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探微-第八章(五)
第五節(jié)袾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印光
袾宏(1532-1612年)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號蓮池。幼習儒業(yè),十七歲舉諸生,以學習著稱。鄰有一老嫗,日日稱念佛名,問其所以,老嫗告之曰:“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而逝,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為其語所感,寄心凈土,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以自警策。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喪母,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遂決意出家,投西山之無門性天落發(fā),就昭慶之無塵受具足戒。隨后北游,謁遍融大師,諭勿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乃更深感激。后參天奇本瑞之法彌笑巖德寶于柳庵,辭別向東昌之歸途上,聞樵鼓聲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閑事,魔佛空爭是與非。”于隆慶五年(1571年)入杭州云棲山,見山水幽絕而愛之,卜居山中始修念佛三昧,教化遠近,僧俗云集,遂成一大叢林。萬歷十二年(1584年)編《往生集》,記傳古今往生者之事跡。二十年開法于杭州凈慈寺,又興戒壇之制,行自誓受戒之法,于山中及城內外造放生池,作《戒殺放生文》,戒害物命。提倡凈土,著《阿彌陀佛經疏》等,痛責禪徒之空腹高心。錄永明延壽、高峰妙原等機緣中契緊之語,以示參究之要決。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一說為萬歷四十年,為1612年)七月疾篤,仍作《三可惜》、《十可嘆》警眾,對諸弟子遺誡老實念佛,以八十一歲而寂。世稱云棲禪師,又號蓮池大師,尊為蓮宗第八祖。
蓮池大師著作甚多,《阿彌陀佛經疏鈔》四卷、《往生集》三卷、《凈土疑辯》一卷、《禪關策進》二卷,《梵網(wǎng)經戒疏發(fā)隱》五卷、《欏嚴經摸象記》一卷、《緇門崇行錄》一卷、《山房雜錄》三卷,《行窗隨筆》二卷等。后有王宇泰搜錄遺書為三十二卷,題名《云棲法匯》。蓮池大師倡禪凈同歸說,基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說,心即是佛,佛即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等念佛,不過是念諸佛心內之眾生,眾生心內之諸佛之義。又念佛至一心不亂,念極歸于空,即無念之念,名為真念。故終日念佛不乖無念,且念佛即念心,達生體不可得,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熾然求往生,實不離此,此為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之義,自心即佛,禪宗與凈土,其途雖異,歸即同一。此系承受延壽大師以來之思想,然以凈土同禪為頓教所攝。并就《阿彌陀佛經》一心不亂之說,分事、理,以理一心為達摩直指之禪。主張禪、凈二宗同歸,即為蓮池大師之創(chuàng)意。同時,認為凈土往生者必定具足信、愿、行,為凈業(yè)必須之要件。信者:信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必得往生,究竟成佛!栋浲臃鸾洝吩:“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即標此信。單信無愿為空信,必須進一步依教求往生!栋浲臃鸾洝吩:“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即是指此。單愿無行為虛愿,必定進而常行精進,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
《阿彌陀佛經》云:“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即是指此。此三者是凈土資糧,若無充分資糧不能前進,求往生者必須具足。凈土三資糧為鼎之三足,具一缺二,具二缺一,或三具缺,不得往生。
智旭(1599-1655年),吳縣(江蘇)木瀆人,俗姓鐘,名際明。字蕅益,號八不道人。少習儒學,以衛(wèi)道為職事,曾撰辟佛論著數(shù)十篇。十七歲時,因讀蓮池大師《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悟已非,取所著《辟佛論》燒毀。二十歲時誦《地藏本愿經》,發(fā)出世之聲。二十三歲時發(fā)四十八愿,自名大朗優(yōu)婆塞;以聽講《大佛頂首楞嚴經》,對何故有大覺、何以生起虛空和世界等問題生疑,遂決意出家,體究大事。翌年從憨山弟子雪嶺剃度,改名智旭。夏秋間于云棲寺聽講唯識論,疑與《楞嚴經》之宗旨相矛盾,叩問之,得“性相二宗不許和會”之答,猶不解其意,遂往徑山坐禪,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無矛盾沖突。二十六歲受菩薩戒,翌年遍閱《律藏》。二十八歲時偶罹病將危,決意求生凈土。三十二歲時依道友雪航之請,于龍居寺講律,后至金陵,深切體察宗門之流弊,自此決意弘律。崇禎三年(1630年)欲注《梵網(wǎng)經》,不知依誰之教旨,遂于佛前作四鬮:一賢首、二天臺、三慈恩、四自立之宗。拈之,得天臺之鬮,乃詳究天臺教理。崇禎四年始,入浙江孝豐(浙江杭縣)靈峰寺,崇禎六年建西湖寺,其后歷住九華、溫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游化。五十六歲時臥病靈峰寺,于十二月仍啟建凈社,作《發(fā)愿文》,撰《西齋凈土詩》,另贊補九部之書,名為《凈土十要》。稍后病愈,撰著《閱藏知津》、《法海觀瀾》。十月病再發(fā),口授遺囑,并制《求生凈土偈》。清順治十二年一月,趺坐繩床,舉手向西示寂,世壽五十七歲,戒臘三十有四。
蕅益大師為人嚴峻精到,厭棄名利,固持戒品,弘揚《律藏》,平生以閱藏著述為業(yè)。綜學法相、禪、律、華嚴、天臺、凈土諸宗教義,并主張佛、道、儒三教一致。除佛教諸宗外,亦研究儒學及基督教,其著作范圍相當廣泛。其禪法承繼延壽、梵琦、真可之文字禪,而會歸于天臺教觀。于天臺教義亦有獨到之見解,在判教方面,安立貫通前后之五時說,于教理主張性具善惡與色心雙具、理事兩重三千,于觀法則沿用山家派之妄心觀。于律學方面,注重戒律實踐。其禪、教、律學,終皆指歸凈土,主張禪凈合一。并鑒于當時佛教中門戶分岐之流弊,力求諸宗調合,主張禪、教、律三學統(tǒng)一。其思想可總結為三學攝歸一念,以念佛總攝釋迦一代時教。清代以后,臺家講教多以他之經論疏為依據(jù),形成“融合禪、教、律而歸入凈土”之靈峰派,延續(xù)至今。
蕅益大師示寂之后,弟子成時私謚“始日大師”之號,世稱靈峰藕益大師,后人奉為蓮宗九祖。與憨山、紫柏、蓮池合稱為明代四大高僧。著有《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阿彌陀佛經要解》一卷、《金剛經破空論》一卷、《梵網(wǎng)經合注》七卷、《毘尼事義集要》十七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閱藏知津》四十八卷、《周易禪解》十卷、《四書蕅益解》四十馀。其中《閱藏知津》一書為介紹佛教經籍之目錄學著作。其弟子成時編輯其遺文為《藕益大師宗論》,共十卷。今人輯為《蕅益大師全集》行世。
行策(1628-1682年),江蘇宜興人,俗姓蔣,字截流。其父全昌,精通儒佛,與憨山德清有親交。德清示寂后三年,全昌夢其杖錫入室,于是生行策。長而父母相繼逝世,年二十三投于武林理安寺箬庵通問門下,五載不橫臥,徹達法要;住報恩寺,受自庵瑛之勸,而修凈土,并就錢塘樵石研究天臺學,共修法華三昧,研習教義。清康熙二年(1663年)于杭州法華山之西溪河渚間結庵(蓮柎庵),專修凈業(yè)?滴蹙拍,住虞山普仁院,復興蓮社,學者翕然風從?滴醵荒晔炯,世壽五十五歲。著有《金剛經疏記會編》十卷(乃宗密《金剛經疏》與子璇《金剛經纂要刊定記》之會本,成書于康熙三年)、《勸發(fā)真信文》、《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guī)式》、《寶鏡三昧本義》、《欏嚴經勢至圓通章》等。后人尊追為蓮宗十祖。
實賢(1686-1734年),江蘇常熟人,俗姓時,字思齊,號省庵。世代習儒,夙有出塵之志,自少不茹葷。父早喪,母張氏,知其善根夙縣,遂命出家。年七歲,禮清諒庵容選為師,十五歲出家,經典過目不忘。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嚴習毘尼,不離衣缽,日僅一食,而脅不帖席者,率以為常。后謁禮紹曇,聽講唯識、楞嚴、摩訶止觀,通達天臺、法相等學,紹曇傳為靈峰派四世天臺正宗。因參念佛者是誰而悟,曰:“吾夢覺矣。”因是機鋒迅利,作辯縱橫,遂掩關真寂寺。晝閱三藏,夕課西方佛號,如是者三年。后應諸方叢林之請,講經十馀載,歷住鄮山阿育王寺、杭州遷林寺。在阿育王寺瞻禮舍利嘗于佛涅盤日,大合緇素,廣修供養(yǎng),燃指佛前,發(fā)四八大愿,卒感舍利放光。作《勸發(fā)菩提心愿文》,以激勵四眾,誦者多為淚下,翕然歸仰。晚年絕諸外緣,結集蓮社,專修凈業(yè),人皆稱永明(延壽)再來。省庵大師判日課為二十分,十分持名,九分作觀,一分禮懺。雍正十一年(1733年)臘月八日告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預告死期。遂掩關一室,日持佛名號十萬聲。翌年四月十二日,告眾曰:“月朔以來,再見西方三圣,其將往生乎?”即書偈曰:“身在華中佛現(xiàn)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第二日,斷食斂目危坐,五更具浴更衣,十四將午,面西寂然。送者麕至,忽然張目曰:“我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凈心念佛可矣。”合掌連稱佛號,遂逝。世壽四十九歲。
省庵大師著有《凈土詩》108首,《西方發(fā)愿文注》、《續(xù)往生傳》一卷、《涅盤懺》、《勸發(fā)菩提心文》一卷。以《勸發(fā)菩提心文》靡行于世,后人稱謫不已。被尊追為蓮宗十一祖。
際醒(174l-1810年),河北豐潤人,俗姓馬。字徹悟、訥堂,號夢東。少攻舉業(yè)
精通經史。二十二歲時,因病悟人生之無常,遂禮河北三圣庵之榮池出家,翌年于岫云寺受具足戒。先后參謁香界寺之隆一、增壽寺之慧岸、心華寺之遍空、廣通寺之粹如、遍習《圓覺》、《法華》、《楞嚴》、《金剛》、唯識等性相之旨,并嗣粹如之法,得其禪法。粹如遷往住持萬壽寺,徹悟大師乃繼主廣通寺,提倡禪凈雙修之道。嘉慶五年(1800年)退居紅螺山(遼寧)資福寺,專以凈土為說,世稱紅螺徹悟。恒山演講,勸人念佛,為其所化者一時遍于南北。嘉慶十五年,須大限時至,十二月集眾念佛示寂。世壽七十歲,戒臘四十九年。撰有《念佛伽陀》、《徹悟法師語錄》等,后世尊追為蓮宗十二祖。
印光(1861-1940年),陜西合陽縣趙陳村人,俗姓趙。名圣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少治儒學,喜讀程、朱之書。曾排佛,遭目失明,繼而猛省,轉研佛典,以至誠所感,目疾獲愈。二十一歲時,至終南山南五臺,歸依蓮華洞道純長老出家。光緒八年(1882年);掛搭湖北竹溪蓮華寺。未久,受具足戒于陜西興安雙溪寺。二十六歲時,赴凈土道場紅螺山資福寺念佛,自號“繼廬山行者”,以明其志。其后,往浙江普陀山居法雨寺二十馀年,朝夕唯閱藏念佛,不求聞達。曾兩度閉關,空諸色相。民國元年(1912年),以文稿刊于《佛學叢刊》,署名“常慚愧僧”,名震遐爾。民國七年,為募印《安士全書》而至上海,遂駐錫太平寺。各方投函請益者甚眾,印光大師皆慈悲攝受。
印光大師畢生弘揚凈土,其行事堅守“不當住持、不收徒眾、不登大座”之三大原則;淡泊名利,刻苦儉樸,恒示眾人以老實修持之道。年七十,閉關于吳縣報恩寺,初欲不見客,后始對大眾開示。曾修輯普陀、清淳(五臺)、峨眉、九華等四大名山之《志書》。又于吳縣復建靈巖山,由真達和尚主其事,為我國凈土宗第一道場。民國二十九年,示寂于靈巖山寺,世壽七十九年。荼毘后,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無數(shù)。印光大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yōu),感化甚廣,被譽為民國以來凈土第一尊宿,后人編輯有《印光大師文鈔》及《印光大師全集》問世。
自廬山慧遠結蓮社以后,弘揚凈土者代不乏人,至唐代道綽、善導諸師的努力,念佛法門更風霏當時,蔚然成宗。入宋以后,法相,三論、華嚴諸宗受“會昌法難”的影響,紛紛衰竭。唯有不立文字的禪宗與簡單易行的凈土宗如日中天,遍地開花,禪、凈相融而成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尤其是凈土有“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優(yōu)勢,皈依者日眾。然至清末民國初年,教內經籍研究荒蕪,用功辦道者更是鳳毛麟角,戒律道風蕩然無存,一時佛教界混亂不堪,念佛法門也漸漸被人們所淡忘,直至印光大師應世,樹立宗風,才使凈土宗得以重興。是故,后人尊追印光大師為蓮宗十三祖。
- 上一篇:凈土探微-第八章(六)
- 下一篇:凈土探微-第八章(四)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