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解脫之善因 八關齋戒 十三
出世解脫之善因
(接1月9日文)
(三)「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后誑人,以實為虛,以虛為實,虛實顛倒不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塞天道涅槃之門,觀知此罪,是故不作。」
社會上自大、自滿的人頗多,目空一切,尤如井底之蛙,感覺別人處處不如自己、不肯虛心求教、不接受批評。遇到這類人,只有三緘其口,對于他的過錯,一律不會指正,這就是圣人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又另外有一種人,說話喜歡夸大其詞,言過其實,話講得太滿,最后不能還原,這都是先自誑身,然后誑人,自欺欺人的妄語。亦有些人,喜歡故弄玄虛,以虛為實,以實為虛,令人無從捉摸,還自以為很聰明。所謂言為心聲,出自不真實心的顛倒虛偽妄語,對自己的人格極為損害。如把瓶子覆放,水不得入,是故不改掉虛妄心,福報只會減損,福不具足,對佛法便生不起敬仰心,更不能接受法水的流入了,這樣便障礙往天道及涅槃的道。
(四)「復次,觀之實語,其利甚廣。實語之利,自從己出,甚為易得,是為一切出家人力,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其有此利,善人之相!
守信用的人,語必誠實。人無信則不能立,我們不是隱居山林或是棲身孤島,我們生活的社會是由群體組成的,一定要融入大眾,才能立足。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又說「得道多助」,這些利益,都是從自身求得的,不是別人所賜,假若語不真實,則眾人相見均皆回避。尤其從商者,妄語為害更大,顧客被騙一次,再沒有下次光顧,且口口相傳,損失不可計數。現(xiàn)社會講求經濟效益,信用良好的商人,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經濟支持,令資金更靈活地運用,相反,說話不負責,言而無信,受人鄙視。不管在家或出家,不誑語者,定會獲益良多。尤其出家之人,行為世范,是眾生的楷模,更不能妄語,身教尤勝言教。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誠信兩字,只適合用于合情合理處,如非法不應做的事,就不能答應。不輕許,我毋負人,如輕諾寡信,事情未經思考便順口答應,那是自找麻煩,行則于義抵觸,不行則失信于人,左右為難,有損信義。故圣人言:「三思而后行」必須謹記。
(五)「復次,實語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
諺云:「直心直受真福,巧計巧來禍因!狗鸺覄t謂:「直心是佛」。誠實的人,因為心端正,不貪不騙,君子之風,靄靄大成,有高尚之人格,自然獲得大眾信任,助緣也大,做事無往不利,得益必然多,苦難必然免除。譬如在茂盛的樹林里,直的樹容易長出。
(六)「問曰:『若妄語有如是罪,人何以故妄語!淮鹪:『有人愚癡少智,遭事苦厄,妄語求脫,不知事發(fā),今世得罪,不知后世有大罪報。復有人雖知妄語罪,慳貪瞋恚愚癡多故,而作妄語!弧
愚癡少智慧的人,福薄業(yè)重,遇到不如意或苦難危厄之事,總是妄語抵賴,文過飾非,推卸責任,不知懺悔,不知事發(fā)之后,今世得罪,后世亦有大罪報。
人不貴不犯錯,貴在知過能改,能改是勇,勇于承認過失,是擔當精神,更不可推諉誣蔑別人。相反,過而不改,才是真正的過。
很多人雖然知道妄語有罪,但因為慳貪、瞋恚、愚癡的習氣太重,改變不了自己,故而明知故犯。
(七)「復有人雖不貪恚,而妄證人罪,心謂實爾,死墮地獄!
有人雖然不貪恚,但妄證人罪,冤枉好人,這些妄語,非親墮地獄受苦不能償還。
說到妄證人罪,略述一則有關公案。
點頭妄證人罪.亦為妄語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四說,過去有一曾供養(yǎng)辟支佛的人,因福德故投生大富之家,于事理都能通達,更不會說謊,大家都稱他為「實語」。「實語」五歲時,因為父親寵愛庶母,生母生起了嫉妒心,于是捏造小妾與人通奸,并強迫「實語」作證!笇嵳Z」不允,母親再要求「實語」作證即可,毋須說話,由母親說到重要處時,點頭便是!笇嵳Z」為報懷胎九月之恩,無奈答應所求。庶母被誣與人通奸,被父親趕回娘家后。庶母不甘被毀謗,而對一位得道的阿羅漢發(fā)惡愿說:「如我今日被汝毀謗,于未來世假令汝得阿羅漢果,我亦謗汝終不相舍。」她的兩位兄長亦同時發(fā)誓言:「我于彼時為爾共證其事。」「實語」是釋尊時代的實力子比丘,庶母即友女比丘尼,兩位兄長即友地二比丘。因為這毀謗罪,「實語」千多歲在奈落迦地獄受燒煮苦,殘余業(yè)報在五百生中常遭惡謗,今生雖已證得阿羅漢道,仍然遭受友女比丘尼及友地二比丘毀謗他與蓮華色比丘尼有不凈行。佛告大眾,造黑業(yè)得純黑報,白業(yè)得純白報,黑白雜業(yè)得黑白雜業(yè)報,絲毫不爽。
根據這則公案,我們更深切明白妄語業(yè)報之可怕,倘若遭受無故的毀謗,毋須惡言還擊,令怨越結越深,應即懺悔往昔惡業(yè),并以誦經念佛功德回向這些怨親,愿他證得菩提,冤結方能解除。身受毀謗之苦時,更要慎口,切勿毀謗于他。
慎口,不等于不說話,口業(yè)是從意念生起的,語言不過是表達,「實語」都沒有說話,但「點頭」的罪業(yè),與說話相同。
- 上一篇:出世解脫之善因 八關齋戒 十二
- 下一篇:出世解脫之善因 八關齋戒 十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