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6 墓園九想觀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6 墓園九想觀
復(fù)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于冢間之死尸,死后經(jīng)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脹成為青黑、腐爛,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性質(zhì)),而成為如是者!
如是,或于內(nèi)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又于內(nèi)外身,觀身而住;蛴谏,觀生法而;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xiàn)前。彼當(dāng)無所依而住,且不執(zhí)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fù)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于冢間之死尸,被鳥所啄、或鷹所啄、或鷲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種生類之所食。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為如是者!
如是,或于內(nèi)身,觀身而;于外身,觀身而。挥钟趦(nèi)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xiàn)前。彼當(dāng)無所依而住,且不執(zhí)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fù)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冢間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連結(jié)于骸骨……乃至……無肉之附著血而筋連結(jié)骸骨……乃至……無血、肉,唯筋連結(jié)骸骨……乃至……[關(guān)節(jié)]解散,手骨于此處,足骨于彼處,踝骨于此處,腿骨于彼處,盤骨于此處,背骨于彼處,頭蓋骨在彼處,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為如此者!
如是,或于內(nèi)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nèi)外身,觀身而住;蛴谏,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xiàn)前。彼當(dāng)無所依而住,且不執(zhí)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復(fù)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冢間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經(jīng)過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敗壞,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為如此者!
如是,或于內(nèi)身,觀身而。挥谕馍,觀身而。挥钟趦(nèi)外身,觀身而住;蛴谏,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xiàn)前。彼當(dāng)無所依而住,且不執(zhí)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南傳長部二 大念處經(jīng)279-280)
復(fù)次,諸比丘!譬如比丘,見死尸被遺棄于墓地,或經(jīng)一日、或二日、或三日,膨脹而變色青黑,分化腐爛,彼致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法,成為如是,難免如此之狀況!谷缡牵趦(nèi)身隨觀身……不執(zhí)著世間。
復(fù)次,諸比丘!譬如比丘見死尸被遺棄于墓地,或被鳥、兀鷹、鷲野狗、豺或被種種蟲類啄啖,彼致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法,成為如是,彼難免如是之狀況!谷缡牵趦(nèi)身隨觀身……不執(zhí)著世間。
復(fù)次,諸比丘!比丘見死尸被遺棄于墓地,骸骨之連鎖,尚帶血肉,被筋連縛。又,連鎖之骸骨(已經(jīng))肉隤血污,被筋連縛。又,血肉皆無,唯筋連縛。又,骨節(jié)解散,散亂諸方,手骨、足骨、脛骨、腿骨、腰骨、脊骨、頭骸骨等,各于異處。彼致念此身:「此身亦如是之法、成為如是,彼難免如此之狀況。」如是,于內(nèi)身隨觀身……而不執(zhí)著世間。
復(fù)次,諸比丘!比丘見死尸被遺棄于墓地,其骨白似螺色,經(jīng)年堆積,又腐爛而為碎 ,彼致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之法,成為如是,彼難免如此之狀況!谷缡牵趦(nèi)身隨觀身、于外身隨觀身、于內(nèi)外身隨觀身而住。于身隨觀集法、于身隨觀滅法、于身隨觀集滅之法而住。彼現(xiàn)「身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zhí)著世間,如是,比丘于身隨觀身而住。 (南傳中部一 念處經(jīng)75-76)
九想,又作九相、九想門、九想觀。即對人尸體之丑惡形相,作九種觀想。為不凈觀之一種,行之可斷除我人對肉體之執(zhí)著與情執(zhí)。九想為:
(一)青瘀想(梵 vinīlaka-sajj.。,又作想相壞、青想。觀
想風(fēng)吹日曬,死尸變黃赤色,復(fù)又發(fā)黑青。
(二)膿爛想(梵 vipūyaka-sajj.ā),又作想相爛、絳汁想。觀想死尸皮肉糜爛,自九孔出膿生蟲。
(三)蟲啖想(梵 vipadumaka-sajj.ā),又作想相蟲啖、食不消想。觀想蛆蟲、鳥獸之食尸。
(四)膨脹想(梵 vyādhmātaka-sajj.。肿飨胂嗲囵。觀想死尸之膨脹。
(五)血涂想(梵 vilohitaka-sajj.。,又作想相紅腐、膿血想。觀想死尸之膿血溢涂。
(六)壞爛想(梵 vikhāditaka-sajj.。肿飨胂嘞x食。觀想皮肉之破裂、腐爛。
(七)敗壞想(梵 viksiptaka-sajj.。,又作想相解散。觀想皮肉爛盡,僅存筋骨,七零八落。
(八)燒想(梵 vidagdhaka-sajj.。,又作想相火燒。觀想死尸燒為灰燼。
(九)骨想(梵 asthi-sajj.。,又作想相生、枯骨想。觀想死尸成為一堆散亂之白骨。以上九種名稱之順序各有異說,于清凈道論四十業(yè)
處中,列有十種肉體之不凈觀,即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涂相、蟲聚相、骸骨相等十不凈。
在諸經(jīng)典中皆舉有多種不凈之觀尸法,以治貪欲之心,今列舉如下:
(一)據(jù)禪法要解卷上載,若淫欲多者,應(yīng)修習(xí)二種不凈觀。即:
(1)觀死尸臭爛不凈,取此不凈之相,至閑靜處以自觀不凈。
(2)雖眼不見死尸,然從師受法而憶想分別,自觀身中充滿發(fā)、毛、涕、淚、汗、垢、痰、喑等三十六種不凈物。
又修習(xí)不凈觀能對治眾生對于色、形容、威儀、言聲、細滑、人相等六種欲望之執(zhí)著,且將不凈分為惡厭之不凈與非惡厭之不凈二種。對于執(zhí)著前五種欲望者,令觀惡厭之不凈;對于執(zhí)著人相者,則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尸為不壞,能斷除威儀、言聲二種欲望,觀死尸為已壞,則悉斷六種欲望。
(二)據(jù)俱舍論卷二十二載,修不凈觀可對治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貪。即:
(1)緣青瘀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對治顯色之貪。
(2)緣死尸被鳥獸所食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對治形色之貪。
(3)緣蟲蛆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對治妙觸之貪。
(4)緣死尸不動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治供奉之貪。此外,若緣骨鎖以修不凈觀,則因骨鎖中無四貪之境,故能對治上述之四貪。
(三)據(jù)大乘義章卷十二、卷十三,將不凈觀分為厭他身而觀他不凈與厭自身而觀自不凈二種。前者觀他身中有九相,即:
(1)死相, (2)脹相, (3)青瘀相, (4)膿爛相, (5)壞相,(6)血涂相,(7)蟲啖相,(8)骨鎖相,(9)離壞相(分散相)。然大智度論中缺死相而加燒相。后者觀自身中有五不凈,稱為五種不凈。即:
(1)種子不凈,肉體系由因緣而形成,故內(nèi)(煩惱、業(yè))、外(父母之精血)之種子不凈。
(2)住處不凈,于母胎中,十月不凈。
(3)自體不凈,此身由四大之不凈所成。
(4)外相不凈,此身之九孔常流不凈。
(5)究竟不凈,死后棄置冢間爛壞,亦永久不凈。又人之色貪有二種,即:
(1)愛自身,可以觀五不凈對治之。
(2)愛他身,可以觀九相對治之。其中,愛他身中有四種欲,即:
(1)威儀欲,可以九相中之死相對治之。
(2)形色欲,可以青瘀、膿爛、血涂三相對治之。
(3)處所欲,可以脹、壞、蟲啖、分散等四相對治之。
(4)細觸欲,可以骨鎖相對治之。
于初果斷三結(jié)中之?dāng)嗌硪娍芍,有情眾生對自身的強烈?zhí)著,所以初步應(yīng)對自身的執(zhí)著與以先斷除,于內(nèi)觀自身亦有此九想不凈,觀身而;于外觀他 (她)人亦有此九想不凈,觀身而住;于內(nèi)外觀自、他亦有此九想不凈,觀身而住;隨觀自他種種不凈不斷集起,隨觀集法而;隨觀自他亦難免如是壞滅,隨觀滅法而;隨觀自他不凈不斷集起且亦難免如是壞滅,隨觀集滅法而住,這些依身的觀察自然會有「身是存在」的念頭,但此身是多難系苦非依止之處,應(yīng)當(dāng)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zhí)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xí)墓園九想觀的目的。
- 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 心、慧解脫篇 七、結(jié)語
- 心、慧解脫篇 六、四圣諦、八正道與十二緣起之關(guān)系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4-5 七覺支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4-4 四圣諦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4-3 十二處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4-2 五取蘊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4-1 五蓋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4《法念處》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3《心念處》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2《受念處》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5 四界分別觀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4 不凈觀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3 正知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2 威儀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1 安那般那念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身念處》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 四念處
- 兩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觀如意足
- 兩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3 心如意足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