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尋法
第三章 尋法
在對佛陀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這兩個朋友放棄行腳生活,返回家鄉(xiāng)馬嘎塔國(Magadha),他們此時年約四十歲。⑴
找到不死之道
雖然面臨許多失望,他們?nèi)晕捶艞壪MO嗉s誰先找到真正的不死之道,就要盡快通知對方,他們分頭尋找,如此一來,遇見合格導(dǎo)師的機會就會倍增。
在此事發(fā)生前不久,佛陀才剛在巴拉納西(Baranasi,古譯:巴拉納西)初轉(zhuǎn)*輪,并在他首次雨安居之后,派遣第一批弟子——六十位阿拉漢(arahant),出去傳法,以造福世間。佛陀則前往王舍城,馬嘎塔國王很快地成為他的信徒,并獻給他竹林精舍。當拘律陀與優(yōu)波提舍回到王舍城,住在刪阇耶處,由別人提供的住處時,佛陀就住在精舍里。
有天優(yōu)波提舍去城里,而拘律陀則待在住處。當拘律陀下午看見他的朋友回來之時,非常驚訝于朋友舉止上的改變。他從未看過他如此快樂,整個人似乎都改變了,臉上煥發(fā)著奇特的光輝。拘律陀迫不及待地問道:「你的容貌如此安詳,親愛的朋友,你的面容如此明亮、澄澈,你已找到不死之道了嗎?」
優(yōu)波提舍回答:「是的,親愛的朋友,我已找到不死!谷缓笏f出事情的經(jīng)過。在城里,他看見一位比庫(bhikkhu),其舉止令他深受感動,立即便相信他是個阿拉漢(arahant),或至少正在邁向阿拉漢果的道路上。他去找他,并與他展開對話。
阿沙基比庫說大沙門法
這位比庫名為「阿沙基(Assaji)」,他自稱是釋迦族茍答馬(Gotama)沙門——「佛陀」的弟子。當優(yōu)波提舍請求阿沙基解釋他老師的教法時,阿沙基自謙只是個初學者,無法詳細地解釋,但能簡短地告訴他這教法的要旨。優(yōu)波提舍向他保證那樣就夠了,于是阿沙基誦出一首簡短而扼要的偈頌(gatha),這偈頌后來傳頌千古,在佛法傳揚的每個地方都非常著名:
從因所生之諸法,
如來說明其因緣,
諸法復(fù)從因緣滅:
此即大沙門之法。⑵
當阿沙基說完此偈頌(gatha),優(yōu)波提舍當下心中立即生起清凈無染的法見:「凡有生,必有滅!
當優(yōu)波提舍對拘律陀重復(fù)這首偈頌時,同樣的事也發(fā)生在他身上。
這種突如其來的覺悟經(jīng)驗,可能會迷惑、障礙我們,尤其當它們是被有些晦澀與難懂的說法所觸發(fā)時。但激發(fā)理解究竟實相的「法」的力量,是與弟子的接受度、精進度成正比的。對于那些長期在思維與出離的紀律上自我訓(xùn)練者,以及深入反省無常與不死者,還有已為了究竟解脫而舍棄一切者來說,短短的四句偈頌,就足以比浩繁的論著揭露更多實相。
優(yōu)波提舍與拘律陀就充分具備這些資格,他們一心追求究竟解脫,已學會以「有為」與「無為」的字眼來判別諸法①,他們的諸根②也已臻成熟,所缺乏的只是直觀的關(guān)鍵,阿沙基的偈頌就是關(guān)鍵。
在清除遮蔽心眼的無明翳膜之后,剎那間它為他們帶來不死的初次洞見。他們已洞見四圣諦,并見到無生——涅槃,超越由死亡宰制的無常表相。他們?nèi)缃癜沧≡谌肓鞴ǔ豕┥,遲早一定能達到最終的目標。⑶
勸導(dǎo)刪阇耶
在拘律陀聽完那個影響深遠的偈頌之后,他立刻問這位大沙門——如來,現(xiàn)在住在哪里。聽到他就在不遠的竹林精舍后,他迫不及待地想去那里,但優(yōu)波提舍要他稍候,并說:「讓我們先去找刪阇耶,告訴他我們已找到不死。如果他能了解,就必然會朝實相邁進。但如果無法立即理解,他或許會有足夠的信心加入我們,一起去找世尊。然后,在親自聽完佛陀的話后,他就一定能了解!
然后,這兩個朋友便去找以前的老師,說:「諦聽,老師,請諦聽!正自覺者已出現(xiàn)于世。他的教法微妙,且他的比庫們都過著清凈的生活,讓我們一起去見他吧!」然而,刪阇耶不僅婉拒邀請,且反過來要他們和他共享領(lǐng)導(dǎo)權(quán)!溉绻銈兘邮芪业奶嶙h,」他說:「你們就能名利雙收,并獲得最高的尊敬!
但他們不為所動,并堅定地回答:「我們不在意是否有徒弟賴以維生,但你現(xiàn)在應(yīng)該下定決心,我們已做出最后的決定了!谷欢,刪阇耶猶豫不決,他嘆到:「我不能去!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都是個老師,并且有眾多的徒眾。如果我又變回學生,那無異是像從大湖變成小水壺!褂谑,他的內(nèi)心展開天人交戰(zhàn),他一方面渴望實相,另一方面又想保有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結(jié)果后者獲勝,他留了下來。
那時,刪阇耶大約有五百名弟子。當他們得知這兩個朋友決定去追隨佛陀時,全都想要加入。但當他們得知刪阇耶不去時,一半的人又打了退堂鼓,回到老師身邊。刪阇耶看到他失去這么多弟子,既悲傷又失望,氣急敗壞,結(jié)果如經(jīng)典所說:「口吐鮮血!
原注
⑴來源:Vin.1:39ff。
、拼速薯(gatha)之巴利文請見(沙利子(Sariputta)·第一章求法)注⑷。
、怯屑潞苡腥ぶ档米⒁,即和佛陀最親近的三位比庫(bhikkhu):阿難達(ananda)與兩位上首弟子,都不是在佛陀本人的教導(dǎo)下證得入流果(初果),而是在別人的指導(dǎo)下證得:阿難達(ananda)的老師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unna-mantaniputta);拘律陀則是透過優(yōu)波提舍,后者那時并非阿拉漢(arahant),而只是入流者而已。這種成就之所以成為可能,必須拘律陀對他的朋友與實相擁有堅強的信心,而他確實擁有這信心。
譯注
、儆袨榉捶褐敢蚓壓秃隙傻默F(xiàn)象,是世間共許的實相;無為法是指非由因緣和合而成的法,即涅槃,它是脫離有為法之苦,而達至最終解脫之法。
、谥感拧⒕M、念、定、慧等五根。
- 上一篇:第二章 遊方與心靈探索
- 下一篇:第四章 努力覺悟佛法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yīng)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