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僧團中的生活
第四章 僧團中的生活
從巴利經(jīng)藏中可以看出,相對于沙利子(Sariputta)、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阿難達(ananda)等比庫,阿奴盧塔(Anuruddha)比較喜歡安靜獨處的生活,他不是個積極涉入僧團事物的人。因此,不象上述那些長老,他較少出現(xiàn)在和佛陀有關(guān)的傳法事件中。
偏好頭陀行
從他在《長老偈》的偈中也可看出,他和最具代表性的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一樣,非常偏好頭陀行①:
托缽乞食回來時,
圣者無伴獨安居,
諸漏已盡阿奴盧塔,
尋遍破布做僧衣。
圣者哲人阿奴盧塔,
諸漏已盡解脫者,
挑撿清洗與雜色,
然后穿著糞掃衣②。
若人欲貪不知足,
喜好群居易激動,
于彼心中已生起,
邪惡染污之特質(zhì)。
但若正念且少欲,
知足并遠離紛擾,
喜好獨居與禪悅,
經(jīng)常聲起精進心。
于彼心中將出現(xiàn),
趨入覺悟之善法,
此人乃是漏盡者,
此為大圣所宣說。
五十五年吾遵行,
常坐不臥③之苦行。
已經(jīng)歷二十五年,
睡眠從此已斷。 (Thag.869-900,904 )
阿奴盧塔在這些偈(gatha)里提到三種頭陀行:托缽乞食、著掃糞衣、常坐不臥,最后是不躺臥,而只在禪定坐姿中睡眠的發(fā)愿。在最后一首偈中,阿奴盧塔暗示他有二十五年完全沒有睡覺。但在注釋書中提到,在最后一段歲月中,阿奴盧塔允許自己有段短暫的睡眠,以消除身體的疲勞。
與善知識討論佛法
雖然阿奴盧塔尊者喜歡獨居甚于群居,但他也并非完全的隱者。佛陀在某部經(jīng)中說到,阿奴盧塔有許多弟子。他訓練他們修習天眼(SN.14:15).注釋書說他游方行腳時,隨行弟子有五百名--也許數(shù)字有些夸大。
他也和其他比庫及及在家善知識一起討論佛法,很幸運地,巴利藏經(jīng)為我們保存了幾次談話。例如有一次,沙瓦提國的宮廷木匠五支(pancakanga)邀請阿奴盧塔與一些比庫吃飯。從其他經(jīng)我們知道,五支精通佛法并且致力于修行,因此,在飯后他問了阿奴盧塔一個比較深入的問題。他說有比庫建議他修習“無量心解脫”(appamana cetovimutti),另外有人建議“廣大心解脫”(mahaggata cetomimutti),他想知道兩者是否相同。
阿奴盧塔回答這兩種禪法不同,“無量心解脫”是修四梵住(brahmavihara)④--無量慈、悲、喜、捨。但“廣大心解脫”則是拓展內(nèi)心的認知,從有限的范圍進到浩瀚無涯的范圍;它是藉由擴展遍處(kasina)的似相(patibhaga-nimtta)⑤達成,即,從專注于地、水、色盤等有限的表面范圍生起。
與天人談話
阿奴盧塔接著說,有種天人名為“光音天”(abhassara deva)(1),他們雖然隸屬于同一個天界,但彼此之間的光并不相同,根據(jù)他們轉(zhuǎn)生到那個世界的不同禪定特質(zhì),所散發(fā)的光可能是有翔的或無量的,純凈的或有染的。
當有比庫問到時,阿奴盧塔證實他所說的這些天人是出自自己的經(jīng)驗,因為他曾出現(xiàn)在他們之前,并和他們談話(MN127)
佛陀的贊嘆
另一次,佛陀露地而坐,正對圍繞身邊的許多比庫開示。然后他轉(zhuǎn)向阿奴盧塔,詢問他是否滿足于苦行生活。當阿奴盧塔證實這點時,佛陀稱贊這種知足,并說:
那時年輕是便出家,在生命的黃金時期成為比庫者,他們并非因怕國王懲罰,或因怕失去財產(chǎn)、躲債、憂慮或貧窮而如此做。他們過苦行生活,是出于對佛法的信心,以及受到解脫目標的激勵。這種人應(yīng)該如何做?如果他們尚未獲得禪定的平靜與喜悅,或更高的境界,那么他應(yīng)努力去除五蓋與其它煩惱,如此才能禪悅,或更高的平靜。
在結(jié)束開示時,佛陀說之所以會宣布去世弟子們的成就與未來命運,是為了激勵其他人效法他們。世尊這些話,讓阿奴盧塔感到非常知足與喜悅。
獲得梵天與亞卡(yakkha,古譯:夜叉)的敬佩
有次某個梵天⑥心想,沒有沙門⑦可能進入梵界。當佛陀洞見這個天神的心思時,便在一片強光中出現(xiàn)在他面前。那時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馬哈咖比那(Mahakappina)與阿奴盧塔(Anuruddha)等四大弟子,心想世尊可能身在何處,便以天眼看見世尊正身處梵界。于是以神通力到達天界,恭敬地坐在佛陀身旁。那天神看見這情景,遂收起慢心,承認佛陀與其弟子們的殊勝力量(SN10:6)
佛陀為阿奴盧塔辯護
當高賞比(Kosambi)的兩群比庫發(fā)生爭吵之時,阿難達尊者去見佛陀,佛陀問他爭吵是否已平息,阿難達說仍在繼續(xù),阿奴盧塔的某個弟子堅持破壞僧團和合,而阿奴盧塔并未責備他。此事發(fā)生在阿奴盧塔和難提、金毗羅一起去牛角娑羅樹林,全心投入嚴格禪修時,阿難達暗示,這都是阿難達律隱居的錯,他放任弟子制造紛爭。
然而,佛陀卻為阿奴盧塔辯護,他說對阿奴盧塔而言,無須事必躬親地去擔心這些事,其他比庫如沙利子、馬哈摩嘎喇那與阿難達,都很有能力解決紛爭。此外,他補充說,有些頑劣的比庫樂于看到別人爭吵,因為這會轉(zhuǎn)移別人對其惡行的注意,這樣他們就不會被驅(qū)離(AN4:241)
阿奴盧塔的友誼
關(guān)于阿奴盧塔的友誼,做有名的例子是出自《牛角林小經(jīng)》(Culagosinga Sutta MN31)。有一次,阿奴盧塔和難提與金毗羅住在牛角娑羅樹林中,佛陀來探望他們。在他們禮敬大師之后,佛陀問阿奴盧塔是否與同修和諧共住。阿奴盧塔回答說:“當然,世尊!我們相處和諧,相互欣賞,沒有爭吵,如水乳交融,體諒彼此。”
于是世尊問他們?nèi)绾尉S持這種完美的和諧。在最那處理的人際關(guān)系藝術(shù)中,阿奴盧塔的回答是完美的一課:
我能如此做,是籍由四惟:“能與如此的梵行道侶共住,真是幸福和幸運!”在身、語、意上,我對同修都保持慈心,并思惟:“讓我拋開自己想做的事,而去做這些尊者想做的事。”如此一來,雖然我們的身體不同,但心卻是一致的。
在佛陀認可后,接著就問他們是否有達到“任何超凡境界,任何堪為圣者的智、見特質(zhì)。”阿奴盧塔回答,他們都已達到四色界定、四無色界定與滅受想定,甚至都已達到阿拉漢果,諸漏已盡。
佛陀離開后,其他兩位比庫詢問阿奴盧塔他們從未說過自己的禪定成就,他怎么會如此肯定的斷言,阿奴盧塔回答,雖然他們從未說過已達到這些境界,“藉由我的心,能悉知你們的心,我知道自己已達到這些境界與成就,且諸天神也曾對我說起過此事”
在此同時,鬼藥叉提迦(Digha Parajana)來找佛陀,贊嘆阿奴盧塔、難提與金毗羅三位比庫⑧。佛陀對鬼藥叉的話先表達贊許,然后自己說不過去了一段特別的贊頌:
確實如此,提迦,確實如此!若有來自這三個年輕出家人前的族姓者,以信心記得他們,將會為那個族人帶來就遠的利益與快樂。若有來自該村......該鎮(zhèn)......該城......該國者,能以信心記得他們,將會為那國帶來久遠的利益與快樂。若一切剎帝利(貴族)......一切破羅門......一切吠舍(商人)......一切首陀羅(奴隸)記得他們;若世間的一切天眾、魔眾與大梵,這一代的沙門、婆羅門,王子與人民,能以信心記得這三個年輕人,將能為全世界帶來久遠的利益與快樂。瞧!長魔,那三個年輕人如何出于對世間的慈悲,為了眾生的福祉,以及人、天的利益與快樂,而在精進修行。
原注
(1)光音天(abhassara deva),他們的領(lǐng)域是在色界內(nèi),對應(yīng)于第二禪。(譯按:光音天都是口中發(fā)出凈光來溝通,不用話語,沒有聲音,他們也能以光教化人,故稱“光音”。佛經(jīng)說劫出的人類,即由光音天而來。
譯注
①頭陀行:“頭陀”(Dhuta)意指“去除”比庫(bhikkhu)因受持頭陀行而能去除煩惱,這是佛陀所允許超過戒律標準的苦行!肚屐o道論》列舉有十三支:掃糞衣、三衣、常乞衣、次第乞衣、一座食、一缽食、時后不食、林野(aranna)住、樹下住、露地住、冢間住、隨處住與常坐不臥。這些苦行有助于比庫開發(fā)知足、出離與精進心。
、趻呒S衣(pamsukula):即“塵堆衣”,十三頭陀支之一。“掃糞”意指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塵土之上的,或指被視如塵土可厭的狀態(tài)。比庫(bhikkhu)受持掃糞衣,可捨棄對多余之衣的貪著,而能少欲知定。
、鄢W慌P:十三頭陀支之一。受持此法者,于夜的三時(初夜、中夜、后夜)之中,當有一時起來經(jīng)行。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只不宜接受床席而臥。修此法可捨離橫臥水眠之樂,增長正行。
④四梵住(brahmavihara):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因為梵天界諸天的心常安住在這四種境界,所以稱為“梵住”又因為在禪修時必須將之遍之十方一切無量眾生,所以也稱為“無量”慈梵住是希望一切眾生快樂;背梵住是希望拔除一切眾聲的痛苦;喜梵住是隨喜他人的成就;捨梵住是無厭惡而平等地對待他人的心境。
、菟葡(patibhaga-nimtta)三種禪相(遍做相、取相、似相)之一,禪相即禪修時內(nèi)心專注的目標。禪修者觀察地遍圓盤等時,該目標即為“遍作相”在觀察遍作相后,心中生起與肉眼所見相同的影相,即為取相。專注于取相時,與之類似、更為純凈的一種概念--“似相”就會升起。似相只出現(xiàn)在遍處、三十二分身與入出息(anapana)念等修法,同過似相而生起近行定與安止定。
、掼筇欤阂虺掷m(xù)穩(wěn)定的禪定力而轉(zhuǎn)生梵天界的眾生。梵天界有二十層天,十六層是色界天(色梵天);四層是無色界天(無色梵天)。在那里的眾生稱為“梵天”或“梵天人”。
、呱抽T:意譯為”息惡“、“息心”,即指出家求道者。
⑧鬼藥叉提迦向世尊說:“世尊!實瓦基人榮幸也,瓦基族是幸福。此處有住世尊、阿拉漢(應(yīng)供)、正自覺者,及此等三善男子,即尊者阿菟樓馱、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
- 上一篇:第三章 阿奴盧塔的心靈之道
- 下一篇:第五章 阿奴盧塔與女人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yīng)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