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五冊 二三、『諦觀全集』序

  二三、『諦觀全集』序

  中國佛教自晚唐以來,教宗臺賢,行歸禪凈,爾后學者莫能出其方軌,而羅什、玄奘所傳大小空有之勝義,聞之者鮮矣!有清末葉,楊文會居士得『唯識述記』于東瀛;隋唐古疏,后由日本集為『續(xù)藏』而問世,于是隋唐盛世之佛學,乃漸呈復興之運。歐陽漸居士成立內學院于南京、專治奘傳唯識學,馳名于時。太虛大師成立佛學院于武昌,重奘什性相,主大乘八宗并行,蓋以隋唐盛世之佛法為理想,融貫性相于臺賢禪凈之統(tǒng)。凡此悉中國佛法振古之學也。然近世佛法,由歐美及日人之研習,實已擴及巴利與梵藏文。由中國佛法言之,則趨于世界佛法,融攝新知之域。故內學院研習唯識,進及西藏所傳安慧唯識,法稱因明,南傳部執(zhí)。虛大師擬成立世界佛學院,說『新與融貫』;總攝一切佛法,為教之三期三系,理之三級三宗,行之三依三趣,而導歸于「人生佛教」。成立漢藏教 [P202] 理院,傳譯藏文佛典多種。惜乎法為時崩,學人散落,啟其緒而不能見其成也!

  演培法師,近代中國法將之一也。初就觀宗講寺,受天臺教觀。次游閩南、覺津、漢藏諸學院,習奘什性相,兼聞藏傳中觀之學。后抵臺灣,乃習日文而間及日本學者之說。法師長于講說,其受觀宗之影響歟!主持佛學院,游化諸方,輒多所講說,聞者每為之記。其平生著述,適應時會,以語體為文,實便初學。茲出其三十年之文稿,編為『諦觀全集』以行世。全集分「經(jīng)釋」、「律釋」、「論釋」、「譯述」、「雜說」,凡二十八冊,七百余萬言,其寫作講說之盛,可以見矣!泛覽全集之目,法師于善巧化俗外,尤致力于玄奘之譯。『解深密經(jīng)』、『俱舍論』、『成唯識論』、『異部宗輪論』等諸大部,并精研而廣釋之(占全書三分之一),于后之學者,必多所助益。譯『天臺性具思想論』,足以見不忘天臺之學,而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大乘佛教思想論』,則為日本近代研究初期之作。法師之學,蓋重于化導;以性相為本,前承天臺而略及近代之學者也! [P203]

  民國二十九年底,予識法師于四川漢藏教理院。在川、在閩、在港、在臺,先后共住者達二十年,誠平生難得之法友矣!全集成而索序于予,不能卻,乃略敘近代佛學研究之趨向,以見法師所學之所重以應之。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印順序于星洲之靈峰般若講堂 [P205]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