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華嚴經 >

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白話華嚴經 第二十一卷

卷第二十一:《十無盡藏品》導讀

  本品是第四會的最后一品,一方面結成此會,一方面為勝進于十回向位之基礎。十無盡藏是十種無盡功德藏之意,分別是:一,信藏;二,戒藏;三,慚藏;四,愧藏;五,聞藏;六,施藏;七,慧藏;八,念藏;九,持藏;十,辯藏。除了前面的十行之外,此十藏亦為三世諸佛所宣說;成就這十種無盡藏,就有十種無盡之法能令菩薩入于無上菩提。

  本品亦由功德林菩薩宣說十種無盡大藏。

  一,信藏。信藏是信諸法空、無相、無作、無所依、不可量,也就是信不可思議法,此外也信諸佛及其智慧功德,因此而人佛智慧,成就無盡信,而能聞持、宣說一切佛法。

  二,戒藏。菩薩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諍戒、不損惱戒、無雜穢戒、無貪求戒、無過失戒、無毀犯戒。

  三,慚藏。菩薩憶念過去所作種種惡行而生慚心,欲專心斷除以證無上正覺。

  四,愧藏。菩薩自愧貪求五欲以致流轉生死而欲斷除。

  五,聞藏。菩薩多聞十二因緣、五分法身、三十七道品等法無不了知,發(fā)愿多聞以證菩提。

  六,施藏。菩薩行十種施,即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

  七,慧藏。菩薩如實知四諦、十二因緣、三乘法、因果業(yè)報及諸法畢竟空。成就了慧藏,有十種不可盡,所以稱慧無盡藏。

  八,念藏。菩薩具足種種的宿命憶念智,及念佛名號、說法無盡、念眾會等。念有十種,即寂靜念、清凈念等。

  九,持藏。此持藏能持諸佛所說經句無有忘失,能持佛名號、持劫數、持佛授記等。

  十,辯藏。菩薩了知諸法實相而為眾生演說,不違經意,得攝一切法陀羅尼門,累劫說法不斷,不生疲倦,因為此時已成就了盡虛空遍法界無邊身之故。

卷第二十一: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白話】

  這時,功德林菩薩又向在場的眾多菩薩說:“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藏,是三世諸佛在過去已經宣說,或未來應當宣說,或現在即將宣說的。這十種法藏是什么呢?一,信藏;二,戒藏;三,慚藏;四,愧藏;五,聞藏;六,施藏;七,慧藏;八,念藏;九,持藏;十,辯藏。

  “佛子!什么是菩薩摩訶薩的信藏呢?

  “菩薩確信一切法是空的,確信—切法是無有體相的,確信—切法是無可愿求的,確信一切法是無有造作的,確信一切法是無有分別的,確信一切法是無所依的,確信一切法是不可稱量的,確信一切法是無有超過其上的,確丨目一切法是難以超越的,確信一切法是無生的,也就是確f目一切法的種種實相真理。

  “如果菩薩如此隨順一切法的實相,而能生起清凈的信心,那么,當他聽聞佛法的不可思議,心中不會怯弱退縮;聽聞一切佛的不可思議,心中也不會怯弱退縮;聽聞眾生界的不可思議,心中也不會怯弱退縮;聽聞法界的不可思議,心中也不會怯弱退縮;聽聞虛空界的不可思議,心中也不會怯弱退縮;聽聞涅槃界的不可思議,心中也不會怯弱退縮;聽聞過去世的不可思議,心中也不會怯弱退縮;聽聞未來世的不可思議,心中也不會怯弱退縮;聽聞現在世的不可思議,心中也不會怯弱退縮;聽聞進人一切時劫的不可思議,心中也不會怯弱退縮。為什么他會毫不怯弱呢?因為菩薩對諸佛一向信心堅定,知道佛陀的智慧是無邊無盡的。

  “在十方無量的一切世界當中,每一個地方都各有無量諸佛,對于無上正等正覺,他們或在過去已證得,或現在能證得,或未來能證得。他們或在過去已經出現于世間,或現在正出現于世間,或未來應當出現于世間。他們或在過去已經證入涅槃,或現在正證人涅槃,或未來應當證入涅槃。這些佛陀的智慧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進、不退、不近、不遠、無知、無舍,平等不二的。當菩薩證人佛陀的智慧,也就成就了無邊無盡的信心。

  “得到這個信心之后,他的心就再也不退轉,再也不雜亂,并具備了不可破壞的力量,且沒有任何的污染執(zhí)著,又能常守住諸法的根本;使他能隨順圣人的教誨,安住在如來之家,護持一切諸佛的種性,增長一切菩薩的信解,隨順一切如來的善根,出生一切諸佛的方便。

  “這樣就稱之為菩薩摩訶薩的信藏。

  “菩薩安住在這個信藏當中,就能聽聞受持一切佛法,為眾生宣說,使眾生開悟。

  “佛子!什么是菩薩摩訶薩的戒藏呢?

  “當菩薩成就了以下十種戒律,就稱為成就戒藏:一,普饒益戒;二,不受戒;三,不住戒;四,無悔恨戒;五,無違諍戒;六,不損惱戒;七,無雜穢戒;八,無貪求戒;九,無過失戒;十,無毀犯戒。

  “為何稱為普饒益戒呢?當菩薩信受奉持清凈的戒律時,原本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受戒,所以稱為普饒益戒。

  “為何稱為不受戒呢?菩薩怎樣都不會信受實行外道的戒律,他只依著精進的本性,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清凈的戒法,所以稱為不受戒。

  “為何稱為不住戒呢?菩薩信受奉持戒律時,他的心不住在欲界、不住在色界、不住在無色界。為什么呢?因為菩薩并不是為了求生那些地方而持戒,所以稱為不住戒。

  “為何稱為無悔恨戒呢?菩薩的心念從無悔恨。他為什么能夠如此呢?這是因為他不會造作重罪,也不行諂媚欺詐,更不會破壞清凈戒律。

  “為何稱為無違諍戒呢?菩薩不批評以前的規(guī)制,也不會隨便更動造作。他時常隨順涅槃戒法,圓滿具足地信受奉持,不曾隨意毀犯;且不會因自己持戒而心生傲慢,惱怒其他眾生,使他們苦惱。菩薩只是祈愿一切眾生時常歡喜,以此而受持戒法,所以稱為無違浄戒。

  “為何稱為不惱害戒呢?菩薩不會因為戒法而學習各種密咒法術,與制造各類的方藥,惱亂傷害眾生;他只會為救護一切眾生,而奉持戒法,所以稱為不惱害戒。

  “為何稱為不雜戒0呢?菩薩不會執(zhí)著不合中道的邊見,不會奉持邪見的雜戒;他只是觀察緣起的實相,而奉持出離的戒法,所以名為不雜戒。

  “為何稱為無貪求戒呢?菩薩不會示現特異的相狀,以彰顯自己修持的德行;他只是為了圓滿具足出離法,而奉持戒法,所以稱為無貪求戒。

  “為何稱為無過失戒呢?菩薩不會貢高我慢,標榜自己奉持戒律;要是見到破戒的人,也不會輕慢詆毀,讓人慚愧恥辱;他只是專一的奉持戒律,所以稱為無過失戒。

  “為何稱為無毀犯戒呢?菩薩永遠斷除殺害、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無義之語、貪婪、嗔恚、邪見等十種惡事,而具足受持十種善業(yè)。菩薩受持無毀犯戒的時候,心里如此想著:‘一切眾生所有毀犯清凈戒律的行為,都是由于顛倒夢想;只有佛陀知道眾生到底是以什么因緣,生起了顛倒的念頭,而毀犯清凈的戒律。我也應當成就無上菩提,廣為眾生宣說真實大法,使他們都能遠離顛倒夢想’

  “上面講的就是菩薩摩訶薩的第二種藏——戒藏。

  “佛子!什么是菩薩摩訶薩的慚藏呢?

  “當菩薩憶念起過去所作的各種惡事,而生起心慚的念頭時,他心里想著:‘我從無始以來,與眾生都曾轉生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等,具備了貪婪、嗔恚、愚癡、驕慢、諂媚、欺誑,以及其余一切的種種煩惱,且更互相的惱怒、迫害、欺凌、劫奪、奸淫、傷殺,可說是無惡不作。而一切眾生也都是像我這樣,因為內心的煩惱而做出種種的惡事,所以彼此之間無法互相恭敬,不能互相尊重,不能互相承事隨順,不能互相謙下溫柔,不能互相開啟引導,不能互相愛護疼惜,反而更加地傷害對方,互相結怨生仇。想到我自己以及這些眾生,在過去、現在、未來當中,都在做著無慚的事,三世諸佛沒有不知道的。現在我如果不斷除這些無慚的行為,三世諸佛也一定會看到我的所作所為。我現在為何還要繼續(xù)做這些惡行而不停止呢?這實在是沒有道理啊!所以我應當專心一念斷除這些惡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以廣為眾生宣說真實的大法。’

  “以上講的就是菩薩摩訶薩的第三種藏——慚藏。

  “佛子!什么是菩薩摩訶薩的愧藏呢?

  “菩薩心中愧對自己往昔以來,造作的各種貪婪與欲求,從不知滿足,反而更增長了貪婪、嗔恚、愚癡等煩惱。此時他心里想著:‘我現在不應該再做這些惡事了!’

  “他又想到:‘眾生由于沒有智慧,所以生起了各種煩惱,總是從事種種惡法,彼此之間不會互相恭敬、尊重,只會輾轉結怨生仇。像這些種種過惡,眾生沒有一件不做的,而且做了之后還心生歡喜,不斷追求與稱嘆這些惡事,可見眾生的雙眼如盲目一般,毫無智慧,完全是無知無見。又眾生在母親的腹中人胎受生之后,形成了染垢污穢的身體;年老之后,畢竟會有發(fā)白面皺的一天。有智慧的人知道,這些都是由淫欲所生的不凈現象,而三世諸佛無不明了知見。如果我現在還繼續(xù)做這些事,就是欺誑了三世諸佛。所以我應當修行愧的法門,盡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廣為眾生宣說真實的大法。’

  “以上所講的就是菩薩摩訶薩的第四種藏——愧藏。

  “佛子。∈裁词瞧兴_摩訶薩的聞藏呢?

  “菩薩了知:因為這件事情存在了,所以另一件事也存在;因為這件事不存在了,所以另一件事也不存在;因為這件事已經生起了,所以另一件事也已經生起;因為這件事已經消滅了,所以另一件事也已經消滅。他又了知:這是世間的法,這是出世間的法;這是有造作的有為法,這是無造作的無為法;這是有善有惡能顯示果報的有記法,這是無善無惡不能顯現果報的無記法。

  “什么是事情存在了,另一件事情也就存在?當無明存在了,生命意志的心行也就存在。什么是事情不存在了,另一件事情也就不存在?當意識不存在了,精神與肉體也就不存在。什么是事情生起了,另一件事情也就生起?當愛著的心念生起,苦的結果也就生起。什么是事情消滅了,另一件事情也就消滅?當存有消滅之后,執(zhí)著的生命積聚也就會消滅。

  “什么是世間法呢?肉身顯現的外色,以及精神顯現的感受、思想、意志心行、積聚的意識,這些肉體與精神的現象都是世間法。什么是出世間法呢?戒律、禪定、智慧、解脫,以及對于解脫的正確知識,這五分法身是出世間法。

  “什么是有為法呢?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以及一切的眾生界,這些都是有為法。什么是無為法呢?宛如離開一切障礙無物可顯的虛空、本性寂滅的涅槃、智慧抉擇消滅疑惑的數緣滅、由清凈體性及緣起妙理而消滅疑惑的非數緣滅、緣起的妙理與法性的安住,這些都稱為無為法。

  “什么是有記法呢?就是苦、集、滅、道四圣諦,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四種沙門果,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四種菩薩說法無礙的智慧辯才,總持不忘、善能問答、能斷物疑、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四種說法無畏,觀身不凈、觀受為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四正勤’欲神足、精進神足、心神足、觀神足四種禪定神足信、精進、念、定、慧五根,對治不信、懈怠、邪念、散亂、諸惑五障的五力,擇法、清凈、喜、輕安、念、定、舍七覺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圣道分。

  “什么是無記法呢?就是世間是有邊際的,世間是無邊際的,世間是亦有邊際亦無邊際的,世間是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的;世間是恒常的,世間是無恒常的,世間是亦有常亦無常的,世間是非有常非無常的;諸佛如來人滅之后是存有的,諸佛如來人滅之后是不存有的,諸佛如來入滅之后是亦存有亦不存有的,諸佛如來入滅之后是非存有非不存有的;我以及眾生是存有的,我以及眾生是不存有的,我以及眾生是亦存有亦不存有的,我以及眾生是非存有非不存有的。在過去世時,到底有多少佛陀進入大般涅槃而入滅?有多少聲聞以及辟支佛等小乘的圣人進般涅槃而人滅?在未來世時,到底有多少的佛陀如來?有多少的聲聞、辟支佛?有多少眾生?在現在世時,有多少佛陀安住?有多少聲聞以及辟支佛安住?有多少眾生安?到底是哪些佛陀最先出世?哪些聲聞以及辟支佛最先出世?哪些眾生最先出世?哪些佛陀最后出世?哪些聲聞以及辟支佛最后出世?哪些眾生最后出世?什么法是在最初的時候示現的?什么法是在最后的時候示現的?世間到底是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去?到底有多少世界成立,有多少世界壞滅?世界到底是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什么是生死最初的時際?什么是生死最后的時際?以上種種,名為無善無惡不能顯現果報的無記法。

  “菩薩摩訶薩心里如此思索:‘一切眾生在生死當中,沒有具足多聞的能力,不能了知以上諸法。我應當發(fā)起誓愿,總持多聞寶藏,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為這些眾生宣說真實的大法。’

  “以上所講的就是菩薩摩訶薩的第五種藏——多聞藏。

  “佛子!什么是菩薩摩訶薩的施藏呢?

  “菩薩實行了十種布施,就稱為成就菩薩的施藏。這十種布施就是分減布施、竭盡布施、內布施、外布施、內外布施、一切布施、過去布施、未來布施、現在布施、究竟布施。

  “佛子。∈裁词瞧兴_的分減布施呢?菩薩稟性仁慈,喜好實行慈惠的布施。他如果得到美味的飯食,不會只有a己享受,而是先給眾生享用,然后才自己吃;凡是收受所得的物品,都是如此分享大眾。如果是自己吃時,心里就想著:4我的身體中有八萬戶的蟲寄生,如果我的身體充實快樂,它們也會充實快樂;如果我的身體十分的饑餓苦惱,它們也會饑餓苦惱。我現在接受這里的所有的飲食,希望眾生都能充實飽足。’菩薩是為了布施眾生才接受飲食,而不是貪著這些食物的美味。他的心里又這么想著:‘我在生死長夜中愛染執(zhí)著這個身體,為了充實飽足而接受飲食,F在用這些食物慈惠布施眾生,希望我能永遠斷除對身體的貪戀執(zhí)著。’這就是分減布施。

  “什么是菩薩的竭盡布施呢?佛子啊!菩薩得到種種美妙上味飲食,以及香華、衣服和種種資生的器具,如果留著自己受用,那么就能安樂延年;如果將這些物品全部布施他人,那么就會貧窮困苦,甚至夭壽折命。這時,倘若有人前來告坪菩薩:‘你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應布施給我。’菩薩就會心想:‘我從無始劫來,因為饑餓的關系,已經喪失生命無數次了,但是未曾因饒益眾生而獲得善利。而我現在也將如同往昔般失去生命,所以為了饒益眾生,我愿意將所有的一切都布施眾生;即使窮盡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竭盡布施。

  “什么是菩薩的內布施呢?佛子啊!當菩薩還十分年輕的時候,他的相貌端正,而且用美好的香花與上妙衣服莊嚴自己。他在接受灌頂的繼位大禮之后,繼承了轉輪圣王的王位,具足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等七寶,統(tǒng)治四天下。這時,如果有人來向他說:‘大王!你應當知道,我現在十分衰老,身染重病,孤獨羸弱困頓,不久之后就將死去;但是如果大王身上的手足、血肉、頭目、骨髓等能夠布施給我,我就還有活命的機會。希望大王不要猶豫,不要顧惜自己的身體;希望你能夠慈念于我,布施身體給我。’這時,菩薩心里想著:‘我這個身體將來必定會死,死去之后就沒有任何的用處;所以我應當在這個時候毫不遲疑地施舍,以濟度眾生。’想過之后,就無悔地布施他的身體。這就是內布施。

  “什么是菩薩的外布施呢?佛子!菩薩成年之后,相貌美好殊勝,具足各種相好,用名貴的鮮花與上妙的衣服莊嚴自己。他在接受灌頂的繼位大禮之后,繼承了轉輪圣王的王位,具足七寶,統(tǒng)治四天下。這時,如果有人來向他說:‘我現在十分貧窮困苦,痛苦不已。希望大王您能夠仁慈待我,特別同情我,把王位讓給我,由我統(tǒng)領國家,享受如大王般的幸?鞓贰’這時,菩薩心里想著:‘一切的繁榮興盛,最后終將衰竭,在衰竭的時候,就不能再饒益眾生了。所以我現在應當順著他的請求,滿足他的心意。’想過之后,就無悔地把王位讓給他。這就是外布施。

  “什么是菩薩的內外布施呢?佛子。∑兴_就像剛才所說的一樣,身處轉輪圣王的王位,具足七寶,統(tǒng)治四天下。這時,若有人來向他說:‘大王您當轉輪圣王已經很久了,而我卻一直未曾得到過,希望大王能布施王位給我,并且布施您自己作我的臣下奴仆。’這時,菩薩心里想著:‘我的身體、財寶以及王位,都是無常的,會敗壞的。雖然我現在的身體十分強壯,而且富有天下,但既然有人前來向我乞討,我就應將我所有的一切布施給他,用無常不堅的東西來換取永恒堅固的大法。’想過之后,馬上就布施給那人,自己甚至十分恭敬勤勞地充作仆役,心中毫不后悔。這就是內外布施。

  “什么是菩薩的一切布施呢?佛子。∑兴_就像剛才所說的一樣,身處轉輪圣王的地位,具足七寶,統(tǒng)治四天下。這時,有很多窮人來到他面前,向他說:‘大王!您盛名遠播,我們因為欽仰大王的仁風,所以特別來到此地。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各有所求,希望你能慈悲地對待我們,滿足我們。’這時,有人向大王乞求國土,有的乞求讓予妻子,有的乞求手足、血肉、心肺、頭目、髓腦等。菩薩這時心里面想著:‘一切的恩愛必當會別離,這樣的恩愛并無法饒益任何眾生,F在我為了永遠舍離貪愛,就用這些一定會離散的物品滿足他們的愿望吧!’他生起這念頭之后,就將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布施給他們,心中毫無悔恨,且絲毫不會輕賤厭煩這些來求的眾生。這就是一切布施。

  “什么是菩薩的過去布施呢?菩薩聽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的功德,聽聞之后不會執(zhí)著,因為他完全了達一切都是性空非有的,因此不會心生分別,也不貪著、不沉溺或追求執(zhí)取,更不會依止黏滯其中。他所見到一切法,就宛如夢幻一般,無有堅固;對于所有的善根,不會心生存有,也不會執(zhí)取依靠。他只是為了教化眾生,成熟眾生,拈取佛法為他們演說而已。他又觀察到:‘過去的一切諸法,在十方世界中推尋追求,都是不可得的。’他生起這個念頭之后,對于過去諸法,都能究竟舍離。這就是過去布施。

  “什么是菩薩的未來布施呢?菩薩聽聞未來諸佛所修的一切勝行,了達一切都是空無所有,而不會執(zhí)取任何的現象,也不會特別想要往生諸佛國土,不沉溺、不執(zhí)著,也不會心生厭倦。他不會以善根回向諸佛國土,也不會因諸佛國土而退失善根。他只是精勤修行,未曾絲毫荒廢舍棄,他只想運用這些佛土的境界攝取眾生,以向眾生宣說真實的理法,使他們都能圓滿佛法。但是這些法門,不是存在于某個處所,也不是說沒有處所;不是在內,也不是在外;不在近處,也不在遠處。所以他的心中又生起此念:‘如果法是非有的,就應當舍離諸法啊!’這就是未來布施。

  “什么是菩薩的現在布施呢?菩薩聽聞了四天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諸天的功德,乃至于聽聞了聲聞、緣覺所具足的功德。聽聞之后,他不會心生迷惑、不會沉溺、不會積聚、不會失散,只是觀察一切法宛如夢幻泡影,毫不貪著。他為了使眾生舍離一切的惡趣,心中沒有分別地修習菩薩道,以成就佛法來為他們開示演說。這就是現在布施。

  “什么是菩薩的究竟布施呢?佛子啊!假使有無量的眾生,有些眾生沒有眼睛,有些眾生沒有耳朵,有些眾生沒有鼻子、舌頭,有些連手足都沒有,他們來到菩薩的住處,告訴菩薩:‘我的身體單薄瘦弱,諸根器官殘缺。希望你仁慈待我,善巧方便地舍棄你所有的一切,完滿具足我的身體。’菩薩聽聞之后,便馬上布施自己的身體。菩薩如此不斷地布施,即使經過阿僧祇的時劫,自己的諸根器官始終殘缺不全,也絲毫不會后悔痛惜。他深知自己的身體,從剛剛入胎開始,只是清凈的微小形體,后來慢慢分段長成諸根器官,又經歷了生、老、病、死的無,F象。他觀察自己這副肉身:一點也不真實,不會感到慚愧,不具備圣賢的特質,十分腥臭污穢;身體的筋骨相互支持,外面為血與肉所涂怖;身體的嘴、鼻、耳朵等九孔,常流出不凈的污物,令人厭賤。觀察之后,菩薩的心中沒有絲毫的貪愛執(zhí)著。接著他又心想:‘這個身體是如此脆弱無常,一點也不堅固。我怎么會心生貪愛呢?我應當布施這個身體,以圓滿受施者的愿望。如同我所做的一切,并開導眾生不貪愛肉身,而成就清凈的智慧之身。’這就是究竟布施。

  “以上所說的就是菩薩摩訶薩的第六種藏——施藏。

  “佛子。∈裁词瞧兴_摩訶薩的慧藏呢?

  “菩薩如實了知色相,也如實了知色相生起集聚的過程,也如實了知色相的滅失,也如實了知色相滅失的原因本質。他如實了知感受、思想、心行、意識,也如實了知感受、思想、心行、意識生起集聚的情形,也如實了知感受、思想、心行、意識的滅失,也如實了知感受、思想、心行、意識滅失的原因本質。他如實了知無明,也如實了知無明生起集聚的情形,也如實了知無明的滅失,也如實了知無明滅失的原因本質。他如實了知分別執(zhí)著的愛念,也如實了知分別執(zhí)著愛念生起集聚的情形,也如實了知分別執(zhí)著愛念的滅失,也如實了知分別執(zhí)著愛念滅失的原因本質。他如實了知聲聞的境界,也如實了知聲聞的法門,也如實了知聲聞的生起集聚與成就,也如實了知聲聞的涅槃。他如實了知獨覺的境界,也如實了知獨覺的法門,也如實了知獨覺的生起集聚與成就,也如實了知獨覺的涅槃。他如實了知菩薩,也如實了知菩薩的法,也如實了知菩薩的生起集聚與成就,也如實了知菩薩的涅槃。

  “他到底了知什么呢?他了知這一切都是因緣業(yè)報所造作,這一切都是虛假、空幻、無有真實,都是非我且毫不堅固,根本沒有任何真實可言。他為了使眾生了知一切的真實體性,而廣為宣說法要。宣說些什么法要呢?就是為他們宣說諸法不可壞的道理。什么法是不可壞呢?色相不可壞,感受、思想、心行、意識不可壞,無明的境界不可壞,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的境界也是不可壞的。為什么呢?因為任何一法的本質,都是沒有造作的,沒有造作的人,沒有言說,沒有依止的處所,沒有出生,沒有興起,沒有給予,沒有取用,沒有動轉,也沒有作用。菩薩成就了以上這些無量的智慧寶藏,以極少的方便,就能夠自然地明了通達一切法,不必經由他人教導而開悟。

  “這個智慧的無盡寶藏,因為有十種不可盡的緣故,所以稱為無盡。這十種無盡就是:一,多聞善巧是不可盡的;二,需要親近的善知識是不可盡的;三,善分別語句義理是不可盡的;四,證人甚深法界是不可盡的;五,以一味智慧莊嚴是不可盡的;六,聚集一切的福德心而沒有疲倦是不可盡的;七,進人一切總持陀羅尼門是不可盡的;八,能夠分別一切眾生的語言音聲是不可盡的;九,能夠斷除一切眾生的疑惑是不可盡的;十,示現一切諸佛神通力以教化調伏眾生使他們修行不間斷是不可盡的。就是這十種。

  “以上所說的就是菩薩摩訶薩第七種藏——慧藏。菩薩安住在這個智慧藏當中,就能獲得無盡的智慧,能夠普遍導引一切眾生開悟。

  “佛子啊!什么是菩薩摩訶薩的念藏呢?

  “菩薩舍離了愚癡迷惑,心念圓滿具足。他憶念起過去一生、二生,乃至于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百千生,甚至是成劫、壞劫、成壞劫,甚至于不只是一個成劫、不只是一個壞劫、不只是一個成壞劫,而是百劫、千劫、百千億那由他,直至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劫。又憶念一位佛陀的名號,乃至于不可說不可說位佛陀的名號。又憶念一位佛陀出現世間宣說授記,乃至于不可說不可說位佛陀出現世間宣說授記。又憶念一位佛陀出現世間宣說佛經中的修多羅,乃至于不可說不可說位佛陀出現世間宣說佛經中的修多羅。修多羅以外,佛典中的其他部分,像衹夜、授記、伽他、尼陀那、優(yōu)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譬喻、論議等,也是如此憶念。又憶念一個大眾集會,乃至于不可說不可說的大眾集會。又憶念演說一門法要,乃至于演說不可說不可說的法要。又憶念一種根器的種種特性,乃至于不可說不可說根器的種種特性。又憶念一種煩惱的種種特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的特性。又憶念一種三昧的種種特性,乃至于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的種種特性。

  “這樣的心念可分為十種:一,寂靜的心念;二,清凈的心念;三,不濁的心念;四,明徹的心念;五,離塵的心念;六,離開種種塵勞的心念;七,離垢的心念;八,光耀的心念;九,可愛悅樂的心念;十,無障礙的心念。

  “菩薩安住在這些心念時,一切世間的事物都不能擾亂他,一切相異的議論也不能變動他的心志。他已經完全清凈過去世的善根,對于各種世間法沒有任何執(zhí)著污染,眾魔以及外道都不能破壞的。即使他轉世受生其他的色身,也不會忘失這些清凈的心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他都能夠說法無盡。在任何一個世界,他無不與眾生共同安住,沒有任何過咎。一切大眾集會的處所,以及諸佛安住的所在,他都能夠親臨聽受。

  “以上所說的就是菩薩摩訶薩的第八種藏——念藏。

  “佛子!什么是菩薩摩訶薩的持藏呢?

  “菩薩總持憶念諸佛所說佛典中的修多羅,對于修多羅中的文句義理,從不忘失,不只一生總持不忘,甚至于不可說不可說的多生當中也總持不忘。他不僅能持一位佛的名號,甚至于不可說不可說位佛的名號也能總持不忘。他不僅能持一劫,乃至于持不可說不可說劫數。他不僅能持一位佛的授記,甚至于不可說不可說位佛的授記也能總持不忘。他不僅能持佛典中的一篇修多羅,甚至于不可說不可說的修多羅也能總持不忘。他不僅能持一場大眾集會,乃至于不可說不可說的大眾集會也能總持不忘。他不僅能總持演說一種法要,甚至于不可說不可說的法要也能總持演說。他不僅能持一種根器的無量特性,甚至于不可說不可說根器的無量特性也能總持。他不僅能持一種煩惱的種種特性,甚至于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的種種特性也能總持。他不僅能持一種三昧的種種特性,甚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的種種特性也能總持。

  “佛子。∵@個總持的法藏無邊無際,難以充滿,難以窮盡極限,實在難以親近,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握這個持藏;它無量無盡,威力無邊,幾乎已到達佛陀的境界了,也唯有佛陀才能明了。

  “以上所說的就是菩薩摩訶薩的第九種藏一一持藏。

  “佛子啊!什么是菩薩摩訶薩的辯藏呢?

  “菩薩智慧深廣無涯,能夠了知一切的實相;雖然廣為眾生演說各種佛法,但都不會違背一切諸佛經典的義理。他宣說一品的法,也宣說不可說不可說品的法;他宣說一位佛的名號,也宣說不可說不可說位佛的名號。像這樣,他宣說著一個世界,宣說一位佛的授記,宣說佛典中的一篇修多羅,宣說一場大眾集會,宣說開演一種重法要,宣說一種根器的無量特性,宣說一種煩惱的無量特性,宣說一種三昧的無量特性,甚至于宣說不可說不可說二昧的無量特性。

  “他或是在一日之中宣說,或是在半月、一月之中宣說,或是百年、千年、百千年宣說,或是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的時間宣說,或是百t億那由他劫的時間宣說,或是無數無量乃至于不可說不可說的時劫宣說。這些時劫的數量可以窮盡,但是這些法藏的一句卻是難以窮盡的。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菩薩成就了十種無盡藏的緣故。

  “菩薩成就了這個辯藏時,能夠攝受一切法的陀羅尼門就會現在面前,有百萬阿僧衹的陀羅尼作為一切法陀羅尼的眷屬。菩薩得到了這個陀羅尼之后,就可運用真理的光明廣為眾生演說開示各種法門。當他說法時,廣長舌相出示的美妙音聲,充滿了十方世界;眾生的根性雖然不盡相同,但是菩薩卻能讓每個人都歡喜滿足,除滅了所有的煩惱糾纏。他善于趣入一切的音聲、言語、文字與辯才,使一切眾生的佛種不斷,清凈心念也能相續(xù)不絕,也能以真理的明光演說諸法,即使是經歷了無窮的時間,也不會心生厭倦。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這是因為菩薩成就了盡虛空遍法界無邊妙色身的緣故。

  “以上所說的就是菩薩摩訶薩的第十種藏——辯藏。這個辯藏是不能窮盡的,也不能分段,沒有間絕,沒有斷失,沒有變異,沒有阻隔障礙,沒有退轉,甚深無窮,難以深人,這實在是因為辯藏能夠普遍趣入一切佛法之門的緣故呀!

  “佛子。〈耸N無盡藏當中,又可歸納十種使菩薩成就無上菩提的無盡法。這十種無盡法是什么呢?一,饒益一切眾生;二,以本愿善巧回向;三,在一切的時劫當中沒有斷絕;四,心中沒有任何限制,窮盡虛空界而開悟;五,回向有為的世間而毫無執(zhí)著;六,在一念的境界中顯示一切法無盡;七,發(fā)大愿心絕無變異;八,善于攝取各種陀羅尼總持法門;九,為一切的諸佛所護念;十,了知一切法如幻。這十種無盡法,能使菩薩在世間的所作所為,得到究竟無盡的廣大寶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