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目錄 序 贊
No. 200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目錄
卷首 序贊(各一編)
經(jīng)行由第一 般若第二 疑問第三 定慧第四 坐禪第五 懺悔第六 機緣第七 頓漸第八 宣詔第九 付囑第十
附錄緣起外紀 歷朝崇奉事跡 賜謚大鑒禪師碑 大鑒禪師碑 佛衣銘 跋
目錄終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拈華于靈山會上,似火與火,以心印心。西傳四七,至菩提達磨。東來此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可大師者,首于言下悟入,末上三拜得髓,受衣紹祖開闡正宗,三傳而至黃梅,會中高僧七百,惟負舂居士,一偈傳衣為六代祖,南遁十余年,一旦以非風幡動之機,觸開印宗正眼。居士由是祝發(fā)登壇,應跋陀羅懸記,開東山法門,韋使君命海禪者錄其語,目之曰“法寶壇經(jīng)”。大師始于五羊,終至曹溪,說法三十七年,沾甘露味,入圣超凡者,莫記其數(shù),悟佛心宗,行解相應,為大知識者,名載傳燈。惟南岳青原,執(zhí)侍最久,盡得無巴鼻。故出馬祖石頭,機智圓明,玄風大震,乃有臨濟溈仰、曹洞、云門、法眼諸公巍然而出,道德超群,門庭險峻,啟迪英靈,衲子奮志沖關(guān),一門深入,五派同源,歷遍罏錘,規(guī)模廣大,原其五家綱要,盡出《壇經(jīng)》。夫《壇經(jīng)》者,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一一法門具足無量妙義,一一妙義發(fā)揮諸佛無量妙理。即彌勒樓閣中,即普賢毛孔中。善入者,即同善財于一念間圓滿功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惜乎《壇經(jīng)》為后人節(jié)略太多,不見六祖大全之旨。德異幼年,嘗見古本,自后遍求三十余載,近得通上人尋到全文,遂刊于吳中休休禪庵,與諸勝士同一受用。惟愿開卷,舉目直入大圓覺海,續(xù)佛祖慧命無窮,斯余志愿滿矣。至元二十七年庚寅歲中春日敘。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贊
宋明教大師契嵩撰
贊者告也,發(fā)經(jīng)而溥告也。壇經(jīng)者,至人之所以宣其心也(至人謂六祖篇內(nèi)同)。何心邪?佛所傳之妙心也。大哉心乎!資始變化,而清凈常若,凡然圣然幽然顯然,無所處而不自得之,圣言乎明,凡言乎昧,昧也者變也。明也者復也。變復雖殊而妙心一也。始釋迦文佛,以是而傳之大龜氏,大龜氏相傳之三十三世者,傳諸大鑒(六祖謚號大鑒禪師),大鑒傳之而益?zhèn)饕。說之者抑亦多端,固有名同而實異者也,固有義多而心一者也。曰血肉心者,曰緣慮心者,曰集起心者,曰堅實心者,若心所之心益多也,是所謂名同而實異者也。曰真如心者,曰生滅心者,曰煩惱心者,曰菩提心者,諸修多羅其類此者,殆不可勝數(shù),是所謂義多而心一者也。義有覺義、有不覺義,心有真心、有妄心,皆所以別其正心也。方《壇經(jīng)》之所謂心者,亦義之覺義,心之實心也。
昔者圣人之將隱也,乃命乎龜氏教外以傳法之要意,其人滯跡而忘返,固欲后世者提本而正末也。故《涅槃》曰:“我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訶迦葉矣!碧熘来婧跻,地之道存乎簡,圣人之道存乎要,要也者,至妙之謂也。圣人之道以要,則為法界門之樞機,為無量義之所會,為大乘之椎輪,《法華》豈不曰:“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華嚴》豈不曰:“以少方便疾成菩提”,要乎其于圣人之道,利而大矣哉。是故《壇經(jīng)》之宗,尊其心要也。心乎若明若冥,若空若靈,若寂若惺,有物乎?無物乎?謂之一物,固彌于萬物;謂之萬物,固統(tǒng)于一物;一物猶萬物也,萬物猶一物也,此謂可思議也。及其不可思也,不可議也,天下謂之玄解,謂之神會,謂之絕待,謂之默體,謂之冥通,一皆離之遣之,遣之又遣,亦烏能至之微,其果然獨得與夫至人之相似者,孰能諒乎!推而廣之,則無往不可也;探而裁之,則無所不當也。施于證性,則所見至親;施于修心,則所詣至正;施于崇德辯惑,則真忘易顯;施于出世,則佛道速成;施于救世,則塵勞易歇。此壇經(jīng)之宗,所以旁行天下而不厭,彼謂即心即佛。淺者何其不知量也,以折錐探地而淺地,以屋漏窺天而小天,豈天地之然邪?然百家者,雖茍勝之,弗如也。而至人通而貫之,合乎群經(jīng),斷可見矣。至人變而通之,非預名字不可測也,故其顯說之,有倫有義,密說之,無首無尾。天機利者得其深,天機鈍者得其淺,可擬乎?可議乎?不得已況之,則圓頓教也,最上乘也,如來之清凈禪也,菩薩藏之正宗也。論者謂之玄學,不亦詳乎?天下謂之宗門,不亦宜乎?《壇經(jīng)》曰定慧為本者,趣道之始也。定也者,靜也;垡舱,明也。明以觀之,靜以安之,安其心可以體心也,觀其道可以語道也。一行三昧者,法界一相之謂也。謂萬善雖殊,皆正于一行者也。無相為體者,尊大戒也!盁o念為宗”者,尊大定也。無住為本者,尊大慧也。夫戒定慧者,三乘之達道也。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資也。以一妙心而統(tǒng)乎三法,故曰大也。無相戒者,戒其必正覺也!八暮朐浮闭,愿度度苦也,愿斷斷集也,愿學學道也,愿成成寂滅也。滅無所滅,故無所不斷也;道無所道,故無所不度也。無相懺者,懺非所懺也。三歸戒者,歸其一也。一也者,三寶之所以出也。說摩訶般若者,謂其心之至中也。般若也者,圣人之方便也。圣人之大智也,固能寂之明之、權(quán)之實之。天下以其寂,可以泯眾惡也;天下以其明,可以集眾善也;天下以其權(quán),可以大有為也;天下以其實,可以大無為也。至矣哉般若也!圣人之道,非夫般若,不明也、不成也。天下之務,非夫般若,不宜也、不當也。至人之為以般若振,不亦遠乎!我法為上上根人說者,宜之也。輕物重用則不勝,大方小授則過也。從來默傳分付者,密說之謂也。密也者,非不言而闇證也,真而密之也。不解此法而輒謗毀,謂百劫千生斷佛種性者,防天下亡其心也。
偉乎《壇經(jīng)》之作也,其本正、其跡效,其因真、其果不謬,前圣也、后圣也,如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復之,浩然沛乎,若大川之注也、若虛空之通也、若日月之明也,若形影之無礙也、若鴻漸之有序也。妙而得之之謂本,推而用之之謂跡,以其非始者始之之謂因,以其非成者成之之謂果。果不異乎因,謂之正果也;因不異乎果,謂之正因也。跡必顧乎本,謂之大用也;本必顧乎跡,謂之大乘也。乘也者,圣人之喻道也。用也者,圣人之起教也。夫圣人之道,莫至乎心;圣人之教,莫至乎修。調(diào)神入道,莫至乎一相止觀;軌善成德,莫至乎一行三昧。資一切戒,莫至乎無相;正一切定,莫至乎無念;通一切智,莫至乎無住。生善滅惡,莫至乎無相戒;篤道推德,莫至乎四弘愿。善觀過,莫至乎無相懺;正所趣,莫至乎三歸戒。正大體、裁大用,莫至乎大般若;發(fā)大信、務大道,莫至乎大志。天下之窮理盡性,莫至乎默傳;欲心無過,莫善乎不謗。定慧為始道之基也;一行三昧,德之端也;無念之宗,解脫之謂也;無住之本,般若之謂也;無相之體,法身之謂也。無相戒,戒之最也;四弘愿,愿之極也;無相懺,懺之至也。三歸戒,真所歸也。摩訶智慧,圣凡之大范也。為上上根人說,直說也。默傳,傳之至也。戒謗,戒之當也。
夫妙心者,非修所成也,非證所明也;本成也,本明也。以迷明者復明,所以證也;以背成者復成,所以修也。以非修而修之,故曰正修也;以非明而明之,故曰正證也。至人暗然不見其威儀,而成德為行藹如也;至人頹然若無所持,而道顯于天下也。蓋以正修而修之也,以正證而證之也。于此乃曰,罔修罔證,罔因罔果,穿鑿叢脞競為其說,繆乎至人之意焉。噫!放戒定慧而必趨乎混茫之空,則吾未如之何也。甚乎含識溺心而浮識,識與業(yè)相乘循諸響,而未始息也。象之形之,人與物偕生,紛然乎天地之間,可勝數(shù)邪?得其形于人者,固萬萬之一耳。人而能覺,幾其鮮矣!圣人懷此,雖以多義發(fā)之,而天下猶有所不明者也;圣人救此,雖以多方治之,而天下猶有所不醒者也。賢者以智亂,不肖者以愚壅,平平之人以無記惛,及其感物而發(fā),喜之怒之、哀之樂之,益蔽者萬端曖然。若夜行而不知所至,其承于圣人之言,則計之博之。若蒙霧而望遠,謂有也,謂無也,謂非有也,謂非無也,謂亦有也,謂亦無也,以不見而卻蔽固,終身而不得其審焉。海所以在水也,魚龍死生在海而不見乎水;道所以在心也,其人終日說道,而不見乎心。悲夫心固微妙幽遠,難明難湊,其如此也矣。
圣人既隱,天下百世雖以書傳,而莫得其明驗,故《壇經(jīng)》之宗舉,乃直示其心,而天下方知即正乎性命也。若排云霧而頓見太清,若登泰山而所視廓如也。王氏以方乎世書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斯言近之矣!赌鶚劇吩:“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中間五十年,未曾說一字。”者,示法非文字也。防以文字而求其所謂也。曰:“依法不依人”者,以法真而人假也;曰:“依義不依語”者,以義實而語假也;曰:“依智而不依識”者,以智至而識妄也;曰:“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者,以了義經(jīng)盡理也。而菩薩所謂即是宣說大涅槃者,謂自說與經(jīng)同也。圣人所謂四人出世(即四依也)護持正法應當證知者,應當證知故,至人推本以正其末也。自說與經(jīng)同故,至人說經(jīng)如經(jīng)也。依義、依了義經(jīng)故,至人顯說而合義也、合經(jīng)也;依法、依智故,至人密說變之、通之而不茍滯也。示法非文字故,至人之宗尚乎默傳也。圣人如春陶陶而發(fā)之也,至人如秋濯濯而成之也。圣人命之而至人效之也,至人固圣人之門之奇德殊勛者也。
夫至人者,始起于微,自謂不識世俗文字;及其成至也,方一席之說,而顯道救世,與乎大圣人之云為者,若合符契也。固其玄德上智生而知之,將自表其法而示其不識乎?歿殆四百年,法流四海而不息,帝王者、圣賢者,更三十世求其道而益敬,非至乎大圣人之所至,天且厭之久矣,烏能若此也。予固豈盡其道,幸蚊虻飲海亦預其味,敢稽首布之,以遺后學者也。
- 上一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口訣
- 下一篇:無相頌
-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以后怎么生活?
- 禪宗六祖慧能詩偈集
- 念佛有何利益?
- 六祖大師在黃梅得法后的機緣如何?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簡介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后記:六祖之后的禪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付囑品第十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護法品第九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頓漸品第八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機緣品第七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懺悔品第六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坐禪品第五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定慧品第四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決疑品第三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般若品第二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自序品第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導言
- 星云大師壇經(jīng)講話精華錄
- 六祖壇經(jīng)錄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