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銘-禪解 第二章 勿落兩邊
第二章勿落兩邊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圓滿的自性如同虛空,於眾生無欠少,於佛無多余;只因凡夫無知,對境生迷貪憎取捨,所以迷失真如本性而不知。
莫去追逐假有的一切,也勿沈守空寂而不動,保持一種平常的心,讓一切心念自然生滅。當心妄動時,越想將它止靜,妄念反而更動;如果一直想止動求靜,執(zhí)著在兩邊打轉(zhuǎn),還不如保持平常心。
若不懂得平常心,而在動靜、空有兩處下功夫,那是沒有用的;越想消除妄念,越是無法降伏;越想進入空性,反而背離真空。何不「應無所住」,不住動靜、空有,「而生其」平常之「心」呢?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自性「圓同太虛,無欠無余」,一切具足,能生萬法。猶如虛空,含藏萬物;好似大海,能納百川。但說是一物即不中,污染即不得。
希遷禪師問:「什么是禪?」寶通答:「揚眉眨眼便是!苟U師說:「除了揚眉眨眼外,把您本來面目拿來我看!箤毻ù:「請和尚除掉揚眉眨眼,再看吧!」禪師說:「我已除了。」寶通答:「我已呈和尚看了!苟U師說:「您既呈我看了,那心如何?」寶通答:「跟和尚沒兩般。」禪師說:「我心不關您事!箤毻ù:「和尚心里,本就無東西。」禪師說:「您的心里,也沒有東西!箤毻ù:「既然沒有東西,就是真東西!
所謂「圓同太虛」,不是空無一物,而是不執(zhí)一物;因不執(zhí)一物,故「無欠無余」,具足所有。心不執(zhí)有,故答:「本就無東西!剐牟粓(zhí)無,故說:「就是真東西!顾^:「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共粓(zhí)有,才能無住;不執(zhí)空,方能生心。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挂驗榇嬗腥沃,所以不明真如本性,應於一切法不取不捨,方能見到「圓同太虛,無欠無余」的本性。
有一老僧,看到陽光透過窗子,便問惟政禪師說:「到底是窗趨向於光,還是光趨向於窗?」禪師順口說:「長老!您房里有客人,回去吧!」老僧因有取捨,如客人來來去去,生滅不斷,故禪師開導:「您房里有客人!谷コ妄想分別,回歸平等無別的自性,故說:「回去吧!」
我們常於相上取捨,被境所轉(zhuǎn),如何才能不被外境所惑呢?
學僧問惟儼禪師:「怎樣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禪師答:「隨他去,有什么妨礙了您?」學僧回:「我無法領悟。」禪師則說:「什么境,迷惑了您?」諸位,是事業(yè)迷您,還是感情惑您;是家人迷您,還是大眾惑您。心迷不悟,非外境迷您呀。
有僧人問:「初學禪怎么入門?」智常禪師敲鼎三下,便問:「聽到聲音否?」僧人說:「聽到了!苟U師回說:「我怎么沒聽到!褂智枚θ,再問:「聽到聲音否?」僧人答:「沒聽到!苟U師回說:「我怎么聽到了!股藷o言以對。遇到境界時,不被境界轉(zhuǎn),故禪師說:「沒聽到。」但卻是清清楚楚,了知一切境界,故答:「聽到了!沽嬲f:「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即是這個意思。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不要去追逐有的現(xiàn)象,也不要停留於空的狀態(tài)。有是障礙,空亦是陷阱;空、有雖然不同,其執(zhí)著的心,卻是相同。未學佛前,偏執(zhí)於物質(zhì);學佛之后,偏執(zhí)於精神。
《心經(jīng)》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褂胁浑x空,空不離有,既是如此,又何必「逐有住空」呢?應外不著相,內(nèi)不著空,內(nèi)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執(zhí)心,則一切通達無礙,故六祖言:「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zhí)空,即長無明!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剐臒o憎愛,境無順逆,空有無住,揀擇無生,此時一切分別、對待、主客、人我、能所,自然消除,泯然無跡,一種平懷清凈之心便現(xiàn)前。我們不知,息妄顯真,拋棄自佛,而身外求佛,窮劫盡形,終不能得。故黃檗禪師說:「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平懷」,即平常心。心無對待,自然平等;舉目皆是,其心自平。趙州從諗向南泉禪師請益:「如何是道?」南泉說:「平常心是道!箯恼攩:「可否探究?」南泉說:「動念即乖離。」從諗問:「不動念,又如何知道?」南泉說:「道不屬知或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通達無疑此道,就像虛空無所障礙,豈可強說是或非呢?」從諗言下悟道。
又有僧問趙州禪師:「如何是佛?」趙州答:「佛殿里底!股f:「佛殿里,難道不是泥龕的塑像?」趙州答:「是!股賳:「如何是佛?」趙州再答:「佛殿里底!箤W僧依舊不明,懇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趙州問:「吃粥了沒?」僧答:「吃粥了。」趙州便說:「洗鉢去!蛊渖鋈皇∥。道無所不在,佛亦如此;能知是自佛,能吃是自佛,能洗的還是自佛。
諸位,道本平常,故平常心是道。若逐有,離道越遠;若住空,此道非道,故僧璨大師說:「纔有是非,紛然失心!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心若無妄想、執(zhí)著,其心自然清凈。但是常人無知,卻偏偏刻意使用各種方法,要來降伏其心,反使心更加妄動,故大師言:「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舉例來說,當心不寧靜時,您可能透過念佛、持咒、誦經(jīng)、抄經(jīng)、數(shù)息、觀想、靜坐等方法,來讓心平靜下來。但您會發(fā)現(xiàn)到,用此方法讓心平靜,它只是暫時伏住,就好像拿一個石頭,把草暫時壓著,並沒有斬草除根;等到下一個境界來臨,心又被影響,依然不得清凈,正所謂:「春風吹又生!勾朔▉K非不行,而是二乘人的見解,先有煩惱,再除煩惱。
那如何才是大乘人的知見呢?大師接著說:「唯滯兩邊,寧知一種。」講我們的觀念不能永遠停滯在動、靜之間,因為不喜歡「動」是執(zhí)著,喜歡「靜」亦是執(zhí)著,那是不正確的。
「動相」是相,「靜相」是相,動靜二相皆是妄相,全是虛妄不實。如坐是坐相,站是站相,行住坐臥,何者不是相?有聲是相,無聲是相,噪音是相,梵音是相,何者有離相?
薛簡問:「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薛簡將明暗對立,智慧煩惱對立,生死對立,迷悟?qū)α?時時處在相對分別的兩端,故有疑惑。
六祖大師答:「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若窮極究竟,諸法無二無別,平等法性,並無一物分別相對,故無須對治,既無對立,何用解脫,此時狐疑盡凈。
薛簡再問:「如何是大乘見解?」六祖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執(zhí)著分別才有二相,了知無別,皆是實相。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佛法是不二之法,二法就非佛法。「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勾耸且环N,而非兩樣;是一即二,二即一。若不能達通此不二法,便會執(zhí)著於分別對待的兩邊,任管您如何修行,都是徒勞無功,因為知見不對,所行則偏,故言:「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因不明此理,所以想除煩惱,而得清凈;想除障礙,而得解脫。不但不能如己所愿,反而適得其反。遣有之心,有反不去,妄念更多;從空之心,空反背離,執(zhí)著越深。故說:「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我們常想用對治來除煩惱,但煩惱總是揮之不去,若能領悟「煩惱即菩提」之不二法,又何須如此呢?永嘉大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拐沁@個意思呀!
《心經(jīng)》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股詹欢,空有一如。明白此理,就不會「遣有從空」了。故六祖大師教導我們:「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余!共挥眯罢,則是不落兩邊,亦無執(zhí)此概念,其心自然清凈,無有余物可礙。
修行若有修的念,此念雖正卻是執(zhí);若不想修,此念是邪亦是執(zhí)。那修也不是,不修也非,又該如何呢?念起本自然,無須於念上起分別、憎愛、取捨。正念不取,邪念不捨;無念不取,有念不捨;凈念不取,雜念不捨。念起就起,無須取捨,自然念念不住,念念清凈。雖修不執(zhí),無修自修,本來天然,不假修成。
有僧問文偃禪師:「樹凋葉落時,如何?」禪師答:「體露秋風!够ㄩ_自開,葉落自落,春來花開,秋至葉落;花開不愛,葉落不憎,花開不取,葉落不捨。樹凋葉落,本是自然,又何費思量、百般思索,又何起計較,萬種分別。只要清楚凋落,明白秋風,不就是大道的整體,赤裸裸的顯露嗎?緣生念起,緣滅念消,又何必干預其念,強要它如何,若能如此,真心不就顯露嗎?
- 上一篇:信心銘-禪解 第一章 莫起分別
- 下一篇:信心銘-禪解 第三章 息妄顯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