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學(xué)界精進禪七開示

  一百年度夏季學(xué)界精進禪七開示

  一百年度夏季學(xué)界精進禪七開示

  (一)

  禪七,就是在七天當(dāng)中調(diào)和我們的身心。一個是身,一個是心,要把身心調(diào)和。調(diào)和了以后,要放下;放下了以后,我們這念心才會自在,再慢慢地凈化、提升,達到心空境寂的境界。禪宗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禪七的目的。

  古德云:「萬丈高樓平地起,英雄不論出身低!挂脒_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還是要從基礎(chǔ)做起。例如,要修萬丈高樓,必須打好地基;假使地基打不好,可能才修兩層樓就倒了。佛法的地基,就是持戒,以戒為根本,所謂「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昨天大眾受了八關(guān)齋戒,八關(guān)齋戒是出世法,但是,每個人受戒功德不一樣、成果不一樣,就看受戒的發(fā)心,是不是真正發(fā)了這個心來求出世法。

  世間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八苦交煎。認識這些道理以后,進一步要脫離這些苦海。何謂苦海?這些苦難就像海一樣,這么深、這么廣大。假使沒有渡海的舟筏,就沒有辦法脫離苦海。因此,佛為了普度眾生,使每個人都能從苦海、從苦難當(dāng)中出離,到達清涼的世界、涅槃彼岸,就是以持戒的方法,使眾生都能達到涅槃寂靜的極樂世界。

  世間的每一個人都追求幸福、快樂,但是,所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用物質(zhì)生活的刺激,讓身體暫時得到一種滿足;得到滿足之后,心又感覺很空虛、很寂寞、很無奈。有些人有了錢,還想要更多的錢;有了名,還想要繼續(xù)往上爬;有了利,還想要更多的利……我們慢慢去觀察,即使擁有了更多的財富,心靈還是得不到滿足。俗話說:「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人心不足蛇吞象」,現(xiàn)在的人不知道知足常樂、安貧樂道,這些觀念已經(jīng)淡化了。

  佛法是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性為根本。世界上有六十多億人口,每個人的環(huán)境、生活、身體、智慧……完全不一樣,這是什么原因?就是過去所種的因。無論是三皈依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每一個戒都分成三品九級──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上品又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又分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品又分為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以五戒而言,就是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五常,看看五戒做了多少、五常做了多少,以三品九級的標準,給自己打個分數(shù),看自己達到什么程度,所以,今生雖然得到人身,仍有上、中、下的差別。

  過去修了善法、修了福報,今生再來做人,有上、中、下的差別。明白這個道理之后,就知道在座的每一位都很有福氣,第一,每個人都有好的家庭、好的事業(yè),都有健康的身體、都有智慧,這是不簡單的,是前世修來的。儒家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這是世間的福報。有了世間的福報還不夠,進一步,心要凈、要定、要明,這就屬于慧根,佛法稱之為菩提心。有福報又有慧根,;雙修,就是真正的菩薩行。有福報,心又能凈、能定、能明,又有智慧,在世間上的事業(yè)發(fā)展、出世法的道業(yè),都能達到最圓滿的境界。所以,佛法說以人為根本,就是這個道理。既然以人為根本,就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所以禪七的第一天受持戒法,以戒為基礎(chǔ)。

  不但佛法強調(diào)戒,儒家也是一樣,孔子說:「及其少也,血氣未充,戒之在色」,十二、三歲的少年,血氣未充,不能產(chǎn)生男女關(guān)系,所以說「戒之在色」!讣捌鋲岩,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年紀稍長,血氣方剛,戒之在斗,不要為了幾句話忍不下來,跟人家吵架、打架,最后玉石俱焚。「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紀大了,想要享受一下,就會起貪心,因此「戒之在得」。所以,儒家也有戒法。

  現(xiàn)在是民主時代,約束的標準就是法律。每個人都不能違犯國家的法律;犯了法,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成就。所以,要把人做好,就要有完整的人格。一般人只知道拚事業(yè),只知道功成名就,卻忽略做人的道理。人除了要有智慧、有德行,最重要的還要有心靈的世界。

  佛經(jīng)說「聞、思、修」三慧,受了八關(guān)齋戒之后,自己想一想,有哪八條戒?自己有沒有做到?由于每個人的心境不一樣,所得到的成果就不一樣。這一天一夜當(dāng)中,不但身不犯,心也不犯。心里想入非非,戒就有缺失。所以,身、口、意三業(yè)要相應(yīng),不但身要做到,口也要相應(yīng),心與這個戒也要相應(yīng)。相應(yīng)到什么程度,就打一個分數(shù)。

  最后,要歸于戒體、會歸心地,心要凈、要定。能做到這樣,受一天一夜八關(guān)齋戒,功德就不可思議,未來不犯殺、盜、淫,身、口、意三業(yè)清凈,往生天上,天福享盡,再到人世出家修行,成道證果,這是八關(guān)齋戒一日一夜的功德。

  禪七第一天,大家把戒落實了,三業(yè)清凈,人格完整了。所以,聞了以后再思,要對這個道理一點懷疑都沒有,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思了以后再修,受持八關(guān)齋戒就有無量的功德。

  佛法以戒為根本,有五戒、八關(guān)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戒的種類很多,都是以三皈、五戒為根本。戒有事、有理。一條一條的戒,是事;理,就是會歸心地。八萬四千法門統(tǒng)統(tǒng)都要會歸心地。心地,就是我們的靈知靈覺、我們的覺性,也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覺性。要把這個覺性靜下來、定下來,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就要以戒為根本。

  (二)

  過去有所謂的「南能北秀」,惠能大師是大徹大悟的大善知識,在南方弘揚佛法;神秀大師在北方,朝廷拜神秀大師為國師。一日,神秀大師對弟子志誠說:「你現(xiàn)在到六祖大師那里去聽聞無上法!怪菊\說:「師父,您是當(dāng)今的國師,通達三藏,為什么還要派我去六祖大師那里聽法呢?」神秀大師說:「你這是小人之見。六祖大師已經(jīng)證到無師智,雖然我通達三藏,卻不如六祖大師!怪菊\聽了神秀大師這一番話,就到六祖大師那里,看看六祖大師究竟說些什么法。

  六祖大師一開堂講法,馬上就知道這件事,便說:「今天有人來盜法!怪菊\趕緊從大眾當(dāng)中出來頂禮,說:「我的師父派我來親近六祖大師,我現(xiàn)在頂禮您,大眾已知道了,就不算盜法。」六祖大師說:「好,你現(xiàn)在是來求法的,過去的就算了,我們作人要公公開開,要正大光明。」六祖大師問:「你在你的師父那里學(xué)佛很久了,你的師父講些什么法?簡單說說你自己領(lǐng)悟的心得。」志誠說:「師父告訴我們要修戒、修定修慧!惯@就是剛才所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是我們的根本,也是作人的根本。

  六祖大師問:「你師父對戒、定、慧怎么解釋?」這個很重要,解釋是一個智慧、是一個理論;有了智慧,有了理論,就有了眼睛。我們學(xué)佛,一個是行、一個是解。解是知解,正確的知解猶如眼睛,有眼睛就看到前面一條光明的道路,才能愈走愈光明,F(xiàn)在全世界的宗教很多,他們也很精進向前走,走到前面碰壁了,碰壁了就要回頭,乃至于走到懸崖絕壁就會掉下去,那是邪見外道。所以我們信宗教一定要有智慧,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就是要知道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是根本。

  志誠回答:「我的師父告訴我,諸惡莫作就是戒,眾善奉行就是慧,自凈其意就是定!打坐時,要把這個心放下,只有這念心,沒有妄想、沒有顛倒、沒有昏沉,意根要清凈,這就是定。六祖大師說:「這個戒、定、慧很高明,你們照著這個方法去做,一定有進步,一定有功德。不過,我還有一個戒、定、慧!怪菊\心想:「奇怪,怎么還有一個戒、定、慧呢?」于是,志誠問:「請問是什么呢?」

  大家要注意聽,這就是心地法門,是最高的層次,這就是理,這個理一般人不容易了解。六祖大師說:「心地?zé)o非自性戒」,諸位聽法這念心無非。什么叫作「非」?不應(yīng)該做的,我們就不要去做,心當(dāng)中不能有是是非非,因為是與非是弄不清的。過去認為是是,現(xiàn)在認為是非,由于每個人的觀念、立場不一樣,所以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同樣一件事情,由于看法不一樣、知見不一樣,所以是非善惡都不一樣。

  六祖大師又說:「心地?zé)o亂自性定」,心里不打妄想,就是定,不要另外去修定;因為修出來的定有成、有壞,這是一定的道理。什么是慧?「心地?zé)o癡自性慧,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明白這個道理了,行住坐臥、動靜閑忙,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行住坐臥都無有障礙,「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百花叢,什么花都有,每一個人就是一種花,組合成花花綠綠的世界。你在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里橫沖直撞,在里面做種種事、辦種種活動,在里面隨順眾生……都可以,但是,最后要「片葉不沾身」。什么叫「不沾身」?不貪、不瞋、不癡、不取、不舍,見到好的境界,不要歡喜;見到不好的境界,也不煩惱,這就是《金剛經(jīng)》所說:「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經(jīng)云:「見境不生貪愛,于理不生分別」,這就是大乘佛法。雖然身處在五濁惡世,在這個社會的大染缸里進進出出,但身心都是清凈的。六祖大師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假使做不到,就需要修戒、修定、修慧──諸惡莫作即是戒,眾善奉行就是慧,自凈其意就是定,可以分開來做。

  禪,是以戒為根本。萬丈高樓平地起,受戒就是把基礎(chǔ)打好。這個戒要根深柢固,要思惟什么是八關(guān)齋戒,一條一條地思惟,最后歸于自心。受持這個戒,就是一百分。假使受了戒,每一條戒都不清楚,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雖然也是受戒,這個分數(shù)就很低,可能還不及格。所以,同樣是一件事情,發(fā)心不同,它的品位高低、功德成就都不一樣。

  (三)

  經(jīng)中說「聞道有先后」,先來的就是師兄!搁_悟有遲速」,契悟心地法門有快、有慢!副pB(yǎng)需時間」,悟了道還要保養(yǎng),不是悟了就了了,要如龍養(yǎng)珠、如雞孵卵,我們在禪堂里面就是保養(yǎng)。「成道看因緣」,保養(yǎng)成功,才有成道的希望。

  什么是成道?成道不是變成一個什么東西。經(jīng)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凈心成正覺!勾蠹叶贾,出錢、出力有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功德,卻不一定知道打坐也有功德!溉羧遂o坐一須臾」,靜坐一剎那,功德勝過恒沙七寶塔;但是這一須臾必須身、口、意三業(yè)要定,不要打妄想,不要打昏沉。坐在這個地方,最后昏沉沒有了、妄想沒有了,心念清凈,因緣成熟了,這一念絕對的心現(xiàn)前了,就成道了。

  假使不了解這些道理,修行三大阿僧祇劫都無法成道。很多宗教都是自己麻醉自己,認為自己的道最高、最真實。道究竟在哪里?道不在外面,把自己的煩惱化掉、把昏沉化掉、見思惑化掉,道就是現(xiàn)成的、本具的。就像一個公式一樣,假使公式錯了,實驗馬上就會出問題。修行也是如此,假使不了解理,不但成不了道,而且還成了魔。無論出家、在家,修行都不能違背這個理;違背了理,就是走遠路、走錯路、走小路、走暗路,走上了羊腸小徑,繞不出來。假使明白這個道理了,就是明明白白一條路,步步都是光明。

  佛法是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每個人都有心,差別就在有沒有覺悟。什么叫作覺悟?就是諸位聽法這念心。有了過失,知道檢討、反省、改過,就是覺察、覺照。一般人不承認自己的過失,反而還把過失推給別人,這就是沒有覺悟。覺,一個是覺察,一個是覺照。覺察了,馬上起覺照。什么叫覺照?舉例來說,諸位在這里打坐,忽然想到家里的事、想到辦公室的事、想到股票的事、想到人我是非種種問題……忽然發(fā)現(xiàn):「我在打坐,怎么起這些念頭呢?」馬上把它放下,把心收回來,堅住正念,忍心不動,不想過去、現(xiàn)在、未來,只有這念心,這就是覺察;發(fā)現(xiàn)自己打了瞌睡、落入昏沉,馬上把昏沉照破,就是覺照。用這個功夫,就是心地功夫。

  過去有個賣豆腐的人,來到一個道場,看到很多人在打坐:「你們靜坐有什么好處?我也來坐坐!挂蛔聛,忽然想到:「張三、李四吃了我好幾板豆腐,沒有給錢!埂高@個打坐太好了,能夠知道以前哪些人沒有給錢。」他不知道這是妄想。當(dāng)老師的坐在這里,心里想:「哪個學(xué)生品德很好,將來有機會給他加一分!鼓阋詾檫@是好事,其實都是妄想。所以,打坐的時候,什么念頭都不要起,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當(dāng)下這念心沒有覺悟,沒有把它管好,就產(chǎn)生三個細的煩惱。

  假使地基、根基打不好,打坐不容易成就,所以先要持戒,把人格建立起來;人格建立起來了,就有福報。佛學(xué)泰斗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顾,歸根究柢還是要把人做好,把人格建立起來。做事容易,做人不容易,要建立完整的人格更不容易。人格健全就是福報、道德,這是第一步。人格完整了,然后一步一步提升,一定可以成道、成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當(dāng)中。

  俗話說:「人貧不是貧」,外在的貧窮不算是貧;「神貧實是貧」,假使人格沒有完整、精神很貧乏,就像沙漠一樣!感呢殶o智慧,墮入惡鬼身,人貧能養(yǎng)道,是為貧道人」,不需要去羨慕有錢人,如果所作所為都在名利當(dāng)中,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心自然會感覺空虛。人有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倫理生活、功德生活,還有心靈的世界,無論在家或出家,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就不會虛度此生,這一生愈走愈光明、愈來愈歡喜。

  佛經(jīng)里提到,諸佛菩薩是禪悅為食、法喜充滿。聽經(jīng)聞法、修善法,充滿了喜悅、歡喜;打坐時清凈心現(xiàn)前,幾個鐘頭、好幾天一剎那就過去了。所以,坐禪是先苦后甜,達到一心不亂,心清凈了,超越時間、空間,就是壽命無量。所謂「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在山上打坐的人,沒有時間、空間!干健,一個是外面的山,一個是指靈山,也就是我們的心。什么是「無甲子」?起心動念,就有「甲子」,就落入時間、空間,落入是非相對的境界!笩o甲子」,只有當(dāng)下這念心,不落兩邊。所以,禪宗祖師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共宦鋬蛇叺倪@念心,就是佛心,就是本具的清凈心。達到這個境界,雖然只過了幾分鐘,人間已經(jīng)過了好幾萬年了。由于我們都在時間、空間的相對世界中,所以感覺到有煩惱。打坐,就是要從相對的時間、相對的世界,進入絕對的世界。

  古德云:「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勾蜃鴷r,假使心凈了、心定了,超越了時間、空間,一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這個禪堂、整個世界都不存在了。維那一敲引磬,還感覺這支香怎么這么快就過去了?下座的時候,感覺身心很清凈、很喜悅,這就是坐到一支好香。打坐不要求好香,就是把昏沉去掉、把妄想放下,把世間的一切放下,學(xué)校、家庭、親戚、朋友……統(tǒng)統(tǒng)放下,既來之則安之,這樣,打坐的功德就不可思議。

  佛法是以人為根本,人才能成菩薩、才能成道,一切的佛都是在這個世間成佛。明白這個道理了,就知道這一生是很寶貴的。以世間法來說,要有智慧、體力、學(xué)問、道德,才會有所成就;出世間法也一樣,也要身體健康、有福報、有智慧,聽經(jīng)聞法,持續(xù)地熏修,才有成道的可能。

  什么是熏修?儒家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過去的是非煩惱,人與人之間的磨擦、恩怨、得失,都在八識田中,要把這些放下,必須有毅力、有智慧。因此,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钩黾,第一個要看破名利財色,第一步是出紅塵家,第二步出三界家,第三步出無明家。

  (四)

  在家居士有家庭、事業(yè),有子女的教育,還有應(yīng)酬,一切都是人情世故,最低限度要做到「看淡」。什么意思呢?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論是名、利、財、色,自己應(yīng)得的就得,不應(yīng)得的就不要勉強,這就是看淡;不要像一般人勾心斗角,拚命地爭,到最后身敗名裂。第二步,要「看清」,什么事都有因有果,要把它看清楚,應(yīng)該得的就去爭取,不應(yīng)得的就不要,知進知退,這就是看清。看清了以后,就看開了。所以,要做到看淡、看清、看開。

  以出家眾來說,看淡、看清、看開還不夠,因為出家是專修,接受十方的供養(yǎng),「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第一個要「看破」?雌七不夠,第二個要「看透」,用般若智慧把問題看清楚?赐噶艘院,要「看呆」,完全化除心當(dāng)中的煩惱,一塵不染,這樣,今生才有成道的希望。

  佛法不離世間法,最低限度,打禪七,要講究心靈的提升,要從物質(zhì)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由精神生活提升到心靈的世界。先要把世間的事情看淡、看清、看開,在這個地方打坐,才會得到無量無邊的利益,否則,坐在這里牽腸掛肚,想到家庭、子女、學(xué)!,心就不容易靜下來,不容易定下來。

  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煩惱是自己造出來的,所以要靠自己才能把煩惱解套、化掉。第一步,要看淡,分析煩惱、看淡煩惱。以名利來說,世間上的名利是僧多粥少,例如,總統(tǒng)只有一個,院長只有五個?梢耘,但不要去爭,有因一定有果,所以,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乖诩揖邮恳岩磺锌吹⒖辞濉⒖撮_,身心才會愉快,才能從物質(zhì)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從精神生活達到道德生活、功德生活、心靈世界。出家眾要把一切看破、看透、看呆,不要求菩薩加持,成道是沒有辦法投機取巧的,「解鈴還須系鈴人」。

  打坐是最實在的功夫,平時要多靜坐,把腿功練熟。假使沒有練好,坐在這里腰酸背痛,如坐針氈,就像在坐牢一樣。打坐也不是坐在這里就能成道,打坐是心地法門,不要起妄想、落昏沉,心當(dāng)中要清楚明白。要修心,心才是道;離開這念心,就沒有道。

  《六祖壇經(jīng)》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什么是道?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清凈心、無為心、無染著心,這個心就是道!吨杏埂吩:「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呻x,非道也。」聽法這念覺性,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沒有妄想、昏沉,保持正念、凈念,這就是道。從一分鐘、二分鐘、三分鐘……把它延長,這就是「養(yǎng)道」。

  希望大眾先明白這個道理,受持戒律,再來打坐,就有了根、有了本,所謂「本立而道生」。假使不了解道在哪里,看到一些境界就認為這是道。其實,打坐一靜下來,生理、心理的變化很多,都不要理它。打坐修行,就如同打鐵煉鋼,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煩惱、妄想、顛倒、無明,這就是破銅爛鐵,但是鐵里面有鋼,所以,把鐵放到火爐里千錘百煉時,冒出很多火花,有紅的、白的、綠的……這都是鐵渣滓;打坐看到火、看到光,就像鐵渣滓一樣,看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理它、都不要執(zhí)著。等到如爐火純青,銹鐵煉成鋼了,永遠都是鋼,不會再變成鐵。

  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覺性是本具的,不是父母、上帝、佛菩薩給我們的,也不是閻王、小鬼給我們的,是本具的,是我們的法身慧命。達磨大師弟子波羅提尊者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這念心在眼睛稱為見,有能見、所見,看到好的就很高興;在耳朵稱為聞,聽到人家贊嘆自己,聽到唱歌的聲音,心里就歡喜,這就是中毒了,心都散掉了。所以,六根要往內(nèi)收,兩眼內(nèi)視、兩耳內(nèi)聽,六根不染六塵,保持清凈心,這就是功夫。

  「在鼻辨香,在口談?wù)?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鼻子知道香臭,這就是我們的覺性;舌根知道酸甜苦辣、能夠講話,這是我們的覺性;在手、在腳,能夠運轉(zhuǎn);在身體,知道冷熱!副楝F(xiàn)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把這念覺性散開來,周遍法界,例如,心里想到大陸、美國的朋友,這念心就跑到大陸、美國去了;想到天上、海底,這念心就跑到天上、海底去了。這是心的作用,這念心無遠弗屆。平常散亂顛倒,打坐的時候,就把這念心收回來,無論上下十方、是非得失,什么都不想。

  心有體、相、用三大,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都是講這些道理。經(jīng)云:「菩薩清涼月,游于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xiàn)中!姑總人都有佛性,但是沒有覺悟。修行是后知后覺,聽到祖師的開示、看到佛經(jīng)之后,才知道修行,才知道修心。所謂「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要讓世間上一般人來打坐修行、聽經(jīng)聞法,他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所以要等待因緣。

  《老子》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股细娜寺牭竭@些道理,馬上就開始實行;中根的人聽到道理,覺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所謂「道細如毛,心粗如柱」,不容易聽懂;下根的人沒有這個根機,聽到這些道理,大笑:「道在哪里?填飽肚子才是道。錢能通神,沒有錢什么都不行!

  所以,大眾來參加禪七,又受持八關(guān)齋戒,是不容易的事情,是過去在佛法當(dāng)中種了善根、慧根。過去沒有修好,今生再來補修學(xué)分。經(jīng)中說,菩薩廣集;圪Y糧,做多少就得多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靜坐一個禮拜,功德不可思議,將來的果報也不可思議!笩o此則無彼」,沒有種這個善根、沒有做這個功德,將來什么果報都沒有,那就是墮落。這是過去佛、現(xiàn)在佛、未來佛所傳的道!赣写藙t有彼」,不但佛法如此,世間法也是如此,只要因上努力,將來一定有所成就;「無此則無彼」,現(xiàn)在不知道努力,僥幸、等待,絕對不會成功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值得每個人去追求。打坐是更上一層樓,大眾要放下,要有信心。放得下,清凈心自然就會現(xiàn)前!楞嚴經(jīng)》中提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打坐,就是歇,大休大歇,沒有別的。《金剛經(jīng)》云:「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惯^去的已經(jīng)過去了,不要再去想它;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到,想那么多做什么?現(xiàn)在一起心、一動念,就屬于生滅,也不要想。所以,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際都放空,聽法這念心自然現(xiàn)前、覺性自然現(xiàn)前。經(jīng)云:「修行不發(fā)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覺性,就是菩提心、就是無住心。

  這念心沒有生,就沒有滅,要保持這個覺性,覺性是本具的,不是修來的。假使是修來的,就有時間性,有成必定有壞、有生必定有滅。其他的宗教希望生到天上,但是,有生必定有死,只是天上的壽命比較長一點,最后還是會死亡,還是在輪回當(dāng)中。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所以,先要知道「道」在哪里。諸位聽法的這個覺性,不要昏沉、妄想,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就是要保任。有些人看到佛經(jīng)講「心即是佛」,就認為:「既然心即是佛,何必吃素、誦經(jīng)、修行?」這個觀念就錯誤了,雖然心即是佛,但是妄想、無明、煩惱、是非……一大堆,必須要慢慢把它化掉、把它修掉,保持這念清凈心。清凈心現(xiàn)前了,才是道。但功夫有深、有淺,看看自己這念清凈心能夠保持多久?起初猶如初一的月亮,只有一點點光明;要慢慢熏修,從初一的月亮達到十五的月亮,就大放光明了。明白這個道理就開悟了。悟到這個覺性,就見到初一的月亮。

  在禪堂里打坐,沒有別的,就是一個「歇」字,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世間上的一切要看淡、看清、看開、看破,這念心才靜得下來,解鈴還須系鈴人。分析看看,自己心當(dāng)中有什么看不開的,把它研究一下,為什么看不開?問題在哪里?「退一步海闊天空」,什么事情都要退后一步想,不要斤斤計較。你看不起別人,跟別人吵架、斗嘴,斤斤計較,你就跟對方半斤八兩,五十步笑百步。所以,要退后一步,明哲保身,什么問題都能夠看淡。

  在禪堂里用功,就是更上一層樓,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諸位聽法這個覺性,要保任這個覺性,沒有別的方法。先要萬緣放下,要「歇」,把一切看淡、放下,只保持這念心,沒有昏沉、妄想,提起正念,覺性存在。假使覺性不在了,坐在這里迷迷糊糊,那就糊涂了?裥念D歇,歇即菩提,大眾要在這里用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