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間等篇 三、四圣諦、八正道 3-2-8 正定

  無間等篇 三、四圣諦、八正道 3-2-8 正定

  諸比丘!云何為正定耶?諸比丘!于此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尋伺寂靜故內(nèi)凈、為心一趣,由無尋無伺之三摩地生喜與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離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集正受,如諸圣者之所宣說,有舍有念之樂住,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斷樂、斷苦故,及已滅憂與喜故,成不苦、不樂而舍念清凈,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諸比丘!此名之為正定。」

  (南傳相應(yīng)部五 道相應(yīng)127-128)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

  何等為正定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yīng)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

  (北傳雜含797(七八五))

  正定,梵語 samyak-samādhi,巴利語 sammā- samādhi。又作三摩地、三昧,即四靜慮或四禪定,正定可分為二類,即: (一)有漏正定:又作有漏禪、世間禪。世間乃有漏之別名。

  與有漏心相應(yīng)之定,稱為有漏正定。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觀,于下地觀粗、苦、障而厭離之,于上地觀靜、妙、離而欣求之,以此六行觀,能斷除下地之煩惱,而住于四禪、四無色等定中,此即為有漏正定。于四禪等定中,依其性質(zhì)可分為味定、凈定、無漏定等三種,其中,味定、凈定即屬有漏正定。

  (二)無漏正定:梵語 anasrava-samapatti。意譯無漏等至。指于出世間無漏心所得之禪定。又作出世間定、出世間禪。出世間,為無漏之別稱。

  俱舍論等謂于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靜慮(即四根

  本定)、下三無色定等九地能生起無漏正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賢圣等三昧根本、眾具,云何為賢圣等三昧根本、眾具」?

  佛告舍利弗:「謂七正道分,為賢圣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舍利弗!于此七道分為基業(yè)已,得一其心,是名賢圣等三昧根本、眾具」。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含766(七五四))

  一件事情的圓滿完成是必須事前之規(guī)劃、準備、執(zhí)行才能夠完成,即前事為后果之基,無漏正定之圓滿完成亦如是。從正見……乃至……正念之七正道分,戒定慧之理事具足,念處覺分之方法具足,是正定能否正確如法圓滿完成之根本,如無七正道分眾具為正定之基礎(chǔ),所得之禪定則傾向于有漏之世間禪定,所以七正道分為賢圣等三昧根本、眾具。

  「諸比丘!譬如以諸力作所作之事業(yè),皆是依于地、立于地,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業(yè)。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修習(xí)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習(xí)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修習(xí)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修習(xí)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于戒、起于戒以修習(xí)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南傳相應(yīng)部五 道相應(yīng)190-191)

  舍利弗!云何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修習(xí)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xí)正見。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xí)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xí)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xí)正業(yè)。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xí)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xí)正精進。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xí)正念。依遠離、依滅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xí)正定。

  舍利弗!如是,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以修習(xí)八支圣道,以多修八支圣道。

  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識、善伴群、善隨從者,此悉皆為梵行。舍利弗!以我為善知識,故有生法之眾生,以解脫生;有老法之眾生,以解脫老;有死法之眾生,以解脫死:有、愁、悲、苦、憂、惱法之眾生,以解脫愁、悲、苦、憂、惱。

  (南傳相應(yīng)部五 道相應(yīng)119-120)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之三依一向,是三十七道品整體修習(xí)之重要原則,但有一前提是必須依于戒、立于戒以修習(xí)四念處……乃至……八支圣道。如無此三依一向修習(xí)之原則,就如車行于無有目標、目的地之方向行駛般,充其量是在修習(xí)世間之善法,成為世間八支圣道,與解脫涅槃為要之出世間八支圣道是背道而馳的。

  三依一向有如下之說明:

  (一)依遠離:遠離分為身遠離、心遠離,遠離染著所愛處,遠離喧囂瞶鬧處、遠離一切障道處,而不斷身體力行。遠離不善迷惑處、遠離破戒罪過處、遠離一切見思邪曲處,令心堅固于正道、正念,而不斷策勵增上一切善法使其清凈。

  (二)依離貪:貪分為欲貪、色貪、無色貪三種。整合欲貪可分為四類:

  (1)顯色貪,于他人之身分及青、黃、赤、白等顯現(xiàn)之色起貪著。

  (2)形色貪,謂于長短、嬌媚等形相之色起貪著。

  (3)妙觸貪,謂于自己及他人身分之細軟、光滑等觸起貪著。

  (4)供奉貪,謂于他人之趨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起貪著。又作承事貪。

  于此四類貪應(yīng)警覺、應(yīng)訶責(zé),且于貪欲、瞋恚、惛眠、掉舉、疑等五蓋,應(yīng)排除、斷滅,以調(diào)伏粗重之欲貪染著。

  色、無色貪稱為有貪,以其愛著禪定之有故。凡人對此二界,每易生起解脫之情想,妄以此二界為解脫之界,為遮止此一情想,故于上二界立有貪之名,以彰顯其所緣之解脫非真解脫,非真實依止之處故應(yīng)離斷。

  (三)依滅盡:一切法門之修習(xí),如果只伏住而不斷滅貪瞋

  癡,就猶如伏眠草般,春風(fēng)吹又生,于截斷生死輪回是毫無助益的,而滅盡想可依六順明分法,即于一切諸行,當作無常觀,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而住,順此六想而達于明,滅盡一切貪瞋癡無余盡。

  (四)回向于舍:回向,梵語 parīnāma。又作回向、轉(zhuǎn)向、施向。舍,指遠離惛沉、掉舉之躁動,住于寂靜,而不浮不沉,保持平等正直之精神作用或狀態(tài);叵蛴谏崾且宰约核拗聘功德,回轉(zhuǎn)于平靜,并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貪欲之調(diào)伏、瞋恚之調(diào)伏、愚癡之調(diào)伏者,大德!貪欲之調(diào)伏、瞋恚之調(diào)伏、愚癡之調(diào)伏者,是何者之增上語耶?」

  「比丘!貪欲之調(diào)伏、瞋恚之調(diào)伏、愚癡之調(diào)伏者,

  乃涅槃界之增上語。以此說諸漏之滅盡。」 如是談已。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不死,不死者、大德!云何為不死耶?

  云何為達不死之道耶?」 「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者,此名之為不死。此即八支圣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南傳相應(yīng)部五 道相應(yīng)125-126)

  戒、定、慧三學(xué)之增上修習(xí),調(diào)伏了貪欲、瞋恚、愚癡三毒,使諸漏逐漸滅盡,而達至不死之涅槃界。生與死是世間相對之語言,涅槃則無有相對理、法、事,無有主宰者,亦無掌控者,唯有依緣而起之中道如相,此為真實之不死,而達成不死之方法即八支圣道。

  八支圣道的圓滿完成是需要了解許多助緣,而所謂之助緣于后篇章將分別詳細說明。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