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藍(lán)圖(上)
七、財富觀(理財之道)
人生在世,必須有正當(dāng)?shù)氖聵I(yè),透過勤奮經(jīng)營,使得衣食豐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從事種種的善事,此即所謂「衣食足,然后禮樂興」也。
然而過去原始佛教的行者大多不重視財富而重清修,他們追求樸素淡泊的生活,倡導(dǎo)清貧思想,認(rèn)為簡樸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其實從大乘佛教的經(jīng)典來看,例如《阿彌陀經(jīng)》的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宮殿樓閣皆為七寶所成,極盡莊嚴(yán)堂皇;菩薩莫不寶冠頂戴,瓔珞披身,富貴無比。因此,修學(xué)佛法不一定要以窮苦為清高。只要「平直正求」,佛教鼓勵在家信眾可以榮華富貴,可以營生聚財,如《大寶積經(jīng)》說:「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封邑,非不如法。」而且有了財富以后要「給事父母妻子,給施親友、眷屬、知識,然后施法」。意思是說,在家營生,要積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業(yè)與正命,如《雜阿含經(jīng)》說:「營生之業(yè)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怪灰軐⒈厩罄,勤勞賺取,無論是農(nóng)牧收成,或是經(jīng)商貿(mào)易、企業(yè)經(jīng)營、投資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認(rèn)可的經(jīng)濟(jì)營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財富,例如:竊取他物、違法貪污、抵賴債物、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侵占、藉勢茍得、經(jīng)營非法、詐騙投機(jī)、放高利貸等,則為佛教所不許。
此外,舉凡違背國法,譬如販賣毒品、轉(zhuǎn)賣人口的職業(yè),或者違反佛法的不當(dāng)工作,例如屠宰、酒家、賭場等,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觸逆的職業(yè),都是佛教所不允許。
在《中阿含經(jīng)》里也有提到取財有六種非道,不可為之,即:(一)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如賭博、競勝、比武等皆是。(二)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非時行是指晝夜顛倒,不顧家庭眷屬,如玩弄娼妓,不務(wù)正業(yè),即世間的浪蕩子。(三)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酒能亂性,飲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產(chǎn)。(四)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指親近惡友不但不能得財,反而有傾家蕩產(chǎn),甚至喪命的災(zāi)禍。(五)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費。(六)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指性好游蕩,不喜作業(yè),凡寒熱饑飽都有借口,不肯作事。
以上六種皆是消耗財物不能生產(chǎn),不但現(xiàn)世勞神喪財,身敗名裂,而且來生墮苦趣,失人身,所以說是非道,亦即非人倫善道也。
有了金錢財富,還要懂得怎樣處理自己的財富,這才是重要的課題。在《雜阿含經(jīng)》里面有一首偈語說:「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yè),余一分藏密,以擬于貧乏!挂馑际钦f:假如你每一個月有十萬元的收入,你應(yīng)該拿出四萬元來經(jīng)營事業(yè);兩萬元做為家庭生活所需;兩萬元儲蓄以應(yīng)不時之需;剩余之兩萬元用以布施,回饋社會,救濟(jì)貧乏。
此外,在《大寶積經(jīng)》中,佛陀以波斯匿王為例,告訴我們財富處理的方法。因為波斯匿王已經(jīng)不需要為生活計算,因此他處理的方法是分作三分,三分之一用來供養(yǎng)宗教,三分之一用來救濟(jì)貧窮,三分之一用來奉獻(xiàn)給國家作為資源。
在《般泥洹經(jīng)》中,對財富的處理方法則說,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為四分,一分供養(yǎng)父母妻子,一分補(bǔ)助仆傭?qū)傧,一分施給親屬朋友,一分奉事國家沙門。
說到財富,財富有狹義的財富,有廣義的財富;有有形的財富,有無形的財富;有現(xiàn)世的財富,有來世的財富;有個人的財富,有大眾的財富;有物質(zhì)的財富,有精神的財富;有一時的財富,也有永久的財富。
佛教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更重視永久的財富;不但重視現(xiàn)世的財富,更重視來生的財富。佛教不但重視狹義的金錢財富,尤其重視廣義之財,例如:健康、智能、人緣、能力、信用、口才、聲望、名譽、成就、歷史、人格、道德等。這些無形的財富比之有形的財富更好。佛教不但重視私有的財富,尤重共有的財富,例如:道路、公園、河川等公共設(shè)施,以及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天地萬物的生態(tài)維護(hù)等;并且主張以享有代替擁有、以智能代替金錢、以滿足代替貪欲、以思想代替物質(zhì),發(fā)揮普世的觀念,建設(shè)共有的胸懷。
也就是說,佛教認(rèn)為真正的財富,不一定是銀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黃金、白銀,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個人無法獨得;人生唯有佛法、信仰、慈悲、發(fā)心、滿足、歡喜、慚愧、人緣、平安、健康、智能等,才是真正的財富。
佛教對于現(xiàn)世的財富,認(rèn)為要想廣聚財富,必須平時養(yǎng)成儲蓄的習(xí)慣,有了收入,能少分少分累積,猶如蜜蜂勤勉地在花叢中穿梭采集花蜜,點滴儲藏,醞釀成蜜而富足。因此,《中阿含經(jīng)》告訴我們:「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
此外,佛教對于財富的看法,首先以「因緣果報」說明財富的獲得,應(yīng)從培福修德、廣結(jié)善緣而來,并且「要能運用財富,而不為財富所用」;尤其本著六和僧團(tuán)的精神,重視「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現(xiàn)代人共有、共榮、共享的觀念。
佛教對錢財?shù)目捶ㄊ恰阜巧品菒骸,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錢財,黃金是毒蛇,黃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資糧。根據(jù)經(jīng)典記載,佛教的信眾中不乏大富長者,如須達(dá)長者「布施精舍」(《分別功德論》)、毗舍佉「四事供養(yǎng)」(《四分律》)等,都受到佛陀的贊美。因此,佛教不能過分倡導(dǎo)貧苦思想,因為樸素淡泊用來自我要求是道德,用來要求別人則為苛刻。
金錢不但是學(xué)道的資糧,也是一切佛化事業(yè)的基礎(chǔ)。佛學(xué)院、禪堂、念佛堂、學(xué)校、醫(yī)院、電臺、雜志社等,都需要金錢才能推動。所以,金錢并不完全是毒蛇,佛經(jīng)所謂「凈財」、「善財」、「圣財」,只要能善用金錢來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裝窮學(xué)道更大,更有意義,更有智能。
因此,學(xué)道并不一定要貧窮才是有道心;大乘佛教主張個人可以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鉢」、「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團(tuán)體不能不要財富。自古寺院建筑,朱檐碧瓦,雕梁畫棟,富麗莊嚴(yán);亭臺樓閣、廊院相接,重重迭迭,幽遠(yuǎn)深邃,因此有謂「佛門凈土」,佛門其實就是一個清凈莊嚴(yán)的世界,一個安樂富有的世界。
是以人間佛教應(yīng)該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只要是合于正業(yè)、正命的凈財,應(yīng)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對經(jīng)濟(jì)利益、對幸?鞓飞钣兴鲆娴氖聵I(yè),諸如農(nóng)場、工廠、公司、銀行等,佛教徒都應(yīng)該去做。因為有錢并不可恥,貧窮才會招來罪惡。
八、福壽觀(擁有之道)
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如何求得大富大貴、長命百歲,這是世人共同的愿望。但是福壽往往很難兼得,有人富可敵國,卻英年早逝,無福享受,有人老耄長壽,卻一生窮苦潦倒。欲得福壽綿延,必須福德因緣具足,才能增廣福壽,綿延無量。
如何培植福壽的因緣呢?依佛教的看法,福壽不是上天所賜,不是他人給予,而是自己的業(yè)力感得,所謂自作自受,自己的凈行善業(yè)能為自己帶來無盡的福壽,自己的劣行惡業(yè)也會斷絕福壽的因緣,糟蹋自己的幸福。佛教所講的五戒,不偷盜就能擁有福報,不殺生就能永保長壽,因此遵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福壽。
《八關(guān)齋經(jīng)》也說,受持八關(guān)齋戒,「福不可稱計」。《法句經(jīng)》則說:「能善行禮節(jié),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埂斗ㄔ分榱帧芬哺嬖V我們,如果實踐七種布施法門,可以獲得無量的福壽:一設(shè)立佛像僧房。二種植樹木果園。三常施醫(yī)藥救病。四打造船只渡人。五建設(shè)橋梁道路。六點燈鑿井施茶。七建造浴廁便民!洞蠼掏踅(jīng)》更說:「欲得福祿,欲得長壽,福慶增盛,果報圓滿者,應(yīng)當(dāng)作善,莫損僧寶,不滅法寶,不除佛寶。所得王位亦不動搖,所作大臣亦不損壞,所得人身延年益壽!谷龑、父母、師長、弟子、病人、急難、根缺、百苦,都是我們生長福壽的福田。
此外,古德說: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祿變禍兆。
心好命不好,轉(zhuǎn)禍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命實造于心,吉兇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一切的福壽果報都離開不了心地的修持,心地純善,平時又能與人結(jié)緣,培植福壽的因緣,自然富貴隨身,長命百歲。存心險惡,雖然能夠左右逢源,享受一時的快樂,但是轉(zhuǎn)瞬間就變成災(zāi)難禍殃。譬如搶劫偷竊別人的財富,雖然得到短暫的欲樂,但是卻埋下日后服刑受苦的惡因,好比以舌頭舐食劍上的蜂蜜,雖然嘗到甜美的蜂蜜,卻把舌頭也割傷了。因此雖然眼前因緣不具足,只要宅心仁厚,心存慈悲,有一天災(zāi)禍也會轉(zhuǎn)變成幸福。
求福添壽的因果之道固然經(jīng)中多所明示,然而社會上一般人總認(rèn)為要長壽多福,應(yīng)該向神明、菩薩、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貪求、饜取的層次上。其實《法句經(jīng)》說:「祭神以求福,從后觀其報;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福壽并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壽的因緣,福壽是不會憑空降下的。所謂「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責(zé)任完全推諸于神明佛祖的身上,如此不合乎因果道理,正如把一塊沉甸甸的石頭放置在水中,卻違反常理的希望石頭不要沉入水底;相反的,《龍舒增廣凈土文》說:「現(xiàn)世多為吉善則增福壽,……現(xiàn)世多為罪惡則減福壽!谷绻覀兯魉泻虾跻蚬▌t,應(yīng)該享有福壽的果報,龍?zhí)焐衩饕矡o法一手遮蔽,抹殺我們所應(yīng)享有的果報,正如浮蕩在水面上的熱油,縱然有人祈求說:「油呀!油呀!請你沉下去吧!」油是不會和他相應(yīng)沉淀水底的。因此福壽的獲得,是別人無法操縱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們的生死禍福,一切都取決于我們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種福壽的種子。
福壽具足雖是世人普遍的愿望,尤其「五福臨門」--福祿壽財喜這五福齊降門庭,更是一般人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然而果真擁有這五福,人生就美滿無憾了嗎?人生的幸福快樂就僅僅止于這五福的獲得嗎?其實世間一切都是有為法,福壽本身有時也有它們的缺陷,不是無漏究竟的。舉例說,一般人常欣羨別人說:「你真有福氣!」有「!咕蜁小笟狻梗「J前殡S著氣一齊而來的。譬如兒女成群,兒女所帶來的閑氣也不在少數(shù),幼小時擔(dān)心他身心的成長;長大了憂心他能否成龍成鳳;即使成家立業(yè)了,還要掛心他家庭是否美滿、事業(yè)是否順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兒女多,福氣多;錢財多,福和氣也如影隨形接踵而至。錢財多,有時固然可以享受聲色之娛,但是錢財有時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煩惱,何況周轉(zhuǎn)不靈時,銀行三點半那種焦慮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樣難忍。
福和氣如身影一般關(guān)系非常密切,壽和老也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無法分開。如平時我們也常聽到有人說:「祝你長命百歲」,甚至說「愿你活到一百二十歲」。
活到一百二十歲的人瑞也許是人人羨慕的對象,但是一個人如果真的活到一百二十歲,也許他一百歲的兒子已經(jīng)壽終了,八十歲的孫子也逝世了,甚至六十歲的曾孫也撒手塵寰,一個須發(fā)皤皤的老人活得這么長久就為了要為兒孫送葬?這樣的一百二十歲,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里?
所以,佛教認(rèn)為世間上的福壽并不究竟,不是我們所要追尋的目標(biāo);不過佛教也并非排斥對福壽的追求。只是佛教主張「求福當(dāng)求智能福,增壽當(dāng)增慈悲壽」。只有福報,沒有智能,就如獨輪難行,單翅難飛,必須融合了智能的福報才能功行圓滿,有了智能的福報,才能運用智能把自己的福報回饋給一切眾生。同樣的,只有長壽而不知行善,這種長壽對眾生而言,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是智能福、慈悲壽。
說起壽命,人的生命,這一期過了,還有下一期,甚至有無限期的生命;正如花果萎謝了,只要留下種子,就會有第二期的生命、第三期的生命,乃至無量無限期的生命。也就是說,人的軀體是有為法,是有生有滅的;但是生命、心靈是無為法,可以無量壽。所以,求壽當(dāng)求「無量壽」。
「無量壽」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不但「無量壽」,又稱「無量光」。無量壽是超越了時間;無量光是超越了空間。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精神、智能、貢獻(xiàn),都流入到無限的時空中,我們不就是「無量壽」了嗎?因此,人除了珍惜肉體上的壽命之外,更應(yīng)該留下:
。ㄒ唬┦聵I(yè)的壽命
開創(chuàng)事業(yè),造福邦梓,澤被社會人群,譬如創(chuàng)建公司、工廠,一經(jīng)營就是幾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注畢生的歲月,子子孫孫繼承不輟,就是一種事業(yè)上的壽命。
(二)文化的壽命
人類生命的可貴,就在于文化的傳遞,祖先的嘉言懿行、歷史的經(jīng)驗軌跡,都是我們文化的寶貴財產(chǎn),如中國文化史上的文物、典籍,乃至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經(jīng)典結(jié)集,都是后世佛弟子要珍惜的文化壽命。
(三)言教的壽命
古人所謂立德、立功、立言,古今圣賢的珠璣教諭,讓后代的人不斷的沿用,他們的教言是人類智能的遺產(chǎn)、文化的寶庫。透過古人的著書立說,傳之其人,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的綿延下去,言教上的壽命是超越時空,是和心靈交會的生命。
。ㄋ模┬叛龅膲勖
中國人非常注重傳宗接代的觀念,事實上,不僅肉體壽命要傳遞,事業(yè)的壽命要接棒,信仰的壽命更要代代相傳,燈燈相續(xù),世世代代皆為正信的佛弟子,續(xù)佛慧命,就是信仰的壽命。
。ㄎ澹┑赖碌膲勖
古人說「典范在宿昔」,中國歷代的圣賢舍身成仁、殺身取義,道德的馨香遺留千古,后世緬懷,這就是「立德」的完成。
(六)智能的壽命
智能的壽命是解脫的、清凈的生命,它包含歡喜、無私、慈悲、智能的無量功德;無盡知識的寶藏,是佛弟子應(yīng)該努力體證與完成的生命。
(七)功德的壽命
信眾在寺院中建殿堂、造寶橋、裝佛像、印經(jīng)書、植草木、供道糧等功德,留在道場中的是后人緬懷的事跡,子孫引以為傲的福德。僧眾遺留在寺院中的功德是修持道行的潛移默化,除了升華一己的生命,更是長養(yǎng)后學(xué)修道者的信念,這種純粹無所得,又無所不得的功德是永恒的壽命。
。ò耍┕采膲勖
佛教中根深蒂固的惜福、惜緣等觀念,用之于今日,就是愛護(hù)地球、注重環(huán)保、珍惜資源。讓共生的環(huán)境、因緣能夠持續(xù),使互存的時空、條件得以綿延,俾令子孫后代在地球上能獲得安樂、幸福、自在的共生壽命。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生命的意義,不在尸位素餐,而在于明理達(dá)道,于世有益。因此《法句經(jīng)》說:「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xué)推佛法要!故篱g上的壽命縱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樣長壽,最后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現(xiàn)象;世間上的福樂縱然貴如帝王一般希有,終究歸于生滅幻空。因此,我們追求福報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報,而不要追求一世一時的短暫福報,如《金剛經(jīng)》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盡、有為、有漏;永久的幸福是無限、無量、無盡、無為、無漏,是盜賊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是永恒不缺失的幸福。
有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張群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人的一生當(dāng)中,即使你活了一百二十歲,你擁有家財萬貫,但你究竟真正「擁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在時間上,即使你「擁有」人生百歲,但是你可曾「享有」幾時的清閑?在空間上,你「擁有」華屋美廈千萬間,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個清酣無夢的睡眠嗎?在人間里,你「擁有」家人,家人是你的嗎?你「擁有」許多事業(yè),那些事業(yè)都能靠得住嗎?所以,世間上你所「擁有」的,不一定都能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擁有」的,也并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因此,人的生活,重要的是要過得自在、歡喜。日常生活要有規(guī)律秩序,早睡早起,有一定的作息;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不輕易鬧情緒,不隨便發(fā)脾氣;要把自己忙碌起來,忙碌于學(xué)習(xí)新的知識技能,忙碌于事業(yè)的創(chuàng)造,忙碌于服務(wù)社會人群,忙碌于自我生命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讓煩惱沒有一絲空隙可乘,如此自可享受放曠逍遙的歡樂人生!
總之,人到世間上來,除了要把握時間、爭取時間、利用時間多做有益社會人群的事,以延長時間上的壽命以外,更應(yīng)該努力創(chuàng)造美好的語言壽命、芬芳的道德壽命、顯赫的事業(yè)壽命、不朽的文化壽命、堅定的信仰壽命、清凈的智能壽命、恒久的功德壽命、互存的共生壽命,如此才是真正擁有了福德與長壽。
九、保健觀(醫(yī)療之道)
世間上最寶貴的不是金錢、名利,也不是權(quán)勢、地位,世間上最寶貴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因此一個人盡管事業(yè)有成,家財萬貫,僮仆成群,大廈千間,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不是我的,所以平時注重身心的保健,這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然而「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在緣起緣滅的世間,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尤其人吃五谷雜糧,難免會有生病的時候!斗疳t(yī)經(jīng)》中提到,人會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過度疲勞、飲食無節(jié)制、憂愁、縱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氣等等。
《清凈道論》指出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八,即:風(fēng)、痰、飲食不調(diào)、業(yè)、外傷、非人、鬼、魔所致。
《摩訶止觀》提到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種,即:四大不調(diào)、飲食不節(jié)、坐禪不調(diào)、鬼神得便、魔神所擾、惡業(yè)所起。前三種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飲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癒;后三者則與患者自身的業(yè)力相關(guān),必須藉由拜佛禮懺修福,才能減輕病苦。
總結(jié)說來,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種:
。ㄒ唬┧拇蟛徽{(diào)
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卷三云:「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從多食而起,或由勞力而發(fā)!埂缎≈褂^》說,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種,即一切身病的總稱。其中,地大病相為身體沉重,堅結(jié)疼痛;水大病相為飲食不消,腹痛下。换鸫髣t會全身發(fā)熱,大小便不通;風(fēng)大會引起肺悶,氣急嘔吐。
(二)貪瞋癡毒
外在的四大不調(diào)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內(nèi)在的貪、瞋、癡三毒更是引發(fā)各種疾病的主因!毒S摩詰經(jīng)》說:「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贡娚驗閳(zhí)著了我相,所以才產(chǎn)生煩惱和疾病。《大智度論》卷十四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智者大師認(rèn)為:沉迷色境的人多半會生肝病,貪享聲音的人多半會生腎病,貪愛香氣的人多半會生肺病,貪圖口味的人多半會生心病,眷戀觸覺的人多半會生脾病?梢姺彩乱灾械罏橐耍駝t貪圖睡眠容易造成惛沉;貪求美味,吃過多的高脂、高醣的食物,容易引起諸多慢性;缺乏運動、噪音過高等,容易造成現(xiàn)代人的文明病。
現(xiàn)代生理學(xué)也認(rèn)為,忿怒、愉悅、憂愁、恐懼、悲傷、激動等心理反應(yīng),會影響體內(nèi)的生理變化,久而久之,造成不易治癒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等。醫(yī)學(xué)研究報告中提到:「當(dāng)一個人不快樂、發(fā)怒或緊張受壓力時,腦內(nèi)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這是具有毒性的。」
由于眾生的病苦,除了來自身體器官的疾病之外,還包括心理的疾病,也就是貪瞋癡等無明。佛陀為了醫(yī)治眾生身心的病痛,以一生的時光演說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指出一帖帖療治身心的藥方。因此,經(jīng)典里比喻「佛為醫(y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hù),眾生如病人」。
佛陀不僅是善療眾生身體疾病的大醫(yī)王,更是擅于對治眾生各種心理病癥的心理醫(yī)師。例如佛陀敷設(shè)三學(xué)、六度、四無量心、五停心觀等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為了對治眾生貪瞋癡等八萬四千種煩惱疾病。佛陀對于貪欲心重的眾生,教他用不凈觀來對治;對于瞋恨心重的人,便教他慈悲觀;若愚癡太重,則以因緣觀來對治,佛陀是世間第一良醫(yī)。
在《增一阿含經(jīng)》中,佛陀除了說明一個好的醫(yī)生及好的看護(hù)應(yīng)該具備的條件外,尤其指出病人應(yīng)奉行五法:(1)選擇適當(dāng)飲食;(2)按時飲食;(3)親近醫(yī)師;(4)不懷愁憂;(5)當(dāng)起慈心對待看護(hù)。
此外,綜合諸經(jīng)所說,佛教認(rèn)為正確的保健之道,應(yīng)該注意如下數(shù)點:
。ㄒ唬┱(dāng)?shù)娘嬍?/h3>
《尼乾子經(jīng)》說:「噉食太過人,身重生懈怠,現(xiàn)世未來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于他人,迷悶難覺寤,應(yīng)時籌量食。」飲食譬如吃藥,是吸取其中的養(yǎng)份,以養(yǎng)護(hù)身體。所以在飲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鹽、多果少糖、多嚼少食,并且要定時定量,使內(nèi)臟清爽,這是保健第一訣。
。ǘ┱(dāng)?shù)墓ぷ?/h3>
正當(dāng)?shù)墓ぷ鳎欠e極性的,利益社會大眾的。很多人覺得工作辛苦,有壓力,那是因為把工作當(dāng)成賺錢途徑、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難免厭倦!兑磺兄堑陆(jīng)》說:「惠施仁愛,利人等利,一切救濟(jì),合聚庶黎!谷绻诠ぷ骼锾N含了慈悲喜舍,把工作當(dāng)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樂了。
(三)正當(dāng)?shù)男袨?/h3>
《十誦律》說:「饑為第一病,行為第一苦;如是知法寶,涅槃第一樂!剐袨槎苏闹泄饷骼诼,沒有煩惱憂愁,這是養(yǎng)生的正途。
。ㄋ模┱(dāng)?shù)淖鋈?/h3>
《摩訶僧只律》說:「利衰及毀譽,稱譏若苦樂,斯皆非常法,何足致憂喜!谷松,不過是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終將壞滅,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貪五欲六塵,不慕虛榮名利,不著五蘊三界;能夠建立正當(dāng)?shù)娜松^,自然身心康泰。
身體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緊,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佛教對于「精神保健」方面。主張:
。ㄒ唬┬膶捵栽冢喝彌勒菩薩大肚能容的氣量,凡事不斤斤計較,即能自在無礙。
。ǘ放下安然:《諸經(jīng)要集》說:「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負(fù)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狗彩虏槐容^、不計較,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心中舒暢,百病全消。
。ㄈ┒U定修行:禪定攝心,精進(jìn)修行,心清氣爽,則事事順暢,百無牽掛。
(四)行香禮拜:修持不懈,禮拜不斷,則罪滅河沙,福增無量。
。ㄎ澹⿺(shù)息止觀:精神集中,意念專注,則身心收攝,開發(fā)智能。
。┫矏傔M(jìn)取:發(fā)心發(fā)愿,身體力行,則能法喜充滿,身心無恙。
明代憨山德清大師說:「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dān),一劑養(yǎng)神平胃散,兩重和氣瀉肝腸!挂话慵膊〉漠a(chǎn)生,往往與人的心理、生理、行為,以及周遭社會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guān)。尤其在這個新時代,許多人好吃美食,吃出病來;有的人游手好閑,閑出病來;有的人信息太多,多出病來;有的人工作壓力太大,急出病來;有的人心性怯弱,意志消沉,悶出病來;有的人則因為是非太多,氣出病來。總之,不外由于心不能靜、氣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守、瞋不能制、苦不能耐、貧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釋、矜不能持、驚恐不能免、爭競不不能遏、辯論不能息、憂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等,于是造成身心的病患。
世間的醫(yī)學(xué)對于疾病的療治,大多強(qiáng)調(diào)飲食、物理、化學(xué)、心理、環(huán)境、氣候、醫(yī)藥等療法,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依病治療。佛教的醫(yī)學(xué)則不但含括世間的醫(yī)理,更重視內(nèi)心貪瞋癡三毒的根除。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唯有調(diào)和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例如上述所說,節(jié)制飲食、禮佛拜懺、持咒念佛、禪定修行、行香禮拜、數(shù)息止觀、樂觀進(jìn)取、心寬自在、放下安然等,才能真正邁向健康之道。
十、慈悲觀(結(jié)緣之道)
「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shù)目陬^禪。然而如果進(jìn)一步去探討慈悲的真義為何,則不一定人人都能了解!斗ㄈA義疏》說:「慈悲即拔苦與樂!狗鸾痰娜厥侩m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慈悲」是菩薩「施化之本」(《妙法蓮華經(jīng)文句》),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宗鏡錄》說:「以菩提心而為其因,以大慈悲而為根本,方便修習(xí)無上菩提!蛊兴_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yǎng)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fā)慈悲心,進(jìn)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就無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薩成佛的必要條件。
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因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顛沛的人生歲月里,因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眾生因此皆得成佛。
慈悲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當(dāng)公理正義遭受無情的打壓排擠、當(dāng)正人君子受到無端的毀謗抨擊時,能夠挺身而出,這就是一種勇敢的、積極的慈悲。慈悲要有智能,慈悲不是一時的惻隱之心,《摩訶止觀》說:「慈悲即智能,智能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勾缺峭高^公理的感動助人,慈悲不是熱鬧的隨眾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務(wù)濟(jì)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親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于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親平等、無我無私的利益眾生。
慈悲并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情感的不斷升華,《華嚴(yán)經(jīng)》的「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種「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就是慈悲。慈悲也是做人應(yīng)該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寧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污性,處理不當(dāng)時,反而變成痛苦的淵藪、煩惱的來源。
《觀音玄義記》說:「慈悲即是誓愿!勾缺莾艋膼、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能的服務(wù)濟(jì)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xiàn),是成就對方的一種愿心,集合了愛心、智能、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慈悲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贊美鼓勵,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人人都會說慈悲,甚至于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對于慈悲的意義與層次卻不一定能透徹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傷害他人的事,必須接受懲罰時,有些人就會為此人求情說:「慈悲慈悲他嘛!」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的意思,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
佛經(jīng)里曾經(jīng)引用許多的譬喻來說明慈悲的可貴:
(一)慈悲如良藥
身體有病痛了,適當(dāng)必要的藥物能醫(yī)治沉疴痼疾;心理有傷痛了,慈悲的清涼法水能撫慰受創(chuàng)的心靈。
。ǘ┐缺绱
在茫茫無際的生死大海,有了慈悲的舟船,能夠沖破驚濤駭浪,到達(dá)安樂平穩(wěn)的目的地,免除在愛河欲流中滅頂?shù)奈ky。
。ㄈ┐缺绻饷
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夠破除黑暗,如實地看清世間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間充滿著希望,前途有無限的憧憬;顛沛困頓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險為夷、轉(zhuǎn)逆為安。
。ㄋ模┐缺绨閭H
朋友隨時陪伴在我們的身邊,能給我們鼓勵勸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無事不辦,所到亨通。
。ㄎ澹┐缺缒δ釋氈
污濁的水中放入了明曜的摩尼寶珠,就可以雜質(zhì)沉淀,清澄見底;在復(fù)雜混亂的人間,有了慈悲的摩尼寶珠,就能照破一切昏迷,化復(fù)雜為單純,轉(zhuǎn)混亂為寧靜。
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間所以使我們戀棧,是因為人間有慈悲。一個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縱然再豪華舒適也形同冰窖;一個服務(wù)機(jī)關(guān)如果沒有慈悲,即使待遇再優(yōu)厚,也難留住人心。親人彼此沒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誰也不愿經(jīng)常往來。觀世音菩薩為什么能走進(jìn)每一個人的家庭里,讓每個人在家庭的正廳供奉著?就是因為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我們供奉菩薩,就是希望把慈悲帶入家庭。
慈悲雖然是如此的重要,但是社會上有不少人往往曲解慈悲的涵意,遂讓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姑息縱容,導(dǎo)致社會失序;甚至運用不當(dāng),致使慈悲淪為罪惡的溫床。例如濫行放生,反而傷生害命;濫施金錢,反而助長貪婪心態(tài)等。因此,慈悲的足如果沒有智能的目來引導(dǎo),悲智不能雙運,有時不應(yīng)該慈悲卻濫行慈悲,有時應(yīng)該慈悲卻不知慈悲。其實有時看起來不是慈悲的行為卻是大慈悲,有時候看似慈悲的舉止反而不是慈悲。因此只有慈悲,沒有智能,好比飛鳥片翼、車輿單輪,無法飛翔行走,圓滿成功。
所謂不應(yīng)該慈悲而濫行慈悲者,譬如父母給兒女金錢吃喝嫖賭,看似慈悲,其實卻害了孩子。孩子做錯事,不但不加處罰,反而欣喜鼓勵,縱子行兇,也是不當(dāng)?shù)拇缺;蛘卟幻魇吕聿际┧私疱X為非作歹,助紂為虐,都是不應(yīng)該慈悲而慈悲。
所謂應(yīng)該慈悲而不慈悲者,譬如看到有人破壞社會的正義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義直言,反而臨陣退縮不敢去做,這就是應(yīng)該慈悲而不慈悲。有人熱心興學(xué)辦教育,培養(yǎng)青年人才,不但不能參于贊助,隨喜贊歎,反而加以破壞毀謗,也是應(yīng)該慈悲而不慈悲。
有時看似不是慈悲的,而實際上卻是大慈悲,譬如殺一個強(qiáng)盜而救了成千上萬的百姓,殺生看起來是不慈悲的,可是為了要救更多的人,其實是在行大慈悲。道教的三茅道士中,小師弟為了幫助婦人一家,看起來好象是貪戀繁華,為五欲所動,實際上他是在五欲六塵之中修行。三師弟的作法乍看不是慈悲,其實是充滿方便智能的慈悲之行。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她以慈悲智能挽救了御廚的生命,看起來好像破戒、不守法,但是這種不顧己身利益,只為他人安危著想的胸懷,正是看似不是慈悲而實際上是大慈悲的菩薩行。
不是慈悲的,有時候是慈悲;是慈悲的,有時候反而不是慈悲。譬如放生本來是慈悲,但是放生不當(dāng)反而成為殺生的愚行。甚至放生食人魚,乍看之下他好像在行慈悲,可是食人魚放在水中不僅會吃掉小魚小蝦,更可能吃人害生,這能算是慈悲嗎?
慈悲不僅是理念上的了解,慈悲更應(yīng)該是身體上的付諸實踐。有名的溈山靈佑禪師,臨終時發(fā)愿來世出生為水牯牛,替大家服務(wù),為眾生代勞。靈佑禪師這種「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唐朝的智舜禪師「割耳救雉」,為了救護(hù)生靈不惜割舍自己的身體,這種「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體表現(xiàn)。
佛教里的修行人,為了草木的生長,不忍隨便踐踏腳下的草木;為了可憐飛蛾的撲火,寧可晚上不點燈火;為了過往的鳥雀,常在庭院留些稻谷;為了雨季中的蟲蟻,寧可安居不作遠(yuǎn)行,這都是慈悲心的流露。
慈悲也有層次上的深淺,一般凡夫的慈悲愛行,以自己的父母、妻子、親屬等彼此具有因緣關(guān)系者為對象,施予對方財物關(guān)愛。這種慈悲對象不廣大,并且含有私情私愛,所以頂多只能做到一時的慈悲、一念的慈悲、有緣的慈悲、有情的慈悲、有求的慈悲、有相的慈悲、熱鬧的慈悲、直接的慈悲、消極的慈悲。
但是到了二乘菩薩,他們認(rèn)為一切諸法皆是虛幻,由緣所生,所以能隨緣度化眾生,給予所需。尤其諸佛如來的慈悲,他們視一切眾生與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緣無緣眾生都要度化攝受。所以佛菩薩能夠做到永恒的慈悲、無限的慈悲、無情的慈悲、無緣的慈悲、無求的慈悲、無相的慈悲、寂寞的慈悲、間接的慈悲、積極的慈悲。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其實才是真正的慈悲。
慈悲是苦難人生的依止,有了慈悲,人間就有了光明希望。今日的社會充滿暴戾、脫序的現(xiàn)象,更需要人人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也就是凡事?lián)Q個立場為別人著想,甚至把眾生看成和我一體,如此就能興起慈悲的念頭了。
中國有一句話說「仁者無敵」,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慈悲沒有對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魔難。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貪欲,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瞋恨,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驕慢,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怖畏。在廿一世紀(jì)科技文明發(fā)達(dá)的現(xiàn)代化時代,現(xiàn)代化的最大成就是發(fā)明了比科技文明更為重要的人際溝通。如何才能做到人際之間的完美溝通交流?只有時時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的四攝法來行慈悲、實踐慈悲;唯有人人用慈悲的眼睛等視一切眾生,用慈悲的語言、慈悲的面容、慈悲的音聲、慈悲的心意來跟大眾結(jié)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更美好。
- 上一篇:佛教的慈悲主義
- 下一篇:人間佛教的藍(lán)圖(下)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rèn)得性,無喜復(fù)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dāng)?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yīng)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guān)容易守關(guān)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biāo)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dá)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