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5 四界分別觀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5 四界分別觀

  復次,諸比丘!比丘從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怪T比丘!猶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殺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猶如坐,諸比丘!如是比丘!從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是,或于內(nèi)身,觀身而;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nèi)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xiàn)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zhí)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南傳長部二 大念處經(jīng)277)

  復次,諸比丘!比丘以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觀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怪T比丘!恰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于衢屠牛,坐干路口,一分一分以割其體。如是,比丘以界觀察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觀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也。」如是,于內(nèi)身隨觀身……不執(zhí)著世間。如是,比丘于身隨觀身而住。

  (南傳中部一 念處經(jīng)75-76)

  四大,梵語 catvāri mahā-bhūtāni,巴利語 cattāri mahā-bhūtāni。為四大種之略稱。又稱四界;界,即梵語 dhātu 之意譯。為重要之元素說,即物質(zhì)(色法)系由地、水、火、風等四大要素所構(gòu)成。即:

  (一)本質(zhì)為堅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稱為地大(梵 prthivī-dhātu,巴 pathavī-mahā-bhūta)。

  (二)本質(zhì)為濕性,而有攝集作用者,稱為水大(梵 ab-dhātu,巴 āpo-mahā-bhūta)。

  (三)本質(zhì)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稱為火大(梵 tejo-dhātu,巴 tejo-mahā-bhūta)。

  (四)本質(zhì)為動性,而有生長作用者,稱為風大(梵 vāyu-dhātu,巴 vayo-mahā-bhūta)。

  生活在大地上或海洋里的一切動植物,無一不是靠著這片土地或海水的滋養(yǎng)而成長繁衍,但有情眾生于自身易產(chǎn)生迷失,錯認了暫時假合之四大為我,殊不知外四大與內(nèi)四大是相同且無異的,眾生之四大與外四大有如下之說明:

  (一)地大,地以堅礙為性,如人身中之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

  (二)水大,水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之。

  (三)火大,火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四)風大,風以動轉(zhuǎn)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zhuǎn)屬之。若此四大不調(diào),則易致病。

  因此于內(nèi)身的四大片片析解觀察,觀身而;于外身的四大片片析解觀察,觀身而;于內(nèi)外身相對地片片析解觀察,觀身而住;于內(nèi)外四大無迷惑地觀察,觀生法而;于往昔錯認之內(nèi)外四大逐漸舍遣,觀滅法而;于內(nèi)外四大無惑認知迷惑漸除,觀生滅法而住。

  這些依身的觀察自然會有「身是存在」的念頭,但此身是多難系苦非依止之處,應(yīng)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zhí)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四界分別觀的目的。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