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1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16)
洪三、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分三科) 荒一、征
云何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這里是解釋四如實智,第一個名尋思所引如實智,第二個事尋思所引如實智,這兩個已經(jīng)解釋過了;現(xiàn)在是第三個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怎么叫做自性假立尋思所引發(fā)的真實智慧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就是解釋,解釋里邊分兩科,第一科于圓成遍計,就是約圓成實和遍計執(zhí)來解釋智慧。
荒二、釋(分二科) 日一、于圓成遍計
謂諸菩薩于自性假立尋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實通達(dá)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顯現(xiàn)。
「謂諸菩薩」就是說修止觀的菩薩,他對「于自性假立尋思,唯有自性假立」,這樣子尋思、觀察了以后「如實通達(dá)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他又能真實的明白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的假立。
前邊解釋事尋思所引如實智的時候,就是「謂諸菩薩于事尋思,唯有事已,觀見一切色等想事性離言說、不可言說」,觀察依他起性是離言說相的,在我們的思想習(xí)慣上,就是有了言說、有了名言的時候,這第六意識就有種種分別、種種執(zhí)著?墒窃谥褂^里面經(jīng)過觀察的時候,發(fā)覺這依他起性是沒有言說的,和通過言說的執(zhí)著不一樣;那么這樣子去觀察,這是「事自性尋思所引如實智」,這個智慧,你這樣觀察了以后,就會發(fā)覺自已的虛妄分別,和依他起自性的實相是不相符合的,唯是自己的虛妄分別,F(xiàn)在這個第三段的「自性假立」就進(jìn)一步說到依他起性的真實相。
「如實通達(dá)了知色等想事中」,這個色等想事中,就是由前五識接觸到外面的境界以后,一剎那間第六意識就活動了,把前五識所取得的事情都安立種種名字,而作種種的思惟。這個時候第六意識所見到的、所接觸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境界,這叫「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這個「自性假立」由前五識接觸到的,一剎那間第六意識就接觸了,第六意識接觸這個自性的時候、接觸一切法的體相的時候,就有了名字,所以叫做「假立」。
這個假立種種名字的這一切法「非彼事自性」,不是前五識所接觸到離名言的那個事自性,這就是有名言的事自性,不是離名言的事自性!付票耸伦孕燥@現(xiàn)」,但是有名言的事自性,相似于彼事自性顯現(xiàn)出來,顯現(xiàn)在心里面,這樣觀察的時候,就是有名言的事自性只是個影相、只是內(nèi)心的分別而已,不是真實的離名言的依他起相。這樣觀察到這里,就會知道內(nèi)心分別的假名言相,這個影相的事自性本身是無自性的,本身是畢竟空的。
前邊事尋思所引如實智,只是說「它是離名言的」,發(fā)覺到內(nèi)心的分別和離名言的不一樣,不是那個離名言的依他起;現(xiàn)在又進(jìn)一步的觀察名言的事自性是畢竟空的。
《披尋記》一二一二頁:
如實通達(dá)至自性顯現(xiàn)者:此中通達(dá)了知皆慧異名;于所知事名為通達(dá),于分別體名為了知;復(fù)有差別:了知共相名為通達(dá),了知自相名為了知。如〈攝異門分〉說,(陵本八十三卷十頁)。此中于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當(dāng)知通達(dá)所顯,所知事中共相攝故。于似彼事自性顯現(xiàn)應(yīng)是了知所顯,分別體中自相攝故。
「如實通達(dá)至自性顯現(xiàn)者:此中通達(dá)了知皆慧異名」,通達(dá)這個詞和了知這個詞,在這里的涵義就是智慧不同的名字,名字不同它的涵義是相同的!赣谒旅麨橥ㄟ_(dá),于分別體名為了知」,「于所知事」,有能知、有所知,對于所知的事的相貌來說能知,叫做「通達(dá)」,在能知對所知事來說,所知事就是所通達(dá)!赣诜謩e體名為了知」,這樣說分別體就是分別的自體、就是能通達(dá)的這個,它就叫做「了知」,這樣說呢!通達(dá)是對所知說,而了知是指能知說。
「復(fù)有差別」還有不同的意思;「了知共相名為通達(dá)」,如果你明了所知法的共相,譬如說是「無常」,這是一切有為法的共相;譬如說「空」也是一切有為法的共相;「無自性」是一切法的共相,這是「名為通達(dá)」,這「通達(dá)」這樣說是深了一層!噶酥韵嗝麨榱酥,你通達(dá)事物本身的相貌,就是別相了,它不同于第二法,不同于其它的法,只有它本身有這樣的相貌,那叫做「自相」;你明白事物各別的相貌那叫做「了知」,這個了知和通達(dá)也是不同了,意思不一樣!溉纭磾z異門分〉說,(陵本八十三卷十頁)」,其實這幾句話就是那上的話。
「此中于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當(dāng)知通達(dá)所顯」,這里邊說是于自性假立,就是你心里面利用名言去思惟一切法的體相,就是名言的一切法「非彼事自性」,不是離名言的依他起性的體性!府(dāng)知通達(dá)所顯」,這樣解釋就是「通達(dá)」的意思;就是用通達(dá)的意思來顯示它的別義,顯示通達(dá)的涵義,這是解釋「通達(dá)」!杆轮泄蚕鄶z故」,因為這樣去思惟觀察,它就不限于法的自相,就通于其它法都有這樣的相貌了,這樣就是心里面所分別、所安立的都是虛妄的。這虛妄義是通于一切法的,是「共相攝故」。「于似彼事自性顯現(xiàn)應(yīng)是了知所顯」,那就是他的自相了,「分別體中自相攝故」,「分別體」分別每一法的自體這是屬于自相的。
《披尋記》這一段文是在解釋「通達(dá)」和「了知」這兩句話的差別,「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顯現(xiàn)」,他沒有多說。這一段文科的題目是「于圓成遍計」,這樣說呢「似彼事自性顯現(xiàn)」,在我們凡夫的境界說,就是執(zhí)著這是真實的,這就屬于遍計執(zh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這就是空,那么圓成實性是遍計執(zhí)空所顯現(xiàn)的無相義,所以這樣屬于圓成實性。
那么在這里看出來,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是比較深一層的解釋。似有而實在是沒有,若是我們作這樣觀察的時候,只要我們的分別心這第六識一動,就是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空無所有的,都是內(nèi)心的虛妄分別;內(nèi)心的虛妄分別是假的,是畢竟空的,它有這樣的意義。下面第二科是于依他起。
日二、于依他起
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猶如變化、影像、響應(yīng)、光影、水月、焰水、夢、幻相似顯現(xiàn),而非彼體。
這個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這樣講,是通于三自性了,前一節(jié)是圓成實和遍計執(zhí),這下面第二節(jié)「又能了知彼事自性」,又能夠通達(dá)離名言相的依他起性的自性「猶如變化」,就像這個神通變化的事情一樣,也是有而不真實的,也是虛妄的,是有但不真實。當(dāng)然這個依他起性,是以阿賴耶識為種子、以虛妄分別為自性,也就是內(nèi)心變出的影像,這是指阿賴耶識說的!缸兓梗兓鰜淼。「影像」,鏡中的影像;或者是一棵樹,太陽光照下去,就現(xiàn)出個影像來,它和原來的體性相似,但不是(原來的體性)。
「響應(yīng)」,就是空谷四面都是高山,中間是個谷,你面向這個谷發(fā)出聲音來,這空谷有個回響,就叫做響應(yīng)。這個響應(yīng)也是假的,不是真實有人說話!腹庥啊,前面的「影像」或者說是鏡中的影像,這里說「光影」,就是太陽光現(xiàn)出來的影像!杆隆,水里面的月亮,也不是真實的!秆嫠,這陽焰看上去好像是水,其實也沒有水!笁簟,夢里面的境界,這個依他起就像夢里邊的境界,也是有而不實。「幻」,幻是幻術(shù)所變現(xiàn)的事情,也是有而不實。
總而言之,是「相似顯現(xiàn),而非彼體」,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的種子,顯現(xiàn)出來的境界,都是虛妄的、和真實相似;但是不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所執(zhí)著的那個體相,我們執(zhí)著是真實的;但是實在他本身是不真實的。就是那件事的本身和我們所執(zhí)著的體相是不符合的。這一段文是指依他起是如幻如化不真實的。
這就是分了兩部份,這是沒有通過名言的時候,這些因緣生法,也是如變化、如影像、如響應(yīng)、如光影乃至如夢、如幻,這是指依他起說。若是通過名言以后,那就是遍計執(zhí);遍計執(zhí)是畢竟空的,這個遍計執(zhí)也是「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顯現(xiàn)」、「相似顯現(xiàn),而非彼體」,不是一回事,是有差別的。我們內(nèi)心里面通過名言所執(zhí)著的真實,是沒有體性的;依他起是有體性,但是不真實的,所以依他起和遍計執(zhí)是不一樣的。
《披尋記》一二一二頁:
又能了知至而非彼體者:依他起性實無有義,如諸愚夫所執(zhí)境界,然有彼相相似顯現(xiàn),成為所緣,能為誑惑,為欲除他諸誑惑疑,說有變化等八種喻。變化,喻諸菩薩故思受生。影像,喻諸作業(yè)受果種種差別。響應(yīng),喻諸戲論言說。光影,喻種種識、種種相轉(zhuǎn)。水月,喻三摩地所行境界。焰水,喻虛妄分別心心所法。夢,喻受用愛非愛別;,喻能成所行境界。如《攝論》說。(《攝論》二卷十頁)如是諸喻,為顯依他起性雖無有義,然彼彼事有彼彼相相似顯現(xiàn),故作是喻。
「又能了知至而非彼體者:依他起性實無有義」,這個依他起性是因緣生法,它的體性是什么樣子呢?「實無有義」,實在是沒有境界、沒有義!溉缰T愚夫所執(zhí)境界」,愚夫是指我們沒有修行的人所執(zhí)著的境界,都認(rèn)為是真實的;依他起性的體性,不像愚夫所執(zhí)著的境界那么真實,它是虛妄的,有而不實的。這個文是說自性假立尋思,是說你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觀,你要這樣觀察它不是真實的。
「然有彼相相似顯現(xiàn)」,雖然不真實,但是和遍計執(zhí)可不同,是有彼體相的,不過那個相,是相似的顯現(xiàn),就是和我們執(zhí)著的真實相似現(xiàn)出來「成為所緣」,成為我們識的所緣境。「能為誑惑」,依他起有而不實,它能欺騙我們,令我們迷惑!笧橛耍T誑惑疑,說有變化等八種喻」,文上說這八種譬喻,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破除我們的疑惑,既然沒有真實性,怎么我們會看見呢?破除這些疑惑。當(dāng)然,我們從經(jīng)論上、從文字上得到這個消息,實在是沒有力量,非要在奢摩他里面思惟觀察,而且要長時期的觀察,才能沒有這個疑惑,這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是不真實的,所以也就能調(diào)伏煩惱了。
「說有變化等八種譬喻」,這第一個是「變化」!缸兓髦T菩薩故思受生」,這是《攝大乘論》上里面的解釋;如果通說其義的話,就是表示依他起有而不實。個別的說,就是「喻諸菩薩故思受生」,就譬喻諸菩薩他有大悲心不想入無余涅槃,他還要在眾生世界現(xiàn)身說法度化眾生。但是度化眾生這件事;若我們凡夫來說,我們凡夫心里面遇見境界的時候起煩惱,我們才能夠得果報,得果報那個剎那,心里面要有煩惱,要有愛煩惱才能夠得果報的,約人來說,就是投胎要有點煩惱才可以。那么菩薩他是斷煩惱的,但是為了得一個身體來度化眾生,他故思受生,他故意的也有一點愛,所以他也就得了身體,也投胎了,就像那個變化似的,本來是沒有,但是這菩薩神通把它化現(xiàn)出來,由無而有。
「影像,喻諸作業(yè)受果種種差別」,這個影像譬喻什么呢?譬喻眾生這個業(yè)力得果報;業(yè)就是「影」,得了果報就是「像」,種種的各式各樣的果報!疙憫(yīng),喻諸戲論言說」,響應(yīng)這個是譬喻諸戲論言說,就是凡夫做種種的分別,說出種種的語言,都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就像那個響應(yīng)似的。
「光影,喻種種識種種相轉(zhuǎn)」,種種的分別識,就會現(xiàn)出來種種的相貌,就是你貪心的分別,就是有貪的相貌;這個瞋心,就有瞋心的相貌;疑惑心,就有疑惑心的相貌,所以這種種識現(xiàn)出種種相貌,「種種相轉(zhuǎn)」,「轉(zhuǎn)」就是「現(xiàn)起」的意思。「水月,喻三摩地所行境界」,水里面有個月亮出來,這譬喻什么呢?譬喻這個修禪定的人,他禪定修成功、有了三昧,在心里面現(xiàn)出來種種境界,就像水里面現(xiàn)出來月亮似的。
「焰水,喻虛妄分別心心所法」,陽焰遠(yuǎn)遠(yuǎn)的看上去是水,這譬喻我們的虛妄分別心、心所法,就是各式各樣的分別,就像那陽焰水似的,有而似無,有而不實。「夢,喻受用愛非愛別」,夢中的境界是不真實,就譬喻我們受用愛的境界,受用非愛的境界,也都是不真實的!富,喻能成所行境界」,這個幻術(shù)所變現(xiàn)的境界,譬喻能成立心所法所活動的境界,也都是不真實的,「如《攝論》說,(《攝論》二卷十頁)」,這八種譬喻如《攝大乘論》說,《攝論》二卷十頁上說的!溉缡侵T喻,為顯依他起性雖無有義」,這么多的譬喻就是為了顯示依他起性,雖然沒有境界「然彼彼事有彼彼相,相似顯現(xiàn)」,所以用這個譬喻來譬喻的,「故作是喻」。
荒三、結(jié)
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最甚深義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若能如是」,若是你在奢摩他中作如是觀,真實的了知甚深義所行境界,就是通達(dá)依他起是如幻如化的,就破除去遍計執(zhí)的執(zhí)著了,而顯示出來圓成實的離一切相的境界。那么這樣的甚深義,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所以叫甚深義所行境界!甘敲孕约倭に妓鐚嵵恰,看這個文,我們會知道一個消息:就是內(nèi)心里面通過名言所現(xiàn)出來的境界,觀它是畢竟空,這是破遍計執(zhí),這是一種觀;這個觀依他起猶如變化,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xiàn)的根身器界,這一切都是變化、影像、響應(yīng)、光影的世界,這是又一重的作觀,作如幻如化的觀察,這個觀察不是畢竟空,只是如幻如化,有而不實就是了,和那個色等想事中的遍計執(zhí)是畢竟空不一樣,作這么兩重觀察。
洪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分三科) 荒一、征
云何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這是第四科、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呢?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
荒二、釋 (分二科) 日一、總標(biāo)
謂諸菩薩于差別假立尋思唯有差別假立已,如實通達(dá)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別假立不二之義。
「謂諸菩薩于差別假立尋思唯有差別假立已」,這個差別假立,假立的各式各樣的…,實在是離名言相,所以這是「唯有差別假立」,這樣觀察以后呢「如實通達(dá),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別假立不二之義」,明白這個「不二」的意思,這就叫做「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這是標(biāo)。
日二、別辨(分二科) 月一、舉有無性等(分二科) 盈一、有性無性
謂彼諸事非有性、非無性,可言說性不成實故,非有性;離言說性實成立故,非無性。
第二科是別辨,分二科,第一科是舉有無性等,有性無性、有見無見這些事,分二科,第一科是有性無性。
「謂彼諸事」,這「諸事」實在就是依他起性和遍計執(zhí)性,這些諸事,又是非有性又是非無性的;怎么叫做「非有性」呢?「可言說性不成實故,非有性」,就是用語言文字所表達(dá)的一切法;這樣的一切法性是不真實的,真實是不成立的,不能成立它的真實性,它是畢竟空的,所以叫做「非有性」。
「離言說性實成立故」,遠(yuǎn)離一切名言的這一切法性,它本身真實是成立的,是有這么一回事、是存在的。我們看見那個高山,它是有高山的;那里有一個大海,是有大海的;實在是成立的!鸽x言說性實成立故,非無性」,不能說它是沒有體性,只是不真實就是了,還是有體性的。這是第一科,這樣解釋了,下面第二科,有色無色。
盈二、有色無色
如是由勝義諦故非有色,于中無有諸色法故;由世俗諦故非無色,于中說有諸色法故。
「如是由勝義諦」,勝義諦就是真如,「勝義諦故非有色」,這一切的色聲香味觸、一切法是沒有的,就是那個無相三昧,無相三昧是離一切相的,這勝義諦的真如也是沒有一切相,所以「非有色」,「于中無有諸色法故」,在勝義諦里面為什么說沒有色呢?因為在勝義諦里面沒有這個諸色法可得,色法都是寂滅了。在唯識上修止觀,觀察這個有名言相的言說法是畢竟空的,這個畢竟空是沒有色相的,而顯示勝義諦是離一切相,它是這樣子,所以也是說離一切法的。
「由世俗諦,故非無色,于中說有諸色法故」,這個世俗諦就指依他起。這依他起性的一切法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xiàn)的,虛妄分別為體性的,這上面不是沒有!是有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切法都是有的!赣谥姓f有諸色法故」,在依他起里面是有這一切法的,所以是不能說沒有。這樣子嘛「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色」是約勝義諦說、「非無色」約世俗諦說。
月二、例有無見等
如有性無性、有色無色,如是有見無見等差別假立門,由如是道理,一切皆應(yīng)了知。
這是第二科「例有無見等」,例有見無見、有性無性來做比例!溉缬行詿o性、有色無色」這樣講,「如是有見無見等差別假立門,由如是道理,一切皆應(yīng)了知」!溉缡怯幸姟,這個有見當(dāng)然只是依他起來說,這個遍計執(zhí)是畢竟空的,不能說有見;依他起是有能見、所見!笩o見等」,在勝義諦就是無見了,這些差別假立也都是不同的,各式各樣不同的情況,也都是假立的名字,「由如是道理一切皆應(yīng)了知」,都應(yīng)該明白了。
荒三、結(jié)
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差別假立不二之義,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這是結(jié)束前面這一段文,要是你在奢摩他里作如是觀,你先是從文字上通達(dá)這樣的道理,然后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觀,時間久了,你就能確定你這樣的見地,所以叫「如實了知差別假立」的「不二之義」,「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披尋記》一二一三頁:
如實通達(dá)至如實智者:謂于諸事不二之義通達(dá)所顯,于彼差別假立了知所顯,如說有性無性、有色無色,皆由觀待道理差別假立,如文自釋。如是有見無見等,廣如前說。差別分別一切皆是假立法門,皆應(yīng)了知。若于其中離言自性,真實義性,名不二義,是應(yīng)通達(dá)。如是通達(dá),如是了知,名如實智。
「如實通達(dá)至如實智者:謂于諸事不二之義通達(dá)所顯,于彼差別假立了知所顯」,也是用這個「通達(dá)」和「了知」來分別,于諸法這個「不二」之義,「非有性、非無性」,這是不二之義,這是用「通達(dá)」這個詞來顯示的。「于彼差別假立」,這個假立是有色、無色,是有見、無見,是有性、無性,這就是用「了知」來顯示。
「如說有性無性、有色無色,皆由觀待道理差別假立」,說有性、說無性,說有色、說無色,都是由觀待的道理,就是由相對的道理,對有性說無性,對無性也說有性;對有色說無色,對無色說有色;這是相對的道理,這樣子差別的假立,就是不同的安立種種的名字,「如文自釋」!溉缡怯幸姛o見等,廣如前說」,前面也解釋過了!覆顒e分別一切皆是假立法門」,不同的各式各樣的分別,這完全都是假立名字,假立名字有什么好處呢?佛教徒可以依此為門,可以入于第一義諦、入于涅槃,「皆應(yīng)了知」。
「若于其中離言自性,真實義性,名不二義」,在這里面說到,其中這個「離言自性」是通于依他起和圓成實的;但是下面又說個「真實義性」,這個真實義性就是勝義諦,那么「離言自性」就是指依他起了!该欢x」,就是由勝義諦和世俗諦來對論,有不二義!甘菓(yīng)通達(dá),如是通達(dá),如是了知,名如實智」。
地三、障過患(分二科) 玄一、出染因
愚夫于此四如實智有所闕故,不現(xiàn)前故,便有八種邪分別轉(zhuǎn)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這是第三科,障的過患。第一科是智行門,第二科是凈障門,凈障門,第一科是障因緣、第二科是凈方便,凈方便這一科說完了,就是四尋思、四如實智,是凈除障礙的方法。現(xiàn)在第三科是障的過患,這個障礙的過患分兩科,第一科是出染因。
「愚夫于此四如實智有所闕故」,就是我們凡夫?qū)τ谶@四如實智有所闕,不具足,缺少這種智慧,我們沒有修習(xí)四尋思,所以就不能成就四如實智,四如實智就不具足了!覆滑F(xiàn)前故」或者是你也修,但是還沒有成功的時候「便有八種邪分別轉(zhuǎn)」,我們就會有八種邪分別;前面說的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zhí)分別…一共有八種分別!改苌隆,能生出來三種事情,依緣事、見我慢事,貪瞋癡事。
「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由這樣的八種分別,就會建立起來一切有情的世間,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或者說是色受想行識!讣捌魇篱g」,就是我們居住的這個房舍和山河大地,這都是器世間。也就是我們的果報。這個八種分別就是煩惱迷惑,有煩惱迷惑就生出來種種的果報,因為果報的現(xiàn)前需要假借煩惱的力量,這是出染因,這個有情世間及器世間都是染污法,是果報、染污的果報,是由八種分別所生,它就是因了,下面第二科成流轉(zhuǎn)。
玄二、成流轉(zhuǎn)
謂由如是邪分別故,起諸雜染;起雜染故、流轉(zhuǎn)生死;于生死中常流轉(zhuǎn)故,恒有無量隨逐生死種種生老病死等苦,流轉(zhuǎn)不息。
「謂由如是邪分別故,起諸雜染」,就是我們不明白緣起的道理,這種錯誤的分別主要就是遍計執(zhí),這一切名言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我們執(zhí)著是有,這樣,有煩惱就有業(yè)力,有業(yè)力就有果報,所以生起種種的雜染。「起雜染故,流轉(zhuǎn)生死」,雜染就是三種雜染:煩惱雜染、業(yè)雜染、生雜染,這個生雜染由業(yè)雜染生起的,業(yè)雜染由煩惱雜染生起,有了生雜染又會現(xiàn)出來煩惱的雜染,所以惑業(yè)苦的流轉(zhuǎn)不斷絕,就受了生死苦。
「于生死中常流轉(zhuǎn)故,恒有無量隨逐生死」,在這個生死里面,你若不遇見佛法僧,你就是一直地在這里流轉(zhuǎn),「恒有無量」無邊的「隨逐」你的「生死」,種種的生老病死苦,流轉(zhuǎn)、不停下來,在生死里受這么多的苦。
《披尋記》一二一三頁:
愚夫于此四如實智至流轉(zhuǎn)不息者:愚于諸法名、事、自性、差別,是名愚夫。為得四種如實智故,于一切法起四尋思,若隨闕一不能引發(fā),名有所闕。若不引發(fā)不能通達(dá)了知所知事相,名不現(xiàn)前。由此因緣,故有邪分別轉(zhuǎn)乃至廣說流轉(zhuǎn)不息。
「愚夫于此四如實智至流轉(zhuǎn)不息者,愚于諸法」的「名」、諸法的「事」、諸法的「自性」、諸法的「差別,是名愚夫」。對于這個名、事、自性、差別,我們不明白道理,不明白都是畢竟空的,所以就叫做「愚夫」!笧榈盟姆N如實智故,于一切法起四尋思」,若是我們遇見了三寶的時候,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才知道,我們要成就四種如實智、要成就這個般若的智慧,于一切法就會生起四尋思!溉綦S闕一不能引發(fā),名有所闕」,這個四種尋思、四種如實智,你闕了一種,就不能引發(fā),就不能成就。
由聞會引發(fā)出來思,由思惟會引發(fā)出來修,由四尋思的修就會引發(fā)出來四種如實智,是展轉(zhuǎn)的引發(fā),但是若是我們有一樣不具足的話,就是有所缺,就不能引發(fā)了,「若不引發(fā)不能通達(dá)了知所知事相,名不現(xiàn)前」,你不能通達(dá)知道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就叫做不現(xiàn)前,這個空的智慧不現(xiàn)前!赣纱艘蚓,故有邪分別轉(zhuǎn)乃至廣說流轉(zhuǎn)不息」。
我感覺我們出家人遇見了佛法…原來是在家人,遇見佛法歡喜出家,過出家人的生活感覺歡喜,這可見就是有點善根,前生在佛法里有點善根,所以今生就是有點歡喜,在家居士也是,遇見了佛法就歡喜。但是我們今天的出家人,小小的栽培點善根就好了,不要再辛苦了,就是這樣!這個問題…想要了生死還是不行,只有…還是等待將來了。
地四、凈勝利(分三科) 玄一、證大涅槃
菩薩依此四如實智,能正了知八種分別,于現(xiàn)法中正了知故,令當(dāng)來世戲論所攝所依緣事不復(fù)生起。
這是第四科凈勝利;修學(xué)四尋思四如實智,能得到清凈的般若智慧,這個時候就有勝利,分三科,第一科是證大涅槃。
「菩薩依此四如實智,能正了知八種分別」,這個菩薩有大善根的人,由聞思修、由四尋思成就了四如實智,這個時候「能正了知八種分別」,就是能夠正確的通達(dá)了八種分別都是虛妄,都是畢竟空寂的!赣诂F(xiàn)法中」,因為你于現(xiàn)在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刚酥省,你有了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通達(dá)一切法空,你不虛妄分別了。
「令當(dāng)來世戲論所攝所依緣事不復(fù)生起」,你就會使令將來世「戲論所攝」,都是虛妄分別,我感覺到我有個眼耳鼻舌身意,實在是虛妄分別的境界,我感覺有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虛妄分別,是「戲論所攝」。而這些戲論所屬的「所依緣事」,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分別戲論所依」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戲論所緣」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杆馈挂彩鞘拢杆墶挂彩鞘,也就是果報,這個果報是由虛妄分別現(xiàn)起的,因為你由般若波羅蜜斷除去虛妄分別了,所以這種「所依」、「所緣」就不生起,這個苦惱的果報就不現(xiàn)前了。
《披尋記》一二一四頁:
戲論所攝所依緣事者:謂當(dāng)來世所依緣事,樂著戲論熏習(xí)為因緣故而得生起,于現(xiàn)法中有彼因性,由是說言戲論所攝。
「戲論所攝所依緣事者:謂當(dāng)來世所依緣事」,這個所依緣事不是現(xiàn)在,你現(xiàn)在這個所依緣事是過去世的虛妄分別所現(xiàn)起的;現(xiàn)起的時候,就是通過阿賴耶識才能現(xiàn)起,你成就了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你這個所依緣事還存在,只是清凈了就是了。那么現(xiàn)在說是當(dāng)來世所依緣事就不現(xiàn)起,這是指將來世的六根六境,不是現(xiàn)在的所依緣事。
「樂著戲論熏習(xí)為因緣故而得生起」,為什么我們的六根、六境會現(xiàn)起呢?就是「樂著戲論」,我們就歡喜戲論;我們通過一切名言的時候,就會有種種的分別、種種的執(zhí)著,我們就歡喜這樣子。你這一虛妄分別,就熏習(xí)了阿賴耶識,就有了種子,這個種子為因緣故,而得生起,就生起你的六根六塵,就生起了。
「于現(xiàn)法中有彼因性,由是說言戲論所攝」,現(xiàn)在的這個現(xiàn)法中,就是現(xiàn)在你的色受想行識里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邊「有彼因性」,有彼六根六塵的種子,這個種子是無量無邊的,剎那剎那的變現(xiàn)!赣墒钦f言戲論所攝」,這都是「戲論」,因為你由「樂著戲論」而成就的,成就了還繼續(xù)戲論,所以叫「戲論所攝」。
不生起故,于當(dāng)來世從彼依緣所起分別亦不復(fù)生;如是分別及依緣事二俱滅故,當(dāng)知一切戲論皆滅。菩薩如是戲論滅故,能證大乘大般涅槃。
「不生起故」,因為這個依緣事不生起了,所以在將來世從彼依緣所起的分別也就不生了。由虛妄分別生起依緣事,由依緣事又生起虛妄分別;你若是斷了虛妄分別,它就不起了!溉缡欠謩e及依緣事二俱滅故」,你由學(xué)習(xí)四尋思、四如實智,這么修習(xí)成功了的時候,那么這個虛妄分別和這個依緣事,這兩件事都寂滅了,都不現(xiàn)前了,當(dāng)然這是要到成佛的境界。
「當(dāng)知一切戲論皆滅」;這兩件事若滅了以后,一切戲論都滅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菩薩如是戲論滅故,能證大乘大般涅槃」,這個菩薩經(jīng)過長時期多少大劫的這樣用功修行,他這兩種戲論都滅了,能證大乘佛法所說的大般涅槃,是超過小乘的。
《披尋記》一二一四頁:
如是分別及依緣事至大般涅槃?wù)撸捍苏f當(dāng)來轉(zhuǎn)依之相。所知障盡,名分別滅。若依亦盡,名依緣滅。此二滅性唯內(nèi)所證,不應(yīng)說言若異不異死后當(dāng)有或當(dāng)無等,是名一切戲論皆滅;若諸菩薩如是一切戲論皆滅,是已能證大乘大般涅槃。如是轉(zhuǎn)依勝諸聲聞獨覺所得,故名大乘大般涅槃。此復(fù)云何?謂此轉(zhuǎn)依是善清凈法界所顯,由五種相不可思議:一、由自性故,二、由處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異性故,五、由成所作故,如〈決擇分〉釋,(陵本七十四卷九頁)即由如是不可思議,當(dāng)知一切戲論皆滅。
「如是分別及依緣事至大般涅槃?wù)撸捍苏f當(dāng)來轉(zhuǎn)依之相」,這是說你將來得圣道的相貌,轉(zhuǎn)變了你的依止;依止什么呢?一切法是由種子所變現(xiàn)的,所以種子是一切法的依止處,F(xiàn)在轉(zhuǎn)變這個依止,就是你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滅除了樂著戲論的「因」,而栽培了「不受一切法」的般若波羅蜜「因」,所以這個「因」轉(zhuǎn)變了,轉(zhuǎn)變的相貌。
「所知障盡,名分別滅」,這上面說這個分別滅,到什么階段這個分別才滅?所知障盡,也就是無明滅;根本無明這個障礙若滅盡的時候──「分別滅」,煩惱障滅掉了只是清除去一部分,這個「所知障」這一部分還沒有滅,「分別」還沒有滅。「若依亦盡,名依緣滅」,「若依亦盡」就是轉(zhuǎn)依的「依」,就是指這個樂著戲論的因滅了!该谰墱纭,那么六根六境也就不出現(xiàn)了。
「此二滅性唯內(nèi)所證」,這個「分別滅」和「依緣滅」,這兩種滅,「唯內(nèi)所證」,唯獨你內(nèi)里面的無分別智所證,若不成就這無分別智,這二法是不滅的!覆粦(yīng)說言若異不異死后當(dāng)有或當(dāng)無等」,滅了以后的這個境界,你不應(yīng)該說這是差別的、是不差別的,這都是戲論了。說是人的六根滅了以后,是將來還有?是沒有?這一切都是戲論,你若去思惟分別,這都是戲論,「是名一切戲論皆滅」。
「若諸菩薩如是一切戲論皆滅,是已能證大乘大般涅槃」,「若諸菩薩」,這么多的戲論都能夠滅盡了、滅除了,這就是已經(jīng)證悟大乘大般涅槃了!溉缡寝D(zhuǎn)依勝諸聲聞獨覺所得,故名大乘大般涅槃」,說是能這樣用功修行,滅除去煩惱障、又滅除去所知障,滅除一切虛妄分別,這樣的轉(zhuǎn)依是勝過、超過諸聲聞、阿羅漢、獨覺、辟支佛等,「故名大乘大般涅槃」。
「此復(fù)云何?謂此轉(zhuǎn)依是善清凈法界所顯」,這里面又怎么樣?就是再多解釋解釋。「謂此轉(zhuǎn)依」就是說你能修四尋思、四如實智,這樣的轉(zhuǎn)依的法門,「是善清凈法界所顯」,是善清凈的法界,法界就是真如,真如離開了煩惱障所知障就叫做「善清凈」。這樣的轉(zhuǎn)依,就是真如顯現(xiàn)的境界,圓滿的真如顯現(xiàn)的境界,「由五種相不可思議」,這轉(zhuǎn)依由五種相貌是不可思議。那五種呢?
「一、由自性故」就是轉(zhuǎn)依以后,得了無上菩提以后的體性,它是即眼耳鼻舌身意、是離眼耳鼻舌身意,不可思議。佛的清凈的境界,就是這個清凈法界,成佛了以后這個清凈法界,是即眼耳鼻舌身意不可思議、離眼耳鼻舌身意不可思議、即地水火風(fēng)不可思議、離地水火風(fēng)不可思議,你不可以分別的,所以叫做「自性」。
「二、由處故」,處所,佛在什么地方?佛是在欲界、在色界、無色界?不可思議。佛是在人間?在天上?不可思議。
「三、由住故」就是天住、梵住、圣。弧柑熳 咕褪巧缢亩U,或者加上無色界四空定也可以,這是天住!歌笞 咕褪谴缺采徇@四種三昧。「圣住」就是空、無相、無愿。佛在這里住…?不可思議。
「四、由一性異性故」,就是從無始劫來到現(xiàn)在有無量無邊的佛、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成佛了;這個佛成佛以后也是無漏界,又一位佛成佛了,也是在無漏界,都在無漏的世界。在無漏的世界是一?是異?釋迦牟尼佛和迦葉佛是一位佛?不可思議。是兩位佛?不可思議。就是一切佛的境界,你不可以說一說異的,不可思議
「五、由成所作故」也是不可思議,這一切佛都在無漏的世界,名之為釋迦牟尼佛也可以,名之為阿彌陀佛也可以,說是迦葉佛也可以,藥師佛也可以,他們是大慈大悲,有無量無邊的威德道力,能成就度化一切眾生,這件事不可思議。一定是釋迦佛?一定是藥師佛?不可思議。
「如〈抉擇分〉釋。(陵本七十四卷九頁)」,這個意思在《攝大乘論》也有講過!讣从扇缡遣豢伤甲h,當(dāng)知一切戲論皆滅」,思議就是戲論,現(xiàn)在不可思議就是戲論滅了。
玄二、獲諸自在(分三科) 黃一、標(biāo)
于現(xiàn)法中勝真實義所行處智,極清凈故,普能獲得一切自在
第二獲諸自在,前面第一科是證大涅槃不可思議,現(xiàn)在第二科獲得諸自在,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
「于現(xiàn)法中」,現(xiàn)在成佛的時候,「勝真實義」,就是真如,真如是「所行處」,誰是能行?就是智!這個智慧行于真如,這個智慧是「極清凈故」,到佛的時候,這個智慧最極清凈。「普能獲得一切自在」,他的境界在一切地方皆得大自在,而沒有受到拘閉、不自在,沒有這回事情。
《披尋記》一二一四頁:
于現(xiàn)法中勝真實義所行處智至一切自在者:若諸菩薩已入第八純清凈住,于無生法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凈忍,齊此四如實智,名極清凈。由如實智始從勝解行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未極清凈,今簡彼故,名極清凈。如〈住品〉說(陵本四十八卷十六頁)從是以后得十自在,是名獲得一切自在。今于此中且說少分,如文可知。
「于現(xiàn)法中勝真實義所行處智至一切自在者:若諸菩薩已入第八純清凈住」,一共有十二住,若加上如來住就是十三住。現(xiàn)在這個是到第八住,第八住就是第八地菩薩,第八地菩薩「純清凈住」,純是清凈沒有染污了,第七地還是有多少事情的,到了第八地純是清凈住了!赣跓o生法」,不生不滅的真如理上面,他「證得」了「菩薩第一最勝極清凈忍」,這是前七地所不能及,這時候的忍,是獲得最清凈的境界。
「齊此四如實智,名極清凈」,到了第八地菩薩的時候,這個「四如實智」叫做「極清凈」,第七地以前還不能說極清凈,說到第六地菩薩能入滅盡定,到了第七的時候,剎那剎那能入滅盡定,但是對第八地來說還不是清凈,第八地所成就的四如實智是極清凈的。
「由如實智始從勝解行住」,這個四尋思、四如實智是從勝解行地開始學(xué)習(xí)的,勝解行地就是包括了資糧位、加行位,合起來名為「勝解行」,但是這地方又說到加行位,「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勝解行地就開始修四尋思、四如實智,通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到第七地;到第七地的時候,還是有加行有功用,就是他要努力提起正念,這時候就叫做「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笩o相住」,從初地開始就是無相住,但都是有加行有功用,到了第七地就是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的邊際,再進(jìn)一步到第八地菩薩,就是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了。
「未極清凈」,到了第七地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的時候,他的四如實智還沒能極清凈,還有點分別。「今簡彼故,名極清凈」,這里說的極清凈,就是前七地都不算,都挑出去不算在內(nèi),第八地以后才算「極清凈」,「如〈住品〉說(陵本四十八卷十六頁)」。
「從是以后得十自在」,就是從第八地以后,他成就了十種自在!甘N自在」是壽自在、心自在、眾具自在、業(yè)自在、生自在、愿自在、勝解自在、神變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法自在;一共十種自在《攝大乘論》、《華嚴(yán)經(jīng)》上面都有解釋!甘敲@得一切自在,今于此中且說少分,如文可知」,現(xiàn)在這里的文沒有完全說出來十種自在,就是說了一少分,這是標(biāo)「獲諸自在」。
黃二、釋(分三科) 宇一、變化自在
謂諸菩薩于種種化,獲得能化神通自在;于種種變,獲得能變神通自在。
第二科是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變化自在。「謂諸菩薩于種種化,獲得能化神通自在」,種種的變化得大自在、無障礙境界!赣诜N種變,獲得能變神通自在」,前面說是「于種種化」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于種種變」獲得能變的神通自在。
《披尋記》一二一四頁:
謂諸菩薩于種種化至能變神通自在者:若以化心隨其所欲造作種種未曾有事,是名能化神通自在。此有多種:或化為身及化為境,或化為語,名種種化。若轉(zhuǎn)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是名能變神通自在。此有十八品類差別,名種種變,如〈威力品〉釋。(陵本三十七卷二頁)此于十自在中略顯隨于事物發(fā)起勝解,如所欲為皆成為異。
「謂諸菩薩于種種化至能變神通自在者:若以化心隨其所欲造作種種未曾有事」,就是菩薩起變化的這個心,是隨菩薩所欲、所歡喜的造作種種未曾有的事情,「是名能化神通自在」!复擞卸喾N」,這個能化的神通自在有多種!富蚧癁樯怼,化現(xiàn)一個身形,或者化現(xiàn)自己有什么什么身形,化現(xiàn)眾生有什么什么身形!讣盎癁榫场,這個身是正報;「化為境」就是依報了,化現(xiàn)這個各式各樣的境界!富蚧癁檎Z」,或化現(xiàn)說話!该N種化」。
「若轉(zhuǎn)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是名能變神通自在」,前面這個化,就是原來沒有,現(xiàn)在化出來一個東西,F(xiàn)在這上面說到「若轉(zhuǎn)所余」,若轉(zhuǎn)變其余有自性的東西,它本來是有體性的,現(xiàn)在把它轉(zhuǎn)變一下,「若轉(zhuǎn)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使令它變成其他的東西,原來是一塊鐵,現(xiàn)在變成黃金了。原來什么也沒有,化現(xiàn)出黃金來,一個「化」、一個「變」,「令成余物,是名能變神通自在」,這個「變」是這樣意思!复擞惺似奉惒顒e,名種種變,如〈威力品〉釋,(陵本三十七卷二頁)」,這〈威力品〉有說這件事。
「此于十自在中略顯隨于事物發(fā)起勝解」,這上面說這個「化」和「變」就在十自在里邊是屬于「勝解」里面攝的,「如所欲為皆成為異」,你想要怎么做都能做成功,不會做的不成功。
宇二、境智自在
普于一切所知境智,皆得自在。
這第二科,境智自在,普遍于一切所知的境界里面,那就是智慧皆得自在的。
《披尋記》一二一五頁:
普于一切所知境智皆得自在者:此于十自在中略顯隨所欲知所知境界皆如實知,是謂于境自在。及顯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隨所欲,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是謂于智自在。
「普于一切所知境界皆得自在者:此于十自在中略顯隨所欲知所知境界皆如實知,是謂于境自在」,于境自在實在是智慧!讣帮@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隨所欲」,這個文句也能得隨所欲,也能得自在,「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就是想要宣說什么什么法門的時候,就用種種的文句把它安立出來,「皆得善巧,是謂于智自在」,那么這個「自在」就是說法了。
宇三、住舍自在
若欲久住、隨其所樂自在能;
第三科住舍自在!溉粲米、隨其所樂自在能住」,說是這位菩薩他想要長時期的住在世間,那么隨其所歡喜的就能夠自在的住在世間,他自己能主宰這件事。
《披尋記》一二一五頁:
若欲久住隨其所樂自在能住者:此于十自在中略顯于所依身,隨所欲住如意能住。
「若欲久住隨其所樂自在能住者:此于十自在中略顯于所依身」,所依止的身體,這個身體,「隨所欲住如意能住」,你想要繼續(xù)存在,就能存在。
若欲終歿、不待害緣、自在能歿。
如果你想要走了的話,也不需要去傷害他,也很自在的就走了,這就是壽命自在。
《披尋記》一二一五頁:
若欲終歿不待害緣自在能歿者:謂所依身若欲舍時,如意能舍。
「若欲終歿不待害緣自在能歿者:謂所依身若欲舍時,如意能舍,」這是這個意思。
黃三、結(jié)
由諸菩薩得如是等無量自在、于諸有情最勝無上。
第三科是結(jié)束。「由諸菩薩得如是等無量自在」,說前面這個智自在、命自在、神變的自在;「如是等」,不只這幾樣,還有很多的自在,無量的自在!赣谥T有情最勝無上」,在有情里邊,也有人有多少神通變化的,但是你不能和佛比,佛是最殊勝、最高尚的。這下面第三科,獲諸勝利,分兩科,第一科是略標(biāo)列。
玄三、獲諸勝利(分二科) 黃一、略標(biāo)列
菩薩如是普于一切得自在故,獲得五種最上勝利,一者、獲得心極寂靜,由住最靜故,不由煩惱寂靜故。
菩薩修這四尋思、四如實智,到最后成功的時候于一切都能得大自在,得大自在「獲得五種最上勝利」,就把它歸納成為五種最殊勝的利益,那五種呢?
「一者、獲得心極寂靜」,第一個自在是心自在,就是獲得心極寂靜,極高尚、極深妙的寂靜了,心里面不動亂!赣勺∽铎o故,不由煩惱寂靜故」,這個心寂靜,有兩種:一個是住最靜、一個是煩惱寂靜,在這兩種里面,是屬于住極最靜,就是得定,定的力量最寂靜!覆挥蔁⿶馈共皇怯杀藷⿶赖臏绯凶骷澎o,不是那個。
《披尋記》一二一五頁:
獲得心極寂靜至不由煩惱寂靜故者:寂靜有二:一煩惱寂靜、二住寂靜。今于此中且說現(xiàn)法樂住,名最極寂靜,簡彼煩惱作如是說。
「獲得心極寂靜至不由煩惱寂靜故者:寂靜有二:一、煩惱寂靜」,這煩惱是動亂的沒有煩惱心就寂靜了,這是一種,第「二」是「住寂靜」,就是禪定寂靜,你常常練習(xí),叫它心寂靜住,那么它也就是寂靜住!附裼诖酥星艺f現(xiàn)法樂住」,「現(xiàn)法」就是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這個法里面,你就有色界四禪的樂住,很快樂的安住,「名最極寂靜,簡彼煩惱作如是說」。
二者、能于一切明處無所罣礙,清凈鮮白妙智見轉(zhuǎn)
前面是說定力高深,這里說一切明處智慧高深。「一切明處」,就是一切智慧是所緣境!笩o所罣礙」,沒有障礙!盖鍍趱r白妙智見轉(zhuǎn)」,因為他把煩惱障、所知障都斷了,所以是清凈的、是鮮白的,這樣妙智慧大自在無障礙的活動。
《披尋記》一二一五頁:
能于一切明處至妙智見轉(zhuǎn)者:謂于一切世間工業(yè)明處,如其所欲悉能現(xiàn)行,名無罣礙。智見差別有其多種,謂緣自相境此慧名智,緣共相境,此慧名見。復(fù)有差別,繁不具述。如〈攝事分〉釋。(陵本八十六卷九頁)如是智見于一切法遠(yuǎn)離言說、造作影像,是名為妙。自性解脫、說名清凈。相續(xù)解脫、說名鮮白。如〈攝事分〉釋。(陵本九十八卷十七頁)此中相續(xù),謂一切時任運轉(zhuǎn)故。
「能于一切明處至妙智見轉(zhuǎn)者:謂于一切世間工業(yè)明處」,世間上的工業(yè),發(fā)明種種的東西,這實在是「明處」,就是智慧境界。「如其所欲悉能現(xiàn)行」,隨他心里面所歡喜的,都能辦得到!该麩o罣礙」,一點障礙沒有。「智見差別有其多種」,「智」和「見」還是不一樣的,有多種不同!钢^緣自相境此慧名智」,「謂緣自相境」,緣一切法的自相的境界,「此慧名智」,那叫做智慧!妇壒蚕嗑常嘶勖姟,共相境就叫作見!笍(fù)有差別、繁不具述」,這個智和見還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太多了,現(xiàn)在不講了!溉纭磾z事分〉釋。(陵本八十六卷九頁)」,這在〈攝事分〉里面有解釋。
「如是智見于一切法遠(yuǎn)離言說」,這是這個菩薩所成就的智慧、所成就的見地,在一切法上是遠(yuǎn)離言說的,沒有名言可說的!冈熳饔跋瘛,也沒有造作,他這個智見若有所作為的時候,并不需要造作,任運的就有,和這個影像、造作的影像,「是名為妙」就叫做妙,這個智慧是不需要動的就能把事情做好。
「自性解脫、說名清凈」,這個智見本身的體性是沒有煩惱系縛它的,煩惱是染污的,沒有煩惱所以叫做清凈!赶嗬m(xù)解脫,說名鮮白」,「相續(xù)解脫」,這個解脫不是短時的,永久的相續(xù)下去得大自在,所以叫做鮮白,「如〈攝事分〉釋(陵本九十八卷十七頁)」!复酥邢嗬m(xù),謂一切時任運轉(zhuǎn)故」,這里說這個相續(xù)是說一切時很自然的就是這樣相續(xù)下去,而不是勉強的,這是說到智慧。
三者、為利諸有情故、流轉(zhuǎn)生死無有厭倦。
「三者、為利諸有情故、流轉(zhuǎn)生死無有厭倦」,這是說慈悲,菩薩有大慈悲心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流轉(zhuǎn)生死無有厭倦,菩薩本來自己可以到清凈的世界去,但是為了利益眾生,就在生死里流轉(zhuǎn),這種生死的境界菩薩也容受;「無有厭倦」,他不厭煩、也不疲倦,繼續(xù)度化眾生,慈悲心很高。
四者、善入一切如來密意言義。
「四者、善入一切如來密意言義」,成就了這四如實智的話,還有一種好處。「善入一切」,善能悟入一切佛陀的密意的言義;這話說得含蓄,這個菩薩能夠聽得懂。
《披尋記》一二一六頁:
善入一切如來密意言義者:謂若有情于佛所說甚深空性相應(yīng)經(jīng)典,不解如來密意義趣,謂于經(jīng)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皆無有事,無生無滅,說一切法皆等虛空,皆如幻夢。如是密意,菩薩善能如實會通,攝彼有情令得悟入。
「善入一切如來密意言義者:謂若有情于佛所說甚深空性相應(yīng)經(jīng)典」,說一切法空、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說這個,他也能夠依佛所說甚深空性相應(yīng)經(jīng)典!覆唤馊鐏砻芤饬x趣」,眾生不明白佛這樣話的意思,「謂于經(jīng)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皆無有事,無生無滅,說一切法皆等虛空,皆如幻夢,如是密意,菩薩善能如實會通,攝彼有情令得悟入」,菩薩能明白佛的密意的語言,能為眾生解說,使令眾生能夠信入。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15)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六(1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