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禪七開示 用功的境界與心態(tài)

  2005年四祖寺第三屆禪七開示:用功的境界與心態(tài)

  在禪堂里經(jīng)過十天左右的用功,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和體驗。也有些人在一起互相交流,談到自己這幾天修行的過程、體會以及心態(tài)。修行,功夫深入之后,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不正確的,有哪些現(xiàn)象發(fā)生,應(yīng)該怎么樣對治,問題就比較多。特別是經(jīng)過幾天的數(shù)息、觀心或者念佛,心初步能靜下來了,甚至有時可能出現(xiàn)無念的狀態(tài)。對于用功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狀態(tài),如何判斷它的正確與否,我自己也沒有什么深入的體驗,只是就古人所說過一些用功過程中的要點,給大家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 比如說,我曾經(jīng)講到過的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前念與后念之間會出現(xiàn)一個空白,姑且把它叫作“前后際斷”。實際上我們用功還不會到那樣的程度。因為那要相當深入的功夫,才會出現(xiàn)真正的前后際斷。前念與后念之間出現(xiàn)空白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僅僅是枯寂而已,并不是很明白,不是很清晰,或者說不是很清明;一種情況就是清明。清明就是又清楚、又明白、又沒有妄想。 古人把清明的功夫叫作“歷歷孤明”。這個時候的心念是“不續(xù)前” --前面的念頭、前面的觀照過去了,不繼續(xù);“不引后”--對于下一念的觀照不去牽引它,這個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一個空白,出現(xiàn)一個無念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是什么呢?叫“歷歷孤明”,是明,又是孤,與任何東西不聯(lián)系,是孤明,但又不只是一瞬間,所以是歷歷。所謂歷歷就是長時間,連續(xù)的。平常我們不是也有一句話叫作“歷歷分明”嗎?這就是說,所有的過程都能辨別清楚,但是又不是分別心在起作用,這個時候的精神境界、用功狀態(tài),是一種很深入的狀態(tài)。這是百丈禪師所說的話。原話是:“不續(xù)前,不引后,歷歷孤明,本自如如!蔽覀兛梢杂米鎺煹倪@些語言來檢查自己用功的心念,是不是符合祖師的言教。這就講后一種情況。 前一種是枯寂的情況。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們的心念也覺得是無念的狀態(tài),可能孤立起來了,但是不明。沒有前念,沒有后念,中間也不立,但是不明。這是什么呢?這是無記。無記是一潭死水不藏龍。如果認為這一潭死水就是用功的目標,那就錯了,那就永遠開不了智慧。 古人在這里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示,叫做“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所謂:“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庇中市,心里很清楚;又寂寂,沒有妄想。這種精神狀態(tài),就是用功所要求達到的境界。

  無記寂寂非,很安靜,但是心不清楚,這種狀態(tài)不對。這在六祖壇經(jīng)上面是叫“定慧等持”。等持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平等地保持。平等地保持著既孤又明的狀態(tài)。所以“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定慧等持,定慧相資,這就是我們用功要保持的境界。 第三點,當我們的心初步清凈了,會見到內(nèi)外的一些境界。內(nèi)在的境界如見到內(nèi)臟,乃至前生后世的事。這些境界并不清楚、并不明白,似是而非,偶爾出現(xiàn)一晃而過。外在的境界如見到山河大地,見到佛菩薩的形像,見到地獄、餓鬼、畜生。不管是內(nèi)在的境界還是外在的境界,不管是祥瑞的境界還是不祥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現(xiàn),其性本空,不要理它。一理它就壞了。比如說見到佛菩薩心生歡喜,覺得自己用功到家了,你看佛菩薩都顯現(xiàn)了!這就壞了。怎么呢?一種可能是得少為足,不思進取;其次可能會因為控制不住內(nèi)心的歡喜而走火入魔。看到恐怖的境界、不詳之兆,更要注意。所以見到境界,都要以“不理它”三個字去對待。古人說到對待這個問題的時候,是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斬是什么呢?一刀兩斷,我不追求。我不歡喜,也不恐怖,不動念,不動心。我仍舊是照顧自己原來的功夫,用自己原來的方法,保持一種如如不動的精神狀態(tài)。在境界面前,我們的心就要像銅墻鐵壁一樣,任何東西的鉆不進來。這里的心指什么呢?就是指的我們每一念歷歷孤明的覺照,歷歷孤明的明。它就是一道銅墻鐵壁,一點空子不要留,這樣才能使內(nèi)外的境界沒有活動的余地。 第四點,用功到一定的時候,心靜下來了,過去看過的書、背過的書,會和你現(xiàn)在的心態(tài)結(jié)合起來,然后自己的思想一下子像捅開了泉眼一樣,水拼命地往外涌出。過去所學(xué)與現(xiàn)在的心態(tài)結(jié)合起來了,你會有許多的話要說,甚至于會吟詩作對。這個千萬要控制,不控制就會走偏。因為它并不是真東西。真東西是在大休歇以后再說出話來,那就是地動山搖,顛撲不破。平時這點小境界,不過是妄想尋思的作用,不過是意識分別的作用,所以不要以為那是真的。那不是真的。 在用功深入以后,從心態(tài)的保持、功夫的把握、境界的排除,大致上要注意這幾點。能夠注意這幾點,我們就會很順利地使功夫日有所進,不要出偏差,不要停滯不前!

精彩推薦