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何去何從 第二篇 滅苦之法 11 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

一切眾生不知生死之苦,不畏因果,以世間之樂為樂,不知此樂其實(shí)是苦因,若斷了世間之苦樂,不再流轉(zhuǎn)三界,便無苦無樂,此境界稱為涅槃。故佛說無常苦空、涅槃寂靜法,以出離生死之苦,得金剛不壞之身,進(jìn)入涅槃寂靜樂。

涅槃寂靜是三法印之一。涅槃又稱泥洹,與滅度、入寂、解脫等同一意義,是指吹滅或滅盡煩惱之火,完成悟智菩提的境地,超越生死之迷界,進(jìn)入佛教終之實(shí)踐目的地之悟界。

1. 四種涅槃

法相宗對涅槃分為四種。即:(一)自性清凈涅槃:即為眞如之理。一切法是因?yàn)楸豢蛪m煩惱所覆障,雖然本來自性是清凈,不生不滅,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且言語、思慮皆泯絕,是圣者內(nèi)證之法。(二)有余依涅槃:即已滅除一切煩惱障,但仍有色身住于世間,仍需要吃飯穿衣,仍然有生老病死。如釋迦牟尼佛成正覺后仍住世間,依住于凡夫的色身,但沒有凡夫的煩惱,這寧靜的境界稱為有余依涅槃。(三)無余依涅槃:是煩惱已斷盡,色身亦滅,如釋尊世緣終極時,進(jìn)入大般涅槃時,稱為無余依涅槃。(四)無住處涅槃:即斷除所知障所顯現(xiàn)的眞理,得到生死與涅槃無差別的智慧,對于涅槃或生死沒有欣厭,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常以大智大悲利樂有情,悲智雖起用,但體性卻是永恒寂滅,稱為無住處涅槃。

2. 涅槃相

涅槃相是指佛陀辭世進(jìn)入大般涅槃時的情境。釋尊住世八十年,說法四十九年教化眾生,世緣盡時,在中天竺拘尸那迦羅城跋提河邊婆羅雙樹間,于一日一夜說完《大般涅槃經(jīng)》后,頭北面西,右脅而臥,從第四禪定起,然后入滅。那時,四邊雙樹開白花,白鶴群集,即以轉(zhuǎn)輪圣王之荼毗式,移置金棺,諸力士及族人等奉金棺至荼毘所。七日夜,投放大栴檀香及燭焚燒,但不能著火。阿樓馱說,要等迦葉尊者來。那時,迦葉與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知道如來涅槃,欲拜如來最后身。經(jīng)過七日,來到荼毘所,如來自金棺中露出雙足,使迦葉見。這時,諸力士及族人,投七寶火炬,亦不能燃燒,世俗的火,不能燒佛的金身。后來,如來以大悲力,自入火光三昧,由心胸中火踴出棺外,漸漸荼毘(火化),經(jīng)山日才全部焚盡。各國的大王分別取得舍利,各起寶塔供養(yǎng)。

3. 涅槃城

「涅槃城」一語,就經(jīng)論所載,可歸納為二義:(一)譬喻之語,因?yàn)槟鶚勀?a href="/remen/zhengd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證得不生不滅,到達(dá)安樂解脫的圣者居所,所以稱為城作譬喻!楞伽經(jīng)》卷三載:「緣自覺了,向涅槃城!埂洞笾嵌日摗肪矶d:「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棺C悟后之境地稱為涅槃城。表示空、無相、無作為涅槃因,能以智慧觀此三門,或由三十山道品觀諸法,即得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漸漸得成一切種智。(寺院大門也有三門,正中的是空門,左邊的無相門,右邊是無作門,都是根據(jù)涅槃城而來。)(二)指極樂世界,極樂是無為的涅槃界,故為證涅槃寂靜妙果之都城。如教內(nèi)稱「畢命直入涅槃城」,是指命終后,往生極樂世界。

偈曰

五濁惡世學(xué)修禪

雜惡之處盡攀緣

心猿意馬難把捉

猶如大海顛簸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