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禪與禪學研究

  少林禪與禪學研究

  (1995年)

  一、少林寺滄桑

  我于1986年8月隨四川省佛教代表團赴西北參觀,曾參訪少林寺,面對勝跡,感慨殊多,茲先錄感詠詩三首。

  在嵩山少林寺

  五乳峰前立少林,歷經(jīng)兵燹幾遭焚;

  拳僧力保法王宇,怒目金剛鎮(zhèn)山門。

  奇峰形似五葉花,迎接西來一袈裟;

  山水育靈鐘秀氣,武功禪定世人夸。

  游塔林

  寶塔巍巍矗如林,德流千載慕高僧;

  幽林芳草護靈骨,濁世典型示兒孫。

  禮達摩祖師

  寒巖敬禮達摩洞,壁影猶存功夫深;

  梁武不解真圣諦,橫江一葦度迷情。

  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為傳播世界禪文化的基地,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當時印度高僧跋陀到洛陽,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禮敬,為他建寺于登封少室山的叢林,名少林寺。南朝梁武帝時(公元520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華,先到金陵,晤梁武帝,話不相契,遂渡江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傳授禪法,為中國禪宗第一代祖師。

  北周武帝滅佛(公元573年),驅(qū)僧毀寺,少林寺受到破壞。

  清末以后,由于社會動蕩,少林寺又逐漸衰落。1928年3月軍閥混戰(zhàn),少林寺的主要建筑如天王殿、大雄殿、鼓樓等都被軍閥石友三付之一炬,斷壁頹垣,瓦礫堆積,破敗不堪?箲(zhàn)期間,日本侵略者借口掃蕩游擊隊,又將逐步修復的少林寺進行破壞。解放后,人民政府對少林寺屢加修繕,逐步恢復各殿堂。但文革期間,又被其他單位占用,受到損壞。文革后,宗教政策落實,經(jīng)過寺僧努力,恢復管理使用權(quán),在黨中央和地方政府領導的支持和海內(nèi)外佛教徒的關心幫助下,少林寺面貌一新,成為國內(nèi)國外佛教文化交流和旅游的勝地。

  少林寺雖歷經(jīng)破壞,但在隋、唐、宋、元、明各個朝代,都受到朝廷和信眾的重視和培修。達摩祖師不但傳授禪法,又傳授了獨特的武功,故少林寺以禪法和武功名揚天下。唐朝建立之初,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戰(zhàn)役中,少林僧人曇宗等13人助戰(zhàn)有功,受到唐王的賞賜和優(yōu)厚待遇。明朝,戚繼光征伐倭寇,少林寺僧兵曾出力參助?箲(zhàn)期間,五臺山和少林寺僧人都曾參加游擊隊,抗擊日本侵略軍,這是書寫在歷史上光輝的一頁,體現(xiàn)了僧人熱愛祖國,保衛(wèi)江山的崇高精神。

  由達摩祖師傳授的禪法,遞演到唐代,成為中國獨特的禪宗。禪宗傳播到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在近代又傳播到歐美,影響了歐美人的精神生活,也引起思想界、學術(shù)界的高度重視。禪學著作如雨后春筍,不斷問世。

  少林寺傳承的拳術(shù),其拳法高低錯落,變化多端,虛實并用,剛?cè)嵯酀?風格獨特,深受人們的喜愛。數(shù)年前圓寂的四川省江油縣的海燈法師,七歲啟蒙學武,曾拜少林寺武僧汝峰、丹巖為師,得少林武術(shù)真?zhèn)。其所學并擅長的“梅花樁精拳”、“二指禪”、“童子功”,被武術(shù)界稱為“三絕”,為海內(nèi)外所稱頌。故目前在國內(nèi)外言武功必宗少林。當然,流行于江湖的,也有借名進行招搖撞騙的偽少林武功,應在取締之列。

  以武術(shù)鍛煉增強人民體質(zhì),有益于健康,并保證集體和國家的利益和安定,這是少林寺千年來貢獻的一面,是不可磨滅的。

  我們佛教徒以有河南洛陽第一座寺院——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卓錫的白馬寺;又有河南登封禪宗祖庭少林寺,向本國、向世界傳播佛教文化,凈化人心,維護和平,發(fā)揚大乘精神,為無上光榮。

  二、達摩禪法傳承

  根據(jù)禪宗有關典籍不同的記載,達摩傳法于慧可,曾說有兩首偈語。一首是: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jié)果自然成。

  第二首是:

  外息諸緣,

  內(nèi)心無喘;

  心如墻壁,

  可以入道!

  前一首,明顯指出達摩到中國來是傳授佛陀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法,唯此以心傳心之法,才能祛除和救度癡迷,契證妙覺明心,并預計二百年后,禪宗將分成五個支派,流傳后世。

  后一首,是指禪宗修心方法的十六字心傳。“外息諸緣”,指六根不為六塵所轉(zhuǎn),熄滅攀緣追求,此即守根功夫。“內(nèi)心無喘”指內(nèi)心保持不動的定力,消除虛妄分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正念相續(xù),即護意功夫。如此守根護意,內(nèi)心才能如墻壁一般的堅固不動,能開悟智慧,證得三身四智的佛果

  《楞嚴經(jīng)》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一首偈語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此偈以守根保持憶佛念佛的正念“護意”而入于禪定,得到開悟,進一步入于香光莊嚴之境(佛性般若)。前第二首十六字傳法偈正契合和發(fā)揚了此種妙義,在中國成為念佛禪。

  據(jù)《續(xù)高僧傳》、《傳法正宗記》、《楞伽師資記》、《菩提達摩傳》等書記載,達摩曾教授弟子曇琳以“二入四行”之道。

  二入即“理入”和“行入”。“理入”謂籍教悟宗,舍妄歸真,入于禪定,堅住不移,無有虛妄分別,與理冥符,名為“理入”!靶腥搿闭呒从趯嵺`中修四種行。一報怨行:謂修行人能憶念宿因,忍受冤苦,逢苦不憂,不怨天尤人,不以冤報冤,而以德報怨,冤親平等,心胸廣大,與理相應。二隨緣行:謂苦樂之果,皆從緣而有,應隨緣而受,無憎無愛,無得無失,不喜不憂,八風不動,冥順于道。三無所求行:謂觀世事幻化,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有漏皆苦,一切皆空,無可留戀,斷除追求的貪心,即永絕生死的根本。四稱法行:謂法性離垢清凈,無我性空,此即真如實相之法。于六度行中,不取諸相,遷相去執(zhí),即與此法性相合,能利益眾生,莊嚴國土,成就菩提。此四種行,包括各種修行法門。

  達摩曾以《楞伽經(jīng)》授予慧可,謂此經(jīng)是如來心地法門。極談法要,可以對世間眾生開示悟入。五祖弘忍以后,因六祖慧能聞《金剛經(jīng)》而悟道,禪門受持的是《金剛經(jīng)》。據(jù)歷史看,從達摩到五祖,都是宗門禪,又名如來清凈禪。即掃除妄念,把心恢復到如其本來,即名如來,才是真正的佛。從六祖開始,提倡“外不著相名禪,內(nèi)心不亂名定”,體現(xiàn)了《金剛經(jīng)》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的精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搬柴運水,不著于相,都是禪境,修行不拘于文字,不囿于形式,是為祖師禪。從如來禪到祖師禪,是中國禪宗的發(fā)展,但都不違背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以心傳心的微妙旨趣。

  三、少林寺特點是禪

  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了,現(xiàn)在我們討論它的歷史地位,我認為少林寺是禪不是拳。盡管一般人認為,少林武功甲天下,但這是近現(xiàn)代的事。少林寺在歷史上的特點是禪不是拳,不能以武來代禪,不能以武來掩蓋禪。我們知道,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成為禪宗的第一代祖師,自達摩祖師以后一二百年的發(fā)展,一花開五葉,禪宗發(fā)展成五家,后來又衍為七派,少林寺因而成了禪宗的祖庭。我們看少林寺的塔林,原來很多,經(jīng)過災難后還保存了二百多座。這些塔不完全是武師的塔,主要是禪師的塔。所以從歷史上說少林寺應該是禪不是拳。趙樸老對此也曾加以肯定,我也有同樣的看法。

  那么從今天來講,少林寺應如何發(fā)揮它的作用呢?我的看法,還是應該以禪為主,以拳為輔,F(xiàn)在從鄭州到登封,到少林寺,一路上看到很多武術(shù)學校,當然這是個好現(xiàn)象,社會上注重武術(shù)、提倡武術(shù),能增進人民身體的健康,也可以自衛(wèi),也可以用于保護國家社會的安全,從這方面說是它的好處。但假若是偏于這方面,就容易忽略少林寺的歷史地位,使少林寺應該發(fā)揮的作用不能發(fā)揮出來。就此來說,還是應該堅持以禪為主,以武為輔。

  少林寺既然是禪宗的祖庭,現(xiàn)在缺乏的是什么呢?我認為應該有一個莊嚴宏偉的禪堂,比如現(xiàn)在廈門南普陀寺就專門修了一座禪堂,十分莊嚴宏偉。目前佛門是普遍的參禪不足,少林寺既然以禪著稱,應該有個莊嚴宏偉的禪堂。

  除了有禪堂外,還應該有參禪的人,還應該有講教的人。為什么講教?本來禪宗的祖師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見性成佛。但是達到祖師禪有個過渡的如來禪,由如來禪方能過渡到祖師禪。如來禪是借教悟宗,還是不能離開經(jīng)教。離開經(jīng)教的禪,就好像盲人騎瞎馬,沒有目標,盲修瞎練,就像指月不能離開指來指月亮。你要渡船到彼岸,你不能離開船,你要是沒到彼岸,離開了船,你就要掉到水里頭!所以不能離開經(jīng)教。因此我建議,在少林寺,除了建立莊嚴宏偉的禪堂以外,還應該有教理院,或者培訓班的組織,對青年僧人、護法居士講些教理,使大家成為教理的內(nèi)行。

  要成為教理的內(nèi)行,要懂教理,就是講理,講理和參禪實修應該結(jié)合起來。除了教理實修的禪以外,才講武功,或者抽一點時間,把少林武術(shù)傳承下來,發(fā)揮出來。這對于增進我們的體質(zhì),對于增加人民的健康的要求是一致的。這樣,少林寺就可以發(fā)揮作用,繼承歷史的傳統(tǒng),以禪為主,以武為輔。佛門弟子一定不能忽略教義的研究,我們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博大精深,如汪洋大海,不懂是不行的。

  禪宗祖庭少林寺,應該得到維護和充實,不只是武功,對修禪的人才也應該大力培養(yǎng),禪的文化設施應該補充,禪的修持應該加強,如是推廣到國內(nèi)外各地,使禪學文化光大發(fā)揚,對人類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禪學研究目的

  禪是一種歷史,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人們的生活應該說離不開禪。如果人們擁有了禪,那么將會有這幾種情況。

  有了禪的熏陶和修持后,提高了人們的意境。對語文、詩歌、音樂、繪畫、雕刻、建筑,乃至哲學、倫理、道德等,都豐富了內(nèi)容,提高了境界。禪與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發(fā)揮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成為東方文化的特點,為西方學術(shù)界所珍視,所學習。

  (一)人們散亂的心,必須依禪來收束;污染的心,必須依禪來熄滅;煩惱的心,必須依禪來對治。禪如甘露,使人們得到清涼;禪如時雨,使萬物得到滋生。禪使人們驅(qū)除內(nèi)心黑暗,使心地光明,目標遠大。已故佛學者王恩洋先生在所著《人生學·人生之實相》一篇中曾說:“天高云淡,水碧山青,逍遙夫無涯之境,放曠夫廣邈之鄉(xiāng);以天地為廬,以日月為明,以萬象為徒侶,洋洋乎自得,飄飄乎若仙。透視人間宮室之居,廬幕之宅,何以異乎鳥系藩籠,獸入陷阱,人閉牢獄,而尸陳冢間也耶!”

  這種境界,是具有慧眼者的境界,非有曠達胸襟,活潑潑、光灼灼無掛無礙的禪之解脫精神,不能達到。

  (二)目前的世界,正存在著一股濁流,道德淪亡,環(huán)境污染,戰(zhàn)爭訛詐,人心惶惶。如何凈化人心,使世界安寧,維護和平,是每個中國人和佛教徒面對的重大問題。闡揚禪的文化,繼承和發(fā)揚禪宗祖師的精神,以對治當代道德的沉淪,重建新的人生觀,表現(xiàn)人的價值,已成為禪學者和所有佛教徒的重任。

  古人談禪、論禪、行禪、坐禪,一為修心養(yǎng)性,二為汲取靈感,運禪于創(chuàng)作之中,做出更好的作品,F(xiàn)代人談禪、論禪,除了此二者之外,還將禪作為一種純學術(shù)研究,禪學研究成為一個時髦的學術(shù)課題。但是我覺得我們學術(shù)研究應該有個主心骨,不能為學術(shù)而學術(shù)。我們研究科學,目的是從事科學建設,研究社會科學,目的是從事精神文明建設。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就是使我們國家人民富強起來,更進一步說就是實現(xiàn)世界和平。沒有這個目的,研究科學,研究哲學干什么呢?佛學也是社會科學和哲學部分之一。今天談到研究禪,為什么要研究,總有個目的,這個目的我以為就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中提倡的以真、善、美反對假、惡、丑,我覺得這是我們今天的中心問題。

  我們的社會主義現(xiàn)在發(fā)展得很好,改革開放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那就是假、惡、丑,F(xiàn)在有些老年人都說,風氣不好,權(quán)錢交易,拜金主義,這就是假、惡、丑的東西。我們今天研究佛學、禪學,借研究的機會,如何發(fā)揚真、善、美的精神,使人們走真、善、美的道路,使我們的研究對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我的認識是這樣的,提倡真、善、美,反對假、丑、惡,使人們都能提高德行,提高理性認識,從而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貢獻。精神文明推動物質(zhì)文明,我們國家就會繁榮昌盛,這是我們的大前提。

  從這個方面來研究禪,就有了它的目的了,就有了它的意義了,那就不是為學術(shù)而學術(shù),為研究而研究了。現(xiàn)在就我所體會的禪簡單講一下,拋磚引玉,請專家指教。

  第一點是德性論。我們的高僧大德講禪不是空講,是以德性為主的。你看過去歷史上高僧大德,在山間林下,一根禪杖、一雙草鞋、一只缽盂,少欲知足,淡泊一生,其中都深含德性。過去的頭陀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日三餐變兩餐,都有它的道理。這中間更有德性在里頭,其中的內(nèi)容是相當多的。

  第二點是認識論。這個認識不是一般的認識論,我們講科學的認識,講普通的、一般的認識,都離不開眼、耳、鼻、舌、身,離不開感覺,由感覺到知覺,由思想到概念,離不開感覺。到了概念的階段,就是我們的意識境界了。這個意識境界,由感覺而來。那么它就被限定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以內(nèi),我們五官所感覺,有一定空間,有一定時間,而且經(jīng)常在變化,因此,由感覺產(chǎn)生的理性認識一般來說都是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的,也是變化不實的。理性認識并不能徹底認識宇宙的真理,不能透徹了解宇宙萬象,簡單地說就是如此。

  禪宗的認識則不同,佛經(jīng)里所說的現(xiàn)觀、現(xiàn)證,或者叫做開悟,則是超越意識的意識了,所以說它不可思議。思是意識的思,議是語言的議。這種境界,不經(jīng)過一定的修行,一定的體驗,是不能達到的。

  這就說到了禪宗的過三關。像禪宗祖庭天童寺、高旻寺,講參禪過三關,禪堂過三關是要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的。

  三關的第一關就是截斷眾流,徹底死掉世俗心,把虛妄意識上的東西死掉,所謂大死一番。第二關,涵蓋乾坤,謂忘我、我所,進入虛空,契證本來真如,了達諸法空性,徹悟宇宙真諦。第三關,隨波逐流,反轉(zhuǎn)過來看世間上的事情,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即洞察法相,雖處世俗,而不為世俗所染污,雖隨波逐流,而不為波流所沉沒。

  太虛大師修禪有他的階段,他早年忽略講德性,后來他學經(jīng)論,持戒律,在普陀閉關,通經(jīng)開悟。那么假使他不讀經(jīng)論,不持戒,不在普陀閉關,他也就得不到這個境界。

  他的境界是什么呢?簡單的講,最初就是由俗入真,開悟以后,又回真向俗。由俗入真,就相當于三關中的一關;回真向俗,相當于第三關。二諦融通,世出世間結(jié)合起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廣度眾生,大做佛事,所以太虛大師在學術(shù)方面,在發(fā)揮人間佛教方面,在提倡社會慈善文化教育方面,在愛國愛教方面,是很有成績的。假如他沒有經(jīng)過參禪的由俗入真,回真向俗就辦不到。這個意思,是說禪宗由認識到實踐的階段,也可以用以說明實踐論。所以我要說的第三點是實踐論。

  這個實踐論如何實踐,西藏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講得很清楚,天臺宗《摩訶止觀》也講得很清楚。宗喀巴大師說,修禪有個準備階段,第一對于世俗要有遠離心,要放得下;第二少欲知足;第三要斷雜務,雜務不能太多了;第四就是要調(diào)食;第五最重要,要清凈尸羅,即要守戒。佛法的修行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沒有戒,你休想習禪定。為什么呢?一般的人都是被財、色、名、利纏繞,心靜不下來,靜不下來如何修定呢?所以首先必須經(jīng)過守戒的過程。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先決條件,然后才能參禪。

  就天臺宗來說,習禪的基礎要守戒,斷五欲,去五蓋;要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要有這些條件,沒有這些條件就不能參禪。對禪是什么、由修禪達到什么目的,如果還不了解,只是隔靴搔癢,那么也就認識不到禪的真正面目。

  第四點是現(xiàn)實論。禪與現(xiàn)實是能結(jié)合起來的,假如我們經(jīng)過修禪持定到了開悟以后,對于現(xiàn)實一切就會認識得清清楚楚,就會在開悟的心靈中獲得最高的智慧,而以這樣一個胸懷做出的行動,就是大乘境界的廣度眾生、利國利民的菩薩行。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最后一行叫稱法行,就是這個境界。

  為什么叫稱法行呢?就是我們的一切行動都與真如實相,與涅槃,與菩薩行完全是相應的。什么是行動呢?在佛家來說,五戒、十善、八正道、六度、四攝等,凡是有利于人民的行動,都是順于真如的道理,順于如來佛性的道理,這個就叫做稱法行。稱法行就是最現(xiàn)實的行動,最實際的行為,最有利于國家人民的行為。我們參禪學修行,目的是解脫。聲聞、獨覺行是自修,以后修菩薩行,經(jīng)過禪定境界,結(jié)合達摩祖師的稱法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是利國利民,廣度眾生,使人間實現(xiàn)真善美,這就是我們的最高目標。

  (此文刊登在《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禪學研討會論文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