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說識 第一章 心與識的定義——五種感覺意識的作用
序
回國后於佛光山短期出家修道會,教師夏令營、時代青年佛學夏令營等活動中開了一些課,內(nèi)容都是觸及到心識的問題,每一堂課下來總會有一些老師、學員興致勃勃地說,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一系列聽完。更有一些老師們說想不到以佛法來解析心理學如此有趣;自覺是天大的委屈、煩惱經(jīng)過層層分析后,就覺得沒有那么嚴重,原來有大部份皆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尋煩惱;今后不再動不動就罵學生不懂事,要求他們時得先問自己是否也能做到。映現(xiàn)在吾人瞳孔里的都是別人的所作所為,若非用心眼,我們真是看不到自己。
“今日的社會經(jīng)濟成迅速、科技文明發(fā)達,相對的精神資糧卻缺乏,人們找不到自我心中的主宰,苦悶、郁躁很需要佛法的甘霖來滋潤,希望您能將上課的內(nèi)容整理出來讓更多人能透過佛法對心識的解析而更能清楚地了解自己、認識自我。”以上是上過課的學員們一致的建議,這也是促成此文的因緣之一。筆者自覺所學尚淺,有許多不足之處,愿藉此拋磚引玉,懇切祈望教界大德斧正指導(dǎo)。
一、以心為宗
佛教是一個談心的宗教,故禪門寶典《無門關(guān)》云:“佛語心為宗”,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所說的教理,就是在教人如何凈心。因為在這世界上和我們最親近、關(guān)系最密切的就是我們的心,和其所起的意識變化,因為不是單一之物,是各種要因的積集,此刻的我正是從過去累積至今而成,而未來的我,就端賴此刻的我所作所為而決定,所以“心”是過去和未來的總體。因此當我們關(guān)心十大建設(shè)時,也請別忽略和我們息息相關(guān)的心理建設(shè)。
現(xiàn)代人研究心理學,幾乎都止於一般常理所知的心態(tài)變化或勸導(dǎo)或予以藥物治療。二千多年來佛教一直在深究人的內(nèi)心的變化,加以注視省察,且把這種內(nèi)心的實態(tài)予以常握并從中尋求拯救的方法和悟道之理,而這個探討人類深層心理或深層意識領(lǐng)域的宗教又被喚作唯識佛教,其主要目的是要喚醒人們內(nèi)心的自覺,找到自己心中的主人。告訴我們,這個有呼吸、心臟正常跳動、有喜怒哀樂的身體是真真實實存在,由於有了這個人身才知道要去修行,才能去體會人情冷暖,從中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有一首描寫心的偈語這么說:
三點若星相,橫鉤似月斜,披毛從此得,成佛也由他。
有說明由於的動作可使人墮至畜牲道亦可使人成佛作祖,就端賴我們?nèi)绾伟盐者@顆心。《雜阿含經(jīng)》云:“心惱故眾生惱,心凈故眾生凈”,《維摩經(jīng)》亦云:“唯其心凈則一切國土皆凈”,不管面臨什么困難只要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心,都會有解決的方法。而這個自信心的強弱則取決於我們對一件事的看法和所持的心態(tài)是悲觀或樂觀。
記得念中學時,有位地理老師,第一天上課時,他手里拿了一個蘋果,那是十八九年前的事,當時蘋果算是很貴重的水果。老師說:“如果有人送你一個蘋果,而你舍不得一下子把它吃完就把它貯存著,有天當你忍不住那蘋果香的誘惑而拿起它正想一口咬下時,卻發(fā)現(xiàn)蘋果已爛了一半,此時你作何想法。有的人會覺得很懊惱,早知道如此當時就全部吃掉它,現(xiàn)只剩下半個,好可惜哦!滿腦子都在恁那個已爛去的半個而唏噓不已!但換了一個人,他是小心翼翼地把好的那一半蘋果捧在手里,滿心歡喜的說,幸虧只損失一半我還有半個可享用,真是有口福,若蘋果整個都爛掉,那我只有嚥口水的份兒!師問你們希望自己在為那一種人呢?”這一席話深村腦海中,對那半個蘋果,是懊惱是歡喜,這二個心態(tài)不正意謂著二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嗎?每當我把得失看得太重或遭遇困難時,一回憶起這席話,也就釋然了。馬上告訴自己:“人不可能一直居於峯頂,也不可能一直處在谷底,總會有辦法的,厄運不可能一直持續(xù)下去,黎明前總會有一段黑暗的……逆境是順境之因,沒有長年的地底蟄伏哪來那聲聲悅耳的蟬鳴啊!”
二、心意識的功能
一般人是把“心意識”混為一談,其實心、意、識各有其職司功能!栋尺_磨大毘婆沙論》卷七二云:“心意識三,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義、識是積聚義……復(fù)次、滋長是心業(yè),思量是意業(yè),分別是識業(yè)。這是說明“心”有集起之義,集諸法之種子,起諸法之現(xiàn)行,亦即第八阿賴耶識。“意”是指第七末那識,恒審思量,此識是我執(zhí)的根本,生死的原動力。“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而言,有“了別”之意,亦即主觀的心對客觀的境有明了分別之功能!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蕓蕓眾生,不會其義,認假作真虛妄分別,大小方圓、高低長短等,即稱為“打妄想”此即是“識”的作用。
關(guān)於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八識的功能、作用和所起之變化——轉(zhuǎn)識成智,會另有專文討論,上次要談的是八識中位於前方打頭陣的前五識。
三、眼、耳、鼻、舌、身識之會談
有一首偈云:
兄弟八人一個癡,
其中一個最伶俐;
五個門前做買賣,
一個在家出主意。
這是在說明心的八個作用(亦即八識)的譬喻,“五個門前做買賣”指的就是打前鋒的五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又稱五表識,是我們的五種感官作用。平常各司其職,相安無事。有一天五個兄弟突然想起來要聚聚,談?wù)劯魅说墓ぷ鲀?nèi)容,交換一些心得意見也好增進彼此的了解。身為老大哥的這個身體就以自己的家為開會地點召集大家來發(fā)言討論。按照高低順序發(fā)言。
(一)、“眼睛”首先發(fā)言:“我的職司是視覺作用,看的是外界的青、黃、赤、白等顏色;長、短、方、圓等形狀,山川草木等美麗風光。如果我一閉上眼睛,眼前就一片黑暗,人生也就暗淡了。”(但眼盲心不盲的人例外)
(二)、接著“耳朵”也起來講話:“我管的是聲音,以聽覺神經(jīng)為主,自然界的風聲、雷聲、雨聲、人、畜牲、雞犬等動物的聲音、鐘、鼓、絲竹、管弦等樂音,另外車聲、嗽叭聲等皆屬我的管轄區(qū)域。如果我罷工的話,那這世間就一片沈寂,聽不到聲音,而無法下外界溝通。又佛陀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凡有學習先從聽聞再有記憶。而聽覺也最能直接反應(yīng)人的感情變化。聽到好聽且熟悉的音樂情不自禁地要跟著哼甚至手舞足蹈,聽到人的贊美,說他好喜歡你,在未分辨真?zhèn)沃?直覺的反應(yīng)就是心里很受用、心花怒放,還有……。”“該輪到我了吧!”“鼻子”在一旁似乎等不及似地呼呼作響。以下是“鼻子”的發(fā)言。
(三)、“我掌管嗅覺作用,凡是有氣味的東西,不管是香的臭的腥膻的皆難逃我這一關(guān)。我所聞到之氣味可分四種——好香、惡香、等香、不等香。好香指的是旃檀、沈香、麝香等,惡香指的是、蔥蒜?薤等,另外等香、不等香指的是資養(yǎng)自身和不能資養(yǎng)自身等區(qū)分,視其作用而定。例如麻藥(麻啡)的香,身患重病時可止劇痛是等香,若是常人用來吸食,其香就成了害人的毒品了,是屬不等香。如果嗅覺不靈,香臭就難以分辨,食物是否腐敗聞不出來,甚至瓦斯漏氣也不覺,那就有生命危險了。最重要的是若我一停止呼吸那人的生命也就難保了。”
(四)、“舌頭”也坐不住地急欲表達自己的重要性,終於輪到自己說話。舌頭:“我的任務(wù)是辨認所有人入嘴之味道?煞殖煽唷⑺、辣、甘、咸、淡等六種味道。如果我的辨別味覺的功能消失了,那再怎么昂貴的珍饈佳肴也是食不知味,而人生的樂趣也跟著失去泰半。”
(五)、最后是由身為主席的“身體”起來發(fā)言,他說:“我的職責是觸覺。是用皮膚去感受,輕、重、濕、滑、暖、硬、軟等感覺,把手伸到很熱的水中,直接的反應(yīng)就是——啊!很湯,觸到柔軟的毛毯時肌膚的反就是輕柔愉悅,我很忠實地在傅達身體感官的感覺。”
主席又言:“日本有名的教育學者,賀來琢磨氏主張:‘保育從接觸開始',此意為人人嬰兒期開始其身心的成長是否正常發(fā)展,端賴其雙親和嬰兒之間身體的接觸是否恰到好處,太溺愛或過於疏忽都會影響幼兒日后長大、人格身心的健全與否。因缺乏愛的教育而造成的心理障礙也會給社會帶來問題。”
記得筆者高中時代曾參加過世界女子童軍團所舉辦的團體露營,睡大廣單,一間四十馀人。幾天下來發(fā)現(xiàn)有一個同學喜歡挨著人睡,而且喜歡人在其身上輕拍才睡得著,甚至若有人擁著她睡,會使她睡得特別香甜。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深談中終於了解問題的徵結(jié)所在。原來這位同學,家里兄弟姐妹眾多,且年齡的差距小,她妹妹和她只差一歲,等於她出生后不久其母又懷孕、當好尚嗷嗷待哺時,妹妹已生下來,當然母親無暇照顧她,任恁其在嬰兒床上啼哭,只是用奶瓶止住了她的哭聲,很少將其抱起來喂乳,久而久之,她也習慣自己一個人獨自玩而不敢奢望依偎在母親胸懷的溫馨。但長大成人后,一入眠常因缺乏安全感而容易被驚醒,但只要有人在其身邊就感到較安全而容易入眠,其內(nèi)心深處從小時就渴望被母親抱的需求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來。
不用言語,恁著觸覺,有時也能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例如歐美人士,見面時喜歡以碰觸身體做為打招呼來表達他們的友誼和熱誠。因為身體的觸覺作用使我們知道寒天要加衣,火熱不可觸,電擊會傷人等。而佛教也非常重視這個感覺領(lǐng)域。例如《長阿含經(jīng)》中有“四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的說法。段食指的是米、硯等長養(yǎng)色身之食物,思食意謂人的意志,識食是指心是維持生命的資源,長養(yǎng)名、色故曰識食。而觸食指的就是我們的感覺器官,從感受自外界而來的種種觸覺去體會人生的樂趣,例如喜好游泳者感受到水之於身的樂趣,喜登山者,當他爬上最高峯時那迎面而來的清風山嵐吹撫的感觸是其最高之愉悅。
總而言之,主席做結(jié)論說,我們這五兄弟對人類而言缺一不可,少了哪一個都不行,而且我們也是人類最忠實最正直的朋友,因為我們是一點也不虛偽也不造作地如實地在向人類反映我們的感覺;湯熱時我們絕不會反應(yīng)成冷的;圓形的我們也不會看成方的。雖然我們是這么地忠心耿耿,但若是加上個老六——第六意識,那就問題復(fù)雜。因為他主意最多會指使我們作不實的判決。例如,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和其握手時,手是伸出去了但心里不是滋味又礙於情面不得不佯裝笑臉去握,對方的觸覺或許察覺不出但第六意識很清楚地可察知誠意不夠。有的人甚至握了手之后還要趕快至洗手間揉擦許主、要把晦氣洗掉。又天很熱時,指使我們盡快找一涼快之處——冷氣間去消暑,或到避暑地度假也是第六意識。
我們心里都知道,不可以貌取人,要以愛心待人,但現(xiàn)象、境界一來,五種感覺官功能一時興起,也就忘了那顆博愛之心。例如:我們上電影院,入坐后緊接著旁鄰坐下來的是一個嬉皮,衣衫襤褸,身有惡臭,不自覺地我們捫著鼻子甚至想起身換個坐位,心中或許還要嘀咕——倒霉。但若換一個角度、身旁坐了一位小姐、千嬌百媚,且又不時表來陣陣名貴香水的芳行,那身體直覺的感受就會覺得很舒坦,如沐春風。在未加以思弁前五官的反應(yīng)是本能,是直覺地!
四、五根、五識的變現(xiàn)——心轉(zhuǎn)境優(yōu)、成所作智
五根 五識 五境(五塵)
1、“眼根” 依眼識 緣色境 (赤、黃、白、大小、方圓等)
2、“耳根” 衣耳識 緣聲境 (風、雷、鐘、鼓、可意、不可意)
3、“鼻根” 依鼻識 緣香境 (旃檀、沉、麝、蔥、蒜等好香、惡香)
4、“舌根” 依舌識 緣味境 (苦、酸、辣、甘、咸、淡)
5、“身根” 依身識 緣觸境 (輕、重、暖、硬、軟等)
(五根梵語Pa?cemdriy?mi五種根之義。五根除能攝取外界之對象外,并能引起心內(nèi)五識之認識作用,因具有此等殊勝之作用,故稱為“根”。)
“根”有增上、出生之意義。因為它會產(chǎn)生作用故具有非常強烈之力量,其也包括產(chǎn)生作用的地點。以眼睛而言因能見物而產(chǎn)生眼識的作用。而“一目十行”則為其含藏之力量,發(fā)揮這個作用的地點就是眼球或視覺神經(jīng)。“眼根”是指眼球或視覺神經(jīng)。“耳根”是指耳朵、聽覺神經(jīng)。“鼻根”就是鼻腔、嗅覺神經(jīng)。“舌根”是指舌頭以及味蕾等味覺神經(jīng)。“身根”是指皮膚和觸覺神經(jīng)。
這五種感覺器官——根——依其感覺機能——識——而產(chǎn)生——五境——清清楚楚各有所依各顯其境,眼識絕不能由鼻根產(chǎn)生作用,舌根也不可能有耳識的作用。但《大乘莊嚴經(jīng)論》、《成唯識論》中,有這么個說法:“如來的五根、諸根互用。”內(nèi)容是說如來用眼睛來聽聲音、用耳朵看東西,雖很奇妙,但有佛法的世界本就不可思議。這種說法并非只止於如來佛,人世間也可實行。例如,眼睛看不到的舞者卻能演出是美的舞臺劇。眼盲又耳朵聽不到的人能演奏并寫出世界最偉大的曲子。例:貝多芬者是。又如海倫凱勒克服身體的殘障后亦成為世界有名的教育家。其他以口代手而成名的畫家,眼盲以觸診而起家的名醫(yī)等。有很多的成功事例告訴我們,身體的器官,不管哪一方面失去功能、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取而代用的。只要生存的意志健在,任何的困境皆可超越。又俗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豈不違反了器官忠實傅達感覺之功能,其實這是前五識的能動性之變現(xiàn),而承受第六意識所影響。例如一個不抽煙的人,去旅行時決不會去注意街頭巷尾或飯店里是否有擺設(shè)販煙機;而嗜煙如命者,不管旅行至何處,第一個進入其眼簾的一定是賣煙的攤子或自動販賣機。同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進大殿是先禮拜三拜后再細細瞻仰佛像圣容;而一個沒有信仰的觀光容,佛像在其眼中或許只是一尊精致的藝術(shù)雕像,沒有禮拜的念頭,直覺的反應(yīng)就是舉起相機按下快門。
聽錄音機整理筆記時,往往有這種感覺。在教室中充耳不聞,毫無所覺的粉筆聲、窗外的鳥鳴、遲到者的開門聲等,透過機器再傅入耳中的這些雜音竟了了分明甚至比老師講課的聲音還來得清晰入耳。同樣是老師的聲音為何在課堂上可以聽得清楚,透過錄音機反而模糊?關(guān)鍵在於“心”是否專精一致,是否心無旁騖。另一主因是在顯現(xiàn)耳識的能變性,應(yīng)該聽聞的則聽進去,沒有必要聽的雜音當下就舍去,而機器卻無分辨能力,全盤接收。
嘗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在說明宇宙間之一切森羅萬象只不過是八個識所變現(xiàn)的假相而已。例如:山河大地、紅白方圓等色境,當我們以眼識攀緣時,固然覺得一切皆有、但假若將雙眼緊閉,剎那間,景物全失。由此可知我們平日所見之一切境界,是由眼識所變現(xiàn),并不是外實有之物。又如:外界種種的音聲。以耳識去攀緣時,可以馬上分辨出什么音聲,但若將雙耳堵塞,頃刻間,勢必馬上感到萬籟俱寂,由相可知,平時所聽到之音聲是由耳識所變現(xiàn),離開耳識并無實在之音聲。其馀的香、味、觸等境界,各由鼻、舌、身等識所變現(xiàn),離此則無實在之香、味、等境界亦可比量而知。
此即唯識家所謂:“絕無離心之境,定有內(nèi)識之心”之事例。又偈云:“如人所見糞穢處,傍生見為凈妙食。”此即所謂:“隨福見異、垢凈為心;業(yè)自差殊、實無粗細。”否定以心外境為實有的謬見,山河大地雖有形體可尋但皆是因緣假合故是“有而非實。”
由於心外無境,所以才會有“情人眼里出西施”之感覺,年輕時覺得美妙如天樂般的搖滾,熱門音樂等到了老年就視其為噪音,一刻也受不了,聽不下去。
人心莫測高深變化無常,同樣的事物、因時地的不同感受也不同,所以落雞的皇帝要鄉(xiāng)間饑腸??時吃到的地瓜湯驚為是珍品美味,一回到宮中再品嘗竟難以下嚥。因心識是善變而難以捉摸所以若能如實掌握自心進而去了解他人的心,知已知彼就無事不成了。宋朝的方會禪師有一首偈云:
心隨萬境轉(zhuǎn) 轉(zhuǎn)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優(yōu)
且讓我們細細咀嚼,品嘗心轉(zhuǎn)境幽,人生之樂趣吧!
- 談心說識 第九章 因緣所生法——依他起性與緣起無常
- 談心說識 第八章 計較與執(zhí)著——遍計所執(zhí)與諸法性空
- 談心說識 第三章 人類自私的根源為何——轉(zhuǎn)染成凈、平等性智
- 觀心·開心 自序
- 觀心·開心 第2章 發(fā)大心的玄奘法師
- 觀心·開心 第3章 我與無我
- 觀心·開心 第4章 一切法與五位百法
- 觀心·開心 第7章 警覺與觸覺
- 觀心·開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
- 觀心·開心 第9章 希望、念力與慧解
- 觀心·開心 第10章 禪定與智慧
- 觀心·開心 第11章 善心與信心
- 觀心·開心 第15章 輕安與不放逸
- 觀心·開心 第16章 行舍與不害
- 談心說識 第四章 生命的根源為何
- 觀心·開心 第1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入門
- 觀心·開心 第5章 何謂百法的“次第”
- 觀心·開心 第6章 “心”哲理與“識”的分析
- 觀心·開心 第12章 精進心、勤改惡習
- 觀心·開心 第13章 慚愧心、息諸惡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