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八)
善用“我”斷惡行善、開顯智慧
我們現(xiàn)在的這個五蘊色身是隨時都在變化的,它只是業(yè)力顯現(xiàn)的一個和合物。我們能用它來做什么?要用它來行善斷惡、要開智慧,培養(yǎng)福報。因為這樣去做,將來因緣和合,我們才有可能得到一個莊嚴的、有智慧的身,這是果報。但這個果報不是永恒的,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能占有身體,只可以使用它。我們使用這個身體可以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好的用,一個是壞的用。
好的用,即我們用這個身體來做好事,F(xiàn)在很多人身體健康,身體健康用來做什么?用他來修行,不是用來造惡、做壞事,或去吃喝嫖賭。這個身體本身是虛假的,是因緣和合的,是六根和合或五蘊組合的,它本身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我們現(xiàn)在只是暫時、短期地用(這個身心),這個不是長久的“我”,也不是真實的“我”。我們可以用這個色身干什么?就是要好好修行。因為我們修行好了,我們斷惡修善了,我們培了福報,將來即使我們不求好的果報,它自然能顯現(xiàn)好的果報。但是即使顯現(xiàn)了好的果報,也是無常的、暫時的。我們用它,就要好好地利用它來修行。千萬不要為了這個身體去拼命追求多少財富、多少房子,去貪污受賄、去偷搶、殺人放火。
如果我們用這樣一個短暫的、虛幻的身體去造了惡,將來即使我們不想受苦,但是因緣和合的時候,我們也要承擔痛苦的果報,包括可能墮地獄、畜生、餓鬼道或遭受人間的種種苦報。受苦的眾生都是因為業(yè)力現(xiàn)前。我們不要拿這個短暫的、臨時拿來用的東西去造無量的罪業(yè)。劃不來!這本身是虛假的,你只有使用權,最后你帶不走的,你有多少財富,也帶不走的。即使你有幾百億,死了,也就是幾個零,沒有用的,廢紙一堆。“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世間所有的東西實際上都帶不走,但是什么可以帶得走啊?業(yè)力。我們在世的時候做的好事、壞事會形成一種業(yè)力,這個業(yè)力會如影隨形跟著我們,它會形成果報——善業(yè)會變成好的果報,惡業(yè)會變成痛苦的果報,我們控制不了的。比如你說:“我造了罪,我希望將來好。”不可能的。有些人迷信,自己殺人放火,做了很多壞事,他以為找到佛菩薩拜一拜或者供養(yǎng)多少,求菩薩保佑,叫我不要受罪。那不可能,沒這回事。很多人都“以為”錯了。菩薩不會保佑你做壞事、不會包庇你做壞事。菩薩也沒辦法。為什么?因為一切的果報,是誰給你的?是你自己的業(yè)力現(xiàn)前的。菩薩只能夠引導你,告訴你:“做壞事不好啊,會受苦啊,不能做啊。”你如果聽懂了,明白了,去“依教奉行”,那么將來你自己得好處。
我們要明白,我們的身體其實是各種零件組合的,是一個和合物,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而且這個使用權不是永遠的,有可能是幾十年,可能是幾年,也可能幾分鐘,有些甚至一出生就死了,說不清楚。對身體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以,你千萬不要想我要占有多少錢、多少財富、多少房子,你占有不了。但是,你可以使用這個身體,而且你要好的用,不要壞的用。要創(chuàng)造價值、要創(chuàng)造正能量,不要創(chuàng)造負能量。假如你去造惡,劃不來!人始終都要死的,貪污受賄多少錢,最后你帶不走!如果你去偷啊、搶啊,造了惡業(yè),麻煩了,業(yè)力隨身,將來的果報很慘。∷,沒有智慧的人,為了這個虛幻的身體、虛幻的自我而去造罪;聰明的人用它做好事,做功德。你看,有很多人來我們寺院發(fā)心做義工,他們身體好,懂得用身體做好事,為大家服務!你如果也這樣去做各種善行,這個就是你的福報,是你的功德,這就是你的善業(yè)。所以,我們要善用其身。
“般若”讓我們明白人生宇宙的真相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般若”的智慧可以讓我們徹底明白人生宇宙的真相。“般若”是一切智慧最上、最頂、無等的,其它的世間聰明智慧沒辦法跟它相比。世間有的人很聰明,去偷啊搶啊他都能干,做壞事他腦瓜子很靈,但是他沒看透這個身體,他以為這個身體可以占有,他以為他可以擁有很東西。他利用這個身體去做壞事。為什么?他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喜歡錢啊、享受越多越好!貪得無厭。這不就是沒智慧嗎?如果你明白這是虛假的,只是暫時用一下的,可以有好用,有壞用,你不要壞用,你去好好使用,那不就有智慧了嗎?如果你認為這個身體是可以占有的,甚至可以占有這個世界上的地位、財富等,那你的煩惱痛苦可就多了。其實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是帶不走的。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些佛經(jīng)翻譯的基本原則。玄奘法師在翻譯經(jīng)典時也是遵循這些原則的,有“四例翻經(jīng)”和“五不翻”兩種。
一、四例翻經(jīng)
1、翻字不翻音:音和梵文的音一樣,“般若”是梵音,但是字是用我們的中文來表達。大家看梵文版的《楞嚴咒》,如果不學梵文的話一個字都不認識。但是翻譯成“楞嚴”,音你讀不讀得準?可以讀得準。你讀得出來,是它的字翻了,但是音還是保留原來梵文的音,所以叫翻字不翻音。“般若”就是屬于這一類型的,還有“大悲咒”、“楞嚴咒”、“十小咒”都是屬于這一類型的翻譯法。
2、翻音不翻字:“卍”(音讀wan)字,我們佛教里面吉祥的象征之一,這個字形它沒有改變,梵文什么樣,翻譯過來就什么樣,只是告訴我們發(fā)音,叫翻音不翻字。
3、音字俱翻:比如很多經(jīng)典,如《心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等,內(nèi)容翻譯成中文,音也翻,字也翻。
4、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的“楞嚴咒”等經(jīng)咒,音也不翻,字也不翻。
以上是四種翻譯經(jīng)典的規(guī)則。玄奘法師在翻譯佛經(jīng)時還遵循一個“五不翻”的原則,就是佛經(jīng)里有五種情況不翻譯成中文。
二、五種不翻
“五不翻”是指玄奘法師在翻譯經(jīng)典時有五種情況他不翻譯成中文,即不意譯,不翻譯他的意思,只是采用音譯。(編者注:這一套翻譯的原則不僅對當時的佛經(jīng)翻譯有指導意義,而且對現(xiàn)代翻譯活動也提供了理論指導,是我國傳統(tǒng)譯論中的精華。)
第一,多含不翻。比如“薄伽梵”,是佛其中的一個尊號,它有多種含義:“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這六種。翻譯成哪一種都不全面,為了保持它的多種含義的原意,“薄伽梵”就不翻成其內(nèi)涵的意思,只選擇音譯來保持它原來的多種含義。
第二,秘密不翻。比如,寺院早晚課都會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等咒,這些都是咒語,采用的都是音譯,沒有意譯。因為“陀羅尼”在梵語中的意思就是“咒語”,漢譯為“秘密語”、“真言”,是佛菩薩、諸天的秘語,內(nèi)含佛菩薩功德、誓愿及佛法精義的簡單的語言符號。這些秘密咒語具有“微妙深隱”的特點,通過念誦的聲音形式來體現(xiàn)其神秘之處,因此適合采用音譯方式。“經(jīng)中諸陀羅尼系佛之秘密語,微妙深隱,不可思議,故不以義譯之”。
第三,尊重不翻。“般若”是尊重不翻。為什么呢?因為前面說了,“般若”不是我們世間的聰明智慧可以表達的,沒辦法用哪個詞語來表達它的真實內(nèi)涵,為了凸顯它的尊貴,為了尊重“般若”本身的意義和內(nèi)涵,所以干脆就不翻,只是音譯。
第四,順古不翻。意思是說,對以前已經(jīng)存在并廣泛使用的約定俗成的音譯詞語不用意譯,而是遵循習慣沿襲其原有的音譯。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從東漢以來,歷代佛經(jīng)翻譯家都用梵文音譯,所以玄奘法師認為不需采用意譯,而應保持其約定俗成的音譯。這個就是隨順古人的做法,以前怎么樣翻就怎么樣翻。
第五,此方無不翻。意思是說,在我們的語言文化中沒有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采用音譯。如在《楞嚴經(jīng)》里有“阿摩羅果”,這是印度的一種果實,中國沒有這種樹,沒有見過這種果,我們沒辦法用我們所見的東西來比喻它或者認識它,所以就不翻。這種叫此方無不翻。
“般若”一詞在“五種不翻”里面是屬于“尊重不翻”;在“四例翻經(jīng)”里面是屬于“翻字不翻音”。
“智慧”是通達諸法、明了真相
我們前面簡單談了智慧和“般若”。那么,什么叫“智慧”呢?其實明白真理,認清事實就是“智慧”。我們真的明白真理嗎?現(xiàn)在科學研究尊重客觀事實,是否科學認識的就一定是真理呢?不一定。什么叫真理?“真”是真實不虛的道理。真理有個標準,放之四海而皆準——不以時間、空間的差別而有差別。就是說一個真理,在我們地球是這樣,在外星球也是這樣,在太陽系是這樣,在銀河系也是這樣,在河外星系也是如此,乃至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不會因為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真理在時間上的表現(xiàn)是:過去是這樣,現(xiàn)在也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不以時間和地點空間的差別而有差別,符合這樣一個條件的道理,叫真理。
我們現(xiàn)在所認識的科學道理能不能達到真理這個標準呢?不行。比如,物理學上的牛頓定律,只是在某個力學范圍內(nèi)適用,在地球上適用,超出了這個范疇(比如去到外太空或其他星球)它就不適用,可能就要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解釋,或者要用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科學理論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一直在不斷發(fā)展更新,我們對宇宙,對物質的認識也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過去人們認為物質世界是有體積,有質量的,但是現(xiàn)在量子力學的最新理論顛覆了我們傳統(tǒng)的認知。過去我們以為物質是由極微小的顆粒組成這個世界,實際上這樣的極微小顆粒是找不到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分子、原子、電子、中子等等……現(xiàn)在最新的研究理論是“波理論”或“弦理論”(認為物質并不是由極微小的物質所組成的,而是由無形的波或弦所組成。)這些種種的科學理論不斷更新發(fā)展,我們對世界宇宙的認識也隨之不斷改變,會不斷推翻我們以前的認識。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所認識的科學理論都不能說是真理。后面的研究理論會推翻前面的理論,你能說這是真理嗎?在這個時間是這樣,在另外的時間又不一樣;或者在這個空間是這樣,在別的空間又不一樣,這樣的理論不能稱之為真理。
佛法里講的根本道理才是真理。佛法告訴我們宇宙與人生的真理,用四個字來概括叫——“緣起性空”,或者說是“三法印”,是對我們這個世間宇宙的一個真實的認識。“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不管是任何一個東西,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并沒有一個獨立存在、不變的事物。“緣起性空”是宇宙萬有的真理、真相,乃至后面我們通過破除我執(zhí)、破除法執(zhí)認識到我們的真心本性,也是真理。佛法的道理是可以經(jīng)受時間和空間的檢驗的。過去佛是這么證明的,未來佛也是這么證明的——“佛佛道同”,過去的佛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和未來佛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是完全一致的,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不能說佛高貴一點,我們低賤一點,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們眾生遵守緣起性空的道理,佛也是一樣遵守緣起性空的道理,不是說佛和我們遵守的道理不一樣。
我們要通達真理,明白事實真相,這個叫做“智慧”。如果把它細分一下,什么叫“智”?通達有為的事相叫“智”,通達無為的空理叫“慧”。“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鑒別的功能;“智”能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智慧”可以告訴我們“緣起性空”的事實真相,能夠證明“緣起性空”的真相。“緣起”是一切的事相,“性空”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它的真相,它的真實所在。所以,“智”明外境,“慧”明自心,能參透世間諸有為法,內(nèi)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萬有,皆是緣起幻相,沒有實法實我,這就叫“智慧”。了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證同人人本具的不生不滅的真常佛性,這就叫“慧”。
總之,我們對于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都能徹底明了,而且在這里面不產(chǎn)生任何污染,不產(chǎn)生錯誤的見解,沒有任何的障礙,這就叫“般若妙智慧”。“般若”就是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的“智”,也即離一切迷情妄相的清凈無分別的“智”,也可以說是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無所得的,真空無相的智慧。若你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你就是有智慧;若你不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你就沒有智慧。簡單地舉例來說,你看世間的一切萬法,你都知道其中的差別……比如XX人他的眼睛、鼻子跟別人不一樣,這個叫“緣起”;但是真正有沒有實實在在、不變的、獨立存在的這個人呢?沒有,這是“性空”。所以,我們?nèi)フJ識這個人,知道他的外貌、體型、性格等,同時要知道,沒有實在的法,沒有實在不變的他(“我”)。既要看到“緣起”的相,同時也要明白本性是“空”,“無自性空”。比如既明白他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聚合,沒有一個不清楚,但是明白五蘊皆空。這個“空”就是沒有實在的“我”,沒有實在的法,沒有一個實在的本體,它是“緣起性空”的,這個叫做“智慧”。
“般若”的內(nèi)涵
“般若”又分成“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三種。
一、實相般若:什么叫實相?實相就是諸法如實之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計度它,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象,也不是我們世俗的語言所能表達;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無可表達、無可取著、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法華經(jīng)》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實相般若”(諸法實相)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說明:一是“實相無相”;二是“實相無不相”;三是“實相無相無不相”。
究竟什么是“諸法實相”呢?
第一個,“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之相,沒有一相可得,這叫“無相”。在我們的眼前都可以呈現(xiàn)一些相,但是你要知道,那個相是虛假的,要認識它的本質。就像《金剛經(jīng)》里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一定是無相,沒有一相可得。這是第一個層次,這是它的本質。
第二個,“實相無不相”。雖然是空,雖然不可得,但是它可以變現(xiàn)宇宙一切的萬事萬法萬有,千差萬別的相,“實相無不相”,具足恒沙功德之相,沒有一法不是,故曰“無不相”。什么意思?拿個鏡子做比喻。鏡子有沒有相?沒有相( “無相”)。但是鏡子可不可以影現(xiàn)一切的相?青、黃、黑、白、長、短、方、圓什么相都可以現(xiàn)。鏡子本身無相,實相無相,但是鏡子可以影現(xiàn)一切的相,什么相都可以影現(xiàn),叫無不相,這是“無相無不相”。
第三個,“實相無相無不相”。前面兩個合起來叫“實相無相無不相”——雖離相而本體不空,雖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
還是拿鏡子來比喻。鏡子它無相,可以影現(xiàn)一切的相,鏡子它什么都沒有,但是它里面什么都有,它影現(xiàn)一切的相,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鏡子里面影現(xiàn)出來的千差萬別的相,它是有,但是非有,它本體空。雖然不可得,但是真空不空,可以影現(xiàn)一切的萬法。我們的心也是一樣,我們的心是無相,我們每個人的心就像大圓鏡,所以證到真心本心的時候,佛用一個比喻叫“大圓鏡智”。我們的心就像個大圓鏡,所有的一切萬法都是我們的真心影現(xiàn)出來的。既然萬法是我們真心影現(xiàn)出來的,萬法是沒有實體的,萬法本空,影現(xiàn)出來的相看起來是有,但是有而非有。雖然我們的心,這個大圓鏡無相,但可以影現(xiàn)一切的相,所以“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就像大圓鏡智一樣。為什么說宇宙一切萬有是虛妄的?因為是大圓鏡——我們的真心本心影現(xiàn)出來的。既然是真心本心影現(xiàn)出來的,那么這個大圓鏡影里現(xiàn)出來的相是真實的嗎?不真實。所以叫“妙有非有”。雖然它無相可得,它不能告訴你,它是什么樣的東西,它不是什么東西,但是“真空不空”,宇宙一切萬有都是它影現(xiàn)出來的。所以佛在《華嚴經(jīng)》里講,一切“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這個就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真心本性。如果我們通達了這個“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的真心本性,這個就叫“般若大智慧”。“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無相無不相”,此即“實相般若”之意義。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實相般若”的內(nèi)容,告訴我們什么是“般若智慧”。
“般若”簡單地說就是“妙智慧”,具體地說,就是通達“緣起性空”的道理,就是通達我們自性本心的智慧。如果我們通達了我們的自性本心,如果我們通達了“緣起性空”的道理,那么我們說這個就叫“般若”。
如果我們沒有通達“緣起性空”、沒有通達我們清凈的本性,那我們所有的(思想作為)都只能叫聰明,所有這些(思想作為)都叫“有漏”。“有漏”的意思是有煩惱,你一定有煩惱、一定有執(zhí)著、一定有分別、一定會掉到六道輪回里面去。漏,就像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最后還是在六道輪回里面,沒有結果。為什么?因為你沒有真實的智慧,叫“有漏”。沒有真實的智慧就叫沒有“般若”,最多只是世間的聰明,沒有出離生死,一定會在六道里面輪回的,一定還沒有解脫煩惱。所以,對什么是“般若”這個概念,我們要好好理解。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八)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 上一篇:《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七)
- 下一篇:《心經(jīng)》的大智慧(九)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九)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八)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七)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六)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五)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四)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三)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二)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三十)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九)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八)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七)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