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去何從?──末法時代應(yīng)如何修行
人生何去何從?
───末法時代應(yīng)如何修行
日前有網(wǎng)友向我問及「末法時代應(yīng)如何修行」,我覺得這是現(xiàn)代人生活在五濁惡世中該何去何從的一大課題,如果概念不清、方向不明,可能很容易就會走了很多冤枉路,事倍功半,浪費了修行的時間與工夫,因此實在有必要略作說明與解釋,希望對有心學(xué)佛之人能有所幫助。
一、何謂「末法時期」?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末法」或「末法時期」。
據(jù)有關(guān)佛典所述,依世俗諦而言,佛法的住世會經(jīng)歷三個階段:即正法、像法和末法時期。對于不同的眾生及空間,三個階段的時間長短不一,對于我們地球空間而言,這三個階段累計為一萬一千五百年,F(xiàn)簡述如下:
1.正法時期——正法為釋迦牟尼佛出世至涅槃后五百年。這個時期的特征是,修道證果者很多,佛法堅固、純正,眾生善根福德深厚,功利思想較為淡薄,對一切善法易生信解和信心。比如佛陀住世時代,也就是中國「夜不閉戶,路遺不拾遺」的時候,當時人心純樸,社會風(fēng)氣較好。
2.像法時期——「像」即佛像,是以佛像、佛經(jīng)等來表正法(相似于正法)。人們的根基較為純正,修道證果者相對較多,但佛法已經(jīng)慢慢開始分化、流變了。時間為一千年。
3.末法時期——教法從衰微到滅亡時期。佛法分化、流變漸漸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社會風(fēng)氣日益轉(zhuǎn)壞,信外道、邪師傳法的人多于信正法的人。隨即佛像、寺廟、佛經(jīng)等開始變質(zhì),甚至最后還會不復(fù)存在。時間為一萬年。
古德說:在佛法住世的三個時期的中,正法時期,持戒得堅固;像法時期,參禪得堅固;末法時期,念佛得堅固。
由以上的說明,對照一下我們這個時代,就可以知道,現(xiàn)在應(yīng)該是末法時期的「開始」了。其實所謂末法時期,無非是地球人類的共業(yè)所感召,人心知見上的障礙較大,不是迷信科學(xué),就是迷信外道法師、邪教法師,對正法誤解甚深。加上現(xiàn)代人生活在一個高科技、快節(jié)奏、大競爭的工商業(yè)社會中,物欲充斥,人情冷暖、道德淡薄,凡事攀附外緣,大部人都不肯從自己身心上下功夫,所以是末法時代。
佛陀早就說過,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里的沙子那么多,這些外道或邪教法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聲稱自己是佛或佛弟子,或言佛有大小、男女,謗毀戒律和佛所傳下來的正法。
經(jīng)上說,我們這個三維時空的世界,在過去「莊嚴劫」、現(xiàn)在「賢劫」和未來「星宿劫」三大劫中(「劫」是時間單位),各有一千尊佛成就,而每當一尊佛入滅后,就要經(jīng)歷相當漫長的歲月,另一尊佛才會出現(xiàn)于世。據(jù)《現(xiàn)在賢劫千佛名經(jīng)》記載,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世代叫做「賢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出世的第四尊佛,佛陀入滅后五十六億萬歲,第五尊佛彌勒佛才會出現(xiàn)于世。
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中,佛說:「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法,度諸天子,閻浮提歲數(shù)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于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jīng)》說!埂搁惛√帷,指的就是指我們地球人居住的空間。
因此,在佛陀滅度至彌勒佛出世期間,在這么漫長而又無佛住世的時候,我們眾生應(yīng)該如何學(xué)佛、如何修行?
二、念佛法門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法門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學(xué)佛人該如何抉擇,如何下手?其中最重要的關(guān)鍵就是契理契機,因此如來慈憫眾生,乃為開示「三根普被,利頓全收」的凈土法門,使得上愚下智,都能夠共修凈行,共趣菩提。如《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jīng)》中說:「如來所以興出于世間,說彼佛(即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真實功德、光明名號、利益大事因緣!股徸诰抛媸q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亦說:「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無量壽經(jīng)》云:「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埂复朔ā顾讣词悄罘鸱ㄩT。以此念佛法門,令眾生即念而離念,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頓入無念,轉(zhuǎn)凡成圣。故《疏鈔》云:「越三祗于一念,齊諸圣于片言。一句彌陀圣號,橫遍十方,豎窮三世,暗合道妙,巧入無生。能令具縛凡夫,即此妄心,持佛名號,換卻億劫妄想雜念。念得純熟,頓忘能所,暗合道妙,直達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之無生法忍也。以此念佛法門巧入無生,故易行;其他法門正入無生,故名極難行也!
所以,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說:「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快捷方式。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舍凈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圣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凈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歸凈域。導(dǎo)上圣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dǎo)歸之后,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凈土。由祗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結(jié)歸蓮邦!(《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又說:「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yù)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斷煩惱者,則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薩位。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為成始成終之道。(《文鈔續(xù)編.卷下》〈致阮和卿居士書〉)
所謂「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埂敢磺蟹ㄩT,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褂纱丝芍,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大事因緣成辦之關(guān)鍵,乃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之全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大法,末世一切種種根基眾生,了生脫死之根本法門。
三、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謂「去圣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現(xiàn)在是末法時代,眾生根器差劣,難修圣道之門,唯以凈土念佛一法,方可得度。我們的祖師大德們是如何解說的?
從時代較近的往前推,近人圓瑛法師所寫的《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序,開首第一句話即說:
「《大集經(jīng)》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明代蕅益大師《阿彌陀經(jīng)要解》跋語的第一句話也說:
「經(jīng)云:『末法之中億億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舍此不可思議法門,其何能淑?」
唐代道綽禪師的《安樂集》中也說:
「又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yīng)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圣道,二謂往生凈土。其圣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圣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jīng)》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xiàn)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
上述所引這三段「經(jīng)云」,雖有些微的出入,但文字內(nèi)容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判斷它們來自同一根據(jù),但這個根據(jù),究竟是出于何處?一個只說「經(jīng)云」,一個說:「《大集經(jīng)》云」,一個說是:「《大集月藏經(jīng)》云」!洞蠹虏亟(jīng)》是高齊.那連提耶舍譯的,十卷;隋.僧就法師將它與其他幾部經(jīng)合編成六十卷的《大集經(jīng)》。因此,說《大集月藏經(jīng)》其范圍就是十卷,說《大集經(jīng)》范圍是六十卷,說「經(jīng)云」的話,范圍就更廣泛了。但這三個概念至少是兼容的,很可能就是出于《大集月藏經(jīng)》,而將之稱為「《大集經(jīng)》」,或只是「經(jīng)」都是可以的。但問題是,透過閱讀《大集月藏經(jīng)》,發(fā)現(xiàn)經(jīng)中并沒有這段經(jīng)文;而在《大集經(jīng)》中也沒有找尋得到。甚至在整部的電子《大正藏》中,也找不到原來的經(jīng)文的出處。為什么會這樣呢?
從文獻的出現(xiàn)時間先后來看,唐.道綽禪師《安樂集》是最早提這個說法的典籍。雖然,后人在引述時,都不說是「《安樂集》云」,而說是「《大集經(jīng)》云」或「經(jīng)云」。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安樂集》是他們的共同原始根據(jù)。
因此有部份學(xué)者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后,采取了更積極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安樂集》引述《大集月藏經(jīng)》時,并不是逐字引用,只是引述「經(jīng)意」。他們甚至認為可以把相對應(yīng)的經(jīng)段找出來,也就是《大集經(jīng)》第五十五卷。因此,有人就在《安樂集》的「《大集月藏經(jīng)》云」的地方加注:「《大集經(jīng)》卷五五意」。換句話說,雖然沒有逐字引述經(jīng)文,但是并不是杜撰,而是引述「經(jīng)意」。有興趣的人,只要查看一下《大集經(jīng)》第五十五卷就明白了。
四、佛經(jīng)中的「末法」.未必不可以修行
《大集經(jīng)》第五十五卷是《大集經(jīng).月藏分》的第十七〈分閻浮提品〉,內(nèi)容是世尊告訴「他化自在天王」等,要他們守護安置此「閻浮提」,也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使得「佛正法眼久住于世,紹三寶種使不斷絕。損減惡趣,增益善道,令此閻浮提一切安隱豐樂可樂!谷缓,這些天神都接受佛陀的教喻,「護持養(yǎng)育佛正法眼,令得熾然」。接著就世尊就一一點名,將某一個地方指名交給某位天神守護。
接著在經(jīng)文中預(yù)示佛住世時,到佛滅后五個五百年,也就是二千五百年之間,聲聞比丘住持佛法每況愈下的情形:
「爾時世尊告月藏菩薩摩訶薩言:『了知清凈士!若我住世,諸聲聞眾,戒具足、舍具足、聞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我之正法熾然在世;乃至一切諸天人等,亦能顯現(xiàn)平等正法。于我滅后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于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了知清凈士!從是以后,于我法中,雖復(fù)剃除須發(fā),身著袈裟,毀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檀越舍施供養(yǎng),護持養(yǎng)育,我說是人猶得無量阿僧祇大福德聚。何以故?猶能饒益多眾生故。...名字比丘為無上寶,比余九十五種異道最尊第一,應(yīng)受世供,為物福田。何以故?能示眾生可怖畏故。若有護持養(yǎng)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弧
經(jīng)文并沒有排除佛滅二千五百年之后的眾生修道有所成就的可能性。因為這段經(jīng)文要強調(diào)的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護持養(yǎng)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得住忍地」,根據(jù)《法門名義集》即是:「五忍:一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忍,五寂滅忍。地前三賢菩薩得伏忍。初地、二地、三地得信忍。四地、五地、六地得順忍。七地、八地、九地得無生忍。十地與佛地得寂滅忍!
由此可見,在佛經(jīng)中,「末法」的概念主要說的是住持佛法的聲聞僧團的逐漸墮落、腐化、敗壞,強調(diào)的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佛弟子應(yīng)當如何潔身自愛,努力修學(xué),護持佛法,而不是就此認為修道無望。
例如《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jīng)》中如:「如是末法破戒人,損滅佛教亦如是。若有凈修梵行者,逢斯惡友常遠離!惯@是說末法之時,應(yīng)當潔身自愛,凈修梵行。并沒有說「末法時代,不可以修梵行。」
又《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jīng)》說:「若于世尊末法中,復(fù)能利樂諸有情。彼時多有魔障侵,于此勿應(yīng)生退屈。未來若有苾芻眾,決定于法生信解,寧喪身命堅護持,速獲證悟圓常果!惯@是勸勉末法比丘眾,仍能信解佛法、證悟佛法、利樂有情的明文。
又《法華經(jīng).安樂行品》說:「文殊師利!如來滅后,于末法中,欲說是經(jīng),應(yīng)住安樂行。...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惯@說明了在末法時期修安樂行,可令眾生得一切種智。
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善男子!于汝意云何?彼無垢面日光明轉(zhuǎn)輪圣王,隨彼如來,轉(zhuǎn)正*輪,及涅槃后,興其末法,然大法炬,光照世間者,豈異人乎?今普賢菩薩是!惯@是末法時代仍然光大法炬、佛燈永燃的典范。
由以上引文,可見末法時期并不是不能修行,而是難以修行。但是諸佛菩薩及祖師大德都一再告訴我們,凈土念佛法門是最直捷簡易、脫離六道輪回、了生脫死的、最根本的修行法門。也就是說,念佛法門,無疑是末法修行的唯一之道。所以,下面對念佛的方式及念佛的世出世間利益,略作簡單之介紹與說明。
五、念佛的方式與念佛的世出世間利益
經(jīng)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惯@就是說,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學(xué)佛、念佛以至成佛。一般而言,念佛可分為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與持名念佛四種,但其根本精神實離不開:念他佛、念自佛、念自他佛三種,此即:
1. 蕅益大師的三種念佛:
(一)、念他佛者:
「托阿彌陀佛果德莊嚴,為我所念之境,專心注意而憶念之;驊浢,或想相好,或緣四十八愿往昔洪因,或思力、無畏等現(xiàn)在勝德,或觀正報,或觀依報,總名為念他佛。貴在歷歷分明,一心不亂。則三昧功成,徑登凈域。如東林諸上善人,即其證也。」
(二)、念自佛者:
「觀此現(xiàn)前一念介爾之心,無體無性,橫遍豎窮,離過絕非,不可思議。具足百界千如,種種性相。與三世佛,平等無二。如此觀察,功深力到,圓伏五住,凈于六根,豁破無明,頓入秘藏。如西天四七、東土六祖,及南岳大師、天臺智者,即其證也!
(三)、自他俱念者:
「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是諸佛心內(nèi)眾生,諸佛是眾生心內(nèi)諸佛。托彼果上依正,顯我自心理智。如《觀經(jīng)》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議,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議,故感應(yīng)道交,自他不隔。極果圓因,稱理映發(fā)。如永明壽、楚石琦所修法門,即其證也!
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心時心是佛」,而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只要目標明確了、方向選對了,隨便怎樣走,都可以就路還家,關(guān)鍵就是要信真愿切,沒有絲毫疑慮,專心一志,不間斷、不夾雜,自始至終貫徹到底,直至工夫純熟,因緣具足的時候,自然就能成就。
2. 念佛法門的世出世間利益
從各種的大小經(jīng)論中,我們得知諸佛菩薩一再苦口婆心地宣宗、勸說:凈土法門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我們只要依仗阿彌陀佛本愿大力,信愿真切,老實念佛,臨終必能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高登九品蓮臺,成為不退轉(zhuǎn)菩薩,一生必至補處,究竟成佛──這是我們學(xué)佛人最高的理想與目標。
印光大師指出:凈土法門「不獨于格物致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nóng)工商欲發(fā)展事業(yè),老幼男女欲消滅其疾苦者,無不隨感而應(yīng),遂心滿愿。」(《文鈔續(xù)編.凈業(yè)社年刊序》)也就是說,凈土法門是窮盡真理明心見性之妙法;是教化人民凈化世間之妙法;是發(fā)展事業(yè)消滅疾苦之妙法;是完美人生了生脫死之妙法。
是故《華嚴經(jīng)》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中說:阿彌陀佛這一法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曇鸞大師 在《往生論注》中指出:「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眾生追求真理實相,就是佛教講的明心見性。明什么心?要明白一切眾生的真心就是阿彌陀佛;見什么性?就是要親見親證無量光、無量壽的佛性也就是眾生的本性。
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開示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都是為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而明心見性!洞髣葜聊罘饒A通章》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褂烂餮訅鄞髱熤赋:「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箖敉练ㄩT直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所以說念佛就是直指心性、了悟真心的最圓鈍、最方便、最究竟的明心見性的無上妙法。
結(jié)語
真正的佛法是勝義「般若波羅蜜多」,一切諸佛皆由此出,這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如真如實性。然而正如《六祖壇經(jīng)》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故浪字B的佛法是借緣起之方便,從生起、流變到消亡,在世俗中是一個客觀規(guī)律──佛假言末法一萬年所指的是眾生共業(yè)之所致,而共業(yè)中還有個業(yè)、別業(yè)之分,所以因果亦是待緣而變,諸行無常,雖云成、住、壞、空,但一切亦離不開事在人為之因素。若依佛教義理,只要佛弟子認真如法地修行,老實念佛,依教奉行,好好地利益眾生并維護正法,感得佛教經(jīng)典繼續(xù)常留世間,佛法永駐,那么就不會有真正的末法時期。所以說,對正法有信心、能堅持如法修行的人來說,無論任何時候,他們都是處于正法時期之中。否則,即使生在佛陀住世的正法時代,心中若不信正法,更不肯如法修行,那早就已經(jīng)是末法時期了。(全文完)
- 仁德上人:人生的真實價值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本性法師:退步原來是向前
- 仁德上人:達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仁德上人:快樂逍遙歌
- 恒傳法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 凈界法師: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仁德上人:人與人相處過程中需要互相理解、誠敬
- 仁德上人:修行就像爬坡不進即退
- 仁德上人:觀照當下即真修歌
- 仁德上人:專修真修歌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