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

\

  一、皈依的意義: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據(jù)佛法說,眾生三界六道輪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甚為可憐;這好比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南洋討生活的人兒,他們離鄉(xiāng)背景,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地在一個人地生疏的新環(huán)境里生活,真是可憐;又比如為了避開戰(zhàn)火的蹂躪,從越南逃來新加坡的難民,他們無依無靠,連一個親人也沒有,只依靠他國與社會熱心人士的救濟,過著寄人籬下地凄慘生活。這與我們在生死輪回的業(yè)海中飄浮,無依無靠的情景時一樣的。以世間法來說,我們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來講,以生死的觀點來看,這是沒有用的,因為你我都還在生死輪回之中,怎么能做別人的依怙呢?比如,兩個不會游泳的人同時跌進海中,誰能夠搭救、扶持誰呢?我們在生死輪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來說,唯有佛、法、僧三寶才能做我們眾生的依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二、三皈依:

  (一)、皈依佛:我們皈依佛,向他學習與修學,以他為模范、為導師,這就是所謂的依靠了。此外,我們凡夫誰也靠不住,因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來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輪回里轉來轉去,今生是好人,來世可能墜落,這樣的人我們怎樣依靠呢?所以唯有脫離六道輪回,大覺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為我們的依怙。

  佛陀覺悟世間的真相,他的三業(yè)清凈,沒有過失,這就是他的清凈處。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煩惱,誰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個斷除煩惱的圣者,所以我們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眾生,他會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接引依靠他的學佛者,所以我們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賴佛陀,不能像小孩子依賴母親那樣,我們皈依佛是以他為導師,親近佛。我們要有生生世世見到佛的愿心,希望能夠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羅漢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羅漢,他們生生世世追隨佛陀,因為阿羅漢證悟后深深的體驗到解脫自在,他們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們真正的皈依處。

  我們皈依佛后,應以佛陀為導師,向他學習,如見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禮拜他。佛陀在生死輪回,還沒覺悟的時候,所做之一切都是為了眾生;佛陀無量劫努力不懈,修種種的難行、苦行都是為了度化眾生;佛陀修行圓滿,證得涅槃,不辭勞苦的為眾生闡釋佛法,把世間的真相告訴我們,使我們也能解脫生死,故佛陀對我們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偉大的圣者,我們應該報答他的恩典。所以我們應該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禮拜佛陀。禮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么,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皈依法:凡是能夠消除煩惱,調伏咱們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詭則,既是能夠保持一定的狀態(tài),有一定的性質,都稱為法。能夠使我們解脫生死的道理,稱為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覺悟、所演說的種種善巧的教法。在這些教法當中,有很多種類,例如:世間法、出世間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處,是皈依涅槃清凈的法,既是我們要皈向解脫者內心清涼、清凈、不生不滅、無為之快樂的法。

  (三)、皈依僧:僧就是和合眾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這些實踐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稱為僧,他們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然而這里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圣賢僧,就是佛陀在世時,僧團中有很多證果圣人,他們依據(jù)佛法修行,結果解脫證果,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榜樣。看到圣賢僧,我們應該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斷除煩惱,于圣者一樣解脫生死,證得涅槃。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實行,我們應該尊重皈向。佛、法、僧和稱為三寶。

  (四)、三寶的種類:

  (1)、化相三寶:1、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釋迦牟尼佛--佛寶,降生人間;2、當時跟隨佛陀的有無數(shù)出家的凡圣弟子--僧寶;3、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演說開示的種種教理,如四圣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法寶。這是佛陀住世應化之際的相狀,稱為化相三寶。

  (2)、住持三寶:1、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鑄、泥塑、木雕、紙繪等的佛像--佛寶;2、我們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脈相傳的出家眾弟子--僧寶;3、凡是佛弟子所結集的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寶,稱為住持三寶。有這些住持三寶,才能延續(xù)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而我們有因緣遇到,這是人間最難得的事。因為在六道輪回中很難遇到佛、法、僧,故稱之為三寶。因為我們見到佛、法、僧,會生起解脫、清凈之心,有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脫;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寶,我們就很難有因緣解脫,所以佛、法、僧是難能可貴的,合稱為三寶。

  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寶中的佛陀,已離我們遠去,無緣見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三寶中的玉琢、石刻、金鑄、紙繪,乃至木雕的佛像,這些只不過是假像而已。但是當我們看到這些佛像,會興起佛的心想,使我們深深的懷念起佛陀、戀慕佛陀。雖然我們無緣接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還有這殊勝的因緣見到佛像,能夠繼續(xù)在我們的心里種下善根,依這個化相三寶,提升我們的內心,對于三寶更進一步的皈向。

  (3)、自性三寶:我們到寺廟去禮拜佛陀,能生起清涼與清凈的心,希求涅槃的心油然而生,這能使我們朝向解脫之道,此既是三寶可貴之處。這些清凈的心是我們本來具有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性三寶。我們自心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覺性,因為迷失,所以感受不到;我們自心中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相,我們也不知不覺;我們的自心本來具足一切,沒有所謂的和合分開,大家一律平等,這些我們都不曉得,因為三寶的因緣使得我們認識到自心,那是非?少F的,所以我們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獲至寶之想。

  皈依三寶并不是舉行三皈儀式后,盲無目標的禮拜三寶,而我們每天禮佛拜佛,是要在我們的業(yè)因緣里面種下一點兒善根;時時懷念三寶的功德,時時提醒自己要修行解脫。我們凡夫整天在煩煩惱惱中,不知道要怎樣解脫。如果我們每天都有皈向三寶的心,就會鞭策自己,努力修行,斷除煩惱朝向解脫。

  我們皈依后,內心要至誠的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無邊無際的佛法大海中,努力修學,精進不懈。

  皈依者的行持:

  1、親近善知識:我們皈依之后,應該親近善知識。

  2、聽聞正法:我們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生起正見

  3、依教奉行:我們不止要聽聞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為榜樣,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法。如果我們每天這樣的皈向,滿滿地就有機會解脫。我們皈依三寶,應該天天做如是的觀想:佛陀是那么的偉大、慈悲,是人間最偉大的導師,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佛法的道理是那么清涼,能使我們放下無數(shù)的煩惱,逐漸的走向解脫;僧--放下世緣,出家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遠,和合無諍,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實踐者,修行證果,使我們升起無限的信心,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4、護持與供養(yǎng):在佛、法、僧三寶中,僧寶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法師們本著「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皆離苦’的偉大情懷,依據(jù)佛制清苦辦道,弘法利生,使佛法繼續(xù)流傳,這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我們護持與供養(yǎng)的。

  三、戒律:

  戒是有所不應為;律是有所應當為。

  我們每天應該誦經修持,時時提起正念,有機會要去受持種種的戒,因為佛、法、僧中的法寶就是戒、定、慧的無漏法,我們應當修學。我們皈依三寶后,不論是要修學什么法門,都應該進一步去受持戒律,因為戒是一切法的基礎,所以佛陀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既是此意。

  (一)、戒的意義:佛陀在各種不同的因緣下,依據(jù)眾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無量無數(shù)的戒律。佛陀教導在家的學佛者(男居士稱為優(yōu)婆塞,女居士稱為優(yōu)婆夷)一定要學持五戒,因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忘語與不飲酒,毀犯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們墜落投生惡道。我們皈依三寶后,不管有沒有受戒,我們都要在生活中實行五戒。

  (二)、五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

  (1)、不殺生:

  殺生戒具五緣成不可悔:1、所殺是人。2、作人想。3、有殺人心。4、興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殺者命斷。

  在殺生戒里,凡是自己殺,教人殺,遣派人家去殺,此三種殺法,都等于自己殺。我們用種種方法使眾生命斷,稱為殺生。殺生的果保有輕有重,它是根據(jù)所完成的因緣來決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緣,那就成為犯殺生罪。

  1、是眾生(有生命):所殺者有生命。

  2、眾生(生物)想:蓄意殺害時,內心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殺不到他,因嗔恨心的驅使,你拿木頭來亂砍,這是沒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在夜暗中走路,無意間踏死一只蝸牛,這就是沒做生命想。

  3、有殺心:我們起心要殺害對方,叫做有殺心。殺心與想的不同是:殺心就是內心有殺害眾生的心理行為(心行);想就是內心起要殺眾生,然后對那個境作想。比如說:現(xiàn)在我坐在家里,心要殺人,但是那個人沒在面前,所以沒有作想,卻有殺心;當那個人在我面前時,我要把他至于死地,這叫做想,所以這個想是對境(眾生)作某某眾生想;而殺心是我們造殺業(yè)的整個過程中,想要對方死,叫做有殺心。

  4、興方便:用種種方法去殺害眾生。

  5、命斷:你所殺的眾生的性命斷掉。

  如果是斷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懺悔;是畜生斷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懺悔;所殺的人沒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沒斷是下品罪(輕罪)。如果不受五戒,殺生照樣有罪。

  (2)、不偷盜:

  不與而取就是偷。具六緣成不可悔:1、是他物。2、作他物想。3、有盜心。4、興方便。5、值五錢。6、離本處。

  1、是他物:那財物是他人的。

  2、作財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這兩個條件的分別是:比如你來廟堂,從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時候,穿錯鞋子,這樣的情形--鞋子是他物,但是你并沒有作他物想,以為鞋子是自己的;有時候那個東西是你的,卻以為是他人的,就去偷。這種情形很少發(fā)生,確是有可能的。

  3、有盜心:要有偷盜的心。就是別人的財物,對方沒想給,你想要占為己有的心念,叫做有盜心;如果一個人拿別人的東西,沒有盜心,好像拿錯或人家不要了的東西,不可構成偷盜罪,不算犯戒;如果有偷盜的心,就是犯戒。犯戒有輕有重。

  4、興方便:假借種種的方法達成偷盜目的。

  5、值五錢:所盜之物,價值五個錢。這是佛陀按照當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國法而制。國法規(guī)定凡偷五錢者,即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盜五錢者,亦成重罪不可悔。當時五錢是現(xiàn)在的多少錢呢?沒人知道,總而言之,你偷價值不菲的東西,那果保就很重。

  6、離本處:將所盜的財物,帶離原來的位置;這還必須偷者以為他得到了此物,而被偷者以為他的財物不見了,稱為離本處。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他的面前把錢放在右褲袋里,但在他沒看到時,你把錢放來左褲袋,過后你叫他看右褲袋里沒有錢,就說沒拿他的錢,雖然錢還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對方認為錢不見掉,這稱為離本處。又如古時有人偷馬,當盜賊從馬廄里把馬拉出來時,馬兒就會叫,主人家就追,偷者還沒認為得到馬,而馬主也還沒認為他的馬被偷掉,這就是還沒離本處;如果養(yǎng)馬者完全不知道,那盜賊把馬拖出馬廄后,那就是離本處。

  這六個因緣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盜物超過五錢,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輕、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懺悔的,稱為不可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頭被斬斷,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殺死人,稱為犯不可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殺死了一只公雞,那犯的是可悔罪。

  (3)、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間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系,都稱為邪淫。邪淫戒具四緣成不可悔:1、非夫婦。2、有淫心(心愛樂淫欲)。3、是道。(口、大小便處)。4、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處所(淫欲之道):口、大小便處與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個正人君子,肯定不會犯上邪淫。有些人娶幾個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為他們是夫妻,則不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還金屋藏嬌,有個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喪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個人受五戒后,與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斷頭。(戒律中以斷頭比喻重罪)

  邪淫的范圍,不唯不得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自己的夫妻,亦有限制:(1)、非時邪淫:佛菩薩的紀念日,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經期間、妊娠中、產前產后,不得行淫。(2)、非道邪淫:除了陰道,不得行淫。(3)、非處邪淫:除了臥室以外,不得行淫。

  邪淫的罪過,分為三品:與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親行淫者,為上品罪;與夫妻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為中品罪;與自己的妻子于非時、非道、非處行淫者,為下品罪,以此三品輕重,分別下墜三涂。未受戒者亦要承受如此的果報。

  在一切邪淫戒之中,以破凈戒人的梵行者,罪過最重。

  犯戒均在于心,如無邪淫之心,即不會主動去犯邪淫戒,因此,淫戒也又開緣:若為怨家所逼,而不受樂者,無犯。

  (4)、不妄語:

  不講騙話。妄語戒分為大妄語與小妄語。妄語戒具五緣成不可悔。1、所向是人(對人說)。2、作人想。3、有欺騙心。4、說大妄語(說自己是圣人)。5、聽者領解。

  1、所向是人:對人說妄語。如果我們和一只狗說妄語,它聽不懂,那就不能構成犯妄語戒,所以講妄語的物件主要是人。

  2、作人想:認定對方是人。

  3、有欺騙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

  4、說妄語:用口說出來,有時不必用口亦可說妄語,打一個眼色,甚至默認、暗示,點頭、手勢,或使用手寫出來也是妄語;那就是說用一種欺騙的行為來欺騙他人,都是妄語。

  5、聽者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如對方是聾人、癡人、不解語人、及向非人、畜生說大妄語,不犯重罪。

  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分別:

  1、小妄語:就是一般上的騙話;還有罵架的粗話、挑撥離間、不三不四的話,既是騙話、惡口、兩舌和綺語,都稱為小妄語。

  2、大妄語:自己不是圣者,卻跟人說自己是阿羅漢或是初果圣人;或者說自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叫人來膜拜與供養(yǎng),這都是大妄語。

  犯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差別是:如果說大妄語,那就不可懺悔,就是所謂的破戒;說小妄語則犯可悔罪。

  (5)不飲酒:

  不可以喝酒。飲酒戒具三緣成犯但可悔。1、是酒(能醉人)。2、酒想。3、入口。

  1、是酒:能醉人的飲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飲料。

  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則一咽,犯一可悔罪。

  殺、盜、淫、妄這四條戒稱為性戒;飲酒戒稱為遮戒。

  1、性戒:在因果上這是罪惡事,不應該做,應該戒掉,稱為性戒。

  2、遮戒:所謂‘遮\’就是防止的意思。飲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惡事,它沒有善、惡,但就能亂性,使人不能自我控制,其他不良的行為發(fā)生,乃至于破戒,為了防止其他的惡事發(fā)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殺、盜、淫、妄這四條性戒,如果受持者破戒后,那就是不許懺悔,不只如此,而且破戒者不許出家受戒。既是如果一個人受持了五戒,事后破戒,以戒律來講,不可接受他出家,所以破戒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但是一般人是不容易破戒的。因為:

  1、殺生戒:殺死人是破戒,殺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懺悔清凈。

  2、偷盜戒:只要不偷貴重的東西,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懺悔清凈。

  3、邪淫戒: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不可懺悔;夫妻間不恰當?shù)臅r間、地點、處所等行淫都是邪淫,但可懺悔。

  4、大妄語:只要沒說自己是圣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夠驅使什么鬼神,只要不說這些話,那就不會破妄語戒。

  (三)、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

  五戒本來是做人的根本,不論佛陀制定與否,五戒中的殺、盜、淫、妄這四條戒,是人都會知道它是罪惡的,既是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也會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佛說有一種所謂自通之法,既是:

  (1)、不殺生:應作如是觀想:我們不希望被人斷掉己命,就不應該斷別人的命;我們想要別人的命,那我們的性命就難保了。你、我不互相殺害,大家就可以相安無事。

  (2)、不偷盜:我們的財物不希望被別人偷,那我們也不應該偷別人的財物。

  (3)、不邪淫:哪個男人希望自己的太太紅杏出墻,給自己戴綠帽?哪個女人希望自己的丈夫在外搞婚外情?相信是人都不希望此種事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們也不要破壞別人的家庭

  (4)、不妄語:我們不希望被別人欺騙,所以我們也不應該欺騙別人。

  (四)、受持五戒的好處與功德:

  嚴持五戒,戒體清凈者,他死后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會墜落。根據(jù)因果來講,有下列六種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持好五戒者,內心會感到清涼,覺得沒有對不起人家,內心感到安穩(wěn),問心無愧;臨死時會生起善心,此善心會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無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遠離災難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將永遠投生在善道,不會投生在惡道;在善道中會遇到善人扶持與幫助,所以會遠離災難,遠離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護:鬼神會保護、敬佩持戒者,因為唯有過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們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會生歡喜心。另一方面,根據(jù)經典說,受持五戒者每條戒有五位善神發(fā)心保護。

  (5)、持戒者易得禪定:持好戒律,貪、嗔、癡等煩惱少,那修禪定就比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證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覺悟證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凈者才能證悟圣果。

  (五)、犯戒者的過失:

  (1)、犯殺生:心懷恐懼,眷屬不和,短命,為社會人士所憎惡。造殺生業(yè)太重的人,今生有怕死的心理;眷屬經常和他吵架與決裂;多病短命;為人所憎惡,就好像一些人,人間人愛;反之有些人卻人見人厭,即使是不認識他的人,也會對他生起憎惡之心,那是因為他造了惡業(yè)。

  (2)、犯偷盜:犯偷盜戒者將來貧窮,因為偷盜的人貪,貪的果報就是將來貧窮,財物耗減;你偷人家的財物,將來你的財物也會很快散失掉;另一點是別人的東西不見了,就會懷疑是你偷的。

  (3)、犯邪淫:犯邪淫戒的女人,將來她的丈夫會尋花問柳;如果是男人,將來他的妻子會紅杏出墻,所以當我們受這種果報時,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應該想這是前世造的業(yè),應該如此的果報。另一方面,邪淫者,一切眾生見皆生疑,凡是發(fā)生不好的事,別人就會懷疑是他干的。又好像有些人,一有錢就去花天酒地、尋花問柳,那人家就很難相信他,懷疑他不是好東西。

  (4)、犯妄語:說騙話者,將來他的言說,別人不信;同樣是一件事情,甲講別人相信,而乙講則沒人相信,這就是乙造妄語業(yè)太多。犯妄語戒的人,經常得惡口,常被人罵。

  (5)、犯飲酒:飲酒多的人,心常散亂,心不定則不能思維善法,不能想好的事物。

  四、學佛的層次:

  (一)、三皈依:

  我們先聽聞佛法,然后確定三寶是我們生死輪回的皈依處,那就要求皈依。我們皈向三寶,不能只是內心皈向而已,還應該根據(jù)外境,舉行一個皈依的儀式。好比一對戀愛中的男女,他們只是同居,沒有注冊結婚,沒有跟人家講明,那有誰相信他們?當他們在婚姻注冊官的面前宣誓,簽了名,經過一個簡單的儀式,注冊結婚后,大家對他們就有信心。同樣的,我們凡夫的心每每隨著外境而轉變,雖然內心皈向三寶,還得要舉行一個簡單而隆重的皈依儀式,這樣才算是個正式的佛教徒。

  (二)、受持五戒:

  三皈依者皆應進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樣,我們只是內心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強,遇到逆緣時就不容易把握,往往會把五戒丟到一邊。就好像一對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結婚,那他們就很容易因惱意見而分手。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內心認為受持戒律是正確之道,他就應該去請求一位法師,為他傳授五戒。傳授五戒是這樣的:傳戒者必須是一個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當。佛弟子的受戒,須是師師相授,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發(fā)明或證悟。它與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動發(fā)信受持的,并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樣,有人持者刀子強逼我們一定要受持。如果我們堅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沒辦法,但他會慈悲勸導我們‘以戒為師\’;那是因為在佛教的教導中,必須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學;如果沒有戒律為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很難有成就,所以學佛者應該先皈依,然后受戒!法華經》曰:‘精進持凈戒,猶如護明珠。’我們受持五戒后,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經又云:‘信為能入,戒為能度’既是此意。

  (三)、總結:

  一般人只聽別人說皈依好,就去皈依,那只是找一張護身符,他們說有了這個‘護照\’后就可升天,這不是皈依,這是迷信。不懂得佛法的人,過去世與佛有緣,聽到人家說皈依好,他就去皈依,不知道皈依的真正意義。其實皈依并不是得到東西,而是我們內心真誠的皈向佛、法、僧三寶。因為我們在生死輪回中,以佛、法、僧三寶為明燈,讓它指引我們走上光明的康莊大道,使我們斷除一切煩惱,最終覺悟證果--成佛。我們內心以此為道路、為皈向,這才是真正的皈依。我們三皈依,受持五戒后,要進一步修持,不論修學任何法門,一定要以戒律為基礎,不然是很難有成就的。如果一個人他整天殺生,不管他修藥師法門或是拜大悲懺,今天懺悔,明天殺生,后天殺生,那是徒勞無功的。我們要在生活實踐五戒,以它來約束咱們的身心,自我教導,慢慢地我們的心就會定下來,這樣就會接受這五戒,確信嚴守五戒,以戒為師,它真能另我們得到安樂;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就在于此,既是佛教有戒、定、慧的教導,而這戒、定、慧三無漏學,確能使我們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走上光明、安樂的康莊大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