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滄灄瀵哄ぇ瀹夋硶甯堢畝浠�
鍏泭娲诲姩

人生直指 (凈慧老和尚回答疑問)

  人 生 直 指

  八月十二日晚,夏令營安排的活動是分組交流,有一些營員到丈室向凈慧老和尚請益,每有茅塞頓開之感。今整理成文,供養(yǎng)大眾。

  念佛與修禪的一致性

  營員:全國跑了很多寺院,真正弘揚禪法的很少,一般都是講念佛。

  師:念佛很好,念佛也一樣。

  營員:念佛不是不好,禪也好啊。像師父的生活禪,讓我們感覺到更加親切。

  營員:我是廣東來的,2002年有緣認識本老,因為經(jīng)常有緣親近他老人家,曾經(jīng)請問他我應該怎么修?他說我搞了一輩子禪,現(xiàn)在我只是念阿彌陀佛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他也是教我們弟子都念阿彌陀佛。我是做心理咨詢工作的,我就感覺到禪宗禪法在當前社會的重要性。念佛法門佛門里面是難信之法,對佛教沒有了解的人恐怕是很難接受它的。因此我很想了解一些在禪宗方面能夠把它的智慧融入到生活工作里面的方式,然后幫助更多人知道這些道理。

  師父:聽了兩位的發(fā)言,我也感覺到我們應該對禪與凈土,或者對參禪和念佛這兩個法門有一個很正確的理解。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現(xiàn)在所提倡的念佛法門與歷史上所提倡的念佛法門已經(jīng)有很大的差距。四祖道信所提倡的就是念佛禪。四祖的語錄《大乘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他所說的守一不移,實際上就是念一句佛號,把心放上這一句佛號上,也講到不一定要面向西方。你做心理咨詢工作,要讓一個人的心安靜下來,你用什么方法來安定他?最簡單的辦法就要讓他專一。專到哪兒去?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但是你不要說,你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阿彌陀佛就把你接走了。不要這么說。而是要告訴他,把心專一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上面,一切的疾病一定會好。為什么呢?把整個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就能夠使精神狀態(tài)安定下來。心理咨詢所面對的分裂癥等等,無非是心理有很多的妄想。用什么來調(diào)伏妄想?念阿彌陀佛是最容易調(diào)伏的。所以不要說念阿彌陀佛就一定要信,信阿彌陀佛以后阿彌陀佛就會把你接到極樂世界去。不要往信仰上講,講當下的效果就行了。參禪就是講當下的效果的,實際上念阿彌陀佛也是講當下的效果的。

  營員:但這是有難度的,因為很多人并不了解佛教。

  師父:有一個方法,雖然也帶有一點點宗教性,但是信不信沒有關(guān)系。你可以告訴他“阿彌陀佛”四個字是一個符號。這四個字的意思,一個是無量光,空間突破了;一個是無量壽,時間突破了�?臻g時間都突破了,就是“阿彌陀佛”。把這個意思給他講一講。所以這個辦法一定是非常有效的,沒有必要非得牽涉到信仰不可。有許多方法并不在于信還是不信,只要照著去做就有效果,有了效果自然就有信心。等他有了信心之后,你再告訴他念佛有很大的作用,那多好啊!人人彌陀佛,家家觀世音。

  修行只有三個法門:戒、定、慧。所有的一切法門都是從這三個法門分出去的。戒律是平等的,不管哪個法門都要以戒為師,這是不用懷疑的。再就是定,念阿彌陀佛就是從定分出去的,當然它也有一部分是慧。念阿彌陀佛最后是要達到一心不亂,深入禪定,這樣才能能夠往生。不過我們現(xiàn)在宣揚凈土宗的人有一點點走偏。如果宣揚凈土宗的人把它和禪結(jié)合起來,凈土宗就會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年輕人就不會排斥凈土宗。之所以有些年輕人排斥凈土宗,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要以為凈土宗就只是老太婆修的法門。老太婆的力量大得不得了,沒有這些老太婆你們別想到廟里來。是老太婆把你們帶到這兒來的。老太婆代表一家人,代表三代人。代表老一代,代表她兒子一代,代表她孫子一代。她的代表性最廣泛。你到這里來,你的父母可能不同意,或者你妻子不同意,或者你兒子不同意;如果是她要來,兒子、媳婦、孫子都得跟著她到廟里來燒香許愿,求一家都平安,一家都心生歡喜

  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廣泛地學習佛法。一方面是要學修現(xiàn)在流行的法門,一方面也要看一些原經(jīng)原典。不要只是看現(xiàn)在的人寫的一些書,包括我的書在內(nèi),光看我的書也不行,要看原典。這樣地才可以了解到佛法的原汁原味是什么。雖然有一些文字不容易看懂,多看幾篇就可以了。要克服這個障礙。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想學習佛法,一定要過文字這一關(guān),一定要融入到繁體字當中去,一定要融入到像佛經(jīng)那樣的半文半白的語言當中去。佛經(jīng)在當時并不是文言文,都是當時的白話文,佛經(jīng)是最進步的,它是用口語表達的,最容易懂了,它不是中國儒家、道家的書,佛經(jīng)的語言基本上好懂。不過,經(jīng)常有一些名詞法相,阻礙我們更進一步的理解佛經(jīng)。怎么樣掃除障礙呢?建議從《心經(jīng)》學起。《心經(jīng)》只有260個字,每一字都弄懂了,別的經(jīng)基本上能夠看懂�!缎慕�(jīng)》上說的五蘊、六根、六塵、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菩提、涅槃,基本上包括了經(jīng)常見到佛教名詞法相。把這些名詞都搞懂了,讀其他的經(jīng)書就能迎刃而解�,F(xiàn)在這些工具書也比較普及,《佛學大辭典》、《佛學小辭典》都有。還有一些簡單的工具書,如《常見佛學詞匯》等。

  人生價值和意義

  營員:我現(xiàn)在沒有工作,希望能夠在佛教里面做點事。一邊做一邊學習佛教,并且從佛教里面,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師:知道要在佛教中尋找人生價值和意義,以此來安頓自己的生命,這就很不簡單。

  佛教講到人生的價值,有四句話可能是大家都在念的。這四句話看起來目標高遠,只要一點點地去落實,人生就非常有意義。這四句話就是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蔽蚁肴松罡叩膬r值,再沒有能夠超越得了這四句話的。這四句話可以是很高遠,也可以是很實在�?梢詮纳磉叺拿恳患∈伦銎�,做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用這四句話的精神去檢驗。

  儒家也講有四句話:“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敝居诘谰褪怯羞h大的理想,據(jù)于德就是有崇高的道德,依于仁就是有真誠的愛心,游于藝就是有廣博的知識。這四句話和四弘誓愿剛好可以對應起來,不過前后次序不同。比如說眾生無邊誓愿度,怎么樣才能度眾生?要有仁愛之心。依于仁才能夠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煩惱從哪里來?煩惱就是從缺乏德養(yǎng)而來。能夠據(jù)于德,就能夠逐步實踐煩惱無盡誓愿斷的目標。法門無量誓愿學,剛好相當于游于藝。廣博的知識,法門無量。最后的佛道無上誓愿成,那就是志于道。

  可見,佛家與儒家在人生追求的目標上雖然有淺深的不同,基本上還是一致的。儒家說得很實在,佛家的精神則是超越時空的,氣勢更加宏偉,意義更加深遠。那么,我們可不可以立足于儒家的根本,來實踐佛家的法門呢?應該是可以的。我想,這就是人生的價值所在,人生追求的目標所在。

  眾生無邊誓愿度,就是要不斷強化我們的服務意識;煩惱無盡誓愿斷,就是要不斷強化我們的道德意識;法門無量誓愿學,就是要不斷強化我們的學習意識;佛道無上誓愿成,就是要不斷強化我們的人格意識。這四弘誓愿可以和這四種意識結(jié)合起來。我們的人生,無非是要為大眾服務,有良好的自我修養(yǎng),有廣博的學問,有高尚的人格。

  我們找到了正確的目標,就不要輕易改變,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歸到這四句話里面來。這四句話就是菩薩的精神,依照這四句話,就可以從一個凡夫經(jīng)過不斷地實踐,最后達到成佛的高尚修養(yǎng)、高尚人格。這四句話我們也不要把它看作是要修多少輩子才能夠修得完,不是那個意思。這四句話可以在我們這一輩子就能兌現(xiàn),在我們生命中的每時每刻就可以兌現(xiàn)。只要每時每刻按照這四句話去做,那么每時每刻都是在實踐四弘誓愿,都是在實踐孔子所說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年輕人總是有很多妄想,實際那些妄想想來想去,最后總是走到最初的想法那里去。不管你想了多少,轉(zhuǎn)了幾百個圈,還是轉(zhuǎn)到那個老地方去。所以年輕人首先要實在一些,不要去想到底應該怎么做,只要好好去做就行了。比如說你要考研,就一心一意學習功課,找一個合適的學校去報考,不要猶豫。比如想去做生意,那就創(chuàng)造條件去做生意。你要當心理咨詢醫(yī)生,那就好好地把這個工作做下去,不要猶豫。因為一猶豫,反來復去地,人生的光陰就浪費了許多。每反復一次,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浪費。人生幾何?要立志,要有道德,有仁義,有學問。猶豫會耽誤很多時間。

  個人修養(yǎng)與社會責任

  營員:我有一個問題已經(jīng)矛盾很久時間了,想問一下老和尚。我是廈門大學的,現(xiàn)在讀研快要畢業(yè)了,我是學化學的,工作也基本確定了。我一直很崇拜科學,對于宗教一點都不感興趣,之前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個化學家。進入大學兩年之后,開始覺得現(xiàn)在很多的問題,特別是社會問題,再就是自己思想上的很多問題,都不能解決。也在同學之間有些討論,也有通過種種途徑來尋找。比較幸運的是我能夠接觸到了佛法,到現(xiàn)在有三年左右了吧。但是我感覺自己對現(xiàn)在所學的這個專業(yè)越來越不感興趣,我感覺這個東西……

  師:明白了。你不是為你自己做事,是為大家做事。所以即使你對所做的事情要承擔一些因果上的負面責任,那個責任很小,所以一定要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如果都像你這樣,有一些要負因果責任化學實驗你就不想做,那么一旦法官信了佛以后要判人死刑怎么辦呢?那執(zhí)行死刑的人信了佛是不是就也不可以去執(zhí)行了呢?所以不要把這些和佛教里面慈悲戒殺的觀念混淆起來。佛教所說的慈悲戒殺,完全是從個人修養(yǎng)出發(fā)的。如果你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去傷害別人,當然是犯戒;你做實驗的時候只有一個念頭,就想把藥品制作出來,你對所實驗的動物沒有任何憎恨心,而且你也不是為了把實驗成果據(jù)為己有,你做這個工作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佛教和社會不是對立的。既然是眾生無邊誓愿度,度眾生也有很多方式。有無邊的眾生也有無量的法門。無量法門誓愿學,搞化學實驗也是其中的一個法門。不要矛盾,不要對立。個人的修養(yǎng)意識和社會的責任意識之間不要有矛盾。實現(xiàn)社會責任意識,就是落實個人的修養(yǎng)。要承擔一點責任,要有這種勇氣。為了大眾,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營員:我已經(jīng)來過三次了。第一次來是帶著很多困惑和迷茫過來的,聽了您的開示以后,我感覺到非常歡喜。五一之前,我?guī)赣H來歸依了三寶。這一次是帶兒子來,讓他感受一下禪文化的氛圍,了解一下佛教。我是做營銷的,由于工作關(guān)系,飲酒有時候是工作需要,所以我是沒有辦法。后來聽講戒律的光碟,沒有想到有這么多的深度和廣度。我就用它來對照自己的工作和日常言行,深深感覺到有一點慌恐不安,覺得自己犯戒了。不過我有一點心安的地方是,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也是借著工作上的方便盡量幫助他人。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我是不是算是一種合格的佛弟子,算不算是犯戒?老是心里感覺到不踏實。所以這一次來之前我就在想,是不是有必要重受五戒?請老和尚慈悲開示。

  師:在家居士受三歸、守五戒、行十善,這是基本的要求。在這個基本要求之下,佛陀也有方便法門。比如說五戒可以次第受、多次受,所以不要有什么特別的疑慮。在飲酒這條戒暫時不能守持的情況下可以不受,然后盡量避免。當你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了,影響力越來越大了,地位越來越高了,你就可以對人家講:對不起,我不喝酒,請你們喝。最后人家說:哦?你為什么不喝酒?你說我信了佛,所以不喝酒,可能人家就跟著你一起信了。有一些人,由于他的社會背景不同、地位不同、人格修養(yǎng)影響的不同,他所言所行產(chǎn)生的作用就很不一樣。希望每一個人,知識分子也好,干部也好,工作人員也好,都“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做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在社會上發(fā)生的影響就會很大。一個人的社會影響,靠個人的修養(yǎng),靠自己的為人。另一方面,對于佛教的戒律,一定區(qū)別對待。比如說,在家戒和出家戒是不一樣的。出家人是專職人員,必須要把自己應該做到的都做到。在家居士從信佛這一點來講雖然也算是專業(yè)的,由于要求不同,有些方面可以逐步地完善。

  營員:可不可以重受五戒呢?

  師:可以。不管你犯了戒,還是沒有犯戒,五戒可以多次受。在南傳佛教國家,任何一次集會之前,首先都是先進行三歸五戒,然后再來交流或者進其他活動,假如一天開兩次會,就要舉行兩次三歸五戒。

  企業(yè)家的社會責任意識

  營員:我現(xiàn)在還在讀博,湖南農(nóng)大茶葉。我還要問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也是關(guān)于現(xiàn)代人思想方面的。佛教的道德和信仰確實是有,但是因為我們國家現(xiàn)在是把經(jīng)濟發(fā)展放在第一位,除了錢以外,其他的都不是很看重,所以很多人都為了自己的享樂,這種狀況是很可憐的。這種人應該怎么樣去度化他?

  師:從我們國家國民經(jīng)濟收入的整體來講,每年是以8%的速度遞增,應該說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不過這種遞增分攤到十三億身上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狀況,雖然不能說大部分人是生活在貧困線上,至少還是不很富裕的。在這咱情況下,已經(jīng)富起來的一部分人,也是從貧窮狀態(tài)進入到富有狀態(tài)的。一個人富有了之后,如果是有仁義道德的人,他懂得分享。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懂這個,有了錢以后就吃喝玩樂。他做出這個樣子來,對于其他暫時不是很富裕的人會有很大的誘惑力。他發(fā)財了,他現(xiàn)在的日子過得那么好,我哪天發(fā)了財,我也要像他那樣。

  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小農(nóng)意識。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盡管現(xiàn)在是在搞工業(yè)化,但是中國人的主體還是農(nóng)民。農(nóng)民意識比較簡單,社會責任感比較差。只有在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的環(huán)境下面培養(yǎng)訓練出來的人,才會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比如說,一個人開機器開不動,要所有的人全部都到位,這一條生產(chǎn)線才能夠工作得了。農(nóng)民沒有這個思想。你們都不來,我一個人可以在田里插秧,可以割稻子,不需要任何人幫忙。所以他就養(yǎng)成了這種個人意識,沒有社會責任。這是我們中國人最致命的地方。中國人之所以不關(guān)心別人,就因為大多是農(nóng)民出身,沒有團隊意識,所以沒有社會責任感。

  那么現(xiàn)在首先就要是提倡,讓所有發(fā)了財?shù)娜藦娀@種社會意識,這樣他發(fā)了財才會想到怎么來回報社會。一個發(fā)了財?shù)娜巳绻欢没貓笊鐣?他的財富很快就沒有了,而且不安全。一個人富了,他光顧自己,一點也不肯拿出來,大家對他就有一種無形的對立。如果有錢的人懂得懂得回報社會,哪個地方有困難,幾千塊、幾萬塊、幾十萬塊拿出來,就可以緩解貧富之間已經(jīng)存在的矛盾。

  國家是在強烈地呼吁這些企業(yè)家一定要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我們佛教也是在這方面做自己的一點點工作。眾生無邊誓愿度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社會責任意識,我們提倡感恩也就是要來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因為我們一個人想要生存在世界上,不管有多大本事,光靠自己一個人肯定生存不下去。佛教主張的眾因緣生法,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懂得緣起法的道理了,你才知道什么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切事情沒有任何一件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相依相待,相互成就。但是中國很少有人懂得這個道理,很多發(fā)了財?shù)娜硕疾欢!袄献佑斜臼?所以發(fā)了財;你們窮光蛋,你們沒有本事!”這個說法存在著極大的錯誤。你為什么發(fā)財?你生產(chǎn)的東西要有人買。如果誰都不買你的東西,你發(fā)得了財嗎?誰都不賣你的東西,你發(fā)得了財嗎?發(fā)不了財。

  營員:既然沒有幾個人懂得,那該怎么辦呢?

  師:我跟你說,這些人你用什么方法都沒有用,只有他走到墻那里把腦袋碰一下,他才可能會回頭。因為他吃喝玩樂都還沒搞夠。等碰到墻上去了,回過頭來,他就好了。這就是因緣法。今天有兩位山東居士就說,有人說他就是給釋迦牟尼佛打工,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給釋迦牟尼佛打工?我說那太歡迎了!因為說給釋迦牟尼佛打工的那位老板,他也迷茫了很久。他掙了很多錢,最后他迷茫了。我掙這么多錢干什么呢?吃也吃不完,喝也喝不完,玩也玩不完,樂也樂不完,掙這么多錢有什么用?一個人晚上頂多就是一米寬兩米長的地方就可以舒舒服服睡一覺了,我為什么要這么多的房子?最后他找到佛教來了。哦!我的錢不夠多,我還要掙更多的錢!天下還有這么多受苦的人,還有那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他省悟過來了。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因緣,你不要著急,現(xiàn)在也有許多老板也在慢慢地樂善好施了。是真是假不說,起碼他有一點這個心,慢慢地這種風氣就會帶動起來。要帶動這種風氣,我覺得年輕人責任很大。他們沒有機會來參加這種佛法生活,我們有這個機會來參加,我們就要把所學到的一點點東西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去影響影響我們的家人,影響我們的朋友,影響跟我們接觸過的人,這就很有作用�?课覀兒蜕腥フf沒有用。

  營員:就這個問題,我想與這位同學分享一下我在廣東打工的感受。我今年31歲,姓孫。我老家是石家莊的,經(jīng)常去柏林寺,現(xiàn)在在廣東工作。我親近本老算是最多的,弘法寺和光孝寺去得比較多。因為工作原因,我會到很多的企業(yè)去做一些聯(lián)系,比如說企業(yè)招商、授課方面的活動。普賢菩薩十大愿里面其中有一愿叫做恒順眾生,我覺得恒順眾生,就是說在度化眾生的時候要有善巧方便。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做的,也希望師父看一下我這樣做是否合適?商人當然一心是只想錢的,您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感受我也能感受到,我也是這種感受。那么我在與他們合作的時候,我就會順應他們。他不是想掙更多的錢嗎?那好,我就順著他的思路,給他提供一些怎么掙錢的建議。比如說我們最近和廣州工業(yè)大學合作成立了一個助學基金。從資助方來講,他是想把這作為一種商業(yè)炒作的手段,進一步擴大他的合作商。從我的想法來說,不管他的心是純的還是不純的,起碼他是為社會作貢獻了,那么我就引導他這樣做,給他一個慈善營銷的觀念。你不是要營銷嗎?我們用慈善的方法去做就很好!這種方式他認可了,最后也確實成立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我覺得這就是工作中的一種方便。我覺得,我們沒必要那么憂國憂民,我們只要積極地投入,用自己的力量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能做一點點就做一點點就好了,而不是光在那里憂,我覺得那沒有意義。最后我想請教一下老和尚,我這種做法算不算是騙人呢?

  師:你并沒有從中得到什么好處。所謂騙人的定義就是說,你是想要通過這個方法得到什么利益,然后你用這個方法來引誘對方。你只是想到讓他從慈善營銷當中來提高他的知名度,提高他的信譽,那就可能有更多的人與他合作,使他的生意做得更好。當然,你也可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報酬,那是你應得的。太虛法師說佛教就只講了八個字:“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敝挥写缺@個根本,沒有方便去落實它,這個慈悲永遠都是口頭上的,不會讓大家真正感受到拔苦與樂的實惠。所以一定要有方便。所謂方便就是智慧。方便不是說不走正門,專走偏門。當然走偏門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只要不違背慈悲這個根本也是可以的。

  法爾道理與科學家的宗教情懷

  營員:愛因斯坦曾經(jīng)過說,當我看到這個世界如此排列有序的時候,我就有一種宗教情懷�?梢哉f大科學家在面對世界特別是面對微觀世界的時候,看到世界是如此有序地排列運行的時候,他就會有一種宗教的情懷。所以我想問一下,當一個人在思維中不能解決問題,而從宗教中反求真理的時候,科學與宗教在終極問題上是否有相通之處?

  師:愛因斯坦對宗教有過評價,對佛教也有過評價。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鼻孔朝下而不是朝上。為什么這樣?有它必然如此道理。鼻孔朝上會怎么樣?不說別的,下雨的時候雨水都流到鼻孔里去了。耳朵它把兩個耳朵眼護住;眼睛里面有眼珠,如果眼珠受到損害,視覺就成問題,所以它有眼毛,有眼皮,然后又有眉毛,額頭又稍微伸出一點,來保護人的眼睛。這也長得很有次序啊!如果是按照西方宗教的解釋,這一切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所以才如此地完美。佛教的解釋不是這樣。人不是頭在地下腳在上面,而是頭在上面腳在底下,而且兩只腳是分開的,這樣才可以支撐身體。這是什么道理呢?佛陀不回答這個問題,只說是“法爾道理”。

  法爾是什么意思呢?由于每個人的因緣果報感得這樣一個人身,人身就是應該這樣,不是任何人制造的,是我們自己制造的。我們自己的因緣果報感得這樣一個人身,人身就應該是如此。這是佛教的講法。我覺得佛教的講法更能夠激發(fā)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感。哦!我這個人身并不是一個偶然的存在,而是和自己多生多劫的因緣果報有聯(lián)系,所以要珍惜這個人身,珍惜此生的所言所行,一定要按照人的要求去做,希望不要再失掉人身,希望下一輩子的福德因緣更好,能夠更好地修行,更好地回報眾生。佛教是這種精神。

  愛因斯坦是西方人,是從西方宗教文化出發(fā),所以講那樣的話,他也是在喚起一種宗教情懷。但是我覺得佛教的道理更圓滿,他只是講到了一半,沒講完整。不過他也說到,如果他要選擇一個宗教作為宇宙宗教的話,他會選擇佛教,佛教最符合宇宙宗教這個要求。所以我覺得愛因斯坦也算是大徹大悟的人,不得了。

  心中的佛和現(xiàn)實的佛

  營員:老和尚!我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我和剛才那位營員一樣,也有一些疑團。首先我是一個中國人,生長在農(nóng)村,肯定燒過香拜過佛,聽過一些些關(guān)于佛教的故事。但是我自小聽到的關(guān)于佛教的故事,包括關(guān)于神鬼的故事,都帶有傳說的色彩,我一直認為這些可能是騙人的。然后讀了十幾年書,現(xiàn)在讀大學,我心中也有一尊佛。我也翻了一些經(jīng)書,由于語言的障礙,看了幾頁看不下去,所以我沒有繼續(xù)下去。由于機緣巧合,很偶然很偶然的機會來參加這次夏令營,參加了幾天,念了幾天經(jīng),還算能夠堅持下來。我聽了講座,這些對于我來說,可能是一個很新鮮的關(guān)于禪或者佛學的一門學問。我是什么感受呢?我念了經(jīng)之后,只是覺得把那些經(jīng)文念熟了。但是今天聽了您的講座,聽了您所談的話,我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了心中這尊佛�?赡芪倚闹羞@尊佛,不追求無限世界,不追求永生不滅,他只是服務于現(xiàn)實世界,要著眼于現(xiàn)在眼前,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把身邊的事情做好,感化周圍的人,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聽了您對四句佛語和儒家四句十二字的講解和這些問答,我覺得我找到了心中的這尊佛。所以我現(xiàn)在有兩個請求,不知道您答不答應?第一,我想以我的方式向您磕個頭,因為我找到了心中的佛;第二,您能不能給我一些別的開示?

  師:不簡單啰,找到了心中的佛!你要知道,佛是無形無相的,是不可定位的。你說佛在你心中,你怎么把它表現(xiàn)出來?

  營員:我覺得佛是一種精神,是對待人生宇宙的一種態(tài)度,它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尊佛。最簡單的佛,就是這樣一種人生態(tài)度。

  師:你坐下來。佛教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佛,是從什么樣的角度來說的呢?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靈知不昧的心。既然是靈知不昧,那就是具有覺性——覺悟的性質(zhì)。佛者,覺也。佛本身就是覺悟的意思。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靈知不昧的心,具有覺悟的性質(zhì),所以說具有佛性,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是佛。

  如果再進一步,以一個覺悟者的要求來要求自己,那你當下就是佛�?墒�,我們每個人做不到,每個人都是放寬對自己的要求。做佛的要求太高了,我還是做個普通的人吧!如果我們能夠直下承當“我就是佛”,按照佛的要求來要求自己,那成佛多容易!成佛就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情,沒有任何事情比成佛更容易,就是當下覺悟�?墒俏覀冏霾坏�,堅持不下去�?赡苣阌幸幻腌娀蛘邇擅腌娮龅玫�,第三秒鐘就不行了。這個就是眾生性與佛性的中間有距離。我們之所以要修行,要做很多看起來好像不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實際上就是要磨練每個人的劣根性。把自己的劣根性消滅干凈了,一個人的佛性才能完全顯示出來,發(fā)揮他應有的作用。這樣才是從成佛的可能性,成為一個現(xiàn)實的佛。

  佛教是非暴力的宗教

  營員:如果可以犧牲一部分來拯救另外一部分,否則的話全部會遭到滅亡,佛是選擇犧牲那一部分呢?還是選擇拼死一搏?

  師:佛教是一個非暴力的宗教,是一個主張慈悲與和平的宗教。佛教希望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和諧相共處,不要發(fā)生戰(zhàn)爭,不要發(fā)生犧牲一部分而保存一部分的事情。犧牲一部分,保存另外一部分,這是西方的意識,我們東方人不是這樣。我們東方人的意識是“天人合一”,是“仁者愛人”。從佛教來說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享受他的生存權(quán)利�,F(xiàn)在世界上提倡的“全球倫理標準”中有一條,就是“對于所有人的生存權(quán)利合理性的承諾”。全球倫理標準首先是要承認的就是人權(quán),承認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quán)利。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事情,政府、國家、聯(lián)合國,世界上的種種呼吁,說到底就是要維護人類共同的生存權(quán)利,不要使某部分人的生存權(quán)利受到犧牲、受到影響。所以佛教是不是會贊成犧牲一部人去保存另外一部分人的,佛教的原則就是希望眾生都能和平共處。

精彩推薦
鑾叉睜澶у笀浣涘绛旂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