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宗風(五)
學(xué)習宗風(五)
2011年7月8日 慧凈上人于凈宗書院為僧眾開示
(僧眾輪流背誦宗風俗諦)
今天之所以選擇在這里聚會,是希望大家能更加親切地、融洽地,在沒有高低上下、甚至僧齡的階級差別,于一種平起平坐、沒有拘束與限制的氣氛下座談。同時也想利用這個機會聽聽大家對教團,或個人的修行,或?qū)淼脑妇罢雇惺裁聪敕ā?/p>
問:有人反映說,道場里非常自由,但卻少了規(guī)范及獎懲。因為自己擔任執(zhí)事的關(guān)系,平日于事務(wù)上較有機會接觸上人,知道上人的教導(dǎo)看似沒有固定的軌則,但其實對于僧眾的言行舉止、待人處事,是有高標準的規(guī)范精神在其中的,可是這部份不知如何傳達或展現(xiàn)。
慧凈上人:我們道場位于都市公寓中,是社區(qū)型的教團,附近有左鄰右舍,跟一般山林道場,平常較少和信眾或社會人 士面對面接觸是不同的。我也曾輾轉(zhuǎn)聽到有少來道場甚或在其他團體學(xué)習的某位以前同修反映,說我們的出家眾有的威儀不足。面對這樣的評論,首先我們就要先檢 討,因為很多事情我們自己是看不到的,尤其了解自己這件事,往往是要假藉外境來當作我們的鏡子。因此,包括我自己,希望大家言語舉止盡量的安詳穩(wěn)重。
宗風俗諦中就有“威儀(舉止)──安詳穩(wěn)重”一條,安詳穩(wěn)重其實是包括內(nèi)心跟外境的,也就是身口與意。一個人如果內(nèi)心安詳穩(wěn)重,他會是很平和的──內(nèi)心很平和、很平靜、很無諍,也很安穩(wěn)、很喜樂,一種寂靜的喜樂。
除了內(nèi)心必須安詳穩(wěn)重,言語也要安詳穩(wěn)重,也就是在語言表達上,必須是安穩(wěn)的、祥和的、不粗暴的、不急躁的,甚至不會說出讓他人苦惱,與人有爭執(zhí)的語言;舉止也一樣,也是要安詳穩(wěn)重。所以“詳”是“言”字旁,顯示內(nèi)心所展現(xiàn)出來的言語舉止是安詳?shù)摹?/p>
出家本來就是為了修行,所以內(nèi)心應(yīng)該是向善、向上、向凈的。我們既然發(fā)心出家,心中就應(yīng)該清楚明了是為了修行而 來,而修行也一定是有自我的要求,而不用等待外面用某種嚴格的或是某一種制度來規(guī)范,甚至獎懲。所以,一個真正發(fā)心出家的人,很自然的,他應(yīng)該會有自我要 求,讓自己的身口意都是安詳?shù)、穩(wěn)重的、不虛浮、不粗暴的。
所以有人說我們威儀不足,這對出家眾來講,應(yīng)該感到很慚愧。既然現(xiàn)出家相就是為了要修行,首先就是內(nèi)心要平和、平靜、安穩(wěn)、無諍,展現(xiàn)在外的,也是穩(wěn)重的、穩(wěn)定的、平和的,這方面希望大家都能自我要求。
我比較不會訂出某一種規(guī)矩,甚或有獎、有懲,這也是希望大家都能從內(nèi)心自動自發(fā),自我要求。不過,由于畢竟我們都是凡夫,具足貪瞋癡,尤其在社會上久了,難免習久成性,積習難改,因此就訂了宗風俗諦讓大家背誦思惟。
我們學(xué)佛,所接觸的都是大圣佛陀的金言玉語,若能將這些思惟在心中,從這些佛言祖語來自我熏染,轉(zhuǎn)化習氣,調(diào)柔個性,這樣,氣質(zhì)、相貌、舉止、言語、命運都會轉(zhuǎn)變。甚而將這些金言玉語作為自己的生命,落實在生活,時刻警惕在當下。
所以,對于一個真正發(fā)心修行的人來講,應(yīng)該是不會等待規(guī)矩等種種要求才想調(diào)整自己的,只是說因為是凡夫,習性難改,因此多少需要有一些規(guī)范,“宗風二──俗諦”就是我們這里的規(guī)范。
再者,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龍樹菩薩以“乘船則樂”來形容,順風揚帆,又可以欣賞外景,輕松愜意,跟一般 自力的修行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在修行上如龍樹菩薩所講是安樂的──乘船則樂,大家過著快樂的出家人的生活、快樂的念佛人的生活,但也不能因 為是易行道、安樂門,所以就放縱了,更要注意自己是身著袈裟的修行人。
雖然我們現(xiàn)在所穿的是漢傳的僧服,但要把它當作袈裟;既然穿袈裟,就要用敬重、莊嚴之心來對待。由于印度比較 熱,同時講究簡便,因此就用一塊布把身體圍起來,袈裟就這樣一披,可是這樣的衣著方式在我們這邊不習慣,所以僧服就延續(xù)中國式的服裝。雖然樣式不同,不過 我們?nèi)詰?yīng)把它當作佛陀時代的袈裟,以莊嚴之心來面對它,既然穿上了袈裟,言語舉止,甚至起心動念就要合乎一個修行人的標準,所以希望每個人對自己的言語舉 止要注意。
我們的教團坐落在臺北市信義區(qū)的社區(qū)公寓中,房價很高,環(huán)境也比較狹迫,就目前來說,將陸續(xù)會有人來親近道場, 或現(xiàn)出家相,所以住的地方就會呈現(xiàn)不足,因此,從長期著眼,教團希望能在郊區(qū)建設(shè)一個靜修的地方。也就是說,這個地方雖不是在市區(qū),但也不是在很偏僻的深 山,可是有山林景觀,是靜而不僻。
教團中,四眾會愈來愈多,而人總會老,不管是年紀大,或想專修,都必須要有一處靜修的地方,這是我們目前尚缺乏的。
關(guān)于將來靜修居住的規(guī)劃,希望大家都有寬闊的空間,個人的生活機能也都具備,也就是說,有個人的寮房、衛(wèi)浴、小佛堂、小茶水間、曬衣處。建設(shè)的材質(zhì)及樣式以簡單、樸實、便宜、堅固、耐用為原則,而不像一般寺院的紅磚綠瓦、雕梁畫棟。
構(gòu)想中的這個地方將對內(nèi)不對外,四周籬笆圍起來,平?梢圆皇芨蓴_,都在里面用功。當然不止是出家眾,在家眾也 可以,只要是相應(yīng)于我們這個法門,而個性是無諍、平靜,能夠與眾和合,這樣的人都可以住進去,讓大家晚年可以很安心的念佛,很安然的往生,不過這也只是目 前浮起的一種念頭,將來能不能實現(xiàn),就看以后的因緣。只是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而已。
另外,也因為同修的護持,讓僧眾可以安住修行,希望大家要有感恩的心?梢赃@樣說,目前常來道場念佛的同修,都把教團當成是自己的家,也把我們出家眾當成是他們的親人一般,因此我們對同修不能看成是一般的信眾,而要當成是自己的家人、兄弟一樣。
住眾平日就是盡量無諍、平靜,這個非常重要。每個人的內(nèi)心如果是無諍的、平靜的,那團體里面就不需要什么獎懲條文,也不需要什么規(guī)矩,自然就會和諧。所以希望大家由內(nèi)而外都能夠無諍、平靜、和諧、和樂。
有一句話說“與人無諍,于事無求”,要內(nèi)心無諍,就是要有這種態(tài)度。對任何事情、語言,都要有一種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是、是,好、好,對、對,謝謝、謝謝”,日本話叫作“すなお”(sunao),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直樸、素直”。
日本常常有一句話“はい、はい”(hi),對方講什么,就回應(yīng)“はい”,也就是說,以一種直接接受的心,人家講 什么就“嗨,是的,對對,謝謝”,希望大家也能培養(yǎng)這種“すなお”(sunao)的心。直接的、當下的去領(lǐng)受、接受、承受,不要加以轉(zhuǎn)彎的考量、解釋、看 法。每個人能夠這樣的話,那個團體也會是和諧、和樂的,而且人格、心境都會提升,也會帶來福報。
這樣的心,也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誠”!罢\”非常的重要,《中庸》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 故,君子誠之為貴!币馑季褪钦f,如果沒有誠,便是虛妄,沒有彼此存在的價值。一個誠心的人,不會懷疑人家,也不會計較人家;一個誠心的人,凡事會直心來 接納。所以誠心、直樸的心對一個修行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有誠心、直樸的心就會減少沖突,沖突減少就不會引生業(yè)障,不引生業(yè)障就能增加福德。所以直樸的心 與誠心就好像嬰兒的心,嬰兒很純樸,他沒有大人的那種是非、利益、計較、爭奪的心,也因此,在道家修煉上,也很重視像嬰兒那樣的直樸之心。
我們僧眾住的地方都會懸掛一副字──“隨作務(wù),隨念佛,不與人諍,亦無怒容”,這都是我們的座右銘,而且也是修 行的重點之一。“隨作務(wù)、隨念佛”,把念佛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行住坐臥當中,落實在時處諸緣當中,讓念佛成為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習慣!安慌c人 諍,亦無怒容”,既不在口頭上與人諍,內(nèi)心也無諍;如果內(nèi)心有諍,至少也不要表現(xiàn)在容貌上,慢慢讓內(nèi)心也能夠不存留。
當然,講道理是容易的,一般好像都是講道理給人家聽的,其實修行道理是要講給自己聽的;還有,道理容易了解,講 也容易,可是修行就會遇上困難,為什么?因為道理的了解是屬于第六意識的層次,可是個性執(zhí)著于第七意識,是曠劫以來含藏在阿賴耶識里面的,非常堅固,因 此,單單靠這一輩子第六意識接觸到的這些道理是很難銷融曠劫以來的這些習氣的,所以都要常常不斷的提醒自己。
這樣講起來,修行是修什么?是“修心”,一切唯心。所以有一首偈說“愿我恒常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危害自與 他人時,立即強行令斷除。”只要起心動念,都要觀照,為什么?因為那個念頭是小偷,不是主人,主人是那個空靈的本性,所以對一個修行人來講,他的內(nèi)心應(yīng)該 永遠處在一種空靈的、安詳?shù)臓顟B(tài),念頭起來就要觀照。當然處理事情,與人接洽時必須要明辨、動腦筋,可是事情一過,就回復(fù)到那個空靈、寂靜的狀態(tài),所謂 “于事無心,于心無事”便是這意思。當然這些也都是道理,我也在學(xué)習,可是我們目標就是那樣。
因此,俗諦方面,我們就盡量去做。由于有俗諦這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所以俗諦不僅是我們行走的道路,也是一面照妖鏡,照出我們就是善導(dǎo)大師所講的“罪惡生死凡夫”,如果不是罪惡生死凡夫的覺悟,我們也不會老老實實的,通身靠倒在阿彌陀佛的懷抱中。
所以真正學(xué)習我們這個法門的人,會比較有包容心,比較不會生起責備人家的心念,為什么?因為想到如果要被責備的 話,我們自己應(yīng)比別人更需要被責備十倍、百倍;尤其是體悟到是阿彌陀佛包容我們,不跟我們計較,自然也會想盡量的包容別人,不跟別人計較。就如凈嵩法師說 的:“佛都原諒我們了,我們?yōu)槭裁床荒茉弰e人呢?”反過來說,大家也可以自我檢視與觀照,平常內(nèi)心如果有太多掙扎的事,就要讓它消除;如果一直無法降 伏,就應(yīng)該警覺。因為一個正常人尚不會這樣,何況是一個修行人。
另外,在佛門中,剛出家時都會先安排做苦役,也就是人家所厭煩的比較苦的工作。為什么?一方面可以消業(yè)障,一方 面增加福報。在佛門里面要修福真的是比較容易的,所謂“佛寺門中福好求”。因為寺院是三寶的地方,跟世俗的地方不一樣,在三寶的地方播種,就好像在一塊很 肥沃的田地下種子,這一顆種子再怎樣的低劣,但由于地很肥沃,就可以變鐵成金,所以在佛門中如果有什么差事的話,大家盡量不要計較,承擔差事就是點點滴滴 的在累積福報,都是功不唐捐的。
最近有一位蓮友向我反映,說《大經(jīng)》(34頁)之“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 利”的經(jīng)文看不懂,應(yīng)該是少了字。既然是“遠離粗言”,怎么還會“自害害彼,彼此俱害”?我回答說:“對于經(jīng)典,我們應(yīng)該去了解經(jīng)文中的意思,而不是在文 字上挑經(jīng)文的毛病。孟子說:‘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經(jīng)文往往四字一句,偈語更是受字數(shù)的限制。因此,不可拘泥文字,而應(yīng)理解文 中內(nèi)涵。以我來說,從來沒有起過一念認為這句經(jīng)文有錯誤,或文字不周到,反而覺得這樣的造句用詞比較簡潔!蔽疫M一步跟這位蓮友說:“其實我們這個法門是 ‘還愚癡生極樂\’,像《盲眼老人 預(yù)知時至》中的主角,她懂什么?可是我們人生末后能夠像她那樣嗎?如果能像她那樣,我想這應(yīng)是大家所盼望的。所以法然上人就講,圣道門是‘極智慧證涅 槃’,若是凈土門則要‘還愚癡\’,才能安穩(wěn)的‘生極樂\’。不然知解太多,意見太多,一直在尋文摘句中作活計,這樣心就會不專一、不安穩(wěn)!
我們這個道場是長年念佛,大部份的人在道場也好幾年了,如果有專心念佛的話,幾年來,氣質(zhì)、相貌、個性、威儀應(yīng)該都會轉(zhuǎn)變的;如果沒有轉(zhuǎn)變,就要自我檢討了。當然不是說相貌突然變成另一個容貌,而是從氣質(zhì)上可以看得出來,至少性格上會更穩(wěn)重、更謙柔。
在一支香(七十分鐘)的念佛當中,如果能夠一句一句沒有粗的雜念,就會體得安詳、寂靜的心境,這樣,逐漸氣質(zhì)就 會改變;如果念佛時妄想雜念還很多,可以依照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shù)”來念佛,三三四也好,五五也好,一口氣念下去也好,這樣當然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妄想雜 念,可是比較細。尤其早晨剛睡醒時,心比較平和、穩(wěn)定、寂靜,可利用早晨的時間采十念記數(shù)靜坐念佛,久而久之,就能體會到詳和寂靜之境。
其實我們的佛性是什么?佛性無非是“寂靜”二字!涅槃”是印度語,中國話就是“寂靜”。一切唯心所造,如果我們的心多少體會到寂靜的話,言語舉止就會安詳穩(wěn)重而不會虛浮或粗暴,而且也不會常與人起爭執(zhí)。今天的僧眾座談就到這里。
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學(xué)習宗風(四)
- 下一篇:學(xué)習宗風(六)
- 學(xué)佛是為了什么?怎么學(xué)佛法?
- 不解決“六道盡皆經(jīng)”,人是無法真正安心滿足快樂的
- 他人的死與自己的死,感受是天差地別的
-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佛法的心要
- 生命無常三根本
- 凡夫眾生輪回六道,可說是純苦無樂
- 阿彌陀佛的“成佛”,是一件值得十方眾生歡呼的大事
- 彌陀成佛無余事,唯覓念佛往生人
- 真正的大師,一句話,把你說死,再一句,讓你永生
- 如何念佛才能感到自在、喜樂?
- 極樂無為涅槃界
- 殊勝的凈土法門
- 眾生緣深唯有彌陀
- 彌陀慈悲救度原理
- 極樂世界真的有屬于每個念佛人的蓮花嗎?
- 棒喝!做一個表里如一的修行人
- 兩種方式,化解冤債
- 學(xué)佛就是學(xué)做人
- 佛法講人生是苦,是為了幫我們擺脫苦!
- 念佛人是什么人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