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八(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八(4)
(補充p946辰九無有怯弱,第九行)
云何無有怯弱?謂于后時,應(yīng)知應(yīng)見應(yīng)證得中,未知未見未證得故,發(fā)生怯弱,其心勞倦其心匱損。彼既生已,而不堅執(zhí),速能斷滅。
這個修行人他開始用功修行的時候,他心里面有「怯弱心」,就是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那么發(fā)生「怯弱」。為什么會發(fā)生「怯弱」呢?「是其心勞倦其心匱損」就是用功修行的時候他也很辛苦,所以「其心勞倦」!钙湫膮T損」因為勞倦了心力就薄弱了,所以就有了「怯弱心」。
「彼既生已,而不堅執(zhí)。」彼怯弱心生起了以后,他又不堅固的執(zhí)著一定是怯弱。這是「速能斷滅」很快地又把「怯弱心」停下來。這段文也可以這樣講,上一次講的時候我不是這樣講的,但是那個意思也可以保留。現(xiàn)在這是一個講法和上次講的不一樣。
================================================================
戌二、恐失利敬
由是國王大臣居士乃至饒財長者商主,不復(fù)恭敬尊重于我。更不獲得衣食臥具病緣醫(yī)藥資身什物。
這是「邪行所作瑜伽壞」分二大科,第一科是「不如理行」,第二科是「虧損凈命」。這個虧損凈命里邊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別辨相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起惡欲樂」就是他心里面計劃怎么樣欺騙人,做這些事情。第二科是「起覆藏想」這騙人的活動出現(xiàn)了以后,又恐怕人發(fā)覺他所以要覆藏,就是隱藏自己的這種惡欲樂。起覆藏想里邊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標(biāo)」,第二科是「釋因」。釋因里邊分二科,第一科是「恐有詰發(fā)」?峙聞e人詰發(fā)他的這種這些騙人的事情,F(xiàn)在第二科「恐失利敬」就是現(xiàn)在讀的這段文。
「由是國王大臣居士」由于他的騙人的活動若是被人詰發(fā)了的話,那么因此「國王大臣居士乃至饒財長者商主」這是財富特別多的「長者」,財富特別多的「商主」,「不復(fù)恭敬尊重于我」了,「更不獲得衣食臥具病緣醫(yī)藥資身什物」。就是沒有人去供養(yǎng)他了。這是他自己內(nèi)心的恐懼,恐怕失掉了利養(yǎng)恭敬。
未二、略顯義
彼由貪著利養(yǎng)恭敬增上力故。于非法中起于法想,起覆藏想。起惡欲樂顯發(fā)開示非法為法。
這是第二科「略顯義」。這個略顯義,這是虧損凈命的第二科,第一科「別辨相」,虧損凈命的相貌說完了,F(xiàn)在是「略顯義」就把前面這一大段文的要義再簡要的說一下。
「彼由貪著利養(yǎng)恭敬增上力故」那個人由于他的貪著利養(yǎng)、貪著恭敬,那個貪著心很大、很強,貪著的增上力,就是強大的貪著心。
「于非法中起于法想」他自己發(fā)明的這個止觀,是不合道理的,但是他自己「起于法想」生起認為這是對的這是合法的!钙鸶膊叵搿沟怯钟锌謶郑褪强峙佛教徒里面善持三藏教的人詰發(fā)他,所以他就生起「覆藏」就是隱藏起來。
「起惡欲樂」但是他內(nèi)心里面是欺騙人的一種想法,是「起惡欲樂顯發(fā)開示非法為法」。他生起了騙人的這種動機,顯發(fā)出來的這種止觀開示于人,非法而認為是合法的。
《披尋記》九四八頁:
起覆藏想等者:謂如前說覆自瑜伽不欲開示,私竊教示不令彰顯,是即起覆藏想。耽著利養(yǎng)恭敬名譽,是即起惡欲樂。自諦思惟籌量觀察安立瑜伽,是即顯發(fā)開示非法為法。
「起覆藏想等者:謂如前說覆自瑜伽不欲開示」。對于這個通達三藏的人他不想對他講!杆礁`教示不令彰顯」偷偷地給相信他的人講解他所發(fā)明的瑜伽,他叫他們「不令彰顯」不要公開的同人家講,「是即起覆藏想」!傅⒅B(yǎng)恭敬名譽,是即起惡欲樂。自諦思惟籌量觀察安立瑜伽,是即顯發(fā)開示非法為法」。
諸有忍許彼所見者,亦于非法起是法想,愚昧頑鈍。于非法中起法想故,雖如其教精進修行,當(dāng)知一切皆是邪行。
「諸有忍許彼所見者」這個人自己認為非法為法,其余的人「忍許」就是同意他的彼所見者,同意他的見地的人!敢嘤诜欠ㄆ鹗欠ㄏ搿挂矊λl(fā)明的止觀認為是合道理的。「愚昧頑鈍」總而言之這一伙人都是糊涂人,都是「頑固愚癡」人。
「于非法中起法想」對不合道理的事情認為是合道理的,「雖如其教精進修行」,雖然認為是法而隨順?biāo)慕虒?dǎo)精進的去用功修行「當(dāng)知一切皆是邪行」,而是不能得圣道的。
巳二、結(jié)
如是名為邪行所作瑜伽失壞。像似正法非真正法能障正法。
「如是名為邪行所作瑜伽失壞」,結(jié)束這一大段!赶袼普ǚ钦嬲苷险ā。就是和佛的正法好像有點像,但是不是真實的佛法。如果你要去學(xué)習(xí)的話能障礙你學(xué)習(xí)佛法。
寅二、結(jié)勸知舍
諸有比丘勤修靜慮,是瑜伽師于此四種瑜伽壞法,應(yīng)正遍知當(dāng)遠舍離。
這是是第二科「結(jié)勸知舍」。這個瑜伽壞這第七科,瑜伽壞這一大科,第一科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釋」。釋里邊分二科,第一科是「略辨四種」。這個已經(jīng)講完了。就是辨別畢竟瑜伽壞、暫時瑜伽壞、退失所得瑜伽壞、邪行所作瑜伽壞,這四種都是壞瑜伽,說完了。現(xiàn)在第二科「結(jié)勸知舍」。
「諸有比丘」這是在佛法里邊修學(xué)圣道人,「勤修靜慮」精進的修學(xué)這個四靜慮,「是瑜伽師」這樣修道的人,「于此四種瑜伽壞法,應(yīng)正遍知」應(yīng)該正式的完全要明白這是壞瑜伽!府(dāng)遠舍離」應(yīng)該遠遠的棄舍這四種瑜伽。這是「結(jié)勸知舍」。
子八、瑜伽(分二科) 丑一、征
云何瑜伽?
這是第八科,這一段文是說這個瑜伽,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瑜伽」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四種類」分四科,第一科「標(biāo)」。
丑二、釋(分二科) 寅一、辨四種類(分四科) 卯一、標(biāo)
謂四瑜伽。
修學(xué)佛法的止觀的人,這里邊一共有四條,有四種意義。
卯二、征
何等為四?
這是「征」。第三科就是「列」出來。
卯三、列
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
有這四種不同的瑜伽。
下邊第四科解釋分四科,第一科就是「信」。
卯四、釋(分四科) 辰一、信(分二科) 巳一、標(biāo)
當(dāng)知其信有二行相及二依處。
這四種瑜伽先解釋第一種就是「信」,現(xiàn)在是「標(biāo)」。「當(dāng)知其信有二行相及二依處」,應(yīng)當(dāng)知道這「信瑜伽」有二種行相,有二個相貌。這個「行」這個字,實在就是指「心」說的,就說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活動。而這個「信」也是「心」,就是我們的心對佛法有信心。那么這個「信行」的相貌有二種,「及二依處」,還有二種依止處。這個信從什么地方來的呢?就叫做「依處」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就叫做依處。這是「標(biāo)」。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行相」。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行相
二行相者:一信順行相。二清凈行相。
「二行相者」這二種信的行相那二種呢?「一信順行相」第一這個信,就是「隨順」的意思。你相信它是特別清凈莊嚴有功德,當(dāng)然你就會隨順這件事,這是信的一個行相!付鍍粜邢唷惯@個信不但是有隨順的相貌,它還有一個相貌就是清凈,清凈是它的相貌。這個你相信了以后能令你心清凈,這也是信的相貌。所以這個順,當(dāng)然有的人會相信一些非佛法污染的事情,但是那是不清凈所以這個信的義還是不具足的。佛法的信就是有這兩個相貌,一個是「信順行相」,第二個是「清凈行相」。也就是你這樣相信了以后,能令你能逐漸地滅除了煩惱,令你心不污染令你心清凈,這所以這清凈是信的一種功能。這是「行相」。
午二、依處
二依處者:一觀察諸法道理依處。二信解補特伽羅神力依處。
「二依處者」就是信順的行相和清凈的行相,從什么地方來的呢?
「一觀察諸法道理依處」就是從這地方來的,觀察苦集滅道四諦的一切法的道理,從這里引發(fā)出來信心,所以這里邊這觀察諸法是智慧。這可見這個信的后邊是智慧,因智慧的觀察諸法而建立信心,這個信是這么來的,不是迷信,不是不能觀察只是相信,不是這個意思。是經(jīng)過觀察的諸法的道理而后才有信心的。所以這個信的相貌,信行的依處是「智慧」是它的依處。而智慧觀察什么呢?觀察苦集滅道的諸法觀察十二緣起的諸法,就是佛說的諸法從這里引起信心的。所以這個「信」實在是一種智慧。
「二信解補特伽羅神力依處」第二個引發(fā)信心的地方,就是補特伽羅的神力,就是佛教徒,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佛、大菩薩,他們顯現(xiàn)這個神通的事情。這個神通道力現(xiàn)出來,你能看見了因此而引起信心。這是「信的依處」,從這里建立信心。
《披尋記》九四九頁:
有二行相及二依處等者:攝異門分說:于一切事,現(xiàn)正隨從,故名信順。隨順理門,故名凈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為豎,悲泣墮淚,如是等事,是凈信相。(陵本八十三卷二頁)由是當(dāng)知信順行相,即以信解補特伽羅神力依處為所依處。清凈行相,即以觀察諸法道理為所依處。
「有二行相及二依處等者:攝異門分說」。這個《瑜伽師地論》一共有五分,現(xiàn)在是「攝異門分」是五分之一。
「于一切事現(xiàn)正隨從,故名信順」。這個「于一切事」那就是苦集滅道世間的因果、出世間的因果,這叫作「于一切事」!脯F(xiàn)正隨從」佛說這個四諦就是勸你發(fā)心修學(xué)圣道轉(zhuǎn)凡成圣,你能隨順佛的圣教,「故名信順」,信順是這樣意思。
「隨順理門,故名凈信」前面是信順是這樣意思。這個什么叫做凈信呢?「隨順理門」,隨順理門那就是第一義諦了。隨順這個第一義諦能斷煩惱,所以令心清凈,這叫做凈信。這個清凈行相是這樣叫隨順,隨順第一義諦那還是智慧。這個觀察諸法是智慧,隨順第一義諦還是智慧,「故名凈信」。
「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為豎悲泣墮淚,如是等事,是凈信相!褂捎谀隳軌蚵犅劻朔鸱ǘ軌蛴行彭樀男判默F(xiàn)起,又能夠隨順理門!讣从扇缡窃錾狭省褂捎谀阌行彭樅颓鍍舻牧α,你的「身毛為豎」,身毛都豎起來,「悲泣墮淚」了。「如是等事,是凈信的相」貌。這在八十三卷二頁里面說的!赣墒钱(dāng)知信順行相,即以信解補特伽羅神力依處為所依處。清凈行相即以觀察諸法道理為所依處」。這樣子配合這兩部分這么解釋。
辰二、欲(分四科) 巳一、標(biāo)
欲有四種。
前面這個信的瑜伽,這是開始學(xué)習(xí)瑜伽的時候建立了信心。這一個信說完了,現(xiàn)在說到「欲」。欲有四種不同。
巳二、征
何等為四?
巳三、列
一為證得欲。二為請問欲。三為修集資糧欲。四為隨順瑜伽欲。
有這四種欲。這是「列」出來。
下面第四科解釋。
巳四、釋(分四科) 午一、為證得欲
為證得欲者:謂如有一于上解脫發(fā)生希慕,如前廣說。
「為證得欲者」這句話怎么講呢?怎么叫做「證得欲」呢?
「謂如有一于上解脫發(fā)生希慕,如前廣說」!钢^如有一」就是有這么一個修行人,「于上解脫發(fā)生希慕」。這個「上解脫」就是前面修所成地說「涅槃為上首」,這涅槃叫做「上解脫」。世間上的禪定,世間禪,四禪八定也可以名之為「解脫」,但是不是「上」,現(xiàn)在得涅槃才是「上」。對這「上解脫」發(fā)生希慕,從你內(nèi)心里面生起「希慕」,希求思慕的心情,就是也想要成就「如前廣說」。
《披尋記》九四九頁:
于上解脫發(fā)生希慕等者:謂修瑜伽因緣,唯依涅槃而為上首。如修所成地說。(陵本二十卷三頁)依此義故,名上解脫。前說猛利樂欲,謂我何時當(dāng)于是處能具足住,如諸圣者于是處所具足而。渴羌慈缜皬V說應(yīng)知。
「于上解脫發(fā)生希慕等者:謂修瑜伽因緣,唯依涅槃而為上首」。為什么想要修止觀?想要學(xué)習(xí)禪呢?就是你目的是想要得「涅槃」這樣的目標(biāo)!溉缧匏傻卣f」(陵本二十卷三頁)「依此義故名上解脫」,就是依據(jù)這樣的道理,所以說叫做「上解脫」。「前說猛利樂欲」前面文說這個猛利樂欲,什么叫做猛利的樂欲呢?「謂我何時當(dāng)于是處能具足住」這位修行人他自己心里面想,我什么時候能得涅槃呢?「于是處能具足住」。「如諸圣者于是處所具足而住」我能同于那些圣人都在涅槃那里住,我什么時候能成就呢?「是即如前廣說應(yīng)知」。這就叫做「于上解脫發(fā)生希慕」的意思。這就叫做「證得欲」就想要有這樣的欲望,想要得涅槃。
午二、為請問欲
為請問欲者:謂如有一生希慕已往僧伽藍,詣諸有識同修梵行成就瑜伽妙智者所,為聽未聞為聞究竟。
這是第二科!钢^如有一生希慕已」這個人對于涅槃,他心里面很誠懇地有這樣的愿望,有這樣的希望。「往僧伽藍」有這樣愿望以后,他就采取行動了,到「僧伽藍」去,就是到寺廟里面來。「詣諸有識同修梵行成就瑜伽妙智者所」,「詣」就是到,到這寺廟里邊。那些「有識」就是有這樣知識的人,是「同修梵行」的人,這么多的人都是共同的修學(xué)圣道,而且是「成就瑜伽妙智者所」。修梵行沒成就的不算,就是成功了的,修止觀的有妙智慧的人的地方!笧槁犖绰劄槁劸烤埂沟侥侨プ鍪裁茨?聽他開示瑜伽的道理是我以前沒有聽過的!笧槁劸烤埂孤犓蛩麑W(xué)習(xí)瑜伽,從開始聽聞到最后「為聞究竟」到最后圓滿的通達了瑜伽的法門,叫做「究竟」。不是聽了一開始以后又不聽了,不是這樣子。
午三、為修集資糧欲
為修集資糧欲者:謂如有一為戒律儀清凈。為根律儀清凈故,于食知量減省睡眠,正知住中展轉(zhuǎn)增勝,發(fā)生希慕。
前面是「請問欲」,現(xiàn)在是第三科。
「修集資糧欲者:謂如有一為戒律儀清凈」。「修集資糧」就是修瑜伽的資糧,就是修瑜伽的前方便。這前方便你成就了才能開始學(xué)習(xí)瑜伽的!钢^如有一」就是有這么一個人「為根律儀清凈」,這修集瑜伽的資糧是什么呢?就是「」戒律儀要清凈」,要持戒清凈!浮篂楦蓛x清凈」就是你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要有如理作意,使令眼清凈耳清凈乃至心清凈!赣谑持俊沟谌N就是飲食的時候要知道量,不可以太過也不可以不及!笢p省睡眠」睡覺要減少不能睡太多。「正知住中」一切時、一切處心里面明明了了的,保護它令它清凈,這就是「瑜伽的資糧」。這一位向「成就瑜伽妙智者所」請問瑜伽這個人,他也有這種欲,就是愿想要修集瑜伽的資糧,想要持戒清凈,想要學(xué)習(xí)根律儀清凈,于食知量,減少睡眠,正知而住,愿意這樣子!刚罐D(zhuǎn)增勝,發(fā)生希慕」。這個修行人他是最初有證得欲,而后又有請問欲,然后又想要修集資糧欲,就這樣展轉(zhuǎn)地使令他向道的意愿特別強!赴l(fā)生希慕」發(fā)生這種希望心、思慕心,就是九條牛也不會把他拉回來的。這叫做「發(fā)生希慕」。
午四、為隨順瑜伽欲
為隨順瑜伽欲者:謂于無間加行殷重加行,修習(xí)道中發(fā)生希慕發(fā)生欣樂欲有所作。
「為隨順瑜伽欲者」這是第四個,「謂于無間加行殷重加行,修習(xí)道中發(fā)生希慕發(fā)生欣樂欲有所作」。
「隨順瑜伽欲者」前面資糧欲以后就是「隨順瑜伽」就是正式開學(xué)始修止觀了,要隨順這個修止觀的事情。「謂于無間加行」正式開始用功修學(xué)止觀的時候是要「無間加行」,不能間斷的今天也修明天也修。
「殷重加行」就是特別的誠懇而且非常的深刻,不是馬馬虎虎的,這樣努力的修行。「修習(xí)道中」,無間的修習(xí)止觀,殷重的修習(xí)止觀之道中「發(fā)生希慕」,這樣用功修行的情形,他心里面歡喜想要這樣做「希望思慕」!赴l(fā)生欣樂」發(fā)生歡喜心!赣兴鳌瓜胍@樣做。這叫做「隨順瑜伽欲」。這是「信瑜伽」這個是「欲」,「信欲」這二種。
辰三、精進(分四科) 巳一、標(biāo)
精進有四。
第三是「精進瑜伽」分四科,第一科是「標(biāo)」!妇M有四」這個精進瑜伽也有四種。
巳二、征
何等為四?
是那四種呢?這是「征」。第三科是「列」。
巳三、列
一為聞精進。二為思精進。三為修精進。四為障凈精進。
精進有四種,這是「列」出來。
下邊第四科是解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為聞精進。
巳四、釋(分四科) 午一、聞精進
為聞精進者:謂為聽未聞,聞已究竟。勤心勇猛,審決加行。
就是說:「為聽未聞」這位修行人為了學(xué)習(xí),這個「聽」實在就是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未聞的瑜伽就要去聽!嘎勔丫烤埂惯@個聞精進就是能夠聽到圓滿,那就是有「聞精進」的意思!盖谛挠旅停瑢彌Q加行」他心里很精勤很勇猛,勇猛就是不怕困難的意思。「審決加行」這個「審」,就是經(jīng)過一個很認真地學(xué)習(xí)很明了了,叫做「審」,而后才決定去用功修行,叫做「審決加行」,這叫做「聞精進」。
午二、為思精進
為思精進者:謂如所聞法獨處空閑,思惟其義籌量觀察。
第二科「為思精進者:謂如所聞法獨處空閑,思惟其義」,「思精進」是甚么意思呢?「謂如所聞」瑜伽的法門「獨處空閑」,一個人在空閑的地方思惟瑜伽止觀的道理!富I量觀察」,「思惟其義」思惟也就是籌量也就是觀察。但是分成三句來表達他的義,或者是說,思惟其義是總說的,籌量觀察是別說的;I量就是指文句說的,觀察是指文句所說的義,有文有義。這樣分總別分文義來解釋,或者約深淺的意思來解釋!杆嘉┢淞x」是初開始的思惟,「觀察」是最后深刻的思惟,「籌量」是中間性。
午三、為修精進
為修精進者:謂入寂靜于時時間勤修止觀。
這是第三科「修精進」前面是「聞精進、思精進」,現(xiàn)在說「修精進者:謂入寂靜」就是說這個人要到寂靜的地方去,「于時時間勤修止觀」就是無間加行了殷重加行了,那么這叫做「修精進」。
午四、為障凈精進
為障凈精進者:謂于晝夜策勵精勤經(jīng)行宴坐,從諸障法凈修其心。勤心勇猛審決精進。
「為障凈精進者」這是第四科「為障凈精進」。
「謂于晝夜策勵精勤經(jīng)行宴坐,從諸障法凈修其心」就是不管白天或夜間,他們都能鞭策自己、勉勵自己、精勤的經(jīng)行,精勤的宴坐。不能夠一直地坐在那里也要經(jīng)行,不能一直地經(jīng)行也要靜坐,這是二種威儀。
「從諸障法凈修其心」這個障里面惑業(yè)苦都是「障」,苦也是障,這個身體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這個身體就是個障。這種種的業(yè),種種罪過的業(yè)也都是障,各式各樣的煩惱也是障。但是這這么多的障里面,煩惱障是最厲害的,是最重要的障。就是從這些煩惱障里面把它清凈出去,就是從諸煩惱障里面來清凈自己的心,叫它沒有煩惱。這樣修行的意思就是令心清凈,修止觀的時候令心清凈,不是說要得神通,就是令心里面沒有貪瞋癡的煩惱,做這件事!盖谛挠旅蛯彌Q精進」這剛才解釋了審決精進。
辰四、方便(分二科) 巳一、標(biāo)
方便有四:謂尸羅律儀增上力故善守其念。善守念故能無放逸,防護其心修諸善法。無放逸故,心正于內(nèi)修奢摩他增上慧法毗缽舍那。
前面是「精進」,這個「信、欲」都還是「修瑜伽」之前的事情,「精進」就是正式用功了。這個「方便」呢?實在也還是精進里邊的事情,但是這里邊就是告訴你精進的時候,你要具足這四種功德。
「謂尸羅律儀增上力故」就是你一定精進用功的時候,你還要保持「戒律」的清凈,這是第一個。因為尸羅律儀清凈有強大的力量,持戒清凈它有力量。甚么力量呢?「善守其念」能幫助你守護你的心念使令他不會污染,有這個力量。這是第二個就是「念」!干剖啬罟省,這是第三個,因為你能夠守護你的心念,不污染你的心就不會放逸,就不會跑到色聲香味觸去放逸,就能保護你內(nèi)心的清凈「防護其心」的清凈!感拗T善法」,心若清凈了,修諸善法都是清凈的。
「無放逸故,心正于內(nèi)修奢摩他增上慧法毗缽舍那」你能夠修諸善法無放逸故,所以你的心就能正式的、努力的去修這個「內(nèi)修奢摩他」,就是「止」。又能夠修增上慧法的毗缽舍那,就是修「觀」了。這個增上慧法毗缽舍那是觀,奢摩他是止。這樣子呢?第一個是尸羅律儀,第二個是善守其念,第三個是能無放逸,第四個是正于內(nèi)修奢摩他增上慧法毗缽舍那,分成四種。這四種也是由始而終,包括四種的瑜伽都在內(nèi)了。
寅二、結(jié)名瑜伽
此四瑜伽有十六種。當(dāng)知此中初由信故,于應(yīng)得義深生信解。信應(yīng)得已,于諸善法生起樂欲。由樂欲故,晝夜策勵安住精勤堅固勇猛。發(fā)精進已,攝受方便。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故此四法說名瑜伽。
前面辨別這四種瑜伽,現(xiàn)在「結(jié)名」,結(jié)束這一段。此四種瑜伽每一種里面有四種,四四一十六,所以有十六種瑜伽!府(dāng)知此中初由信故」這里邊說它的要義,這四種瑜伽里邊一開始就是要有信心!赣趹(yīng)得義深生信解」對于這個應(yīng)該成就的,瑜伽的功德深深地生起了信解的心、信樂心,生歡喜心。
「信應(yīng)得已,于諸善法生起樂欲」這個信心,信順和清凈的信心,你若能夠相應(yīng)了,你成就了!赣谥T善法生起樂欲」那對于止觀的這一切,出世間的善法你的歡喜心,你就生起了樂欲就想要修行去,生起樂欲之心。
「由樂欲故,晝夜策勵安住精勤堅固勇猛」這就是精進。因為你想要成就止觀,你有這樣的欲望,所以你就能不怕辛苦,晝夜都能策勵自己,安住在精進里面而不退轉(zhuǎn),「精勤堅固勇猛」。
「發(fā)精進已,攝受方便。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故此四法說名瑜伽」。
「發(fā)精進已」你發(fā)動了這個精進去修學(xué)止觀之后呢,「攝受方便」你還能夠具足四種方便!改艿梦吹谩惯@樣子你就能得所未得的功德,能接觸未接觸的功德,能證悟未證悟的功德,那么就是得圣道了,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故此四法說名瑜伽」。
《披尋記》九五○頁:
由樂欲故等者:謂于未生一切善法欲令其生。及于已生一切善法欲令堅住,欲令不忘,欲令修滿,是名樂欲差別。為于已得令現(xiàn)前故,由是說言晝夜策勵。為于未得令其得故,由是說言安住精勤堅固勇猛。
「由樂欲故等者:謂于未生一切善法,欲令其生」沒有生起的善法,止觀沒有生的善法你能令他生起,「及于已生一切善法,欲令堅住」這個止和觀若有所成就了,你就能令它堅住不退、不失掉!赣畈煌故沽钏灰Я,「欲令修滿」最初成就的時候只是一部份、一少份沒能圓滿,你若繼續(xù)用功修行才使令這個止觀逐漸地得圓滿。比如說這個止,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到初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以要令它圓滿,觀也是一樣!甘敲麡酚顒e」!笧橛谝训昧瞵F(xiàn)前故,由是說言晝夜策勵。為于未得令其得故,由是說言,安住精勤堅固勇猛」。把這段這幾句話分開講,這樣意思。
子九、作意(分二科) 丑一、征
云何作意?
這是第九科。前面是第八說是「瑜伽」有四種瑜伽。這是第九說到「作意」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作意」?什么叫做「作意」呢?這個作意這個字,這個「作」有個警覺的意思。警覺你的心,不應(yīng)該生起的事不要動,應(yīng)該起的要發(fā)動它讓它生起,那就叫做「作意」。這個修行這個事情,的確是內(nèi)心的事情,常常地要警覺自己。實在是作意這個字已經(jīng)包括了,就是這個「作意」,作意也有生起的意思,應(yīng)該生起的心情,就叫它發(fā)動它生起,那就叫做「作意」。是「觸作意、受、想、思」這是心所里面的一個,但是這里邊用這個字,這個意用在修行上這個范圍是很廣大的。這先是「征」!冈坪巫饕狻惯@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別辨作意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是「初四種」。這是第一個四種分四科,第一科是「標(biāo)」。
丑二、釋(分二科) 寅一、別辨相(分二科)
卯一、初四種(分四科) 辰一、標(biāo)
謂四作意。
有四種作意。這是「標(biāo)」。第二科是「征」。
辰二、征
何等為四。
這是「征」。
下面第三科是「列」。
辰三、列
一力勵運轉(zhuǎn)作意。二有間運轉(zhuǎn)作意。三無間運轉(zhuǎn)作意。四無功用運轉(zhuǎn)作意。
這是把這個「作意」,就是從開始用功修行的作意一直到最后成功了,分成四個階段這「四種作意」。
《披尋記》九五一頁:
謂四作意等者:此四作意。三摩呬多地中已略顯示,與此義同。
《披尋記》上說!钢^四作意等者:此四作意。三摩呬多地中已略顯示,與此義同」。
辰四、釋(分四科) 巳一、力勵運轉(zhuǎn)
云何力勵運轉(zhuǎn)作意?謂初修業(yè)者。令心于內(nèi)安住等住;蛴谥T法無倒簡擇。乃至未得所修作意。爾時作意力勵運轉(zhuǎn)。由倍勵力折挫其心,令住一境。故名力勵運轉(zhuǎn)作意。
這是第四科解釋分四科,第一科解釋「力勵運轉(zhuǎn)」。怎么叫做「力勵運轉(zhuǎn)作意」呢?「謂初修業(yè)者」就是說初發(fā)心修學(xué)圣道的人,修學(xué)這個境界的人!噶钚挠趦(nèi)安住等住」就是修奢摩他的止,使令心不要向外攀緣要在里邊住下來。就是安住在所緣境界這里不動安住不動,這叫做「內(nèi)住」是內(nèi)住。第二個是「等住」,內(nèi)住、等住、安住、近住,一共是九住。于內(nèi)安住是內(nèi)住。內(nèi)住、等住、安住、近住,這么多好的住,所以叫做「等住」。
「或于諸法無倒簡擇」令心于內(nèi)安住等住這是「修止」,「或于諸法無倒簡擇」這是「修觀」。就是對于這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的一切法上,不要有顛倒的「揀擇」,就是不要有常樂我凈的顛倒去觀察思惟叫「揀擇」,那么這是毗缽奢那觀。初修止、初修觀的人「乃至未得所修作意」初開始修行,從開始修行乃至到最后,最后也有個邊際有個限際,就是「乃至到未得所修作意」你還沒能夠成就所修的作意。這個是什么呢?就是「未到地定」。你還沒能夠得到未到地定。
「爾時作意力勵運轉(zhuǎn)」在這個階段之內(nèi),你這時候這個修內(nèi)心的作意的情況是「力勵運轉(zhuǎn)」,就是特別的要用力來運轉(zhuǎn)你的心。這個心你不要聽心的走,你要叫你的心聽你的智慧的指揮。
「由倍勵力折挫其心」這個「勵力」怎么講呢,由倍努力就是加倍的用力量。一個力量還不夠,要加上五倍!刚鄞炱湫摹挂{(diào)伏你的心叫它不要亂,不要亂動。
「令住一境」叫它安住在一個所緣境那里不要動。但是久遠以來習(xí)慣了,內(nèi)心就是自由的活動,愿意想東就想東、想西就想西,愿意貪就貪,愿意瞋就瞋,各式各樣的活動,F(xiàn)在不是,要管住它約束它!刚鄞炱湫摹挂捣,令它安住一境「故名力勵運轉(zhuǎn)作意」。這個「力勵運轉(zhuǎn)作意」是這樣。
所以這個佛菩薩說話說得非常真實,就是告訴我們初開始調(diào)心的時候是這樣,這個心它不老實你要努力地把它調(diào)伏它,那正好形容這個境界。
《披尋記》九五一頁:
謂初修業(yè)者至未得所修作意者:此說初修作意瑜伽師,乃至未得所修作意,未能觸證心一境性。故名初修業(yè)者,如下自說。此中未得所修作意,謂猶未得初靜慮的近分定。于爾所時,不名墮在有作意數(shù)。有作意相,如下自釋。(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頁)言令心于內(nèi)安住等住者:謂修奢摩他行。言于諸法無倒擇擇者,謂修毗缽舍那行。
「謂初修業(yè)者至未得所修作意者:此說初修作意瑜伽師,乃至未得所修作意,就是未能觸證心一境性」。你沒能夠接觸到那個「心一境性」的境界,就是沒有得定,就是沒有成就那個未到地定的「心一境性」,「故名初修業(yè)者」。這樣說欲界定都是在初修業(yè)的境界里邊。「如下自說」這下文自然會說到這里,「此中未得所修作意,謂猶未得初靜慮的近分定」就是這個定接近了色界初禪,但是它還不是色界初禪,那就是未到地定,叫「未至定」。
「于爾所時,不名墮在有作意數(shù)」就于那么多的時間內(nèi),不能說它入于有作意數(shù)。有作意的范圍,有作意就是成就了未到地定,叫做「有作意數(shù)」。成就了初靜慮的近分定,那叫做有作意數(shù)。但是你沒有成就的時候,你坐了七天、你坐了七年,你都不算是入于有作意數(shù)。所以「于爾所時」那么多的時間內(nèi)都還是沒成就這未到地定!赣凶饕庀嗳缦伦灾惯@下文有解釋,就是(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頁)那里解釋這未到地定的相貌。
「言令心于內(nèi)安住等住者:謂修奢摩他行」這是修止行的相貌,「言于諸法無倒擇擇者,謂修毗缽舍那行」這是修觀的意思。初開始修止,初開始修觀都叫做初修業(yè)者。這個時候就叫做「力勵運轉(zhuǎn)作意」。
巳二、有間運轉(zhuǎn)作意
云何有間運轉(zhuǎn)作意?謂得所修作意已后。世出世道漸次勝進,了相作意。由三摩地思所間雜,未能一向純修行轉(zhuǎn)。故名有間運轉(zhuǎn)作意。
這是第二、第二種「有間運轉(zhuǎn)作意」!钢^得所修作意已后」就是這個修行人經(jīng)過力勵運轉(zhuǎn)作意,沒有白辛苦成就了未到地定了「得所修作意已后」。
「世出世道漸次勝進,了相作意」成就了未到地定以后有兩條道路,一個是修世間道,就是從未到地定這時候去修色界的四靜慮,這是修世間道;或者你在這里修四念處,修苦、空、無常、無我,就是出世間的圣道了,這兩道,世道、出世道!笣u次勝進」當(dāng)然這個時候,修世間道也好,修出世間的圣道也好,都是漸次地向前升級,漸漸地升級向前進步。可是初開始修的時候都叫做「了相作意」。有七種作意,初開始是了相作意,七種作意前面也講過,有四十種作意里邊有七種作意。
「由三摩地思所間雜,未能一向純修行轉(zhuǎn)」。這個了相作意這個時候,是說在未到地定里邊修這個了相作意,修這個了相作意假設(shè)修世間道就是前邊說過,觀下地是粗相,上地是靜相。譬如說這個欲界對初禪來說,欲界是下地初禪是上地。觀欲界是苦惱的境界,有很多的過患,有很多的災(zāi)難。那么觀這個色界初禪呢它就是寂靜,沒有這種苦惱的境界,那么這就叫做「了相作意」。這個了相作意「由三摩地思所間雜,未能一向純修行轉(zhuǎn)」。這個由三摩地也就是得了未到地定,也叫做「心一境性」,也可以說是定。但是它呢「思所間雜」,有思惟的間雜,就是有聞思的間雜「未能一向純修行轉(zhuǎn)」,他還沒能夠完全是定里邊的境界,就是前五識,你在欲界定成就了欲界定前五識還是動的。你若成就了色界初禪以上前五識不動了,那么就叫做「純修行轉(zhuǎn)」。若在欲界定在未到地定里邊有的時候這個思「思所間雜」,就是還去思惟這些道理,不純是定的境界。不純是定,有的時候也是定,有的時候也不是定,叫做「思所間雜」,未能一向純是定的境界,有這種問題!腹拭虚g運轉(zhuǎn)作意」所以叫做有間。
這個「有間運轉(zhuǎn)作意」呢,也有一種情形,就是未到地定這個人沒有斷欲,對欲界的這個色聲香味觸的欲沒有斷還是有,所以叫做有。思所間雜未能一向純修行轉(zhuǎn),若是一向純修行轉(zhuǎn)就是得了,成就了色界初禪以上,他欲界欲完全停下來了,他沒有這個欲了,那就是「純修行轉(zhuǎn)」純是在「色界定」里邊了。
巳三、無間運轉(zhuǎn)作意
云何無間運轉(zhuǎn)作意?謂從了相作意已后。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是名無間運轉(zhuǎn)作意。
這是第三個「無間運轉(zhuǎn)」。怎么叫做「無間運轉(zhuǎn)作意」呢?
「謂從了相作意已后」,就是那個勝解前面是我們講過的。「勝解」就是你對于這個粗相和靜相有強大的力量的觀察,那叫做「勝解」?墒俏覀冇^察修不凈觀,我們修不凈觀的時候按照這個文相文句這樣修,但是這個「欲心」還是動。那就表示你的觀察沒有力量,還沒有到勝解的力量,沒有到那個程度。現(xiàn)在是在這個在未到地定趣向于初禪的這個階段,還沒有成就初禪,但是也超過了「了相作意」。這個時候這個勝解,叫做「勝解作意」。勝解作意以后第三個是「遠離作意」。這個勝解作意你在這個未到地定里邊,你繼續(xù)地修這個不凈觀的時候,能達到了能斷除欲界的煩惱了,這個時候還是「勝解作意」,可是這個時候有「堪能」能夠遠離欲界的煩惱了,這個時候就叫做「遠離作意」。
把欲界的煩惱粗重的煩惱斷除去多少了,這個時候的輕安樂就是強了,本來這未到地定是有這輕安樂的,這個時候輕安樂更殊勝了,更殊勝了心里歡喜,這時候把欲斷除去多少了心里歡喜,心里歡喜時常地自己感覺到現(xiàn)在達到了這個程度,把這個欲煩惱,我不再受欲的苦惱了心里歡喜,所以叫「攝樂作意」。攝樂作意,就是自己主動地發(fā)歡喜心,這是「攝樂作意」。
第一個是「了相作意」,第二個是「勝解作意」,第三個「遠離作意」,第四「攝樂作意」,第五是「觀察作意」。觀察作意,因為這個你通過了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的時候,這個欲的煩惱好像沒有了似的?就像沒有欲了似的。可是真是沒有了嗎?自己再檢查自己,所以叫「觀察作意」。我反省我自己,我究竟這個欲是完全斷了嗎?完全斷了欲了嗎?自己微細地時時地檢查自己,感覺到還有點問題,所以這時候就叫做「觀察作意」。繼續(xù)地觀察,觀察自己究竟是還有沒有欲,觀察感覺到還是有欲,所以這叫觀察作意。觀察了之后感覺到自己欲還沒有完全消滅,就「加行究竟作意」,就是更努力地再修不凈觀。再修不凈觀,這個努力地再修不凈觀的時候是「加行究竟作意」。這樣一努力地修不凈觀的時候,把欲界的欲煩惱完全的消滅了,完全消滅了這個時候就得初禪了。得初禪了叫「加行究竟果作意」。加行究竟果是得初禪了。
現(xiàn)在這里說「云何無間運轉(zhuǎn)作意,謂從了相作意以后」那就是勝解作意。由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到這里是名「無間運轉(zhuǎn)作意」,這叫做無間運轉(zhuǎn)作意。也就是精進的用功修行,就是把煩惱把欲界的煩惱完全的消除了,這樣子。這叫「無間運轉(zhuǎn)作意」。
巳四、無功用運轉(zhuǎn)
云何無功用運轉(zhuǎn)作意?謂加行究竟果作意。是名無功用運轉(zhuǎn)作意。
這是得初禪了。這個時候無功用運轉(zhuǎn)作意,這個心里面很自在地很自在地。就是不需要特別努力的修不凈觀不用,那么欲完全消除了。這個消除當(dāng)然在世間道的修止觀不是究竟的斷煩惱,只是把欲的煩惱的現(xiàn)行停下來,欲的種子還是在的,那么這就是世間道!钢^加行究竟果作意,是名無功用運轉(zhuǎn)作意」。
這是這四種作意,這是第一種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zhuǎn)作意、有間運轉(zhuǎn)作意、無間運轉(zhuǎn)作意、無功用運轉(zhuǎn)作意。
卯二、次四種(分三科) 辰一、標(biāo)
復(fù)有所余四種作意。
第二科「有四種」分三科,第一科「標(biāo)」!笍(fù)有所余」,又有前四種以外的四種作意。這是標(biāo)。下面第二是「列」。
辰二、列
一隨順作意。二對治作意。三順清凈作意。四順觀察作意。
《披尋記》九五一頁:
復(fù)有所余四種作意等者:三摩呬多地中亦有此四作意,應(yīng)參彼釋。
「復(fù)有所余四種作意等者:三摩呬多地中亦有此四作意,應(yīng)參彼釋」。那里有解釋這四種作意。
辰三、釋(分四科) 巳一、隨順
云何隨順作意?謂于所緣深生厭壞起正加行,而未斷惑。
這是第三科解釋分四科,第一科「隨順」。什么叫做「隨順作意」呢?
「謂于所緣深生厭壞起正加行,而未斷惑」!钢^于所緣」就是這位修行人對于所緣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深生厭壞」,深深地生起厭壞心不愛著它。這個色受想行識都是不凈,有很多的過患,有很多的苦惱,「起正加行」就是發(fā)起正加行而行,就是修這不凈觀了。修這個粗,觀下地是粗,觀上地是靜。這個粗實在也就是不凈,「起正加行,而未斷惑」。但是欲界的煩惱并沒有斷,雖然是努力地修行不凈觀,但是煩惱還沒有斷,這時候叫做「隨順作意」。
巳二、對治
云何對治作意?謂能斷惑。
第二種叫做「對治作意」。「謂能斷惑」就是你繼續(xù)修這個不凈觀的時候,修這如病、如癰、如箭,苦、空、無常、無我這樣修的時候,能把欲界的煩惱斷了,謂能斷惑,這時候叫做「對治作意」。
巳三、順清凈
云何順清凈作意?謂心下蹙取凈妙相策令歡悅。
第三科順清凈作意。什么叫做「順清凈作意」呢?「謂心下蹙」,這個心下蹙是什么意思?這個「蹙」,有一點有憂愁的意思。這個修行人今天用功修行,但是這時候心情不快樂,心情有點憂愁。這種勇猛精進用功修行的心提不起來了,心里憂愁,所以叫做「心下蹙」。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取凈妙相,策令歡悅」。這個時候「取凈妙相」。什么叫做凈妙相呢?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就是念佛法僧的功德生歡喜心;蛘呤悄钍钸@個布施的功德能夠升天,天上有殊勝的境界,那么就是自己在佛法中已經(jīng)修過的功德,我有這個功德我將來能夠升天怎么怎么地,就是這個增上生一部份,和決定勝一部份,修學(xué)圣道的功德。這樣子將來能得到甚么甚么樣的果報。從這里「策令歡悅」,能警策自己使令自己生歡喜心,這叫做「順清凈作意」?梢娺@個地方用功修行的人有的時候內(nèi)心會有這件事會「心下蹙」,心里面有一點憂愁,有這個事情。修行的勇猛精進提不起來了,那么現(xiàn)在這個「順清凈作意」告訴你,「取凈妙相,策令歡悅」令心歡喜不要憂愁。
巳四、順觀察
云何順觀察作意?謂觀察作意。由此作意增上力故,順觀煩惱斷與未斷。
「云何順觀察作意?」第四個「順觀察」,「謂觀察作意,由此作意增上力故,順觀煩惱斷與未斷」這是前面那個七種作意那個觀察作意!鸽S順觀察作意,謂觀察作意」就是由此作意,由此觀察作意力強大的力量故「順觀煩惱斷與未斷」,隨順觀察自己內(nèi)心的煩惱,究竟是斷了是沒有斷?這就是叫做「觀察作意」。
這個從這些七種作意里邊看,從這四種作意里邊看,從前面那四種作意里邊看,用功修行的人你不要那么天真,因為你常常修這個戒定慧、修不凈,觀煩惱就不動了。你不要因為煩惱不動真是斷煩惱了,不是的!你還要再仔細地注意自己究竟是斷煩惱?是沒斷煩惱?還要經(jīng)過考察的,經(jīng)過一番檢驗自己,經(jīng)過一番的考驗自己,然后才知道究竟是斷煩惱?是沒斷煩惱?是那么回事。
所以你靜坐好有一點相應(yīng),你要沈住氣,我得到未到地定了、我得初禪了,不是的!你頭一支香坐的不錯,第二支香未必坐得能滿意。雖然有的時候,應(yīng)該這個時候應(yīng)該生瞋煩惱,但是沒有生。你不要,你沈住氣你可能不是真實斷了瞋煩惱。不管是貪煩惱也好、瞋煩惱也好、驕慢的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有的時候它沒有動,但是那并不表示你斷煩惱了。所以你要繼續(xù)地觀察這煩惱是斷還是沒有斷,要經(jīng)過考驗才知道。就考驗?zāi)阕约翰恢,佛菩薩會來考驗?zāi)。有的修行人會做夢,夢?a href="/remen/gsyps.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觀世音菩薩來考驗?zāi),你醒了夢唉呀我煩惱還沒有斷!才知道這回事。所以這個是「順觀煩惱斷與未斷」有這回事的。
所以這個修行這個事情不是容易,不是容易的。所以不要譏嫌人家,你修行這么多年了你還有煩惱!這句話你不必。當(dāng)然你這么說也等于考驗一下也好,但是你可知道修行不容易。
我昨天看見那個法云雜志上面那個「那里清涼那里去」,那篇文章是誰?屬名王荷。王荷是誰?我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但他那篇文章我認為是不錯,就是來警策『知道修行了而沒有修行的人』。所以禪宗的人,這是『知解宗徒』其實我們再退一步來說,知解宗徒也不容易。你真能知道這瑜伽師是怎么修行嗎?誰敢說這句話,『我知道怎么修行了』,誰敢說這句話?所以『知解』那兩個字,還不是容易俱足的!所以這個事情也可以向道上會,警策我一下也好,但實在來說不容易,不是那么容易地!
寅二、廣分別(分二科) 卯一、所緣境相(分二科) 辰一、問
問:于所緣境正作意時,思惟幾相?
這個前面這個第九科這個作意里邊分兩大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就是說明了兩種「四種作意」,現(xiàn)在第二科「廣分別」廣分別這個作意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所緣境相」分二科,第一科「問」。
「問:于所緣境正作意時,思惟幾相?」就是我們用功修止觀的時候,就是要有所緣境,要有所緣境你在所緣境上作意,或者修止也叫做作意,修觀也叫作意。這個時候「思惟幾相」你思惟幾種相貌呢?這是問。
下面回答分四科,第一科是「標(biāo)」。
辰二、答(分四科) 巳一、標(biāo)
答:四。
有四種相貌。
巳二、征
何等為四?
這是「征」
巳三、列
一所緣相。二因緣相。三應(yīng)遠離相。四應(yīng)修習(xí)相。
這是第三科是「列」。思惟幾種相?有四種相。這是把四種相列出來。
下邊就是第四科加以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釋「所緣相」。
巳四、釋(分三科) 午一、所緣相
所緣相者:謂所知事同分影像明了顯現(xiàn)。
這句話我們前面曾經(jīng)講過,不知道你們記住沒有?「謂所知事」所知事就是所知的色受想行識,不管你比如說是修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這些蘊界處、緣起這都是所知事。這個同分影像呢,但是你內(nèi)心里面所緣的蘊界處,并不是色受想行識的蘊界處,是那個所知事的相同的影相而已,影像。比如說我心里面現(xiàn)出來一個蓮花來,這個蓮花并不是蓮花池那個蓮花,是那個蓮花的影像而已,所以叫作「同分影像」。這個影像和那個所知事是有點相似、相同,所以所知事的同分影像。就像一個影,這個影和那個形相似,這個像和那個質(zhì)相似。您照鏡子,鏡子里面現(xiàn)出像來,那個像和你的頭面有點相似,但是究竟那是個像,像不就是那個質(zhì),質(zhì)與像還不是一,影與形相似但是它不就是一個。所以你內(nèi)心里面修止觀時候有一個所緣境,這個所緣境是「所知事的同分影像」,就是這么一句話。「明了顯現(xiàn)」,這個影像很明了地顯現(xiàn)在你心里面,比如說是你觀這個蓮花,蓮花很分明地顯現(xiàn)出來,那就叫做「明了顯現(xiàn)」。這是「所緣相」所緣相是這樣意思。
午二、因緣相(分二科) 未一、資糧等攝(分二科) 申一、別列
因緣相者:謂三摩地資糧積集,隨順教導(dǎo)與修俱行猛利樂欲。于可厭法深生厭患。能審遍知亂與不亂,他不惱觸。
「因緣相者」第二是因緣相!敢蚓壪唷狗侄,第一科「資糧等攝」分二科,第一科「別列」。因緣相怎么講呢?什么叫做因緣相呢?
「謂三摩地資糧積集,隨順教導(dǎo)與修俱行猛利樂欲」!钢^三摩地資糧積集」,就是禪定的資糧。前面說了是安住凈戒、修根律儀那一共是五種。這資糧積集了,三摩地資糧已經(jīng)積集了,持戒清凈、修根律儀,能夠于食知量,也能減少睡眠、能正知而住,這些事你都準備好了!鸽S順教導(dǎo)」你能夠隨順這個圣教,教導(dǎo)你怎么樣修止,怎么樣修觀,你能隨順開始修止觀了!概c修俱行猛利樂欲」在那個修止觀的同時,你內(nèi)心里面有猛利的樂欲心,就是想要得涅槃,想要和圣人都一樣俱足而住,有這樣的樂欲心。
「于可厭法深生厭患」對這個色受想行識有漏的五取蘊是可厭法!干钌鷧捇肌股钌畹纳鷧掚x心。
「能審遍知亂與不亂,他不惱觸」你能真實地能夠普遍的知道,現(xiàn)在這心是亂是不亂。「他不惱觸」另外的境界不觸惱你,那這就叫因緣相。這個因緣相是屬于資糧等攝,還不是正式修止觀的那種因緣相。這是「別列」列出來。
下面第二科「隨釋」,就是里邊不容易懂的解釋解釋。
申二、隨釋
或人所作或非人作。或音聲作或功用作。
這上面「或人所作」,就是這個他不惱觸這件事情,惱亂你的事情;蛘呤侨俗鞯模莻人作那件事情障礙你修止觀;蛘呤枪砩瘛阜侨怂鳌,作出這事情障礙你!富蛞袈曌鳌棺鞒鰜砟切┱系K你的事情,或者屬于音聲惱亂你。「或功用作」就是其他的除了音聲之外,其他的功用不是自然而有的,作出一些事情來惱亂你?础杜麑び洝方忉屵@一段文。
《披尋記》九五二頁:
謂三摩地資糧積集等者:成就戒律儀等。乃至成就所有沙門莊嚴,名三摩地資糧積集,隨順通達修瑜伽師殷勤教誨,是名隨順教導(dǎo)。樂斷樂修于上解脫發(fā)生希慕:謂我何時當(dāng)于是處能具足住如諸圣者于是處所具足而?是名與修俱行猛利樂欲。于諸世間衰損興盛唯見其苦不欲現(xiàn)前,是名于可厭法深生厭患。色等十相,八種尋思,貪等五蓋,念心散動,令心躁擾,令心染污,是名為亂。依六種想作意思惟,能令心住一所緣境,是名不亂。云何六想?謂無相想、無分別想、寂靜想、無作用想、無所思慕、無躁擾想、離諸煩惱寂滅樂想。于此亂不亂相能于其中審諦周遍了知分明現(xiàn)前,是名能審遍知亂與不亂。若所居處于晝?nèi)辗譄o諸喧逸,于夜分中無蚊虻等眾苦所觸,亦無種種人及非人怖畏驚恐,如是說名他不惱觸。
「謂三摩地資糧積集等者:成就戒律儀等」就是前面說的五種戒律儀等。「乃至成就所有沙門莊嚴」前面這個資糧說了,說了很多沙門莊嚴說了很多,這是三摩地的資糧積集。「隨順通達修瑜伽師殷勤教誨,是名隨順教導(dǎo)」。這個隨順教導(dǎo)是什么意思呢?隨順通達瑜伽師的殷勤教誨,那個人并不懂瑜伽他教誨的不算數(shù),通達修瑜伽師的殷勤教誨,那么叫「隨順教導(dǎo)」。
「樂斷樂修于上解脫發(fā)生希慕」,「樂斷樂修」歡喜斷煩惱,心里有個煩惱心里不歡喜,歡喜斷煩惱、歡喜修學(xué)圣道!赣谏辖饷摗褂谀鶚劷饷!赴l(fā)生希慕,謂我何時當(dāng)于是處能具足住,如諸圣者于是處所具足而。渴敲c修俱行猛利樂欲」。
「于諸世間衰損興盛,唯見其苦不欲現(xiàn)前,是名于可厭法深生厭患」。前面于可厭法深生厭患怎么講呢?就是于諸世間的衰損,于諸世間的興盛,世間上的這些欲衰損了,或者欲是興盛了!肝ㄒ娖淇唷惯@個修行人衰損是苦、興盛也是苦!唯見其苦不欲現(xiàn)前。不歡喜世間上興盛的事情,不想它現(xiàn)前。衰損也不要興盛也不要,這就是那個大功德天那個事情了「不欲現(xiàn)前」。「是名于可厭法深生厭患」。這個地方可是,人若是世間上的欲衰損了心里生厭離心,若是興盛的呢心里就歡喜了!那個還不是深生厭患,F(xiàn)在是唯見其苦不欲現(xiàn)前,是名于「可厭法深生厭患」。
「色等十相,八種尋思,貪等五蓋,念心散動,令心躁擾,令心染污,是名為亂」。怎么叫做亂,怎么叫做不亂呢?這上面解釋。色等十相,色聲香味觸這五相,加貪瞋癡,加上男女,這叫做十相。八種尋思: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里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一共有八種尋思。貪等五蓋,貪欲瞋恚這五種蓋,這些事情呢令心散動。使令人的心,沒有得定的人的心里面就是散動!噶钚脑陻_」心里面煩躁,躁動擾亂,擾亂你的心,令心染污不清凈了,是名為亂。
「依六種想作意思惟,能令心住一所緣境,是名不亂!埂冈坪瘟?謂無相想、無分別想、寂靜想、無作用想、無所思慕、無躁擾想、離諸煩惱寂滅樂想。」這是六種想!赣诖藖y不亂相能于其中審諦周遍了知分明現(xiàn)前,是名能審遍知亂與不亂!惯@六種想下文有詳細解釋。
「若所居處于晝?nèi)辗譄o諸喧逸,于夜分中無蚊虻等眾苦所觸,亦無種種人及非人怖畏驚恐,如是說名他不惱觸!惯@是他不惱觸是這么講。
未二、止觀攝
若毗缽舍那而為上首,內(nèi)略其心極猛盛觀后因緣相。
前邊是資糧等攝的因緣相,現(xiàn)在是止觀攝的因緣相!溉襞徤崮嵌鵀樯鲜,內(nèi)略其心。」若是你現(xiàn)在靜坐的時候,你一開始就是修毗缽舍那觀,修毗缽舍那觀的時候。這個上首就是初開始的意思。初開始的時候你修毗缽舍那觀,「內(nèi)略其心」這個毗缽舍那觀,修毗缽舍那觀的時候,或者這樣說:這個上首就是你現(xiàn)在修禪的時候,你內(nèi)心里面依毗缽舍那為上首,為你希望成就的目標(biāo),你想要得圣人無漏的智慧。那么這個毗缽舍那以誰為因緣呢?「內(nèi)略其心,極猛盛觀后因緣相!箖(nèi)略其心就是修止了,你內(nèi)里叫這個心略,不要去分別所緣境,在分別所緣境無分別住。這個無分別住的止、無分別住的內(nèi)略其心,是極猛盛的毗缽舍那觀的后因緣相,使令你毗缽舍那力量強大的因緣。這個修止是毗缽舍那的因緣相,它能幫助你毗缽舍那強大起來,這樣意思。若毗缽舍那為上首的話,你希望得無漏的智慧,修毗缽舍那觀的時候,以誰為因緣相呢?以內(nèi)略其心的止為因緣相,它能幫助你使令你的毗缽舍那極猛盛起來,能為毗缽舍那強大的力量的成就作因緣,這樣意思。這念一念。
《披尋記》九五二頁:
若毗缽舍那而為上首等者:此說毗缽舍那與奢摩他為其因緣,如下說言依奢摩他所熏習(xí)心,為令后時奢摩他定皆清凈故,修習(xí)瑜伽毗缽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緣相。(陵本三十一卷八頁)是此應(yīng)準知。
「若毗缽舍那而為上首等者:此說毗缽舍那與奢摩他為其因緣」奢摩他為毗缽舍那為因緣!溉缦抡f言依奢摩他所熏習(xí)心,為令后時奢摩他定皆清凈故,修習(xí)瑜伽毗缽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緣相!惯@下面這一段文是在三十一卷八頁。容易懂,因為那個段文為這一段文作注解。這段文也是那意思「是此應(yīng)準知」。
若奢摩他而為上首。發(fā)起勝觀極猛盛止后因緣相。
這是前邊毗缽舍那的因緣相是止!干菽λ鵀樯鲜住鼓悻F(xiàn)在用功修行的目的想要得定,那么奢摩他為重要。奢摩他以誰為因緣相呢?是發(fā)起勝觀,你心里面要發(fā)起殊勝的觀察,就是毗缽舍那了。他這個發(fā)起勝觀是極猛盛止,你現(xiàn)在修的奢摩他你不理想,那么希望它特別的成就。成就就是將來,將來極猛盛止是后,后來的極猛盛止是發(fā)起勝觀的因緣相。修觀能幫助你奢摩他強大起來?茨恰杜麑び洝贰
《披尋記》九五三頁:
若奢摩他而為上首等者:此說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為其因緣。如下言說依毗缽舍那所熏習(xí)心,為令后時毗缽舍那皆清凈故,修習(xí)內(nèi)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陵本三十一卷八頁)此應(yīng)準知。
「若奢摩他而為上首等者:此說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為其因緣。如下言說依毗缽舍那所熏習(xí)心,為令后時毗缽舍那皆清凈故,修習(xí)內(nèi)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陵本三十一卷八頁)此應(yīng)準知。這可見奢摩他以毗缽舍那為因緣,毗缽舍那以奢摩他為因緣,就是止和觀互相都有增上的力量,是這樣的意思。所以你修止修的不好,修的不滿意你就修觀。修觀觀一會兒然后修止會好一點這樣意思。那么修觀修的不滿意你修止,止也能幫助觀,觀也能幫助止。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八(3)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八(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