然空過。真可痛惜。予之懈怠空過。不能不深自痛惜。而并以告夫同志者。
事怕有心人
高峰自敘悟由。而曰。不信有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也。此語彼所自證。真實不虛。學(xué)道人所宜諦信。且何名有心。世間一技一藝。其始學(xué)不勝其難。似萬不可成者。因置不學(xué)。則終無成矣。故最初貴有決定不疑之心。雖復(fù)決定。而優(yōu)游遲緩。則亦不成。故其次貴有精進勇猛之心。雖復(fù)精進;虻蒙俣。或時久而疲;蛴鲰樉扯。或逢逆境而墮。則亦不成。故其次貴有常永貞固誓不退轉(zhuǎn)之心。高峰拌一生做個癡呆漢。定要見這一著子明白。是之謂真有心丈夫也。又古云。三昧不成。假令筋斷骨枯。終不休歇。又云。道不過雪竇。不復(fù)登此山。又云。不破疑團誓不休。如是有心。何事不辦。予甚愧焉。不敢不勉。
老成然后出世
古人得意之后。于深山窮谷中。煨折腳鐺。潛伏保養(yǎng)。龍?zhí)焱瞥。然后不得已而?yīng)世。后人漸不如古。然予猶及見作經(jīng)論法師者。作瑜伽施食法師者。學(xué)成而年未盛。尚徐徐待之。比來少年登座者紛如矣。佛法下衰。不亦宜乎。
繼祖?zhèn)鳠?/p>
世有恒言。凡大徹大悟。繼祖燈。續(xù)佛慧命者。須是三朝天子福。七代狀元才始得。斯言似過。而理實然。昔中峰老人謂。無量劫來生死。今日要與和盤翻轉(zhuǎn)。豈易事哉。是故十善始得生天。人空方證小果。久積萬行之菩薩尚不免曝腮龍門。則三朝七代猶近言之也。主六合?嗍开q小喻之也。極之。蓋不可思議功德智慧之所成就也。雖然。亦烏可以難自諉。而付之絕望乎。但決心精進。逢魔不退。遇難轉(zhuǎn)堅。研窮至理。以悟為則。不患無相應(yīng)時節(jié)。何以故。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殺罪
孔明藤甲之捷。燒諸洞蠻悉成煨燼。其言曰。吾雖有功于國。損吾壽矣。世人咸知殺人為罪矣。而于牛羊犬豕等日就庖廚。則恬然不知怪。寧思薄乎云爾。烏得無罪。禮云。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世人咸知殺畜之大者為罪矣。而于蝦蜆螺蛤等。一下筷以千百計。則恬然不之怪。寧思薄乎云爾。烏得無罪。噫。據(jù)含靈皆有佛性。則蟻與人一也。何厚薄之足云。如其貴欺賤。強陵弱。則人可殺而食也。亦何厚薄之足云。梵網(wǎng)稱凡有命者不得故殺。其旨深哉。
宗門語不可亂擬
古人大悟之后。橫說豎說。正說反說。顯說密說。一一契佛心印。皆真語實語。非莊生寓言比也。今人心未妙悟。而資性聰利。辭辯捷給者。窺看諸語錄中問答機緣。便能模仿。只貴顛倒異常。可喜可愕。以眩俗目。如當(dāng)午三更。夜半日出。山頭起浪。海底生塵。種種無義味語。信口亂發(fā)。諸無識者。莫能較勘。同聲贊揚。彼人久假不歸。亦謂真得。甚至一棒打殺與狗子吃。這里有祖師么。喚來與我洗腳。此等處亦復(fù)無忌憚。往往效嚬。吁。妄談般若。罪在不原。可畏哉。
看語錄須求古人用心處
凡看古人語錄文字。不可專就一問一答。一拈一頌。機鋒峻利。語妙言奇處。以爽我心目。資我談柄。須窮究他因何到此大徹大悟田地。其中自敘下手工夫。刻苦用心處。遵而行之。所謂何不依他樣子修也。若但剽竊模擬。直饒日久歲深。口滑舌便。儼然與古人亂真。亦只是剪彩之花。畫紙之餅。成得甚么邊事。
夜氣
蘇子瞻謂某公不學(xué)禪。臨終自知時至。諸子求教。教以第一五更早起。諸子不悟。謂為勤家。公曰不然。謂五更勾當(dāng)臨死時將得去者是也。昔人云。萬般將不去。惟有業(yè)隨身。隨身之業(yè)。將得去者也。而業(yè)有二。一者事業(yè)。二者道業(yè)。事業(yè)有善有惡。惡業(yè)且置。善業(yè)則所修之福。道業(yè)則所修之慧也。而必以五更者。孟子所謂夜氣也。雖然。更有無所將來。無所將去者。此則不但五更。應(yīng)念念勾當(dāng)而不可須臾離也。
佛印
東坡詩有遠公沽酒延陶令。佛印燒豬待子瞻之句。予謂大解脫人不妨破格相與。然沽酒猶可。燒豬不已甚乎。假令俠客藉口子瞻?裆эA佛印。初始作俑。誰當(dāng)其辜。故此事未可信。古謂詩人托物比興。不必實然。是也。脫有之。子瞻且置。佛印依律趨出院。
學(xué)貴精專
米元章謂學(xué)書須是專一于是。更無余好。方能有成。而予聞古之善琴者。亦謂專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雖小。可以喻大。佛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故心分兩路。事不歸一。情專志篤。三昧速成。參禪念佛人不可不知。
菩薩慈勝聲聞
經(jīng)云。聲聞人于罵者。害者;蚝偃;蜻h離。菩薩則不然。更加慈心。愛之如子。方便濟度。故遠勝聲聞。不可為比。予唯世人恒苦辱之難忍。況不唯忍辱而更慈愛之乎。經(jīng)又云。眾生無恩于菩薩。而菩薩常欲利益眾生。予唯世人尚有受恩不報。況無恩于己而乃利益之乎。得斯旨者。天下無一人不可與。天下無一人不可化。
宗乘不與教合
曾宗元學(xué)士。以中庸大學(xué)參楞嚴。而和合宗門語句。質(zhì)之雪竇顯禪師。顯云。這個尚不與教乘合。況中庸耶。學(xué)士須直捷理會。乃彈指一下云。但恁么薦取。宗元言下有省。夫一代時教。修行人所據(jù)以為準(zhǔn)的者。不與教合。則魔說也。而云然者。是即教外別傳之旨也。傳在教外。則教之所談?wù)吆问。夫亦離指見月。而得意于語言文字之表云爾。且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萬代宗門傳法之始也。今翻案云。這個尚不與拈花合;ㄍ庥袆e傳也。則何如。古人謂俱胝悟處。不在指頭上。今雪竇彈指。宗元有省。又翻案云。這個尚不與彈指合。指外有別傳也。則何如。
放參飯
越地安禪。夜作齋。其名曰放參飯。競為侈靡。勝于午齋。相沿成習(xí)久矣。昔有尊宿。聞鄰房僧午后作食。不覺泣下。悲佛法之陵夷也。故僧禁過午食。況夜食耶。律言人間碗缽作聲。餓鬼咽中起火。乃于漏深人靜。而砧幾盤盂。音響徹其耳根。又煎煮烹炮。馨香發(fā)其鼻識。忘慈悲之訓(xùn)。恣口腹之欲。于心安乎;蛟弧V幸桂。如之何。則代以果核餅餌之類。不煩鍋銚者可也。況持過午者。午后至明。不食纖物。我等晚有藥石。何不知足之甚。
僧堂
古尊宿開堂安眾。或三百五百。乃至黃梅七百。雪峰盈千。徑山千七百。予初慕之。自悲生晚。不得入彼龍象之聚。今老矣。始知正像末法信非虛語。廣群稠會之中。覓一二真實辦道人尚不可得。故金企羅尊者。三人為朋乞食。慈明圓禪師。六人結(jié)伴以參汾陽。而三人證羅漢。六人成大器。如其取數(shù)多。而證者希。成者寡。雖多奚為。予作僧堂。僅容四十八單。較古人什不及一。茲猶覺其多。仍狹而小之。非無普心。在末法中理應(yīng)如是。
結(jié)社會
結(jié)社念佛。始自廬山遠師。今之人。主社者得如遠師否。與社者得如十八賢否。則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實修凈土者。亦如僧堂中人故也。至于男女雜而同社。此則廬山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群。遠世譏嫌。護佛正法。莫斯為要。愿與同衣共守之。又放生社。亦宜少不宜多。以真實慈救生靈者。亦如佛會中人故也。愚意各各隨目所見。隨力所能。買而放之;蛑良窘K;蛑翚q終。同詣一處。會計所放?嫉抡摌I(yè)。片時而散。毋侈費齋供。毋耽玩光陰?梢。愿與同衣共守之。
蓮社
世有無賴惡輩。假仗佛名。甚而聚眾。至謀為不軌。然彼所假。皆云釋迦佛衰。彌勒佛當(dāng)治世。非廬山遠師蓮社也。遠師勸人舍娑婆而求凈土。其教以金銀為染心之穢物。以爵祿為羈身之苦具。以女色為伐命之斧斤。以華衣美食田園屋宅為墮落三界之坑井。惟愿脫人世而胎九蓮。則何歆何羨。而彼假名彌勒者。正以金銀爵祿女色衣食田宅誘諸愚民。俾悅而從己。則二者冰炭相反。不可不辯也。然蓮社中人。亦自宜避嫌遠禍。向所謂宜少不宜多者。切語也。予曾有在家真實修行文勸世。其大意謂凡實修者不必成群作會。家有靜室。閉門念佛可也。不必供奉邪師。家有父母。孝順念佛可也。不必外馳聽講。家有經(jīng)書。依教念佛可也。不必惟施空門。家有貧難宗戚鄰里知識。周急念佛可也。何以故。務(wù)實者不務(wù)外也。愿為僧者。幸以此普告諸居士。
心膽
古人有言。膽欲大而心欲小。膽大者。謂其有擔(dān)當(dāng)也。心小者。謂其有裁酌也。擔(dān)當(dāng)。故千萬人吾往。裁酌。故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此正論也。至于僧。則反是。吾謂心欲大而膽欲小。心大。故帡包十界。荷負萬靈。而弘度無盡。膽小。故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持之無敢慢。今初學(xué)稍明敏者。近蔑時輩。遠輕昔人。藐視清規(guī)。鄙薄凈土。膽則大矣。鞠其真實處。則唯知有己。不知有人。唯知保養(yǎng)顧愛其撮爾之血肉身。不知恢復(fù)充滿其廣大之法界量。心則小矣。或曰。黃檗號粗行沙門。非膽大之謂乎。噫。拙于畫虎者。不成虎而類狗。爾所謂膽大者。吾恐不成粗行沙門而成無賴僧也。可弗慎歟。。
太牢祀孔子
漢高帝過魯。以太牢祀孔子。史官書而美之。此有二意。一則暴秦焚書坑儒之后。而有此舉。二則帝固安事詩書毀冠辱儒之主也。而有此舉。故特美其事耳。據(jù)孔子之道德。則賢堯舜。配天地。逾父母。雖烹龍炮鳳。煮象炙鯨。亦何足酬恩于萬一。而況骍且角之一物乎。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易之明訓(xùn)也。儀不及物。神將吐之。況于圣人乎。用是例之。其余可知矣。惜乎自古及今。相沿已久。而莫可挽也。
儒佛交非
自昔儒者非佛。佛者復(fù)非儒。予以為佛法初入中國。崇佛者眾。儒者為世道計。非之未為過。儒既非佛。疑佛者眾。佛者為出世道計。反非之亦未為過。迨夫傅韓非佛之后。后人又彷效而非。則過矣。何以故。云既掩日。不須更作煙霾故。迨夫明教空谷非儒之后。后人又彷效而非。則過矣。何以故。日既破暗。不須更作燈火故。核實而論。則儒與佛不相病而相資。試舉其略。凡人為惡。有逃憲典于生前。而恐墮地獄于身后。乃改惡修善。是陰助王化之所不及者佛也。僧之不可以清規(guī)約束者。畏刑罰而弗敢肆。是顯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今僧唯慮佛法不盛。不知佛法太盛。非僧之福。稍制之抑之。佛法之得久存于世者。正在此也。知此。則不當(dāng)兩相非。而當(dāng)交相贊也。
好名
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為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見。名之害細而難知也。故稍知自好者。便能輕利。至于名。非大賢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則故為詭異之行。思保名則曲為遮掩之計。終身役役于名之不暇。而暇治身心乎。昔一老宿言。舉世無有不好名者。因發(fā)長嘆。坐中一人作而曰。誠如尊諭。不好名者惟公一人而已。老宿欣然大悅解頤。不知已為所賣矣。名關(guān)之難破如是哉。
梁武帝
予正訛集中。既辨明武帝餓死之誣。而猶未及其余也。如斷肉蔬食。人笑之。然田舍翁力耕致富。尚能窮口腹以為受用。帝寧不知己之玉食萬方乎。面為犧牲。人笑之。然士人得一第。尚欲乞恩于祖考以為榮寵。帝寧不知己之貴為天子乎。斷死刑必為流涕。人笑之。然是即下車泣罪。一民有罪我陷之之心也。帝寧不知己之生殺唯其所欲為乎。獨其舍身僧寺。失君人之體。蓋有信無慧。見之不明。是以輕身重法。而執(zhí)泥太過也。又晉宋以來。競以禪觀相高。不知有向上事。是以遇達摩之大法而不契。為可恨耳。若因其失國而遂為詆訾。則不可。夫武帝之過。過于慈者也。武帝之慈。慈而過者也。豈得與陳后主周天元之失國者同日而論乎。若因其奉佛而詆之。則吾不得而知之矣。
王所花
山中有花。共本同枝。而花分大小。大者如梅如李。環(huán)繞乎其外。小者如橘如桂。攢簇乎其中。外之?dāng)?shù)大約八。內(nèi)之?dāng)?shù)百有余。山氓莫之奇。亦莫知其名也。予見而奇之。夫同花而大小異。奇矣。大外圍而小內(nèi)聚。抑又奇矣。因名之王所。大者心王。小者心所。王數(shù)八。外花以之。所數(shù)五十有一。內(nèi)花以之。外于八或有增減。而八者其常也。內(nèi)恒倍于本數(shù)者。所雖五十有一。細分之則無盡也。王外而所內(nèi)者。王能攝所。所不能攝王也。王五出。所亦五出。而有五須者。王單而所復(fù)也。外開先。內(nèi)開晚者。王本而所末也。久沉而今顯。蓋時節(jié)因緣之謂也;蛟弧J腔o艷色。燒之則煙氣惱人。樵者棄而不薪。奚奇焉。嗟乎。此其所以奇也。莊生貴樗木。以其不可材。然不材。人取而薪之。今不可薪。則天下之至無用者極于是。易曰肥遁。其此之謂乎。
此道
昔人有言。雖有駟馬以先拱璧。不如坐進此道。予因是推之。豈惟駟馬拱璧。雖王天下。亦不如坐進此道。豈惟王一天下。雖金輪圣王王四天下。亦不如坐進此道。豈惟王四天下。雖王忉利夜摩。乃至王大千世界。亦不如坐進此道也。然昔云此道。指長生久視之道也。茲圓頂方袍。號稱衲子。將坐進無上菩提之大道。而反羨人間之富貴者。吾不知其何心也。
金色身
贊佛身曰金色。蓋取其仿佛近似。非真若人世之所謂金也。天金天銀與世金世銀。例美玉之于碔砆。勝劣自判。蓋天金尚未足以擬佛。況世金耶。其精粹微妙。光瑩明徹。自非凡眼所睹。然不可不知。如今之土木成像。而飾之以金箔。果以為佛之色相亦只如是。則失之矣。
出家休心難
人生寒思衣。饑思食。居處思安。器用思足。有男思婚。有女思嫁。讀書思取爵祿。營家思致富饒。時時不得放下。其奮然出家。為無此等累也。而依然種種不忘念。則何貴于出家。佛言。常自摩頭。以舍飾好。然豈惟飾好。常自摩頭曰。吾僧也。頓舍萬緣。一心念道。
蠶絲(一)
蠶之殺命也多而酷。世莫之禁者。謂上焉天子百官。藉以為章服。下焉田夫野婦。賴以為生計。然使自古無蠶。則必安于用布而已。若生計。則民之不蠶者什九。蠶者什一。未見不蠶者皆餓而死也。或曰。夫子何為舍麻而用純。蓋當(dāng)夫子時。純之用已久。工簡于用麻。夫子姑隨之。知習(xí)俗之難變也。又禹惡衣服而美敝冕。冕用純。余未必用也。意可知矣。
蠶絲(二)
易云伏羲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何圣人為殺生者作俑也。自古無辯之者。近槐亭王公奮筆曰。洪荒之世。鳥獸魚龜傷民之禾稼。網(wǎng)罟者。除物之為民害也。非取物而食之也。此解不惟全物命。覺世迷。而亦有功于往圣矣。但史稱黃帚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蠶。則何說以通之。予聞有野蠶者。能吐絲樹之枝柯。而取之者不煩于煮繭。意者西陵之教。其野蠶之謂乎。彼家蠶或后人所自作。而非出于西陵乎。不然。成湯解三面之網(wǎng)。以開物之生路。而黃帝盡置之鑊湯無孑遺。是成湯解網(wǎng)。而黃帝一網(wǎng)打盡也。或曰。東坡云。待繭出蛾。而后取以為絲。則無殺蛹之業(yè)。不知出蛾之繭?|縷斷續(xù)。而不可以為絲也。未必坡之有是言也。
呂文正公
呂文正公既貴顯入相。上所賜予。皆封識不用。上知之。問故。公對曰。臣有私恩未報。蓋公微時。受恩于僧寺也。今相傳公少貧。讀書寺中。候僧食時鐘鳴即往赴。僧厭之。飯訖乃聲鐘。公至大窘。題壁云。十度投齋九度空?赡完^黎飯后鐘。公及第。僧以紗籠其詩。公至寺續(xù)云。二十年前塵土面。而今始見碧紗籠。據(jù)前說。則僧何賢。據(jù)后說。則僧何不肖也。倘誣枉賢者。則成口業(yè)。而世所傳。出野史戲場中?植蛔阈。
學(xué)道無幸屈
世間求名者。有學(xué)未成而名成。是之謂幸。以不當(dāng)?shù)枚靡。有學(xué)成而名不成。是之謂屈。以當(dāng)?shù)枚坏靡。故云我輩登科。劉蕡下第。蓋幸與屈之謂也。學(xué)道則不然。未有名掛山林。身馳朝市。悠悠揚揚。一暴十寒。而成道業(yè)者。亦未有苦志力行。殫精竭神。不退不休。以悟為則。而道業(yè)無成者。蓋求名在人。求道在己。學(xué)道人惟宜決心精進而已。毋懷僥幸之圖。勿以枉屈為慮。
著述宜在晚年
道人著述。非世間詞章傳記之比也。上闡先佛之心法。下開后學(xué)之悟門。其關(guān)系非小。而使學(xué)未精。見未定。脫有謬解。不幾于負先佛而誤后學(xué)乎。仲尼三絕韋編。而十翼始成;掴峙R終。尚改定大學(xué)誠意之旨。古人慎重。往往若此。況出世語論。談何容易。青龍鈔未遇龍?zhí)丁⒅^不刊之典。而終歸一炬。妙喜初承印證。若遽自滿足。焉得有后日事。少年著述。固宜徐徐云爾。
機緣
石頭之于六祖。祖知彼機緣不在此。指見青原而大悟。丹霞之于馬祖。亦復(fù)以機緣不在此。指見石頭而大悟。乃至臨濟之自黃檗而大愚。惠明之自黃梅而曹溪。皆然也。又不獨此。佛不能度者。度于目連。亦機緣使之也。故學(xué)人得遇真善知識。直須起大信敬。今世后世。由之津梁。不可漫焉空過而已。
般若(一)
土之能朽物也。水之能爛物也。必有殘質(zhì)存焉。俟沉埋浸漬之久而后消滅。若火之燒物。頃刻灰燼。吾以是知般若智如大火聚。諸貪愛水逼之則涸。諸煩惱薪觸之則焚。諸愚癡石臨之則焦。諸邪見稠林。諸障礙蔀屋。諸妄想情識種種雜物。烈焰所灼。無復(fù)遺余。古謂太末蟲處處能泊。惟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以喻眾生心處處能緣。惟不能緣于般若之上。故學(xué)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
般若(二)
予病足。行必肩輿。一夕天始暝。輿人醉而躓。傾蓋。即有數(shù)男子攘臂攫予帽者。意謂內(nèi)人或有金寶嚴其首故也。已而大慚。疾走去。予以是知般若智如大日輪。日輪才滅。而盜賊奸宄出矣。真照才疏。而無明煩惱作矣。先德謂暫時不在。猶如死人。故學(xué)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
般若(三)
經(jīng)言。暑月貯水在器。一宿即有蟲生。但極微細。非凡目所能睹。故濾水而后用。若水在火上;鸩幌āK焕。則蟲不生。予以是知般若智如火煮水。觀照熾而不休。溫養(yǎng)密而無間。彼偷心雜惑將何從生。故學(xué)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
天臺止觀
止觀治病門中。有六字氣。注心下視等語。蓋止觀之道。廣無不該。即治病之法亦于中攝。大都與服藥同意。是以止觀代藥也。止觀之余緒。非止觀之正旨也。后人不知此意。而養(yǎng)生家引以為據(jù)。遂有外飾禪名。而內(nèi)修道術(shù)者。詰之。則藉口于天臺。故辨之。
看忙
世有家業(yè)已辦者。于歲盡之日。安坐而觀貧人之役役于衣食也。名曰看忙。世有科名已辦者。于大比之日。安坐而觀士人之役役于進取也。亦名曰看忙。獨不曰。世有惑破智成。所作已辦者。安坐而觀六道眾生之役役于輪回生死也。非所謂看忙乎。吁。舉世在忙中。誰為看忙者。古人云。老僧自有安閑法。此安閑法可易言哉。雖然。世人以閑看忙。有矜己心。無憐彼心。菩薩看忙。起大慈悲心。普覺群迷。冀彼同得解脫。則二心迥異。所以為凡圣小大之別。
辯融
予入京師。與同行二十余輩。詣辯融師參禮請益。融教以無貪利。無求名。無攀援貴要之門。唯一心辦道。既出。數(shù)年少笑曰。吾以為有異聞。惡用是寬泛語為。予謂不然。此老可敬處正在此耳。渠縱吶言。豈不能綴拾先德問答機緣一二。以遮門蓋戶。而不爾者。其所言是其所實踐。舉自行以教人。正真實禪和。不可輕也。
禪講律
禪。講。律。古號三宗。學(xué)者所居之寺。所服之衣。亦各區(qū)別。如吾郡。則凈慈;⑴。鐵佛等。禪寺也。三天竺。靈隱。普福等。講寺也。昭慶。靈芝。菩提。六通等。律寺也。衣則禪者褐色。講者藍色。律者黑色。予初出家。猶見三色衣。今則均成黑色矣。諸禪律寺均作講所矣。嗟乎。吾不知其所終矣。
古玩入吾手
今人于一彝一罌。一書一畫。其遠在上古者。出自名家者。平生歆慕而不能致者。一旦得之。則大喜過望。忻然慰曰。此某某所遞互珍藏者。今幸入吾手矣。曾不思曠劫以來無酬價之至寶。何時入吾手也。況世玩在外。求未必獲。至寶在我。求則得之。亦弗思而已矣。
悟道難為善易
當(dāng)此五濁末世。兼以多生積習(xí)。而欲斷無明惑。悟自本心。則千萬人中希得一二。亦無足怪。至于不為惡而為善。此亦易事。而甘為不善。吾不知其何心。又復(fù)身口意三。欲令攝意不動。而出入無時。起滅無形。定力之難成。亦無足怪。至于制身不為惡事。制口不發(fā)惡言。此亦易事。而甘為身口之惡。吾不知其何心。
重許可
古人不輕許可。必研真核實而后措之乎辭。如贊圓覺疏者曰。其四依之一乎;騼敉林H聞乎。何盡其義味如此也。乃至贊遠公者曰東方護法菩薩。贊南泉趙州者曰古佛。贊仰山者曰小釋迦。贊清涼者曰文殊后身。千載而下。無議之者。何也。真實語也。非今人諂壽諛墓。賀遷秩。壯行色之套子話也。夫著之簡編。勒之金石。將俾信當(dāng)時而傳后世。而虛譽浪褒。齊佛齊祖。噫;廴针m自難瞞。蒙學(xué)未必?zé)o誤矣。
放生池
予作放生池。疑者謂魚局于池。攢聚紆郁。而無活潑之趣。不若放之湖中。或護持官河一段。禁弗使?jié)O。亦不放之放也。予謂此說亦佳。但池之與湖與河。較其利害。亦略相當(dāng)。池雖隘。網(wǎng)罟不入。湖雖寬。晝夜采捕。陋巷貧而樂。金谷富而憂。故利害均也。又官河之禁約有限。而諸魚之出入無恒。有從外入限中。有從中出限外者。出限則危矣。不若池居之永不出限也。故利害均也。又疑無活潑之趣。則有一喻。坐關(guān)僧住一室中。循環(huán)經(jīng)行。隨意百千里而不窮。徜徉自得。安在其不活潑也。復(fù)有一喻。今幸處平世。城中之民。以城門之啟閉為礙。一旦寇兵壓境。有城者安乎。無城者安乎。漁喻寇。池喻城。人以城為衛(wèi)。何局也。魚可知矣。
崔慎求子
昔崔慎無子。有僧教以盛飾內(nèi)人。入寺設(shè)齋。伺歡喜迎納者。虔奉而厚供之。冀托胎其家。夫出家者。將超三界。成道度生。而乃為此籠檻以鉤致之。致彼無心出世者猶可。倘墮落一真實道人。其害可勝言哉。慎與僧俱得罪。而僧為甚?嘣丈。胡不以求子之正道語人乎。
無子不足憂
世人以無子為憂。而富貴者憂彌甚;蛟。不孝莫大于無后。得無憂乎。予曰。然。古人語意自明。蓋謂不娶而無子者。非謂娶而無子者也。娶而無子。奚罪焉。且帝王統(tǒng)馭億兆。非無力置姬妾也。非無方士奇人進藥石也。而有終絕儲嗣者。命也。故不足憂也。乃若所憂則有之。多行不義。奪人之有。絕人之后。離人之骨肉。凌虐他人子女為己之婢仆者。種種陰險慘毒。皆無子因也。是則可憂也。不作是因而無子者。命也。非我之咎。故不足憂也。
后身(一)
贊西方者。記戒禪師后身為蘇子瞻。青草堂后身為曾魯公。遜長老后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為陳忠肅。知藏某后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后身為王龜齡。其次。則乘禪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岐王子。又其次。善旻為董司戶女。海印為朱防御女。又甚而雁蕩僧為秦氏子檜。居權(quán)要。造諸惡業(yè)。此數(shù)公者。向使精求凈土。則焉有此。愚謂大愿大力。如靈樹生生為僧。而云門三作國王。遂失神通。百世而下。如云門者能幾。況靈樹乎。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則展轉(zhuǎn)下劣矣。即為諸名臣。亦非計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后身(二)
或謂。諸師后身之為名臣。猶醒醐反而為酥也。猶可也。為常人則酪矣。為女人則乳矣。乃至為惡人則毒藥矣。平生所修。果不足憑仗乎。則何貴于修乎。是大有說。凡修行人二力。一曰福力。堅持戒行。而作種種有為功德者是也。二曰道力。堅持正觀。而念念在般若中者是也。純乎道力如靈樹者置弗論。道力勝福力。則處富貴而不迷。福力勝道力。則迷于富貴。固未可保也。于中貪欲重而為女人。貪嗔俱重而為惡人。則但修福力。而道力轉(zhuǎn)輕之故也。為僧者。究心于道力。宜何如也。雖然。倘勤修道力。而更助之以愿力。得從于諸上善人之后。豈惟惡人。將名臣亦所不為矣。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后身(三)
韓擒虎云。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榮之也。不知閻王雖受王樂。而亦二時受苦。蓋罪福相兼者居之。非美事也。古有一僧。見鬼使至。問之。則曰迎取作閻王。僧懼。乃勵精正念。使遂不至。昔人謂行僧不明心地。多作水陸靈祇。雖未必盡然。容有是理。下生猶勝天宮。天且弗為。況鬼神乎。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王介甫
介甫擬寒山詩有云。我曾為牛馬。見草豆歡喜。又曾為女人。歡喜見男子。我若真是我。只合常如此。區(qū)區(qū)轉(zhuǎn)易間。莫認物為己。介甫此言。信是有見。然胡不云。我曾聞?wù)樠。入耳則歡喜。又曾聞讜言。喜滅而嗔起。我若真是我。只合常如此。區(qū)區(qū)轉(zhuǎn)易間。莫認物為己。而乃悅諛惡讜。依然認物為己耶。故知大聰明人。說禪非難。而得禪難也。
喜怒哀樂未發(fā)(一)
予初入道。憶子思以喜怒哀樂未發(fā)為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既而參諸楞嚴。則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nèi)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夫見聞泯。覺知絕。似喜怒哀樂未發(fā)。而曰法塵分別者。何也。意。根也。法。塵也。根與塵對。順境感而喜與樂發(fā)。逆境感而怒與哀發(fā)。是意根分別法塵也。未發(fā)則塵未交于外。根未起于內(nèi)。寂然悄然。應(yīng)是本體。不知向緣動境。今緣靜境。向固法塵之粗分別也。今亦法塵之細分別也。皆影事也。非真實也。謂之幽閑。特幽勝顯。閑勝鬧耳?战僖郧白约骸I懈暨h在。此處更當(dāng)諦審精察。研之又研。窮之又窮。不可草草。
喜怒哀樂未發(fā)(二)
慈湖楊氏謂灼見子思孟子病同原。然慈湖自敘靜中所證?斩醇帕。廣遠無際。則正子思所謂喜怒哀樂未發(fā)時氣象也。子思此語。以深經(jīng)微細窮究。故云猶未是空劫以前自己。若在儒宗?芍^妙得孔氏之心法。其言至精至當(dāng)。何所錯謬。而慈湖病之。慈湖既宗孔氏。主張道學(xué)。而乃病子思。則夫子亦不足法矣。將誰宗乎。倘慈湖于佛理妙悟。則宜直言極論儒佛同異。亦不應(yīng)混作此語。似乎進退無據(jù)。
中峰示眾
天目中峰和尚示眾云。汝若無大力量。不若半間草屋棲身。鶉衣丐食。亦免犯人苗稼。至論也。今出家者。多作有為功德。奔走一生。于自己腳跟下生死大事置之罔聞。不亦謬乎;蛟弧個都是你。則像毀殿塌。僧將露居而枵腹矣。曰。非然也。汝力量大。任為之。古人此語。教我等無力量者急先務(wù)也。一者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則不暇為。二者見理未徹。因果差錯。所謂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則不敢為。中峰又云。一心為本。萬行可以次之也。至論也。牛頭之于銜花巖。馬祖之于傳法院。遐哉高風(fēng)。不可再見矣。噫。
醮事謝將殺生
道流作醮事竟。必謝將。大者殺羊豕。小者買見有三牲。其說曰。酬將之護壇場也。不爾。且得罪。嗟乎。昨日設(shè)個齋。今朝宰六畜。一度造天堂。百度造地獄。其是之謂乎。夫?qū)。其他吾不能知。只如云長公之大義天植。王元帥之赤心忠良。彼豈以牲牢之謝介諸懷耶。相沿今古。道流中無一高行者止之。真可悲悼。如恐得罪于將。則近日一江湖無賴。以祈雨鎖械將身。而將不加禍。蓋不與小人較也。而區(qū)區(qū)為口腹故。反加禍于修功德之齋家也。有是理乎。敢以告夫明理之士君子。
齋月戒殺
唐制。正五九月官不蒞任。以蒞任必多宴饗。宴饗必多宰牲。不蒞任者。戒殺也。世人訛傳。以此三月為惡月。而忌諸吉事。蓋迷其所自耳。今時亦戒正五九月。及十齋日。不得行刑。愛物仁民。圣王好生之心一也。獨惜夫祈晴禱雨。官必禁屠。是明知殺生之為不善矣。胡不齋月齋日遵古戒殺。而必待難生然后禁。嗚呼。難生而始禁。難未平而禁已解?蓜賴@哉。
戒殺延壽
華亭趙某。詣清浦探親。舟行次。見一人立舟上。諦視則亡仆也。驚問之。答云。見役冥司。今將追取三人耳。問三人為誰。則曰。一湖廣人。一即所探親也。其第三人不答。又問。得非趙某否。曰。然。趙大駭。至所探親。則已聞室中哭聲矣。益駭甚。趣棹還舍。仆曰。君且無怖。及夜吾不至。則免矣。趙問何故。曰。于路見有為君解者。以君合門戒殺也。后夜果不至。趙竟無恙。今尚在。已十年矣。萬歷丙午七月記此。
宋元悟道居士
自宋迄元。居士有悟入者。不一而足。宋居士劉興朝。其悟道集自敘悟處甚詳。蓋真有得者。元放牛居士。于無門老人不是不是處悟入。所作是非關(guān)。橫說豎說。非具大知見者不能道。此二老蹤跡不甚顯。興朝猶載傳燈。放牛罕有知者。吾故表而出之。
無義味語
宗門答話。有所謂無義味語者。不可以道理會。不可以思惟通故也。后人以思惟心強說道理。則愈說而愈遠。豈惟謬說。直饒說得極是。亦只是鸚鵡學(xué)人語而已。圓悟老人曰。汝但情識意解。一切妄想都盡。自然于這里會去。此先德已驗之方。斷非虛語。吾輩所當(dāng)深信而力行者也。
信施難消
鄧豁渠自訟云。為僧者干自己事。帶累十方施主。委實難消。誠哉言乎。夫僧人為自己生死。猶士人為自己科名也。為科名故。累諸鄰里親戚供給所需。成名則足以報之。名不成則所負多矣。不解此義而唯嫌信施不廣。豈不大錯。
知道不能造
五臺居士謂予曰。吾知有此道而不克盡力。終其身不樂。今士人不知有此道者。得一第?煨奈逵詾闃贰N峒戎。不敢縱欲。而復(fù)以王事家事驅(qū)馳荏苒。今老矣。失人世之樂。又未得出世之樂。故郁然終身。此居士實語也。而自昧者多。自覺者少。誰道及此者。居士誠賢乎哉。今出家兒。無王事家事。乃亦一生空過。靜焉思之。五內(nèi)驚栗。
遠官字
先君子雖不仕。博學(xué)而篤行。多格言。嘗謂不孝曰。帶一官字者。慎勿為之。因問何謂帶一官字。先君子曰。領(lǐng)官錢。織官段。中官鹽。作官保。乃至入官府為吏書。交結(jié)官人。囑托公事之類。皆是也。予再拜服膺。后觀親識中。坐此而敗者十七八。由是推而廣之。即為官亦所不愿。出家后。又推而廣之。不敢妄干有官大人。并誡徒眾。不得乞緣出入于官家。不得倚官勢與人構(gòu)訟。安貧守分。幸免于大愆。雖遵持佛敕。亦素聞于庭訓(xùn)也?跐晌赐。曷勝于邑。
念佛鏡
道鏡。善道二師作念佛鏡。以念佛與種種法門對舉。皆斷之曰。欲比念佛功德。百千萬億分不能及一?芍^篤信明辨。大有功于凈土矣。獨其對禪宗一章。謂觀心者。觀無生者。亦比念佛功德百千萬億分不能及一。學(xué)人疑焉。予以為正四料簡所謂有禪無凈土者是也。但執(zhí)觀心。不信有極樂凈土。但執(zhí)無生。不信有凈土往生。則未達即心即土。不知生即無生。偏空之見。非圓頓之禪也。反不如理性雖未大明而念佛已成三昧者。何足怪乎。若夫觀心而妙悟自心。觀無生而得無生忍。此正與念佛人上品上生者同科。又誰軒輊之有。
參究念佛
國朝洪永間。有空谷。天奇。毒峰三大老。其論念佛。天。毒二師俱教人看念佛是誰。唯空谷謂只直念去亦有悟門。此二各隨機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參究為非也。予于疏鈔已略陳之。而猶有疑者。謂參究主于見性。單持乃切往生。遂欲廢參究而事單持。言經(jīng)中止云執(zhí)持名號。曾無參究之說。此論亦甚有理。依而行之。決定往生。但欲存此廢彼則不可。蓋念佛人見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憂其不生耶。故疏鈔兩存而待擇。請無疑焉。若夫以誰字逼氣下行。而謂是追究念佛者。此邪謬誤人。獲罪無量。
急參急悟
牛居士。古杭人余氏子。參無門老人。得悟于宋淳祐中。其言曰。大聰明人。才聞此事。便以心意識領(lǐng)解。所以認影為真。到臘月三十日眼光欲落時。向閻老子道。待我澄心攝念卻與你去。斷不可也。須是急參急悟。放牛此語?芍^吃緊為人。若真實徹悟者。他平日踏得牢牢固固。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不動干戈?梢园嗣媸軘。無常到來。安閑自如。不慌不忙。不怖不亂。何更待澄心攝念。勉強支吾耶。所謂急參急悟。吾輩當(dāng)力圖之。
解禪偈
溫公作解禪偈。真學(xué)佛不明理者之龜鏡也。但其以言行可法為不壞身。仁義不虧為光明藏。特一時救病語。非核實不易之論。夫謹言行。修仁義。在世間誠可貴重。然豈便是金剛不壞之身。神通大光明藏。何言之易也。又以君子坦蕩蕩為天堂。小人長戚戚為地獄。理則良然。而亦有執(zhí)理失事之病。豈得謂愚癡即牛羊。兇暴即虎豹。此外更無真實披毛戴角之牛羊。利牙鋸爪之虎豹乎。吾恐世人見溫公辭致警妙。必大悅而深信。其流之弊。撥無因果。乃至世善自足。不復(fù)知有向上事。則此偈本以覺人。反以誤人。不可不闡。
范景仁
景仁自謂。吾二十年曾不起一思慮。景仁之為賢者信矣。然二十年之久不生一念;蛭匆准按。顏子尚僅三月不違。則三月外容有念生。趙州尚假四十年方成一片。則未成一片時容有念生。如景仁者。得無粗念雖無。微細思慮潛滋暗發(fā)而不自覺歟。吾非輕視景仁。蓋恐得少為足。而預(yù)以自警也。
習(xí)俗
先輩云。習(xí)俗移人。賢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作所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隨之。謂之時尚;蛏凶P(guān)。群起而坐關(guān);蛏卸Y懺。群起而禮懺。群起而背經(jīng)。群起而持準(zhǔn)提。群起而讀等韻。群起而去注疏。專白文。群起而齋十萬八千僧。群起而學(xué)書。學(xué)詩。學(xué)士大夫尺牘語。靡然成風(fēng)。不約而合。獨于刻心勵志。真實參禪念佛者。則有唱而無隨。謂之何哉。
厭喧求靜
有習(xí)靜者。獨居一室。稍有人聲。便以為礙。夫人聲可禁也。鴉鵲噪于庭。則如之何。鴉鵲可驅(qū)也;⒈獓[于林。則如之何。虎豹猶可使獵人捕之也。風(fēng)響水流。雷轟雨驟。則如之何。故曰。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欲除境。而境卒不可除。則道終不可學(xué)矣;蛟。世尊不知五百車聲。蓋禪定中事。非凡夫所能。然則高鳳讀書。不知驟雨漂麥。當(dāng)是時鳳所入何定。不咎志之不堅。而嫌境之不寂。亦謬矣哉。
除日
古人以除日當(dāng)死日。蓋一歲盡處。猶一生盡處。故黃檗垂示云。預(yù)先若打不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你熱亂。然則正月初一便理會除日事不為早。初生墮地時便理會死日事不為早。那堪荏荏苒苒。悠悠揚揚。不覺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況更有不及壯且老者。豈不重可哀哉。今晚歲除。應(yīng)當(dāng)惕然自誓自要。不可明年依舊蹉跎去也。雖然。此打徹二字。不可容易看過。不是通幾本經(jīng)論當(dāng)?shù)脧匾病2皇亲鴰嘴南悴粍硬粨u當(dāng)?shù)脧匾。不是解幾則古德問答機緣。作幾句頌古拈古當(dāng)?shù)脧匾。不是酬對幾句口頭三昧滑溜當(dāng)?shù)脧匾。古人謂于此事洞然如桶底驟脫。爽然如大夢得醒。更無纖毫疑處。然后可耳。嗟乎。敢不努力。
凈土難信之法(一)
凈土者。以為愚夫愚婦所行道。天如斥之。謂非鄙愚夫愚婦。是鄙馬鳴。龍樹。文殊。普賢也。故予作彌陀經(jīng)疏鈔。乃發(fā)其甚深旨趣。則又以為解此經(jīng)不宜太深。是畢竟愚夫愚婦所行道也。佛謂此經(jīng)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凈土難信之法(二)
或謂不宜太深者。此經(jīng)本淺。鑿之使深。故不可。噫。法華以治世語言皆即實相。而此經(jīng)橫截生死。直登不退。寧不及治世語言乎。或又謂此經(jīng)屬方等。疏以為圓。則不可。噫。觀經(jīng)亦方等攝也。智者圓之。圓覺亦方等攝也。圭峰圓之。彌陀經(jīng)予特以為分圓。何不可之有。佛言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凈土難信之法(三)
華嚴第十。主藥神得念佛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清涼疏謂。趣稱一佛。三昧易成。敬一心濃。余盡然矣。況心凝覺路。暗蹈大方者哉。前數(shù)語弘贊專念。后二句入理深談。誰謂凈土淺也。行愿品廣陳不可說世界海。不可說佛菩薩功德。臨終乃不求生華藏而求生極樂。誰謂凈土淺也。圣賢垂訓(xùn)如是。而人自淺之。佛言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念佛不礙參禪
古謂參禪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禪。又云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禪兼凈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禪門大宗匠。而留心凈土。不礙其禪。故知參禪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fā)愿。愿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禪雖得個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后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禪。實有益于參禪也。
醫(yī)戒殺生
陶隱君取生物為藥。遂淹滯其上升。夫殺生以滋口腹。誠為不可。損物命而全人命。宜若無罪焉。不知貴人賤畜。常情則然。而非諸佛菩薩平等之心也。殺一命;钜幻H收卟粸椤6鴽r死生分定。未必其能活乎。則徒增冤報耳。抱病者熟思之。業(yè)醫(yī)者熟思之。
勘驗
參學(xué)人有悟。必經(jīng)明眼宗師勘驗過始得。如一僧常于神廟紙爐中宿。有師潛入紙爐。俟其來宿。攔胸把住。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僧云神前酒臺盤。又一僧。人言其得悟。玄沙故與偕行。至水邊。忽推之落水。急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僧云伸腳在縮腳里。云云。此二僧者。非胸中七穿八洞。千了百當(dāng)。隨呼隨應(yīng)如空谷發(fā)聲。隨來隨現(xiàn)如明鏡對物。何能于倉卒忙遽做手腳不迭時。出言吐語如是的當(dāng)。如是自在。彼閑時以意識摶量卜度。酬機作頌。非不粲然可觀。爭奈迅雷不及掩耳處一場么羅?刹簧鳉e。
百法寺道者
嘉靖間。有道者某。寓吳山百法寺。不乞化。弟子一人。賣藥以贍。日三食。每粥二盂。菜數(shù)莖。寄煮粥鍋。終日坐一室。嘿如也。有作念佛會者造之。擬發(fā)問。輒搖手云。第靜坐。毋開言。既不得言。遂逡巡而退。以餅餌蔬果進。拒不納。曰。幸自有饘粥療饑。沒來由著此等向腹中轉(zhuǎn)一過。何為哉。當(dāng)時雖未核其所修何道。而精專脫逸。不染世緣。今時似此者極少。誠予所不及。因識之。
出世間大孝
人子于父母。服勞奉養(yǎng)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凈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fēng)木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蛞恢軞q。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
即心即佛
馬祖謂即心即佛。大梅領(lǐng)旨。遂安然住山。后復(fù)聞非心非佛之說。乃云。任伊非心非佛。我只是即心即佛。祖印之曰。梅子熟也。世人賞嘆梅之妙悟矣。而有二意。不可不辯。直契本原。一信永信。更不為繁名異相之所轉(zhuǎn)移者。是梅子熟也。如其主先入之言。死在句下。擔(dān)麻而棄金者。其為熟。是熟爛之熟。非成熟之熟也。五千退席。昔人謂之焦芽敗種者是也。
世智辯聰有失
世人重聰明?洳┣。競辭采。然不足恃者。以其有失也。彼學(xué)窮百家。文蓋一世。有來生不識一字者。其甚如淳禪師以才藻著名。一跌而起。頓成癡呆。則不待來生。又甚;癁楫愵悺t所謂但念水草。余無所知。其可恃安在。惟般若真智。蘊之八識田中。亙古今顛撲不破。縱在迷途。有觸還悟。世俗中人不知此意。無足為怪。出家兒乃以本分事束之高閣。而殫力于外學(xué)?蓜賴@哉。
好奇
聰明人多好奇。好奇者多受惑。蓋好奇之名既彰。則所謂梅上燕齊迂怪之士。競以其術(shù)進。駕神托仙?上部摄。遂深入而酷信之。至于白首無成。臨終不驗。始悵然悔恨。亦晚矣。雖然。猶愈于沒世而終不返者也。今日之悔恨。當(dāng)來之不受惑可知也。
無常信
諺有警世語。謂一老人死見閻王。咎王不早與通信。王言。吾信數(shù)矣。汝目漸昏。一信也。汝耳漸聾。二信也。汝齒漸損。三信也。汝百體日益衰。信不知其幾也。然此特為老人言耳。今更續(xù)之。一少年亦咎王云。吾目明。耳聰。齒利。百體強健。王胡不以信及我。王言。亦有信及君。君自不察耳。東鄰有四五十而亡者乎。西鄰有三二十而亡者乎。更有不及十歲。與孩提乳哺而亡者乎。非信乎。良馬見鞭影而行。必俟錐入于膚者。駑胎也。何嗟及矣。
參禪非人世中事
先德有言。參禪不是人世中說得的事。或疑裴丞相謂六道之中?梢哉膽]。趨菩提者。唯人道為能耳。果如前言。禪將無地可參矣。曰。裴論良是。今此言。為吃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禪者發(fā)也。又為僧之口般若。身阿蘭。而心朝市者發(fā)也。且安居五欲之場。坐證一乘之果。人世中有此大便宜事。誰不為之。得非所謂世間那有揚州鶴乎。愿毋以此言自諉。參禪定是人世中說得的事。特患無志耳。有志者事竟成。
出家(一)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夫?qū)⒁晕涔Χǖ渷y。相以文學(xué)興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將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則出家豈細故哉。今剃發(fā)染衣。便謂出家。噫。是不過出兩片大門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為大丈夫也。猶未也。與三界眾生同出三界。而后名為大丈夫也。古尊宿歌云。最勝兒。出家好。出家兩字人知少。最勝兒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兩字者少也。
出家(二)
人初出家。雖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為因緣名利所染。遂復(fù)營宮室。飾衣服。置田產(chǎn)。畜徒眾。多積金帛。勤作家緣。與俗無異。經(jīng)稱一人出家。波旬怖懼。今若此。波旬可以酌酒相慶矣。好心出家者。快須著眼看破。曾見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來。被數(shù)十個信心男女歸依供養(yǎng)。遂埋沒一生。況其大者乎。古謂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wǎng)。是出家以后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后之家難。予為此曉夜惶悚。
得悟人正宜往生凈土
或問。某甲向修凈土。有禪者曰。但悟自佛即已。何必外求他佛而愿往生。此意何如。予謂此實最上開示。但執(zhí)之亦能有誤。請以喻明。假使有人。穎悟同于顏子。而百里千里之外。有圣如夫子者倡道于其間。七十子三千賢相與周旋焉。汝聞其名。往而見之。未必不更有長處。而自恃穎悟。拒不覲謁?珊酢km然。得悟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則汝凈土之生。萬牛不能挽矣。深矣哉言乎。
參禪
僧有恒言曰。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之為言參也。然參禪二字起于何時;蛟弧=(jīng)未之有也。予曰有之。楞嚴云。當(dāng)在此中。精研妙明。又曰。內(nèi)外研究。又曰。研究深遠。又曰。研究精極。非參乎。自后尊宿教人看公案。起疑情。皆從此生也。而言之最為詳明者。莫如鵝湖大義禪師。其言曰。若人靜坐不用功。何年及第悟心空。曰。直須提起吹毛劍。要剖西來第一義。曰。若還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曰。剔起眼睛豎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誰。如是言之。不一而足。參禪人當(dāng)書諸紳。雖然。若向語句中推測穿鑿。情識上卜度摶量。則又錯會所謂用功。所謂剖。所謂反覆看之意矣。則與靜坐默默者。事不同而其病同矣。不可不辯。
印宗法師
六祖既受黃梅心印。隱于屠獵傭賤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師講席。出風(fēng)幡語。印宗聞而延入。即為剃染。禮請升座說法。人知六祖之為龍?zhí)焱瞥鲆。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講經(jīng)。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夫印宗久談經(jīng)論。已居然先輩大法師矣。而使我慢之情未忘。勝負之心向在。安能尊賢重道。舍己從人。一至于是乎。六祖固古佛之流亞。而印宗亦六祖之儔類也。圣賢聚會。豈偶然而已哉。
親師
古人心地未通。不遠千里求師問道。既得真師。于是拗折拄杖。高掛缽囊。久久親近。太上。則阿難一生侍佛。嗣后歷代諸賢。其久參知識者。未易悉舉。只如慈明老人下二尊宿。一則楊歧。輔佐終世。一則清素。執(zhí)侍一十三年。是以晨咨暮炙。浹耳洽心。終得其道以成大器。而予出家時晚。又色力羸弱。氣不助志。先師為度出家。便相別去。方外行腳。所到之處;蜃铏C會;蝾静【墶=哉ё《。遂至今日。白首無知。抱愚守拙。嗟乎。予不能于杏壇泗水。濟濟多士中作將命童子。而乃于三家村里充教讀師?蓜賴@哉。
華嚴大藏一經(jīng)
或問。經(jīng)無與華嚴等者。何謂也。曰。昔玄奘法師譯般若六百卷成。以進御。帝云。般若如是浩瀚。何不居華嚴之先。法師謂。華嚴具無量門。般若雖多。乃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也。有僧作數(shù)格供經(jīng)。華嚴供于最上。一日取誦訖。納之中格。明晨經(jīng)忽在上。僧大驚異。蓋經(jīng)之威神所致。亦持經(jīng)者之精誠所感也。且三藏圣教。獨華嚴如天王。專制宇內(nèi)。諸侯公卿大夫百執(zhí)事。以至兆民。皆其所統(tǒng)馭也。夫孰與之等也。
袁母
袁居士母張氏。自幼歸依普門大士甚嚴。其嫁也。奉大士像以俱。孕居士腹中十月。無一日怠緩禮敬。故居士在孩提。即知歸向三寶。蓋所謂胎教也。夫內(nèi)人之能傾心事佛者。世亦恒有。至于將作新婦。不汲汲以服飾為光華。而供大士于奩具?芍^迥出凡情。耳目所未聞見。昔蘇子瞻繪像南行。葛大夫設(shè)像公署。不避嫌刺。識者高之。今袁母者。豈不卓然大丈夫哉。
儒佛配合
儒佛二教圣人。其設(shè)化各有所主。固不必歧而二之。亦不必強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佛主出世。治世。則自應(yīng)如大學(xué)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足矣。而過于高深。則綱常倫理不成安立。出世。則自應(yīng)窮高極深。方成解脫。而于家國天下不無稍疏。蓋理勢自然。無足怪者。若定謂儒即是佛。則六經(jīng)論孟諸典。璨然備具。何俟釋迦降誕。達磨西來。定謂佛即是儒。則何不以楞嚴法華理天下。而必假羲農(nóng)堯舜創(chuàng)制于其上?酌现T賢明道于其下。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雖然。圓機之士。二之亦得。合之亦得。兩無病焉。又不可不知也。
立禪
立禪出自般舟三昧。蓋精進之極?肿鴦t易昏。非以立為道也。而不達此意者。遂有用鐵帶束腰以助僵直。亦可笑矣。近更有砌磚作垣。緊圍其身。植立于中。如劍在匣。而復(fù)假此以為募化之資。愚人無識。敬而事之。于是漸有效其所為者。奉勸高明。遇如是人。即應(yīng)開導(dǎo)。勸之出垣。毋令末法現(xiàn)此魔異。以增僧門之丑。
論疏
如來說經(jīng)。而菩薩造論。后賢制疏。皆所以通經(jīng)義。而開示眾生使得悟入。厥功大矣;蚰酥^佛所說經(jīng)。本自明顯。不煩注釋。以諸注釋反成晦滯。于是一概撥置。無論優(yōu)劣。無論凡圣。盡以為不足觀。此其說似是而非。何者。不信傳而信經(jīng)。是亦知本。但草忽鹵莽。以深經(jīng)作淺解。則其失非細。是蓋有心病二焉。一者懶病。二者狂病。懶則憚于博究。疲于精思。惟圖省便。不勞心力故。狂則上輕古德。下藐今人。惟恣胸臆。自用自專故。新學(xué)無智。靡然樂從。予實憫之。為此苦口。
凈土不可言無
有謂唯心凈土。無復(fù)十萬億剎外更有極樂凈土。此唯心之說。原出經(jīng)語。真實非謬。但引而據(jù)之者錯會其旨。夫即心即境。終無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無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須定執(zhí)心而斥境。撥境言心。未為達心者矣;蛴衷弧ER終所見凈土。皆是自心。故無凈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臨終圣眾來迎。與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惟彼一人獨見。可云自心。而一時大眾悉皆見之。有聞天樂隱隱向西而去者。有異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猶在。是得謂無凈土乎。圓照本禪師。人見其標(biāo)名蓮品。豈得他人之心。作圓照之心乎。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xiàn)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墮地獄乎。曰。墮也。夫既墮地獄。則地獄之有明矣。凈土獨無乎。心現(xiàn)地獄者。墮實有之地獄。心現(xiàn)凈土者。不生實有之凈土乎。寧說有如須彌。莫說無如芥子。戒之戒之。
隨處凈土
有謂吾非不信凈土。亦非薄凈土而不往。但吾所往與人異。東方有佛吾東往。西方有佛吾西往。四維上下。天堂地獄。但有佛處。吾則隨往。非如天臺永明諸求凈土者。必專往西方之極樂世界也。此說語甚高。旨甚深。義甚玄。然不可以訓(xùn)。經(jīng)云。譬如弱羽。止可纏枝。則知翮翼既成。身強氣茂。方可翱翔霄漢。橫飛八方耳。非初發(fā)菩提心者所能也。世尊示韋提希十六觀法。必先之落日懸鼓以定志西方。而古德有坐臥不忘西向者。豈不知隨方皆有佛國耶。大解脫人。任意所之。如其不然。恪遵佛敕。
陰陽
有謂。萬法始于陰陽。不宜陰陽前更立太極。故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天陽而地陰也。夫婦為生人之本。夫陽而婦陰也。夫有天地然后有萬物?鬃诱Z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亦孔子語也。取其一。棄其一。何為哉。濂溪曰。無極而太極。尚置無極于太極之上。況陰陽乎。圭峰原人即無極猶未足窮其原。而起信真如生滅以前名為一心。前說可謂甚淺。
出胎隔陰之迷
古云。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予初疑聲聞已具六通。菩薩雙修定慧。何由昏昧均未能免。及考之自己;恕W蛳。平日忽爾茫然。況隔陰乎。乍遷一房。夜起不知南北。況出胎乎。彼諸賢圣之昏昧。蓋暫昏而即明。俄昧而旋覺者也。而我等凡夫。則終于昏昧而不自知也。舍身受身。利害有如此者。為今之計。直須堅凝正心。毋使剎那失照。而復(fù)懇苦虔誠。求生凈土。生凈土。則昏昧不足慮矣。既放其心。復(fù)撥凈土。危乎哉。
劉道原不信佛法
司馬溫公謂劉道原最不信浮屠法。其言曰。人生如在逆旅。旅中所用之物。去則盡棄之矣。焉有賚之隨去者乎?芍^見之明而決之勇矣。蓋人死則神滅之論也。夫旅中主人之物。誠棄矣。自己囊橐。亦并棄而不隨乎。所謂唯有業(yè)隨身是也。溫公之有取于道原者。何也。劉元城謂。老先生于此事極通曉。元城之有取于溫公者。又何也。
傳佛心印
天臺下尊宿。謂傳佛心印惟屬天臺。而達磨一宗置之弗取。圭峰謂荷澤嗣曹溪。傳佛心印惟屬荷澤。而南岳。青原二宗置之弗取。于是明教嵩禪師作傳法正宗。自迦葉至曹溪。西天四七。東土二三。以逮于南岳。青原。而天臺。圭峰兩家之說雙泯。今猶有為天臺者。而絕無為圭峰者。則天臺下尚繩繩。而圭峰下寥寥也。為天臺者曰。師子遇害而傳遂絕。然至人遇害。如游園觀。寧有法隨身滅之理乎。傳法正宗。誠哉宗正而萬世為楷矣。
傳燈
自拈花悟旨。以至舂米傳衣。西域此方。燈燈續(xù)照。而黃梅之記曹溪曰。向后佛法由汝大行。乃南岳青原燦為五宗。大盛于唐。繼美于宋。逮元尚多其人。而今則殘輝欲燼矣。所以然者。無其種故也。祖師云。汝學(xué)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然則既無其種。天澤何施。今剃發(fā)染衣者雖遍滿域中。然皆外騖有為緣事。其近里者。又不過守律飭躬。誦經(jīng)禮懺而已。其誰發(fā)無上菩提之心。單提此事。孜孜密密。扣己而參。不舍寸陰。而必求正悟者哉。乃欲望空田之獲粟。責(zé)露柱以生花。無是理也。
金丹
或問。玄宗有云。金丹之法。與二乘坐禪頗同。此語然歟。予曰。此紫陽語也。不曰異而曰同。不直曰同而曰頗同。言之不茍發(fā)者也。雖然。禪者不可因是而生異見也。學(xué)大乘以二乘為禁。故梵網(wǎng)呵二乘曰邪曰惡。況同而未同者乎;騿。丹可得聞乎。乃為之喻曰。煉鉛汞而成丹。譬之修定慧而成道也。神凝氣結(jié)。乃成大丹。止極觀圓。不真何待。其究雖殊。而喻可以互顯也。玄宗尚以身之精氣神為外藥。而教人求內(nèi)藥之元精元氣元神。彼從事于五金八石尋草燒茆者亦惑矣。禪宗尚以十地見性為如隔羅縠。而必曰永斷無明方名妙覺。彼止于化城。住于百尺竿頭者。猶遠之遠也。奈何圓頂方袍。號為釋子。不思紹隆佛種。而耽耽焉頌道德。講南華。不亦顛倒乎哉。
四十二章經(jīng)遺教經(jīng)
漢明帝夜夢金人。遺使天竺。得佛經(jīng)四十二章。此圣教東流入震旦之始也。今以其言近。僧不誦持。法師不升座為人講演。夫此經(jīng)言不專近。有遠者。有言近而旨遠者。人自不察也。又遺教經(jīng)。乃如來入滅最后之要語。喻人世所謂遺囑也。子孫昧宗祖創(chuàng)始之來源。是忘本也。子孫背父母臨沒之遺囑。是不孝也。為僧者胡弗思也。愚按二經(jīng)實末法救病之良藥。不可忽。不可忽。
大悟小悟
- 蓮池大師:執(zhí)滯之著不可有,執(zhí)持之著不可無
- 蓮池大師:用黃豆替代佛珠,念佛供養(yǎng)兩不誤
- 蓮池大師:若能信心念佛就能往生西方
- 凈界法師:為什么蓮池大師一生崇尚念佛又勸人看教理?
- 蓮池大師:修學(xué)佛道要有堅定不疑的心
- 蓮池大師:無常迅速,要把生平要緊事處理了當(dāng)
- 蓮池大師:早念佛,莫等懊悔!
- 蓮池大師:菩薩為什么不分身示現(xiàn)度化眾生?(文白對照)
- 蓮池大師:最難得最高貴的嗜好是好凈自心
- 蓮池大師:阿彌陀佛成佛之前是如何修行的?
- 蓮池大師:為何人無論富貴貧賤都會憂愁
- 蓮池大師:如何制心一處?
- 蓮池大師:不信有奇事,事怕有心人
- 仁禪法師:念佛究竟應(yīng)該念四字還是六字?
- 大安法師:遠離名利,老實念佛
- 蓮池大師:圓寂像游戲一般的輕松愉悅
- 蓮池大師:念佛要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
- 蓮池大師:出家人不能貪圖財富 不然后果很嚴重
- 蓮池大師:謗無凈土即謗諸佛
- 會性法師:走夜路害怕的時候怎么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夢參法師]死亡像什么呢?
- [黑茶]黑茶是怎么來的?黑茶的起源
- [禪宗公案]不得其門
- [生活故事]彎腰做一個直立的人
- [哲理故事]包容勝過萬般責(zé)難
- [佛與人生]人為什么活著,活著是為了什么,怎樣才算活明白了?
- [佛學(xué)常識]“無我”觀有什么針對性嗎
- [佛學(xué)常識]無我分幾類
- [其他漢傳法師]世間的事業(yè)不外乎成住壞空這四大原則
- [黃茶]蒙頂黃芽屬于什么茶,外形有什么特點?
- [禪宗文化]叢林清規(guī)對中國文化貢獻如何?
- [生活故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 [哲理故事]遇事兼容并蓄,對手亦可是知音
- [佛與人生]多情至極是無情
- [佛與人生]順其自然,便能萬事遂心
- [佛與人生]少一份爭執(zhí),多一份從容
- [佛與人生]不抱怨,心中無嗔便是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