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心經(jīng) >

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七)

  第四講主要是講是“般若”的內(nèi)涵。

  我們都希望自己擁有“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這個“般若”到底有什么樣的內(nèi)涵?我們怎么樣去修學(xué)“般若智慧”呢?這部分內(nèi)容是需要我們深入學(xué)習(xí)的。

  《心經(jīng)》的內(nèi)容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經(jīng)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八個字。

  第二部分  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即翻譯的人是玄奘法師,在我國歷史上非常有名,《西游記》里的“唐僧”、“唐三藏”就是以“玄奘法師”為原型塑造的,大家都很熟悉。

  第三部分  正文,也就是《心經(jīng)》的內(nèi)容,從“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直到最后“娑婆訶”,總共是260個字。

第一部分 經(jīng)題

  經(jīng)題是經(jīng)文總綱

  我們要了解《心經(jīng)》的內(nèi)涵,首先要先了解《心經(jīng)》的經(jīng)題。經(jīng)題雖然不是經(jīng)文的正文,但是經(jīng)題是整個經(jīng)文的一個總綱,了解經(jīng)題以后,我們對《心經(jīng)》的內(nèi)涵和主要內(nèi)容就有了系統(tǒng)的、概念性的把握,所以理解經(jīng)題非常重要。用世間的比喻來說,就像漁民在海里打魚的網(wǎng),如果你不拉住綱繩的話,就搞不清楚這個網(wǎng)的脈絡(luò),甚至連網(wǎng)眼也亂七八糟的,沒辦法梳理得清清楚楚,整個網(wǎng)會亂成一團。但是,如果我們能把這個網(wǎng)的綱繩抓住,我們就能拉動整個網(wǎng)。如果你只是隨便拉網(wǎng)的其中一條繩子或者其中的網(wǎng)眼,那網(wǎng)也會很亂。所以,經(jīng)題就相當(dāng)于漁網(wǎng)的綱繩。如果我們抓住了這個綱繩,網(wǎng)的脈絡(luò)和網(wǎng)眼就很清楚,條理非常清晰,我們就可以把握住這個網(wǎng),不會亂成一團。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有類似的經(jīng)驗。比如我們穿衣服時,不能抓袖子,也不能抓衣服下邊緣穿。要抓什么?要抓衣領(lǐng)。抓住衣領(lǐng)一抖,衣服就很順了。如果不抓住衣領(lǐng),衣服就會亂七八糟的,不知道怎么穿。這也是個比喻,這個衣領(lǐng)就好像一部經(jīng)的經(jīng)題,如果我們把握了經(jīng)題,就對整部經(jīng)文有了一個大概的、基本的了解。所以在講《心經(jīng)》的正文之前,我們需要對經(jīng)題做一個解釋。

  經(jīng)題解釋分二:分釋與合釋

  經(jīng)題的解釋可分兩個部分來講。第一部分是分釋,就是把經(jīng)題分釋,就是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分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這幾個詞分別來解釋。第二部分是合釋,最后還要把它們合在一起來解釋。

  所有佛經(jīng)的經(jīng)題都可以分為兩部分——別題和通題,比如《妙法蓮華經(jīng)》,“妙法蓮華”就是別題,通題就是“經(jīng)”。又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別題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通題是“經(jīng)”!栋闳舨_蜜多心經(jīng)》,別題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通題是“經(jīng)”。

  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經(jīng)題,我們分成四段來解釋:第一是“般若”;第二是“波羅蜜多”;第三是“心”;第四是“經(jīng)”。我們將按照這樣的次第,對經(jīng)題做一個解釋。

  經(jīng)題之一“般若”

  什么叫“般若”?

  這是梵語的叫法。因為古印度人認為自己是梵天的后裔,所以他們講的語言叫梵語。梵語“般若”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叫做“智慧”。但是,為什么在經(jīng)典里面玄奘法師不直接把它翻譯成“智慧”呢?這是因為如果把它翻成“智慧”的話,沒有辦法全部表達般若的內(nèi)涵。在《大智度論》里講:“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能稱。”因為通常所謂的智慧者乃不足以表顯般若的智慧。“尤其世人大多以聰明作為智慧,若單指比擬,則混亂”。“般若”有非常殊勝、甚深的含義,如果簡單把“般若”翻譯成智慧的話,很容易失去它的本意。為什么呢?因為世間的人也常講智慧,比如我們常說“這個人很有智慧”。到底這個“智慧”的內(nèi)涵是什么?其實很多人不了解,沒有把握這個智慧真正的內(nèi)涵,而且世間的人常常把聰明當(dāng)成智慧。所以為了對“般若”的內(nèi)涵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玄奘法師沒有把它翻譯成智慧,而是采用音譯。實際上“般若”這兩個字跟梵文的“般若”發(fā)音是比較相近的,所以用音譯法,翻譯成我們中文相似的音就成了“般若”這兩個字。

  “般若”不是世間的聰明或智慧

  在佛教經(jīng)典翻譯的規(guī)則里面,有“五不翻”的說法。后面我還會解釋什么叫“五不翻”。“五不翻”的規(guī)則之一是“翻字不翻音”,把梵文翻譯成我們中文的字,但音是和梵文相同的。如這個“般若”就是屬于“翻字不翻音”,這是表示對“般若”內(nèi)涵的尊重。

  “般若”不翻成智慧,那我們怎么樣去把握它呢?如果一定要翻譯成中文的話,應(yīng)該叫“妙智慧”或者“真智妙慧”,以區(qū)別我們世間人所稱的“智慧”。但到底什么是智慧?世間的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有智慧,包括一些大學(xué)問家、藝術(shù)家、哲學(xué)家,總認為他們的研究、他們的學(xué)問是智慧的結(jié)晶,但是以佛法的眼光來看,這些不過是世間的“世智聰辯”。

  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在社會科技發(fā)達,物質(zhì)文明可以創(chuàng)造很多高科技,有飛機、宇宙飛船,還有衛(wèi)星、外星探測器、機器人、計算機,這些技術(shù)都非常發(fā)達。據(jù)說現(xiàn)在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就是我們中國的“神威太湖之光”,一秒鐘相當(dāng)于人類七八十億人同時按計算器大概三十年的速度,非常厲害。

  現(xiàn)在科技非常發(fā)達,這些看起來是智慧,但是實際上只能叫聰明,叫“世智聰辯”。為什么它不能夠被稱為智慧呢?因為世間所有的“智慧”其實都是“有為法”,都不能夠使我們明心見性、了生脫死,獲得究竟的安樂。即使計算機、機器人再發(fā)達,包括我們的頭腦再發(fā)達,世間所有的聰明和智慧都不能令我們明心見性、了生脫死。這些與佛家所講的“智慧”,也就是“般若”,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世間的智慧和聰明具有兩面性

  從現(xiàn)實中我們可以看得到,世間的智慧、聰明,它都是帶有兩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很多犯罪分子也很聰明,頭腦非常發(fā)達,但是他做出來的事情卻是危害社會的——去偷,去搶,總想歪主意。而且我們可以看到,世間的這些高科技,實際上它也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它可以造福人類,但是也可能給社會、給人類、給大自然造成極大的傷害。比如,原子研究領(lǐng)域的原子核、核能的發(fā)展和利用就是如此。我們知道火力發(fā)電燒煤、燒油會給大自然造成極大的污染。核電所發(fā)的電力能量是很高的,一個核電站發(fā)電就可以代替很多很多火力發(fā)電和其他的發(fā)電,可以在電力方面解決人類的極大需要。如果生活中突然停電,人們的生活就會變得一團糟。農(nóng)村還好一點,大城市如停電半小時或一小時基本就癱瘓了,F(xiàn)在很多生活設(shè)施都要用電,沒有電,空調(diào)不能開了,燈光沒有了,水可能也停了,人們根本沒辦法過日子。核能發(fā)電確確實實解決了我們生活上電力的供應(yīng)問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但是,核能除了可以發(fā)電,提純了以后還可以用來制造原子彈。而原子彈的破壞性是非?植赖摹H缭诙(zhàn)時期,美國丟了兩顆原子彈到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很小的原子彈,卻造成幾十萬人的傷亡,殺傷力不得了,而且造成了生態(tài)的極大污染。那些被核污染的地區(qū)都沒辦法再生存,有些生物因受到核輻射的影響而基因突變,后代變成畸形。所以,核能帶給人類便利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傷害和痛苦。

  所以說世間的聰明和智慧是有兩面性的,用得好可以利益社會,用得不好,也可以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般若”是我們自心本具的無漏智慧

  為什么說世間的聰明和智慧不能夠了生死呢?因為世間的聰明叫“世智辯聰”,它是我們第六意識虛妄分別心(也叫妄心)分別出來的妄知妄見,是不真實的,有污染的,有執(zhí)著的,它不是純善的,而且它對宇宙的認知,對宇宙萬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我們通過第六意識所得到的這些認知,最多只能成為文化知識,但是不能真正成為智慧。既然不能真正成為智慧,那就談不到奇妙的“妙”。所以,世間的這些智慧、聰明都沒辦法跟《心經(jīng)》里的“般若妙智慧”相比。

  “般若”的智慧是我們自心自性本具的一種無漏智慧,它不是我們后天所學(xué)的,完全是每一個眾生自己清凈的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來的,離垢邪非,它是真常的、真實的,是純凈沒有污染的,而且是沒有窮盡的。“般若”是我們本來就具足的。佛在《華嚴(yán)經(jīng)》里面講,佛最初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成就佛道,悟道后佛就講了一句他發(fā)現(xiàn)的宇宙人生的秘密和真理的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意思是說,想不到啊,想不到啊,一切宇宙的眾生跟佛一樣,都本具如來智慧和德相,種種的莊嚴(yán)。如來智慧德相是我們每個眾生真心本性本來就具足的,不是向外去求的。這個智慧德相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就是我們的妙智,這個不是靠后天學(xué)到的。我們后天所學(xué)的,是為了幫助我們開發(fā)開顯這種本具的本性智慧。后天所學(xué)的最多只能叫聰明或者叫知識。所以,我們學(xué)佛不是往外求,不是往外學(xué),而是真正地回歸到自己的本性。只有從我們本性里面流露出來的才是真實的智慧。

  我們學(xué)佛干什么?就是明白自己,什么是自己,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真心本心就是真正的自己,F(xiàn)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自己”。我們以為五蘊色身是自己,以為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思想是自己,但是實際上,在佛法里面看,這不是真正的自己,這是虛妄的。所以《心經(jīng)》里面說“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身心世界,這里面并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并沒有一個實在的自己。我們要理解什么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要回歸到自己的本性里面去認識自己的真心本性,也就是我們的心性、我們的自性、我們的真心,這個才叫真正的自己。

  五蘊身心里有一個真實的我嗎?

  在禪宗歷史上,對什么是真正的自己,有很多公案開示。我們可以從公案開示里面去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己。五蘊身心里有一個真實的我嗎?

  以前在古印度有個彌蘭王,當(dāng)時有一個開悟的禪師叫那先比丘,那先比丘開悟以后智慧廣大。彌蘭王對那先比丘非常尊重,就請教那先比丘:每個人都說什么是我,什么是你,但是,什么是你、什么是我呢?我們對此有沒有真正的認識呢?

  哪個是我?我們大家能不能搞清楚呢?眼睛是我嗎?眼睛掏出來丟到地上,那個還是不是我?耳朵割下來,那個是不是我?我們把整個身體拆開來,死了以后五臟六腑拆開來,不就是這些東西組合的嗎?我們沒有死也是這些器官組合的。所以,彌蘭王對這個問題有困惑,就問比丘,到底什么是你?眼睛是不是你。磕窍缺惹鹫f不是。眼睛怎么是我,如果眼睛是我,那眼睛摘下來,那我是不是就沒有了?眼睛不是我。

  眼睛摘下來丟到地上都變臭了,眼睛怎么是我!我們做手術(shù)割下一塊肉,那塊肉是不是你?你可能會說,那是我的肉。但是肉離開了你的身體,放三天就變臭了,你不會說那是我的肉,我要再放回去吧?那是臭肉,根本不是我。那先比丘說眼睛不是我。(彌蘭王)再接著問,耳朵是不是我?那先比丘答,耳朵也不是我。如果說耳朵是我,眼睛也是我,那有幾個我?隨便你把身體上哪個器官摘下來,眼睛也是我,耳朵也是我,那你到底有幾個我。克远湟膊皇俏。

  那先比丘都給他否定了。鼻子是不是你啊,他說不是。舌頭割下來,裝上去,是不是我。坎皇俏。我們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人就是六根所組合,眼睛、耳朵、鼻子是一些零件,裝起來組合成一個人。身體、骨骼、肌肉是不是我啊?也不是。意根,意就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感受,思想、感覺、感受,是不是我?也不是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部分都不是我。那什么是我呢?眼睛不是我,耳朵不是我,鼻子不是我,舌頭不是我,肌肉、皮膚、骨骼也不是我,思想、感覺把它單獨拿出來也不是我。那到底什么是我?所以,這個彌蘭王很困惑,到底什么是我?

  那先比丘沒有直接地回答他這個問題。反問他,我們這兒有座房子對不對?(彌蘭王答)對,我看到了。那到底什么叫房子?房子有樑,有地基,有柱子,那樑是不是房子?柱子是不是房子?單條柱子可不可以叫房子?單條樑可不可以叫房子?彌蘭王說不行。房子由磚瓦砌成。那一塊塊磚是不是房子?一片片的瓦片呢,能不能叫房子?不能叫房子。

  我們看房子就是由地基、樑、柱子、磚頭、瓦片組成的,現(xiàn)在是鋼筋水泥建設(shè)的,鋼筋你說能不能叫房子?不能。水泥呢?也不能叫房子。但是房子確確實實由這些組合的。每一個部分都不能叫房子,那到底什么叫房子?你能不能找得到房子,找不到房子。

  所以那先比丘就問他,地基是不是房子?磚是不是房子?瓦片是不是房子?柱子是不是房子?樑是不是房子?國王說都不是。那先比丘就笑一笑,既然磚、瓦、門、窗、樑、柱都不是房子,那么什么是房子?什么可以代表房子?彌蘭王說不出來了。

  我們自己把眼、耳、鼻、舌、身、意拆開來,每一個部分你都不能說是“我”。實際上,沒有一個真實的、獨立存在的“我”。我們只是五蘊組合或者六根組合,然后給一個概念,這個組合叫“我”——實際上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組合。

  什么叫房子?門、窗、梁、柱、磚、瓦這些拼湊起來的東西,我們?nèi)名叫房子。實際上你找不到一個實在的、不變的、獨立存在的房子。那我們是什么?我們也是化學(xué)產(chǎn)品,化合物,佛法叫緣起,各種因緣條件組合的一個身心的復(fù)合物或者是和合物,由六根組成。六根就是我們的身心,或者叫五蘊——色、受、想、行、識。

  色也不能叫我,受也不能叫我,想也不能叫我,行也不能叫我,識也不能叫我。到底什么是“我”?《心經(jīng)》里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能找到“我”嗎?“我”到底在哪里啊?沒有一個實在的“我”,沒有一個獨立的“我”。我們天天說“我我我”,到底什么是“我”?你告訴我,你給我指出來,什么是“我”?說得出來嗎?平常我們叫“我”的時候,我們是認為“我”是這么一個不變的、不會死的、獨立存在的、永恒的生命體。

  實際上是錯誤的。實際上我們都是由這六根組合或說五蘊組合的,每時每刻都在新陳代謝剎那生滅的一個和合物,并沒有一個實在的“我”。我們天天在說“我”,你說什么是“我”?“我”的意思就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永恒不變的。我們把它拆開來這六根,是不是獨立的?有沒有個獨立不變的?六根會不會變化?新陳代謝會不會變化?肯定會變化。有沒有一個實在的、不變的“我”?沒有,找不到。

  通過這個比喻,彌蘭王就明白,實際上我們找不到一個獨立存在的、不變的“我”。實際上我們在說“我”的時候,并不是實在的,并不是真實的,我們要知道它是虛假的,不真實的,虛妄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這樣。

  比如我們常見的樹,什么叫樹呢?樹是由樹根、樹干、樹枝、樹葉、樹皮組成的。樹干能不能叫不叫樹?不叫樹。樹根能不能叫樹?不叫樹。樹葉能不能叫樹?不叫樹。由這些部分組合的,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樹”。實際上這個“樹”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它只是一個組合物而已,零件的組合物。

  我們也是零件的組合物。不要以為我們都不會死!都會死的,都是變化的,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所以我們不要太自我啦!不要有強烈的占有欲。(認為)這個錢永遠都是我的錢,這個房子永遠都是我的房子,“我”永遠都長生不老。沒有這回事!不可能的!實際上“我”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因緣條件變化它就變化,沒有一個不變的、獨立存在的、可以做主宰的這么實在的“我”,這叫“五蘊皆空”。

  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認識什么是“我”,那么我們可以減少對這個色身、身心的強烈執(zhí)著,不會那么自我,不會那么自私自利,也不會今年做萬年的打算,因為知道我和萬法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

  我們也只是緣起的一個東西。當(dāng)我們有福報的時候,我們身體就好,表現(xiàn)得有財富;當(dāng)我們業(yè)障現(xiàn)前的時候,身體可能會生病,或貧窮下賤,種種不好的果報都會顯現(xiàn)出來。實際上沒有實在的、永恒的健康和財富,也沒有永恒不變的壽命

  我們的五蘊身是由許多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隨時都在變化的,它只是業(yè)力顯現(xiàn)的一個和合物。

原標(biāo)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七)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