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探微-第十章(二)
第二節(jié)凈土文學
佛典“十二分教”中有兩部分是韻文,即“祗夜”和“伽陀”。祗夜又稱重頌、應頌,是在韻散結合的經文中重宣長行(修多羅)的內容。伽陀又稱諷頌,孤起,是宣傳佛理的獨立的韻文,二者在漢譯中統(tǒng)稱為“偈”、“頌”或者“偈頌”。用有韻的文體來表示歌頌贊嘆本是古印度的傳統(tǒng),佛教徒很重視韻文這種形式,贊嘆歌詠是禮佛的需要。我國本來就有悠久的詩歌傳統(tǒng),翻譯佛典時,偈頌的傳譯必然要借用中國詩的形式。但是,這一種翻譯的文體,受到原典內容和形式的限制,又必然與中國固有的詩歌形式與表現(xiàn)方法有所不同。自東晉以后,佛教徒中有大批能詩文的人,他們的創(chuàng)作直接受到佛典的影響,寫了大量的偈體詩。到了中唐以后,出現(xiàn)了詩僧這樣的特殊人物,佛典的偈頌和中國佛教徒的創(chuàng)作,向中國的詩詞韻文輸入了不少新的表現(xiàn)手法,從而影響到中國詩風的通俗化、詩意的說理化、促進了我國韻體文的發(fā)展。
佛門韻文的創(chuàng)作,不僅要有很高的寫作水平和對佛教教理的理解,可果創(chuàng)作激情中沒有對佛教的感受,也是寫不出來的。佛門的詩詞有頌贊諸佛菩薩和表達信心的,也有寫佛理禪趣、人生無常、山林幽棲、懷人感嘆的,亦有不少歌詠凈土的詩詞廣泛統(tǒng)傳于民間。這些詩詞,構成中國佛教文學的一個特色。
魏晉以來,是我國佛詩的萌芽時期,凈土初祖廬山慧遠作《廬山東林雜詩》:
崇巖吐清秀,幽岫棲神跡。
希聲奏群籟,響出山溜滴。
有客獨冥游,徑然忘所適。
揮手撫云門,靈關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敦是騰九霄,不奮沖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詩人在對清凈佛地、幽閑林泉的詠嘆中,透出了悟道的法味,把世間的自然景色和冥冥的神思融合而成獨到的境界,是我國佛詩之始。他結蓮社,倡導般舟念佛三昧,為王齊之《念佛三昧詩》作序說:“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策其后。以覽眾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
佛教自漢代傳入,到六朝漸漸興盛。由于佛教的流行,及佛教各宗派相繼建立,具有各種佛教思想的詩詞,亦相繼發(fā)達起來。善導大師是凈土宗的實際締造者,他寫有一首著名的《勸念佛偈》:
漸漸雞皮鶴發(fā),看看行步龍鐘。
假鐃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爾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白居易是我國唐代的著名詩人,是虔誠的佛教徒,晚年居住香山,號香山居士,他著有《凈土要言》詩:
予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凈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么生,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白居易還有一首《戒殺詩》:
誰道群眾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梵琦系元末明初的僧人,他的《西齋凈土詩》亦很著名,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
人生百歲七旬稀,回觀往事盡覺非,
每哭同流何處去,閑拋凈土不思歸。
香云瑪瑙階前結,靈鳥珊瑚樹里飛。
從證法身無病惱,況餐禪悅永忘饑。
省庵大師也有《勸修凈土詩》。其一:
土凈能令心自空。無邊妙色現(xiàn)其中。
千燈互照身光映,十鏡交輝佛土觸。
珠網重重懸寶樹,天童歷歷在華宮。
龜齡鶴算渾閑事,直得虛空壽量同。
憨山大師的《醒世歌》為佛門稱贊,廣為流誦: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耐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守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悔,忍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弓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
惹禍皆因閑口舌,招愆都為熱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諂曲貪嗔真地獄,公平正真是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世界從來多缺陷,幻軀那得越無常。
人從巧詐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吃些虧處終須好,讓他幾分又何妨。
春日才逢揚柳綠,秋來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猶如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一劑養(yǎng)神平胃散,兩重和氣瀉肝湯。
生前徒費心千萬,死后空馀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
勸君切莫要爭強,百年混世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xiāng)。
- 上一篇:凈土探微-第十章(三)
- 下一篇:凈土探微-第十章(一)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