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二日(二):止、觀、本凈修持

  安居第七十二日(二):止、觀、本凈修持
 
  問:持名念佛的時候比較專注、安穩(wěn),這時若用觀察門進行觀察的話,就覺得太散了,心里安穩(wěn)不下來,請問怎樣把持名與觀察相結(jié)合?
 
  慈師答:
 
  在凈土宗,一般這樣評判:
 
  信愿是“慧行”,在慧行基礎(chǔ)上會產(chǎn)生觀察力,就是所謂的毗婆舍那的修持。
 
  持名,容易得到止,止諸雜緣,所以一般說“行行”,也說是“事行”。
 
  若是善修者,止、觀可以并舉,在止的修持下可以同時做觀。若是在此處不純熟的人,止、觀要分開修。
 
  這個提問把止、觀給對立起來了,一個是慧行,一個是事行。所謂慧行,其慧是正見決定;事行,是所謂的法則清晰。那么正見決定的人做觀察是沒問題的,法則清晰的人在事行上,即止上也是沒問題的。這是要實踐的。
 
  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的凈土教法,可以運用以上修法,也可以摒棄這種修法,以本凈心持名,可以同時有止、觀二法。
 
  在五念門中,這兩種修法的內(nèi)容都具有,即依阇摩他和毗婆舍那的修持,以及依本凈的修持。從本修持是方便——就是說的隨順行,是直指的方便。前者是止觀行,是熏修的方便。
 
  依本凈心這個力來持名,不假于分辨,就會產(chǎn)生止觀二種善巧。
 
  要是依事行與彗行,就是我們常談的信愿行這樣的修持方法,其次序就很嚴格,就是漸次修持,這個止的修持很重要,止會引發(fā)正見,正見會引發(fā)事行,即這個法則清晰與正見決定是互助的,一個是福事,一個是慧事,;是互相交換的。這兩個不對立。你若是把它對立起來,認為我要是念佛做觀心就散漫,或者說我做觀持名就不能真正地清凈相續(xù),那可以先憶佛再來念佛,或者先念佛再來憶佛,可以把它分開修,沒問題!要是心理矛盾了,就可以把它分開修,沒有問題的。
 
  在五念門中,“身業(yè)禮拜阿彌陀應(yīng)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此“意”本具故,那我就依本凈來念佛,很簡單,那我念佛就是往生,念佛就是安樂,就是度眾生。此處因果同時,完全依本具、本凈而持名的,就是愿生即生,禮拜即生,稱念即生。第二門亦復(fù)如是。
 
  在天親菩薩菩薩的《往生論》中,這兩種教誨都是有表達的。有的人喜于漸次教的修持,他有這樣漸次的引導(dǎo)。但是有喜于本凈的,他有本凈的安立。所以你要是這樣的心理,可以先憶佛,憶佛的愿力,看看自己的愿,再去念佛。等于先發(fā)愿,再持名,那就不混淆了。你這是矛盾了,等于自己心里設(shè)置了一個矛盾,就是把止觀二法沖突了,沒問題,分開做就行了。
 
  我們在可操作的作為中,用慧行作為前行,以持名來作為伴隨,這比較省力一些,但有的人以事行步入正見,這也是有的。象我以前學(xué)念佛,就很簡單,一天就是數(shù)量,把這一天的時間塞的慢慢的,你打妄想的時候都不能休息,必須得念佛!念了一段時間后,這個妄想不敢生了,慢慢地不能生了,慢慢不會生了,正見也就有了。就是把所有的空間占領(lǐng)完了,這樣可能是比較笨拙的方式,但可能也是比較老實的人才能去做,即一天要堅持念多少聲,必須恪守,不敢荒廢。一荒廢就完了,他就沒有這種不敢打妄想——不能打妄想——沒有妄想——本來清凈的證實的過程。這樣必須要有一段咬著鐵嚼不松手的那種勁頭,就是有一個比較頑固的心,那樣才能堅持。若是慧行,心愿安立了再去念佛,本來很輕松的事情。所以傳統(tǒng)講——信愿行,信愿在前,行在后,這是常規(guī)的說法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