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印度部派佛教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佛陀為適應眾生根器,演說八萬四千法門,在原始佛教時代,諸大弟子便已隨個人的性格、思想、專好以及對教法的實踐,而呈現(xiàn)出迥異的風格。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后來更因時空因緣改變,后代佛弟子根性不同,對佛法義理也以不同角度詮釋、探究,由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逐漸形成印度部派佛教的發(fā)展。
根本分裂: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
佛陀入滅后百余年,僧團對外的弘化日廣,面對各民族、語言、風俗、文化的差異,佛弟子對佛法義理及戒律行持也出現(xiàn)意見上的分歧,僧團首度分裂成主張積極前進,以革新派比丘為主的「大眾部」,和思想偏向傳統(tǒng)保守,以長老比丘為首的「上座部」。
依據(jù)北傳佛教說法,部派分裂的主因在于教理上的見解不同!洞笈派痴摗泛汀懂惒孔谳喺摗酚涊d,認為僧團發(fā)展應以自由、進步為特色的大天比丘,以「余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一偈所說的「大天五事」,表達對阿羅漢證果五項教義的新見解;持反對意見的上座部長老,為此與新進思想派比丘爭論不已。在阿育王親自協(xié)調(diào)的決議中,新進派比丘獲勝,上座部長老比丘因此不得不離開雞園寺,遠赴西北迦濕彌羅國,僧團正式分裂為「大眾部」和「上座部」。
另外,南傳佛教則認為,部派分裂是由于佛陀入滅后的百年之間,東方毗舍離跋耆族的跋阇子比丘提倡「十事」新說,與西方主張嚴持戒律的耶舍長老,引發(fā)行持上的爭議。耶舍比丘獲得離婆多長老協(xié)助,邀請七百位圣賢比丘為律典作一結(jié)集,并在集會上一致決議「十事非法」;而主張此十事可行的比丘也同時舉行結(jié)集,因此而造成分裂。
佛教史上將這次的分裂稱為「根本分裂」。
枝末分裂
上座部與大眾部根本分裂后,教團流傳漸廣,但由于師承不一而對義理解釋不同,加上各地多樣性的風土人情,各教派出現(xiàn)了因地制宜的主張。在各自發(fā)展論學、思想下,派系愈分愈多,到了佛陀入滅百年后至四百年間,「上座部」與「大眾部」又衍成二十部(或說十八部)的「枝末分裂」。
一、上座部分裂
《異部宗輪論》記載:上座部在佛陀入滅后約三百年至四百年初,發(fā)生七次分裂,分成十一部。
第一次分裂出現(xiàn)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恒有」的說一切有部。這是上座部系最大的派別,所傳的論藏典籍也最多,后來被視為上座部的代表。原來的根本上座部,因勢力大減而隱退至喜馬拉雅山中,稱為「雪山部」。
第二次分裂是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了「犢子部」;后來,因?qū)Α敢?a href="/remen/jiet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解脫更墮,墮由貪復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一偈的看法各有不同,犢子部又分出「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稱為第三次分裂。
第四次分裂是從說一切有部直接分出「化地部」!富夭俊怪鲝垺阜鹋c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并說「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此觀念已具備大乘佛教思想。
第五次分裂則指從化地部分出「法藏部」,法藏部相當重視「咒藏」和「菩薩藏」,開啟了后代大乘密教的先河。第六和第七次分裂時間大約在佛陀入滅后第三百年末至第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直接分出「飲光部」和「經(jīng)量部」。「經(jīng)量部」的開祖鳩摩羅馱,因善用譬喻說法,而使「譬喻」成為此部派的最大特征,被視為后來大乘佛教譬喻文學的基礎。
二、大眾部的分裂
「大眾部」又稱「摩訶僧只部」,是大眾部的根本部派,大天為其開祖,以「緣起觀」為論點,主張「現(xiàn)在有體,過、未無體」。「大眾部」的分裂前后有四次,大約發(fā)生在佛陀入滅后二百年中至滿二百年間,共衍出九部,是激發(fā)大乘佛教興起的主流。
第一次分裂時,以「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無實體」的主張與大眾部主旨不合,獨立分出「一說部」;而「說出世部」則以「世間但有假名,出世間法則皆真實」另成一派;「雞胤部」則認為阿毗達磨是佛陀的真實教法,經(jīng)律為方便教法,并主張應舍方便,依正理精勤修行,才能疾斷煩惱。
第二和第三次分裂,各分出「多聞部」和「說假部」。最后一次分裂則是在佛入滅后滿二百年,大眾部因重新論議「大天五事」,或有表示贊成,或有表示反對者,因而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
從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出來的部派中,有的以教理特色命名,有的以地名為部派名,更有以創(chuàng)始者立名者。各部派雖各自建立思想體系,但對于佛教的基本義理如「三法印」、「四圣諦」、「八正道」、「十二緣起」、「涅槃」等,仍持一致的看法。
從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在佛教史上以「部派佛教」稱之。在百家爭鳴,各有千秋的潮流之下,部派佛教展現(xiàn)了佛教思想發(fā)展初期的黃金時代,有如百花齊放,繽紛而燦爛!
- 上一篇:第三課、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下一篇:第一課、宗派總論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