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課、蒙古佛教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蒙古位于亞洲中部,西接新疆,東抵日本海,北界西伯利亞,南鄰中國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等省分。在地理位置上,以戈壁沙漠為界,漠北稱為外蒙古,漠南為內(nèi)蒙古,自古即是突厥、韃靼、蒙古等三種民族游牧地區(qū)。蒙古游牧民族原以「薩滿教」為傳統(tǒng)信仰,佛教傳入后,取代薩滿教而逐漸成為人民的信仰中心。由于蒙古佛教傳承自西藏,故其宗教儀式、寺院組織、活佛轉(zhuǎn)世等,大約與藏傳佛教相同,尤其章嘉呼圖克圖與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并稱內(nèi)、外蒙古二大喇嘛,對蒙古佛教有極大的影響。

  公元十三世紀,成吉思汗以強大的武力建立一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元朝,蒙古佛教即由西藏傳入,成為蒙古與藏傳佛教最早接觸的時期。元太宗窩闊臺之子闊端王子是最早皈依佛教的王室成員,曾迎請藏傳佛教薩迦派四祖薩迦·班智達至涼州會面,允許喇嘛至蒙古弘法,從此佛教便在蒙古傳播開來。到了忽必烈時期,由于他的大力護持,佛教更成為蒙古人普遍的信仰。

  忽必烈未即位前已皈依喇嘛上師,即位后,尊八思巴為國師,「統(tǒng)領(lǐng)天下釋教」和西藏地方行政事務(wù),開元朝帝王任命國師的先河。尤其忽必烈啟請國師創(chuàng)蒙古新字,并?睗h藏兩種藏經(jīng),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豐富了蒙古文化的內(nèi)涵。此外,忽必烈依漢制所建的太廟落成時,禮請僧侶做七晝夜佛事,自此,每年定為永式。元成帝時,因皇帝信佛虔誠,而有大臣必蘭納識里代替皇帝出家,必蘭納識里并奉敕翻譯梵文經(jīng)典,后來被封為「普圖明廣照宏辯三藏國師」。元武宗時,西藏高僧法光至蒙古,增訂蒙古新字,相繼有中國、回紇等佛教學(xué)者,譯藏文經(jīng)典為蒙文。元朝百年中,上自皇帝宮室,下至文武百官,無不信奉佛教,對蒙古社會影響極深。

  元滅后,蒙古人北退,佛教一度中落,至百年后,西藏黃教東來,佛教才又再度復(fù)興。

  內(nèi)蒙古的佛教

  西藏黃教傳入蒙古,主要由于內(nèi)蒙古俺答汗皈依佛教。原來元朝滅亡后,蒙古各族割據(jù)為政,相互爭戰(zhàn),加上明朝的北進,使蒙古連年受戰(zhàn)爭之苦,經(jīng)濟受到摧殘,百姓渴望和平,佛教便成為蒙古各部族首領(lǐng)安定民心的力量。

  俺答汗最初曾請金字西藏藏經(jīng)至蒙古,一五七七年派遣使者入西藏,迎請第三世達賴喇嘛瑣朗嘉穆錯巡錫蒙古,講經(jīng)說法。俺答汗頒贈「圣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封號予瑣朗嘉穆錯,并于綏遠歸化建立內(nèi)蒙首座寺廟「甘珠爾寺」。從此,敬佛息武,禁止殺戮,黃教因而盛行于內(nèi)蒙古。

  章嘉呼圖克圖是內(nèi)蒙古的宗教領(lǐng)袖,也是內(nèi)蒙藏傳黃教格魯派最大的轉(zhuǎn)世活佛,他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常駐多倫、北京、五臺山等地。傳到十四世后,進入清朝,備受帝王重視與禮遇。章嘉十四世曾奉敕住持北京法源寺,受封為「灌頂普照廣慈大國師」,掌管西藏以東黃教,多倫諾爾示寂后,康熙皇帝還曾親送龕座至西寧。

  清雍正皇帝曾就教章嘉呼圖克圖十五世,并言其禪之造詣得力于章嘉。公元一七三四年,雍正封他為「灌頂普照廣慈大國師」;一七三六年乾隆高宗頒贈「管理京師寺廟喇嘛札薩克達喇嘛」印,一七五二年受封「振興黃教大慈大國師」之號。章嘉呼圖克圖十五世精通滿、藏、蒙、漢等語言,其著作等身,并且被奉為蒙藏佛典的圭臬。

  十九世章嘉呼圖克圖,是最受顯教教友歡迎的活佛,一生備受尊榮,是民國四大喇嘛、黃教四大呼圖克圖之一。先后受封「宏濟光明」、「召因闡化」、「護國凈覺輔教」等德號,歷任蒙藏委員會委員、蒙旗宣化使、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總統(tǒng)府資政等要職。一九五二年參加于日本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并向日本交涉,恭迎玄奘大師頂骨回臺灣,安奉于日月潭。

  一九四七年后,內(nèi)蒙成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首府為歸綏,在共產(chǎn)制度下,寺院失去了宗教功能。直到鄧小平執(zhí)政,宗教政策改變,內(nèi)蒙古的宗教活動才逐漸活躍,例如:中國佛教協(xié)會設(shè)內(nèi)蒙分會,舉行祈禱世界和平法會,開辦喇嘛培訓(xùn)班、傳戒、成立佛教組織等。一九八九年,由民眾聚資興建的巴音浩特延壽寺舉行寺院落成暨開光法會,千余名信眾參加,成為阿拉善地區(qū)第一座顯教寺院。

  外蒙古的佛教

  外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黃教傳入外蒙古,始于土謝圖汗曾祖阿巴岱汗。達賴三世大弟子大慈邁達里呼圖克圖,受阿巴岱汗延請,于喀爾喀圖拉河邊一寺院弘揚佛法,大受歡迎,因而受封「大慈諾門汗」或「博碩克圖濟農(nóng)」尊號,阿巴岱汗可說是最初弘揚佛法于外蒙古的人。直至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使外蒙古佛教更加光大。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乃駐錫外蒙庫倫佛教教主,亦為喀爾喀蒙古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的轉(zhuǎn)世活佛。一六一四年,達賴喇嘛四世派遣爵南派僧多羅那他至漠北弘法,被尊為「哲布尊丹巴」。一六三四年示寂,轉(zhuǎn)世再來,受康熙封為呼圖克圖大喇嘛,即哲布尊丹巴一世。

  哲布尊丹巴二世,曾創(chuàng)札尼特高等宗教學(xué)院于庫倫,一時僧侶云集,成為外蒙政教中心和喇嘛教育圣地。其后歷代轉(zhuǎn)世,皆受清帝禮遇,至八世示寂為止,三百年間,具有外蒙政治、宗教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光緒四年后,清朝與外蒙關(guān)系逐漸惡化,并削弱蒙古佛教勢力。清滅亡后,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于庫倫獨立,號「大蒙古國」。一九一五年六月,外蒙古取消獨立,北京政府派遣使者前往庫倫,封哲布尊丹巴為「外蒙古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汗」,政治上采自治方式,此時佛教極為興盛。一九二四年,哲布尊丹巴八世示寂,蒙古自治政府改組為蒙古人民共和國,廢除政教合一,幾次的壓迫佛教政策,終于激起蒙古民眾怒潮,一九三一年,「蒙古人民革命黨」第八屆大會中才又決議采溫和政策。

  外蒙古獨立后,許多寺院被改為宗教博物館,或另作他途,目前僅存庫倫甘丹寺仍保持佛教傳統(tǒng),成為外蒙佛教中心。除例行功課、法會外,每年有十五天的夏安居,僧信二眾努力研究教史及文化,并致力佛典翻譯、編纂、刊印和修復(fù)歷史古跡等。寺中圖書甚多,其中珍藏有七萬多冊西藏典籍,是世界上研究佛教歷史文化的主要機構(gòu)之一。一九七○年創(chuàng)僧伽培訓(xùn)所,國際佛教組織「亞細亞佛教和平會議」(ABCP)總部亦設(shè)于此。另外,「世界佛教徒友誼會」蒙古分會也與其它三十多國分會締結(jié)友誼,并邀訪參觀,以了解蒙古宗教生活風(fēng)貌。

  目前蒙古佛教雖不似以往興盛與開放,但我們?nèi)匀黄诖晒欧鸾痰闹亟ㄅc復(fù)興,俾使佛光再度普照大漠南北!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