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祖師思想的現代價值
凈宗祖師思想的現代價值
凈宗十三祖的凈土思想,猶如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點綴在我國凈宗教理發(fā)展史上,構成中國佛教乃至東方佛教的一大景觀。各位祖師的思想由于時代背景與修學環(huán)境的不同而各具特點,然其立論恭謹,秉承凈宗經典,故其闡釋的凈土根本理念又大致相同。凈宗祖師的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體現了多樣化統一的格局。當代凈業(yè)學人重溫祖師凈土思想,不僅能獲得深刻的理論啟迪,同時亦具明顯的現實意義,略標有四。
一、凈宗祖師張揚的三世善惡因果原理,既可策進凈業(yè)學人的修持,又能有效地改善世道人心。
近代以來,彌漫著一股否定因果的道德虛無主義思潮,尼采“上帝死了”的吶喊在現代存在主義哲學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等人文思潮中得到回應。價值的多元化、道德標準的模糊令現代人的思想陷入茫然,行為失范勢所難免。陀斯妥耶夫斯基針對這一根本問題,借助小說主人公的口發(fā)問:“如果神不存在的話,那么做什么都可以了,一切都可被允許!边@句話將現代人類的內在困境深刻地點示出來。
我國近現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否定三世因果,不信地獄、凈土存在的觀點頗具市場。既然善惡不一定有報,死后不復受刑,為何不用盡心機與手段,爭名奪利,痛快享樂今世呢?于是貪嗔癡三毒惡念滔滔,行為肆無忌憚,致令有著悠久文明的禮義之邦,在人文道德方面,滑入每況愈下的頹境;時至今日,頗有愈演愈烈之勢。有識之士都在尋找重建當代中國道德的途徑。對此道德頹勢,印祖開具了一劑良方:張揚因果報應之事理,建構內心道德調控系統(慎獨自律)。居今之世,欲得人心淳厚,長治久安,縱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切圣賢,復出于世,亦不能舍卻因果報應之道,另有他法。周安士居士常云:“人人明因果,則天下大治;人人昧因果,則天下大亂!(《安士全書》)足見改善世道人心的根本在因果報應理念的建立與實施。
徹悟祖師闡釋因果與心性的內在關聯:“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夢東禪師語錄》)唯談心性,則中下根機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因果二字實為弘揚佛法之要道。
三世善惡因果原理不僅在改善世道人心上內具深遠價值,而且是成就凈業(yè)修持的強大動力。遠公大師奉行凈土法門,即是基于對識神不滅、三世因果、輪回報應之篤信,蓮社123名蓮友的精神支柱亦是基于三世因果而升華的理念:念佛求生凈土乃超越生死輪回的捷徑,F代凈業(yè)行人繼承遠公大師的這一理念,對自己的修持無疑具有警策與催化的效用。
二、凈宗祖師自行化他的德業(yè),豐富了凈土根本理念——信愿行的內涵,為現代人的修持提供了效法的楷模。
念佛法門難信易行,義理境界深邃,超情離見,目標定位終極而高遠。出世大法,非宿根佛緣深厚者,難以啟信。古印度凈土教傳到中國,面臨的首要挑戰(zhàn),便是如何啟發(fā)民眾的信心。凈宗經典詳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殊勝超絕、至善至美,然而,超出凡夫的視聽心量之外,容易產生虛無縹渺之感。中下根機的信眾見不到可靠的驗證,終難生起決志求生凈土的愿心。凈宗祖師們欲將念佛法門廣為傳播,令其在中國生根開花,就得回答這一嚴峻的課題。這一課題的圓滿回答更多地取決于修證。凈宗十三祖在不同的時代,以共同的修證成就向世人提供了殊勝的驗證:西方極樂世界真實不虛,經典佛語真實不虛,精勤念佛必定往生。這種偉大而崇高的宣告,永恒地回蕩在華夏大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凈業(yè)行人念佛求生凈土,由此出離生死輪回成就佛道者,如稻麻竹葦,不可勝數。
凈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啟建蓮社,自行精嚴,曾于定中三次見到阿彌陀佛極樂凈土,臨終預知時至,安詳往生。蓮社123人精勤念佛,臨終悉有往生瑞相,這一團體之驗證,揭開了中國凈宗弘傳的序幕。爾后,善導大師念一句佛號出一道光明,法照大師念佛三昧境界的昭示,少康大師念一句佛號出一尊佛像,省庵大師臨終見西方三圣降臨虛空等,均是不斷地向世人提供驗證,加固我國凈業(yè)行人的信愿心。可以說,凈宗十三祖悉皆以或顯或隱的方式向世人提供了驗證,尤其是最后一著,瑞相昭然,感化人心甚大。
凈宗十三祖悉皆親證念佛三昧,凡所撰述,悉皆從一大光明藏流出,契理契機,允為末法慧炬。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凈宗十三祖即是凈業(yè)成就,見地精純的過來人。吾輩凈業(yè)學人依著祖師的教示而行,決定能從娑婆苦域穩(wěn)達安養(yǎng)樂邦。然各祖師因時代與個性諸因素,修持的風格各具特質,諸如,側重禪觀念佛(遠公大師),專依佛力的專修(善導大師),萬善同歸凈土(永明大師),融匯各宗導歸念佛(蕅益大師),攝禪歸凈專志求生(徹悟大師),敦倫盡分顓蒙念佛(印光大師)等。祖師的修持與弘法的風格,為現代凈業(yè)行人提供了諸多的凈業(yè)修持的參照坐標,這些參照坐標只有對機的合宜與否,并無理論上的優(yōu)劣。雖然就現代人的根機而言,善導大師與印光大師的凈土思想與修持軌范,較多適合現代人的狀況。而現代人的根機萬殊,有仰遵遠公芳蹤,步武蕅益大師軌轍者,亦可聊備一格,春蘭秋菊,各擅其美;凈業(yè)修持,多途并進,齊抵西方凈土涅槃彼岸。
三、凈宗祖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宗教情懷,超時空地輻射到現代,警策現代人的凈業(yè)修持。
縱觀祖師們的生平修持,均具有深沉的宗教情懷。生死事大,輪回路險,不求生西方凈土,將何以堪?祖師們?yōu)榻鉀Q生死大事,竭盡一生的心力。遠公大師鑿池種蓮,六時精修念佛三昧;善導大師合掌跪念佛號,雖嚴冬亦念到汗浹力竭才止;永明大師日行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蕅益大師“六字大經王,勤誦無休歇”之精勤;省庵大師“寸香齋”自策凈業(yè);徹悟大師以“沙門者,學死者也”提撕;印祖以“念佛待死”自警——祖師們信愿持名,出離三界火宅的決斷心,動發(fā)人心,如暮鼓晨鐘,驚醒醉生夢死頭出頭沒的眾生,一心皈依阿彌陀佛,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否則,輪轉六道,苦不堪言。
祖師們的撰著,亦折射出深厚的終極關懷,于厭欣心反復勸勉,苦口婆心。善導大師云:“唯發(fā)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愿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fā)菩提心也!(《觀經四帖疏》)昭示厭欣心是凈業(yè)修持的先決前提,厭欣心是凈宗菩提心的本質內涵。這一理念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發(fā)達,現代人迷戀于高消費的物質享受中,難以生起厭離之心,間或生存苦難蜎集,亦多能隱忍,等候樂境,以“嚴冬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自慰。根機陋劣者,則怨天尤人,在破壞性的發(fā)泄與報復中,攫取幻樂的補償?傊,或迷于樂境,或苦中作樂,或以苦為樂,在三界火宅中,嘻怡流連,發(fā)不出一念出離之心。由是,現代眾生發(fā)心念佛求生者少,念佛成就往生者尤稀,致令阿彌陀佛倚門空望,金手徒垂;辜負佛恩,自甘淪溺,可哀也哉。
“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佛說無量壽經》)。究竟無極的殊勝妙道,容易往生凈土,而娑婆界內成就往生者卻甚稀少。西方凈土敞開大門,攝受接納十方一切眾生,然而,娑婆眾生久在煩惱纏縛之中,貪戀世樂,不生厭離,陷于自身結構性的困境,焉得往生?所以,欲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的現代人,須真實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拔除貪愛之樁,斬斷情執(zhí)之纜,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繩,視一切良辰美景如夢幻泡影,唯以念佛求生凈土為要急。惟此惟大,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精進修持,如救頭然,在生死苦海中,哀祈阿彌陀佛的濟度。這是凈宗祖師們的心態(tài),亦是現代凈業(yè)行人成辦往生大事的必要前提。吾人應拳拳服膺,培植深遠而高潔的宗教情懷。
四、凈宗祖師致力于凈土理念與本土文化的結合,上契如來性德理體,下應華夏國人之根機,為當代凈宗的弘揚指明了方向。
祖師們的凈土思想有一鮮明的共性,即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移植栽培凈宗奇葩;以凈宗理念提升本土文化,以本土文化輔翼凈宗的傳播。遠公大師的禪觀念佛,既有古印度般若與禪學的基礎,又有老莊學說的印記。蕅益大師年青時,大悟孔顏心法;出家后,博通三藏十二部,融會諸宗,歸投凈土,主張儒佛一家,三教同源,其《周易禪解》《四書蕅益解》代表著蕅益大師援佛入儒的心路。印光大師一生并弘儒釋二教,世間法以儒家倫理綱常立論,出世間法以念佛往生凈土指歸,二者概括為八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凈宗祖師融匯凈土理念與本土文化的弘法特點,值得我們在當代發(fā)揚光大。
現代社會以市場經濟與科技文明為主干,這給凈宗在當代的弘傳,帶來了挑戰(zhàn),也提供了機遇。其一,市場經濟推重效率與功利,將人們的目光引向物質,價值標準傾向世間事業(yè)的成功。一切神圣的宗教價值,大多讓位于世俗價值(所謂袪魅)。這無疑對以出世為本懷的凈土法門,矗立起無形而巨大的心理——價值屏障,阻抑著凈宗的弘傳。應該說,這是凈宗弘傳在當代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然挑戰(zhàn)與機遇乃一體兩面,這貌似嚴峻的挑戰(zhàn),極有可能轉換為凈宗弘傳的機遇。物極必反,跨世紀的現代人,飽經種種人生際遇,現代文明弊端的重重困擾,心緒空茫困頓之余,尋求心靈安頓,人生終極意義的意向越來越高漲(這種心態(tài)亦或為邪教的盛行提供沃土)。在這種社會心理背景下,凈宗以其平實的家風,簡便的修持,究竟的歸宿,精深浩博的義理,對現代人有著如磁吸針般的磁力。另外,現代人根機多樣,需要層次殊異,凈宗一多相融互即的特性,能滿足現代人的多層次需要,普應現代人萬殊千差的根機。念佛法門如萬病總治的阿伽陀藥,一方普療現代眾生諸種身心疾病,滿足諸種人生需求,諸如:身康體健、心理調適、安詳愉悅、智慧開發(fā)、人際和睦、事業(yè)順遂、主宰命運,乃至了生脫死的終極關懷等。總之,眾生的一切需求悉可在凈宗念佛法門中得到滿足。誠如印祖所云:“念佛法門成佛尚有余,何況其它!(《印光法師文鈔》)現代弘法人士,如能彰顯凈宗內具的滿足一切眾生愿的功能,便能應對挑戰(zhàn),因勢利導,令凈宗念佛法門光顯于現代。
其二,科技的發(fā)展迅速地改善著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與思維方式,對凈宗的弘傳也帶來了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一方面,科技的發(fā)展拓展了人們認知世界的視野,從天文學對廣闊宇宙的觀測,到量子物理學對亞原子世界的深度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學在基因—遺傳密碼的探討,均令現代人趨近于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而且,這些前衛(wèi)科學發(fā)展的路向漸趨靠攏東方智慧。現代自然科學理念,為凈土文化在認知層面的展開,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受現代科技的影響,現代思維方式的懷疑性、相對性、概率統計性等,對凈宗的啟信增大了困難。在人類科技發(fā)展中,相對性與懷疑性的思維方式有其合理性。世間一切總屬無常衰變,是故相對性(或測不準定理)便是對物質世界的有效詮釋。同時,科技發(fā)展是不斷遞進的,向權威挑戰(zhàn),突破傳統的理論模式,每每導致新的科技革命。所以,在懷疑一切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被事實證明有正面價值,因而,質疑便積淀為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之一,這種思維方式亦不可避免地遷移到對凈土文化的認知上。重邏輯、重實驗的思維定勢便加深了對超情離見的念佛法門的難信程度。所以在當代的凈宗信仰者中,文化程度不高者,比受過現代科技教育的知識分子的比例高;女性比男性的比例高。這種格局與思維方式的變遷相關。
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是凈宗弘傳在當代的基本格局。現代弘法人士應效法凈宗祖師,在保持凈土理念純潔性的前提下,針對現代社會特點與現代人的根機,善巧方便地構建現代人的凈業(yè)修持模式。注重以身弘法,用自己的德業(yè)為世人樹立人格風范,以自己的凈業(yè)成就感召眾生,令其迷途知返,就路還家,信愿持名,求生凈土。以自己的學識,敷陳凈宗淵深浩博的義理與境界,令現代人在凈宗無盡法藏中,隨機各獲法益。“愿將東土十方界,盡種西方九品蓮!痹诋敶邩鋬糇诜ù,令凈土文化成為21世紀導航世界文明的普世文化,如是或可真報佛恩于百千萬億分之一。
- 上一篇:念佛的感受及心路歷程
- 下一篇:略述凈宗信愿行 一、前言
- 大安法師: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大安法師: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大安法師: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大安法師: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大安法師: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嗎?
- 大安法師: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大安法師: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大安法師: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大安法師: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大安法師: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大安法師:為什么念佛、持經要有至誠心?
- 大安法師: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大安法師: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大安法師: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大安法師: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典?
- 大安法師: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大安法師: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字?
- 大安法師: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