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jīng)論 >

凈土探微-第三章(上)

  凈土探微 作者:弘學(xué)

  第三章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

  第一節(jié)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梵名為Amita—buddha),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又作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略稱彌陀。梵語amita,意譯無量。另有梵名Amitāyus,音譯阿彌多廋,意譯為無量壽;梵名Amitābha,音譯阿彌多婆、阿彌亸皤,意譯無量光。

  關(guān)于阿彌陀佛名號之由來,據(jù)《阿彌陀佛經(jīng)》上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這就是說,阿彌陀身上的光明,無有限量,能照耀至無邊的世界。不論任何事物,如山崖峭壁,均不能遮障阻礙其光明;阿彌陀的壽命及極樂世界人民的壽命,皆無量無邊,極其長久而無法計(jì)算。歷代的佛教大師及學(xué)術(shù)界學(xué)者根據(jù)《阿彌陀佛經(jīng)》所述阿彌陀的涵義,而將阿彌陀佛解說為“無量光”、“無量壽”。一佛而有不同義之二名,為其他諸佛所未見。又于《般舟三昧經(jīng)》、《大阿彌陀佛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等早期經(jīng)典中,亦僅有阿彌陀之稱號,故推知無量壽、無量光之稱號,系后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另據(jù)《平等覺經(jīng)》、后出《阿彌陀佛偈》、《稱贊凈土佛攝授經(jīng)》等載,阿彌陀佛又號稱無量清凈佛,所在之世界稱為清凈世界、極樂世界。

  我國譯經(jīng)史上,向來對梵文有五不翻譯,阿彌陀佛便屬五不翻譯之列。因?yàn)榘浲佑卸喾N意義,亦可翻譯為無量甘露、無量智慧、無量德行……因此,將阿彌陀譯為無量壽、無量光,意義仍不完整,故保留阿彌陀之梵音。那為何將阿彌陀又譯為無量光呢?據(jù)《大乘無量壽經(jīng)》說:“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愿,得生其國。”阿彌陀佛之光明,極其明亮、凈美,若照到眾生身上,令其身心柔軟、舒適,并能出三惡道之苦。阿彌陀佛的光明非常之特殊,無有限度,任何菩薩光明,均不能與阿彌陀佛光明相比。所以,“佛告阿難:阿彌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fù)如是。若化頂上圓光;蛞欢挠删,或百千億萬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shù)佛剎。諸佛光明所照遠(yuǎn)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shí),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yù)計(jì)。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于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因此,阿彌陀佛“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凈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觀無量壽經(jīng)》更詳細(xì)地解說阿彌陀佛為無量光的意義說:“無量壽身佛,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zhuǎn),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shù)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光明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fù)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

  這是凈土經(jīng)典說明阿彌陀佛修成無量光明的成果,用此修行成果所產(chǎn)生的身相光明,放射至虛空宇宙,接引其有緣眾生,故“無量光”便成為阿彌陀的重要意義之一。阿彌陀佛身相光明含攝深廣修證真理,可以從佛典上對諸佛身相光明的解說中得到了知!洞笾嵌日摗分刑岬,諸佛身上光明分為數(shù)種。有平常眾生能看到的光明,如釋迦牟尼佛平常身體四周便會顯現(xiàn)八尺圓光,即所謂“常光一丈相”!峨s阿含經(jīng)》卷四十二說有一對夫婦,見佛身純金色,圓光一尋。《增一阿含經(jīng)》說:“世尊凈如天金,如金聚放大光明……自歸十力尊,圓光金色體。”阿羅漢在定中亦有顯發(fā)圓光的記載,《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九說:“漏盡阿羅漢,更不復(fù)受有,凈如天金……。”原始佛教圣典中記載佛身上四周確實(shí)能放出一圈圓形光芒。大乘經(jīng)典中更處處可見佛說法之前,放光動地。在講經(jīng)說法的過程中,又陸續(xù)從佛周身上下大放光明,以度眾生。《八十華嚴(yán)》說:“一切諸佛,皆悉能放無數(shù)光明,其光平等。一一光明,有不可說光明網(wǎng),以為眷屬、普照一切諸佛國土……。一切諸佛,皆有無量常妙光明,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yán)好,為光明藏,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

  諸佛所有身相所出一切佛智光明,均佛菩薩的無盡行愿而產(chǎn)生,皆由佛菩薩往昔無盡三昧善根力而產(chǎn)生。佛平時(shí)身上的圓光,乃至從法性覺體中所產(chǎn)生之智慧光明,皆是在因地修持大悲行愿、六度萬行圓滿之后而產(chǎn)生的,從而說明了佛的身光與智光原是一體的。不僅佛的智光圓滿、平等,就是佛的身相光亦是圓滿、平等,故而《大智度論》說:“諸佛光明,由佛心力而發(fā),遍照十方,沒有滅亡之時(shí)。”并且說,諸佛周身均有一圈圓光顯現(xiàn),當(dāng)佛不特別入無量三昧?xí)r,恒由心力放射常光(身光)。一切諸佛常光無量,常照十方世界,釋迦牟尼佛神通、身光無量,亦應(yīng)十方世界有緣眾生之機(jī)所感,或現(xiàn)常光一丈相,或現(xiàn)常光百丈、千丈、萬丈、億丈,乃至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佛國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身光之所以在五濁惡世,顯現(xiàn)一丈光明,那是因?yàn)?a href="/remen/suoposhiji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娑婆世界眾生少德少智,薄福鈍根所致。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必應(yīng)機(jī)所感,顯現(xiàn)無量身光,適時(shí)度化有緣。事實(shí)上,諸佛初生時(shí)、成佛時(shí)、初轉(zhuǎn)法輪時(shí),皆放光明,遍滿十方世界,只是眾生福慧淺簿,雙目之業(yè)不堪受光盛之明,故不見佛光。由此可知,諸佛度化眾生的無量身光、智光,勢心隨著與有緣眾生適時(shí)需求而應(yīng)機(jī)示導(dǎo),隨緣顯化。因此而有諸應(yīng)化身佛應(yīng)機(jī)化眾,其跡影現(xiàn)佛國世界,產(chǎn)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遠(yuǎn)或近的智光、身光度化差別。

  阿彌陀佛同諸佛一樣經(jīng)歷菩薩七地而完成佛智光成果,可以說是代表諸佛成為無量智光明的圓滿成就者,由此便可了知《無量壽經(jīng))》所說阿彌陀光明為十方諸佛中最第一者,乃是一種方便說!華嚴(yán)經(jīng)》說,唯有宿世隨佛共同止、住,共同成就佛道因緣,具有深厚善根、培植深厚清凈業(yè)行的利根眾生,才能在某種修行因緣成熟下,與佛清凈光明的大定慧力相應(yīng),見到佛的自在光能力用。平時(shí)的凡夫眾生,其業(yè)行與佛菩薩從無數(shù)劫以來,在修證佛法的歷程中,所凝聚成的無窮的慧炬光芒而釋放出來的不可思議的接引道力,相差太遠(yuǎn)了。當(dāng)然就不能感受到佛的自在光能力用。此即說明了佛菩薩早已轉(zhuǎn)換其在最初仍是凡夫身時(shí),所擁有的自身四周所投射出復(fù)雜、黑暗、自私、兇暴貪嫉之光波,成為高尚、清凈而具有高度精神頻率,高度超越三界眾生磁能不可思議的另一層的磁性光芒。

  阿彌陀佛便是以此修行而達(dá)成純一、凈潔的紫色光芒,而產(chǎn)生無盡的導(dǎo)射作用,穿越層層宇宙時(shí)空,導(dǎo)射到無際的虛空世界,與有緣眾生心念所投射往生的磁光相感應(yīng)。據(jù)朱文光編譯的《生命的神光》所說,紫色的頻率最高,所以一切圣賢乃至佛菩薩和神仙,他們身上的光芒是紫色,而且光芒的厚度很長。紫色的光芒是正極。用人體磁場學(xué)的觀點(diǎn)講,經(jīng)過禪定的修持,可以轉(zhuǎn)換成具有高度精神修養(yǎng)的紫色磁光,是絕對可能的。故爾阿彌陀佛無量光明不是一種神話,從其身相放射無量光明遍照宇宙中其有緣的念佛眾生,加持他,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此即是阿彌陀直譯為“無量光”重大意義之源由。

  何以又將阿彌陀直譯為“無量壽”呢?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壽命之長久,實(shí)無法稱說,無法計(jì)算。在《大乘無量壽經(jīng)》中,釋迦牟尼說:“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jì)。又有無數(shù)聲聞之眾,神智洞達(dá),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于一晝夜悉知其數(shù)。假使十方眾生,悉成緣覺,壽萬億數(shù)。神通皆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dāng)?shù),千萬分中不及一分。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設(shè)取一毛,析為百分,碎如微塵。以一毛塵,沾海一滴,此毛塵水,比海孰多?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shù)者,如毛塵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以算計(jì)譬喻之所能知。”《無量壽經(jīng)》記述阿彌陀佛四十八愿,其十三愿說:“設(shè)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十五愿又說:“設(shè)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便是以本愿思想來解釋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的原因。

  佛身有三種:化身、應(yīng)身、報(bào)身。而佛的化身壽命有量有盡,法身壽命無量無盡。若菩薩過去修行時(shí),發(fā)愿要在五濁惡世成佛,便會應(yīng)其本愿,在五濁惡世成佛;若菩薩在過去修行時(shí),發(fā)愿要在凈土成佛,便會應(yīng)其本愿在凈土成佛。釋迦牟尼佛就是在過去修行時(shí),曾經(jīng)發(fā)愿要在五濁惡世成佛,廣度濁世中罪業(yè)深重的眾生,故釋迦牟尼佛應(yīng)其本愿,在娑婆世界成佛,在短短的八十年后隨著眾生共業(yè)因緣入滅了。而阿彌陀佛便是在宿世修行時(shí),發(fā)誓要在凈土世界成佛,壽命無量。故阿彌陀佛隨其宿愿所感,在極樂世界成佛,獲得不可思議的殊勝佛身,壽命無量。當(dāng)知這亦是方便說法。

  《涅盤經(jīng)》說釋迦牟尼亦有他成佛的凈土世界,被稱之為“無勝世界”。由此可知,不僅阿彌陀佛有其度化之清凈世界,壽命無量,乃至每一尊佛均有其清凈世界本愿度生因緣,壽命無量,及穢土世界的本愿度生因緣!觀世音菩薩授記經(jīng)》說:“釋迦牟尼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能為難事,舍凈妙國,以本愿力,興大悲心,于簿德少福,增貪恚癡,濁惡世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為說法。”《首楞嚴(yán)三昧經(jīng)》卷下,解釋釋迦牟尼佛在凈土的無量壽命說:釋迦牟尼佛八十涅盤,是方便示現(xiàn),其實(shí)釋迦牟尼佛的壽命,與東方莊嚴(yán)世界的照明莊嚴(yán)自在王如來同壽!督鸸饷鹘(jīng)》也說,釋迦佛陀壽命不能計(jì)算,百千億劫無有窮盡。這些均說明不僅阿彌陀佛在凈土的壽命無量,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諸佛在其凈土度生之壽命,同樣無量無盡。

  為何每一尊佛在凈土中之壽命皆是無量無盡呢?《大智度論》卷九十說:“隨意壽命者,菩薩得無生法忍,入如幻菩薩道,能一時(shí)變化作千億萬身,周遍十方,具足行一切菩薩道;處處國土中,隨眾生壽命長命短而受其形。如釋迦牟尼佛,于此國土壽命百年,于莊嚴(yán)佛國壽七百阿僧祇劫。”倘若修行者無量劫中,深修定慧,實(shí)踐救生,濟(jì)生的菩薩悲愿,而仍感得短命報(bào),不能獲得天壽無量,或不能應(yīng)其善業(yè)所感,生在眾生長壽的共業(yè)世界,則不符合業(yè)力與因果的原則,種善因不得善果,種惡因反而得到善果,那應(yīng)因果與業(yè)力的理論則不能成立。由此可知,阿彌陀佛之所以壽命無量,必有他宿世修行的因緣,就是從無量修行,引渡宿世有緣眾生,于久遠(yuǎn)劫以來,共同交織、融攝成不可思議的業(yè)網(wǎng),從而形成無量壽命的度生佛壽。阿彌陀佛在凈土壽命的變化,亦是決定于凈土眾生應(yīng)到達(dá)某一階段的度脫因緣而轉(zhuǎn)變的。故爾《無量壽經(jīng)》中說:“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jì)。……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jì)其壽命,長遠(yuǎn)之?dāng)?shù),不能窮盡,知其限極。”阿彌陀佛的壽命浩浩渺渺,無窮無極,誰能信知?唯佛知耳!因此而將阿彌陀直譯為“無量壽”。

  阿彌陀佛一佛二名號,而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無量光、無量壽二佛,若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樂福,則皈依無量壽佛。密教中,以阿彌陀佛象征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如來,居于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jié)三摩地印,種子為□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于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無量壽如來,居于中臺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于寶蓮上,法入定印。其種子為□,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初開之蓮花。在漢傳佛教中,阿彌陀佛為凈土門之教主,迄今仍然有極樂世界說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故又被稱為接引佛。阿彌陀佛以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而共稱為“西方三圣”。

  第二節(jié)阿彌陀佛因位修行四十八愿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據(jù)《無量壽經(jīng)》說,久遠(yuǎn)之昔,錠光如來出世,教化了無量的眾生得道之后,才進(jìn)入涅盤。接著有光遠(yuǎn)、月光、栴檀香等五十二位如來相繼出世,于濟(jì)度眾生之后滅度。其后,世自在王佛出世(梵文樓夷亙羅Loke

  svara,或樓枳嗢啰羅羅惹Lokesvārajā的意譯,亦稱世饒王佛)。世自在王佛住世時(shí),有一位國王聽聞佛法,非常歡喜,隨即發(fā)大菩提心,舍棄國王之位而出家,名法藏(曇摩迦留Dharmākara之意譯。dhar-ma,法的意思;ākara有含攝、蘊(yùn)積、出生、無盡等意思。“魏譯”為法藏,“唐譯”為法處,“宋譯”為作法,“漢譯”為曇摩迦留、法寶藏,“吳譯”為曇摩迦。解釋為一切法皆蘊(yùn)蓄不故。是阿彌陀佛因位時(shí)出家修菩薩道時(shí),世自在王佛為他取的名字)。他才智超世,在世自在王所,頂禮世自在王佛,右繞三匝,長跪,合掌,而以偈頌嘆贊佛德。偈曰: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如來容顏,超世無倫。正覺大音,晌流十方。

  戒聞精進(jìn),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

  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師子,神德無量。

  功德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愿我作佛,齊圣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布施調(diào)意,戒忍精進(jìn),如是三昧,智慧無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圣,數(shù)如恒沙。

  供養(yǎng)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jiān)正不卻。

  譬如恒沙,諸佛世界,復(fù)不可計(jì),無數(shù)剎士,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jìn),威神難量。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dāng)哀愍,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心悅清凈,已至我國,快樂安穩(wěn)。

  幸佛明信,是我真證,發(fā)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jìn),忍終不悔。

  法藏比丘說完偈頌,對世自在王佛說:“世尊!我發(fā)無上大菩提心,希望世尊教我,為我說明諸佛凈土功德莊嚴(yán)。我將修行,選取最殊勝清凈的佛國,廣大無邊之清凈妙土。并讓我于世很快開悟正覺,能拔出諸眾生生死苦難的根源。”

  世自在王佛因?yàn)槁犃朔ú乇惹鸬馁薯?推知法藏比丘提出自己早已知道的問題來發(fā)問,因此說:“法藏比丘,您所欲修的行以及佛國土之莊嚴(yán),您應(yīng)該都已知道,何以再來問我呢?”

  法藏比丘向佛說:“這個(gè)道理又深又廣,以我的程度是無法知道的。希望世尊,為我廣說諸佛如來建設(shè)凈土本因的修行。我將依照所教努力修行,圓滿現(xiàn)實(shí)愿望。”

  世自在王佛了解法藏比丘的志趣高遠(yuǎn),不可動搖,即為他說法:“比如一個(gè)人,用斗來量海水,經(jīng)歷了很久的時(shí)間,如果他不厭倦,繼續(xù)下去,最后海水也會被汲干,而取得海底之妙寶。人如果立志,力行求道,遇到任何困難,皆不退縮,則必能夠?qū)崿F(xiàn)愿望。您應(yīng)該如此努力。”于是,世自在王佛,述說了二百一十億佛國的優(yōu)劣,與住眾人天的善惡,又隨應(yīng)法藏比丘的希望,顯現(xiàn)出清凈佛國,在其眼前,令他得見。

  那時(shí),法藏比丘聞世自在王佛所說清凈佛土、又在眼前拜見,于是發(fā)起超越三世諸佛無上殊勝之大愿,他心中平靜,對建立凈土的志愿,亦無所著,完全自然的志愿,世間無物能及。如此經(jīng)過五劫的長時(shí)間,亦無欠缺地圓滿思維,選取了能建立莊嚴(yán)凈土之因的清凈行。

  法藏比丘經(jīng)過五劫思惟,選取了諸佛國中最殊勝者,與建立所需修行中最優(yōu)秀的修行方法。五劫中攝取莊嚴(yán)佛土清凈之行已完畢,又參詣世自在王佛,頂禮佛足,繞佛三匝,合掌而坐,向佛說道:“世尊,我已經(jīng)將諸佛國土及莊嚴(yán)佛國之行,選擇出來了。”

  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說:“把您所選擇之愿說出來,現(xiàn)在正是個(gè)好機(jī)會,讓一切大眾得聞,使他們發(fā)起大菩提心,給與法悅,并能令在座之菩薩眾,因聞汝之修行與發(fā)愿,以之為緣,而成就無上大愿。”

  法藏比丘說:“愿大眾,仔細(xì)聽取我所發(fā)起之愿,將一一詳細(xì)說明。”于是,法藏比丘在世自王佛面前,發(fā)下了四十八本愿:

  1.無三惡趣愿,又作自國無苦愿、永絕三涂愿、令國無惡趣愿、無苦苦愿、國土嚴(yán)凈無諸惡趣愿。即愿佛國中無有三惡道之重苦。

  2.不更惡趣愿,又作命終不向他國受苦愿、命終復(fù)不更惡趣愿、無壞苦愿、無惡趣愿、有情命終輾轉(zhuǎn)增上愿。即愿生佛國中之人天,于壽終后得往生他方,而不復(fù)沒入三涂惡道。

  3.悉皆金色愿,又作真金色身愿、色齊等愿、得身樂愿、身皆金色愿、所化成就真金色身愿、所化成就紫磨金色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身皆金色。

  4.無有好丑愿,又作形無好丑愿、色齊等愿、得身樂愿、有情容顏均等無差別愿、無好丑別愿。即愿佛國中人民之形色均為一類,而無人天、美丑等差別。

  5.宿命智通愿,又作令遠(yuǎn)識宿命愿、得宿命樂愿、宿命通愿、宿命證明照了往事愿、宿住能憶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悉得宿命通,了知過去因緣。

  6.天眼智通愿,又作令天眼徹視愿、得天眼樂愿、天眼證明遍見諸方愿、令得天眼通愿、必得天眼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悉得天眼通,能見十方佛國而無有障礙。

  7.天耳智通愿,又作令天耳洞聽愿、得天耳樂愿、令得天耳愿、天耳遠(yuǎn)聞愿、天耳通愿、天耳遠(yuǎn)聞諸佛法音愿、自得天耳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悉得天耳通,能聞十方諸佛之法音而受持。

  8.他心智通愿,又作明鑒他心愿、得他心樂愿、他心悉知愿、他心通愿、得見他心愿、他心智證遍知眾心愿、見他心智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悉得他心通,能遍知眾生心念。

  9.神境智通愿,又作令神足迅速愿、令得神足愿、神足通愿、神足智通愿、得神足樂愿、神足隨意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悉得神足通,于一念即可至十方佛國。

  lO.無有我想愿,又作漏盡通愿、令不起漏染愿、無貪著愿、得漏盡樂愿、得漏盡通愿、離諸妄想我我所等愿、離諸妄想愿、不起想念貪愛身愿、無貪著身愿、離諸妄想薩迦耶等愿、不貪計(jì)身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皆不起貪愛其身之想念。

  11.住正定聚愿,又作令住正定聚愿、住正定必至菩提愿、漏盡位愿、必至滅度愿、證大涅盤愿、無上涅盤愿、往相證果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悉住于正定聚,以至滅度。

  12.光明無量愿,又作勝光明愿、光明遍照無數(shù)佛國愿、自身光明無限愿、光色愿、佛光無限愿。即愿佛(指阿彌陀佛)之光明無量,普照十方佛國而無有障礙。

  13.壽命無量愿,又作得壽久住愿、壽命無窮難可測量愿、自身壽無限愿、長壽愿、佛壽無量愿。即愿佛之壽命無量,而利益眾生亦無盡。

  14.聲聞無數(shù)愿,又作攝多眷屬愿、攝眷屬愿、聲聞無量愿、眾無限愿、眷屬圣者無數(shù)眾多愿。即愿生佛國中之聲聞無量無數(shù)。

  15.人天長壽愿,又作壽命長遠(yuǎn)愿、壽無限愿、眷屬長壽隨愿自在愿、人天長壽愿、得長壽愿、人壽無量愿、眷屬長壽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壽,其壽命除由本身愿力外,皆無限量。

  16.無諸不善愿,又作眷屬善愿、眾無惡愿、離諸非愛不善音聲愿、離諸不善愿、遠(yuǎn)離不善愿、離譏嫌愿、天人遠(yuǎn)離非愛音聲愿、不聞惡名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不聞一切不善之名。

  17.諸佛稱揚(yáng)愿,又作諸佛同贊名字愿、十方諸佛稱贊我愿愿、諸佛稱嘆愿、為諸佛贊愿、諸佛稱名愿、攝法身愿、諸佛咨嗟愿、往相回向愿、撰擇稱名愿。即愿十方諸佛揚(yáng)彌陀之名號。

  18.念佛往生愿,又作攝取至心欲生愿、攝上品愿、十念往生愿、諸緣信樂十念往生愿、聞名信樂十念定生愿、本愿三心愿、至心信樂愿、往相信心愿。即愿十方眾生,若至心信樂欲生佛國,乃至發(fā)往生之十念,則悉得往生。此愿為四十八愿中最重要者,故有愿王、王本愿之稱。

  19.來迎接愿,又作攝取修德欲生愿、攝中品愿、臨終現(xiàn)前愿、圣眾來迎愿、行者命終現(xiàn)前導(dǎo)生愿、臨終迎接愿、來引接愿、現(xiàn)前導(dǎo)生愿、修諸功德愿、至心發(fā)愿愿。即愿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佛國,則臨終時(shí),佛與圣眾必現(xiàn)前接引。

  20.系念定生愿,又作攝取聞名欲生愿、攝下品愿、聞名系念修福即生愿、聞我系念修善定生愿、三生果遂愿、欲生果遂愿、植諸德本愿。不果遂者愿、系念我國愿、至心回向愿。即愿十方眾生,聞佛名號,系念佛國,將諸功德至心回向,欲生佛國,則果愿必遂。

  21.三十二相愿,又作令具諸相愿、具三十二相愿、眾生滿德愿、所生報(bào)愿、滿大人相愿。即愿生佛國中之人天,悉具三十二相。

  22.必至補(bǔ)處愿,又作攝他國菩薩愿、令至補(bǔ)處愿、菩薩究竟一生補(bǔ)處愿、一生補(bǔ)處愿、還相回向愿。即愿他方國土之諸菩薩,來生佛國,除其本愿自在所化外,余皆必至一生補(bǔ)處。

  23.供養(yǎng)諸佛愿,又作令奉遍諸佛愿、食頃遍侍恒沙諸佛愿、承力供養(yǎng)愿。即愿佛國中諸菩薩悉承佛力,得于一食頃即遍至十方佛國,供養(yǎng)諸佛。

  24.供具如意愿,又作所求供具皆順意樂愿、所求供養(yǎng)具如意愿、供物如意愿、供養(yǎng)如意愿。即愿佛國中之菩薩于供養(yǎng)諸佛時(shí),所欲求之一切供養(yǎng)具(物),皆如意現(xiàn)前。

  25.說一切智愿,又作說法如佛愿、說一切智如佛愿、菩薩說法順一切智愿、說法慧勝愿。即愿佛國中之菩薩,皆順佛智而說一切智。

  26.那羅延身愿,又作令得堅(jiān)固身愿、得那羅延力愿、具德金剛那羅延身愿、得金剛身愿、悉得金剛愿。即愿佛國中之菩薩,皆得金剛那羅延身。

  27.所須嚴(yán)凈愿,又作令物嚴(yán)凈愿、殊秘珍彩嚴(yán)飾絕妙愿、嚴(yán)凈無量愿、萬物殊妙愿、物絕倫愿、光色特妙愿、萬物嚴(yán)凈愿、國土難量愿。即愿佛國中之一切人天、萬物,皆嚴(yán)凈微妙,形色特殊,即使得天眼者亦不能辨其名數(shù)。

  28.見道場樹愿,又作道場高勝愿、知見道樹愿、菩薩皆共見道樹愿、令見道樹愿、少功德者增上愿、知見寶樹愿、懈慢凈土愿。即愿生佛國中之菩薩,乃至少功德者,皆能知見道場樹之無量光色及高廣。

  29.得辯才智愿,又作四辯無礙愿、持經(jīng)必得辯才智愿、辯才智慧愿、誦佛經(jīng)法愿、受法令得辯慧愿。即愿佛國中之菩薩,皆受持諷誦經(jīng)法,而得辯才智慧。

  30.智慧無窮愿,又作慧辯無量愿、辯才無窮愿、菩薩智辯無滯無盡愿。即愿佛國中之菩薩,智慧辯才無可限量。

  31.國土清凈愿,又作形色功德愿、國土光色徹照愿、國界嚴(yán)凈愿、凈如明鏡照十方愿、國土如鏡徹照十方愿、土如明鏡愿、得見十方愿。即愿佛國之土清凈如鏡,照見十方諸佛世界。

  32.國土嚴(yán)飾愿,又作宮殿寶飾愿、莊嚴(yán)功德愿、眾寶妙香合成宮殿愿、嚴(yán)凈奇妙愿、香熏十方愿、妙香合成愿、雜物香熏愿。即愿佛國中之萬物,皆由無量雜寶及百千種妙香合成,而聞其香皆修佛行。

  33.觸光柔軟愿,又作光明攝益愿、光普益愿、光明觸身得勝柔軟愿、光明柔軟愿、蒙光獲利愿、光觸滅罪愿、攝取不舍愿。即愿佛之光明,照觸十方世界眾生,令得身心柔軟。

  34.聞名得忍愿,又作音聲攝益愿、得無生忍益愿、聞名必得無生法忍愿,得深法忍愿、名普益愿、法忍總持愿、聽我名字證無生愿。即愿十方世界之眾生,聞佛名字、證無生法忍及諸深總持。

  35.女人往生愿,又作無有實(shí)女人愿、令離穢形愿、女人聞名者得離女益愿、遠(yuǎn)離譏嫌愿、聞名發(fā)心轉(zhuǎn)女成男愿、變成男子愿、女人成佛愿。即愿十方世界之女人,聞佛名字,發(fā)菩提心,則命終后不復(fù)受女身。

  36.常修梵行愿,又作聞名者修行不退益愿、聞名梵行皆證正覺愿、令梵行愿、聞名梵行愿。即十方世界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壽終后常修梵行以成佛道。

  37.人天致敬愿,又作聞明修行得他敬益愿、聞名修行眾所敬重愿、令成尊德愿、作禮致敬愿、聞名愛敬愿。即愿十方世界諸菩薩,聞佛名字,則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亦皆致敬。

  38.衣服隨念愿,又作天人受樂愿、衣服自然愿、應(yīng)法妙服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欲得衣服則隨念而至。

  39.受樂無染愿,又作唯受眾樂愿、樂如漏盡愿、受樂無失愿、常愛快樂勝如漏盡愿、自然漏盡愿。即愿佛國中之人天,所受之快樂如漏盡之比丘。

  40.樹中見土樹愿,又作隨意得見十方國土愿、照見十方益愿、隨意照見愿、普見佛土愿。即愿佛國中之菩薩。隨意得于寶樹中照見十方無量嚴(yán)凈之佛土。

  41.諸根具足愿,又作諸相貌愿、聞名令得端嚴(yán)報(bào)愿、聞名至佛足諸根愿、具足諸相愿、聞名具根愿。即愿他方國土之菩薩聞佛名字,則諸根具足而無有缺陷。

  42.住定供佛愿,又作得三昧益愿、止觀俱行愿、聞名令得清凈解脫三昧愿、聽名得凈解脫靜慮愿、定慧俱行愿、解脫三昧愿、聞名得定愿。即愿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住于清凈解脫三昧,于一念頃,可供養(yǎng)無量諸佛而不失其定。

  43.生尊貴家愿,又作化物高貴愿、生尊家益愿、聞名死后生尊貴家愿、必得尊貴愿。即愿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壽終后得生尊貴之家。

  44.具足德本愿,又作福智雙修愿、聞名修習(xí)滿足德本愿、聞名貴家愿、修行具足益愿、聞名具德愿。即愿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歡喜修菩薩行。具足諸德本。

  45.住定見佛愿,又作常見諸佛益愿,聞名令得普等三昧愿、普等靜慮常見諸佛愿、常見諸佛愿、不離諸佛愿、普等三昧愿、聞名見佛愿。即愿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住于普等三昧,常見一切諸佛,直至成佛。

  46.隨意聞法愿,又作聞法自在愿、隨意得聞所欲聞法愿。即愿佛國中之菩薩,各隨志愿而聞法自在。

  47.聞名不退愿,又作聽名即至得不退轉(zhuǎn)愿、加力不退愿、得不退轉(zhuǎn)愿。即愿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至不退轉(zhuǎn)。

  48.得三法忍愿,又作自力不退愿、聞名得忍至不退地益愿、聽名得忍諸法不退愿、至三法忍愿、得諸地忍愿。即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三法忍,于諸法不退轉(zhuǎn)。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