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日(二):不舍一切是稱性之說
安居第七十日(二):不舍一切是稱性之說
我們對前四門做了提示,所謂身、口、意、智,禮拜贊嘆作愿觀察。第五門——回向門;叵蜷T中第一個受用者還是每一個作為的獨立體,雖然是回向于眾生,但我們自身每個獨立體還是第一受用者。這個地方要反復(fù)的思維它。我們這時候再來看——原來我們所有善良的作為、慈悲的作為、智慧無染的作為,哪怕是回施眾生,也是自利的,第一個承受者還是自身。
過去一些僧人在為別人忙著一些佛事,那在早期是不得了的,象焰口、水陸、無遮法會,普濟于世,真是水陸空給這些迷失的眾生帶來了直接的利益。但后來因為世俗自私,慢慢變成一種經(jīng)濟交易以后,大家對這個作為的慈悲智慧的第一受用就丟失了。所以以前水陸焰口在我們中國成熟了很多大善知識、具足悲智方便、通力善巧的人,度了很多有情。我們現(xiàn)在惡緣熾盛了,大家斤斤計較的是名利、掙多少鈔票,這樣就是一個惡業(yè)的交換了,結(jié)果不光沒有成熟很多善知識,沒有給很多人帶來利益,反而帶來了惡緣,什么惡緣呢?因為他沒有真實地用慈悲智慧去利益他人,當(dāng)然這個第一受用也都是虛假、金錢名利,許多這些作為者的果報很惡劣,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群苦人,被道德遺棄的人。
現(xiàn)在很多地方的出家人也在做大量的佛事,象我們稱的延生普佛、往生普佛,實際這里面有極大的善緣,因為作為者是第一受用者,只要他認(rèn)真,具足悲智。象我們的蒙山,這個作為本身就是極大的利,這里面有智慧、有慈悲。所以出家人的修行密度十分大的,即福德因緣善緣熾盛,因為戒律、居士等種種因緣會屏蔽我們的惡緣。有的人他會悄悄地做惡事,那是他個人的因緣,但要是說整體的外緣,善緣還是熾盛。
我們要是了解了這一點,那我們自覺的修持與祈禱一定會成熟起來。你會悄悄地祈禱善緣,你會有善、智慧、慈悲的作為,而不會在背后做一些第一損害自己、第二損害出家、第三損害社會的作為,我們一定會擯棄它,為什么呢?你知道自己是獨立的第一個自受用者了,或者說第一個受果報者。
那么這個回向門,我們在這種自覺的觀察下再來作回向門,那就比較簡單。說方便智業(yè)——“不舍一切苦惱眾生”。這個“不舍一切”跟道不可須臾離有什么差別呢?不舍一切,實際是不舍一切時處順性的這樣一個修持。所以第五門完全是展示了性德的作用,第五門所有的展示都是性德的作為,因為這里的慈悲一定是依智慧而展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呢?沒有智慧的人是永遠(yuǎn)談不上慈悲的。我們都知道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大悲,這個大悲心一定是依智慧的,智慧一定是順性所使!
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教法中尚有“道不可須臾離,離即非道”,那么不舍一切,這不是給我們加任務(wù)的,是讓我們在一切時處皆是性德之作為,或者說性德所顯。這樣我們就了解了什么叫“不舍”,或者是無所舍、無從舍。不舍,是本來是沒有什么可舍的,因為沒有什么可取,也就沒有什么可舍的,那么自性也就袒露出來,我們就會率性而行。率性,稱性的行為,是一個真正的智者所擁有、智者所選擇、智者所取用。
過現(xiàn)未來都交織在我們現(xiàn)下的,我們現(xiàn)下怎么取用,這個權(quán)利完全在我們自身!曇鸞法師在《往生論注》中提出來這五種法(五念門)的隨順,其結(jié)果無外乎是“所作隨意自在成就”,以達(dá)成這樣一個自在力的認(rèn)知。若對這個自在力認(rèn)知不夠,我們解放不了自己,也解放不了有情,那你這個學(xué)佛毫無效果!你學(xué)一些規(guī)矩、套路,穿了更多的馬甲,一脫掉人一點就沒有改變。我們所有的作為是要改變自己的整個身心世界!不是天天換馬甲,這么做那么做,身心還是老樣子,那不行!一旦了解了我們的作為完全在于自身的獨立的取舍,這樣我們就有一個自在力也好,一個方便力也好,這樣的人是一個智慧者,率性稱性一定是智者,這是毫無疑問的。
通過這段學(xué)習(xí),已經(jīng)把智者的權(quán)利償還給我們了!你的思想意識、你的身口意三業(yè),完全是在你自身作為起作用的,而沒有我們過去的交織,或者說是師長帶來的、國家?guī)淼、社會帶來的、他人帶來的、父母帶來的等?這些東西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們通過這個學(xué)習(xí)把它篩選出來了。你的意識、你的身口意三業(yè)、你的擇取的第一受用者一定是你自身!那么你怎么來擇取?擇取智者的作為那就是稱性,那就擇取了法性,我們隨順展示這個性德的作用,所以“不舍一切”。
因為第五門的要求是不舍一切的,這沒有什么可以修持的,實際你有什么可以舍呢?一切萬法皆無自性,本身無我,你舍什么呢?因為你舍,是一種執(zhí)著,那你說不舍不是執(zhí)著嗎?不舍也是執(zhí)著。但是因為我們?nèi)∩岬膽T性,此處假著我們的習(xí)慣來做一個不舍的認(rèn)知,此不舍就是稱性者、率性者。
諸位菩薩,因為這不符合我們常規(guī)的思維習(xí)慣,但我們一定要在此處換個角度去思維這個獨立體的作用,那我們作為世界上的一個無責(zé)怪心理的人,那就是一個具足正見的人、不迷失的人,就是一個清晰的人,悲憫那些迷失者,悲憫那些糾纏不清的人,那你就真正的具足了慈悲。在這個世間說慈悲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我們要是不知道自身獨立體的這個作用,完全是自己是第一受用者,那我們想慈悲別人十分的困難。我經(jīng)常會審視自己,有點滴的去幫助別人的欲望生起來那都是不可能的,多是在自利的驅(qū)使下、支持下作為的。這是大部分人的習(xí)慣狀態(tài)。所以一個完全無私為人民服務(wù)的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那真是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這個純粹要有一個支撐,要是直接跨越過來怕是不容易,我們通過學(xué)習(xí)認(rèn)知,慢慢的可能會有這樣一個機會。
所以我們一旦知道——我們每一個獨立體的過現(xiàn)未來的業(yè)的交織、取舍的交織,我們是第一受用者,我們在負(fù)起責(zé)任的情況下,再來回向,這似乎就是順理成章了,就是你能說服自己的潛意識,你能說服自己的承受力。我們的作為要是說服不了自己,就會背上疲憊厭倦,甚至煩惱,可能還有一些怨恨等等。
諸位菩薩,因為這是一個妙觀察的熏習(xí),所以就要不斷地去觀察,不斷地去思維,雖然是回向門,也離不開妙觀察細(xì)細(xì)的思維,不是思維別人,是思維自己心里的狀態(tài)、心里的理路、心里的取舍、心里的愛樂、心里的本質(zhì)、心里的一種安住,或者說心里的一個迷失痛苦。你去觀察它,你去主動地調(diào)整它,你去做一個你心里的智慧的運用者。我們自己的心理、我們自己的果報、我們自己的受用,我們不關(guān)心它,后面我們所有的學(xué)習(xí)都變得毫無意義,甚至所有的作為都毫無意義!那我們就真正是在浪費自己寶貴的生命!
所以這個“不舍一切”,實是率性、稱性之說,一切本無所舍故。我們?nèi)鐚嵱^察,心地就會有如實的安住,就會有如實的寧靜,如實的踏實,如實的輕安,如實的喜悅。在談這個角度的時間,我們的確可以號著自己的脈搏看它是怎么跳動的?讓我們自己了解自己的心地,運用自己的心地,成熟自己的心地,去廣泛地認(rèn)知這個心理與諸佛菩薩無二的心理的本質(zhì),與一切眾生無二的本質(zhì)的心理,也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這種脈搏、這種心念、這種狀態(tài)、這種趣向,來認(rèn)知它、運用它、成熟它、完成它,來如實地安住,使我們的身心真正得到解脫,所以自解脫是方便,誰能解脫你的心理?
三寶歌大家都會唱,說“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笔裁答б捞幠?佛法僧是我們真正的唯一的皈依處!是不是這樣呢?實際是通過思維觀察,通過我們第一個心靈的受用者、我們自己的擇取、第一個受用者獨立的擇取,你會認(rèn)知到它是不是唯一的真正的皈依處。“今乃知”,是什么呢?他觀察到了,他體會到了,他有這樣細(xì)微的感知了,他才能去描述出來,讓很多人去傳誦,去歌贊三寶,使更多在幽暗的世界中、在心靈的迷失的世界中、在心靈的法界不知趣向的有情得到安樂,得到皈依,有一個安樂的尋覓,有一個安樂的歸宿,在這個傳唱中得到加持。
那我們學(xué)這個五念門,從阿彌陀佛說《無量壽經(jīng)》,從世尊傳達(dá)《無量壽經(jīng)》,從龍樹菩薩、天親菩薩他們記載、傳達(dá)這個凈土教法的體系與教法的作為,都有一個目的——無外乎使我們這個獨立的心智了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本質(zhì),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自在的、解脫的安住,運用,發(fā)揮,成長,轉(zhuǎn)換。在十方法界中供養(yǎng)諸佛而不散亂,在十方游歷而不迷失,在現(xiàn)緣中安住而不無記。這些善知識所設(shè)立的教法,所相續(xù)傳達(dá)的東西,就唯一此事——欲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凈的道業(yè)。道業(yè)不在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現(xiàn)下如是。
所以諸位善知識,細(xì)細(xì)地、寧靜地、負(fù)責(zé)任地在自己的心靈里,或者在自己脈搏跳動的地方去認(rèn)知他,看看讓他怎么來跳動?怎么來安撫他?怎么來運用他?怎么來展示他的真容,即紫磨金相,他的相貌都是真金色的。因為什么呢?真正負(fù)起責(zé)任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心智中一定是紫磨金色,具足了價值、安穩(wěn)、尊貴,具足了殊勝不可思議!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在這個東西的擇取上沒有認(rèn)真過,對這個獨立的受用沒有真正生起來過第一感受者的尊貴的價值的認(rèn)知,所以往往我們就把他荒廢過去了,一生乃至一生又一生,一劫一劫又一劫,無始以來就這樣相續(xù)著,輪回著,迷失著,掙扎著,沒有真正的皈依處。諸位菩薩,佛陀悲憫我們并不是說我們真有什么可以悲憫的,實在是因為我們的荒廢、我們對自身獨立的認(rèn)知不夠、自我尊重的責(zé)任不夠,喚醒了佛的悲心。因為什么呢?心佛眾生本無差別,體性無別,用之差別無量無邊,這真令這些同一父母、同一出生、同一角度的成就者心生悲憫。這種悲心無疑就會生起來,就象我們看見自己的同胞被屠殺一樣,我們是忍受不了的;看到自己的親人被傷害一樣,我們是忍受不了的,不管是疾病的傷害、自然災(zāi)害的傷害、戰(zhàn)爭的傷害,乃至說人與人之間的某些角度的侵害,你都不能忍受,為什么呢?因為你有親情。
【舉例:南京大屠殺,三十萬人被殺掉,我們作為中國人一想這個地方,因為有親情、有同民族的氣息,我們就會忍受不了。但是全世界猶太人被殺了三千萬!但我們中國人沒有幾個有感覺。為什么呢?是疏緣不是親緣!
那么佛陀審視一切眾生在六道中輪回與掙扎,乃至說在九界中徘徊與猶豫,世尊的悲心我們可想而知的。因為他跟我們有同氣,同一本性故,同一佛性故,這個“性”是無別的。佛徹底展示了法性的悲智,即順性展示了它真正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悲智方便。我們把這個悲智方便壓縮在我們的習(xí)氣業(yè)力下了,沉在業(yè)海之中,沉在深深的海底了,我們沒法用它,佛只不過把它自然地舒展開了,所以稱性率性運用悲智方便、饒益有情而無所障礙。所以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凡夫有情并沒有增減什么,只是說我們具足的悲智方便,這個稱性的功德,被埋在深深的習(xí)慣的地下,如此而已,所以我們就待于開發(fā),待于運用,待于成熟。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六 2011年7月26日
- 學(xué)佛心智 學(xué)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xué)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