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雙賢弟子
第五章 雙賢弟子
對于正自覺者(Sammasambuddhassa)而言,兩位上首弟子與侍者的重要性,就如軍事、內政與財政大臣之于國王一樣重要。佛陀本人就曾以政府部門作比喻,他說阿難達(ananda)能背誦所有經典,就如佛法的司庫(財政大臣);沙利子(Sariputta),如政府里的將軍或統(tǒng)帥;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則如「孩子的保姆」(內政大臣)。
沙利子如母親,馬哈摩嘎喇那如保姆
這四個人(包括佛陀在內),兩人一組各有他們共通之處:佛陀與阿難達屬于武士(剎帝利)階級,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則屬于僧侶(婆羅門)階級。這樣的類似性也反映在他們的生活中,從阿難達被任命為佛陀的侍者后,他就總是如影隨形地與佛陀在一起。同樣地,馬哈摩嘎喇那與沙利子也幾乎是形影不離,且?guī)缀醵甲≡谝黄稹?/p>
佛陀晚年,每當他身體疲憊時,總是交代這三個弟子代他傳法。例如有一次,馬哈摩嘎喇那在咖畢喇瓦土城(Kapilavatthu)作了一次很長的開示,內容是關于節(jié)制感官以對治六欲洪流。⑴
在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證得阿拉漢果之后,佛陀便對僧團宣布他們如今是他的上首弟子。有些比庫感到驚訝并開始抱怨,質疑世尊為何不將此殊榮賜予那些最早出家的「第一時者」,例如最早的五比庫,或亞沙(Yasa)、三咖沙巴,為何佛陀忽略他們,而另眼看待那些最晚進入僧團的后生晚輩?
對于這點,佛陀回答,他們是依其個人的福德受報。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歷劫以來逐步培養(yǎng)所需的智能,一直朝此目標進行,而其他人則沿著不同路線前進。雖然兩個上首弟子都屬于另一個階級,且來自的地區(qū)也與佛陀不同,但他們在圣眾之間能有此獨特地位,完全是業(yè)力法則的結果。
佛陀曾多次贊賞這兩位圣弟子:
若有善女人要勸誡她鐘愛的獨生子,她會毫不遲疑地說:「我親愛的兒子,你應該像吉答(Citta)長者或阿羅毘(Alavi)的訶哆(Hatthaka)!」——因為這兩個人是在家信眾的榜樣與模范。(此外她會說:)「但如果,我親愛的,你要出家去過比庫的生活,你則應該像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因為他們是比庫弟子的榜樣與模范。
比庫們!應和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往來,并時時親近他們!他們是睿智的比庫與同修比庫們的誘助者。沙利子就如生產的母親,而馬哈摩嘎喇那則如照顧嬰兒的保姆。沙利子負責訓練(他的學生們)證得入流果,馬哈摩嘎喇那則訓練他們到達最高的目標。⑵
在經文最后,解釋這兩人的特質是:沙利子就如母親,讓弟子們在解脫道上出生,敦促他們斬斷最基本的前幾結(心結),達到入流果。以此方式,「轉變」他的弟子,使他們從無益的輪回中,轉往安全的地帶。然后,由馬哈摩嘎喇那接手,帶領他們再往上走,幫助他們證得阿拉漢果,猶如世尊過去幫助他一樣。因此,馬哈摩嘎喇那就如保姆,滋養(yǎng)他們的力量,讓他們繼續(xù)成長。
正自覺的佛陀完美地結合這兩個面向,但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則只各擅一方。雖然他們兩人都是「俱解脫」,但沙利子主要重在智慧,而馬哈摩嘎喇那則重在禪定的「心解脫」。
因此,沙利子指導弟子們洞見解脫實相——「法現(xiàn)觀」,了解事物的真實本質。而馬哈摩嘎喇那則非常了解微細而迂回曲折的心,著重駕馭定力去斷除所有殘余的煩惱與束縛。
這個事實,在這兩位佛陀的法子必須去照顧佛陀的親生兒子——拉胡喇(Rahula)時,充分展現(xiàn)出來。拉胡喇和每個新受戒比庫一樣,都有兩個老師,分別負責教導智慧與修行,因此沙利子是他智慧上的老師,而馬哈摩嘎喇那則是禪修上的老師。
沙利子有次對他的朋友說,若論神通,比之馬哈摩嘎喇那,他就如大喜瑪拉雅山旁的一顆碎石頭;然而馬哈摩嘎喇那回答,若論智慧,比之沙利子,他就像大鹽桶旁的一小粒鹽(SN 21:3)。
佛陀與其他弟子之間的橋梁
關于不同層級的智慧,佛陀說有些問題只有他才能表達與回答,沙利子則不能;有些問題只有沙利子能澄清,馬哈摩嘎喇那則不能;有些問題只有馬哈摩嘎喇那能解決,其他弟子則不能(Jat.483)。因此,這兩位上首弟子,就如介于圓滿佛陀與其他程度弟子之間的橋梁。
當?shù)哌_答(Devadatta,古譯:提婆達多)宣稱要領導僧團時,佛陀說對于領導僧團他不信任任何人,甚至是他的兩位上首弟子,遑論迭瓦達答(Vin.2:188)。在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以及最墮落的迭瓦達答這兩個極端的弟子之間,有一長列的、各類的擁有不同成就與功德的弟子。
值得注意的是,唯一毀謗兩位上首弟子的是迭瓦達答的追隨者。拘迦利(Kokalika)比庫想要中傷他們,他告訴佛陀這兩個人心存惡念,而事實上,存惡念的是迭瓦達答。
然而,佛陀回答:「別這么說,拘迦利,別這么說!要善解并相信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他們的行為是正直與清凈的!」但拘迦利不聽勸諫,仍然堅持毀謗他們。⑶根據(jù)古老的經文,迭瓦達答與拘迦利最后都轉生極苦的無間地獄,而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則贏得最高的喜悅——涅槃。
維持僧團的和諧與穩(wěn)定
在巴利藏經中,多次提到兩位上首弟子輔佐佛陀照顧僧團的一般活動。為了促進與利益僧團,兩人不疲不厭地工作著,他們的活動旨在維持僧團內部的和諧、穩(wěn)定與需要特別注意的戒律。
在佛陀的要求下,他們驅逐「六群比庫」,這些人魯莽與荒唐的行為,已嚴重威脅到恒河流域大眾對佛陀教法的觀感。
律藏中記載了佛陀為了他們的錯誤行為,而制定戒律的許多例子。一次他們所引起的重大動亂,記載在《枳吒山邑經》(Kitagiri Sutta, MN 70)中,當時他們違反佛陀制定的非時食戒。最后實在鬧得太不像樣,佛陀遂派出以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為首的一群正直比庫們,去他們所住的枳吒山附近驅逐這六人。從此之后,他們多數(shù)人便離開了僧團。(Vin.2:12-14)
這兩位上首弟子一起執(zhí)行最值得注意的任務是,引導被迭瓦達答(Devadatta)誤導的新戒比庫重回佛陀僧團,以及回復比庫生活的正確行為。當沙利子勸戒被誤導的比庫時,他說的是關于思維的力量,而馬哈摩嘎喇那則是說神通(Vin.2:199-200)。⑷
還有一次,一位年輕比庫來找佛陀,抱怨沙利子粗魯?shù)貙ΥR哈摩嘎喇那與阿難達遂召集所有比庫前來,于是在兩人的教導與啟發(fā)下,他們得以聽見沙利子對那些指控莊嚴的回答。⑸
這兩位上首弟子,在寺院里通常都共住在同一間孤邸(kuti),對于如何利益同修比庫,他們曾作過許多討論。其中一例是《無穢經》(Anangana Sutta, MN5),沙利子對于惡欲的偉大開示,其中的靈感就是來自馬哈摩嘎喇那的問題。在這部經末,馬哈摩嘎喇那贊嘆沙利子的辯才,將他的開示比喻為頭上的花鬘。
還有一次,一群長老弟子們,在一個滿月的夜晚聚在牛角娑羅林中,沙利子一一請他們描述心目中的理想比庫,「一個能為這座森林增添光彩者」(MN 32)。馬哈摩嘎喇那回答:
這里,沙利子吾友,兩個比庫對談阿毗達摩,他們互相詰問,彼此對答無礙,他們如法滔滔不絕地討論,哪種比庫將能增添牛角娑羅林的光彩?
之后,佛陀證實馬哈摩嘎喇那真的是善說法者,從他在藏經中的開示即可明顯看出。如果「法」的對談是發(fā)自超越感官領域的經驗,它們便具有深度與廣度。一個人愈是借由加深禪定與洞見真理,來拓展自己的意識,他的話就愈有說服力,當他是依最高智慧而說時,他的理解便具有感染力。⑹
佛陀的贊嘆
佛陀經常因為上首弟子們的個人美德而稱贊他們,而不只因為他們對弘法的貢獻。一個特別顯著的例子,是出自《自說經》,當兩人坐在世尊身旁,由身念處進入深定時,佛陀先「無問自說」稱贊沙利子:⑺
恰似磐石山,
屹立不動搖,
摧伏煩惱時,
比庫如山定。
然后他稱贊馬哈摩嘎喇那:
安住于身念,
調伏六觸處,
比庫常入定,
自能知涅槃。
只有一次,佛陀欣賞馬哈摩嘎喇那的態(tài)度甚于沙利子。在解散面前一群吵嚷不休的新受戒比庫之后,世尊問他的兩位上首弟子,他們對于他遣散那些比庫作何感想。沙利子說,他認為世尊想要享受安住禪定之樂,而他們兩位上首弟子也一樣。但佛陀斥責他,說他以后再也不可抱持這種想法。
然后,他轉向馬哈摩嘎喇那問同樣的問題。馬哈摩嘎喇那回答,他也認為世尊想要享受禪定之樂;但果真如此,則沙利子與他自己就得負起照顧僧團的責任。佛陀稱贊他說,他的兩位上首弟子照顧僧團,就和他自己照顧一樣好。①
原注
、臩N 35:202
、 以下引文出自SN 17:23與MN 141。
⑶此事記載于 SN 6:10與Snp. 3:10中。參見〈沙利子(Sariputta)·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頁103-104。
、葏⒁姟瓷忱·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頁90-91。
、 同上,頁90-98。
、 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所作的這些開示范例有MN 15與MN 37,AN 10:84,SN 35:202,SN 44:7-8。
⑺Ud.3:4-5。英譯是由約翰·愛爾蘭(John Ireland)所作,The Udana。
譯注
①參見〈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頁88-89。
- 上一篇:第四章 努力覺悟佛法
- 下一篇:第六章 神通第一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