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6)
玄二、掉亂(分二科) 黃一、釋(分二科) 宇一、辨相
言掉亂者:謂如有一根不寂靜,諸根掉亂,諸根囂舉。
這是說這個「毗缽舍那障」,在奢摩他里面修毗缽舍那觀,但是奢摩他沒有修成功的時候,這奢摩他有障、毗缽舍那也有障。毗缽舍那的障這里是分二段,第一段是「樂自恃舉」,這一段講完了。現(xiàn)在是第二段「掉亂」,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又分二科,先「辨相」。
「言掉亂者:謂如有一」,就是有這樣的一個修行人,「根不寂靜」,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寂靜」,不能寂靜住。「諸根掉亂、諸根囂舉」,這兩句話就是解釋這「根不寂靜」,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里邊現(xiàn)在是「諸根」,應(yīng)該包括這六根,這個掉動、散亂,就是這樣意思。
這里邊分兩種情形;一個是不靜坐的時候這前五根就是「掉亂」,就是在色聲香味觸上不能收攝自己的心,就是虛妄分別。第二個階段就是靜坐的時候,這個第六意根不能寂靜住。所以這里雖然沒有明白的這么說,但是這兩句話可以分開這二個意思解釋。就是「諸根掉亂」主要指前五根接觸色聲香味觸五種境界的時候,他的心里面散亂!钢T根囂舉」就是靜坐的時候心里面飄動,在各式各樣的境界上虛妄分別,不能寂靜住。
《披尋記》八七四頁:
謂如有一根不寂靜等者:如尋思行補特伽羅諸根不住,名不寂靜。諸根掉動,諸根散亂,是名掉亂。諸根飄舉,是名囂舉。
「謂如有一根不寂靜等者:如尋思行補特伽羅諸根不住」,說「尋思行」的人,就是虛妄分別的人,這虛妄分別的心特別強,就是特別的散亂的這種人!钢T根不住」,他不能安住。不靜坐的時候當然是散亂不安住,靜坐的時候也是困難;你不靜坐的時候你特別放縱你的前五根,靜坐的時候想要寂靜住有困難。它是不靜坐的時候的情形影響靜坐的時候,你不靜坐的時候你能收攝其心、不多散亂,靜坐的時候也容易寂靜住的!钢T根不住」,名叫「不寂靜」!钢T根掉動」就是「諸根散亂」,「是名」叫做「掉亂」。「諸根飄舉,是名」叫做「囂舉」,就是這樣解。
于一切時,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不能安住思惟諸法,不能堅固思惟諸法。
「于一切時」,不管是靜坐、不靜坐,「一切」的時候「惡思所思」,心里面就是些不清凈的虛妄分別、有過失的,「惡思所思」!笎赫f所說」,這語言,說一些有罪過的語言,這是他所說的話,「惡說所說」!笎鹤魉鳌梗褪撬纳,身體。「惡思所思」是意,「惡說所說」是口,「惡作所作」是身,就是有罪過的事情,是他所作的事情,他這個三業(yè)都是亂的,所以他的諸根不寂靜,「諸根亂掉,諸根囂舉」。
「不能安住思惟諸法,不能堅固思惟諸法」,所以他要靜坐的時候,他「不能安住思惟諸法」,這個心不寂靜住去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無常、無我,他不能這么「安住思惟」。「不能堅固思惟諸法」,前面「安住思惟諸法」是初開始,這個「安住思惟諸法」是初開始的時候;「堅固思惟諸法」就是有了成就的時候,他思惟諸法、思惟地非常堅固,也就是他的奢摩他修得很好,那么在奢摩他里邊思惟諸法的時候,因為奢摩他有力量,這毗缽舍那也有力量,能深入的觀察諸法實相,所以那個時候叫「堅固」,你外面一切的境界不能動搖他。現(xiàn)在這兩種他都不能行,所以「不能安住思惟諸法」,也「不能堅固的思惟諸法」,這就是被障住了。這個思惟諸法是毗缽舍那,不能這樣子思惟,就是被障礙住了。
宇二、顯障
這是第二科「顯障」!赣纱艘蚓墶,由于他這個前六根這樣子掉亂,思惟諸法思惟不來,所以他的毗缽舍那就是不能圓滿的成就!覆坏们鍍簟,所以這三業(yè)也不得清凈了。
黃二、結(jié)
是名掉亂毗缽舍那障。
這結(jié)束這段文。
《披尋記》八七四頁:
不能安住思惟諸法等者:此中二種思惟,當知說名自性清凈。如〈思所成地〉說:(陵本十六卷一頁)言安住思惟者:謂此思惟先未知義得正了知得正決了故。言堅固思惟者:謂此思惟數(shù)數(shù)作意能于其修隨順趣入故。于此二種思惟無有堪能,是故毗缽舍那不得清凈。
「不能安住思惟諸法等者:此中二種思惟」,就是這個「安住思惟諸法」、「堅固思惟諸法」這二種,這二種思惟「當知說名自性清凈」,就是這個思所成慧本身的清凈的相貌,你能遵循佛陀的法語,安住的思惟諸法實相,堅固的思惟諸法,那么你這個思慧就是很清凈了,就是自性清凈!溉纭此妓傻亍嫡f」(陵本十六卷一頁)那里說!秆园沧∷嘉┱撸褐^此思惟先未知義,得正了知、得正決了故」,這句話就是這個「先未知義」,在這個思惟之前,你沒能通達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所以你沒能得到「正了知」,沒能得到「正決了」。這個「決了」就是比那個「正了知」又進一步,進一步的意思。因為這個人他這個思惟就是不成熟、不及格,這個時候的思惟叫做「安住思惟」。
「言堅固思惟者:謂此思惟數(shù)數(shù)作意能于其修隨順趣入故」,這個「思惟」,他「數(shù)數(shù)作意」,這個就是先已知道苦集滅道的義,而又是「數(shù)數(shù)」的,也就是精進的去作意觀察,所以他就有成就了!改苡谄湫蕖,能于他所修的法門「能隨順趣入」,能入到那個境界里邊,所以這個叫做「堅固思惟」。
「于此二種思惟無有堪能,是故毗缽舍那不得清凈」。
亥二、總結(jié)
如是二法障奢摩他,謂多放逸及住非處。二法能障毗缽舍那,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
這是第二科「總結(jié)」,結(jié)束這一段文。這個「寂靜障」它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標」、第三科解釋。解釋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顯」,別顯「奢摩他障」、「毗缽舍那障」這一科講完了,現(xiàn)在就是「總結(jié)」。
「如是二法障奢摩他」,哪兩法呢?「謂多放逸」和「住非處」,這前面解釋過了。「二法能障毗缽舍那,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這兩法障毗缽舍那,這是總結(jié)。
戌四、結(jié)
如是若奢摩他障,若毗缽舍那障,總名寂靜障。
這也是「結(jié)」,這個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這個「寂靜障」分四科,第四科就是「結(jié)」。
申四、結(jié)
如是名為障之略義。
這是第四科結(jié)束這一段文。
午三、總結(jié)
即此略義及前廣辯,總略為一,說名為障。
這是第三科結(jié)束這一段文。
巳二、無障(分二科) 午一、違有障
此障相違,當知無障。
前面是說「有障」,這一段解釋完了,F(xiàn)在說是「無障」。
「此障相違」,前面說的這兩種障,你能夠與這兩種障相違,沒有這兩種障。「當知無障」,那就是你的奢摩他很順利的成功了,你的毗缽舍也很順利的成功了。
這下面第二科「顯無障」。
午二、顯無障
謂即此障,無性遠離不合不會,說名無障。
「謂即此障」,「謂即」這兩種障「無性」,就是沒有這個障的體性,就是障是沒有體性,也就是沒有這個障。「遠離不合不會」,「遠離」放逸及住非處這叫做「不合」,「遠離」自恃舉及掉亂那叫做「不會」,也就是不現(xiàn)在前,這「說名」叫做「無障」。
寅九、惠舍(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惠舍?
前面是第八科,就是「二道資糧」一共分十一科,這個第八科要「無障」。現(xiàn)在是第九科叫做「惠舍」,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惠舍」呢?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標」。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略標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為莊嚴心、為伴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修布施,是名惠舍。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說這個修行人他也肯布施,而這布施這件事做的是有意義,沒有過失;這布施本身,你做的這個布施本身沒有過失的,所以叫「無罪」!笧榍f嚴心,為伴助心」,說這個布施這件事;前面無罪是說沒有過失,下面說是有功德;能「莊嚴」你的心,「為伴助心」,它是做心的助件,能幫助他有成就的!笧橘Y瑜伽」,幫助你修止觀的!笧榈蒙狭x」,能夠得到無漏,這個殊勝的境界!付薏际,是名叫做惠舍」。這前面一共有四種:莊嚴心、伴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這個「其性無罪」不在內(nèi);說「莊嚴心、伴助心、資瑜伽、得上義」,這四種功德的布施,這叫做「惠舍」。
《披尋記》八七五頁: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等者:正行施時身語意業(yè),名施自性。離諸過失,是名無罪。數(shù)數(shù)惠施制伏慳垢,名莊嚴心。善思俱行增長廣大,名伴助心。能為定地資糧名資瑜伽。能證上妙可愛樂事,名得上義。如是種種為所愿樂而修布施,故名惠舍。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等者:正行施時身語意業(yè),名施自性」,你正在做布施的時候,你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就叫做施的自性、施的體性,這是施意。因為你做布施的時候,就是由你的心、你的意業(yè)表現(xiàn)在身語上,所以這三業(yè)都有布施的相貌,這叫做體性!鸽x諸過失,叫做無罪」,其實這里邊也有很多的事情!笖(shù)數(shù)惠施制伏慳垢」,你常常的布施,能制伏你內(nèi)心的慳吝的污染,使令你心清凈,叫做「莊嚴」,這人從無始劫以來都有這種問題,都有這個慳吝心,現(xiàn)在布施能把這慳吝心破除去,所以就心清凈了,叫做莊嚴。
「善思俱行增長廣大,名伴助心」,你用這個好心腸去做這件事,這個「善思俱行」,這個「善思」和你的心在一起活動去做這個布施的功德,而這件行動逐漸地「增長廣大」,那就叫做「伴助心」,它這個功德能幫助你心向于圣道,就是這樣意思!改転槎ǖ刭Y糧,名資瑜伽」,這個功德能為你得「定」、就是得三摩地,其實就是得圣道的因緣,資糧就是因;能為定地的因緣,所以叫做「資瑜伽」!改茏C上妙可愛樂事,名得上義」,就是成就無漏的圣道了!溉缡欠N種為所愿樂而修布施」,叫做「惠舍」。
辰二、廣辨(分三科) 巳一、問
問:誰能施?誰所施?用何施?何相施?云何施?何故施?由此因緣,施性無罪。
這下面是第二科「廣辨」。前面是「略標」,下面廣說前面「略標」的意義。這廣辨里面第一科是「問」。
「誰能施?誰所施?用何施?何相施?云何施?何故施?」一共是六個問題!赣纱艘蚓,施性無罪」,這先解釋這個「無罪」,這叫做「無罪」。
這下面回答這個問題,分六科,第一科是「誰能施」,先「標」。
巳二、答(分六科) 午一、誰能施(分二科) 未一、標
答誰能施者:謂施者、施主,是名能施。
誰能夠做這個布施?實在是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個是「施者」,一個是「施主」,這兩個人是能布施者,能布施的。這是「標」。
下面是「辨」,就是說明,分二科,第一科是「總征」。
未二、辨(分二科) 申一、總征
云何施者?云何施主?
這是問,就是征。
下面第二科「別答」,分二科,第一科回答這個「施者」。
申二、別答(分二科) 酉一、施者
謂若自手施,名為施者。
就是說你自己用你的手去布施,這就是「施者」,就是這施的人,來執(zhí)行這件事的那個人叫做「施者」。
酉二、施者
若自物施、若欲樂施、非不樂施,名為施主。
這什么叫做「施主」呢?「若自物施」,若是你自己的,這東西是你所有權(quán),你的所有權(quán),說你是個主人,你是施主!溉粲麡肥,若是你歡喜,你歡喜施,你這個主人心里面歡喜施。「非不樂施」,不是不愿意施,這就叫做「施主」。如果是,你是所有權(quán),這個物是你的所有權(quán),而你自己親自去做這件事,那么你又是「施者」,你又是「施主」。若是你自己沒有做這件事,你委托別的人做,那么你是「施主」,而不是「施者」,那就是分兩個人了。
午二、誰所施(分三科) 未一、標
誰所施者:謂四種所施。
第二科,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誰是「所施」的呢?這個「所施」也就是接受你的布施那個人,是你所施的,這樣子。這是第一科是「標」!钢^四種所施」,有四種人是你所施給的,是標數(shù)。
下面「列」出來。
未二、列
一有苦者,二有恩者,三親愛者,四尊勝者。
這四種人。
下面第三科解釋這四種人,先解釋「有苦者」。
未三、釋(分四科) 申一、有苦者(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有苦者?
這是「征」,下面列出來。
酉二、列
謂貧窮者、或乞丐者、或行路者、或希求者、或盲瞽者、或聾騃者、或無依者、或無趣者、匱乏種種資生具者。
「謂貧窮」的人,生活困難!富蚱蜇ふ摺,這「乞丐者」就是乞求生活的人。前面說這「貧窮者」,或者就是指乞丐說,或者是他雖然是貧窮還不致于乞丐。「或行路」的人,他不是說一定是乞丐,也不是說是貧窮,但是他是離開了家到外邊去行路的人,那么這也是…一行路離開了家,什么事情都不方便、困難,所以他也是「有苦者」!富蛳G笳摺,或是這個人他是希求這件事,希求這個東西的。「或盲瞽者」,就是眼睛不對了。「或聾騃者」,這個耳朵不對,「騃」是無所知,這個人很笨的。「或無依者」,沒有依靠的人!富驘o趣者」,「無趣者」就是無家可歸的人,這種人!竻T乏種種資生具者」,缺少這個各式各樣的「資生具」,生活所需的東西他都沒有。
酉三、結(jié)
復(fù)有所余如是等類,名有苦者。
這第三科是結(jié)束!笍(fù)有所余如是等類,名有苦者」,這前面舉出這幾個例子,還有其他的那些,這都叫做「有苦者」。
申二、有恩者(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有恩者?
這是第二種。先是「征」,下邊就列出來。
酉二、列
謂或父母、或乳飲者、或養(yǎng)育者、或成長者、或于曠野沙磧等中能濟度者,或饑儉時能賑恤者、或怖怨敵而救援者,或被執(zhí)縛而能解者、或遭疾病而救療者,教利益者教安樂者,引利益者引安樂者,隨所生起諸事務(wù)中為助伴者,同歡喜者同憂愁者,遭厄難時不相棄者。
「謂或」父親、母親,這是于你有恩的!溉轱嬚摺,就是用乳給你飲的這個人,也是有恩的。或者是「養(yǎng)育者」,養(yǎng)育你的人,也可能就是父母,有可能不是,是另外的人,是養(yǎng)育你的生命的人!富虺砷L者」,或者是成長你的知識的人!富蛴跁缫吧炒兊戎心軡日摺,或者你在曠野里面、在沙磧中有困難,那個人能來救濟你,這也是有恩者!富蝠噧時能賑恤者」,就是「饑儉」的時候,這荒年的時候,生活所需的這些衣食都是很少、很少,很多人都很困難,而這個人「能賑恤者」,能夠幫助你解除這些困難的人。
「或怖怨敵而救援者」,或者你有怨敵的恐怖,那個人能夠救護你,這也是有恩者!富虮粓(zhí)縛而能解者」,或者你被…或者是政府的警察,或者是土匪把你「執(zhí)縛」了,而那個人能解除你這個問題的,也是有恩者。「或遭疾病而救療者」,有病,那個人能夠給你治這個病,把病治好了!附汤嬲呓贪矘氛摺,他能夠開示你這個生財之道,這個現(xiàn)世的生活的問題,能夠教你得到這個利益的人,這是有恩者!附贪矘氛摺,他能開示你「諸惡其作眾善奉行」,令你得到安樂的人,這是有恩者。「引利益者引安樂者」,這個「引」就是擴大的意思,把你的利益給你擴大,你的安樂令你擴大,那個人。
「隨所生起諸事務(wù)中為助伴者」,隨你自己的智慧所計劃、發(fā)動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他能夠同你合作,幫助你的事情成功,這個也是有恩者!竿瑲g喜者」,你事業(yè)成功了,他不嫉妒、不破壞你,幫助你,和你一樣的歡喜,這個人也很難得,也是難得的,「同歡喜者」!竿瑧n愁者」,你若是失敗了,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他心里也不歡喜,這個人也是你的有恩的人!冈舛螂y時不相棄者」,你在如意的時候和你做朋友,現(xiàn)在你倒霉的時候他不離開你,這種人也是難得,這也是有恩者。
這前面第二科,現(xiàn)在下面第三科。
酉三、結(jié)
復(fù)有所余如是等類,名有恩者。
申三、親愛者(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親愛者?
這是第三種。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列。
酉二、列
謂諸親友,或于其處有愛有敬、或信順語、或數(shù)語言談?wù)摻煌,或有親昵。
「謂諸親友」,「親」就是「友」,就是有親愛的人!富蛴谄涮幱袗塾芯础梗@里就列出來這個「親友」;或在這個地方他和你「有愛」還「有敬」,有感情它就是「有愛」,這個「敬」那就是有恭敬心,你一定是要有品德好,他就會有恭敬心!富蛐彭樥Z」,或者你說話、或者他說話,彼此能夠信得及,這也是一個親愛者!富驍(shù)語言談?wù)摻煌梗35脑谝黄,歡喜在一起談話,有來往,這也是親愛者!富蛴杏H昵」,就是常常親近的人。
酉三、結(jié)
復(fù)有所余如是等類,說名親愛。
下面是第四個「尊勝者」。
申四、尊勝者(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尊勝?
酉二、列
謂若沙門若婆羅門,世間同許為賢善者,離損害者極離害者,離貪欲者,為調(diào)伏貪而修行者,離瞋恚者,為調(diào)伏瞋而修行者,離愚癡者,為調(diào)伏癡而修行者。
「謂若沙門、若婆羅門」,就是他有一個崇高的理想,能放下塵勞的事情,向于理想那里去努力修行的人,這是叫做沙門、婆羅門!干抽T」,所有的出家修行的人,都名為「沙門」。婆羅門只是這一類的,這一種性的人,叫「婆羅門」!甘篱g同許為賢善者」,這也是尊勝的一種人;就是世間上的人,大家都同意這個人是有德行的人,那么這就是尊勝者。
「離損害者,極離害者」,這個「損害」就是殺生,實在這個殺盜淫都是「損害」,都不是好事,F(xiàn)在單獨說殺生的話,不殺生就是「離損害者」!笜O離害者」,這個「害」就是殺害人、殺的這個手段特別殘忍;而不做這種事,叫做「極離害者」。那么這是有慈悲心的人,所以也是叫做尊勝!鸽x貪欲者」,前面這是殺生,下面是「離貪欲」的人,這個人也是尊勝。「為調(diào)伏貪而修行者」,說這個人還沒能離貪,但是他想要離貪,而肯這樣用功修行,這也是尊勝者。「離瞋!沟娜耍环夼,你怎么樣傷害他,他不忿怒!笧檎{(diào)伏瞋而修行」的人,也是尊勝者!鸽x愚癡者」,這個「愚癡」在佛法里面講:不知道世間、出世間的緣起,這個人就是「愚癡」;這個人沒有這種愚癡,這是尊勝者!笧檎{(diào)伏癡而修行者」也是尊勝者。
酉三、結(jié)
復(fù)有所余如是等類,名尊勝者。
這是「誰所施」,這是第二科,說完了。
現(xiàn)在下面第三科「用何施」,分二科,第一科「標」。
午三、用何施(分二科) 未一、標
用何施者:謂若略說,或用有情數(shù)物而行惠施,或用無情數(shù)物而行惠施。
「用何施者」,你用什么東西來布施呢?「謂若略說,或用有情數(shù)物而行惠施」,或者是「有情」這一類的各式各樣的東西,這一類的東西,你去布施去!富蛴脽o情數(shù)物而行惠施」,「無情」這一類的東西,能布施。這是「標」。
下面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解釋這「有情數(shù)物」,先是「征」。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有情數(shù)物(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有情數(shù)物持用惠施?
「云何有情數(shù)物」,怎么叫做「有情數(shù)物持用惠施」呢?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先列出來這個有情數(shù),先「正明聲聞」。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列有情數(shù)(分二科) 亥一、正明聲聞
謂或妻子奴婢作使,或象馬豬牛羊雞鴨駝騾等類,或有諸余大男大女小男小女,或復(fù)所余如是等類所用施物。
「謂或妻子奴婢」,或者是他把他的「妻子」舍了、布施出去,或者他的「奴婢」,或者「作使」、有事情使用這個人去做事!富蛘呦篑R豬牛羊雞鴨駝騾等類」,這些東西他能布施!富蛴兄T余的大男大女、小男小女」,這可能是他的兒和女!富驈(fù)所余如是等類所用的施物」。
這是說「聲聞」,這個科上說這是聲聞根性的人,這樣說這個人出家了嘛!他就把這些東西都棄舍了,或若是這樣意思;蛘呤前堰@些送給別人,這是一個意思。
現(xiàn)在第二科是「兼顯菩薩」,分二科,第一科「標」。
亥二、兼顯菩薩(分二科) 天一、標
或復(fù)內(nèi)身頭目手足血肉骨髓、隨愿施與,此亦名為有情數(shù)物持用布施。
「或復(fù)內(nèi)身頭目手足血肉骨髓、隨愿施與」,這不是外物,是內(nèi)身體,能這樣布施!复艘嗝麨橛星閿(shù)物持用布施」。
下面第二科「簡」。
天二、簡
是諸菩薩所現(xiàn)行事,非此義中意所許施。
說是「內(nèi)身頭目手足」等這些物的布施,這是「菩薩所現(xiàn)行事」,他所能做到的事情!阜谴肆x中意所許施」,現(xiàn)在是聲聞地不是講菩薩;不是這個聲聞地里面所說的這種布施。
《披尋記》八七七頁:
或復(fù)內(nèi)身頭目手足等者:〈菩薩地〉說:又諸菩薩略由二相以自內(nèi)身施來求者:一、總求身者,以身施彼,隨所欲為,系屬于彼,隨順于彼;二、別求手足頭目支節(jié)血肉筋骨乃至髓者,隨其所欲,一切施與。(陵本三十九卷二頁)此唯菩薩所現(xiàn)行事,不共聲聞,是故宣說非此義中意所許施。
「或復(fù)內(nèi)身頭目手足等者:〈菩薩地〉說:又諸菩薩略由二相以自內(nèi)身施來求者」。一是「總求身者」,這來求索的人,我就要你菩薩本身,全身我都要,這是「總求身」!敢陨硎┍恕梗兴_以自己的身體,就是布施他,布施他「隨所欲為,系屬于彼」,你隨那個人所要做什么,你都要聽招呼不可違抗的,就是屬于那個人的一個物了,「隨順于彼」這是一種!付、別求手足頭目支節(jié)血肉筋骨乃至髓者,隨其所欲,一切施與」,這是在(陵本三十九卷二頁)說的,這是〈菩薩地〉里面說的!复宋ㄆ兴_所現(xiàn)行」的事情,不共于聲聞的,「是故宣說非此義中意所許施」。
戌二、名無罪施
若有于彼諸有情類,或得自在,或有勢力,或能制伏。
前面列出來這個有情數(shù),分二科,一個聲聞,一個菩薩。現(xiàn)在這下面第二科,「名無罪施」,這個施這件事不是那么簡單,還有道理須要說明。
「若有于彼諸有情類」,說是把這個妻子、奴婢,作使這些有情數(shù)要布施,你須要「于彼諸有情類」,或者得到「自在力」,你對于這些人,你有自在力;你要怎么地就能隨順你的意思做,那叫「得自在」!富蛴袆萘Α梗蛘吣阌辛α,這個「力量」,或者是你有大智慧的力量,或者是你有大威德力,或者你彼此間的關(guān)系,總是你有一種力量,你能夠自在處理這件事!富蚰苤品梗煌,你能制伏,能制伏他。
《披尋記》八七七頁:
若有于彼諸有情類或得自在等者:謂于自所攝受妻子奴婢作使說得自在,于余大男大女小男小女說有勢力,或能制伏。
「若有于彼諸有情類或得自在等者:謂于自所攝受妻子奴婢」,你所攝受,這個「攝受」,或者是你所受護的妻子、奴婢、作使,「說得自在」你有自在力。「于余大男大女小男小女說有勢力」,把這幾個字這樣分開來解釋,有力量,或者「能制伏」。
若應(yīng)持彼惠施于他,若惠施時自無有罪;若不由彼惠施因緣、他心嫌恨;若施于他、知彼有情不為損惱。是名無罪有情數(shù)物、持用惠施。
「若應(yīng)持彼惠施于他」,你有這個力量,有自在力有勢力能制伏,你「持彼」就能惠施別的人。「若惠施」的時候,「自無有罪」,你自己用你的智慧觀察,自己這樣做沒有罪過,這是一個條件,你須要有這樣才可以布施的!溉舨挥杀嘶菔┮蚓,他心嫌恨」,若是「由彼惠施因緣他心嫌恨」,那這是不可以布施;你把他布施了,他心里不嫌恨,這樣才可以,這又是一個條件!溉羰┯谒,知彼有情不為損害」,你把你的妻子、奴婢這些人布施給對方了,你知道對方不會對他有損害,這也是個條件,前面這是一共三個條件。「是名無罪有情數(shù)物,持用惠施」,是這樣的意思。
申二、無情數(shù)物(分五科) 酉一、征
云何無情數(shù)物持用惠施?
這是第二科,先是「征」,后面「標」。
酉二、標
謂若略說,有三種物。
酉三、列
一者財物,二者谷物,三者處物。
這是三種。這是標、列,下面解釋,先解釋這個「財物」。
酉四、釋(分三科) 戌一、財物(分二科) 亥一、釋
言財物者:謂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瑪瑙彩石、生色可染、赤珠右旋。復(fù)有所余如是等類,或諸珍寶、或金或銀、或諸衣服、或諸什物、或香或鬘。
「言財物者」:「謂摩尼」摩尼珠,「真珠」,還有「琉璃、螺貝」,還有「璧玉、珊瑚」,還有「瑪瑙彩石」,這個「彩石」就是瑪瑙,是瑪瑙彩石!干扇尽梗@個「生色可染」在菩薩戒里面有,「生色」就是生來就是這樣的顏色,那么就是黃金,本來就是這種顏色,不可變異的。「可染」就是白銀,它是白色,它可以染,染成別的色,可以變化的,那么就是金銀了。還有「赤珠右旋」,赤珠上面有右旋的紋!笍(fù)有所余如是等類,或諸珍寶、或金或銀、或諸衣服、或諸什物、或香或鬘」。
亥二、結(jié)
是名財物。
是名叫做財物。
《披尋記》八七七頁:
生色可染者:謂彼末尼真珠琉璃等寶,成就妙色清凈光瑩可令愛染,是名生色可染。
「生色可染者:謂彼末尼真珠琉璃等寶,成就妙色清凈光瑩可令愛染,是名生色可染!惯@么講呢也是有道理,這就是沒有重復(fù)的過失了。
戌二、谷物(分二科) 亥一、釋
云何谷物?謂諸所有可食可飲、大麥小麥、稻谷粟谷、糜黍胡麻、大小豆等、甘蔗葡萄、乳酪果汁,種種漿飲。
這前面是這個財物說完了;這個財物里邊說這么多,我們通常說這個鈔票是財物,但是這地方,或有所余如是等類,可能包括這里面。
「云何谷物」呢?「謂諸所有可食可飲、大麥小麥」,還有這個「稻谷」,還有這個「粟谷」,還有這個字很少見叫「糜」,這個字念(ㄇˊㄟ)「糜黍」,糜黍這一種谷,還有「胡麻」還有「大豆、小豆等、甘蔗葡萄、乳酪果汁、種種漿飲」,那么這是谷物,這個谷物這么講。
亥二、結(jié)
復(fù)有所余如是等類,是名谷物。
「復(fù)有所余」,這下面結(jié)束,「如是等類,是名谷物」。
戌三、處物(分二科) 亥一、釋
云何處物?謂諸田宅、邸店廛肆、建立福舍、及寺館等。
這是第三科,先是解釋!冈坪翁幬?謂諸田宅」,這個「處物」就是不動產(chǎn)。這個「田」,有田、有土地!刚,就是這些建筑物、房子。這個「邸店」,就是旅店客舍。這個「廛肆」,就是做生意的房子!附⒏I帷梗@個「福舍」就是免費的為別人所用的,那么這就是你這樣子來生福,來修福的一種!讣八吗^等」,這個「寺」,是政府的官舍的房子,這個「館」也是旅店等。
亥二、結(jié)
復(fù)有所余如是等類,是名處物。
「復(fù)有所余如是等類」,是名叫作「處物」。
酉五、結(jié)
是名無罪無情數(shù)物,持用惠施。
這是第五科結(jié)束這段文。
未三、結(jié)
當知此中有情數(shù)物、無情數(shù)物、一切總說名所用施。
此所用物的「物」,用這些物來布施的。
午四、何相施(分二科) 未一、釋
何相施者:謂無貪俱行思造作心意業(yè),及此所起身業(yè)、語業(yè)、舍所施物;或自相續(xù),或他相續(xù)。
第四科,一共是六科,這個第四科「何相施」,先是解釋。
「謂無貪俱行思造作心意業(yè),及此所起身業(yè)、語業(yè)、舍所施物;或自相續(xù)、或他相續(xù),是名施相」。這個施的相貌,表現(xiàn)于的相貌。實在外邊沒有相貌,是由你心里面有了相貌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還是相貌。這是什么為相貌呢?就是你內(nèi)心里面沒有貪心,你對這個物,能舍,就是沒有貪著心!妇阈兴荚熳餍囊鈽I(yè)」,就是這個「思」,就是你布施的這個意愿,這個行動的意愿,這個行動的決定者,就思心所,就是在造作這件事的時候,那個決定者,那個行動者,就是你的心。這個心呢,這是心所法,這個思心所是個心所法,和那個心王同時活動,叫做「俱行」。這個無貪的,這個思心所和心王同時活動,這就是意業(yè)!讣按怂鹕順I(yè)、語業(yè)」,由這個意業(yè)表現(xiàn)在身業(yè)上,表現(xiàn)在語業(yè)上,表現(xiàn)在身語業(yè)上,還就是「舍所施物」這樣子!富蜃韵嗬m(xù)」,或者是你自己的身體,你的自己的這個生命體,「相續(xù)」就是你自己的身體做這件事!富蛩嗬m(xù)」,或者是委托別人做這件事,說施主、施者的意思。
未二、結(jié)
是名施相。
是名叫作施相。
午五、云何施(分二科) 未一、釋(分三科) 申一、辨施相
云何施者?謂由凈信,而行惠施;由正教見,而行惠施;由有果見,而行惠施。
下邊是「云何施」,這第五科。一共六科,現(xiàn)在第五科,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辨施相」。
「云何施者?」怎么會施呢?這個就是解釋那個思心所能這樣布施的原因,究竟怎么回事情?「謂由凈信,而行惠施」,就是他對佛法有清凈的信心,而后才行布施的,這個清凈的信心從那里來的呢?「由正教見,而行惠施」,這個「正教」就是佛法,你從佛法里邊得到「見」,得到智慧,這個智慧,這個「見」就是有力量的。一般的說法,如果你有一點見地,你不堅固,那還不能名之為見,這個「見」就表示很堅定的意思。你從佛法的學(xué)習(xí)上得到了智慧,其實就是正見,由這個智慧,它發(fā)出來這個行動,有清凈信的布施,這樣子「而行惠施」。
「由有果見,而行惠施」,前面是說「由正教見,而行惠施」就叫做「凈信而行惠施」。這下面還有第二個意思,「由有果的見,而行惠施」。
《披尋記》八七八頁:
由有果見而行惠施者:謂施飲食能感大力,施諸衣服能感妙色。施諸車乘能感快樂,施諸燈明能感凈眼,于如是等深生信解,不由他緣非他所引而行布施,是名由有果見而行惠施。
「由有果見而行惠施者:謂施飲食能感大力」,能令你身體有力量,力量大一點。「施諸衣服能感妙色」,你用衣服來布施,能令你的身體有妙色,有最好的形色!甘┲T車乘能感快樂」,你若是用車來布施,將來得神足通,車子布施!甘┲T燈明能感凈眼」,就是使令這個眼睛清凈莊嚴,有威、有威力!赣谌缡堑壬钌沤,不由他緣非他所引而行布施」,你對這樣子的因果的道理深生的有信解,你就自動的發(fā)心做這個功德,不是由別人來勸你去布施,不是。非由他緣「非他所引」,不是別人引導(dǎo)你去做,不是的!付胁际,是名由有果見而行惠施」。
由極殷重、而行惠施;由恭敬心、自手行施、而不輕慢;應(yīng)時而施、濟他要用;不損惱他、而行惠施。
「由極殷重而行惠施」,「極殷重」就是極誠懇,極周到,很周到,想得很周到,這樣子行布施!赣晒Ь葱摹梗允值男胁际,「而不輕慢」,不輕慢對方,對受施者,雖然是個乞丐,或者是個有苦的人;但是你對他布施,態(tài)度非常好,你對他表示恭敬,不輕慢,其實這件事還是很重要的!笐(yīng)時而施」,正是他需要的時候,你布施。「濟他要用」,而施者那個東西是正他所需要的;你布施是布施,那不是他需要的,那就不是這個意思,「濟他要用」。「不損惱他而行布施」,你布施的時候,不要另外還要是說幾句刻薄的話,令人家苦惱,這就不對了,「不損惱他而行惠施」。
申二、顯施物
如法平等,不以兇暴積集財物而行惠施,以鮮潔物而行惠施,以精妙物而行惠施,以清凈物而行惠施。
這是第二科「顯施物」!溉绶ㄆ降取,「如法」就是合法的行為,很公平的得到的財富,你不是非法來的財富。「不以兇暴積集財物」,不是兇暴的那種行為得到的財物,「而行惠施」。「以鮮潔物而行惠施」,這惠施的東西你把它弄得好好的,像供佛,我們供養(yǎng)這生果,你把它洗洗干干凈凈的供佛;不要隨隨便便就供佛,不要那樣子,供鮮花都是一樣,「鮮潔」新鮮、清潔的東西,而行惠施!敢跃钗锒谢菔,好的,最好的去布施!敢郧鍍粑锒谢菔,這個東西是個清凈物,這是另有一個意思。
《披尋記》八七八頁:
以清凈物而行惠施者:謂若施物如法所引,非誑詐得非侵他得,當知是則名清凈物。
「以清凈物而行惠施者:謂若施物如法所引,非誑詐得非侵他得,當知是則名清凈物」。這樣叫做「清凈物」。這個如是因,如是果,這是因果是相稱的。
申三、明棄舍
由此自他俱無有罪,數(shù)數(shù)惠施制伏慳垢,積集勢力而行惠施,先心歡喜而行惠施,于正施時其心清凈,施已無悔。
下面第三科「明棄舍」。「由此自他」,由于你這樣的布施,你自己和對方彼此兩方面都沒有罪過!笖(shù)數(shù)惠施」,一次又一次的惠施!钢品鼞a垢」,當然都有慳吝心,慳吝心就是垢,但是你能制伏自己的慳垢!阜e集勢力而行惠施」,「積集勢力」這個「勢力」實在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你這個財物,你所布施的物就是勢力,就是力量。另外就是你一次又一次的布施,使令你這個布施,這個布施這個心情,這個清凈的這個布施的力量,一天一天的增長,這也叫「積集勢力而行惠施」。這個「積集勢力」,就是能布施的心也是勢力,你常常的布施,你這布施的心就有力量,「而行惠施」!赶刃臍g喜而行惠施」,這布施之先,你心里面就歡喜了,「而行布施」,要這樣布施!赣谡沟臅r候,「其心清凈」,像前面說的這樣,「施已」而不后悔。
未二、結(jié)
如是而施。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
《披尋記》八七九頁:
數(shù)數(shù)惠施制伏慳垢等者:謂有種種可施財物,雖見求者正現(xiàn)在前,而于惠施心不趣入,是名慳垢。當知此由先未串習(xí)所作過失。對治此故,力勵思擇而行惠施,能不隨逐先未串習(xí)所作過失自在而行,是名制伏慳垢。如是數(shù)數(shù)思擇為先串習(xí)施已,于行惠施心樂趣入,是名積集勢力而行惠施。
「數(shù)數(shù)惠施制伏慳垢等者:謂有種種可施財物,雖見求者正現(xiàn)在前」,現(xiàn)在面前的求者。「而于惠施心不趣入」,心里面不想布施,「是名」叫做「慳垢」。「當知此由先未串習(xí)所作過失」,因為從來也沒有布施過;這個「串習(xí)」,常常的布施叫「串習(xí)」。從來沒有這樣做過,有這樣的過失,所以這個第一次的布施是最難了。
「對治此故,力勵思擇而行惠施」,對治自己的慳垢這個慳吝的過失,要努力的「思擇」,用智慧來觀察,就能夠破除自己的慳垢,就能行惠施了。「能不隨逐先未串習(xí)所作過失,自在而行」,不隨自己的慳吝能很自在的行布施,「是名制伏慳垢」!溉缡菙(shù)數(shù)思擇為先串習(xí)施已,于行惠施心樂趣入,是名積集勢力而行惠施」。這是解釋這一段。
下面第六科「何故施」,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
午六、何故施(分二科) 未一、釋
何故施者:或慈悲故而行惠施,謂于有苦;蛑鞴识谢菔^于有恩。或愛或敬或信順故而行惠施,謂于親愛。或為希求世出世間殊勝功德而行惠施,謂于尊勝。
「何故施者?或慈悲故而行惠施,謂于有苦」,這有苦的人,你布施他是用慈悲的,你這個動機是慈悲心,解除他的苦難,給他安樂!富蛑鞴识谢菔,這是第二種不同,知道恩而行惠施,那就是「謂于有恩」的人。或者是「愛」,或者是「敬」,或者「信順故而行惠施,謂于親愛」,「謂于親愛」的人而行惠施,這前面這個。「或為希求世出世間殊勝的功德,而行惠施」,那就是「謂于尊勝」。你對于尊勝有道德的人,你布施他呢,你就可以希求世出世間殊勝功德,而行惠施。
未二、結(jié)
由是因緣,故修惠施。
巳三、結(jié)
由是行相,或在家者、或出家者、修行布施。為莊嚴心、為伴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布施。由此因緣,施性無罪。是名惠舍。
這是第三科結(jié)束這段文!赣墒切邢唷,由這樣的布施的相貌,或者是個在家的佛教徒,或者是出家的佛教徒,他能夠修行布施。修行布施,「為莊嚴心」,令心清凈,「為伴助心」。其實在呢,我們心里面有愿,愿得圣道,我有圣道的愿望,但是力量不夠,須要做功德,由功德的力量,幫助我的這個愿去得圣道,所以叫做「為伴助心」!笧橘Y瑜伽」,其實這個就是解釋前面這個「伴助心」的意思;我修這個止觀的時候,總是不那么順利,不那么順利怎么辦呢?你就用布施辦法,或者是布施,或者是懺悔,或者是讀經(jīng),各式各樣的方法幫助你的止觀,是這樣子!笧榈蒙狭x,而行布施」,為得無漏圣道,而行布施!赣墒且蚓,施性無罪,是名叫做惠舍」。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5)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